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地理与世界霸权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地理与世界霸权读后感10篇

2018-04-16 21:2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地理与世界霸权读后感10篇

  《地理世界霸权》是一本由[英] 詹姆斯·费尔格里夫著作,后浪出版公司·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5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地理与世界霸权》读后感(一):历史的基本单元

  本书因为写作时代的局限,在论述部分显得已经落伍,但作者提出的理论的确是地理决定论的核心,即推动历史进程的源动力便是几乎不变的各个地理单元和所养育的人口,与偶然的技术突破

  在公元之前尚为充分开发土地时候,北非的迦太基可以与意大利的罗马相抗衡,但当其他更广阔的土地被开发之后,北非就成为了地中海世界的配角,而到了十六世纪,第一次开发完的“欧洲”又无可阻挡的压倒了地中海世界,打造了今天的欧洲。

  同样过度的开发也会让某个地区暂时的退居幕后,新月地区、两河、河中、阿富汗、中国的黄河流域,意大利的几次荒废与开发都是不受人力所左右的因素

  技术的进步能暂时让某个地区掌握优势疾病与地理位置决定了欧洲对于新大陆绝对优势,在几个世纪内欧洲的范围极大的扩展了,直到美洲在充分成长开始摆脱自己身外“外围”的位置。

  但传播必然总会产生预料不到的后果,海贸的进步让中国失去了开发新疆的动力,让河中地区变成了世界的角落铁路在欧洲的东西方缔造了两个不受限制帝国,让英国从世界的边角变成了风箱里的老鼠

  《地理与世界霸权》读后感(二):你问我大海方向

  读《地理与世界霸权》,关于中国一章,很有意思。说到欧洲,因海岸线、大陆与岛屿相互交错,成就辉煌的欧罗巴文明,它和大海的关系密不可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以看《古希腊神话》,基本就是一部大海的传说

  而中国是江河之乡,我们的文明起源高原森林之间的通道,因地理的天然屏障,让黄河和渭河成为中华文明的摇篮,从秦皇汉武开始,延续至清朝之前,中国人民族稳定性和同质化特点异常明显。北方异族并不是没有尝试过征服中原,比如匈奴、契丹、蒙古人……结果是他们不知不觉中被融入到华夏文明中,进而从血缘上和文明上成为“中华”的有机组成部分

  北方民族渐渐地拢合、推移、向南扩张,进而将南方纳入管辖范围,治理方法依然是北方式的。偏安西南的四川,因而有了李冰郡守与子共修都江堰,这一项水利工程因奇巧天工而影响深远事实上,你要到实地看看,站在安澜桥上最是直观,能眺望宝瓶口,看清内外江之间的地理位置关系——其实,这正是一种古代北方人按开发北方的模式来开发的南方——农耕灌溉重中之重,水利之兴利国利民

  小时候我的家处于都江堰下游,对汛期尤其敏感。“都江堰开坝了”“放水了”,我们会专门去河边看看,原本散落着无数卵石的河滩,几小时之内就变成了澎湃的河流,河水,渐渐地蔓延到大大小小的小溪,于是原本干绿的河岸呈现更润泽的颜色,湿漉漉的空气中透出清新的,略带腥气的滋味

  说到底,我们是河流之子。自古以来,向海洋探索的尝试并没有停歇,只是无论从规模还是影响力来看,我们还是河流故国的模式:徐福求药、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中国人和海洋之间的关系小心翼翼:探索、发现、传播、防御,是一种相对安静的,不用动及思维方式和文明冲突接触。我们面向大海,但海洋之途渺茫遥远,踞于陆地才是合理的文明打开方式,因而我们踏踏实实地变成了陆地居民

  直到某一天,不得不打开,被打开的方式,离不开一堆虎视眈眈的欧罗巴人,以及多少次尝试从渤海进入中国的“北方蛮族”俄罗斯人和“海上倭寇”霓虹人。后来的故事我们知道了:晚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开放了海上口岸,实现了“五口通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展开了一段段新的城市故事,伴随着挥之不去耻辱感,我们渐渐地迈进了海洋时代——从宣布海岸线有那么长那么长开始,再到各种国际公约的协定与建设开采计划,海洋这块处女地,从被动主动出击再到国际布局,百年倏忽之间,港口遍地,南海不再杳远;军舰航母,大国之志愈加凸显。

