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饮罪者》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饮罪者》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4-11 21:59: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饮罪者》读后感精选10篇

  《饮罪者》是一本由黄青蕉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9.90,页数:32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饮罪者》读后感(一):感

  打电话家长儿子闯祸,以打电话为桥梁连接其中的人物,郑确很容易联想为郑源的儿子,但是全文郑确与儿子的互动几乎没有,是刻意所谓表现出吴汇童年的畸态还是无意为之。读到一大半几乎才能肯定郑确与吴汇实为一人,全文都在以吴汇的供述抽丝剥茧细腻,腐的气息也在汪郑、老三郑之间充斥,后一百页开始高能。反正我不怕罪孽深重,不失去你就好。

  《饮罪者》读后感(二):一场穿越十年的罪恶

  第一次写书评呢,欢迎指正哈~

  ==========================长文预警,剧透预警========================

  刷豆瓣的时候看到新书推荐,《饮罪者》这三个字确实抓住了我的眼球,我一直对罪案小说很感兴趣。一上午的时间算是匆匆读完,算不上最后一刻恍然大悟,至少也是别出心裁的,诡计尚可,叙述性诡计很新颖。

  故事由一桩发生在公共广场的无差别杀人案开始,警校梦碎转而成为记者的郑源和根正苗红的刑警队长汪士奇一如常见侦探小说套路一般组成cp,不相信凶手如此简单的杀人动机,细心缜密的记者层层深入发现了简单命案后的复杂作者文字功底很强,场景刻画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开篇郑源与吴汇的对峙画面感极强。讲真吴汇的开场形象给我非常负面的印象,凶残狡诈一言以蔽之。此时穿插进的另一条线,郑确与老三的故事让我这读书少的人一下就掉进作者的圈套——真的以为郑确是郑源儿子呀。随着调查的逐层深入,越来越多的线索暴露,属于这起案件的,不属于这起案件的。老三被挖出,连同吸毒。吸毒是罪案小说的常见题材,因为它够恶劣,好上手,牵扯面广,也因为毒品附加罪恶,能控制人。老三,也就是袁佳树,本是一个家底殷实,相貌帅气又广受欢迎的人,因为得罪了也不该得罪的人——本篇boss徐婷而家破人亡。顺着毒品线和另一条线红玫瑰纹身,二人组挖开了十年前的秘密,顺势揭开了那个郑源不愿意再提及让他多次自杀,也让兄弟汪士奇受到连带伤害案子。到最后,“反派死于话多”的绝地反击ending早已见怪不怪好人好好地活着,坏人一一认罪伏法。

  这本书有几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很到位。首先是郑确,或者说是吴汇。他从始至终是个弱势,出身于单亲家庭的他小时候校园老大欺负,幸而有老三出手相救,老三出国后便又陷入了水深火热生活,不得不辍学在这城市里四处机械打工,一辈子可能就这样生活在社会底层不得翻身。但是艰苦的生活并未磨去他的善良,或者说他天生就是善良懦弱的。在遇到以前的恩人时他挺身而出,用尽全力帮老三戒毒,最后甚至为了瞒住老三的罪制造了一场无差别杀人案。呵,杀人犯,其实只有他一个人都不曾杀。老三亦是受害者弟弟同心被徐婷爱上后摆脱未果,反被诬陷,最后还是难逃一死,哥哥帮弟弟报仇后也因身染毒品陷入深渊而自杀,都算不上坏。

  真正坏的是徐婷。“乖巧能干,讨人喜欢”是不明真相高中班主任给出的评价。从小就摆出一副讨人喜欢的形象欺瞒师长,仗着父亲的溺爱为非作歹,杀人分尸。徐婷是纯粹的坏,赤裸裸的坏。心理扭曲的她奉行着“得不到就要毁灭”的强盗哲学害死一个又一个人。看似风光的张焕,东哥,老三最后都只是这个终极boss的一枚棋子而已。

  再说说神探二人组郑源,汪士奇。郑源家境未知,总之是极其艰苦,所以受汪士奇一家照顾长大,在他最痛苦的时候也是汪士奇助他恢复,虽然汪士奇被郑源横刀夺爱,并在死亡选择的时候选择了他死,所以有了下文汪士奇不顾一切地帮郑源破案。这两位主角其实也是徐婷十年前那场罪恶的受害者,他们的侦破其实是很顺利的,唯一的阻碍自己对过去的懊悔,自责,甚至是精神上的疾病。郑源是一个有着超高破案分析能力,洞察人心普通人负责撑起全书智商;汪士奇是刑警队长,他负责给郑源的破案提供方便,也提供武力上的支持,这一人设也算平常

