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英格兰简史》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英格兰简史》的读后感10篇

2018-04-21 20:0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英格兰简史》的读后感10篇

  《英格兰简史》是一本由[英] 西蒙·詹金斯(Simon Jenkins)著作化学工业出版社·悦读名品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36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英格兰简史》读后感(一):读历史别怕麻烦,以后简史类书籍慎入!

  本来是要按照俄国史和法国史那样买全系列较为严谨详细版,而非这个新出的畅销精简版。但是因为这一阶段开展英国文学研读,没有梳理好历史背景实在心里别扭因此先将就个简史版。不过这简得够简的,罗马占领时代到英国脱欧的那么长段时间三百多页,去掉大量的插图页,应该也就两百页出头,而且书中翻译名称甚至有些年份都犯了低级的校对错误。Anyway,不能要求过高,就当科普英格兰简单历史脉络

  书名是英格兰,果然就是没有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什么事,也还OK,毕竟United Kingdom的文史哲精髓都流淌在英格兰,好比中原地区之于中国。两点印象特别深刻,那就是横跨近千年的英法纠结和十六世纪的国教改革(即脱离欧洲天主教会控制)。从东亚范围来看完全没有英法这样的千年好基友(打架也是基友的一种表现形式),中国和朝鲜也只是千年附属朝贡关系,并非这样一种接近平等纠缠关系。至于亨利八世时期宗教改革,其背后的宗教渊源太过错综复杂,但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各种版本世界史特别是欧洲史里都将公元1500年作为一个分水岭,这其中的紧密联系不言自明,而且宗教改革对英国率先成为工业强国并引领世界近代格局的突变铺了一层厚厚的土壤对了,有一点完全明白了,那就是英伦三岛范围的内部斗争延绵至今天的苏格兰公投,皆源于以英格兰为中心的央格鲁撒克逊-诺曼人后裔VS其他部分的凯尔特人后裔这一事实

  当然按照知道越多未知越多的定律,两个更大的问题随之而来:欧洲皇室的混乱继承顺序应该源自于嫡系女性也可以继承王位的规定,那么儿子女儿都可以继承,为什么有旁系的?甚至外甥甥孙等更远的皆可,这一套继承体系原理需要理清。最费解的是为什么两个王国可以共享一个国王?一人可以兼任英国、法国国王或荷兰、英国国王,这隐约在书中提及的西班牙也存在。作为东亚儒家文化出身的我实在没有悟出其中的政治伦理民族情感线索,试想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和燕国是一个王?新罗和百济是一个王?泰国柬埔寨是同一个王?

  再者就是英法的政治文化孰领风骚?法国的启蒙思想及至1793年推动着全球意识形态,不仅横扫欧洲,更是间接催生了美国。但从时间轴来看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走在更前面,如果说1793年法兰西将路易十六送上了断头台,那英格兰处死查理一世国王则早在1649年。究竟在近代政治意识方面谁的意义和影响更大?从我目前的感受来看是法国引领政治潮流具体的或要待细读完法兰西历史方可解惑。

  其实我对英国历史的评论应该有许多许多,可鉴于简史读本的约束下,怕目前受限的阅读源对全面细致了解造成偏颇,因此暂且保留评论的范围和深度,待日后深入研究后再行更深入评论。

  《英格兰简史》读后感(二):宝剑铸就铁王座

  去年,英国女王参观电影公司时,进入《权力游戏摄影棚,媒体期待女王能心血来潮坐一坐铁王座。虽然最后没有如愿,大家还是兴高采烈P各种女王盛装王冠坐铁王座的图。无他,《权利的游戏》中的政治格局和故事发展,实在跟英国历史太相似。如果能对英国6世纪以来的历史稍加了解,再看这部剧可能更觉妙趣横生

  恰好这两年貌似英国史挺流行。如果你是历史学专业或深度历史爱好者,当然要读大卫休谟的《英国史》。如果只是想坐公交地铁时找本靠谱读物,有《周末读完英国史》。如果喜欢八卦历史故事,《波林家的另一个女孩》就不错……如果你不想读《英国史》这种专业书籍,又觉得《周末读完英国史》太浅显,那么詹金斯的《英格兰简史》正好是介于二者之间,是既有趣又严谨的作品

  《英格兰简史》是一本历史书,也是本故事书。

  说它是历史书,因为它以三百多页(译本)的篇幅,讲述了英国自五世纪到现在的历史脉络。作者沿着英国国家构架和国家精神形成过程删繁就简,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选出对英国发展作用最大的事件,做扼要明晰的叙述,即便原本对英国史一无所知,读者也能在轻松愉悦感知到英国历史基本框架个人认为,仅此一项,本书就功莫大焉。

  例如书中第十章《百年战争》,时间跨度一个世纪,而且欧洲中世纪战争常常起源和过程极其复杂,如果不是对英国史很了解的人,光那一大堆人名地名都够头晕。幸好作者詹金斯体谅读者,以英王爱德华三世和法王菲利普六世为主线,围绕主要战役介绍百年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束原因。詹金斯重点介绍了英国战争中新式武器——英格兰长弓:“英格兰长弓长度可达六英尺,由紫杉木或榆木制成,再配上闪闪发亮的箭,弓力高达二百磅,简直能把使用者的骨头拉弯,所以要求使用者拥有一副结实肩膀。”生动描写画面感极强,一位手持长弓、身材高大强壮的英格兰勇士形象跃然纸上,作者作为英国人自豪感也呼之欲出

  当然书中也不回避中世纪战争骇人的野蛮和伤亡,一次激烈战斗中法国贵族骑士纷纷丧命,英王爱德华三世虽然为战争的胜利惊喜,却惋惜对方贵族死亡太多,不是出于人道主义,而是感叹“这得损失多少赎金啊”!国王这说法在当时绝对符合政治正确,中世纪国王并不富裕,往往得靠俘虏对方有钱贵族,索取赎金的方式收回战争成本,甚至盈利!至于伤亡数目,不但不在国王考虑范围内,甚至军人自己也不很在乎。作者詹金斯总结说:“这场战争更多的是军人骨子里对沙场渴望,而不是出于现实战略考虑。”最后,战争高潮终结不可思议的原因:黑死病。远东贸易带来了毁灭性的鼠疫,几周内港口城市布里斯托尔失去了40%人口,瘟疫继续向内地蔓延,英格兰人口由550万降到400万。经济几近崩溃,劳工短缺,再加上善战帝王爱德华三世去世,百年战争最酷烈的阶段终于过去了。这就是中世纪英格兰常态残酷随处可见,而正义只以偶然的方式降临。

  但这场战争最不可思议的遗产是,推动了英国议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了解决战争经费匮乏问题,爱德华三世屡次召开常规议会,议员们得以与国王讨价还价,迫使国王节制自己的权力。

  如果说百年战争虽然是一场费时费力的消耗战,但毕竟还有跟法国争夺领土和势力范围的目的,那么接下来的玫瑰战争真可谓毫无意义。詹金斯认为,玫瑰战争纯是贵族争权夺利,无关国家利益,更无关民众福祉,是中世纪王权毫无节制的产物。各贵族世家打成一片,子报父仇,冤冤相报,没完没了,到最后,双方参战统帅竟然常常只有十几岁!可想而知一群青春少年手握利器,带领大军能做出什么来。中世纪民众毫无话语权,唯有一次次跟随领主冲锋陷阵,哪怕明知道牺牲毫无道理。玫瑰战争的顶峰是爱德华四世两位王子被害,金雀花王朝就此绝嗣!贵族与民众再也无法忍耐国家玩闹般的战争状态。在这种一锅粥的混乱中,亨利七世登基,开启都铎王朝时代。亨利七世结束了内战,通过婚姻实现联盟,与苏格兰达成了《永久和平协约》,英格兰终于能在百年战乱后喘一口气

  战乱中贵族任性恣肆让民众中的精英开始寻求自保之道,各地民间社团纷纷成立地方自治渐成规模,大家抱团取暖,用尽量和平的方式对抗贵族暴政和教会特权同时议会为了增加与王室谈判的砝码,有时也会借力市民社团。1215年签订的《大宪章》在一次一次博弈中逐渐被细化,变得具备可操作性。统治者与英格兰人民之间、国王和教会之间,以及伦敦和地方之间长久以来此消彼长,斗争与妥协的结果是各方势力达成某种微妙平衡。这种政治遗产直接为伊丽莎白一世时代英国的突飞猛进打下基础

  除了这段中世纪英国史之外,本书另一个作者用力较多,也比较有趣的内容是一战以后的历史。作者对英国福利社会建立的过程,历任首相的功过都有妙趣横生的描写。例如对丘吉尔赢了战争却丢了选举的解读: “他意识到战争的胜利很少能引起英国民众的感激之情。”丘吉尔这个经历已经在我国各种文章出现过多次,按照中国价值标准,英国民众未免太不近人情,太不知感恩,但这本书从头读到此处,你会觉得英国民众这种反应自然不过,英国人民看惯统治阶级的征伐功业,听惯执政者以国家荣誉旗帜号召青年战场,已经审美疲劳,更注重市民福利,所以工党高票当选。作者写到丘吉尔对工党首相克莱门特·艾德礼谦逊有礼风格评价:“因为没什么可不谦虚的。”英国式幽默刻薄如在目前。

