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十三年》的观后感10篇
《失落十三年》是一部由琪娜·木杨执导,朱迪·科默 / 阿纽林·巴纳德 / 娜塔莎·里特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失落十三年》观后感(一):13年,重获新生,不相信别人,但别人也没完全相信我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又叫人质情结,指人质会把绑架者的命运当成自己命运走向,本剧中的绑架者一直灌输给ivy的思想是,外面的人都是坏的,我照顾你,对你好,你说出咱俩的事 大家不会原谅你,被绑架的时候 ivy13岁,对外界的判断还不能完全光靠自己的理解,被绑架后,只有绑架者是她日常生活行为模式的参照,她也渐渐相信他,遵照绑架者的意愿,ivy试图逃走的一次,结果绑架者把他弟弟杀死了,ivy当时很难过,绑架者还说,如果你说出了这件事,你将会一直孤独,你的妈妈会不原谅你,ivy相信绑架者说的话,这就是人质情结,与绑架者命运共同体的情节,至于出来的一次,也许是因为当时ivy怀孕,这个孩子属于绑架者,绑架者一直跟ivy重复“家庭”这个被曲解的概念,后来孩子流了,她不逃跑并不是爱绑架者,她只是害怕 而且习惯屈从,还有斯德哥尔摩情节在这13年日复一日根深蒂固....但片头,ivy很淡定的走出房间,停顿几秒后才跑到电话亭打电话,这个过程我想,她打开那扇门是偶然,之后打电话求救,应该还是人的求生本能。13年后如获新生,外面的世界再一次冲击了她的“价值观”,她不太轻易相信别人。让她在最后一次绑架中 ,无论如何也要逃离,这前后的心理变化,就是重新认知世界的过程。
《失落十三年》观后感(二):失落13年啊
《失落十三年》观后感(三):熬夜看完这部剧 以下只是有感而发
纯粹写写自己看完这部剧的感受 很短 总共也才五集 一口气就看完了 想要趁还记得想说什么的时候 把该写的都写下来
这部剧的人物设置的很巧妙 有很多的对子 爸爸和妈妈 他们分别和出轨对象 妹妹和她自己的老公 Tim和他自己的老婆 甚至是男警察和女警察 好友El是自己能享受单身的人 就可以忽略不计 但如果非要算上的话 那也可以算上和她ONS的所有人 总之 被单下来的就是Ivy 所以Ivy会认为自己孤独 大家都是成双成对 只有自己一个人 而这个家庭 没有自己 也一样生活 而多了自己 反而很奇怪
她一直在找人依靠 我觉得 依靠这个词可能也不是很准确 她并不只是在寻找单方面的依赖 我觉得她寻找的是相互的关系 希望能依赖某个人的同时 那个人的眼里可能最重要的是自己 对那个人来说 自己是特别的存在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被施虐者会对施虐者产生好感 我觉得 也就是这个原因 Ivy也一样 自己的世界里没有别人 只有White 而她对White来说 又是那么的特别 这样的相互关系让她着迷 她不断的想要证明这十三年来没有改变什么 但事实上 完全相反 十三年来什么都变了 爸爸妈妈分开了 妹妹订婚了 初恋结婚了 所有不该改变的 都变了 也真佩服编剧 把故事编成这样 真的心疼Ivy 每当要相信一个人的时候 恰巧又会出现一件事把之前的信任全部推翻
想要相信初恋的时候 发现初恋已经结婚了
想要相信父母的时候 发现他们其实早已经分开很久了
想要相信妹妹的时候 发现其实妹妹一开始根本不相信她是她的姐姐
想要相信Elliott的时候 发现其实他也不是完全信任你
想要相信El的时候 自己被捕了
然后可怜的Ivy不断寻找下一个自己可以依赖的人 其实就是不想要孤独啊 我很喜欢这个故事 但是结局真的有点仓促 很可惜 我看这个剧的时候 一直希望结局 会出现一个真正属于Ivy的人 结果没有 就那么狠心的让Ivy一个人孤独下去了
最后的最后想说
o man is an island.
