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高效的秘密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高效的秘密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4-07 21:0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高效的秘密读后感精选10篇

  《高效的秘密》是一本由[美]查尔斯·都希格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30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高效的秘密》读后感(一):只靠制度效率,不是真的高效

  现代社会非常讲究“效率”两个字,当下的各行各业迫于竞争压力,不少也都臣服于“效率”之下。行业领头羊要有“效率”,保持自己的先发优势地位;新进入行业的小公司,更要有“效率”,靠精益创业快速修正打造爆款产品个人也要有“效率”,工作生活使得我们的个人时间越来越宝贵

  我们需要“效率”,但是怎样做能更有“效率”呢?大多时候都是靠公司文化与制度、个人性格能力来尽可能“高效”的,而《高效的秘密》这本书的作者查尔斯·都希格(也是《习惯力量》一书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剖析,为我们带来了一套系统化的“高效”方案,这些“秘密”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都大有用武之地

  《高效的秘密》书中作者一共分了八章,从动力团队、专注、目标等等方面,先用一个故事引出,之后通过一些研究结果,给出“高效”的方案,最后补全引出的故事内容,更好地说明方案的效用。前言中提到了作者在写作方面专门与阿图·葛文德医生交流过,书中的引出故事等文风和葛文德医生的相仿,确实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方案。

  书中的一些内容相信很多人都已经了解或者运用,但通读全书仍然会有新的一些收获粗糙地做了张导图,不够精简,如下

  每一部分都有很多可以借鉴至生活与工作中的内容。

  比如第一章,激发动力是“高效”的基本,这点非常好理解,因为我们发自内心的想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才会更高效的完成。作者提出了两个方法来激发我们的内驱动力,一个是要有掌控力,自己要做的事情自己要有掌控力才愿意主动做,团队成员要做的事情也要给他留有足够的掌控力才好;另一个是要赋予我们做的任务意义,有了对我们自己非常重要的意义之后,完成困难的或者重复的工作就成为了一种自我实现过程

  比如实验室里一位实验员,每天面对相同的产品重复相同的测试,这种重复性劳动极其容易让人看不到未来发展和希望,效率下降是在所难免的,而当制度用不近人情方式对效率进行要求的时候,结果往往是实验室感觉效率低下员工不肯付出,员工感觉实验室要求苛刻,满心抱怨

  按书中的方法,可以作出一些有效改变,让外部制度的强制性驱动力转化为这位实验员内心的驱动力。首先是掌控力方面,给这位实验员适当的对于个人时间、行为、工作、环境方面的掌控力,比如实验计划制定的时候让他一起参与,工作时间上给予一定的灵活性,替代制度冷冰冰的要求;在意义方面,要让他明白虽然这种重复性工作非常枯燥,但通过这种工作可以保障企业生产的产品安全,可以让消费者使用者安全,努力工作是有非常实际现实意义的,也能激发内在的动力。

  通过这样的改变,相较于冷冰冰的制度,相信这位实验员也会逐渐改变想法同时也能在重复的劳动中实现自我意义并产生更高的追求理想

  书中的其他内容对于提高个人和团队的效率也都非常有借鉴意义,这里就不详述了,有兴趣朋友可以自己读一读~

  《高效的秘密》读后感(二):工作和生活的几个秘密——Leo鉴书250

  本书笔记顺畅,应该得益于作者和译者的尽心尽力,值得一读,挺好。

  书里讲了8个点:激发动力、团队合作、保持专注、设定目标、掌控力、做决定、创新、获取并应用数据逻辑结构很好,故事讲的也不错

  掌控力是高效的关键

  现在90后进入职场,他们不在意钱、不在意位置、不在意公司大小依我看他们在意的就是工作是否自己能做主——掌控力。本书算是给了我理论上的支持,讲了掌控力是人的基本需求,有它生活和工作才会变得有意义。这个以后上课可以用到。

