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蜥蜴脑法则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蜥蜴脑法则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4-20 20:2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蜥蜴脑法则经典读后感10篇

  《蜥蜴脑法则》是一本由(美)吉姆•柯明斯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21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蜥蜴脑法则》读后感(一):快速说服别人的秘密法则

  我们一直深信一个道理,那就是真正的说服绝对不仅仅是一种“独特销售个性比如说品牌的外观、感觉风格,品牌的实际行为。总的一句话来说就是一个品牌所表现出来所传达出来的东西。但是我们在试图让别人了解我们的意图或者我们在极力去跟别人证明这一个观点时候常常会感到不知道该怎么说,并且也是忙让无措的。只能就眼睁睁的看着一些明明很好的创意想法就这么被别人否决,而我们这个时候需要做什么呢?要会利用我们的大脑,并且能够较为准确的去抓住这个东西的吸引点,这样才能让好的想法得到实现延续

  你怎么去说服一个人相信你说的话、在某件事情支持你?在说服这件事上你就要面临两大挑战

  1、说服别人做他们本来不想做的事情。

  2、说服别人不做他们本来想做的事情。

  有时候阻止人们去做某件事去最有效方式是为他们提供一个替代品。打个比方。你想让一个人不吃饼干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他极其想吃饼干的时候给他一个苹果,因为在很多的时候我们要用反射式有意识思维去想问题

  作者在书中一直提及并且宣扬的都是他所谓的“蜥蜴脑法则”而这一种理论的思维方式,这一种思维方式有一个自己的语法法则,那就是:

  1、心智显著

  2、联想

  3、行为

  4、感觉

  5、他人的偏好

  你只有掌握了这个法则,熟练的掌握和运用这个蜥蜴的语言,这就是成功说服别人的关键之处。但是你要记住,我们不应该把他人的态度当成是我们说服的对象。你只是需要表明你的立场而不是改变。换句话说就是改变行为很简单变态度就很麻烦。就是因为人们的行为是由态度和环境的双重影响结果

  问你个问题。在不对胡萝卜做任何改变的情况下,怎么样让它变得更好吃

  其实我们真的可以做到,因为我们的视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的实际体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体验的期待眼镜能看到什么东西,部分取决于我们想看到什么。没有哪种注视、哪种感觉不是带着期待的。不同的期待照样会带来不同的体验。

  当我们通过交流来说服他人时,如果能多一点艺术性,我们就更容易取得成功,这里面就包括沟通的艺术、推测的艺术、吸引的艺术。不管你的说辞是什么,你要是能赋予一点新奇感,就是让信息本身变得很有趣,受众也会跟着你推荐话语行为及采取这些话语的人也同样好玩,你精心构思的信息是对受众的尊敬,让他们了解你想要表达什么之后能沉浸其中并且去享受乐趣,他们在这时候是很愿意听你想要说什么的。这样才能让我们去说服目标的行为多一份把握

  在运用这些沟通的技巧的时候,记得始终都要用“蜥蜴”的语言。

  《蜥蜴脑法则》读后感(二):了解内在的蜥蜴

  这本书对我来说很新奇,读它的感觉好像读高考前做的阅读理解,很有科技前沿文章味道。有些段落需要好好的咀嚼一番才能理会含义开始,我颇费了些功夫来适应这本书的风格。随着对文章脉络的理解加深,我的阅读速度也有大幅的提升,越看越对味。

  本书的主旨开门见山:任何人,不论他想说服是自己的孩子老板伴侣还是客户,都应该读读这本书。本书中透露的说服力法则适用于所有你需要说服他人的场合

  有这么神奇吗?

  我们先看看作者吉姆.柯明斯的背景——DDB芝加哥分公司首席战略决策官和全球品牌规划总监具体来说是为戴尔、百威之类的大客户分析方案可行性。见到了各种失败的成功的广告案例,吉姆想知道决定一则广告成败根本原因在哪。他从大脑和决策方面最新成果进行研究,找到了关键问题所在

  本书阐释了多项新近发表科学研究成果。得益于这些最新发现人类的决策机制已能得到更清晰的理解,作者将大脑革命的成果转化为实用说服术——这些实用技术能让任何人变得更有说服力。

  我们有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

  自动式思维系统——无意识的思维方式

  反射式思维系统——有意识的思维方式

  前者在生成印象,感觉,意愿冲动方面发挥主要作用

  后者在未充分进化的行为和未熟练成为习惯的行为方面影响巨大,前者如计算微积分,节食后者如陌生地方探路

  我们所有的决定都受到自动式思维系统的影响,它甚至成为唯一的主宰。而这起源古老的大脑构造,这是一种人类与蜥蜴及其他一切脊椎动物共有的古老机制。基本功能是追寻快乐,避免痛苦科学家将这种思维系统称为——内在的蜥蜴。