  说这本书是故事书,是因为它真像故事书一样引人入胜,如果读者对历史不感兴趣,那么把这本书当做“英格兰传奇故事”来读,也没什么问题。这一方面因为作者明快细致的叙述风格,画面感极强。另一方面因为书中插入了很多有趣的小故事

  例如第三章对丹麦海盗描述:“挪威的海盗长期袭击苏格兰和爱尔兰沿海居民,而丹麦人则沿北海掠夺,行迹甚至深入法国境内。他们的武器是长船,这是一种每天可以航行50英里的战斗机器,其船深不足3英尺,可装载60人。凶神恶煞的金发勇士簇拥在甲板上,船头上装饰着神像。这些勇士的名字如今成了动词,有‘去掠夺’或抢劫的意思。”读了这段文字,不必配图,读者也能想象出丹麦海盗威风凛凛样子及其对所到国家的威慑力。

  在描写亨利二世和妻子的婚姻时,詹金斯这样写:“1151年,亨利代表领地正式拜访法国国王路易七世。路易七世是一个虔诚、谦逊的人,而他的妻子艾利诺王后则是一名烈女子,她本身还是阿基坦女公爵,有统治实权,30岁之前已亲自率领军队参加过第二次十字军东征。她对亨利一见钟情,嘲笑丈夫路易是和尚,没个国王样儿,并要求立刻解除婚姻。1152年5月,她在首府普瓦捷嫁给了年少她10岁的亨利,此举统一了一个自苏格兰至西班牙的帝国。从北极到比利牛斯山。欧洲各国闻讯后震惊不已,但这的确推动了历史的发展。激情和政治为英法关系带来了新生。尽管艾利诺年龄比较大,但她给亨利生了8个孩子,同时也带来了没完没了的麻烦。”这段兴致勃勃的叙述中有浪漫,也有狗血,这就是八卦故事啊!

  当然,最好看的当属亨利八世的故事。亨利八世的六次婚姻为文学、影视提供了无数题材,在詹金斯笔下同样极其精彩!亨利八世甫一继位就致力于恢复君主专制,并且因为子嗣问题谋求离婚,因罗马教廷反对,愤而与教廷决裂,创立英国国教。甚至因重臣莫尔(《乌托邦》作者)拒绝支持自己离婚,以叛国罪下令监禁莫尔,莫尔为了保命同意沉默,而当时这被形容为“响彻整个欧洲的沉默”。亨利八世可不管舆论这一套,莫尔于1535年被斩首,后被教皇追封为圣徒。

  戏剧性的是,千辛万苦换来的新婚姻很快破裂,亨利八世翻脸不认人,以通奸罪把王后安妮斩首示众。亨利八世六次婚姻中两位王后被斩首。他的一生完美诠释了他对自己的评价:“愤怒之中从不放过一个男人欲望之中从不放过一个女人。”这份带流氓色彩霸气在此后英国君主中再未出现,堪称绝版。

  尽管如此,詹金斯依然认为,按照中世纪标准,亨利八世是雄才伟略的君主。因为他进行了宗教改革,平衡了贵族和教会的权利分配,造就了一批能在宫廷和议会同样具有影响力的精英大臣,从而在财富分配和平衡意见方面开创了新局面。他做了很多欧洲君主认为不能为的事情,他挑战了罗马权威并且活下来。所以,他堪称中世纪欧洲最伟大的革命家之一。

  纵观全书,詹金斯的语言风格和评判标准鲜明的表现在他对包括亨利八世在内的历代君主、首相的评价之中:精明世故务实保守、幽默冷静。在引言中,詹金斯就明确表明自己游历过英格兰全境,对祖国风物人情山川大地无比热爱。他认为英格兰历史,无论是胜利还是灾难,都是这个国家最波澜壮阔精彩纷呈篇章

  在此历史观指引下,詹金斯对笔下历史人物和事件尽量从正面描写,他对“好女王贝丝”和维多利亚女王不吝美誉,对丘吉尔和撒切尔夫人勇气充满赞赏。即便对因绥靖政策深受批评的张伯伦也力求公正,他写到:“历史对张伯伦并不友好……当时,民众和大多数媒体强烈支持容忍欧洲独裁者,他们反对重返战场,抓住一切能够支持他们乐观心态东西。此外,作为普选实行之后英国政府统治下的第一代人,他们觉得必须遵从所谓的民意。民意统治的概念最终落到实处,却不料造成了危及国家安全后果,这颇具讽刺意味。张伯伦及其同僚也被他们的军事顾问束缚。他们自从20世纪30年代中叶就开始重整军备,不过张伯伦前往慕尼黑谈判的时候,众参谋长警告他说,他们并未做好同希特勒作战。英国必会遭受德军攻击,张伯伦不得不争取时间。”

  在作者看来,绥靖政策不能由张伯伦个人负责,同时此后战争结果也证明,张伯伦的决定至少在当时看来,对英国来说是务实的。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好几次想起《是,首相》这部老英剧,不觉莞尔,詹金斯的语言风格真是放到这部剧中也一点不突兀。倒是从没想到会有一部历史书能像英剧一样好看。

  詹金斯对英格兰历史的乐观表述是本书好看的一个重要原因。作为一本历史书,史实准确是基础,脉络清晰是构架,而表述乐观是魅力所在!生机勃勃的乐观表述能极大淡化漫长中世纪欧洲战争的野蛮血腥,让读者始终保持阅读的愉快心情。这可能跟詹金斯是专栏作家、畅销书作者有关,他知道如何抓住读者兴趣。当然,这种乐观表述的确会牺牲一些对历史的反思和批判,但就像本文开头说的,那是历史学者和资深爱好者的任务。作为想了解英格兰历史的普通人,或者像我一样,因为追《权利的游戏》剧集而对英国历史感兴趣的人,这本西蒙·詹金斯著的《英格兰简史》再合适不过了。

  《英格兰简史》读后感(三):英格兰左传——读西蒙•詹金斯《英格兰简史》

  英国历史学家、资深专栏作家西蒙•詹金斯爵士(Simon Jenkins)所著的《英格兰简史》(A Short History of England)中译本由化学工业出版社于2016年9月出版,是一部优秀的单卷本英国通史新著。

  全书共分为32章,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跨度从萨克逊之黎明(410年)到大卫•卡梅隆(21世纪初)的英格兰历史。前有引言说明本书的撰述方式与写作思路。后记中作者则总结了英格兰历史的意义和借鉴。附录中的“百件大事记”按时间顺序列取了作者认为英格兰历史上最重要的一百件具有转折意义的事件。本书的体例基本上属于一种编年体,严格按照年代顺序来讲述英格兰历史上的重要政治事件与政治人物,其中尤以英格兰的历任君主与首相为叙述核心。作者对这些影响英格兰历史的首脑人物们,刻画其言行、记录其事功,评价其成败。正如作者在本书引言中说:“国家简史只能有选择地展开叙述,主要从政治角度入手。国家是一个政治体,其诞生和发展便是一则有关国家内部权力争斗的故事。” 从上述意义上讲,本书不啻是一部英格兰版的《左传》。

  作者在引言中还说明了本书为何只专门探讨英格兰。作者认为,“威尔士、苏格兰和爱尔兰是有着各自历史的国家。自成立以来,它们只有不到一半的时间隶属于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这种隶属关系往往使它们在大不列颠传统历史中处于从属地位。”而英格兰则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不同于诸邻国,其子民英格兰人与苏格兰人、威尔士人和爱尔兰人也截然不同。”在作者看来,英格兰人有着独特的自我界定,这是对文化、眼界和地理的一种独特认同。

  笔者试将本书的特色与价值概括为以下数点:

  一、故事感纷呈。历史书的撰述方式有多种多样,本书是属于那种经典的历史故事书。全书充满历史细节与奇闻异事,在人物介绍中时常插入传神的语言。例如作者在全书的开篇第一句就写下了极具故事代入感的话:“公元410年,腹背受敌的罗马皇帝霍诺里乌斯派人向不列颠尼亚省的罗马殖民者送去一封信。”(页1)又如第19页:“盎格鲁萨克逊编年史家写道,正如撒克逊人曾经从东部威胁着古不列颠人一样,如今‘旋风、雷雨和火龙在空中盘旋。’……北欧海盗即将到来。”又如第325页写道:“布莱尔的竞选活动展现了前所未见的浮华之气,竞选主题曲选用了流行歌曲《情况只会越来越好》(Things Can Only Get Better)。”作者非常擅长使用这种生动有趣的文笔。

  二、注重对历史人物的评论。书中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极为精彩、传神,如对撒切尔夫人的评论,有关于她执政的为人诟病处:“撒切尔的个性是她执政成败的关键,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她塑造了托利党厚颜无耻、具有阶级偏见的形象,导致托利党被政敌称为‘下流’党。她最为人诟病的一句话是: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society. 撒切尔夫人对内阁和下议院牢牢掌控,不过她的判断力不断退化,直至下台。在政治发生根本性改变时,这种判断力尤其羸弱。”(页318)也有关于她执政的非凡成就:“她是半个世纪以来首位获得世界性地位的英国领导人。……她重申希思以来悬而未决的‘施政能力’的概念,重拾权威、勤劳和道德约束等维多利亚价值观,使英国成为‘保姆式国家’,并迅速推广卫生和安全监管。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社会越来越宽容,人们越来越不服从权威。……撒切尔夫人手段强硬,她虽受人钦佩,却很少受人爱戴。但直至1990年,她在三分之一世纪时间内所创造的辉煌是历届英国前首相所不能超越的。”(页321)像这样客观和睿智的观点散布于全书。