《失落十三年》观后感(四):结尾弥足珍贵
说朱迪·科莫在此剧中的演技比在《肥瑞》里提升了多少实在有失偏袒,因为在《肥瑞》中朱迪扮演的是女二,戏份和留给她自己发挥的时间并不多,虽然能明显感觉到自己对这个角色的爱恨,但着实没有关注到她的演技。然而《失落十三年》一开头,观众们的心里自然就会有个衡量演员演技的标准,因为此剧的角色很特殊,是需要一定功底的人才能诠释好的。当然,我认为针对这部剧,朱迪演得不错,也肯豁出去,看出来为了演好这么一个特殊的角色也下了不少功夫。
《失落十三年》一共5集,每集将近60分钟,片长很长,细节也很繁琐。其实故事并不难理解,主线也只有一条,但是剧中出现的一条又一条不知所云和疑似女主有可能在撒谎的情节让人始终觉得哪里不舒服,再加上一些无聊弹幕,总感觉谁都有可能是坏人,看谁都像有问题。
不过是什么支撑着我看完这部又长又烦的剧的呢?(可能是我做事从不想半途而废的个性吧哈哈哈哈)我想知道结尾,我想知道这个剧会以什么样的方式结尾才对得起豆瓣上7.8的分数。然而我还是等到了,结尾不能说完美,但对我而言却很美:一个迷失过的女性在厄运在自己背后结束时扬起自信迷人的微笑之美。
结尾很棒,很多人都哭了,这也是为什么剧长要接近5小时的原因吧,前期平淡无味甚至冗长的铺垫会让结尾显得弥足珍贵。
《失落十三年》观后感(五):关于《失落十三年》的一丢丢个人见解
熬夜看完了英剧《失落十三年》,看似是《房间》电视剧版,套路雷同,但人物内容不太一样,《房间》重心放在心理自我救赎,《失落》则是典型的英剧走向,分枝很多,悬疑推理、办公室恋情、家庭和睦之类的。剧情和题材很不错,制作也很良心,女主演技很棒,眉眼里的惊恐和不安的小动作都演绎的十分到位。整个剧情直接从女主逃脱囚禁开始发展,情节紧凑很精彩,但个人认为女主被变态囚禁十三年的苦逼生活呈现的太少,很多事情真相都安排在一小段对话里,故事精华也都在最后一笔带过显得有些仓促,还特意在结尾加了配角感情戏?我十分喜欢导演加入的一个小细节,女主起初和初恋男友、男警察说话时总有一个摸头发的举动,个人认为是她在这两个男性面前十分在意自己的形象,她对这两人男人是信任的。(她在父亲和妹夫面前并未有此举动,只有对这两个差不多年纪的男人)也可以理解成为,她和变态在一起的这十三年,在她心里已经烙下印记:取悦他就会过的好一点。当她知道蒂姆已婚后就不再有此举动,男警察怀疑她找她谈话她很随意的坐在沙发上架着脚回应男警察的提问,这在剧中只出现过一次(女主通常都是很规矩很紧张的缩着身体坐)而后被指控谋杀时一直不肯说出实情(也进一步体现了变态男那十三年给她带来的影响)直到得到母亲坚定的回答“我无条件爱你”才说出实情,这些小细节的设计都在展示女主敏感的神经,脆弱的内心,她希望被尊重,被爱。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失落十三年》观后感(六):解读女主角的心态流程
这是一部非常精致的英剧。
我在B站开着弹幕看完了五集,有点后悔。
因为弹幕从头到尾都在骂人。
最开始骂女警,然后骂男警,后来骂妹妹,妈妈,爸爸。配角们也没有幸免于难,女主角那摇摆不定的初恋情人,初恋情人的老婆,女主角的初中校长,爸爸的小三...当然被骂得最惨的还是女主角。她为什么不逃跑?她也太自私了吧?她肯定心理有病。
在灾难的漩涡里,每一个人似乎都不可信赖。这也是导演和编剧刻意为之,引导观众的立场摇摆不定。
单从Ivy的角度来梳理一下。
Ivy被绑架的时候只有十三岁。被绑走十三年。在从童年向青少年以及向青年过渡的阶段里,她一直被囚禁在地下室里,唯一接触的只有White和White的弟弟。这十三年里White对她实行的洗脑教育里有两条核心:
第一,White是爱她的。她也应该爱White。
第二,White永远是对的。
第一条可以从White和她的相处模式里看出端倪。White并不凶狠,他轻声细语,在电话里说想她,问你想我吗。只要Ivy当个乖女孩,她就可以得到奖励,他们就可以像情人一样相处。“我做过爱。”Ivy对妈妈说。
第二条是在第五集里Ivy和他的对话中体现出来的。White杀了弟弟,却从心底里认为,也让Ivy一度深信这是她的错。这也是Ivy心理创伤中最重的一道伤口。她认为没有人会在知道这个事实以后还愿意接收她。她在第一次逃离后对外界的抵触防备和自我保护都源自这道伤口。只有White知道这件事,他让她认为这是她的错,而他在袒护她。