  团队规范比文化更为重要

  之前认为,文化不是公司贴在墙上的口号,是那些公司成员都照着做但是很少说的东西。本书给出的新视角就是文化并不是最重要的,团队规范才是。

  在统计中,最团结的团队反而更多范错误原因多半是规范不好。团队有没有可以自由发言,说错了不被追究的文化。刚好看到另一本书,针对中国调研,超过60%的人在这方面不够宽容。所以,团队关系越紧密,大家越是不敢把问题说出来。房间里的大象再次出现,搞砸了项目

  好团队有两个基本点,其一是发言机会均等;其二是团队成员社交敏感度都很高。

  关于接受哪些工作也有门道

  最高效的人只接受为数不多的工作,不让自己过于忙碌——这个好理解 ,但是他们更愿意在项目前期而不是成型之后进入团队,这意味着要花更多时间去了解团队成员,也有更多不确定性——其实这也对为什么接项目少给出了解答。

  设定目标方面有有SMART原则且主要目标、延伸目标相结合,第一个也许 你会说“这个我知道”,我读书之前这为么认为,看了书才发现其实并不了解。主要目标和延伸目标相结合也很关键,只有主要目标会形成隧道视野,再看不到远方了——很麻烦

  举个例子

  GE有次定目标要错误减少50%,这个可以,下面说让员工更认真些;延伸目标是错误减少70%,下面说:“这个不成,这不是认真能解决的,得大改。”CEO说,可以改,给三年时间。

  三年之后, 确实达到了目标!

  书里还讲了很多,比如:五种团队文化之中,奉献文化走的最远(在我看来要忽略外部竞争和市场因素才行);拥有概率思维的意义在于诚实面对自己,坦承有些事情 我们自己也不确定;创新很多时候就是把已有观点用新方式进行呈现;适度绝望和中度干扰有利于创新;要成为一个擅于学习的人。

  最后这点对我很有启发,摘抄如下做为本文结尾:

  善于学习的人,

  能够吸取身连朋友的经验

  从个人经历史领悟人生道理

  充分 利用不断涌来的信息

  知道如何跳出思维定式 ,

  他们会对生活给予自己的东西进行改造

  而不是被动力接受,

  他们知道最好的经验是从行动和信息处理的过程获得的。

  《高效的秘密》读后感(三):懂得高效,首先应该澄清高效的误区 ——读《高效的秘密》

  文/岸晓风

  说到我对高效的看法体会,首先得从我的座右铭开始。可以说,座右铭是能体现一个人的状态的。当然,座右铭也会随之一个人的阅历、时间以及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比如说我,以前中学的时候,曾经确定自己的座右铭是“有志者事竟成”,考上了大学喜欢上了哲学批判性的看问题,座右铭又变成了“我思故我在”。工作后,我一度没有了自己的座右铭,有一段迷茫的状态,工作千头万绪,经常加班加点成效并不明显成就感一度缺失。一直到后来,我看到了这样的一段话,顿时觉得找到自己的知音方向

  这其实是一个不知名的人说的话。具体来说就是——

  “有人说,看一个人有多爱自己,多热爱生活,就看他如何对待两件事:一是吃饭,一是睡觉。一个自律的、内心笃定的人,不会靠熬夜去透支时间,来填补空虚。”

  这句话可以说是说到我的心坎上去了。顿时,有一种羞愧、又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就如同被老师狠狠的批评了一顿,同时又觉得老师的指引柳暗花明的感觉。

  当然,这还只是一种感觉。要落到实际却又是很难的。直到,我读到了这本书。《习惯的力量》作者查尔斯•都希格的新作《高效的秘密》。简单来说,这本书对于高效做了“正本清源”的工作。首先,我们要让自己高效,首先必须要弄清楚“高效”到底是什么?到底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书中提出了几个判断一个人是否拥有高效率的标准,比如以什么方式定义自己,并作出大大小小的决定;忽略了哪些容易实现的目标;在团队成员中建立起怎样的归属感作为领导者,打造了什么样的创新文化等。这些标准,实际上对于高效的一个综合性的评价,而不是人云亦云盲人摸象

  在此基础上,书中分析了8个提高效率的秘诀。这8个秘诀凝练成一个很重要的基本原则:高效并不意味着超额工作或者拼命工作,也绝不是花更多的时间在工作上,甚至牺牲个人生活。这些通过大量采访杰出人士和分析提炼得出来的真知灼见,无疑是广大读者的一种“超级福利”。