  因为自动化思维系统如同蜥蜴般行动敏捷,而且你无法赶走它。

  比如我们每天回家的路,不用想,我们也能找到家。比如迎面飞来一个足球,我们不用想也会自动的躲开或者捂住自己的头,这就是自动式思维系统在发挥作用。这个系统始终在运转,不论我们是否愿意。

  既然我们所做的决定深受内在的蜥蜴影响,那么很有必要学会蜥蜴的语言,了解其语法规则和风格,以达到成功说服别人的目的

  除此,作者揭示了七则说服力秘籍

  例如从不要改变别人的愿望,当你告诉别人如何获得他们想要的东西时,说服才有效果关注感觉,增加艺术性等。

  《蜥蜴脑法则》读后感(三):你会说服他人吗?

  其实,一直以来,我并不喜欢工具类图书,书名中总是写着“法则”、“通向成功之路”、“七大技巧”等字眼,一眼望过去,总感觉书名中就透露着一股铜臭,买这类书的人都是急功近利、想快速发财致富的人。我更喜欢小说散文等,总觉得这才是文学,这才是读者应该读的书。但是,现在我不这样认为了,每一类图书的存在总是有价值的,地球上60亿人口的阅读需求也是千差万别的,书店应该有各种类型的图书,我们也应该根据生活职场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图书。

  《蜥蜴脑法则》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吉姆·柯明斯,他是著名广告公司的首席策略决策官和全球品牌规划总监,是一名资深的说客。当时,我选择阅读这本书的理由很简单:虽然我本人并不在广告行业从业,但是我特别喜欢看广告,尤其是大品牌的广告,优质的广告总能在短短几十秒的时间里让我们记住某个产品。比如:兰蔻立体塑颜系列请凯特·温斯莱特做的广告,那句经典的广告语:what makes woman beautiful,happyness,yes,and energy. 即使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依然念念不忘。每次想到凯特·温斯莱特,我总能想起兰蔻这个广告;再比如OPPO手机的广告语: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极尽直白,但是又流传甚广。

  好了,言归正传,在《蜥蜴脑法则》这本书里面,作者首先向我们阐明了一个观点:“人类有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一种是自动式思维系统,即无意识的思维方式;一种是反射式思维系统,即有意识的思维方式。”

  所谓“蜥蜴脑”,实际就是代表“无意识的思维方式”。

  不管我们是否愿意相信,实际情况是:“我们所有的决定都受到自动式思维系统的影响,在很多决定中,自动式思维系统甚至是唯一的主宰。”比如:我估计很多的女生都有这样的体会,在商场看上一个包或者一件衣服,或者想做一件事,但是,出于其他方面的考虑,我们试图动用“有意识的思维方式”来说服自己不买包、不买这件衣服、不做这件事。但是最终的结果往往是,这种说服是无效的,过不了多久,我们就会买下这个包,这件衣服。所以你看,日常生活中,“自动式思维系统在我们的决策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说服自己尚且不容易,更何况说服他人。

  作为一名资深的说客,作者在这本书里面有两个比较新颖的观点。

  第一,想要说服他人,以行为而非态度为目标。

  一直以来,我们存在的误区是:说服他人就是要改变他人的态度。作者在书中列举了很多广告行业以及生活中的例子,论证了这一思想误区,并向我们证明了:说服他人,改变他人的行为就可以了,至于态度,不会影响我们想要达到的最终目的。仔细琢磨一下,我们对某件事的态度与我们的实际行为确实关联不大,比如:我们对加班的态度是不喜欢,但是迫于方方面面压力,我们必须做出加班的行为。

  那我们如何在不改变他人态度的情况下改变他人的行为呢?作者告诉我们:“改变环境,行为会跟着变,行为变了,态度也会跟着变。”“环境的改变会使你期待的行为显得更自然、更正常、更不可避免。”

  第二,要学会从大处着想。

  在说服他人的时候,我们采取的策略往往就是:如果你按照我说的做了,我就会满足你某个愿望。比如100块钱,一个玩具等等。但是作者提出:“不要许以小恩小惠,小小的恩惠无法令人热血沸腾。”实际情况也是这样的。由于我们的“奖赏太小”,反而会影响到说服他人的效果。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作者提出一个观点:“满足人们的共同愿望,被大多数人所追求的东西往往更具有吸引力。”

  除此之外,作者还介绍了说服他人时使用“蜥蜴”的语言,谈论他人想要的东西,关注他人的感觉等。如果你也想更有效的说服你的同事领导配偶子女,那么,来读一读这本书吧,一定会受益匪浅的。