  好像侦探小说都有一个套路,那就是用其他配角的智商武力掉线体现主角的神勇。正面人物警察们的智商掉线,遇到案件只看表面就想着尽快结案;反派人物大毒大姐大张焕也好像纸老虎不堪一击同性之恋的描写晦涩模糊,倒给我一种劣质sm的感觉(什么鬼)。徐雪松的过分溺爱形象有些突兀,感觉着力不够

  番外篇感觉怪怪的,虽然是接了正文里那个登山手杖的事情,但是案件给我的感觉还是蛮奇葩的,最后老板娘妹妹心软照应了“穷不是坏”的观点,但是也体现了强烈的主角光环

  文中反面人物的罪恶开端定在中学,还是一所比较可以的学校,私以为不太妥当,改成职校会更真实些,此外小叶作为警校生,她和张焕这样的人有染,甚至被纹身也让人匪夷所思,警校不应该是蛮封闭的吗?文章最后的情节也有些虎头蛇尾。最开始的评分有点虚高,但是还是值8分的。

  最后担心政审不过的情节让我心生疑问,看来郑源的父辈还有事情,是不是能写个系列呢。

  嘚啵嘚啵这么多,最后也要说声谢谢作者,为我们创作了一部精彩的小说。

  《饮罪者》读后感(三):玫瑰带刺,生人勿近。

  刷豆瓣的时候看到的一本书,想着这两天过得如此丧便果断花了五块钱买了电子版的来阅读,希望可以让自己的心情不那么丧。居然一天时间看完了。欲罢不能,就好像看透了一场阴谋,一场历经十几年的一场阴谋,很精彩。 每个人既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作者的一句话点明了人物们的矛盾,也铺垫了后面剧情的各种反转。玫瑰虽美,它的刺却让你恸心不已。你想靠近这种美或者伤害这种触不可及的美,最后不过遍体凌伤,始终走不出这种美所带给你的那种美好期待,或者说丢不掉曾经让你沉溺得无比向往开心。像主角后来得了精神病一样,只有如此才会让你活得不会这么累。很喜欢这种剧情,看着看着脑袋都会炸。一个人不能两次同时踏进同一条河流,最近马克思课上老师讲过这句话。直至看完这本书,我想我懂了其中的意思人们总不该沉迷过去的一时不变,对方的驱使或者自己的做作总会让你有所思考进步。毕竟如一开始所说,我们既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 说个自认为处理得不是很好的地方,对那个散心病狂的“玫瑰”的刻画,真的太随便了。。我一直难以脑补出如书上所说那样冷血无情,没有什么细节的描写。其实也不乏很多很多轻描淡写的剧情,如果一一展开细细道来,便不会如此苍白无力了。还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待我又有感时再瞎BB吧。

  《饮罪者》读后感(四):小吐槽

  老三和郑确卖腐太严重了,确定作者不出一个番外么。好了看到了206页,郑源和汪士奇也太配一脸了吧,都头上绿了还是好兄弟。看到后一百页开始高能。如果吴汇就是铁栏里面的嫌疑犯,不会让人产生感情,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他的故事,就活生生的获得了你的关注,反转了。番外晚上看有点吓人啊。

  不是我腐眼看人基,汪士奇和郑源这是两个可以互相依靠过完一辈子的男人

  双线展开叙述。我也被老三的好脾气折服了,还有他因为在郑确身上看到了同心的影子,帮助弱小,真男主力。郑确打耳洞画面感人官方认证。然而老三撩完郑确就跑出国了。

  徐婷后来的形象都是别人口中叙述的,也不明白她的想法,毁了人家老三的弟弟,还要毁了老三。老三为什么出国还是和她在一起,应该避开她才是,即使说被她用手段控制住了,也应该自己狠心戒了才是,非要浑浑噩噩等到撩过的郑确来帮他戒。似乎是狠角色,却又狠不起来,还连累了郑确。

