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世界的凛冬》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世界的凛冬》读后感10篇

2018-04-12 21:42: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世界的凛冬》读后感10篇

  《世界的凛冬》是一本由[英] 肯·福莱特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32.00(全三册),页数:116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界的凛冬》读后感(一):成长未知模样

  《世界的凛冬》讲述的还是那几个国家、那几个家庭故事时间转而以第二次世界大战背景主角们是《巨人的陨落》中主角的后代主题依然是“成长”和“勇敢”。有了第一部的铺垫感觉第二部好读多了。 关于成长,有些人你知道他会成长成什么样,比如卡拉;有些人你想不到他会成长成这样,比如黛西;还有些人你以为他会成长,而实际上并没有本质变化,比如埃里克。但每一个人都在热烈生长努力纷乱战火中存活下来。 11岁的卡拉有两个地方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个是这样的: 卡拉不想匆忙和沃纳分别,赶紧跟着他出了门。司机瑞特打开了后座车门。“这是什么车?”卡拉问沃纳。男孩汽车的型号都非常了解。 “是梅赛德斯—奔驰的W10型车。” “看上去非常舒适。”她发现母亲正既惊讶愉快地看着她。 沃纳问她:“想搭个便车吗?” “太好了。” …… 卡拉很高兴同沃纳坐同一辆车,她想和他多说些话,但一开始她就想不出可聊的话题。她想问沃纳:长大以后,你想不想娶个比你小三岁,黑发碧眼的聪明女孩为妻呢?但最后她只是指着他的冰鞋问:“今天你有比赛吗?” “没有比赛,只是放学后的训练。” “你在场上打什么位置?”卡拉对冰球一窍不通,但团队项目肯定会分不同的位置。 “右前锋。” “冰球是不是一项很危险运动?” “够敏捷没什么危险。” “你一定打得非常棒!” “不算糟。”他回答得很实诚。 卡拉再次发现母亲对她绽放高深莫测的浅笑。 我看这一部分时候一直对茉黛的反应很在意,好在后文对母亲的反应做出了解释:她(茉黛)经常说:“女人要善用自己身上的每一件武器。”想到这儿,卡拉意识到自己采用了母亲的策略,才使她们搭上了弗兰克先生的便车。也许她和母亲完全一样。母亲高深莫测的笑容正基于此:她仿佛看见了三十年前的自己。 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自然是卡拉为家中的女仆艾达接生的事。尚年幼的卡拉所表现出的禀赋注定她会是一个与众不同女性,所以她后来追究残障婴儿离奇死亡的真相也好,成为苏联的情报员也好,为了救父母双亡的少女丽贝卡甘愿被轮奸也好,决定生下强奸她的人的孩子也好,所有这些我都觉得是自然而然的毫不突兀的。 给我相反的感觉的人物是黛西,她后来的成长让我非常意外,她刚出场时就很明显一副颇具心机的富家千金样子,让我觉得“不愧是菲茨和碧公主的孩子”,以至于她后来的举动:在战火中开着救护车救人,深深地爱上了劳埃德并真切担心自己会妨碍他的前途,对时尚和上流社会不再有过去的执念喜欢和威廉姆斯一家亲近……种种转变都给我一种惊喜,没错,是“惊喜”,很开心能够看到她从里到外都散发出新的气息。能够把一个人物的转变写得意外而不突兀,正是作者的一个高明之处。 最后再说几句埃里克,有着茉黛和沃尔特那样的父母、卡拉那样的妹妹,他本人却变成了纳粹的拥护者,我并不是讨厌他,只是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可惜。在亲眼目睹了纳粹残杀俄罗斯的无辜平民后,埃里克幡然醒悟,我以为他终于要弃暗投明,要成长得像他的家人那样了,然而,他转而又开始支持苏联了,像以前支持纳粹一样,在知道母亲、妹妹、女仆艾达都被苏军蹂躏的情况下,这时我只感受到一股悲哀。书中写到:起初,卡拉既不解又生气,但她现在明白了其中令人悲伤逻辑。埃里克和众多害怕自由选择生活方式的懦弱者一样,情愿屈服于暴政。他们愿意按政府命令去做,愿意按政府希望他们想的那样去想。他们既愚蠢又危险,但这样的人恰恰有很多。这是一个细思极恐的道理,我们中的任何一个都有可能是这样的,只是我们自己没有意识到而已。这是《世界的凛冬》在结尾部分给我的一记重拳。