  《蜥蜴脑法则》读后感(四):操纵人心的艺术——《蜥蜴脑法则》和《精英日课·以大制胜》读书笔记

  《蜥蜴脑法则》和Win Bigly两本书让我明白了特郎普是如何操纵选民人心,当上总统的。

  cotts Adams在Win Bigly中点明说服力的核心,即是「先同步,再领导」(pacing and leading)。所谓「先同步,再领导」,是指你想说服人同意你或者听你指挥时,首先要和对方达成同步,获取对方的信任,让对方相信你和他处在同一个阵营,而后,对方认为你所有的行为都是出于这个阵营的目的,对方就容易和你达成一致,听从你的动作指引

  举个《蜥蜴脑法则》中的例子。当儿子想要打耳钉的时候,父亲心里反对,没有直接斥责,而是选择有说服力的方法。「打耳钉挺酷的」(先同步)父亲拍着儿子的肩膀说,「但一定要选对耳朵,左耳代表是直男,右耳是弯的,也可能反过来,我记不清了」(再领导)。第一句话取得儿子的信任,儿子才能听进去第二句话。然后儿子由于担心被认为是同性恋,就放弃了打耳钉。这就是「先同步,再领导」。

  「先同步,再领导」建立在人性基础上。《蜥蜴脑法则》和Win Bigly都强调,人所有的决策都是非理性的。是的没错,是「所有的」决策。大量的心理学研究都证明了这一点,最典型的非理性来源是「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和「确认偏见」(Confirmatory Bias)。

  认知失调指当一个人态度和行为不一致时,一般会调整态度以适应行为,即「合理化自己的行为」。比如明明应该复习期末考试,却打了一天王者荣耀大学生就会安慰自己说,「适当放松有利于更好的学习」。确认偏见是指人们会有意识的忽略与自己态度不同的信息,以适合自己的观点解释信息,即「先有观点,后找依据」。疑邻盗斧就是典型的确认偏见。

  「先同步,后领导」正是利用了认知失调和确认偏见。当父亲和儿子说打耳钉是街头混混的表现时,因为有确认偏见,儿子只会理解到「街头混混很酷,所以打耳钉很酷」的信息,而完全忽略的父亲想要传达的「街头混混没有前途,生活悲惨」的信息。《蜥蜴脑法则》反复引用戴尔·卡耐基的名言:「这个世界上影响别人的唯一方式是与别人谈论他们想要的东西,并告诉他们如何得到它。」「先同步」既避免了对方的抵触心理同时也让说服者找到正确角度,利用被说服者「想要的东西」,去告诉他「得到的方法」,最后使被说服者做说服者想要的行为,达成说服目的。

  那么如何找到「他们想要的东西」呢?《蜥蜴脑法则》给出了2个诀窍,一是「发掘」,二是「宏大主题」。所谓发掘,是指不要去问对方想要什么,因为人们往往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给出的答案经常是错的。例如经典的「吊桥效应」的实验中,实验者问受试者为什么会联系吊桥上的相貌平平女士,受试者会给出五花八门的原因,比如和笑起来好看、聊天很有意思等。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是因为对吊桥的恐惧心跳加速,产生了对女士的心动错觉。所以,要自己去发掘对方的内心动机,不是询问。询问到错误的信息,比没有信息还要糟糕

  宏大主题是指人们都喜欢某些东西,比如自由平等、受人尊敬等。因此,这些宏大主题肯定是「他们想要的东西」。但为什么是「宏大」主题呢?因为,同样是渴望自由,不同人对自由有着不同的定义。有人认为没有任何约束是自由;有人认为在不伤害别人的情况下,人有全部的自由;有人认为侮辱别人是一种自由,也有人认为不受侮辱是一种自由。《蜥蜴脑法则》就强调,不要关注这些细节,因为相似性总大于差异性。再说了,不是还有「确认偏见」在帮你把话自动变成对方想听的信息吗?

