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皮囊之下》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皮囊之下》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4-23 20:0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皮囊之下》经典读后感10篇

  《皮囊之下》是一本由[英] 米歇尔·法柏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32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皮囊之下》读后感(一):【雨枫试读】皮囊之下,我们都一样

  这个类型小说说实话看得不多,这本被媒体作为完美融合“科幻、悬疑、惊悚、人性命运”的烧脑神作,究竟是如何将这些元素呈现在故事中的呢?

  故事从女主伊瑟莉在公路上开着车,等着载搭车人,而且男人才是她的目标开始。在一次次的搭车交流博弈中,伊瑟莉用她的外表语言一步步地去发现搭车的这个男人是不是符合她寻找的目标,要有强壮肌肉、独身一人没有联系朋友、对生活不抱有一点儿希望。然后她按下按钮,将这些人男人,都带回了阿伯拉克农场。伊瑟莉把男人们带回农场的做什么呢?原因是什么呢?

  从最开始的描述故事、到中段开始揭秘,将故事推向高潮。伊瑟莉实际上是外星人,在他们的世界观中,自己人类地球上的人是“沃迪森”。她的使命就是猎杀男性沃迪森,将其带回农场。在她那个星球,如果伊瑟莉不选择在地球上实施猎杀行为,她则会有更惨的命运,因此她付出代价,忍了疼痛接受手术、切断了尾巴,将胸部扩大,让自己看上去更像个女沃迪森。她在地球上开始展开她的工作。可见,不管在哪个平行世界,哪个星球,还是会存在高低生物链,依旧弱肉强食。伊瑟莉作为外星女性,她也依旧努力挣扎,努力工作,努力将自己的世界观执行到底。

  直到农场主的儿子阿米利斯·韦斯的到来,他告诉伊瑟莉,他们将沃迪森带回去,在母星上做买卖。一斤沃迪森肉可以卖到一万里斯,在市场上还供不应求。在伊瑟莉的眼里沃迪森就是动物,而羊是他们的同类,不能吃它们的肉。之后阿米里斯告诉伊瑟莉,皮囊之下,我们不都是一样的么?都是有血有肉的生物啊。

  本书作者以外星人为主角,从外来生物的角度看待地球上的一切。脑洞大开地奇思妙想。人类不再是人类,在他们眼里变成了动物。他们自称是人类。这样的换位思考何尝不是带给我们一个警醒呢。我们人类在已知的领域拥有绝对的主宰权了么?我们为了继续生存下去,会不会去扼杀其他未知生物呢?善和恶也不仅仅只是存在在人类的世界中,其他的生物物种中当然也会有,因为在不同的皮囊之下,最本质的内在,我们都是有血有肉的生物。人性究竟是本善还是本恶呢?如果讨论这个论点的话,感觉下面又是要洋洋洒洒几千字了。

  《皮囊之下》读后感(二):天是漂浮在空中的海

  斯嘉丽的电影版《皮囊之下》看过以后,我能感觉到这个外星女猎人角色悲情的。只看到女性地诱捕和男性的欲望不足以看清这部作品的。在电影的后半段,伊瑟莉摆脱了挣扎的工作,尝试投入沃地森(外星人口中的人类,而他们称自己为人类)平凡的生活世界,但这一切都过于一厢情愿,她永远都是个异类,只能隐匿在这个星球,这也预示着她的结局悲惨的,她被想要对她施暴的森林工人烧死在荒野

  拿到书后花了两个晚上的时间读完,米歇尔·法柏带给了我更多的惊喜与思考。这部小说无疑是惊艳的,他的视角会让你怀疑这是个女人写出来的,而作者法柏却是个男人。他把伊瑟莉这个人物写的异常生活化和细微生动。从来到地球被外科医生改造外形成为形似沃地森雌性以来,饱受身体带来的疼痛,日常的工作、散步、洗澡、看新闻、加5英镑的汽油....描写一丝不苟。更加传神的是写她挣扎的内心活动,寻求自我的慰藉安宁,每一次读到她在马里湾散步的场景,我都感觉自己像是一个偷窥者,恐扰了海天相接下的苦人自怜。是的,她很苦。

  有交代她在来到地球之前,是在伊斯特德的地下工作(为有钱生产淡水与氧气),那段不见天日日子让她经常做着噩梦长相身材出众的她与上流社会的男人恋爱,但在她被送到伊斯特德的时候,那个男人却没有搭救她。而之后她被派往地球上的工作就是每天在苏格兰A9公路上寻找孤身强壮的男性搭车人,她用被改造的身体诱捕他们,掏干他们的欲望,用伊克帕扎(镇定剂/毒品)弄倒猎物,送到阿伯拉克农场,这个隐藏在高地的沃地森加工厂,听到恩赛尔(工厂员工一成不变地说:“最好的一个。”她一天的工作才算是告一段落。可以回去睡觉了。