  三、史料详实。作者经常引用史学资料中的原始描述,并且深具史学史眼光。如作者在第3页中写道:“同时代的唯一资料来源于6世纪的一名威尔士僧侣,名叫吉尔达斯。他用生动的语言记述了当时的侵略惨状:‘毫无虔诚之心的人……在着火之后并未停止,直到几乎整个岛屿陷入火海,大火伸着野蛮而血红的舌头在西部海岸肆虐’。他引述了5世纪一份名为《不列颠的呻吟》的文件里的话,这份文件描述了失去罗马保护后的古不列颠人的惨状:‘野蛮人把我们赶往海边,可海水又迫使我们回到野蛮人那边。’”又如第15页:“比德认为此前两个世纪的不列颠是异教徒遍地的国度,撒克逊人的基督教为这片土地带来了光明,基督教自此在不列颠岛大部分地区长盛不衰。虽然事实恰恰相反,不过比德仍是英格兰早期的独特见证人,而且是展示英格兰特性的第一人。他最早使用‘盎格鲁的土地’一词,也是最早为英格兰诞生和成长时期划分年表的人。”像这样的原始史料记载,在全书中比比皆是。

  四、温情与敬意。钱穆先生在其所著的《国史大纲》前言中说:“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史有知识。”这部《英格兰简史》,则正凝聚了作者对英格兰的敬爱与热情。作者在本书后记中总结了英格兰历史的借鉴意义,或许是这种敬爱与热情的最好传达:“纵观历史,只有当统治者对人民疾苦或至少对事件进展无视的时候,英格兰的宪制才会被迫变革。中世纪时期,君主对贵族权力和领土权力让步时,情况就是这样;教会对宗教改革和新兴商人阶级让步的时候,也是如此;斯图亚特王朝国王对法治和下议院议员让步的时候,亦是如此。在每种情况下,国家的整体趋势遭到社会新兴力量的对抗,最终不得不让步。……我认为英国社会的这种开放性是历史要传达的重要信息。如今,这种开放性仍被实践检验着。除非中央政府更加尊重社区和领土的忠诚,否则一定会从根本上丧失其革新性、创新性、实践性和新生力量。”(页339-340)

  最后笔者冒昧谈一谈本书的局限之处。第一,本书缺少公元410年以前的历史,亦即缺少不列颠早期的历史和罗马统治下的不列颠历史。这样也就对很多史识和专名词汇缺少来龙去脉的介绍。第二,本书内容基本限于英格兰政治史,属于经典的历史故事书,而缺少经济、文化、舆地等方面的较全面介绍。基于以上两点,笔者以为,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本书恐怕并非是一部了解英国历史的最佳入门书,而是作为延伸阅读的一种选择。

  许洁明和钱乘旦在其二人所著的《英国通史》中谈到了学习英国历史的重要意义:“英国的历史作用实在是太特殊了,不了解它,就不能理解今天的世界;没有这个国家,现在的世界也可能就不是这个样!英国的人口和面积与它的历史地位太不相称了,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上——至少在西方文明的历史上,只有两次出现过这种情况,另一次就是古罗马。……英国的历史极其诱人,你要想了解现代世界,就应该首先从英国历史开始。”这一段话并非是夸夸其谈。英国历史确实是西方文明,特别是西方现代文明中最重要的国别史。而现在这部西蒙•詹金斯爵士的《英格兰简史》中译本,对于想要了解英国历史的读者来说,诚然是一部令人欣喜的著作。

  原文发布于微信公众平台(乐彼知园),未经笔者本人许可,谢绝任何形式的转载。

  《英格兰简史》读后感(四):不只是权力的游戏

  像《英格兰简史》这样既有内涵又很畅销的书,总会给人一种想要说点什么却又无从下口的感觉。比如,它的封面(腰封)有很多字,它的封底同样有很多字,各种推荐语,而且必须是赞美的,而它勒口处的简介会再度提示你,这是一本多么好的书。翻开之后,又是各种推荐语,再加上前言和后记,以及作者的话。总之,在你到达正文之前,已经有大量信息进入你的脑海。你想要说的那些好词、大词、赞美的词,别人已经在你之前说过了。再想用类似这是一本什么什么样的书来概括,好难好难。既然这样,就不费心思做这种一锤定音、提纲挈领似的评价,只是简单报告一下读书过程与心得吧。

  坦白来讲,翻开这本书,就会自动联想起《权力的游戏》。没错,就是那部正在热播和将继续热播的美剧。自从原著小说《冰与火之歌》出版之后,粉丝们就开展了各种历史原型考证,而这些考证基本都指向英格兰或英国。加上作者詹金斯也在前言里表示,这本书是简史,不可能面面俱到,“主要从政治角度入手”,主要内容是“有关国内家内部权力斗争的故事”。没法不把二者联系起来。

  当然,这是英格兰简史,并非纪实版《权力的游戏》,因而有着更为丰富的内容。正文一共有32章,我自作主张,把它分为三个部分,差不多每10章一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前7章,可谓“权力的游戏”时代;第二部分,中间13章,英国成为一个现代国家的时代;第三部分是最后12章,英国再度成为一个现代国家的时代。至于后面这两部分有何不同,后面会做说明。

  翻开前面的章节,熟悉的元素扑面而来。国王王位和王位继承权的争夺是前面几章责无旁贷的主题,而几乎每一次争夺都伴随着战争。布鲁南博尔一役结束后,战场上留下了五位国王的尸体(第3章),不能不让人想起五王之战。亨利二世去世,编年史作者写道,“一头狮子遭到了豺狼的围攻”(第6章),只不过权力的游戏中是一头狼遭到了狮子的围攻。国王或首领会被船葬(第2章),这是霍斯特•徒利的待遇,但如果被对方掳去则会头颅插在矛尖上,公开示众(第8章),而普通士兵阵亡后就只能成为乌鸦的盘中餐(第1章)。那些活着的人则要继续为各自发誓效忠的领主战斗(第1章),站好队伍,分清敌友,就如同猎狗和艾莉亚一起游荡期间要小心应对“你们为哪个家族战斗”这个问题一样。此外,自北欧而来的海盗给英格兰造成的困扰持续了几百年(第3章),对应着同样位于北方的格雷乔伊家族。其他方面,直到12世纪,骑士比赛还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同样盛行的还有比武审判和神明裁决,而魔法预言也同样引起公众的关注(第6章)。有一位叫奥法的国王,当时的学者称其为“不列颠的荣耀,打击敌人的利器,抵御敌人的盾牌”(第2章),让人想起守夜人的誓词。但过了第7章,这些元素就逐渐褪去了,虽然还有将40桶火药堆在议会地下室准备一炸了之的阴谋(第17章),但新的时代毕竟开启了。

  詹金斯在后记中指出,“到18世纪初,英国已经摆脱中世纪的独裁统治,成为一个现代国家”。这一过程的标志性起点应是1215年《大宪章》的签署与生效,因为它是“法治对抗赤裸裸的权力的最重要文件之一”(第7章)。权力的游戏依然在继续,但是游戏的规则、主角与形式都在发生变化,比如在《大宪章》签署之前,已经有了一位民选的伦敦市长(第7章)。决斗审判逐渐为陪审团制度所取代,同时,1254年国王为筹措军费而召开的一场有贵族、主教和各郡代表参加的讨论会成为现代议会的原型(第8章),而议会将成为英国政治生活中的核心角色之一。君权与教权的斗争是中世纪的永恒主题,亨利八世挑战罗马权威,做了很多欧洲君主认为不能为的事,成为欧洲最伟大的革命家之一(第14章)。当然,国家转型的另一标志则是1688年爆发的光荣革命,以及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由此,君主立宪、议会掌权,新的国家治理模式确立,国王们离开舞台中央,让位给了党派政治家(第20章)。英格兰率先成为一个现代国家。

  但是,站在今天的角度看,一个现代国家应该是一个民族国家(nation-state),基于民族独立的民主国家。从民主的角度讲,英格兰的民主制度仍待完善。比如詹金斯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光荣革命是1832年《改革法案》的出台,而非1688年那次,因为这个法案的出台,投票权不再神秘,且扩大了60%,同时腐败选区消失(第23章)。到了1918年,选举权再度扩大,年满21岁的男子和年满18岁的女子获得选举权,尤其是女性,获得了参政的权利(第27章)。从民族的角度讲,英格兰在18世纪之后逐渐演变为一个基于殖民扩张的“日不落帝国”,一个横跨七大洲四大洋的现代帝国。但随着二战后民族独立解放斗争的兴起以及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英帝国逐渐瓦解。殖民地纷纷独立,成为与英国主权平等的政治国家,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终结(第30章)。英国再度成为一个与其他民族国家一样的现代国家。由此,我认为,英国经历了两次成为现代国家的历程。

  当然,这一过程还在继续。詹金斯在最后一章指出,“英国仍是欧洲最集中化的政治经济体”(第32章),西班牙、意大利、德国、法国等国将权力下放给省市、城镇和市长,而英国的权力依然集中在中央,甚至连学术评估都由白厅直接管辖,学者按照图书出版和论文写作的成果“打分”(第31章),中央的权力还是太大和太广。按照詹金斯的意思,如何实施权力下放,激发社会活力,推动创新与发展,应该成为英格兰未来发展面临的主题。这令人想起当下的中国,似乎正面临着同样的任务,当然,这就是题外话了。

