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梳理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梳理读后感10篇

2018-04-07 20:1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梳理读后感10篇

  《梳理》是一本由董泉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页数:2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梳理》读后感(一):《梳理》一下,让你的人生顺畅凌乱

  如果不懂的梳理的人,人生可能会有些混乱,但我们会不自知,因为毕竟人生很长。而怎样很短看出自己是否是一个会梳理的人呢,你看一本书,看是否觉得混乱。先不说作者是否是逻辑清晰的作者,首先一个逻辑清晰的读者本身就具备把混乱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类,吸收总结

  所以,在看着本《梳理》的时候,你的阅读感受是混乱的吗?如果是,可能有两种原因,第一阅读时你没有思考,第二,你本身是一个逻辑性不强的人。不得不承认,这本书内容确实有点碎,有点凌乱,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思考来整理出自己所需要的点。

  那么不管你是否混乱,我来写书评,就是想要梳理一下这本书中对我有用地方。希望也能给你启发

  一切书籍在阅读之前都请先按照我提倡的阅读前的四大信息了解

  ①书名:《梳理》

  ②作者:董泉( 毕业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任职于北京车网互联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国内一线管理咨询师,精通项目管理、沟通协调商务方案设计等,尤其擅长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在此领域辛勤耕耘八年,形成了一套成熟有效理论体系,帮助数百万学子对了人生方向。 )

  ③封面推荐语:从混乱到有序,人生提效50%;价值百万的人生整理哲学

  ④目录:时间黑洞+目标绝对达成+关于学习和思考+职场时间

  1.

  从目录来看,这本书一共讲了四大主题:时间+目标+学习+职场。

  但是这四个主题既有前后联系又是相辅相成的。

  当我们了解了时间黑洞,了解了时间是如何在不知不觉中流逝的,我们会在重视时间的同时去学习时间管理技巧。当我们学会了时间管理技能我们就会在职场中摆脱加班的困扰

  制定完美的目标,学会目标管理又是提升效率,减少时间浪费的一种方式

  所以,先了解时间黑洞,再制定目标,在学习和思考以及职场发展中我们要不断的运用时间管理以及目标管理的技巧。

  融会贯通下来,本书的主题脉络就是这样的。

  谈完主题脉络,我们再来说说内容干货。

  2.

  在时间管理中,作者提到了两个比较重要的技巧:时间管理四象限+记录时间

  《梳理》读后感(二):来,梳理一下我们的思绪

  看到书名有些诧异。《梳理》,梳理什么呢?想到的第一幅画面居然是家里养过的一只画眉鸟,它常常用自己的嘴巴梳理羽毛,鸟不吃东西时,要么就在笼子里蹦来跳去似乎要找到重回自由之身的门,要么就在片刻不停地梳理它的羽毛。还想到有个做设计的同事,每每把设计好的版面交给印刷厂,她都会跟踪过去,说:“我得去规整一下。”她说的“规整”,我不知是不是专业术语,就理解为“梳理”了,以确保万无一失

  《梳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符合我理想中的“管理类图书”的样子。白底,红与黑两色的文字,竟然也联想起《卓有成效管理者》、《海底捞,你学不会》、《细节决定成败》等书,上架建议却是“成功·励志”。

  作者董泉毕业于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任职于北京车网互联。他是国内一线管理咨询师,精通项目管理、沟通协调、商务方案设计等,擅长职业生涯规划。难怪读起来,觉得跟前几天刚刚读过的《请停止无效努力》有“异曲同工”之妙。《梳理》一书读起来更为浅显易懂,非常适合职场新人和新晋主管阅读。

  这本书只有四个章节:

  时间黑洞,时间是如何在不知不觉中消失的?

  目标的绝对达成,分解目标才能更好地执行

  关于学习和思考,如何成为一个高段位的学习者

  职场时间,如何让工作越忙越有效率

  序言开门见山:所谓“梳理”,就是“把事情清楚”。

  小到写一篇文章,大到整个职业生涯,甚至人生大计,都可以用持续的梳理完成。这是个很好的自我管理的思维模式,也给到读者一些经验方法勇气

  为什么我说此书适合职场新人?混迹职场多年的人,如果做到管理层,一定已经“应知应会”,学习过太多的“管理技能”。比如一看到“时间管理”,立刻就会知道把待办事情分成“轻重缓急”安放到“四个象限”;读到“目标管理”,大脑中一定会闪现“SMART原则”。个人在管理实践应用如何不可得知,但这些管理常识一定是会知道的。《梳理》一书谈“时间管理”就是从四个象限开始,讲“目标管理”也是从“具体的、可衡量的、可实现的、相关的、时限性”这五个标准(SMART原则)切入的。