  最为常见的「他们想要的东西」主要分两类:外在形象评价和内心自恰。外在形象评价顾名思义,指一个人对自己社会形象的塑造。买潮牌的原因是希望有「时尚」的外在形象评价。内心自恰则是指身份认同,比如即便没人能看见,有些人一定要买CK的内裤,因为这是有钱人的身份象征。从这两点出发,很容易找到对方「想要的东西」。

  现在已经知道「先同步,后领导」的心法,也找到了对方「想要的东西」,具体该如何做呢?《蜥蜴脑法则》给出了「堵漏水管」的方法。说服的本质是让对方按照我们所想的去「行动」,而一个行动的作出往往是一系列步骤的结果,就像水从水管中流出一样。所谓堵漏水管,就是防止对方在某一个步骤流失。比如买一辆大众汽车,有以下的步骤。

列出所有考虑的车型; 上各自官网了解这些车; 询问亲朋好友,征求意见; 看广告; 看比价网站; 看测评网站; 去4S店; 试驾; 谈价格; 付款。

  胜利的前提是不犯错误。从头到尾查一遍「水管」,先把所有的漏洞都补上,对方自然就按照你想要的去行动。那么如何补漏洞?这里就需要「环境——奖赏——行为」的方法。

  「环境——奖赏——行为」是指某个环境下,提供特定的奖赏,而对方为了获得这些奖赏,便会进行特定的行为。这个方法需要「以终为始」,从行为开始分析,以奖赏为核心。还是买车的例子。如果想让对方作出买车的行为,就必须给予对方「想要的东西」,也就是奖赏。比如对方想要「阶级地位高」的奖赏,你就需要构建「因为开大众的人都是地位高的人,所以买大众车等于地位高」的行为和奖赏的联系。那么就需要构建「开大众车的人都是地位高的人」的环境。具体而言,在广告代言的时候,你就不能请黄渤,因为黄渤的荧幕形象不是地位高,请王石或许是更好的选择。

  特征和奖励的联系必须要给对方指明。比如同样是真皮座椅,即可以代表「尊贵」,也可以代表「耐脏」,还可以代表「舒适」。如果不给对方指明的话,一种特征会指向多个奖赏,很难达成引导行为的目的。行动是比言语更好的指明方式。汤姆·索亚用自己的行动表明刷篱笆是件很享受的事,但如果他试图告诉小伙伴们刷篱笆很爽,但自己却不这么做,小伙伴是不会相信的。所谓「嘴巴说不要,身体却很老实」,就是这个道理。

  回到开头,特郎普是怎样赢下大选的呢?特郎普不关注民调和媒体对选民的采访,而是「发掘」他们内心「想要的东西」,即「反非法移民」、「就业」、「厌倦政客的伪善」等等。面对「歧视少数族裔」的攻击,他就抛出「反政治正确」「国家安全」的「宏大主题」与选民同步,领导选民支持他。按照Adams的说法,这是武器级的说服力。

  参考文献:

  1. 万维钢:《精英日课第二季·以大制胜》,得到App专栏。

  2. [美]吉姆·柯明斯:《蜥蜴脑法则》,九州出版社2016年版。

  《蜥蜴脑法则》读后感(五):理性之上住着一只蜥蜴

  表妹做微商,但是不怎么愿意发广告,有一天她问我,你看到朋友圈广告是什么感觉。

  我回忆了一下自己的感觉,怎么说呢,我是一个吃货,朋友圈也加了很多卖吃的微商。但是我喜欢她们的广告吗?实话是真心不喜欢被她们刷屏。但是不可否认,每次她们发个什么,我就迅速在心里种草了,等着哪天有空要尝尝。

  我想了想就把自己的感觉跟表妹说出,然后问了一句,你发广告是为什么啊,不就是给人们心里种上草吗?表妹听了之后,感慨了一句,看样子广告还是发的啊!

  阅读吉姆•柯明斯的《蜥蜴脑法则》,看到他在书中写道:“重复性和熟悉度也会促进接受度。”我深有感触,不自觉地想起了那天和表妹的对话。从理性的角度,我是真的不喜欢看到朋友圈的广告,但不可否认这些广告对我的影响。

  我一直觉得随着社会文明的提高,人们越来越理性,然而事实上似乎并不是这样的,如今的网络很发达,一条信息很容易迅速在网络上传来,而当这条信息第一遍、第二遍,第N遍呈现的时候,不管这信息内容多么匪夷所思,人们都开始相信这信息,这似乎无关理性,不需要判断这信息的真假,只要反复出现总能达到一些效用。

  以前虽然有这样的感觉,但总是说不太清为什么。吉姆•柯明斯的《蜥蜴脑法则》让我了解到,我们行为背后会有一种高于理性的内在蜥蜴。我们人类虽然自诩高等动物,有道德有理性,但是在真正行为的时候,却也被内在蜥蜴影响着。但是人类毕竟是人类,在解释行为的时候,就能给自己找一大堆理由,来证明自己这么做的原因。可是真正的原因呢?

  吉姆不是从潜意识这个角度来挖掘解读内在的蜥蜴,他从改变人类的行为方面开始与内在的蜥蜴的打交道。想要改变人们的行为,就得懂得内在蜥蜴的语言。

  什么是内在蜥蜴的语言呢?