  最后,同意其中一个推荐语,每个英格兰家庭都应该收藏一本《英格兰简史》,而对英格兰感兴趣的中国读者也应该有一本藏着。当然,作为一个中国读者,对于这样一本了不起的译作,总会有一点苛刻的要求,比如译名翻译和错别字的问题。译名方面,作者Jenkins译为詹金斯,但“作者的话”中的另一位Jenkins却译为杰金斯(P356);同一位主教(Cranmer)在同一页,正文译为克兰麦,而配图的文字说明则译为克兰默(P140);同样的情形还有第230页的纳什与纳西(Nash)。此外,法国大革命期间的著名领导人Danton被译为丹敦,而他通常被译为丹东。至于第214页撰写《常识》的汤姆•佩因(Tom Paine)与第218页撰写《人的权利》的托马斯•潘恩(Thomas Paine),其实是同一个人。而Wellesley在第222页先后被译为韦尔斯利和韦尔兹利,也是同一个人。另外,Lord Aberdeen在240页译为阿伯登勋爵,到了243页又译为亚伯丁勋爵。而Lord Castlereagh在221页被译为斯尔雷勋爵,到了229页又变为卡斯尔雷勋爵,可能是发现首字母C其实是发音的。第163页的《Petition of Rights》,紧挨着的两行字中分别被译为权利请愿书和权力请愿书,权利与权力之间的区别可不是一般大。至于第105页的“英格拉”应该是“英格兰”的笔误。错别字方面,第33页的“约克那”应为“约克郡”,第102页的“巳稍变得清醒”应为“已稍变得清醒”,第200页一个上羊下日、汉语词典中查不到的字应为“曾”,第242页的“选取平等”应为“选举平等”。至于第306页的“悲观的前党鞭长爱德华”就确实猜不出这“鞭长”到底是何种意思了。最后,第233页“威灵顿公爵就第一次议会改革无不讽刺地说道”,应为“不无讽刺”,无不讽刺适用于多个主语的情形,而这里只有威灵顿公爵一个人。

  对于一本33万字多的大作来说,这些瑕疵还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但是,如果没有的话,一切就更完美了。

  《英格兰简史》读后感(五):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然而当暴民或君主,

  粗暴干涉英格兰道路之时,

  低语声响起,兰尼米德的芦苇荡颤抖不已。

  泰晤士河啊,他了解这些骑士、人群、僧侣们的心意,

  深不见底的河水阴森可怖,

  他带来了兰尼米德的警示之语!

  ——英国小说家、诗人 吉卜林

  翻开这部长达356页的汉译版《英格兰简史》,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由此展开。兼具历史学家与作家等多重身份的西蒙·詹金斯以其恢弘的视野,将从公元410年到当下,即2016年的帝国兴衰娓娓道来。可以说,这是对英格兰由古至今的最新综述,新到已把英国的脱欧公投撰写其中。作为留英海归的一份子,在阅读这部著作的过程中,是熟悉,更是震撼。

  作为一本史学著作,在阅读过程中全然无枯燥之感。主要得益于作者对诸多历史人物的精准而生动的刻画。不管是皇室、贵族,还是平民、海盗,作者以其史学家的客观公正性,一视同仁,更丝毫不会掩饰王室的污点。在这里,你可以了解到一个形象而真实的爱德华二世(带着同性男宠招摇过市,冷落自己的正宫妻子)、亨利八世(重男轻女,甚至宣布自己的女儿非亲生)以及“血腥玛丽”(嗯,没错,这就是酒吧热销“Bloody Mary的原型”)等等。对于战争的描写,不管是英法百年大战,还是玫瑰战争,都恢弘庞大,引人入胜。在事件的选择上,也是择重述之,对接下来历史的进展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

  千百年来,由王权至上走向君主立宪,英格兰的“进化”历程亦是权力游戏争锋、党派政治角逐的过程。纵观历届英格兰的国王(及女王),但凡成大事者,必属于在漩涡中能敏锐捕捉世代脉络且能做出果断抉择的人。也正是他们在其位谋其政的举措,推动历史不断向前,从而成就了英格兰今日的开放与繁荣。他们以其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个国家的政局建立在英明而稳固的王室之上,欲戴王冠,必承其重。这些鲜明的君主形象、错综复杂的政治关系以及凝聚信仰的宗教文化,也成为无数文学与影视作品的灵感源泉(比如耳熟能详、望眼欲穿的《冰与火之歌》系列)。

  然而,跨越十六个世纪的事件,浓缩在这样一本书里,又谈何容易。简史也只能将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加以梳理。对于并不清楚英格兰历史的读者而言,显然有些混乱。更别提英国的国王、女王们的名字翻来覆去就是那几个(爱德华、玛丽、查理、亨利……),读到后面的三世国王,却又混淆了前面的二世国王……在这里顺带安利一下BBC在之前出品一系列英国历史纪录片。近期刚好看了其中一部——《she- wolves》(直译:母狼),着重讲解了几位在英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女王。在男权社会的压迫下,她们奋起反抗,以其机智谋虑与勃勃野心在英格兰大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配合着BBC的讲解再对本书进行阅读,倒是能进一步加深印象,也不失为一种图文并茂的愉悦体验。

  《英格兰简史》读后感(六):1600年的辉煌与没落

  410——600,撒克逊黎明

  罗马帝国灭亡后,失去保护的不列颠罗马殖民者和当地的凯尔特人遭到了正在迁移的日耳曼语族撒克逊人大举入侵,尽管遭到了抵抗,但撒克逊人还是很快攻陷了不列颠很多岛屿,古不列颠人撤到了远离英格兰的少部分山区中,从此这些无信仰的日耳曼人开始在不列颠部分地区定居下来,但是他们并没有形成大统一的王国,而是一个个小部落,经常发生战争

  600——800,英格兰的诞生

  罗马教皇注意到了这个偏远的殖民地,向不列颠传教,改信基督教也许令不列颠诸国有了一定的统一文化。在此期间,不列颠诸日耳曼王国在英格兰的统治地位不断更换,内战不停爆发,直到强大的 韦塞克斯国王 爱格伯特 攻下了众多领地,击败其他统治者,一举统一了英格兰

  800——1066,丹麦人入侵

  自古以来,丹麦和挪威的海盗就长期袭击不列颠诸岛,9世纪,丹麦海盗开始袭击英格兰沿海地区。835年,英格兰遭遇了北欧海盗的一次联合进攻,这些海盗这次决定在英格兰殖民,占领了大片土地。国王 阿尔弗雷德大帝 在经过“苦修”后重整军队,击败了丹麦首领,重整了破碎的山河。但在他死后,发生了不少宫廷纷争,传到“仓卒王”埃塞尔雷德 时,丹麦人又开始进攻。1016年,丹麦王克努特 占领英格兰,在伦敦加冕成王,巩固自己的合法地位——撒克逊人的英格兰正式毁灭。随后的岁月里,丹麦--盎格鲁王朝宫廷矛盾依旧严重,位于法国的诺曼底公爵威廉逐渐发际,据说曾被上一代国王指派为继承人,于是与英格兰的实际统治者 哈罗德 的矛盾愈演愈烈

  1066——1087,诺曼征服者

  为了争夺王位,威廉渡海与哈罗德交战,哈罗德本来占有绝对优势,但由于被最后一次入侵的挪威海盗牵扯,他必须先不顾威廉,击败挪威最后的军事首领后,他带着疲惫的军队与威廉大战,结果由于战术问题,哈罗德 在乱军中被杀,威廉登基成为英格兰国王。他平定了英格兰本来的贵族的叛乱,把封地分给了诺曼贵族。他修订宪法,建造堡垒,加强了中央集权制,死在了与法王的交战中

  1087——1145,威廉的子孙

  威廉死后,社会再次开始动荡,二儿子威廉二世奢靡致死,小儿子 亨利一世 称王,击败大哥 罗伯特,进行改革,把女儿 玛蒂尔达 嫁给德国国王,减轻赋税,严格法律,社会相对稳定了。但 亨利一世 的儿子意外身亡后,他不得不任命改嫁给法国 金雀花 家族的乔弗里的 玛蒂尔达为继承人。但是临死前,亨利一世又任命表亲 斯蒂芬 为继承者。玛蒂尔达虽然得到了贵族们的支持,但是还是被斯蒂芬击败,不过她的儿子——亨利二世 在金雀花家族的支持下令斯蒂芬投降,统一了英格兰,并娶了西班牙的 埃莉诺

  金雀花王朝

  1154——1189,亨利二世

  亨利二世登基后致力于建立起完善的法律秩序以及巩固中央集权。结识并喜爱上了法律官员 贝克特,重用贝克特,使他成为大法官,但当亨利二世希望贝克特同时担任大主教和大法官二职时(政教合一也是一种中央集权的加强),虔诚的贝克特拒绝了,放弃了法官一职,由于贝克特公开的反抗,亨利二世大怒,驱逐了他。与此同时,爱尔兰、苏格兰、威尔士战乱不息。几年后,贝克特获准回国后驱逐了曾协助国王反对他的牧师们。亨利二世一气之下派人杀了担任大主教的贝克特,世界震惊。因为长期与情妇寻欢作乐,疏远了 埃莉诺王后,她不断挑起事端,最后在王位继承问题上支持次子 理查 起兵叛乱。在悲痛的心情下,亨利二世同意次子继承,随后死了