  可以预见,这本书将会影响很多人。

  《高效的秘密》读后感(四):如何事半功倍?《高效的秘密》

  本书是畅销书作家Duhigg继《习惯的力量》后出版的又一部自我提升书籍。作者是美国《纽约时报》记者,耶鲁历史学士、哈佛商学院MBA,以文字为生,普利策奖获得者。

  严格地说本书不是像中文译名那样讲提升效率的;而是怎么being productive,字面意思是“更有生产力”,跟更有效率接近,但翻成事半功倍可能更合适些,因为看看本书的8个章节内容就可以知道作者更多的是讲怎么把事办成:

  1、主动而不是被动,时刻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事;

  2、团队协作(利用别人的力量一起做事,毕竟单打独斗能搞成的事不多)。作者认为让所有人都有机会贡献想法、尊重不同意见、有安全感、有归属感 —这一条待议。有时候纯以业绩导向同事之间在工作上关系紧张的团队可能业绩更好,毕竟,如果出了错一个气氛和气的团队互相包容隐瞒,受损失的只是公司。有些美国成功学书籍害人不浅。这个畅销书作家和记者也从来没管理过大型团队。

  3、保持专注,随时集中注意力,清楚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不能分神。这个我认为很重要。工作和生活各方面都在抢夺我们的注意力,知道自己不做什么很关键。

  4、设立大的梦想目标,然后把它分解成一个个为大目标服务的有意义、可实现、有时间规划能量化的指标。光列表满足于打勾不行,要分清轻重缓急,真正为自己的大目标服务。回复邮件可能带给我们满足感,但离自己的大目标更近一步了吗?很多时候局面复杂,不能一厢情愿,要多方面考虑,如果自己的判断是错的该怎么办?

  5、放权,把决策权交给了解情况的人,让员工参与。

  6、从过去、他人的成功和失败学习,全面收集信息,提升预测能力(这部分有些另外一本畅销书《超预测》的影子),自己给自己预测将来可能发生的事,多动脑子

  7、从别人那里巧妙的“借”用、创新,所谓新瓶装旧酒。这其实是在鼓励抄。的确,作者很推崇葛文德(Gewende),书尾也提到了对集装箱业发展做出了巨大推动的McLean(该人的事迹在另外一本畅销书《集装箱改变世界》里提到)。压力有时候也有助于创新。

  8、根据目标主动寻找数据,精减、分类、处理,让数据为我所用。Easy come easy go,读书当然慢和累,但大道理、真正的智慧只有自己得出来的才是自己的。

  最后,开始做起来。再好的规划和目标也要迈出第一步,而一旦开始了,一切就容易了。在这里作者提到一个技巧,就是把需要回的邮件都打开,然后都写一句话回复,之后再一一逐渐把内容补全,这样可以很高效地处理待回信息。

  作为一个100多人公司的管理者,本人认为,把事情高效做成,首先要有清晰的目标;做前动脑子想如何做成的步骤;发动别人的力量;不分心,不做不该做的事;留出时间应付突发事件;。。。

  书中提到,Google公司内部人力资源部发现好的领导者有以下特点:1、能给员工很好的指点(这点在中国年轻的就业人群中很有意义)2、不亲历亲为,放手手下做;3、关注关心手下取得的成就幸福感;4、以业绩为导向;5、听取和分享信息;能够为员工的职业发展提供帮助;7、洞察力和清晰的策略;8、具备关键技能(这个应该是让手下服的基础,很多中国经理人这一点都做不到)。

  本书书名有个高效也有好处,就是我用不到一天的时间把它高效的读完了。这种书价昂贵、道理简单的成功学书籍,不值得花费更多时间。“绝知此事要躬行”。

  加拿大读书会微信号:careaders

  《高效的秘密》读后感(五):授权并激发动力

  1.激发动力

  如果给人们机会体验掌控力,让他们试着独立作出决定,他们就能产生意志力;只要他们养成独立作出决定的习惯,自然就会产生动力。

  当别人主动做事,自我激励时,当婴儿想自己吃饭时,当孩子表现大胆固执己见时,当学生在不违背规则的情况下把事情做好时,我们都应该对他们表示祝贺、鼓励和奖励

  2.团队合作

  团队规范和团队效率具有相关性。心理安全是一种“团队成员共有的信念,即在这个团队里可以大胆的冒险。团队成员不会因为提出自己的观点而感到尴尬,受到排斥或惩罚。这是一种以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尊重为特征的团队氛围,在这里,人们因为表现出真实的自己而感到坦然。