  吉姆觉得卡耐基的那句“这个世界上影响别人的唯一方式是与别人谈论他们想要的东西,并告诉他们如何得到它。”是最能说明事情的。

  在吉姆例举的众多例子中,我对他将如何利用内在蜥蜴说服孩子省电的影响最深。因为这是最贴近生活的运用方式。

  吉姆提到他很希望孩子们能随手关掉家电设施,节省电费,但是针对这事和孩子谈过多次,孩子往往左耳进右耳出。之后他想到跟孩子说,省下来的电费可以作为他们的零花钱,孩子们开始自觉改变自己的行为了。

  看似简单的方式,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起来并不容易。因为我们在说服别人的时候用了太多的理性,而忘记了蜥蜴语言。

  有人会说这又是一本鸡汤书,我并不清楚鸡汤书的概念,或许这书中很多例子会让人觉得跟自己没关系,但是吉姆提到的说服孩子的过程却可以给人很多启示。因为我们与人打交道,各种互动传达,怎样才能让自己的想法迅速得到贯彻呢?靠理性吗?似乎不那么容易。那么了解一下内在蜥蜴,也有利于我们了解自己,帮助我们自己。

  《蜥蜴脑法则》读后感(六):蜥蜴脑谁都有,就看你会不会用

  当我告诉你,蜥蜴是有脑子的,你可能会想,脑子这个好东西蜥蜴当然有,但说着废话的我有没有呢?不一定。 我不介意蜥蜴知不知道我有脑子,但我知道你有个蜥蜴脑,并且,当我说完前面的话,你可能觉得我的脑子里没进水,而是进了蜥蜴。 以上是我利用书中重复重复再重复的方法,让你对“蜥蜴脑”这个词初步具备亲切感。 现在,让我们暂时忘记蜥蜴有脑子和脑子进蜥蜴这些事。我先来给你揭个秘——为什么有个研究者要把动物器官的名字安到人身上。 答案很简单:人和蜥蜴都是脊椎动物,而蜥蜴脑象征的【自动无意识思维系统】是脊椎动物们所共有的。 此刻,你对蜥蜴(这个词)应该很熟了。那么问题来了:与人在外貌、体型等方面都没有太多共同点的蜥蜴,在思维方面,究竟跟我们共享什么样的特质? 要回答这个问题,不得不提到我从全书找到的核心——蜥蜴的语言风格,包括:行为,情感,他人偏好。 它之所以是全书的核心,是因为这本书为了教你说服所有人而给出了7个秘诀,而这7个秘诀基本围绕这三点展开。熟悉并掌握蜥蜴的语言同时也是第一个秘诀——说蜥蜴的语言,无意识思维自有其交流方式。 【行为 】 将行为,而非态度作为说服目标。 不要询问他人想要什么,去发掘。 不要改变他人的愿望,帮他们实现。 改变行为比改变态度更容易。虽然你可能并不同意我所认为的“节能灯泡更亮”,但你赞同的“节能灯泡更环保”的观点将引领你做出跟我一样的选择。 这一点很好的解释了现象级的“人设崩塌”——我们往往会因为某些人某一些符合我们价值观的行为而对他们产生好感,但事实上,他们做什么与他们的动机、品格“好不好”没有必然关联——谁又能想到,不抽不赌也不嫖的不是在战时振奋民心、还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丘吉尔,而是险些对犹太人灭族的希特勒呢? 了解他人的动机对我们而言是困难的。第一个难点在于,人们并不一定会对别人的问询保持诚实,当然,更重要的是,很多时候我们对自己的动机其实也并不清楚。 当被问及很多“下意识反应”的动机时,我们常有的做法是想出一个自以为正确的动机,然后说服自己:没错,我就是为了这个。 由于人们对自身动机的不确定,试图从人们自以为的动机来说服他们做出改变往往成效不显。同时,任何试图粗暴进攻他人观点的行为都会引起相当程度的抵触。 因此,正确的做法不是告诉人们“别的愿望更值得许”,而是在你的目标行动和他人的愿望之间找到重合点,帮助他人实现与你的共赢。 【情感】 关注感觉。 借助期待感来提升实际体验。 以号召募捐为例,干巴巴的统计数据或许会让取得了成绩的工作人员感觉良好,但绝会不比一双渴望的眼睛更能触动被募捐的我和你。 向前一步,假设除了捐款以外,你还想通过做义工的方式来提供帮助。 倘若你在义工服务的一开始就对这次行动的正面性抱持高期待,那么你将比不抱期待者在行动中获得更多积极体验——毕竟,事实总要透过我们态度的滤镜之后才投射进我们眼中。 【他人偏好】 在一个人人求安利的时代,虽然不是每个人都会紧跟热点潮流,但我们在正一如既往地接受他人偏好对我们潜移默化的影响。 以逛淘宝为例,我们都倾向于选择好评众多、购买率高的商品。至于在书籍、电影、音乐的选择上,我们也更青睐榜单上的高位者。 当他人偏好的影响来自我们熟悉、亲近、信任的人时,其作用显而易见地更为激烈。 据此提供一个使他人偏好对你我产生的正面影响的建议——多和正能量的伙伴在一起,不断提升自己朋友圈的质量。 【结语】 愿你用重复重复再重复的方式增加熟悉感,用改变行动而非态度的方式和他人共赢,用抱持期待的方式来提升体验,通过多接触正能量伙伴来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愿你记得《蜥蜴脑法则》,最起码记得蜥蜴脑,再不然,记得蜥蜴也行。 希望对你有用。 谢阅。