  《世界的凛冬》读后感(二):世界的凛冬

  ~呼,看完了,迫不及待来写点什么让此时此刻想法留住。 先说说喜欢的地方。小说总体不错,和第一部相比更重视个体人物在大的时代悲剧下的描写。仿佛让我看到时代大潮犹如厚重瀑布飞泄而下,发出震耳欲聋的咆哮声,在潮中淹没或尖锐或深刻的声音。在这可怖的巨浪中有人坚守有人沉沦。然而光芒就在这些坚守者中被放出。明明难以顺利,但还要坚持信仰,这种精神,难以描述实体书里出版社还尤为细心的附了一张图,横着的世界大事年表,配上黑白的照片,大事件下方用黄色字体写出书中主人公此时的遭遇,更加让我深有感触,世界的变化对我们每个人都有千丝万缕联系,也许你无法感受到,但你确实身在局中,个体的力量是如此的渺小,似乎无法挡住时代大潮的一击。但–我们也觉得不是无能为力的,我们总要做些什么。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大概就是这样。 在说一些问题。书中明显有些作者自己的“想法”。根据资料“美国军事犯罪学教授罗伯特经过查阅档案得知,仅到1945年11月军事法庭就接到了11040件美军在德国针对妇女犯下的严重的性犯罪的指控。”“据保守估计二战结束时美军在占领德国后至少强奸了19万的德国女性。”“当然在德国犯下性侵暴行的西方盟军不仅仅是美军,法军作为二战中被德军击败的军队报复性的参与其中。”可以看出和书里的地方有些出入,这里并非要为苏联做申辩,只是希望作品可以更加客观。不要过度加入自己的感情

  综上,作品不错,值得一读

  《世界的凛冬》读后感(三):震撼人心大师之作

  在《世界的凛冬》中,作者将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战争的的前因后果向我们细细道来,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回味的大时代。

  阅读之前,了解作者是一个很重要环节。作者肯.福莱特曾获得爱伦.坡终身大师奖,他对创作有着他自己的想法,他说:“很多作家只写能取悦他们自己的东西并模模糊糊地希望这也可以取悦别人。但我每写一页,都在清醒的思考:读者会怎么想?读者觉得这真的会发生吗?读者想要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吗?我敬佩那些用文字新奇结构进行文学实验的作家,但我从不这么玩。”这是一位作家的信仰,这就如同我们国家虽然曾经饱受苦难挫折,但依然心念和平。肯.福莱特虽历经挫折苦难,但他的灵魂没有饱受折磨,依旧写着那些经得起历史推敲的故事。由此他写出了一部部经典世纪巨作。

  读过这部书后,我对这位写了世纪三部曲的大文豪有了新的印象。他即使自己身处于残酷混乱的世界,仍然坚持不懈,仍然有勇气反抗命运!如果说《巨人的陨落》是一部勇敢者的史诗,那么《世界的凛冬》更像是改变命运的时代悲歌。

  这一切都开始于那个裂变中的大时代,战败的德国受复仇之心的操纵,将纳粹希特勒推上政治舞台,开始了法西斯模式;日本军国主义膨胀,开始了惨无人道的侵华战争;美国在独立战争后,为了尽快结束反法西斯战争而向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放原子弹,导致当地寸草不生、哀鸿遍野;在虽然胜利元气大失的英国,丘吉尔发表了铁幕演说。俄国沙皇下台,苏维埃政权下的苏联和军事力量强悍的美国开始了冷战。用《西雅图时报》的话来说,整个20世纪都被写进了这部伟大的小说里。 还是那五个家庭的故事,原本幼小下一代已经成长起来了。他们正处于人生黄金时代,来自德国、美国、英国、苏俄和威尔士的五大家族儿女,他们的命运或许就会因二战而改变。当世界再次破碎,甚至更加暴烈和残酷,他们应该怎么办,是随波追流,还是迎难而上?这应该是他们的时代,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拼一拼呢?