突然飘来的花瓣可逗了,在哪儿能突然飘来

  《饮罪者》读后感(五):爱同罪恶一样,是需要和别人一起饮的酒,即使醉了,也可以互相搀扶

  最初是从曾良君那里知道黄老师的,当时曾良君有奖转发抽人赠送黄老师的《失业那件小事》,我有幸获得了一本。自那以后,我每次换工作都会拿出来重读。从书里,我得知了黄老师和我一样是德国队球迷,由此产生了自己和黄老师离得特别近的幻觉。所以每次换工作,都要拿出那本书来激励自己,相信早晚有一天,我也会找到梦寐以求的工作。至于实际嘛,这里就不细说了。

  后来就在微博和豆瓣上关注了黄老师,得知她在犀牛故事上连载一部推理小说,名叫《动机未明》。当时看了几章,并没有追下去,倒不是情节不吸引人,只是我不习惯看连载的书,每天追美剧和日漫的更新就已经很辛苦了,何况推理类的小说,不一口气看完,实在是让人抓心挠肺,难受的很。也是在这时候得知黄老师是东野圭吾最忠实的拥趸,东野大神的书,我只看过几本,《白夜行》、《嫌疑犯X的献身》、《虚无的十字架》以及这几年大火的《解忧杂货铺》。因为我本身很胆小,不止怕鬼怪,更怕人心。所以最喜欢的肯定是那本《解忧杂货铺》了。加上我最喜欢的推理小说作者一直是柯南道尔和阿婆,所以对其他人的推理小说并不是很热衷。

  再后来,黄老师的新书上市,更名为《饮罪者》,说实话我还是觉得《动机未明》更好,不过也可以理解改名。看到许多人推荐,就决心买来看,但因为前不久搬家刚刚深受搬书之苦,所以这次就在多看花了12大洋买了电子版的,刚好那天有事,一直在坐着地铁满城跑,于是就在地铁里捧着手机,看了大概三分之二。

  虽然我没有投入到差点坐过站,但是这确实是一本很吸引人的书,以至于看完之后,我都不知道是该后悔没有早点看连载,还是该庆幸不用忍受等待更新的痛苦。尤其是想到书中的两条线交叉进行讲述,每当看到章节结尾,急于看到后续发展,却要等更新时,该是怎样的一种煎熬。

  最一开始,我也不知道脑子里的哪根筋搭错了,竟然把郑确当成了郑源的儿子,所以可以想象我看到后面从一脸懵逼到矩阵懵逼的转变。直到快结束的时候,我还在想,难道真的是郑源的儿子杀的人,但是年龄不对啊,郑确不会突然冒出来一句他是从几年后穿越来的吧。幸好只是我自己眼瘸,脑子不好使。

  事物的发展是有原因的,一个犯罪案件不可能没有动机,即使只是脑子一热,也必定有导致脑子发热的原因。加害者成了被害人,被害人却是最初伤害别人的人。层层抽丝剥茧,双线并行,故事越来越明了,真相却越来越沉重,原来一切的罪恶都源自于爱。

  沉积多年的案件得以了结,背负多年的自责和懊悔得到救赎和原谅,环顾左右,原来身边的这个人早在很久很久以前就为自己那样牺牲过,并一直陪着自己在泥泞中艰难地前行着。

  就这样吧,这样已经很好。就这样互相搀扶着,将所有的爱与罪恶一饮而尽。

  《饮罪者》读后感(六):还不错

  刚在当当上看完。女角要么婊要么女同,不过有两个女同还同时跟异性…就这点而言似乎有些不合逻辑,当然女同心态如何咱是不知道的。两对灵魂共鸣的男基友隐隐看出了作者的取向。 小说极力从动机出发探索,女婊一号让我想到了雪蕙,不过比起雪蕙更狠 小说采用的双线叙事不错,作者更从名字入手极力掩人耳目,而后真相徐徐揭开的过程很通顺。只是第二条线与主线剧情相比缺乏关联性,所以一开始就让人起疑,直到说与儿子一个学校的时候就豁然开朗了。

  虽然有几处逻辑不太严谨,属于能够自圆其说,但细细想来又有个疙瘩的。不过还是值得一看的,反正就算是东野圭吾的小说也有那么几部不够严谨的

  《饮罪者》读后感(七):刚看完感觉挺好,细想实在一般(无论从,悬疑推理还是耽美的角度)