  谷歌调查中最有效的团队规范:允许犯错,尊重不同意见,敢于质疑他们的选择,相信质疑你的人并非想贬低你,能让员工在工作中获得心理安全。

  3.保持专注

  用讲故事的方式回答问题,而不是简单的应答。

  4.设定目标

  如果人们急于做决定,仅仅是为了获得完成一项任务的感觉,那么他们很可能会出现失误。

  MART目标 具体的Specific 可衡量的Measurable 可达成的Achievable 现实的Realistic 有完成期限的Timeline

  延展目标 用梦想设定目标,不包含具体的达成方法。是让人焦虑紧张的时间,促使人跳脱现状,转变思维方式。

  5.掌控力

  奉献者文化, 建设正确的公司文化,比设计最好的产品更重要。

  致力于把决策权交给能直接解决问题的人,通过团队自我管理和自我组织促进合作,重视奉献和信任的文化。

  如果员工连犯错的机会都没有,将会是企业最大的损失。

  6.做决定

  很多重要的决定都是在试图预测未来。

  想要更好地作出决定,必须学会坦然面对不确定性。

  概率思维,未来不是一个结果,而是多个各不相同的可能性,最终实现的是其中一个。可以把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放在一起再预测哪一个结果更有可能实现。

  准确的预测要求我们尽可能多的接触成功和失败的案例。

  7.创新

  把现有素材结合起来就是创新的核心,

  第一,学会管住你个人的经历和你对事物的感受

  第二,接受压力和恐惧,焦虑可以推动全新的视角审视过去的想法。

  第三,和取得的成果保持适当距离,从不同角度思考。

  8.获取并运用数据

  当获取信息难度加大时,我们反而能学到更多东西

  《高效的秘密》读后感(六):高效工作不等于超额工作

  “996工作制”指的是工作日从早上9点工作到晚上9点,一周工作6天,并且没有加班补贴的工作。为了追求高效工作,很多公司都会要求员工按照“996工作制”的强度加班。在一些互联网企业当中,加班的现象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超长时间的工作就一定等于高效的工作吗?恐怕很多人联想到加班时自己办公桌上续了不知道几杯的咖啡和发涨的脑袋,都会给出一个否定的回答。

  研究效率的专家查尔斯·都希格说:

高效并不意味着超额工作或者拼命工作,也绝不是花更多的时间在工作上,甚至牺牲个人生活。

  其实真正的高效,是意味着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的精力、智力和时间,去取得价值最大的回报或或事半功倍的效果。

  查尔斯·都希格从2011年开始做关于效率的研究,畅销书《习惯的力量》就是他的著作。《高效的秘密》延续《习惯的力量》的行文与写作风格,研究高效人士的行为习惯,系统、科学、实用。查尔斯·都希格还是普利策奖获得者,耶鲁大学历史系学士、哈佛商学院企业管理硕士,《纽约时报》商业调查记者。

  查尔斯·都希格在《高效的秘密》一书中告诉读者效率产生的源头是什么、如何保持专注以及如何更好地做决定,掌握这些知识能帮助读者构建高效的思维模式。

--效率产生的源头是什么--

  查尔斯·都希格告诉读者,产生动力的前提,是你相信自己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和外界环境。如果你想要激发动力,就必须先让自己拥有掌控力。拥有选择的机会能够给人们带来自治权和自决权,这是动力产生的第一步。比如,婴儿在学会使用筷子之后,会更喜欢自己吃饭,尽管让成人喂养会更加省力。

  我们可以用把想法转化成行动的简易方法,来帮助自己拥有掌控力的选择。比如,当你在处理一堆杂乱枯燥的邮件时,你可以在邮箱里选择一小部分先作出回复。这里的重点并不是你做出了什么样的选择,而是用做选择的方式来证明自己能够控制局面。拥有掌控权能推动我们前进。