  《蜥蜴脑法则》读后感(七):有点乱

  可能是最近几年养成的习惯,除了吐槽就不会好好说话了

  此书的逻辑和目录在我看的时候感觉有些混乱

  封面就是:轻松说服任何人的7个秘诀,可是我打开目录没看不到7个秘诀在哪里

  你们从书里面摘出来一堆东西贴上来,作为书评,有意思吗?

  看了很多书,此书给我两个最大的问题:1.书中举出的很多事例看完之后我不知道和上文的论点有什么关系。2.举例过多,案例一个接一个,密集轰炸,且天上一脚地上一脚,看书的过程中一度我以为是在看一本90年代常见的《绝妙点子大观》之类的书。

  关于蜥蜴脑的观点我认同,但是蜥蜴脑也是脑,人与人之间还是会有所不同,作者完全没有描述。

  书中的管理技巧和方式,既不能作为“”阳谋“像”德鲁克的管理方式那样坦坦荡荡,同时如果作用于商业活动上也显得有些鸡贼和幼稚。如果你已经看过两三本管理销售类的书再看此书,会有很多似曾相识的感觉。

  最后说,书中有两句话印象特别深,其中一句是引用卡耐基说的:这个世界上影响别人唯一方式是与别人谈论他们想要的东西,并告诉他们如何得到它。第二句:不同人所期待的奖赏并不一致,但他们的愿望的相似性总大于差异性。

  分别在95页,99页。

  《蜥蜴脑法则》读后感(八):《蜥蜴脑法则》读后

  2017年8月29日读完。

  本来打算每周读一本书,可是中间断断续续的差不多拖了三个星期才看完。

  首先这本不是心灵鸡汤,看过了太多的道理依然过不好一生的人太多了,不需要更多的道理了。这是一本相当实际从大量的实际例子中总结提炼的方法论的合集,针对对方的蜥蜴脑做出准确而直击要害的行为以求能说服对方,所以这本书应该是对广告行业、教育孩子等方面都很有帮助的。

  作者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博士、西北大学传播学教授吉姆柯明斯。

  文中列举了大量美国各大品牌、选举活动、社会集会活动等等例子为引导,论证了他对于人类思维模式的观点,即对蜥蜴脑的说服方法。

  首先,人类的思维模式分为自动式思维系统和反射式思维系统,其中自动式是无意识的,即我们所说的蜥蜴脑。自动式无意识思维系统是有脊椎类动物统一的大脑构造,它们追寻快乐,避免痛苦,是潜意识的核心,没有理性,行动迅速,而且无法抗拒。

  尽管我们一直强调理性思维,可是做决定时理性起不到作用,主宰者通常都是蜥蜴脑。而且蜥蜴脑能够在顷刻间,我的意思是3/100秒内感受到对方的情绪变化,连你自己还没有反应过来时你已经知道了对方对你是喜欢还是讨厌。所以在我的小伙伴跟我说她的上司对她很恶劣,我就说他肯定知道你很烦他,即便你觉得你没有表现出来,可是表情的微妙,对方的蜥蜴脑就已经觉察了。

  女人的直觉强,也许可能是蜥蜴脑更强。

  本书中用于说服别人的七个方法是:

  1.说蜥蜴的语言。其实就是蜥蜴脑更能记住重复曝光高的。我们下意识地以大脑回忆某样事物的难易程度为标准来评价事物和人物。

  2.将行为作为说服目标,而不是态度。改变行为之后,态度会随之改变。

  3.不要改变他人的愿望,帮他们实现。告诉他们如何实现他的愿望,说服才会有效。

  4.不要询问,去发掘。人们做一件事往往没有动机,错误信息比没有信息更糟。你可以自己去发掘他的动机。

  5.关注感觉。人们会愿意针对公共形象和自我形象的塑造去做一件事。

  6.借助期待感来提升实际体验。除了期待还有标签,我们会根据自己对某些人、物、行为的印象好恶来贴上标签,当你忘了他们具体做过什么,标签的好感会留下来。

  7.增加点艺术性。将一切听者能理解的信息都留给听者自行理解,蜥蜴脑对隐含的信息更敏锐,会尽力理解。最有效的说服信息并不是我们已经说出的东西,而是我们未说出的东西。