  刚刚读完感觉非常不错,很抓人。但仔细回味一下之后,也就那样了。 精彩之处应该是作者的叙述性诡计,相信很多读者都跟我一样,很长时间都以为郑确是郑源的儿子,第二主线跟第一主线是同一时间发生的,以至于误导了某些判断。 至于人物呢,到后期,确实比前期塑造的丰满了,但也仅此而已。因为认真仔细的品味后,我的第一感觉是这个更像一本耽美小说,而不是悬疑推理。

  这一点真的非常致命

  除了叙述性诡计以外,两条主线的男主人公之间的感情本来也可以成为一个亮点,但奈何跑偏了,从推理的路线上直奔耽美去了!我不是腐女,所有小说类型,耽美百合好看我都看,所以我不是看啥都会看出耽美效果的人。但这部小说两条主线的两位男主人公,愣是让我怎么看都看出了耽美的调调,这种调调,甚至盖过了悬疑推理本身。想问作者一句,你是不是在卖腐啊? 至于其中的女同写的很烂,平淡无奇,没有任何感觉,没有动机、没有感情的就女同了,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当然,两对儿好基友的感情,还是让人印象深刻的,特别是郑确和老三的。但是,这种感情和整个推理故事,没有特别必然的联系,没有很好的推动和支撑整个情节的发展。而且郑源那对儿的很多互动,放在耽美小说里看很合适,但放在悬疑推理小说里就显得很矫情和假。真的,更像是一部耽美小说的处理,而不是一部悬疑推理小说。

  至于反派,简直烂得不能再烂了!徐婷和她老爸那个团伙,动机情感等等的塑造苍白无力,根本支撑不起整个剧情。我没看过宫部美雪,把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现在依然追看中,阿婆的反派就算描写不多,犯罪的理由也让人觉得是可信的,而这个小说里边的,让人觉得不真实,甚至没感觉。这一点在我看来,非常失败。其实搅基不影响推理和故事剧情啊,《张公案》就处理得不错。

  觉得把耽美融入推理之中是可以的,但一定要控制好耽美和推理之间的关系。一部悬疑推理小说,耽美却成了它的主要吸引点,属于本末倒置。如果你说这是一部耽美小说,其实在我看来也很一般。

  反正,叙述性诡计不错,推理本身很一般,漏洞极多,人设呢,主角跑偏成耽美而非悬疑推理,反派塑造太差。总之,是一部,从悬疑推理角度说很一般,从耽美角度说也很一般的小说。

  不建议买实体书,跟我一样买本电子书看看就可以了。

  《饮罪者》读后感(八):比男人友情更深的是病娇…

  《饮罪者》是绝对的对的推理佳作,除了语句中俩男人互动的时候时不时蹦出来的让本直男读到想要崩溃的基味…… 男主郑源,警校毕业却当了记者,妻子是叶子敏,同期生,户籍民警,已故。男二汪士奇,郑源发小,同期生,刑警队长,喜欢叶子敏但视友情(=搞基)更重要。故事开场一个男人疯狂砍杀路人,二死七伤。男主郑源在10年前因为一起抛尸事件的报道遭到报复而痛失爱妻,断断续续修养了10年回到顾地干起老本行,在调查这件不合常理的砍杀事件的同时逐渐在悲伤与痛苦中发掘了10年前的真相,以及令人心碎的两对男人之间的深厚友情和两个心狠的女人之间的往事。 上一次读的这么爽还是《心理罪》和《刑警罗飞:死亡通知单》的时候。不知为何总把日常对话期间的男男友情描绘得基情四射,还好关键部位的文字无比正常,让这本书成为了一本让人全神冠注的电影。 只能说作者不愧是女人还是腐女,写男角色写的比谁都好,写女角色让读者想把此角色家族问候一个遍,女人果然更了解女人……虽说这个女角色的狠还是不如东野圭吾白夜行的那女人恶魔般地歹毒,但也绝对是非青春非胃疼系小说的翘楚了,真·病娇… …………以下剧透… 一句话概括故事主体:“两对百合两对基,两个心狠的女人,还有一个大傻逼” 穿插描写太巧妙,没到最后都发现不了两对基的时间差的存在。