  1189——1216,《大宪章》

  理查 与英格兰格格不入,他提高赋税,随后就去参加十字军东征了,最终在法国被叛军杀死。理查的弟弟——约翰在法国发动针对理查和英格兰的叛乱,在理查死后,他成功即为。但在约翰王的统治下,英格兰四处树敌,被教皇驱逐出教会、遭到威尔士入侵、被法国击败,于是,本来就不喜欢约翰的贵族们反抗国王。在暴民的胁迫下,他不得不签署了尊重贵族与人民权利但比较排外的《大宪章》,为后来的革命奠定了基础。最后,在多方面进攻与不得民心下,约翰死了。

  1216——1272,议会的诞生

  约翰的部下们在约翰死后迅速将他年幼的儿子 亨利三世 推上王位,由于获得了教皇的支持,贵族们倒戈,打退了法国人和其他入侵者。然而,亨利三世后来因为年轻气盛,攻击法国失败,军费高昂,还迎娶了一位外国王后(外人),遭到民众反对,后来,遭到他贬低的妹夫 蒙特福特 带领一众贵族反对他,要求修订《大宪章》——驱逐外国人、建立权力高于国王的议会。最终,亨利三世在斗争中被蒙特福特俘虏,蒙特福特建立了首个议会,不过结果不理想(贵族内部矛盾)。亨利三世的儿子——爱德华一世 逃离,带着反对蒙特福特的贵族击败并杀了蒙特福特,他废除了蒙特福特的很多规定,但还是保留了议会。

  1272——1330,锤击凯尔特人

  亨利三世死后,爱德华一世即位,修订《大宪章》,并推进了议会的发展、削弱了贵族的权利。然而,由于他强硬的铁腕手段和残暴的内心,他找机会入侵威尔士,并征服了它,随后又残酷的镇压苏格兰的凯尔特人,造成了巨大的开销但无甚效果。爱德华一世不久后就病死了,他的儿子——爱德华二世即位。但爱德华二世可能的同性恋身份遭到了贵族以及王后——伊莎贝拉 的强烈抵制,随后由于在苏格兰惨败,伊莎贝拉和情人莫蒂默发动叛乱,爱德华二世被迫退位,儿子——爱德华三世即位。

  1330——1377,百年战争

  爱德华三世崇尚武力和荣誉,由于他的母亲 伊莎贝拉 是法王的妹妹,所以在没有子嗣的法王去世后,爱德华三世要求获得法国的王位,很快与 法王的表弟开战。在爱德华三世的指挥下,英军击溃了法国海军,开始入侵法国。得力于英格兰特制的强大长弓,在爱德华三世的儿子“黑太子”的领导下,英军击溃了法国骑兵。但是,在英国,黑死病爆发了,几乎杀死了英国四分之一的人口,人们也因此对领主、宗教的权威发起了挑战。即便如此,黑太子和弟弟“冈特的约翰”依然进攻法国,最终俘虏了法国国王。但由于疫病的再次爆发、英军的消耗、国内工商业的低迷,民主反对再进行战争了。同时,黑太子去世了,爱德华三世也随即去世,约翰成为摄政王,黑太子的儿子——理查二世即位

  兰开斯特王朝

  1377——1453,农民起义,法国之失

  为了继续战争,约翰 实行压迫人民的人头税,遭到农民和工商业的反对,爆发了暴乱和起义,不过暴民涌到伦敦时,14岁的理查二世出面平息了民众的怒火,但事实上并没有减小压迫。理查二世及其在乎自己的权利是否足够多,虽然在政治上并没有什么建树,但在艺术的造诣上很高。随着王权的极度扩展,理查二世的行为愈发不可挽回——他驱逐了约翰的儿子--博林布鲁克,在约翰死后没收了他的全部财产充裕国库,于是愤怒的博林布鲁克与其他贵族杀到英格兰,结束了理查二世的统治,理查二世很快死于狱中。博林布鲁克加冕称王,是为 亨利四世 (兰开斯特)由于王位算是篡位得来的,再加上不满他的贵族叛乱,他病死了。他的儿子——亨利五世很有战斗天赋,很快平定叛乱,进攻法国。虽然出师不利,因为疾病死了不少人,但英国人还是凭借长弓击败了多于自身的法国人(阿尔库金战役),法王不久表示承认 亨利五世 是法国国王,投降了。可是没多久亨利五世就去世了,留下了还是婴儿的 亨利六世。亨利五世死后,法国人再次开始与英国对峙数年,最终英国人不得不撤出法国(圣女贞德),终于战败。亨利六世的家族吃了败仗,亨利六世本人又比较懦弱,于是约克公爵 理查(祖先为爱德华三世的儿子之一)要求继承王位,并成功成为摄政王,这时,亨利六世的儿子出生了,理查不得不退位,内战即将开始

  1453——1485,玫瑰战争

  亨利六世属于兰开斯特家族,即红玫瑰,祖先博林布鲁克为篡位者,其父是爱德华三世的一个儿子。理查属于约克家族,即白玫瑰,祖先为爱德华三世的另一个儿子——双方按理说都没有完全合法的继承权。1454年,亨利六世恢复了正常,理查不得不让位,但由于不甘心,他起兵造反。首战告捷,但又被亨利四世的王后——玛格丽特率军击败,在溃败中被杀。于是他的儿子——爱德华四世,为父报仇,继续战争。玛格丽特在多次交战中失利,逃向苏格兰。爱德华四世称王。随后多年,他与玛格丽特不断交战,还遭到背叛,但最终在1471年击败并杀死了玛格丽特的儿子、亨利六世,抓住了玛格丽特。不过数年后,爱德华四世死于中风。他年幼的孩子——爱德华五世接替王位,但不久被爱德华四世残暴的弟弟——理查三世 废黜并谋害,理查三世登基,不得民心。1484年,理查三世唯一的儿子去世,继承权顺位落到被流放的兰开斯特家族的 亨利·都铎 名下。由于杀死 爱德华五世 的丑闻曝光,理查三世被叛军杀死。亨利·都铎——亨利七世,称王。

  都铎王朝

  1485——1509,亨利七世

  热衷治理国家,但极其财迷、贪得无厌,由于王位不太合法,常被叛乱所困扰。这一相对和平的时期,亨利七世修建了不少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支持人民探索新大陆、与邻国修订和平协议,死后给儿子——亨利八世留下了一座充盈的国库

  1509——1547,亨利八世

  亨利八世即位后,娶了死去哥哥的寡妇,凯瑟琳。在位期间,为了效仿文艺复兴时期的其他国家,他建造了大量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大力发展艺术。由于年龄大的凯瑟琳只为自己生下了一个女儿——玛丽,亨利八世希望废黜玛丽这个王后,由于得不到教会的允许,他进行了宗教改革,宣布王权高于教权、拆除大量天主教堂、没收教堂财产、与罗马教会决裂。随后他流放了凯瑟琳和玛丽,娶了 安妮,但安妮又为他生下了一个女儿——伊丽莎白,于是他又废了安妮。随后的几十年里,由于多疑,他先后又废黜了5位妻子、杀了几个大法官。最后,在政治的各方面都有些失去亨利八世控制时,他死了。

  1547——1558,反宗教改革

  王位传给亨利八世的幼子——爱德华六世,作为一名从小接受新教思想的小国王,他大力支持宗教改革,支持破坏了大量神像,结果遭到了信仰天主教的人民的反对。死于肺痨后,他年长的姐姐——玛丽一世登基,嫁给了西班牙国王,但没有子嗣。信仰天主教的玛丽开始了反宗教改革,恢复了大量天主教仪式,屠杀了很多新教徒,因此被称为“血腥玛丽”。结果,新教徒在苏格兰发动叛乱,法国也夺走了英国在法国的领土,玛丽一世病死了

  1558——1603,伊丽莎白一世

  玛丽去世后,年仅25岁的伊丽莎白登基了,她的时代,被称为黄金时代,伊丽莎白一世也是英格兰最伟大的女王之一。作为新教徒,她并没有进行极端的宗教改革,而是采取宽容政策,允许民众保留一些旧宗教产物,减少了冲突。伊丽莎白拒绝了众多追求者,虽然承认可能会选择莱斯特伯爵,但终身未婚。苏格兰的玛丽女王在宫廷冲突中失败后,南下寻找亲戚伊丽莎白的保护,虽然被关押了,但依然过得安稳。此时的英格兰贵族都十分欢迎女王,而女王也为了显示王权,经常出游。为了让英格兰避开与其他欧洲大国的冲突,女王不直接参与他们的战斗,而是授权一些“皇家海盗”袭击西班牙等国的舰队(德雷克)。在此期间,有贵族密谋刺杀伊丽莎白,拥立玛丽称王,但被镇压了。由于曾经娶了“血腥玛丽”,西班牙王部署“无敌舰队”希望入侵英格兰,但由于舰队庞大,不易活动,遭到了皇家海盗的火攻,“无敌舰队”被击败了。但莱斯特伯爵死后,伊丽莎白一直萎靡不振,还遭到了一些朝臣的反抗。虽然伊丽莎白的统治日渐昏庸,不过此时英格兰的戏剧(莎士比亚)、文娱也很发达,也是后人一直效仿的时代。最后,在表示 玛丽女王(苏格兰)的儿子可以继承王位后,她去世了。