  书中有大量图表,读来并不枯燥。我们读书学习,要么是为了修心养性消磨时光,要么就是为了学以致用变成更好的自己,总是会在各种书里收获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说说我在这本书中的收获——

  一、造成“时间黑洞”的原因,一是不会时间管理安排事务,二是拖延症。

  拖延症大概每个人都有,包括我。作者说“拖延本质上是个心理问题简单来说,就是逃避。”解决之道有两个:一,正视自己的欲望,给自己一个做事理由;二,哪怕五分钟也好,先开始吧。

  写这篇书评之前,我磨蹭了半天。还拿起村上春树的《我的职业是小说家》看了一章,终于坐下来开始写,就码了这些字。可见“先开始吧”是行之有效治疗拖延症的良药啊。

  二、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做目标管理。

  我很认同作者的这个观点。目标管理并非适用所有的人,有的人天生就具有目标感,有的人生来就比较随性,这些人不需要或不喜欢目标管理,并不代表他们就是错的。目标管理的作用在于能够帮助人慢慢地取得一点一点的进步,实行目标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让自己活得更开心,而不是更憋屈,所以不必强求。我就见过说自己没有目标的人也把工作做得非常像样,是责任心使然。

  职位职责、职权等因素不同,会影响一个人在目标管理方面作为

  三、想成为一个“高段位的学习者”,要进行深度学习。

  第一、带着问题去学习,第二、要大量的输出。避免“松鼠症”,学会分享知识。“松鼠症”是说有些人会像松鼠囤积食物一样拼命囤积资源,收藏、存储到电脑手机里的资料几乎从来不被阅读和使用。像我这样读了书写书评,分享给大家,也算是“输出”的一种吧。

  四、关于“什么样的工作才算是好工作”。

  钱越多越好;汇报线路越短越好;掌握的资源越重要越好。

  自《从来没有一种工作叫“钱多、事少、离家近”》的网文广泛流传之后,大概没有年轻人肯承认自己就是想找一份“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了。仿佛一承认就会被站在“正能量”制高点上的贴上“负能量”的标签,甚至觉得此人“不可重用”,“不自量力”。作者在这本书的最后专门谈了这一话题,找工作、从事一份职业,当然是——钱多,这体现你的价值,决定你的生活品质;事少,周围“事儿妈”少,没那么复杂的职场人际需要面对,能发挥自己的专长做成事;离家近,在大城市,上下班每天耗在路上的时间长达两、三个小时,如果是个职场小白,要么搬家要么换工作,不然,实在是足够让你在路途中“怀疑人生”的。

  作为热爱美食喜欢下厨的人,我不太认同作者的“利用业余时间自我提升”中给的建议:“吃的方面,在外面解决,挑选上菜快一点、卫生保障餐厅搞定就行了,最多半个小时。”作者的意思是要“聚焦真正有意义的事”,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做饭”这件事上,初出校门需要提升技能的阶段可以,若长此以往,实在是太影响生活品质了。看到这里,我标注了三个字:不认同。

  猜测作者还很年轻,不像我,已经上了年纪了。

  鸟儿不停梳理自己的羽毛是为了清除寄生虫,人们梳理自己的思绪是为了“从混乱到有序,人生提效50%”,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