  《饮罪者》读后感(九):一场始于爱的杀戮,一场终于情的牺牲。

  这不仅是犯罪悬疑小说,更是一部关于爱与恨、罪与罚的灵魂拷问!一早在犀牛故事连载的小说,追了大半年~终于出实体书了~内容较网上有了些调整,多了一篇番外~喜欢黄青蕉的文笔,构思~读完后不禁流泪~感触很深~小说将罪恶写到了极致,也将善写到了极致。

  真应了那句话了,有时候一个人需要隐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的度过这一生。心太狠是因为恨太重,恨太重是因为爱太深。在受害者和加害者之间,有时候会相互转变,所有的罪孽都来源那极致的爱!每个人既是加害者又是受害者,我的手是加害者的手,我的眼是被害者的眼。当你看到你所爱的人为了爱去伤害你另一个所爱的人,你会做出什么抉择呢?也许爱本书并没有错,错的只是那该死的命运!

  《饮罪者》读后感(十):是后记,也是一点微小的说明喇

  好尴尬啊评价不打星不给发……所以这是一个厚脸皮的四星,你们不要笑hello大家好,一个梦想着靠写作月收百万然而至今唯一收到的只有脊柱侧弯和胃下垂的我又来了。想我了吗?估计是不太想的。——但是我想你们,我就是要硬凑到你们脸前面来写后记。打我啊,嘻嘻。

  今天来聊聊腰封上印满吹牛逼忽悠大家买一本买不了吃亏买两本买不了上当现已更名为《饮罪者》的《动机未明》的一些创作小故事。

  首先呢,大概我十二点五个粉丝里有人是知道的,那就是我很喜欢看东野圭吾,非常喜欢看东野圭吾,每次蹲坑的时候不开一本东野圭吾简直找不到自己菊花的坐标经纬度。虽然对于大部分推理迷来说,鬼屋老师基本上就跟摇滚圈的汪峰差不多,煽情水多套路足,这种既定印象很容易让人掉以轻心,翻了几本之后马上萌生出“这有什么啊我也能写”的美梦。

  比如我本人。

  我第一次发梦是在前年十月,脑洞了一个相当虚无缥缈的idea之后鸡血上头突然就开始动笔了,当时还因为起不出合适的名字去咨询前辈,(别笑,实话告诉你们,给文起名才是世界上最难的工作,宁写十本书不起一个名,感受一下这句话的分量)人家提议我像夏树静子《W的悲剧》致敬埃里克奎因《X的悲剧》那样致敬鬼屋老师,不如就给这部小说取名《白夜行不行》……

  当然,我怕挨打,最后也没用= =

  所以这个白夜行不……啊不是,《动机未明》,就是在这样荒唐的情况下开了头。说起来一开始原本只打算最多写个中篇的,大概主题是悲情的社会派那类,埋的转折就是“完美犯罪”——最完美的犯罪是什么呢,我设想的就是杀人者自己成了被害者死了,而杀他的那个人帮他顶下所有罪名。

  然后接下来人间地狱就到了,那就是,我自以为还挺好的这个完美犯罪梗,越写越长,越写越不带感,让我不由得在深夜抱紧了自己大喊——说好的这有什么啊我也能写呢!并不能好吗!那种看起来又水又废又卖惨干到三分之二突然来个神转折的小说到底怎么写出来的,简直是人间奇迹啊!

  不过我这个人呢虽然智商欠费,但是穷逼一贯的勤俭节约精神(?)救了我,就是那种,都写了五千字了扔掉多浪费呀不如再添个十几万字补救一下总而言之混到结尾就好了的心情。于是这个时候也不发什么东野圭吾梦了,有生之年第一次老老实实的写大纲,做人物关系图,排情节时间表,也确定了比原来的翻转也许更能坑人的新翻转,到这个时候才终于有点觉悟,啊——我要写一本长篇小说。

  故事有了,这个时候(为了摸鱼)又开始思考一些更虚无的东西,比如:人为什么要杀人?