  再回到成都,偶尔瞥见三环路上那个标注着“入海口”的路牌还在——十多年前,三环刚贯通时,我和一干朋友驱车花了两个小时绕城巡游,看到“入海口”,我们笑得前俯后仰:多有“盆地狂想”特征行为艺术啊,去大海的梦想,只要一个路牌就能实现呢。而这一次我也笑了,只是不再匪夷所思。十多年前,吃顿海鲜都会觉得口感陌生不适的我们,如今家常菜肴中,珍鲜海味屡见不鲜。大海的馈赠信心,就是从这条通道上源源不断而来吧。

  《地理与世界霸权》读后感(三):你想了解历史?还是先去看地理吧!

  很多人都喜欢历史,读史使人明智,更多历史通俗读物的出现,使得人们对于历史的兴趣愈加浓厚。尤其是在今天我国处理国际事务,比如朝鲜问题,南海问题,放在国际视野中,以史为鉴,能够提供更多参考

  但是,如果你真的想了解历史,还是先去看地理吧!

  我国钱穆先生曾言,治史两大工具,历史地理与制度史,皆不可臆造。提到了历史和地理的关系,不过外国还有一位,把历史和地理的关系写的更加详细名气也很大,还专门写了本书来阐述,这就是詹姆斯·费尔格里夫,而他写的这本书就是《地理与世界霸权》。

  这本书虽然写于20世纪初,但是对于现在世界格局还是有一定借鉴和影响。

  詹姆斯·费尔格里夫,英国地理学家、地缘政治学家,其观点深受英国著名地理学家哈尔福德‧麦金德的影响,在《地理与世界霸权》这本书中深刻阐述地理和历史的关系,为大国们的崛起与衰落作了精彩解读。这本书也成了他的代表作。

  《地理与世界霸权》读后感(四):人类文明为什么会起源于这些地方

  如果本来对地理没多大兴趣,要想在脑海里开辟出一块有关世界地理知识领域,可以试着阅读《地理与世界霸权》。翻开这本书,你收获到的不仅仅是循规蹈矩的地理知识,有趣的是,还帮你理清了地理与世界文明史之间的关系。它为你打开一扇纵观世界文明与横观世界地理的大门感受光阴交替中缓缓变化的人类文明风光。在受到诸如地势、热量水分、植被和海陆分布等地理因素的作用,各地文明、国家遵循相对应的关系而有所生发和消弭。于此处向我们未知的地方望去,不禁感叹,原来看似静止的当前,实际上正顺着历史大河的方向汩汩向前,而历史的动量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这本成书于100多年前的地理书,在参考资料不够充分,插图配备不够完善情况下,作者詹姆斯·费尔格里夫力求将这部创作于20世纪的地缘政治学作品呈现在世人面前,循循阐述地理因素对于世界历史的支配作用,以及那些对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地理事实全书将地理条件与历史进程交织起来,编制出了一副巨大宏伟的视野,令后人叹为观止

  《地理与世界霸权》读后感(五):你真的懂历史吗?

  如果你说它是一部地理书,那就错了,因为和我们所熟知的地理书相差甚远,没有等高线,没有丘陵和平原分布……你说它不是一本地理书,也错了,期间有很多地理知识,比如尼罗河走向,比如热带分布图……你说它是一本历史书,也不像,因为虽然有历史事件穿插其中,但更像一本人类的文明发展史,甚至,其中还有工程学的原理。.本书的思维缜密,文字叙述方式生动有趣,从历史事件的选取,能量对历史的作用,“支配”的真正含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个人团体之间的关系都做了另辟蹊径解释。其中的思想,蕴含着中华五千年的精华孙子兵法》中提到的:顺应自然规律,人类对自己行为的选择,收到了物质法则约束,也受到自己认知的约束。这就是人类历史为何相似——历史总是惊人重复,而又不断进步的原因了。

  就如同地球一样,这本书是一本融汇了地理、历史和能量三个维度来纵观人类历史的,历史和地理以及政治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条主要线索,也一直吸引着我们加以思考关注