  另外,我们还需要证明自己的选择是有意义的。最简单的做法就是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当我们意识到不起眼的任务会组成一件有意义的项目时,我们能够感受到小任务给我们带来的巨大情感回报,因为它意味着我们做出了有意义的选择,以及我们真正地掌控了自己的人生。比如,回复邮件虽然看起来并不是那么重要,但它是一件你主动去做和想要完成的事,因为你相信它能产生更大的价值。动力正是源自这种主动的选择。

--如何保持专注--

  要想成为真正高效的人,我们必须懂得掌控自己的注意力。最简单的做法就是运用你的想象力,培养“讲故事”的习惯 :想象当你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应该看到什么和做什么,潜在的障碍是什么,你怎样提前扫除障碍,越具体越好。这样能建立起心智模型,它可以帮我们确定关注的对象,让我们能够主动做出决定,而不是被动做出决定。查尔斯·都希格建议读者,学会让自己习惯于预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比如你是一名领导,你可以在开会之前猜想一下你会听到员工们说什么。如果到了提意见的环节员工们都不开口,你打算怎么做。

  保持专注的关键在于,你要多思考。

--如何更好地做决定--

  人们总是想着避免做任何的预测,极其强烈地渴望确定性,对未知的事物充满恐惧。

  查尔斯·都希格告诉读者,如果你想要更好地做出决定,就要分析结果的各种可能性,哪怕这些可能之间存在矛盾。然后,你还需要明确你知道的和不知道的事,最后问自己哪个选择能够带来最好的结果。

  比如,你需要决定晚饭是回家吃还是在学校吃的时候,你能确定的是学校的饭堂一定会提供晚餐。你不知道的是母亲今晚是否需要加班,如果母亲加班,你回家就只能和父亲一起吃泡面。

--总结--

  用血肉之躯去应付超额的工作强度,通常是难以持久的。而 查尔斯·都希格提出的高效思维模式,能让我们在应对未来发生的一切选择和工作时,更加从容、更出色、更具智慧。

  《高效的秘密》读后感(七):有的人在职场中激情奋斗了365天,你却把同一天重复了365次

  其实,不管你承认不承认,在职场上奋斗的我们,能力是不一样的。

  你在一堆琐事中忙得焦头烂额、晕头转向,

  有的人却在那里优雅如常;

  可问题就是,同样的项目教给他,效率、结果就是不一样。

  你以为这只是时间问题,奋斗个1万小时你就是天才了,

  但最终,你惊恐地发现,

  有的人在职场中激情奋斗了365天,每一天都在进步;

  而你,却像是把同一天重复了365次。

  其实,要想改变,这都是小CASE!只要方法在手,你也能拿业绩说话!

  今天,我们就把“隔壁家的优秀员工”揪了出来,看看他们到底哪里不一样。

  不同点1:你希望成为“多任务处理器”,他却明白“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

  你以为让自己成为“多任务处理器”,你就所向披靡了吗?No!No!No!这样只可能让你陷入越忙越傻越穷的怪圈圈!职场中,完成事情的数量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做的这些事情到底重要不重要?

  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即使被迫同时处理不同任务,高效率员工也会将并行的任务数量控制在5个以内——这是一个合理且不超额的工作量。

  传统观点认为,反复做相同类型的工作,效率就能提高——重复,使我们更加快速、高效。但是,与之相反,优秀员工更愿意参与新项目,这些新项目往往还需要习得新技能,这就是他们每次最多同时处理 5 项任务的原因:了解新同事和学习新技能会占用他们很多工作时间。恐怕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同样都是工作了一年,你是1天重复了365次,而对方是真正奋斗了365天。

  【TIPS】减少并行的任务量,同一时期最多处理5项任务。

  不同点2:你愿意接手正在顺利进行的项目,他却享受“从0到1”的成就感

  项目从一个IDEA到落地执行,再到完美收官,过程极其艰辛坎坷,这期间,还要承担很大的风险。新想法如果不够成熟,那么不管多么明智或者妥善地执行,也容易夭折,最安全的做法就是加入一个正在顺利进行的项目——换句话说,你只要不出差错地执行就好。