  1603——1642,斯图亚特王朝初期

  能力大不及 伊丽莎白一世 的 詹姆斯一世 即位了,他与西班牙和解、将英格兰和苏格兰组成联合王国、修建大量独特的建筑,但是由于在宗教问题上的偏向,部分天主教徒在请愿失败后密谋炸毁议会(盖伊福克斯),称为“火药阴谋”,但失败了。也因此,大量愿望得不到实现的天主教徒和清教徒逃离了英国,前往新大陆。詹姆斯一世很能花钱,甚至进行买爵政策,为议会所不齿。死后,他的儿子 查理一世 即位,痴迷于艺术,但由于王后信奉天主教,民众不满。他加强中央集权制,甚至很多年不开议会,最后还解散了议会、驳回了民众的《大抗议书》。因此,人民在议会的带领下叛乱了。

  1642——1660,内战

  1642年,支持国王的保皇党和支持议会的圆颅党开战了,保皇党的鲁伯特王子率领的骑兵队攻势迅猛,但皇家步兵就稍显逊色了。不过议会在民兵和大量苏格兰军队的支持下打得国王节节败退。后来,一位议员率领手下训练有素的“铁甲军”加入了圆颅党,他就是 克伦威尔,随后,“铁甲军”在马斯顿荒原击败了保皇党,但保皇党还是夺回了一些领地。于是,在克伦威尔的提议下,圆颅党组建了“新模范军”,训练有素。1644年,保皇党大败。不久后,国王被捕。在民众的不满下(传统),克伦威尔处死了国王,成立了共和国。但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克伦威尔的权利高度膨胀,自称“护国公”,与国王别无二致。克伦威尔死后,一位军阀认为英格兰还是需要一位象征性的国王,保证统一,但国王必须被限制,于是他请回了 查理一世 的儿子——查理二世。

  1660——1688,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查理二世复辟初期在个人欢愉方面很有建树,生活十分奢侈。不管怎样,议会的地位变高了。但与此同时,英国一直和荷兰进行殖民地垄断争夺战。1660年代,英格兰先后遭到了中世纪之后最大的一次瘟疫以及著名的伦敦大火,没过多久又被荷兰人突袭。数年后,英格兰又爆发了大规模宗教冲突以及针对较无能的查理二世的阴谋。不久后他就去世了。他弟弟詹姆斯二世即位,性格暴躁易怒,也是因为宗教冲突引发的流血事件,一部分议会成员决定请 查理二世嫁到荷兰的女儿——玛丽二世回国。

  1688——1714,光荣革命

  1688年,玛丽的丈夫——威廉击败了詹姆斯二世,夺得英格兰王位,由于放走了詹姆斯二世,没有流血冲突,被称为“光荣革命”。但此后多年,詹姆斯二世多次尝试反攻英格兰,失败。无子的玛丽和威廉死后,玛丽的妹妹——安妮 即位。在她领导下,苏格兰和英格兰正式合并为联合王国,随后在对法战争中胜利。安妮女王死后,属于远方亲戚的汉诺威家族的继承人 乔治一世即位

  汉诺威王朝

  1714——1774,首相的诞生

  乔治一世不热衷于政治,而热衷于和情妇打牌,于是大臣们的地位上升了。1715年九月,由于长期对外战争,出现了“南海泡沫”经济危机事件,于是,在一名叫 沃波尔 的议员挽回经济损失后,他顺理成章的成为第一位首相,后来由于对西班牙的战争而下台。乔治一世死后乔治二世即位,乔治二世极其暴躁,曾想恢复过去的中央集权制。这期间,斯图亚特家族的人曾试图发动叛乱,但被镇压了。富有能力的议员——威廉·皮特 上任成为财政大臣,他尽量避免对外战争,恢复了一定的经济,但不得与法国争夺印度和北美的殖民地,最终在北美取得了对法胜利,后来还与普鲁士国王结盟,因此成为首相的皮特被称为“最伟大的下议院议员”。乔治三世上台后,不喜欢皮特,同时,民众也不喜欢皮特的战争,于是,皮特下台了

  1774——1815,美国与法国

  由于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压迫性征税,以及双方的不沟通,北美人民起义了。在法国和西班牙的支持下,美国成立,1781年英军将领向美国投降,英格兰不得不承认美国独立。1789年,巴黎人民起义,法国大革命开始了,1793年,疯狂的革命党向全欧洲君主制国家宣战。98年,英国海军上尉纳尔逊在尼罗河击败拿破仑,但后来英法两国签订了和约。与此同时,北爱尔兰与英格兰合并为联合王国。拿破仑再次发动战争,其海军虽然在特拉法加海战中再次被纳尔逊击败,但是他在欧陆战争中取得了胜利,不过他没能入侵英国。与此同时,英国宣布废除奴隶制。1815年2月,复辟后的拿破仑向比利时进军,与反法同盟将领、英国威灵顿公爵——韦尔斯利 在滑铁卢交战,最终被击败,流放荒岛。

  1815——1832,改革

  由于法国战事的结束,大批英国士兵返回故乡,但这冲击了劳动力市场,使国家经济衰退社会动荡,征服制定了一系列苛刻的法案维持秩序,被民众所唾弃,但政府还没垮。乔治三世死后,无能的乔治四世即位。这时,英国的资本家们掀起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缓解了工农业压力。与利物浦伯爵为首的政治家们决定改革,他们压制了政府和宗教上的腐败,一定程度上允许了人民的自由。1830年,受人唾弃的乔治四世死后,弟弟威廉四世即位。由于改革的不完全,征府再次面临崩溃,面临前景不佳,议会同意出台《改革法案》——平衡了人民的权利。

  1837——1901,维多利亚时代

  威廉四世死后,他的侄女 维多利亚 即位,受欢迎。虽然《改革法案》出台了,但部分激进分子依然要求更多的权利,政府妥协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爆发了,同时也带来经济上的宽松和自由。维多利亚和丈夫阿尔伯特亲王生活幸福而简朴,大受欢迎。随后多年,首相们努力让英国远离危机和革命,但同时出动军队解决一些国际争端,民族生活更加现代化了。但是,1866年由于第二次改革法案的问题,政治上的矛盾产生了,辉格党(保守党)和托利党(自由党)开始较量。辉格党的 格莱斯顿 和 托利党的 迪斯雷利 在政治上开始较量,互相看不起,他们先后都担任英国首相。格莱斯顿当首相后进行了教育改革,并且使不列颠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他允许工会成立,还努力使英国避开外国战乱,但是,由于爱尔兰的被压迫问题,他第一次下台,迪斯雷利执政。迪斯雷利给了工会更多自由,但是使英国参与了外国争端。1880年,格莱斯顿再次执政,这期间的英国促进了全球化,但是却无法解决爱尔兰日益严重的各类矛盾,后来去世了。新选举后,索尔兹伯里侯爵上任,虽然英国在这期间更加现代化了,但是由于对外战争的艰难,大英帝国的锐气有所下降。1901年,维多利亚女王去世,她在位期间,英国和平且稳定。

  1901——1914,没落的开始

  维多利亚的儿子 爱德华七世 上台,虽然当时英国的殖民地众多,工业也十分发达,但是,德国和法国的科技开始逐渐反超英国,而德国也专门建立海军对抗英国。于是,英国法国俄国组成三国同盟,企图牵制德国。面对英国制造商逐渐失去的优势和英国在军事上的没落,财政大臣 劳埃德乔治、贸易大臣 温斯顿丘吉尔 等人提出“人们预算”,对富人征收更多的税。爱德华七世去世后,乔治五世上台。随着人民对权利意识的增强,发生了大罢工、女权主义者抗议等活动。随后,还发生了爱尔兰自治运动,政局一片大乱。1914年,积怨已久引发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 终于爆发了,在德国企图封锁英吉利海峡的状态下,英国向德国宣战。

  1914——1918,WW1

  英国向法国派去大量远征军,协同法军抵抗德国人,效果甚微。后来英国又向地中海东部派军参与中东战场,结果行动失败。1916年,英国皇家海军与德国海军爆发决战,英军损失惨重。随后,德皇下令用齐柏林飞艇空袭毫无防御措施的英国本土,造成恐慌。16年复活节,爱尔兰接英格兰无暇顾及,宣布独立,成立共和国。16年夏,英军在索姆河发动攻势,但造成了英军史上损失最惨重的战役。17年,美国参战,最终德国战败。虽然WW1造成了英国巨大的损失,但是却令战前本来比较混乱的英国团结起来。不过,这一战,英国的锐气彻底被美国抹杀掉了。(劳埃德乔治是首相)

  1918——1939,气势低迷的岁月

  WW1结束后,英国遭遇了流行性感冒,有约23万人死亡,这和WW1中的人口下降使得人数比例变多的英国妇女和工人们有了更高地位。爱尔兰一片大乱,甚至向英国宣战,最后,英国不得不签署《爱尔兰政府法案》同意爱尔兰独立。由于丑闻和政府巨大的开销,劳埃德乔治下台了,后来上任的 拉姆齐 成为英国第一位工党首相。1924年,由于政府错误的把英镑兑换率定的过高,导致很多工人失业,英国发生了联合大罢工,虽然无甚效果,但是却表明了工人阶级的团结。1929年,在美国的经济危机引导的蝴蝶效应下,英国也爆发了大萧条,政府不得不将英镑贬值,才从危机中恢复过来。乔治五世去世后,爱德华八世上台,但是由于爱上了一位有夫之妇,有损名誉,他主动宣布退位,让位给弟弟 乔治六世。对于希特勒领导下日益强大的德国,首相内维尔 张伯伦与德国签订《慕尼黑协定》,虽然使英国人民放松了警惕,但争取了时间。1939年,希特勒违背条约,英国与德国开战。