  本书从地理和历史之间的关系视角,阐述了各个文明、民族与国家不同发展历程,从地势、热量、水分、植被、海陆分布等地理因素作用、并着重分析了其对人口与族群、迁徙和殖民、战争与政治、生产经济、知识与技术等方面的影响,从地理、历史和能量的宏大视野下,呈现一部视角独特的别有洞见的人类文明发展史。

  这是第一本英文的政治地理学教科书,也是一部在政治地理学和地缘战略学上有重要地位经典之作。作者从综合角度,提出了陆权与海权二分法的概念,将世界划分为“心脏地带”、“海权国”和位于两者间的“冲突地带”,认为只有海上人能够打败海上人和陆上人。并提出了决定历史盛衰和决定地缘政治竞争的动力是有效地生产和控制能源的观点,在能源危机日趋深重的今日,值得国人深刻反思

  记得上学时候学的地理书,就是各种地形分布,还有大气层,枯燥还记不住。历史书,就是需要记忆重大历史事件发生时间地点领导人,以及时间名称考试时候就是把这些点重复各种题型进行考试。回忆对所谓教科书中的历史和地理课本,从来没有亲切感,每每上课昏昏欲睡,考前死记硬背,考后课本撕碎,考点忘在身后。如果那时候的课本是这本书,我想情况会大有不同。从历史事件的选择,到地理对人类发展的支配作用,人们i对能量的追求气候对人们的影响,对文明的产生,都有重大的影响。那么对历史的理解就不一样,对历史的喜爱就不同了。

  本书提到,历史之所以有趣是因为它研究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团体或团体与其他团体之间的关系。从这个角度上去看待历史,看待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眼界大开。

  记得金庸小说中有提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是第一层境界。当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时候是第二层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是第三层境界。从前学的所谓历史,是第一层境界。所谓的历史事件,就是必须死记硬背的几个考点,曾深刻怀疑:所谓历史,到底读来何用?除了记住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在游历山水间知道所谓的典故,看待山水能到达第二层境界,也就是卖弄所谓知识嫌疑,除了吹嘘自己懂得多点,对自己的意义何在?

  当打开这本书,就发现原来之前自己的见解多么的可笑,多么的愚昧。人啊,总是习惯探求所谓的意义,而意义的存在在于自己对它的定义。历史能够帮助我们了解的不是那些个所谓记住了几个历史事件,也不仅仅是能在考试时候多拿点分数,在饭后多些谈资,而是在于可以让你认清现在的自己所出在的文明的起源和未来的去向。这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第二层境界。地理条件对人类文明的进步所起的作用,对人现在所谓的习惯,文明的发展程度,都能够联系起来。这时候,即使“行万里路”时,走到伦敦大街上,不再对所谓没见过的东西仅仅引发“新奇”的神经,而是能够对这种习惯和现状有了理解。要了解伦敦的历史,就要知道一些英格兰的历史,才能够知道英国人和法国人接触时间漫长,英格兰历史不仅受到法国历史的影响,也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法国历史的支配。甚至可以理解,为何各个地区的历史均存在某种一致性,而地区之间也许距离很近,也许距离很远?

  本书于 1915 年初版于伦敦,在当时的学术界乃至社会上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德国地缘政治学家豪斯霍费尔(Karl Haushofer)的妻子玛莎将本书译成德文,德文版于 1925 年出版时附有豪斯霍费尔亲自撰写的引言。这是当时英国政治地理学者对欧洲大陆产生较大影响的为数不多例子之一。本书在英语世界中曾多次再版,不仅长期作为高校地理学专业的教科书,同时也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1937 年,商务印书馆曾将本书收入“万有文库”(第二集)出版发行。本书依据 1941 年由伦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第 8 版译成,并于书后附上麦金德的《历史的地理枢纽》(The Geographical Pivot of History)一文,作为本书所属的学术脉络中的重要一环。麦金德在文中提出了“心脏地带”这一重要概念,造成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也可以为本书的论证提供一个注脚。