  但是,优秀员工却往往乐意加入正处于起步阶段的新项目。他们享受项目“从0到1”的成就感。提出一个IDEA,想办法落地执行,结果很棒固然完美,但即使是夭折或失败,优秀员工也会因其挑战性而乐在其中。同时,因为早期介入,优秀员工能掌握大量信息,更清楚地看到事情的全貌,也能更好地积累案例经验。

  【TIPS】挑战自己,勇于加入尚处于早期阶段的项目。

  不同点3:一件事情,你做完就完了,他却愿意分析总结,和其他人交流经验

  如果你忙得焦头烂额,那么完成任务就是你最大的梦想,哪里还有时间管其他?更甭提总结经验教训,思考如何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或者思考怎样做得更好。

  但是,优秀员工却不同,他们喜欢随时总结。例如,为什么有些业务进展顺利,而有些举步维艰;为什么有些客户很高兴,而有些客户感到不满;为什么自己不同的态度,会对结果造成不同的影响……

  除此之外,他们还喜欢和其他人交流经验——他们会把来龙去脉向你解释一遍,然后表达自己的看法,并询问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对于自己刚刚看到的事情,他们也乐意给出一个又一个解释。是的,他们总是试图把一个个散点联系在一起,从而深刻地理解世界如何运转——天呐!这是所有人都想拥有的能力。

  【TIPS】随时总结经验教训,并与他人交流学习。

  不同点4:你在设定目标时选择SMART原则,他相信“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一提到设定目标,多数人脑海中都会蹦出SMART原则——具体的(specific)、可衡量的(measurable)、可达成的(Achievable)、现实的(Realistic)和有完成期限的(Timeline)。换言之,SMART原则帮助我们在设定目标时,保证计划切实可行,目标必须能够实现。

  然而,SMART原则虽然有用,但优秀员工也深知其害。SMART原则会使人的眼光受限,过分地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设定SMART目标的人倾向于选择最简单的任务,沉迷于完成项目的快感,并形成一种可怕的思维定式:在每一项待办事项旁边打钩,远比思考这项任务是否有意义更重要。

  优秀员工怎么做?他们选择设定大胆的甚至看起来遥不可及的目标(也成为延展目标,stretch goal),并以此实现创新和效率上的大跳跃。当然,如果设定的目标过高,则会打击人的积极性。因此,为了得到更好的效果,优秀员工都会将“延展目标”和SMART原则配合使用。

  【TIPS】设定一个大胆的目标,并配合SMART原则,将其转变成一系列现实的短期目标。

  不同点5:做决定时,你倾向于学习成功案例,他却花大量时间寻找失败案例的信息

  如何做出更好的决定?必然是了解事情的全貌,这样才有助于我们做出更好的判断。但是,我们做决定时的依据,往往都存在偏差,因为我们更容易记住成功而非失败的经验。例如,推广产品时学习市场上的优秀竞品;写个软文也要拿10万+的文章再三模仿,就连吃个饭、看个电影,我们也要选择评分最高的餐馆、票房最高的热门电影……

  相反,优秀员工则会花大量时间寻找有关失败案例的信息。他们下班回家后会总结当天出现的失误,而不是忽略那些不起眼的小问题。他们会问自己,为什么某次通话不像他们预想的那样顺利,或者自己在会议上的发言能不能再简洁一些。他们也愿意与得不到晋升的员工交流,寻找其中的原因。

  这是学习如何更好地做决定的最重要的秘诀之一:正确的选择取决于我们对未来的预测,准确的预测要求我们接触尽可能多的成功和失败案例。我们只有分别坐在拥挤和冷清的剧院里,才能知道电影票房会怎样;我们只有花时间与儿童和老人相处,才能准确地预测出人的寿命;我们只有与表现优异和碌碌无为的同事交谈,才能培养敏锐的商业直觉。

  【TIPS】正确的选择取决于我们对未来的预测,准确的预测要求我们接触尽可能多的成功和失败案例。

  俗话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但是,多多对比自己的缺点,恰好是不同点5带给我们的启示。哈哈,期待你卧薪尝胆,早日成为别人眼中“隔壁家的优秀员工”!