  1939——1945,WW2

  二战开始时,各国为了避免一战时的惨痛状态,都没有参战,直到希特勒打到自己的领土才拿起武器。丘吉尔成为首相后向法国派去大量远征军,但被德军的装甲部队和超强的战术所击败,撤向敦克尔克,在军民共同的努力下,将数十万人成功撤离。但是,英国此后一直遭到德国的海上封锁。在远东殖民地,英军被日本人击败,在埃及与德军苦战,本土也一直遭到德军空袭,全民处于紧张状态。在这期间,英国政府号召全民节俭,实行食物配给制。1942年,美国参战,在美军带领下,英国人在法国北部的诺曼底登陆,取得了胜利。最终同盟国胜利。二战结束后,英军经过苦战才打败了殖民地的日本人。这场战争中,英国伤亡人数在全世界算小的,但也造成了不可磨灭的伤痛。

  1945——1979,帝国的崩溃

  战争结束后的40年代,政府决定建立一个福利国家,出台了《教育法案》《保险法》《健康服务法案》等福利法案,但是与此同时,大英帝国的内部和外部都遭遇着巨大的危机。由于战争留下的后果还没有恢复,政府继续施行粮食配机制,后来还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低温,很快遭遇了经济危机,被迫接受美国的援助。1953年,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登基,受欢迎。但是,不久后英国的殖民地就开始土崩瓦解——加纳独立、印度独立、从埃及撤军,随后撤出苏伊士以东所有军队,各殖民地发生叛乱。70年代,由于英国的工业品在世界上的销量下降,英国的货币贬值,被迫加入欧洲共同市场,也在次发生罢工。79年,英国首位女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上台。

  1979——1990,撒切尔夫人

  面对经济危机,撒切尔夫人试图实施严酷政策——减少个人福利,但是无甚成效,还引发了暴动。但就在撒切尔夫人面临下台时,阿根廷攻下了英属福克兰群岛,撒切尔夫人以个人名义派军队以惨痛的代价夺回了它,挽回了大英帝国的一丝荣誉,也赢得了支持率。随后,面对经济危机,撒切尔夫人大胆实施国有资产私有化政策,令英国经济蓬勃发展,终于恢复到了国际领先地位。但是,由于性格使同僚不满,也由于试图在改革中征收人头税,她在暴动中下台了

  1990——2010

  英国开始和美国参与中东国家的冲突,和爱尔兰和解,在08年经济危机的背景下采取严厉政策,最终,古时的种种矛盾再次显现出来。

  《英格兰简史》读后感(七):大英帝国编年史

  一、英国王室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8B%B1%E5%9B%BD%E7%8E%8B%E5%AE%A4/3133520?fr=aladdin&fromid=2241594&fromtitle=%E8%8B%B1%E5%9B%BD%E7%8E%8B%E6%9C%9D

  http://news.ifeng.com/a/20170718/51450824_0.shtml

  (西元400年-600年)

  西欧民族据信于五世纪从现今德国北部和斯堪地那维亚南部迁徙至不列颠岛(e.g. Undley bracteate)。

  很明显,当时没有文字记载。

  多数英格兰北部王国(东盎格利亚、麦西亚、诺森布里亚)的人是盎格鲁人,他们来自(西欧的)什列斯威-好斯敦(Schleswig-Holstein) 的 Angeln半岛,因而得名。

  南部英格兰——艾塞克斯,萨西克斯和韦塞克斯的人是撒克逊人,他们来自(西欧的)古撒克森尼地区。

  西萨克森王朝(829-1016年)Wessex

  建立者:阿尔弗雷德大帝(Alfred the Great ),成功地抗击丹麦人入侵,以及营建伦敦、组织编撰《阿尔弗烈德法典》、《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

  王朝更迭原因:威塞克斯王朝传了15代国王,到埃德蒙二世时,终于无力抵挡丹麦人,被迫与丹麦王克努特分治英格兰。1016年埃德蒙二世死,克努特兼并了整个英格兰,开始了丹麦王朝的统治。但在1042年,威塞克斯王室后裔“忏悔者”爱德华以母系血统继承了丹麦人的王位。

  【英格兰王室和丹麦人混血】

  诺曼底王朝(1066年-1154年)Normandy Dynasty

  建立者:征服者威廉一世(William Ⅰ the Conqueror,1027—1087),即英格兰国王威廉一世(1066 —1087)。本是法国诺曼底公爵。号私生子威廉,表亲英王忏悔者爱德华死后无嗣,大贵族哈罗德被拥立。威廉以曾救过哈罗德,哈罗德为报救命之恩,答应如有朝一日当上英格兰国王,便让贤于威廉之事,渡海侵入英国;1066年10月,在黑斯廷斯与英国国王哈罗德二世决战,获胜后,威廉直取伦敦,年底自封为王,称威廉一世[1] (号称“征服者威廉”),有时叫“杂种威廉”(William the Bastard)

  王朝名称来源:威廉一世本是法国诺曼底公爵

  王朝更迭原因:无男嗣。征服者威廉登基后称一世,在位21年。王位先后传给他的两个儿子威廉二世和亨利一世。如此历经三王之后,“绝嗣断统”,也就是说这个家庭继绝了男性继承人。然而出自女系的继承人还有两系。先是威廉一世的外甥斯蒂芬登上王位。另一系不答应,结果爆发了一场夺位战。双方打得精疲力竭,议定斯蒂芬死后,由另一系继位。

  金雀花王朝(1154—1399年)(House of Plantagenet),在法国又名安茹王朝(House of Anjou)

  斯蒂芬命归西天后,亨利一世的外孙继位,称亨利二世。英法相争的百年战争就是在这个朝代爆发的。此王朝传八世而终,其中包括约翰王。

  建立者:亨利一世的女儿玛蒂尔达、玛蒂尔达的儿子亨利二世

  王朝名称来源:亨利二世。他本是法国的安茹伯爵,纹章以金雀花为图案

  【王室统治法国安茹(短暂)和英格兰】

  名君辈出:

  亨利二世之子理查一世继位后,参加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一度打败了萨拉丁而名声大噪,获得了“狮心王(Richard the Lionheart)”的称号。

  理查一世之弟“无地王”约翰(John Lackland)

  “无地王”之子亨利三世

  亨利三世之子“长腿”爱德华(Edward Longshanks)一世

  灭亡原因:爱德华三世的孙子理查二世被兰开斯特公爵亨利四世废黜,金雀花王朝被兰开斯特王朝取代。实际上亨利四世也是爱德华三世的孙子,是受封为兰开斯特公爵的王子冈特之子。

  兰开斯特王朝(1399—1464年)The House of Lancaster ——金雀花王朝旁支

  建立者、名称来源:亨利四世,兰开斯特公爵之子

  灭亡原因:玫瑰战争,兰开斯特家族以红玫瑰为纹章,约克家族则以白玫瑰为纹章。

  约克王朝(1461—1485年)The House of York ——金雀花王朝旁支

  建立者、名称来源:约克家族的爱德华四世继位,建立了约克王朝。但玫瑰战争仍未结束,1485年,兰开斯特公爵冈特曾孙女的儿子亨利七世从国外攻回英国,杀了约克王朝末王理查三世,建立了都铎王朝。

  灭亡原因:玫瑰战争,兰开斯特公爵冈特曾孙女的儿子亨利七世从国外攻回英国,杀了约克王朝末王理查三世,建立了都铎王朝。

  都铎王朝(1485-1603年)The House of Tudor

  建立者、名称来源:以创始者命名。亨利都铎的父系祖先是威尔士贵族,他的母亲是金雀花王朝爱德华三世的后代。夺得王位后称亨利七世。

  新教建立:亨利八世因婚姻问题与罗马教皇决裂,结果建立了英国国教。

  亨利八世的女儿伊丽莎白一世时期,使英格兰顺利度过宗教改革的混乱时期,并在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都取得长足进步。

  灭亡原因:伊丽莎白一世终身未婚,没有后嗣,都铎王朝结束。

  斯图亚特王朝(1603年-1714年)The House of Stuart

  建立者:莎白一世的表侄孙(亨利八世妹妹的曾孙)苏格兰国王詹姆士六世继承了英格兰王位,称詹姆士一世,【英格兰、苏格兰历史上第一次由同一君主统治】。

  克伦威尔:詹姆士一世的儿子查理一世在英国1640—1648年革命中被推翻,并最终送上了断头台,由克伦威尔担任护国公。查理一世之子查理二世于1660年复辟了斯图亚特王朝。

  光荣革命(Glorious Revolution)和君主立宪:詹姆士二世的女儿玛丽二世和女婿威廉(奥兰治亲王、荷兰执政、英国国王)在国内新贵族的邀请下,攻入英国,推翻了詹姆士二世的统治,但他们在接受议会的《权利法案》的前提下才得以即位,规定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能停止任何法律的效力、征收赋税等。这一事件史称“光荣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威廉三世的王位是与其妻玛丽二世分享的,玛丽一直甘居幕后,威廉是实际上唯一的国王,只有在威廉出征时,玛丽才出来主政。