  丁是丁简书签约作者,微博读书书评人,某连锁企业职业经理。励志新书《你与更好仅一步之遥》在各平台热销中,欢迎关注

  《梳理》读后感(三):管理生活

  里面有不少实用的技巧,让我产生了同感!同时也开始逐渐学会选择性阅读,毕竟没必要把大量时间放在已经掌握的技巧、知识点上! 1.在不同任务之间来回切换会极大浪费时间和精力 所以时常会觉得做了挺多事,又好像什么都没做。就是这个原因… 建议: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再做其他事 精简任务列表,减少任务切换次数 大块时间分配给重要的事 如果确实有很多事,把关联的事放一起,减少任务切换损失 2.分解目标和任务,设定即时回报:每年读100本书,那么每读一本就给自己一个小奖励! 3.不回顾,容易忘记目标 不回顾,可能会一条路走到黑 不回顾,就不会满足 4.阅读的意义在于引发思考,不动脑筋的阅读,只能称为消遣。我们在读文学作品的时候,不思考人物背景,不思考整个故事脉络,就难以带入其中,更不可能产生共鸣,也就无法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这也正应了胡适先生说的“为了读书而读书,读越多的书才能更好的理解书中含义” 5.保持简单的生活 注意知识和信息的储备 试着找一个对手(就像李鸿章与左宗棠) 试着接触不同的东西 不断提出疑问 保持一定的紧张感 6.忙不是焦虑的原因,压力才是!如果把思考的重心转移,可以明显缓解焦虑!如果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就更好了 7.接触的人层级越高,就越可能学到别人学不到的东西,比如他们看问题的角度、思考方式、解决方法,这些知识往往会让你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无往不利。 8.作为组织,如果不想失去一个已经产生职业倦怠员工,那就想办法满足他的需求。对于追求高薪的,给他加薪。对追求升职的,给他升职或者一个新的职务。对想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给他更多有挑战的任务 读完整本书感觉自己很庆幸:进了一家不错的公司,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以及宽容态度让我这个新人成长

  《梳理》读后感(四):梳理人生五部法让你重新找回有序的生活

  年轻的我们缺乏人生经验,对于未来充满困惑恐惧,也不知道未来自己究竟会什么,感觉人生路一片黑暗,看不到前行的路,没有引路人,又不知道怎么改变,久而久之就很容易迷茫。 五月,阳光正好,又到一年毕业季,我想起了师兄大吉,毕业后在家乡偏僻乡村中学教书,领着微薄工资,白天上课,晚上打麻将,对于未来并没有什么期许。能混一天算一天,大吉认为自己这一生就只能待在这孤老终生,对于未来已经不抱任何希望了,只希望按部就班,朝九晚五地过日子。人一旦看不到希望,没有了思考和追求,也就没有什么好迷茫的了。 如何拔云见日找到出路,重拾理想和追求呢?答案只有一个,给自己订一个目标,一个适合自己的目标。

  《梳理》读后感(五):职场人士如何利用业余时间自我提升

  前几天熬夜了,早上起来眼睛睁不开,眼皮半耸拉着,一照镜子,一张盯着熊猫眼,额头上冒了几颗痘,眼袋比眼睛还大的脸出现在我眼前,惊得我一跳。

  更糟糕的事我脸过敏了,特别痒,因为是脸,所以不敢抓。我跌跌撞撞的去刷牙洗脸,头疼厉害,好像里面塞了一块墓疙瘩,一动就痛。

  工作时无精打采,对着电脑一动脑就头疼。当天我就跟我自己说,不能再出现这样的混乱的情况了,我要好好梳理我自己。

  当你内心强烈想要一样东西时,你就会得到。当我强烈想要改变这种现状时,我正好拿到了《梳理》这本书。

  ‘梳理’就是把事情想清楚,就是理顺混乱的状态。梳理让我认清现实环境想象中的巨大差距。也让我开始改变自己。

  人总是想要改变自己,作为职场人士尤其想要利用业余时间来提升自己。但很多人不知道如何利用业余时间提升自己,《梳理》这本书讲述职场人士应该如何利用业余时间提升自己,让我们在时间管理和学习思考上有一个大步提升。

  将碎片化时间整合为大块时间

  微信时代,很多人把整块的时间划分成了碎片时间,进而导致做事的效率下降,想要提升自己必须用整块时间来打磨自己。

  哪个时间段的碎片化时间能够整有大限度的整合为大块时间?

  是吃住行三个方面。

  我最近搬家了,搬到公司附近,原因就是想要节省时间。原先从我家去公司至少要半个小时,现在走路上班也只要十来分钟。我把路上节省的时间从来看书提升我自己。

  我是和朋友合租的,我们商量好了她做饭我洗碗,原先还没搬家时最开始是吃快餐,吃到整个人都憔悴,后来开始自己做饭,身体才慢慢恢复。我从又做饭又洗碗变成了只需要洗碗或者做饭,吃的健康的同时又节省了我不少时间。一般我在做饭期间会听听喜马拉雅,得到上的音频,每天听本书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吃住行这三个方面,我们每天都要涉及,这也是比较大块的时间。把碎片化时间整合好了之后,我们究竟要用他来做点什么事呢?