  【推荐阅读】

  《高效的秘密》读后感(八):目标符合SMART就够了?NO!丨目标管理

  父亲带着三个儿子到草原上猎杀野兔。在到达目的地,一切准备得当,开始行动之前,父亲向三个儿子提出了一个问题:

  “你看到了什么呢?”

  老大回答道:“我看到了我们手里的猎枪、在草原上奔跑的野兔、还有一望无际的草原。”

  父亲摇摇头说:“不对。”

  老二的回答是:“我看到了爸爸、大哥、弟弟、猎枪、野兔,还有茫茫无际的草原。”

  父亲又摇摇头说:“不对。”

  而老三的回答只有一句话:“我只看到了野兔。”这时父亲才说:“你答对了。”

  《高效的秘密》读后感(九):Everything about productivity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luluto(来自豆瓣)

  来源:https://book.douban.com/review/8793137/

  畅销书《The Power of Habit》的作者Charles Duhigg的一本新书,从研究高效人士的行为习惯出发,讲述高效的八大秘诀。

  毫不夸张地说,书中提到的每一个问题都是我特别感兴趣的—如何激发动力?如何保持专注?如何更好地设立目标?如何更好地做决定?如何在大量数据中提高自己获取信息的能力?

  这本书中涉及了大量的案例研究,作者在讲述每个领域的时候,都有细致的报告、精准的分析,更有独特的见解。

  而这一切集合在一切就是作者认为的“高效的秘密”,那就是— 效率就是意识到他人通常会忽视的机会,从而用某种方式更好地做出决定、设定目标、处理信息。

  不仅对个人,这本书对于团队建设也很有启发。书中专门谈到了什么样的团队是最高效的团队,如何有效地管理他人,如何鼓励创新。

  《高效的秘密》读后感(十):事半功倍的秘诀

  《高效的秘密》一本书从8个章节中不同的角度分析如何才能高效。首先是激发动力,以猜数字游戏实验为第一章节~研究员德尔加多在匹兹堡大学做了一项实验,他不关心实验参与者能不能猜对数字,他只想了解当人的注意力长时间的集中在一个枯燥的游戏上时,大脑的哪部分区域会变得活跃。在猜数字的同时,核磁共振仪记录了实验参与者的大脑活动。德尔加多想要 找出兴奋和预测的神经感觉一一动力一一产生的根源。他提示实验参与者如果不想玩了,可以随时停下来。实验之后,德尔加多请实验参与者分享参与实验的感觉,他们表示很喜欢自己猜数字的游戏,也很在意游戏的结果,但当电脑替他们做选择时,游戏则变成了一项任务,枯燥无趣,只想赶快结束。

  第二章,团队合作。耶鲁大学组织了十几个案例竞赛团队,与研究小组不同的是,这个新团队中成员有着各不相同的背景:一名退伍军人,一位智库研究员,一位非营利性卫生教育机构的主管,一位难民计划的负责人。尽管如此,他们一见如故。每当有新的研究案例,团队成员就会在图书馆集合,迅速进入工作状态,他们花几个小时进行头脑风暴,然后分配研究任务和写作任务。这样一来,他们需要不断地方面交流。团队提出的最终方案是,把小吃店改成健身房,提供一些健身课程和运动器械。他们又花了几周研究定价模式,并联系设备生产商他们最终赢得了比赛,那个小型健身房至今仍存在于耶鲁大学校园内。

  保持专注是实现高效的另一 因素,书中引用了航班机长在飞机迫降时的完美操作,采访了紧急情况下镇定自若的护士,专注成为了他们的核心,要想成为高效的人,必须懂得 掌控自己的注意力,必须构建心智模型,从而获得主动权。给自己设定目标提高掌控力然后做决定,并在执行的过程中不断创新,激发创造力,整合起来获取并 应用数据让信息变得有意义。本书为我们提供了更全面、更人性化的思考方式,揭开效率的秘密。高效不仅仅关乎日常事务,更体现在我们生活中做出的一系列选择和思考世界的方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