  在本书中,作者用轻缓的节奏,用细腻文笔来描写书中的每一个主要人物。无论是叙事风格语言运用、人物形象刻画,都精致完美。这是戏剧冲突和历史真实的相互碰撞,这是一部巨作,一部真正的大师之作。

  《世界的凛冬》读后感(四):悲歌慷慨,不忘伤痛

  悲歌慷慨,不忘伤痛

  《世界的凛冬》一书作为世纪三部曲的第二部分,内容风格上很好地继承了第一部分《巨人的陨落》。讲述了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五个家族的下一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经历。作为同一系列的两部小说,角色延续性这一点尤其让人觉得倍感熟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大背景下,五个家族的新一代成员不同的命运与抉择,在无可阻挡的历史的车轮下,走向各自不同的轨迹演绎着属于他们的故事。家族的荣辱兴亡,个人命运的浮沉漂泊,汇成一段黑暗时代的挽歌。

  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战败国与战胜国的利益重新得到划分,但总有一些野心家与阴谋不甘现状急切的去获取利益,于是战争无法避免。不同的国家,不同的阶层,不同的人民都有着各自属于自己的生活,但在战争中被无情的席卷,没有人可以避免战争的影响。但不论在什么地方什么人,他们在这段时间感受到的往往是悲伤与痛苦

  肯.福莱特毫不吝惜对战争的描写,描写得入木三分有血有肉。对于战争的残酷的揭露如同撕裂病人伤疤,让读者看得犹如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在那个时期人们,都在战争的阴霾挣扎着,痛苦着,演绎着一段人性良知的悲歌。

  唐代著名大臣魏征曾经说过:“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而这本小说、这段历史,痛的让人痛彻心扉。让我不经想起权利游戏寒冬将至,凡人皆有一死。但是总需要一些守信人,捍卫着一些东西。而对我而言,肯.福莱特就是文学创作者良知的捍卫者。

  《世界的凛冬》读后感(五):世界的凛冬——读后感

  继《巨人的陨落》后的第二部——《世界的凛冬》重磅推出,相信读过第一部的朋友一定会毫不犹豫的翻开这套续集。如果第一部是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开篇书写,这部无疑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前因后果见证、参与一战中的各国重要历史人物在战火中都找到了各自的归属,而他们的下一代的出生和成长将会是在怎样的一个世界,这本书中将告诉我们答案。德国的希特勒的统一欧洲的野心,致使欧洲甚至亚洲的国家都席卷在内,给无论是参战还是迎战国的人民都带来了巨大伤害,由此进入了世界的凛冬。每个孩子都从父母身上继承了不同的特质,而他们的所作所为,也将如同曾改变世界的父母般,对整个历史的走向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最让人惋惜的是沃尔特·冯·乌尔里希,为了揭露纳粹的残暴惨死在秘密警察手里,他的儿子埃里克却完全没有继承他和茉黛的政治敏感性,完全代表了极易被蛊惑的大众,幸尔女儿卡拉是个勇敢善良的人,她有父母身上所有的优点坚韧的信仰和意志,并为他们而英勇的和纳粹做斗争,从她身上我们看到了德国的希望。在同一时期,目睹了德国国内变局的艾瑟尔和儿子劳埃德,以外国人身份见证了希特勒即将登上历史舞台的种种残暴行径,特别是劳埃德在狱中目睹了罗伯特的爱人荣格被狗活活咬死后的震惊、惊恐潜意识里也成为他以后坚定同纳粹战斗决心。人在痛苦中的成长总是迅速的,为了避免俄国人遭受和德国人民的悲惨,他毅然的一次次深入敌国,为苏联红军的重要情报工作做出了重要收集,特别是原子弹的构图,为苏联在美国面前,在世界上的军事地位影响力做出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和母亲艾瑟尔及其舅舅比利最后作为苏联的政党要员也将给一个和平民主的国家带来希望。美国在日本轰炸珍珠港后的回击诺曼底登陆的胜利,总统在格斯·杜瓦的建议努力下促成了联盟的建立,积极参与为战后的重建。所有国家的领导人在重要时刻的决定直接影响了一个国家,乃至世界的变革风向,而作为决策层的各界人为了推动世界和平的进程不懈努力的每一小步都将是世界进步的重要一步,有着非凡的意义。我们在书中读到的不仅仅是以美、俄、英、德、法为首的大国,更是如奥地利、日本、西班牙等小国在二战中的交叉影响的一部史诗巨作。为我们从另一角度铺展了历史。很期待肯叔的第三部早日出版。