  在本书中,菲尔格里夫认为贯穿于历史盛衰的主要目的是更有效地生产和控制能源。由于能源必须从自然环境中产生,于是环境确定了探索的方向和成功趋势,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历史变成了一种地理的产物。他重点考察了古往今来的各个大国霸权,发现人类世界历史主要是位于北纬30度和60度之间的温带地区的历史。地球上富庶的资源伟大的文明均聚集于此。这是一个由欧洲、印度、远东和北美组成的“环形冲突地带”,实质是海上世界与陆上世界相交汇的地区——一个破碎的“中间地带”。它与海洋、内陆均能通畅连接,但却易沦为海洋世界与陆上世界的战场。

  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视角,开启精彩的文明之旅,期间,你会发现,自己之前的认知是多么狭隘,看待问题是多么片面,感受历史的巨大魅力。

  《地理与世界霸权》读后感(六):地理如何影响人类历史

  交叉学科向来都很有趣,而且不同学科放在一起常常会碰撞出好玩的火花来。英国的地理学家詹姆斯·费尔格里夫就让我们见识了一把将地理、历史与政治关联起来的奇妙化学反应。

  《地理与世界霸权》出版于1915年,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爆发的时候、而书中有两个预言在今天看来不仅基本证实了,还准确地让人有点心惊。

  一个是关于德国的,詹姆斯写道:

对物质利用效力近乎膜拜式的迷恋,埋下了战争的祸根。我们必须立刻做出决定,最后的危机已经来临,因为无论是德意志的地理位置还是它的人民的本性,都没有改变。

  后面的事情我们都很清楚,德国就如这条警告中所说的一样,相继两次世界大战它挑起的战争越来越大。

  另一个是关于中国的,詹姆斯作出了以下的总结:

“无论发生什么事,我们可以断言,一方面,不论清朝统治者的结局如何,中华民族并无衰落之象;另一方面,中国的历史仍将受地理环境和来自陆地和海洋的一些庞大势力的支配,尤其是这些势力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使中国越来越趋向于统一,并结合得比过去更加紧密。”

  就至今为止的情况来看,这条预言也同样得到了正确的验证。

  詹姆斯先生能在100年前就作出如此准确的惊人预言,并不是因为他有时光机可以到未来看一看,而是建立在对一个国家/地区的地理、历史的深刻认识和深入分析之上。

  我们常常对地理有一种误解,认为地理知识不过是知道一些地方的名字,以及知道这些地方在哪里,或是知道关于它们的一些典故。这些只不过是地理学最基础的知识,而真正的地理学应该是和其它学科一样,需要研究的是地理对人类、对社会、对世界的影响。

  中国有句古话叫“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暗示了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人的生活方式乃至性格都会产生不一样的影响。生活在沙漠、森林、平原、海洋等不同地方的人们能够获得的生活资源不一样,生活方式和对待生活的态度自然也不一样。而一个民族/种族的性格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个民族乃至周边国家/地区的命运。回顾整个人类史基本上就是一部人类迁徙史,大家都在寻找更适合居住的地方,努力获得更多的资源。而地球上适合居住的地区和资源的分布都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一个地方的地理环境不再适合居住,当地的人们就会走出去,冲突和战争就这样自然地发生了。

  詹姆斯根据人们不同的居住环境分析某一个地区人们的性格、生活方式和历史。他认为沙漠中的埃及是历史的开端,便从埃及开始带着读者一点点看完了欧亚,着墨最多的是欧洲。这点不难理解,就像我们的世界地图会将中国放在中间一样,他们的世界地图也是将欧洲放在中间的。只是当书中将欧美定义成“文明社会”生活着强大的民族,将“非洲”视为落后地区被“野蛮民族”所占据的时候,我产生了疑问。欧美所谓的“强大民族”和“文明社会”是被环境逼迫出来的,那里的人们需要迁徙需要进化武器发动战争掠夺资源,而非洲的地理环境决定了那里生活的人们不需要衣服,能在自然中自给自足不需要通过战争抢夺别人的资源,究竟什么是强大什么是落后,什么是文明什么是野蛮呢?