  【英格兰王室与荷兰人混血、王室同时统治荷兰和英格兰】

  王朝更迭原因:安妮女王无嗣。玛丽二世的妹妹安妮继位之后,宣布英格兰和苏格兰合并为同一个王国。安妮无嗣而终,英国国会为避免英国王位再次落入天主教徒手上,通过《1701嗣位法》,斯图亚特家族成千上万的天主教男嗣无权继承王位,而新教徒,斯图亚特家族的女嗣后裔,排名在五十位以外的汉诺威选帝侯乔治一世·路易继承大不列颠和爱尔兰的王位,是为英王乔治一世。自此,斯图亚特王室男性后裔对英国的统治正式终结,女性后裔的统治开始。

  汉诺威王朝(1714年-1901年)House of Hanover

  斯图亚特王朝的安妮女王去世时,根据“王位继承法”应由詹姆斯一世的孙女索菲亚继位。但她已死去,王位就由其子,德国的汉诺威选侯继承,称乔治一世,从此开始了汉诺威王朝,一直延续到维多利亚女王。

  【王室同时统治德国汉诺威和英格兰】

  国力全盛:汉诺威王朝时期是英国大力向海外拓展殖民地,人口急剧增加,并开始工业革命的黄金时期,到了第六任国王——维多利亚女王手里,英国的海外殖民地达到3300多万平方公里,号称“日不落帝国”,同时在工业革命推动下新生事物不断产生,社会生活日新月异,大英帝国达到全盛。

  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1901-1917年)

  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与欧洲诸多王室有姻亲关系,姓氏来自德国萨克森-科堡-萨尔费尔德公国。

  更名原因:一战与德国为敌。“萨克森-科堡-哥达”这个名字也来源于德文。所以此时王室只是将这面德文旗帜从温莎城堡的王室教堂里摘下来,已经远远不能平息民众的愤怒。于是有人建议,修改英王的姓氏——科堡,他们认为这个姓氏于德国人有关系,怀疑英国君主同情德国人。

  温莎王朝(1917-至今)Windsor Dynasty

  爱德华七世之子乔治五世在位时期,赶上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不愿再使用敌对国德国的姓氏,将王室改姓为“温莎”(他们的老祖先一千年前的法国诺曼公爵建造了王室行宫“温莎堡”),朝代名称也改称为“温莎王朝”。

  二、名君趣事

  (一)亨利八世(1491-1547)

  https://www.souid.com/archives/12057.html

  第一个老婆——哥哥的遗孀,西班牙凯瑟琳公主,血腥玛丽之母。

  哥哥婚后4个月猝死,老爸亨利七世让12岁的小亨利与凯瑟琳继续结婚,但是天主教教义不让凯瑟琳和小亨利圆房,凯瑟琳做了没圆房的声明,虽然后来教皇发布了训令允许了。后来亨利七世改变主意不和西班牙同盟了,但西班牙通过外交保留了婚约。

  1509,亨利八世继位,与凯瑟琳结婚。凯瑟琳生了4个孩子都夭折了,唯一幸存的女儿是日后的血腥玛丽(Bloody Mary)。

  1525,亨利八世说,娶了哥哥的遗孀让他生不出来男孩儿,让罗马教皇允许他离婚。教皇不答应,八世把派去谈判的两任大法官都撤职了。

  第二个老婆——秘密结婚的女侍官,安妮·博林,伊丽莎白一世之母。

  八世和安妮·博林偷情多年,其实,她姐姐玛丽·博林是亨利八世的情妇。1533年1月,在没有获得教皇许可的情况下,亨利八世秘密与安妮·博林结婚,罗马教皇宣布将亨利驱逐出教。作为报复,英国国会随即立法脱离罗马教廷,大主教克兰麦接着宣布亨利与凯瑟琳的婚姻无效,与安妮·博林的婚姻合法。

  1533年9月,安妮·博林生下女儿伊丽莎白,也就是后来的“童贞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同样是因为安妮没有生出儿子,亨利八世又将自己的心思转移到了安妮的女侍官珍·西摩的身上。

  1536年,亨利八世下令逮捕安妮·博林和她的弟弟子爵乔治。乔治被指控和他的三名朋友私通安妮·博林,并计划暗杀国王。乔治和他的朋友被处死,而安妮·博林则被判定与自己的弟弟通奸,并被幽禁在了伦敦塔。

  1536年5月19日安妮被斩首。亨利八世宣告自己和安妮·博林的婚姻无效。

  第三个老婆——生完男孩就死去

  1536年,亨利八世和珍·西摩举行了他的第三次婚礼,她被公开宣称为王后,但是由于当时的伦敦城瘟疫蔓延,她并未被正式加冕。

  1537年10月12日,珍·西摩的儿子爱德华·都铎(后来的爱德华六世)出生于密德塞克斯郡汉普敦宫的房间中,是英王亨利八世和英格兰王室终于盼到的男性继承人。珍·西摩在产后恢复迅速,送出1536年签署的第二部《王位继承法》,正式宣布“由国王陛下与我之间合法婚姻所孕育的王子”的诞生。英格兰举国欢腾,教堂内吟唱起《赞美颂》,城里点燃篝火,庆祝著爱德华的诞生。

  然而,1537年10月23日珍·西摩突发产褥热(产后发烧),翌夜即过世。

  第四个老婆——不喜欢你我也勉强娶了你,小国克里维斯的安妮公主,长得丑但能保住命。

  1540年,虽然亨利八世不喜欢安妮公主的相貌,两人还是结婚。但八世不愿碰她,就转而追求安妮王后的女侍官凯瑟琳·霍华德(安妮·博林的表妹)。

  亨利八世又一次提出自己和安妮王后的婚姻无效,要求离婚。他赐给安妮“国王的姐妹”头衔,并给了她一大笔钱,让她在英国隐居。1540年7月,安妮王后和亨利八世离婚,之后就一直居住在伦敦,直到1557年离世。

  第五个老婆——当了往后继续养情人,和表姐有一拼。

  1540年7月28日,亨利八世迎娶凯瑟琳·霍华德。但是凯瑟琳婚后却和大臣托马斯·卡尔佩珀发生婚外情,还任命以前的情人弗兰西斯·迪勒姆为秘书。有人将凯瑟琳与别人交往的事情密告给了当时担任坎特伯雷大主教的托马斯·克兰麦,克兰麦遂向亨利密报王后通奸。

  亨利八世逮捕了凯瑟琳所有的情人。1543年,凯瑟琳被处以绞刑。

  第六个老婆——寡妇才知道什么叫珍惜。

  1543年,年迈的亨利最终娶了在宫廷任职的凯瑟琳·帕尔为他的第六任妻子。凯瑟琳·帕尔是个结过两次婚的寡妇,她的宗教观点激进,亨利却是保守派。两人经常争论,几次险些让她丧命,但她总能及时让步。

  受到王后影响,亨利和两个女儿玛丽、伊丽莎白和解。凯瑟琳·帕尔将亨利的孩子玛丽、伊丽莎白和爱德华照顾得很好,让他们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她也很好地照顾了晚年疾病缠身、容易动怒的亨利。

  亨利八世去世后,凯瑟琳再嫁,后难产而死。

  亨利八世埋葬在温莎堡的圣乔治教堂,与第三任妻子珍·西摩合葬在一处。

  亨利八世死后十来年间,其三个合法子女都坐上英国王位,但都没有子嗣。

  三、政体演进——皇权与议会

  议会是如何一步步崛起,最终取代王室掌管一国政治经济的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标志性事件/阶段:

  (一)金雀花王朝——王室战败、贵族崛起、议会制建立

  1215,“无地王”约翰(John Lackland)在法战败丧失了在法国的大片领地后,被大贵族胁迫下签署的“自由大宪章”,是世界宪政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无地王”之子亨利三世在位期间,同样被大贵族所胁迫通过了《牛津条例》和《威斯敏斯特条例》,开设了立法机构议会。

  亨利三世之子“长腿”爱德华(Edward Longshanks)一世在位期间,议会制发育成熟,并完善了英格兰法律体系

  (二)斯图亚特王朝后期——1688,光荣革命、议会邀请荷兰亲王入主英格兰

  (三)汉诺威王朝开启——1714,安妮女王无嗣、议会支持新教不让天主教男嗣继位、议会邀请汉诺威选侯入主英格兰

  四、皇权与教权

  (待补充)

  《英格兰简史》读后感(八):英格兰1600多年的帝国兴衰史

  英国,现代政治体制的缔造者,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曾经一度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号称日不落帝国。目前,仍然是全球重要的贸易实体、经济强国以及金融中心,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准最高的国家之一,在世界范围内有巨大影响力的大国。作为英国主体的英格兰,承担了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的主要历史发展脉络,而英国的历史,常常被英格兰历史所代替。

  知古可以鉴今。学习历史、从历史中取得借鉴,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课题。英格兰历史是世界上最精彩,也是对世界影响最深远的历史之一。英国历史学家、评论家、专栏作家、畅销书作家西蒙•詹金斯(Simon Jenkins)撰写的《英格兰简史》,讲述了英格兰从公元410年的黑暗时代到21世纪初现代社会的完整历史,囊括众多影响英格兰历史的关键人物和事件,描述了大国的诞生、崛起,然后慢慢衰落的完整历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