  《世界的凛冬》读后感(六):苦难中的爱

  我现在正在读的书叫《世界的凛冬》,它是英国作家肯·福莱特的“世纪三部曲”的第二部,今年年初刚刚翻译完毕并在国内出版。“世纪三部曲”的第一部叫《巨人的陨落》。我虽然拖了其封面所写“全球读者平均三个通宵读完”的后腿,但对我这种读书慢、消化时间长的读者来说,已经非常了不起了。这是一部主要家族在六个以上、每个家族的主人公也出场了三代以上、时间跨度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世界史小说。 作为一位历史盲友+n多复杂的名字的书友来说,我本是拒绝的!但是在封面有一句特别引人注目的话:“我亲眼目睹,每一个迈向死亡的生命都在热烈的生长。”她深深的吸引了我。我很好奇!决定一睹其风采。改变了我心中认为这部书是冗长、复杂、枯燥的世界历史书的印象,带我进去了一个新大陆! 在《巨人的陨落》中,我们还能看到个体对时代的一种有力的抗争,可以说是一种对抗命运的有力的力量。而在《世界的凛冬》中你可以感受到更深的绝望和无助,作者为书中角色设定的都堪称二战期间的“经典苦难”,而在那个时代,有着比一战期间更凶残的强权,更沉沦的底线。所以,在这套书中,面对时代,作为小人物,能做的似乎只是“活着”!每个角色都有苦难,每个角色都有悲鸣,有些甚至显得阴差阳错。 《世界的凛冬》中那个时代太多的人们真的一度有世界陷入凛冬的感觉,在苏德战场的前线,在诺曼底的海滩,在珍珠港的军港,在奥斯维辛的集中营,在最后决战中的柏林,在原子弹爆炸的地点,世界冰冻了,人们绝望了。但是,灾难总会过去,许多生命随之陨灭,留下历史书上的只是数字,这很悲凉,但是在一个个家庭,就如书中的几大家族,总有人会在记忆里留下这些生命的记忆,大时代背景下,个体的故事依然最能打动人心。 世界陷入凛冬,人类陷入苦难,但是幸好,苦难之中依然有爱。这本书体现那么多苦难而令人绝望的故事中,依然令人感到力量和温暖的地方,失去爱人让人更加痛苦正是因为爱的太深,而一点点让人挣扎而起的正是爱。我们看到书中,在最艰险的环境下,也是时刻闪现的爱,让人感到一丝希望和愉悦,无论是男女之爱,同性之爱,或者重拾旧爱,还是苦难的女人对痛苦的意外走入自己生命的孩子的爱,这一切都让人们在世界的凛冬之中,依然坚强面对。 渐渐的不知不觉中我喜欢上这本书,苦难中依然有爱!爱,这一切都让人们在世界的凛冬之中,依然坚强面对~