  《地理与世界霸权》读后感(七):100年前的无心预言

  毫无疑问这是一本值得细细评味的著作,虽然毫不掩饰其地理决定论观点,但又总是能结合具体的历史事实来叙述其中的逻辑,让人信服和深思。

  詹姆斯·费尔格里夫这位100多年前的地理老师又打开了我们尘封已久的中学地理知识点的记忆。等温线、等降雨量线、季风、信风、针叶林、阔叶林这些以前无比熟悉的概念又都被唤醒出来。地球的形状、黄赤夹角幅度、南北半球的陆地海洋面积比、山脉河流的走向都不再只是简单的数字或平白的描述,这一次他们成为了决定文明诞生、历史走向和力量对比的关键因素。

  地理对1500年以来全球史的发展方向更是起到潜在的影响作用。受困于阿拉伯人控制了世界岛的中心位置,垄断了东西方的贸易,原本分散在世界边缘的诸多西方国家开始了一波又一波探索通向富庶东方新航线的不懈努力。理由只有一个,就是为了东方贸易。或者更直白些,就是为了和中国做生意。多么让人目瞪口呆的缘由啊,随后又引发了多少让人不堪回首的事件。作者封笔于1915年,还尚不知晓未来会发生什么,但仍然做出了让今人为之慨叹与中国有关的预言:

  不论清朝统治者结局如何,中华民族并无衰落之象。

  中国历史仍将受陆地与海洋的庞大势力支配,越来越趋向于统一,并结合得比过去更加紧密。

  中国所拥有的分布极为广泛的煤炭资源,对于未来必定有着特殊的利害关系。

  只有中国在无需外来援助的情况下,其土地仍能够保持肥沃。

  与德意志相比,中国甚至在更大程度上处于一个主宰大陆心脏地带的位置上,受外来干扰的可能性很小。

  100年过去了,曾经对这块“心脏地带”觊觎过的大英帝国、纳粹德国、苏联和美国,都纷纷出现而后又沉寂在这个舞台上。但这一次有所不同,是当年作为所有手段欲达成之目标的中国,自己开始主导修复这条失落已久的打通东西方文明重新振作陆权的丝绸之路。

  那么依据作者当年对于地理与世界霸权的诠释,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地理与世界霸权》读后感(八):地理条件如何支配历史发展进程?

  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一本书是《地理与世界霸权》。

  这本书的作者是詹姆斯·费尔格里夫,英国地理学家、地缘政治学家、教育家。先后在阿伯里斯特维斯大学和牛津大学耶稣学院学习,曾长期担任中学地理教师,后任教于伦敦大学教育学院。主要从事人文地理学和地缘政治学的研究,深受英国著名地理学家哈尔福德‧麦金德的影响,代表作有《地理与世界霸权》《学校地理学》等。

  《地理与世界霸权》这本书是20世纪地缘政治学经典著作,在欧洲大陆产生巨大影响,是欧美高校地理学专业畅销教科书,被公认为是地理条件与历史进程交织与互动的宏大视野,一部别有洞见的人类文明发展史。本书的宗旨,在于阐述地理因素对于世界历史的支配作用,以及那些对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地理事实。

  历史、地理与政治之间有着错综复杂而又密不可分的关系,构成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条主要线索,也一直吸引着人们加以关注和思考。在20世纪初政治地理学研究兴起的背景下,作者通过引入“地理条件”“能量”“ 支配作用”等概念,以系统的解释框架梳理了世界历史的脉络。

  从一般意义上讲,在某些地方是否适合人类居住这一点上,地理条件确实对历史起着支配作用。但是地理条件对历史的支配更有其特殊的意义,那就是各种地理条件对实际历史进程的支配作用。

  一是历史的开端:埃及。以埃及为典型的独特的文明形式,最清楚不过的展示了地理支配的影响。文明的第一缕曙光之所以会出现在埃及,就是因为那里有丰富的水资源和温暖的气候,而且受到地理条件的严密保护。

  二是重要的通道:巴勒斯坦。这个地区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是两大早期文明中心之间的连接纽带。人类不仅生活在最容易生存的地方,而且迁徙时也是朝着最容易行动的方向。在当时,世界上绝大多数的贸易都是通过这条通道进行转运的。

  三是江河之乡;中国。中国受到居于旧大陆心脏地带的草原文明的影响,依赖于从微小事物发端的潜力,由于地理因素所具有的不可抗拒的支配作用,其发展历程一直延续着同样的轨迹。