  她早已厌烦这一切,但又不得不接受这对于她没有退路一切。直到公司老板少爷阿米利斯·韦斯的到来,他臭名昭著,却异常优雅魅力,他对于捕杀沃地森是反对的,他认为沃地森是可以与他交流的有文明的生物,在文明道德高度上,不该让这残忍的杀戮横行在这个美丽的星球,而他们的星球是极其危险的,有瘴气,有时不得不躲到地下去。他不像那些工厂里的男人,他能体会到伊瑟莉的痛苦,这种电波感应是微妙的,是温柔的,即便她憎恨上流社会的男人,说他们不懂挣扎苦痛的生活已是没有原则可言的了,但她还是敌不过心底的情愿,矛盾冲突的爆发是社会阶层身份地位悬殊的必然结果,但对生活的向往美好憧憬是一样的,情投意合的,他们在聊到公司以外的话题都是愉快的。我相信是韦斯改变打动了她,让她最后选择逃离阿伯拉克农场,这个隐匿的牢笼,不仅圈养着肥硕的沃地森,还囚禁着她自由灵魂

  与电影中的结局不同,小说中她在逃离的途中搭载了一个要赶回家看望刚出生孩子的搭车人,不幸一直松动的汽车零件终于脱落,他们出了车祸,结尾法柏留给读者的是悲剧,虽然没有描述她引爆了车上的爆炸装置,但已然是伊瑟莉内心想要的结局。

  最美的部分是韦斯请求伊瑟莉带他出去看海的一章节,在她被沃地森施暴报复,被昂瑟羞辱后,他们相遇的第十一章末节:

  雪花天空倾泻而下,不到半个小时,他们周围的土地已经全部被白色覆盖,璀璨的晶体在挡风玻璃上越堆越高,仿佛不断生出的肥皂泡。

  “这是~~~一个奇迹,”阿米利斯最后说:“就好像还有一个大海,漂浮在空中。”

  伊瑟莉使劲点了点头:他的理解如此直抵本质!她自己经常也是这么想的。

  《皮囊之下》读后感(三):【雨枫试读】 并没有什么不同

  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显著差别在于,能够直立行走,能够借语言和文字功能建立条件反射。会对此进行思考。

  皮囊之下,可以看成一部科幻片。一部外星生物为了抢夺珍惜肉源而入驻地球,开展的一场杀戮商业行为的电影。我们看到了“三足”直立行走的类人兽,我们见识到他们为了捕获“沃地森”进行的一切观察,诱骗,改造,圈养和屠杀的整个过程,我们看见了他们一脸满足品味着所谓的“沃地森肉”,感觉到深深诡异恐怖。我们会因此憎恨,厌恶这些外星生物——怎么能做出这么丧尽天良事情!那可是人肉啊!

  但是我们不禁要细细思考,我们与他们有什么不同?

  我们也像个外星生物一般进驻到这个美丽的星球,指引我们会进行大脑思考,能够语言交流,能够直立行走,所以我们就判定为自己为地球上的高等生物,我们一开始也只吃素,但在发现肉质的美妙后,我们任意地屠杀地球上的其他物种,可以说,没有什么是我们没有吃过的。我们自己又何其残忍,一脸满足地吃着美味的料理,那些“沃地森”式的改造不就和我们改造鹅,就为了吃到肉质鲜美的鹅肝,不是一样的道理吗?书中阿米利斯质问伊瑟莉“几分钟前吃的肉,来自刺客试图与我们交流的动物上!”再被屠杀前,“沃地森”写下的“mercy”何不是地球上那些动物们死前的最后挣扎,“沃地森是高等生物吗?”难道就因为其他生物不能像我们一样表达,或者说,我们听不懂他们的语言,就要被判定为低等生物吗?只因是低等生物就要被吃掉吗?

  皮囊之下,可以看成一部伦理片。在伊瑟莉的星球上,我们看到了人类世界的样子——仍是有着贫富差距,仍是有着压迫,有着社会的等级,每个“人”都为了生活努力着。在那野兽般的皮囊之下,他们也有着和我们一样的灵魂。

  看伊瑟莉,为了生存,将自己改造成“沃地森”的样子,这何不是我们的样子?我们为了生活,被该在的面目全非曾经单纯美好的样子全部都消失,一切只为了生存。而每次伊瑟莉捕获“沃地森”的场景,不也是我们捕获食物的场景?