  《世界的凛冬》读后感(七):凛冬过后

  生命是无线延续的故事,故事里的生命是无限鲜活的热血。《世界的凛冬》造就了无数充满个性而又坚韧不拔的灵魂,铺陈开的是重重迷雾中沉浮的历史舞台。

  肯·福莱特以历史为材,谱写了一首扣人心弦的壮丽史诗。虽不是在记载史实,但《世界的凛冬》中,与第一部《巨人的陨落》类似,描述了二战背景下五个来自不同阶级的家庭,这其中故事的跌宕起伏,关系的错综复杂,命运的交叉多舛,已让我们真实窥探到二战背景下历史长河中那些生命的挣扎生存,灵魂的坚定不移。世界沉浮,命运波折,情感交织,凌乱着,又有条不紊着,一幕一幕推移着,簇拥着,那些生命的故事不再只是简单的生生死死,而是灵魂的沉淀升华。

  希特勒上台,爱德华八世退位,原子弹在广岛和长崎爆炸……那个剧烈裂变的时代,那个破碎不堪的世界,是那些年轻的生命用死亡抵抗战争的残暴,用热血渲染历史的不朽,热烈而悲壮。然而,不同于历史大舞台大义凛然的无所畏惧,他们也为小家而烦恼受挫。爱恨情仇,伦理道德,世俗荣辱,上一辈人的恩恩怨怨延续到了下一代,他们年轻稚嫩的生命承受着无数的担子,无力到虚脱却不得不支撑到底。世界的凛冬下,国破家亡,摇摇欲坠的世界,飘零而绝望。

  我们无法阻止悲剧的发生,战争无论发生在哪个年代,都是无比残酷和恐怖的,再高端的技术再精密的武器,也不过是徒增杀伤力和暴力值。但再艰难困苦的岁月,因为有着那些高尚的灵魂,有着不可匹敌的坚忍,再天寒地冻的凛冬过后都是风和日丽的暖春,生命的故事仍然在不断继续着。

  《世界的凛冬》读后感(八):寒冬凛冽盼春至

  小说背景为希特勒上台至二战后马歇尔计划欧洲百废待兴期间,描写细腻真实,人物塑造给人很深印象。

  正如上部巨人的陨落的一则书评所说,好的小说处理历史素材时,既不过于写实,也不过于写虚,而要虚实难辨,真假难分,保持一种沉稳的节奏:虚构事件对历史事件步步紧逼,既不让历史逃遁,也不能被历史反咬一口。这种写法其实是对写作者的历史知识储备的巨大考验:虚构人物与真实历史人物的互动越频繁,虚构事件与真实事件的交织越紧密,剧情的扭力就越大,这种身临历史现场的阅读快感就会越强烈!逼真让人兴奋。

  肯.福莱特曾说,很多作家只写能取悦他们自己的东西,并模模糊糊地希望这也能取悦别人。但我写一页都在清醒的思考:读者会怎么想?读者觉得这真的会发生吗?读者关心这些吗?……这或许正是他的小说与时代背景毫无违和感的原因吧。

  书中人物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尤其是卡拉的果敢坚强给人很深的印象,是部很成功的小说。

  《世界的凛冬》读后感(九):正义有时候会迟到,但从不缺席!

  是接着《巨人的陨落》写的,第一部写的一战,这一部就是世界第二次大战了,一切战争离不开经济利益,这时候的世界处在经济危机之中,想要发展就要更多的掠夺资源(当然这是不正义的,也不是唯一的道路,但是是最快捷的),这时法西斯主义应运而生,这是故事的大背景,一篇篇铅字,一幅幅图画,一位位人物的命运,在这种舞台下纷至沓来。

  我又重新思考了,到底什么主义好?资本主义骂共产主义,共产主义也不甘示弱,看到这本小说我知道了,无论什么主义都是披着法律,或者说信仰,实现自己的野心,或好的或不好的,当然坏的是大多数,正如圣经上写的,人一生下来就是罪人。我觉着权力就是一块遮羞布,当你有羞羞的事情出来的时候,那些有权力的人会用权力手段进行洗白,这样看,手里的权力越大,羞羞事情越多,但去污能力也是越强的。