White是关系里绝对的控制者,也是一个成熟的操纵者。他让弟弟认为“White saves me”,他让Ivy认为杀死弟弟是她的错。他有引导和操纵人心的能力,这样的一个绑匪要让一个十三岁的女孩斯德哥尔摩并不难。她尝试过逃跑,但都失败了。十三年的时间足以让她的心态从反抗逃离转化到依赖归顺。Ivy也一度认为自己离不开White,她对White形成强烈的依赖感,因为只有通过White她才能吃上罐头或者鱼,因为“时间只分两种,他在的时候和他不在的时候”。甚至逃离以后在面对新生活不知所措的时候她会觉得“我希望自己从没离开他”。这也是她无法在商场里逃跑的原因,她相信了White制造出的他们之间扭曲的相爱:White是唯一一个能理解,接受和爱她的人。她只能依赖White。
第一次逃离后,Ivy尝试移情。把她对White的依赖情感转嫁到初恋情人身上,或者男警身上,然而都失败了,他们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个人。
她对女性的抵触是显而易见的,她不信任在一开始问询时咄咄逼人的女警,不愿意接受妈妈过于频繁的控制和关心,甚至在对妹妹的态度也是防备和疏离的。十三年里Ivy没有接触过任何女性,和女性建构关系对她来说太陌生和冒险了。妹妹是第一个打破她的心理防线的女人,然后是妈妈,在问询室里两个人终于打破佯装一切都能回归原轨的假象,承认了十三年的伤痛,互相正视和接受了对方。
Ivy的两次逃离。一次是生理上的,逃离出地下室牢笼。第二次则是和White彻底的心理隔离。在她举着枪对White说 “一切都变了。我以为是他们的错,但不是,是你,是你的错” 的时候。
《失落十三年》观后感(七):英式冷峻:逃得出房间,逃不开心魔
我是用一个下午的时间看完了这个剧。
挺好的。打着温情励志牌的电视剧从来不是我的菜,Thirteen弥漫着的怀疑和不安正合我胃口。
电视剧一共有五集,每一集的最后几分钟里,都有精心铺垫的情节小反转。有朋友跟我说情节太慢?其实不会,不能拿它跟美剧比,这个节奏在英剧里还算可以。
扮演女主的Jodie Comer,之前在Doctor Foster里面演了个小三,这次演技大爆发。好几次镜头的特写,都给到她颤抖的手指,极其不自然地扭动,这种不自然也传递到了我的心里。质问父亲的那场戏,生气的怒吼又夹杂着哭腔,很到位。她在这个戏里面没有太多大情绪的展示,甚至我以为她和家人相见那场,她会大哭,结果她只是漠然。小情绪拿捏得很到位。
其他演员也演得很棒。
结局的安排有点出人意料,我以为会再绝望一点,没想到这么干净利落地处理完了。
我由衷佩服女主求生的勇气。逃离房间只是第一步,要摆脱心魔才是更难的事情。
《失落十三年》观后感(八):难得的心理剧,足够细腻而不乏悬疑
我一直尽量避免看这一类题材的电视剧,因为觉得自己无法承受影片所要传达出来的沉重和悲伤。但是这部剧却让我欲罢不能。它不仅仅是对绑架和心理题材的呈现,更融入了惊悚和悬疑的元素,每一秒你都想知道女主心里到底在想什么,过去的十三年里她到底经历了什么,犯人逃走后究竟在做什么,最后Ivy是否能够走出自己心理的围墙。
最后一集,真相,仅仅是一部分真相被揭晓,就足够让人觉得毛骨悚然,让人万分心疼女主。
1. 女主的心理
然而,依然没有人知道,过去的十三年里她到底过着怎样的生活,一切都是观众的推测。
当然,作为一部绑架题材相关的作品,心理动因是不可缺少的。绑架犯是一个做事缜密,行为反复无常,控制欲强,自以为是且缺乏母爱的人。对于他来说,Alison既是他的猎物,又是他的精神支柱,他想要以此来构建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精神避难所,绑架Alison并进行控制是他自我补偿的方式,补偿他为从母亲那里获得的安全感和认同感。
也许一开始Ivy是反抗的,但随着时间推移,她慢慢对犯人产生了亲近、认同、依赖的心理,她内心的一部分认同着Alison这个角色。她一直害怕自己只是一个人,而犯人对她来说是她唯一的依靠,是她在地下室中与世界产生的唯一的联系。即使在超市去卫生间的路上,她也没有真的逃走,因为一切对她来说都是陌生的,犯人变成了她唯一熟悉的人,回到犯人身边是再自然不过的。
感情的变化从犯人杀死了自己的弟弟开始,她痛恨自己,这个懦弱的毫无办法的自己。但她必须继续做一个good girl,亦真亦假不自知。犯人对他们死去的孩子到底做了什么我们依旧不得而知,但是那给了Ivy充分的心理动机伺机逃出了房间。也许是犯人对亲情的决绝让她感到了绝望,她内心对原生家庭的渴望终于战胜了对犯人的依赖和对外界的恐惧。她内心属于Ivy的部分终于见到了阳光,努力地向着那个会在商场里握住犯人的手的Alison说着再见。
(未完)