  可以做什么

  健康

  我妈经常和我说一句话,“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她在时刻提醒着我,要革命先要把身体养好。从小到大我都属于体质弱的人,毕业一年多后身体越来越差,由于每天坐在办公室不运动,我的脖子经常酸痛,颈椎也出了毛病,毕业还没两年,身体越来越差,这不得不让我开始重视锻炼。

  我把我吃住行省下来的时间抽出半个小时用于锻炼。每天早上我跟着keep做运动,放松身体,晚上早早回来去跑步,跑两公里左右。虽然我没有运动的量不大,但坚持一段时间之后,我的身体慢慢好转。除了坚持运动,我的饮食,生活作息也规律起来了,早睡之后再也没有长过痘,整个人都是很有精神的。

  当前岗位所需技能

  活在当下永远最重要。无论我们做什么工作,都需要学习当前岗位所需技能,只有掌握好技能,才能更好的额胜任本职工作。不同的岗位需要不同的技能,而你需要明白的就是你的岗位需要什么技能?目前有什么技能是你需要学习的?

  升职所需技能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每个人都想往好的方面发展,我们都希望在职场上能够有所建树。如果你想升职,一方面你要处理好各方面的人际关系,尤其是那个能够决定你升职的人,另一方面,你想到达的那个位置与现在的你还有哪些差距?有哪些能力或者技能是你必须要会的?

  为未来发展储备的技能

  之前参加古典老师的橙子学院,有个概念叫做“三件事”,每一天做三件和你未来有关的三件事,你的未来将会越来越好。我坚持三件事有段时间了,从刚开始对未来重要的事一脸茫然到现在越来越清楚自己要干什么,我发现当下做对未来有用的事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这意味着你已经走在别人前面了。当身边的人还在为昨天没做的事后悔,你已经计划好了明天要干什么,并已经开始去做了,你们的差距就此拉开。

  个人兴趣

  在为未来储备技能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培养自己的个人兴趣。你的兴趣会影响你的整体气质,你看过的书,走过的路,跑过的步,都写在你的脸上,你的眼睛里。所以,利用业余时间可以培养一两个 兴趣爱好,让自己活得更加快乐和精彩!

  如何提升

  前面提到很多自我提升方面的方法,那到底要怎么去提升呢?

  其实我们不管是想提升什么技能,又或者说仅仅是兴趣爱好,关键都离不开“多学、多想、多做。”

  无论我们是想学习什么技能,都需要我们会学习,知道去看哪类型的书,哪里能够获得我们需要的知识;在学的过程中要多思考,与自身经历结合起来,怎么发挥最大用处;最后就是多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实践才会把知识内化成自己的。

  对于我们职场人来说,需要学习的技能,培养的能力太多太多。也许只有每天饭后两个小时的时间学习,但坚持下去会看到显著的改变。

  在当下浮躁的社会中,我们要静下心来,把碎片化时间整合成大块时间,坚持每天学习一点点,提升一点一点,未来的我们一定会成为职场里的精英。

  《梳理》读后感(六):你的问题在于,收藏的太多,使用的太少。

  整理房间时,断舍离是扔扔扔。清理朋友圈时,断舍离是检验感情的利器。整理思绪时,断舍离意味着和无用的过去告别。

  而关于平日里收藏的海量却鸡肋的“知识”,断舍离意味着删删删。

  董泉的《梳理》里面提到一个概念叫松鼠症,感同身受。

  什么叫松鼠症?就是有很多人,喜欢像松鼠一样拼命囤积资源,但跟松鼠不同的是,这些资源存起来以后,几乎从来没有被使用过。这样的人,我们称他们有“松鼠症”。

  看到这个定义,瞬间觉得自己病的不轻。在“知识”囤积这方面,我是个老手了。

  翻看自己的微信收藏夹,收藏的文章刷到手断都刷不到头。什么旅行必备的100个锦囊啊,excel高手必看啊,如何写好文章啊,最美文字啊等等太多了,各种类型应有尽有。然后发现,收藏以后打开的几率不超过10%,大概和微信公众号打开比率差不多吧。

  我有朋友电脑硬盘里存了一个T的电影,堪比电影库,古今中外应有尽有。结果我说了几个排行榜上的经典硬片,他居然没几个看过的。我说那你不是白存了,还占那么多空间。想看再下载也不迟啊。

  我还有朋友在硬盘里下载了好几个G的歌,结果常听的就那么几个人就那么几首。一出去唱歌,会唱的也还是很久以前的老歌。我说下载那么多,敢情都没来得及听呢?