  这本书看起来很费劲,但是真正读完还是很有收获,值得再读一遍。

  最后放上卡耐基的名言:这个世界上影响别人的唯一方式是与别人谈论他们想要的东西,并告诉他们如何得到它。

  《蜥蜴脑法则》读后感(九):无往而不利的说服技巧

  说服,无处不在。日常生活中,人际交往中,面对你的家人、朋友、上司甚至爱人,总会遇到要说服对方的情况。工作特别是营销工作,更要说服别人,让别人听从自己的建议,推销自己的产品或创意。

  专家指出,说服是指在被说服者能够自由抉择的情况下,说服者通过沟通传递信息而成功影响被说服者心理状态的一种主观努力行为,它强调被说服对象能够自由选择,而不是被迫接受。如何才能做到说服对方自由选择呢?

  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博士、DDB(恒美广告)首席战略官及全球品牌策划总监、美国西北大学大众传播学教授吉姆•柯明斯,曾在DDB任职27年,在常年积累的基础上,从“人是如何做决定”这一角度出发,撰写了《蜥蜴脑法则》一书,试图从根源上理解和掌握说服的技巧。

  什么是蜥蜴脑?据称,生物进化的整个历程都会在大脑里留下印记。按照进化的先后顺序,大脑可以分为爬虫区、史前哺乳动物区和新哺乳动物区。爬虫区主要是维持基本的生存功能,如呼吸、心跳及器官的新陈代谢等等,所以脑干有生命中枢之称。史前哺乳动物区主要与情绪、情感有关。新哺乳动物区则是与复杂的思维活动有关,如推理、计算、想象、创造等等。大脑最外面的大脑皮层是在进化的晚期才出现的,它更复杂、更精巧。作为大脑中最先进的部分,赋予了我们智慧和爱的能力。但是,大脑皮层的反应速度较慢,对于很多神经信号都有减缓和抑制的作用。大脑皮层下面是大脑皮层下区域和脑干,这些组织要古老得多,结构相对简单。脑干实际上就是爬行动物区。但是大脑的这些部分的反应迅速,对于神经信号有加强的作用。我们每天生活中的各种活动和反应,都是大脑综合体来指挥的,而且蜥蜴大脑的反应最快——也最简单。通常情况下我们所说的直觉、潜意识,以及丹尼尔•卡夫曼所说的系统1,就是蜥蜴脑的别称。

  说服的难点是什么?在多数日常决定中,决策者采用的是自动思维系统,而非反射式思维系统,也就是蜥蜴脑在做决策,事实信息对非理性决定几乎没有任何影响。戴尔•卡耐基曾说过:在这个世界上,影响别人的唯一方法就是谈论他们想要的东西,并告诉他们如何获得这些东西。这种影响就是施加于蜥蜴脑的影响。吉姆•柯明斯认为,要对被说服者的蜥蜴脑通过施加影响的方式进行说服,主要面临两大挑战:第一大挑战就是说服别人做他们本来不想做的事。例如,说服倾向于支持你的候选人的选民们参加投票而不是待在家里,说服别人对易拉罐循环利用而不是随手丢弃。第二大挑战就是说服别人不做他们本来想做的事。例如,鼓励吸烟者低于吸烟的诱惑,或劝导一个少年别去碰毒品。吉姆•柯明斯指出:无论是我们熟悉的人还是陌生人,其行为都受到内在蜥蜴的强烈影响。我们内在的蜥蜴不会驯服于理性论据,无论这些论据多么缜密。这也是说服的难点所在。

  如何达到说服的目的?这就需要采取适当的说服策略,运用说服的方法改变顾客的心理状态。为了在说服中取得成功,就必须同内在的蜥蜴,即我们的自动式思维系统打交道。吉姆•柯明斯提出了七个说服秘诀:

  1.说蜥蜴的语言。我们的无意识思维方式自有其交流方式,它的语言有自己的语法规则和风格。联想就是一种既简单又强悍的蜥蜴语言。我们脑中的一个念头会及其许多与之相关的念头,每一个被激起的念头转而又牵引出更多的念头。即使我们不愿意,也会产生联想,我们阻止不了联想。