  本书详细介绍了地理条件如沙漠、沼泽、草原、通道、海洋、平原、绿洲、森林、江河以及资源对历史发展进程的巨大支配作用,人类世界又是如何在地理条件的支配下发展的。我们看到了地理支配的巨大作用,而且还注意到了根据人们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的多寡与不同,这种支配的方式也存在着差异。

  《地理与世界霸权》全书从地理及其与历史之间关系的视角,阐释了各个文明、民族与国家不同的发展历程及其呈现出的多样化特征,强调诸如地势、热量、水分、植被、海陆分布等地理因素的 作用,并着重分析了其对人口与族群、迁徙与殖民、战争与政治、生产与经济、知识与技术等方面的影响,在地理条件与历史进程交织与互动的宏大视野之下,呈现出一部视角独 特而别有洞见的人类文明发展史。

  虽然我觉得作者詹姆斯·费尔格里夫在这本书《地理与世界霸权》中,体现了根深蒂固的“地理决定论”色彩,但是在论证中他并没有局限于“地理决定论”的窠臼,而是尽力展现了地理因素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对于地理和世界历史发展有兴趣的人,这本书非常值得推荐,相信读者一定可以受到一定的启发。

  《地理与世界霸权》读后感(九):地理历史的入门之选

  这本书其实非常适合对于地理和历史之间关系感兴趣的读者作为入门之选。目前市面上能够讲透人类发展中地理要素如何影响历史的书籍非常有限,所以我是非常惊喜发现了这本书,解决我在地缘政治这一块一直存在的许多疑问。

  作者的理论基础是非常具有十九世纪的工业气息的,简而言之,即是任何能够促进人类积蓄能量的地理条件,都有可能成为人类文明的发源。而人类大部分时期的发展,是顺应地理的最大优势来进行的。当然这本书的解释也不可能尽善尽美,完全到位的,毕竟是上个世纪的书,但是它已经可以解释到50%以上的事情,所以虽然很多读者觉得它过时,但我认为这仍不失为一本非常适合对于这个问题感兴趣的读者作为起步来用,可以根据这本书里面描述的地理条件索引地图,学习到很多重要的地理条件。

  简单概括这本书,基本上就是地理+世界史的解释。从古埃及出发,解释地理是如何一步步影响世界各地的文明发展的。当然对于西方文明的解释是详尽的,对于美洲以及亚洲的解释则比较简单和粗略。

  沙漠与古埃及:主要是尼罗河提供了稳定的水源和沃土,加上沙漠两边的保护,天然适合能量的积累。所以作者的基本观点是,沙漠作为天然的难以逾越的屏障,是文明的重要诞生地之一。

  沼泽和草原:古巴比伦的诞生地,地理形势和古埃及相似,河谷以及两边地势的保护,除了两河流域实际上更为vulerable之外。

  通道:即为古埃及和两河流域之间的区域,levant这边区域作为两个重要文明的通道,很好解释犹太文明。另外,这个通道也是地中海的重要港口区域,开始渗入海洋文明的内容,腓尼基人的商业帝国。

  海洋:主要是地中海的两个文明。古希腊和迦太基两个文明,把海洋作为屏障和通道进行商业或者防守。

  高低地:罗马。半岛上的高低地,呈现出不同的种群;以及海洋和陆地的交汇点。解释罗马半岛中世纪至今的分裂原因。

  平原:即亚洲大草原的入侵部落的基本特征,也就是草原民族的特征,以及不断对于边缘文明的敲打作用。

  绿洲:伊斯兰文明。用沙漠来解释伊斯兰宗教性的一面。

  大洋文明:伊比利亚半岛文明,荷兰的地势,法国在海洋以及陆地帝国之间的徘徊,以及英国如何利用商业成就海洋帝国

  森林:德意志帝国以及俄罗斯帝国,森林民族的特征。以及中欧的地理要素,德意志缺乏自然的中性和核心聚集力。

  中国:主要讲的是关中平原一块中原文明的发祥。

  印度:印度西北口的入口,以及呈现出来的南北差异,外来文明如何影响印度,以及北部的发展状况。

  非洲,新大陆的内容不是特别多。

  总而言之,读完这本书,对于从古至今的文明发展又有了很多新的理解,尤其是从地理上的理解:他们的基本地理条件如何,这些条件如何影响到它文明的选择和发展。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