  我想很多人都是这样,在网上看到特别好的文章但很长没时间没耐心读的时候就会先收藏起来。看到好的文字就复制到文档里。看到喜欢的书立刻买下来,家里都能开书展。电影歌曲成批下载,想要慢慢看,随时享用。

  看着自己拥有的那些“知识”,特别爽。可是后来发现,这完全是一种假象,它们之中的百分之九十,都没有被我们再宠幸过了。

  因为这些知识只存在于你的收藏里,不存在于你的心里,并不真正属于你。很多人说,为什么我这么努力还是进步不大?

  你的问题在于,收藏的太多,阅读的太少。没有效率的努力,那叫蠢。

  《梳理》这本书里教了我们如何避免松鼠症,比如控制信息源,了解需求,识别有用的信息,养成消化信息的习惯,定期整理等等。

  全篇看下来其实这本书很适合年轻朋友看,无论是被繁重学业任务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学生,还是职场上没头苍蝇一般好无效率的员工,都很适合。

  书里从如何规划利用好不知不自觉消失的时间,到如何分解目标然后更好的执行。从如何成为一个高段位的学习者,到如何让越来越忙的工作更有效率,都有着简单明了的阐述。

  整本书看下来,与其说是一个梳理的过程,不如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断舍离。从混乱到有序,你可能会比别人多出一倍的生命长度。不试一试,你都不知道自己的生活可以如此轻松。

  从现在开始把你收藏的文章,囤积的知识,删了吧。

  想想既然这些文章被存了这么久都没看,要么是你实际上对它们根本没有兴趣,要么就是你太懒。无论是哪个理由,结果都是没意义。

  我敢保证,现在没看的东西以后百分之九十也不会看。这些所谓你认为有用的东西只是存在于硬盘或者云端里的一些字节而已。

  既不是真正有用的信息,更不可能成为知识。那还留着它们干嘛?

  想把人生捋顺了,不如先从整理你的收藏夹或者电脑硬盘开始。

  首先,删除重复的文章

  你发没发现,现在的文章都是转来转去的,一篇热门文章无论是鸡汤还是实用文,都会被很多大号转。很多时候你收藏的文字在一年前可能就已经打动过你。只是出现在不同的平台,换了一份外衣。

  当年你会收藏,再一次看到的时候你可能都忘记自己已经收藏过然后再次重复动作。你首先要做的,也是最容易做的,就是找到这些重复的,删除它们。

  其次,删掉“兴趣盎然”的文章

  很多文章是因为感兴趣而收藏的。比如某地的吃喝玩乐指南,excel ppt教程,巧学英文,无病呻吟的文艺短篇等等。还有一些清单类的,什么多少岁要做的多少件事儿啊,一生必看的电影啊,要读的书啊等等。

  回头看看,可能早就不是自己的口味,不感兴趣的。再或者,这些东西想要的时候上网一搜,分分钟可以找到写的更好更全的。完全没必要特地收藏。

  这些丰富知识提高技能类的文章,会让我们产生一种收藏了就会了的感觉,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有看的时间,还不如集中精力学会儿习,抓紧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呢。

  最后删掉过时的旧文

  很多时候我们喜欢收藏一些行业类的文章,和工作相关的文字。比如业界消息,新闻分析,评论,专题报道等等。但过了一段时间再看你会发现,当前的工作方向可能有了变化,很多以前收藏的东西没用了。

  再比如it行业变化快,很多以前的评论早就过时了,价值不大。你可以按照时效性去筛选,太久以前的文章,大多可以先删除了。

  如此一来,你可能已经删除了近三分之二的内容。剩下的,随心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留下你认为你一定会看的,而不是所谓的重要的。

  最后最后,给自己规定时限,把这些仅存的知识看完,消化,变成自己的,这才不枉费你对它们的收藏。

  《梳理》读后感(七):职场上升,怎能没有一把“锤子”?

  01 什么是T型人?

  用字母“T”来表示人才的知识结构:“—”表示广博的知识面,“|”表示知识的深度。T型人才是两者的结合,既在横向上有多元知识,又在纵向有做到专业。因为“T”与锤子形似,用锤子作比喻更好理解。

  一个人什么都懂点,但什么都不精,所谓“样样通、样样松”,就好比锤子的横面很长,但是把手很短,无法充分发挥锤子的作用,在职场上这属于典型的没有核心竞争力,最终只能把机会让给更专业的人。

  如果只精通一门技术, 虽然某些专业工作完成的不错,但是锤子的横面太短,无法独当一面,最后只能做“专业技术员”。

  02 T型人特征

  下面这个人是不是T型人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梳理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