  以前听说希特勒小时候是个内心的人,现在成为一个国家元首,并且向这么多国家宣战,他的闪电战像一道光划破欧洲古老的穹苍,以至于有点崇拜他,读了这书才知道,他是个罪人,成百万百万的无辜性命在他手上灭亡,残酷到为了节约医疗经费,竟然诱骗残疾人,把他们悄悄杀害,可能这不是他的主意,但这是法西斯主义当政下的主意。

  正义有时候会迟到,但从不缺席——围攻莫斯科德国远离本土作战,加上恶劣的天气疲惫等等因素,正义就要来了。

  转眼间又到了另一个实行法西斯主义的日本,没想到日本在二战时候的战斗力这么强,竟然把美军打的几乎是平局,想想我们十四年的抗战那是多么不容易,珍珠港的偷袭美国方面完败,强占中途岛,双方都很惨,不过还是美军有防备略胜一筹,之后两国抓紧时间军备竞赛,有实力的经济支持的美国把日本远远摔在后面,一年时间就造了90艘航母,厉害啊!打仗就是拼经济果然不错,美国不能再容忍再打下去,使出来必杀技——原子弹,加速了二战的结束,全世界哗然一片,这样日本天皇才签了投降书。美国也成为了战争最大的赢家,从此走在世界的巅峰。

  正义有时候会迟到,但从不缺席。这时候的美国还是代表了正义的。

  书中赞扬了女性,女性除了傲慢与偏见,其他女性都很正面,尤其是卡拉像开了挂一样,十二会接生,二十会断案,又有勇气又有胆略,怎能一个服字了得!

  战争时期人们的生活虽然充满了恐怖饥荒,但却是无比精彩,那是怎么样的一个存在呢?战争打仗,会给人带来前所未有的满足感与存在感,会使人上瘾的,真的能够上瘾,但我还是希望能够世界和平,让那些残忍的画面只在书中看到吧!

  《世界的凛冬》读后感(十):苦难之中 依然有爱

  “世界是属于勇敢者的,所以世界是属于我的”

  在去年阅读《巨人的陨落》时,封面这句非常拽的话,给我留下的印象实在太深。作为肯 福莱特的“世纪三部曲”的首部,故事发生于那个欧洲从长期和平走入数十年动荡的中的一战这一段,面对如此变局,自然需要更大的勇气。而如今,终于又见该系列第二部《世界的凛冬》中文版出版,自然要捧起,想看看第一部的“老朋友们”在新的时代会经历什么。

  其实读到第一部结尾,读者已经可以猜到接下来的故事一定是到二战的动荡,在前一部结尾,就如一部美剧的最后一集结束,留下了让你期待的尾巴。书中,几个家族被时代命运“撕扯”,相关成员被打破重整,英国人到了德国,俄罗斯人到了美国,中间是多少曲折的家庭悲剧,在更加动荡的二战岁月,他们的命运又将如何?但是,翻开第二部,我作为读者还是先惊了一下,因为第一部中的主人公显然在本书中大都从主角成为配角,他们的下一代倒是逐步站在舞台中央,经历历史的考验,而在如此时代背景下,这种传承竟然带着一种史诗感,从悲剧到喜剧,命运继续捉弄着这几个家族。

  熟悉那段历史的人都知道,尽管我们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分开来说,但是两者的历史脉络是一脉相承,一战结束后,二战的“因”伴随战事结束,伴随史上最糟糕的国际会议“凡尔赛和会”,即已经种下。与一战相比,对于二战,更多人熟悉,相关从纪实,传记到小说的非常之多,所以对于福莱特来说,这是一个挑战,看似这部降低了读者的历史背景认知门槛,但是也提升了他作品的表现门槛,二战的作品我们都看得多了,你还能有什么花样?