《失落十三年》观后感(九):被囚禁的女主一定患有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周末,出门踏青的来回车程上,看完了闺蜜推荐的英剧《失落十三年》。闺蜜说:“这是一部讲述一个女孩被绑架犯囚禁13年的故事。”我理所当然地假象成是电视版的《房间》,可看完后发现显然不是。
《失落十三年》的女主长得实在太“虐”,楚楚可怜的外表下又不时透出一丝诡异,93年的新人演技完全爆表,很多网友都说比《房间》的女主演的好得多。而当我百度这位英国女演员时,发现资料简直少的可怜,百度百科甚至连出生日期都没有。英国好的演员真的是一大把抓,就光是这部英剧里的每个演员都演得很赞可我却一个都不认识。
还是美国人会娱乐包装自己,有多少人知道《房间》的女主曾涉“好莱坞艳照门”风波,当然,那时的她还只是个小演员,估计也没什么人认识,也不会有人想到长相平平、还只是好莱坞三线演员的布丽·拉尔森会有一天成为奥斯卡影后。
但我不愿意把两个女演员放在一个类型片里做对比,也不认同布丽·拉尔森演技不如朱迪·科默(《失落十三年》女主)。朱迪·科默演的是一个从13岁到26岁被囚禁的女子,请注意,这等于是她人生的整个青春期都被绑架犯给控制了。而布丽·拉尔森饰演的是一个被绑架囚禁7年,期间还生下一儿子,与儿子共同被囚禁的母亲。
《失落十三年》第一集一开始便是女主逃出房门的画面,共5集的故事中有4集是讲女主逃出后回归家中,如何重新融入其中的故事。而《房间》里的那个“房间”却成了影片主要的拍摄场景,布丽拉尔森被囚禁的状态是:我得和我的儿子设法逃出去。显然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演绎状态。角色定位也不同,一个是母亲,一个是患有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少女。
说到这里,肯定会有人站出来说:不对吧!艾薇(女主角色名)一直在试图逃出去,期间也和绑架者生过一个孩子,但后来死了,哪儿来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没错!问题的关键便是在孩子身上,我的理解是,《房间》中的女主被绑架者强奸产下一儿子,但绑架者并未对自己的儿子产生感情,把他们当作玩偶。女主只能在被囚禁的世界里与儿子相依为命。
而艾薇在当孩子死的那一刻便对与绑架者成立家庭失去了信心,虽按她自己说孩子死了让她松了口气,但当她真的逃出了那扇囚禁之门后,却发现自己依然是孤立的。外面的世界发生了太多的变化,13年里抛开互联网时代的剧变不说,自己的家庭中,父亲出轨,与母亲分居;初恋已婚;妹妹也将结婚.....谁都变了,可能不变的只有艾薇和那个绑架囚禁她,想和她成立一个家庭的人。她心里明白,自己可能一辈子都逃不出罪犯的手掌,因为他疯狂地爱她,而她也无法在心理上彻底排斥他,因为在失落的十三年里,他便是她的整个世界。
还有一个原因,布丽拉尔森被低估的演技完全是被她的戏中的儿子给盖过了,小演员演得自然,不做作,布丽拉尔森配得上奥斯卡影后殊荣,但小演员没获奥斯卡提名,实在很不应该。
再说回《失落十三年》,很多观众都把自己带入剧情,大骂英国警察无能,女主完全靠自己逃出再被绑架再逃出的。这只不过是为了增加剧情悬疑效果罢了,要是英国警察真这样,那美剧《犯罪心理》里的FBI不到一周就能破案的高效率也未免太神了点。说到底,在这部悬疑片中,亲情占了很大比重,站在父母的角度,难以想象他们是如何渡过13年缺失女儿的生活,即便父亲出轨,但为了给女儿创造曾经美好的家庭,也重新回到了家中。家人和朋友极力为弥补艾薇十三年的失落,也是为了弥补各自十三年对艾薇的愧疚。
微信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5MTAyNjQ3MQ==&mid=2648524763&idx=1&sn=86ab68e782621e8b913435a030bc0a8c&scene=23&srcid=0419Hqh5IKAUA3Xmr1EXsH4q#rd
《失落十三年》观后感(十):《失落十三年》
《房间》的出现确实是打开了这类型电影的窗户。越来越多的电影将事实摆在银幕,以旁观者的姿态看人性,让观众做出了裁判。
《失落十三年》借着房间的光,再次闯入。
5个小时看的漫不经心,一度想在女孩身上找到阴暗的疑点,可能是第一季为之后的故事铺垫,总感觉有点凌乱。
我更加希望看到其中有关于男性为什么要囚禁女性的心理刻画。在《房间》和《失落》中都没有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