  相信很多跟我一样看名侦探柯南长大的朋友们都有一种认知惯性,就是推理案件接近结尾,一定有一个凶手独白时间,案件重演是其次,眼泪汪汪的说出我之所以要杀人的理由(多半还是引人同情的理由)才是重头。因为被欺压所以杀人,因为被勒索所以杀人,因为被抛弃所以杀人,伴随着惨淡的夕阳和哀伤的BGM,又一个大好青年被押上警车,犯罪过程和犯罪动机像码在盘子里的炸酱面配菜,萝卜是萝卜酱是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真实的连环杀人案,往往不是这样的。

  看过FBI前特工们写的《疑嫌画像》、《动机剖析》两本书,基本是直面连环杀手心理活动的第一手资料,记录里,嫌犯对于自己为何犯罪、如何犯罪,常常有数套不同的说辞,为了吹牛吸睛而夸张表述,为了脱罪减刑而突出苦难,为了自己想避讳的人或事含糊其辞,尸体还是那些尸体,但在且缺乏旁证的情况下,同一个杀人案往往会出现好几个不同的动机版本。在此基础上靠“推理”查漏补缺,去芜存菁,得到一个合乎逻辑的定论,本身就是一个编故事的过程。至于推出的结果,只能说“最合理”,是不是真的,却只有当事人自己心里清楚。就像约翰·狄克森·卡尔那本坑了无数人的爹的经典名作《燃烧的法庭》,推理到倒数第二章都严丝合缝,一切不合常理都有了科学的解释,然而真相却……好了不剧透,想看的自己去找虐。

  人为什么要杀人?书里的主角郑源一直在追寻这个问题的答案,但不是所有问题都有答案。书出来之后,包括评论和朋友的反馈,很多提到说不太能理解杀人者徐子倩的动机,也觉得这个案件似乎并没有什么高明的推理手法。

  (这个,首先,本身我就没想过要写一本本格推理小说啦(汗),之前跟出版社撕了很久,也坚持这本书最多算悬疑犯罪向,顶着个推理的名头上来是我打输了……向打算看个纯血推理的朋友们下跪道歉

  = =、)

  的确,书里所有涉及案件重演的部分,大都只有郑源的脑补,或者第三方从自己角度出发看到的画面,当事人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靠重重转述拼贴起一点形象。之所以这样处理是因为我觉得,杀人者永远是被探究的那一方,他们是薛定谔的猫,只要不是开了上帝视角,或者留下了自传来个三万字自我剖白,谁也不会知道他们当时是怎么想的,出发点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如果按上面《动机剖析》的理论,连嫌犯自己写的自传都作不得准)。徐子倩究竟是因为爱不得而杀人还是因为天生杀人狂,袁佳树是主动吸毒还是被诱骗,雪松大厦的办公室里到底有没有顶替杀人,青少年期到成年之间那些年几个当事人身上发生了什么,斯人已逝,郑源和汪士奇只是两个稍微聪明一些的普通人,他们不会知道确切的答案,读者自然也不会知道。判定罪行靠板上钉钉的证据,判定动机却并没有那么有迹可循。我想表达的,大概就是“并没有绝对的真相”这种莫名其妙的主题吧。故事之所以叫《动机未明》,原因也在这里。

  (所以改完名字大家误会更深了,这里还是我打输了……啥也不说了继续给大家下跪道歉= =、)

  当然,笔力有限,我又是个虎头蛇尾综合症末期患者,最后的成品肯定也没有表达得多完美,在这里真心谢谢各位不但不嫌弃还很有爱的大家。好评差评我都接受,毕竟已经赚了大家的钱和时间啊。(够了

  好了现在狡辩完毕说点好玩的吧,其实刚开始这个故事在犀牛故事上连载的时候我根本没想过能卖出去,因为这个小说感觉就是不卖钱的代名词啊给狗狗都嫌哪里会有出版社愿意接盘哟,虽然吾友蔡要要老师超级用心的帮忙卖但是她也提前跟我打了预防针,说啊咱们就卖个高兴吧其实能不能出呢这个事情也是看缘分的你也不要太过于放在心上呀。

  我确实也没放在心上。反正心想说我作为一个赔钱货已经生存了三十年也不差再多这么一哆嗦了。

  但是呢,正好就在我连载过半收获了第一批可爱的小读者的时候,《余罪》突然火了。

  《余罪》一火,原著跟着火,原著一火,出版社就高兴,出版社一高兴,就说我们也可以搞搞类似的小说嘛,他们一说要搞,我已经摆好姿势躺那儿了。

  这就是我因为《余罪》得以出版《动机未明》的故事。

  别笑,是真的。

  我决定一辈子都当张一山的脑残粉了。谁特么都别拦着。

  我们下一本书再见(如果有的话)

  ヾ( ̄▽ ̄)Bye~Bye~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