  2.将行为而非态度作为说服目标。改变他人的行为比改变其感觉更容易。因为以改变他人态度为目标会激发他人的智力抗体,而这些智力抗体会让他原有的抵触心理变得更强烈、更情绪化。而改变环境常常是改变行为最有效的方法,不同的环境会引发不同的行为。

  3.不要改变他人的愿望,帮他们实现。当你告诉别人如何获得他们想要的东西时,说服才会有效果。所以,首先需要了解并理解说服目标的愿望,然后找出它们的期望与我们推荐的行为有何交集。如果我们不考虑说服目标的想法,不去谈他们的愿望,那么我们成功说服他人的可能性基本为零。

  4.不要询问,去发掘。人们往往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你可以找出他们想要什么。

  5.关注感觉。罗列事实无助于改变人们的感性决定。

  6.借助期待感来提升实际体验。人们对某种经历的期待能改变其实际体验。设置期待感的影响是长久的,它是一种“会走路的说服术”。由于期待感会带来体验的改变,你的说服目标不仅现在会采取你建议的选项,未来也可能会一再这么做。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期待感来改变体验。

  7.增加点艺术性。艺术能让无意识思维成为你的盟友。无论是那种形式的说服,我们都可以在其中融入一点沟通、推测和吸引的艺术,这样我们改变说服目标的行为就能够增加一点把握。对于被说服者而言,精心构思的信息是种恭维,他们会立刻理解你的心意,而一个受到恭维的受众更愿意接受你的建议。

  18世纪法国哲学家丹尼斯•狄德罗曾经收到朋友赠送的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的睡袍,他非常喜欢。可他穿着华贵的睡袍在书房走来走去时,总觉得家具不是破旧不堪,就是风格不对,地毯的针脚也粗得吓人。于是,为了与睡袍配套,旧的东西先后更新,书房终于跟上了睡袍的档次。最后感叹道:“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这就是“狄德罗效应”,专指人们在拥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不断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以达到心理上平衡的现象。

  长期以来,我们普遍认为说服他人就是要改变他人的态度。吉姆•柯明斯则认为,要说服他人就要以行为而非态度为目标。你就说你的行为,不论你的行为有何理由。“狄德罗效应”就是极好的行为为先导的有力证据。

  《蜥蜴脑法则》读后感(十):难怪“为你好”之路是如此之难

  看封面以为这是一本讲当下流行的思维学的书,然鹅这是一本讲营销、讲心理的书籍。笔者读过詹姆斯•格鲁尼格的《卓越公关》,在浓厚的科研色彩衬托下显然这本书不是走的学术路线,然而这并不妨碍作者提供干货。

  使用“蜥蜴脑”这个意向还是偏噱头了些,任何心理学研究者都很难脱离弗洛伊德的影响,实际上“蜥蜴脑”的提法是旧瓶装新酒,指的是“无意识思维”,营销本身正是抓住消费者无意识思维的行为习惯来策划公关、广告内容的。

  书中的案例非常丰富有趣,覆盖了许多经典广告案例,有关案例的阐释部分可谓是本书最大的亮点,这本书想要表现的正是如何把无意识思维分解、细化——制定一条条严格、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最终大道至简地落地为一则广告或者一场公关活动,润物无声中影响目标人群的选择决定。

  有几条营销原则读后颇有感触。

  书中提到“理性信息对我们的非理性决定几乎没有影响”,棒呆,完美诠释了女人的购买行为。女性接触广告的频度高,做决定快,非常容易受到营销策略影响。为什么男人受广告的影响要小许多呢,广告只是为男人提供了信息,在产生购买决定的时候男人通常会组成专业小团体探讨性能、列举出一堆死气沉沉却暴露真实状况的数据来支撑自己的决定。

  还有关于“延迟满足”在营销策略中的不成立。在教育界往往推崇让孩子延迟满足,为什么孩子很难做到?聪明的营销人员早已研究出了结论:对我们有益的事往往需要立刻付出成本,收效却要等很久,而且它们带来的收益和需要的成本往往也不确定。而对我们有害处的事则往往具有相反的特性。难怪“为你好”之路是如此之难。

  本书属于快消类书籍,内容划分还是比较明确的,体系架构流畅,思路清晰,大纲和重点提炼地简明扼要,采用了层层深入剥笋式写作结构。

  只是译者选用得不好,缺乏对两种文字互相转换时的驾驭能力,没有自己的语言风格,中文的语感都是断的,翻译的比较生硬,辜负了这本书的内容,导致我看了很多次才读完这本书。

  最后表扬一下本书的美编团队,装帧精美,设计感强,大胆撞色,在书店里属于一下子能让顾客注意到的类型,着实花费了心思,纸张很有质感,阅读体验很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