  在《巨人的陨落》中,我们还能看到个体对时代的一种有力的抗争,可以说是一种对抗命运的有力的力量。而在《世界的凛冬》中你可以感受到更深的绝望和无助,作者为书中角色设定的都堪称二战期间的“经典苦难”,而在那个时代,有着比一战期间更凶残的强权,更沉沦的底线。所以,在这套书中,面对时代,作为小人物,能做的似乎只是“活着”!每个角色都有苦难,每个角色都有悲鸣,有些甚至显得阴差阳错。

  第一部中的茉黛,本是英国贵族小姐,却选择了独立的姿态,成为知识女性,偏偏嫁到德国,将要忍受对个人权利剥夺最彻底的纳粹政权的考验。在书中,茉黛一家可谓最苦难的家庭,他们身为知识分子家庭,渴望民主社会,首先要面临纳粹得势下的梦想破灭和实实在在的压迫,甚至生命的剥夺,而在一场抗击纳粹的战争中,因为身在德国,他们又要实实在在的承受战争最严峻的考验。甚至这个家庭本身也陷入分裂,茉黛的女儿更体现了自由主义思想,在战争中备受摧残,战后面对看似解放者的红军却又体验了新的人间丑陋。而茉黛的儿子却“可以理解”的在当时被纳粹的思想蛊惑,成为一名希特勒的信徒,走上战场,尽管也有醒悟,但是吊诡的是他带着纳粹理念的破灭,却又转而被征服纳粹德国的苏联的思想所征服,似乎他将在个体思想的迷失中永久沉沦。福莱特在本书的叙事中也会有意构造故事,甚至刻意制造巧合,但是人物个性特点总是那么贴近时代,即所谓的“时代局限性”在书中的人物都有或多或少的体现,这正是他的高屋建瓴的格局和落笔的细致的综合体现,作者的功力也体现在这些大大小小的维度。

  而即使是如苏联军方中高层,美国政要,游走黑白两道的大佬这样的看似显赫的家族,福莱特也要让他们承受不同层面的苦难。从痛失挚爱到信仰危机,从家庭分裂到道德困境,生活便如此由一个接一个戏剧性的苦难和无奈组成。但是,好在,其中很多人坚强的活了下来,特别是福莱特这三部曲中的第二代,他们要继承前一辈的恩怨孽债,还要面对当前的生死困境。在阅读本书时,正值周遭媒体舆论到朋友圈,不断体现的时代焦虑,眼前有高房价和个人职业发展瓶颈,最终得出所谓“阶层固化”的结论,远的有对未来技术发展的忧思,难道我们今天的工作都将在未来被淘汰,甚至我们本身会被什么人工智能之类的东西取代?每个时代的人都有那个时代的焦虑,正如《世界的凛冬》中那个时代太多的人们真的一度有世界陷入凛冬的感觉,在苏德战场的前线,在诺曼底的海滩,在珍珠港的军港,在奥斯维辛的集中营,在最后决战中的柏林,在原子弹爆炸的地点,世界冰冻了,人们绝望了。但是,灾难总会过去,许多生命随之陨灭,留下历史书上的只是数字,这很悲凉,但是在一个个家庭,就如书中的几大家族,总有人会在记忆里留下这些生命的记忆,大时代背景下,个体的故事依然最能打动人心。

  世界陷入凛冬,人类陷入苦难,但是,还好,苦难之中依然有爱。这是本书体现那么多苦难而令人绝望的故事中,依然令人感到力量和温暖的地方,失去爱人让人更加痛苦正是因为爱的太深,而一点点让人挣扎而起的正是爱。我们看到书中,在最艰险的环境下,也是时刻闪现的爱,让人感到一丝希望和愉悦,无论是男女之爱,同性之爱,或者重拾旧爱,还是苦难的女人对痛苦的意外走入自己生命的孩子的爱,这一切都让人们在世界的凛冬之中,依然坚强面对。《世界的凛冬》,带着福莱特的三部曲走入人类二十世纪最悲伤的历史,但是那些宏大的历史事件在本书中都成了背景,只有几个家族的磨难和磨砺带给读者最具有代入感的故事,正所谓个人即历史,几个家族成员的个人史诗打动人心,也最终让读者感到人性的善意,这或许也正是文学力量最有力的呈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