  每次捕获的“沃地森”都必须要求要身体强壮,没有工作,没有婚姻,对生活已经绝望。为什么要有这种要求?这不就是我们所说的弱肉强食,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吗?这些人是社会的最底层,是社会的最边缘地带,为了更高的社会进步,我们有必要要淘汰掉这些,只因为他们对于社会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我们在捕获动物的时候,不也是这种心态?珍稀物种不能去碰,但是那些种量很多,不被需要的就可以大肆的杀戮。

  并没有什么不同。

  也许最后伊瑟莉按下按钮,结束生命并不是仓促下做出的决定,这是一种解脱,对于自己工作的厌恶以及怀疑,恐惧面目全非的自己让她想要结束自己的人生。而做出决定的那个瞬间就是最后搭车人的话“生命延续,通过这种方式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不管时间过去多少年。”“每样东西都有灵魂,你没法摧毁一个灵魂,它能让你多一次机会——下一世过上更好的生活。”皮囊会死,而灵魂不死,此刻死去,是为了救赎,更多的是为了遇见更好的未来

  皮囊之下,引发的是对于生命的深层次的思考。我们有什么不同?皮囊之下的灵魂都是一样的——都是努力生活在这个星球下的纯洁生命。我们都是世上的一个生命,一个延续。也许这一世我们是人类,是主宰,但是下一世的我们是什么呢?也许我们就变成了被主宰的那一个。

  《皮囊之下》读后感(四):剧透慎入

  与其说这是一部小说,倒不如说是一部披着科幻外衣寓言故事遥远的外星球住着一群看起来像是动物的外星人,他们来到地球,以绑架地球人并将他们的肉带回母星换取金钱为生。在这个所谓的供应链里,一个被改造成地球人形象的名叫伊瑟莉的女性由于专门负责绑架地球人而显得极为重要。她专门绑架一些失业的、悲观厌世的强壮男人,随着母星的环境的恶化,地球人的肉也变得逐渐珍贵。直到有一天,伊瑟莉爱上了地球,厌倦了绑架生活,想像一个地球人一样过平凡的生活。可是,她会如愿吗?

  不得不佩服作者在这部小说里脑洞开得之大。在生活中,我们一向以这个星球的主宰自居,考虑问题出发点都是建立在自己的基础上。可在这个故事里,我们从刀俎变为鱼肉,成为了任人宰割对象。而外星人的贪婪、为了利益不惜牺牲一切不正是现在我们急功近利体现么?

  有人把这部书称为西方的画皮,窃不以为然。西方的寓言和东方的神话故事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而这部书,不正是一个很好的寓言故事么?

  《皮囊之下》读后感(五):暧昧的科幻,清晰的社畜

  # 一 在最早的一批科幻小说中,就有将人类种群分成两种的作品。威尔斯的《时间旅行》就可以看成是这方面的先河。至于最近比较火的《折叠北京》,如果各个空间人群发展下去,就算是出现生殖隔离也不让人意外。 回到这本书《皮囊之下》,作者同样的构建了两种不同的种族。一个是人类,书中叫做“沃地森”;另一派是以主角伊瑟莉为代表的外星人,它们自称是“人类”。它们视人类是一种低级的生物,经过改造之后,只配成为他们的口粮。 #二 如果剥离这个“科幻”的外壳,这本书倒是非类似另外一本小说《砂女》。主角同样是女性,同样是主要的劳动力,同样在劳动中不断接触男性,同样逐渐地发生心理变化。不同之处也有,《砂女》里面的女性始终是被动的,在书籍的最后也还是认同了加诸身上的枷锁,继续地挖沙运沙;《皮囊之下》里面的伊瑟莉则是觉醒了,开始反抗加诸自身的命运,但是也只能用一种决绝的方式予以反抗:自杀。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本书基本上与“科幻”无涉。仅仅是用“外星人”这个设定,将杀人的伦理争议降低而已。无非也是杀僵尸的另外一种表达方式。 # 三 所以,这本书可以看成一本关于社畜因为从事繁琐枯燥违背伦理的工作而失去理智,最终崩溃的故事。在这点上,马伯庸亲王的《龙与地下铁》也是如出一辙,用一个奇幻设定,讲述了一个老生常谈的社畜罢工的故事。 如果在现在的图书市场中,要是单纯地写老板对工人的剥削,工人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丧失生活意志的故事,恐怕读者的兴趣有限,甚至根本就难有出版的机会。毕竟这都是几百年来都已经被写过无数次的主题,想写出新东西确实很难。但是像这本书一样,一旦披上一个可有可无的科幻的外壳,就马上给人一种新奇的感觉。让人沉迷于营造出来的杀戮时刻紧张刺激,而忽视了伊瑟莉所做的事情,换在现实生活中,就是一个饲养员,一个屠夫,或者更加夸张一点,就是一个蛇头、一个马夫。 总之,作者的这种处理,让整个故事更加的好看。让这个平白无奇的故事线,有了更加可讨论的空间。甚至在本书的后面,编辑还非常贴心的为读者设计了10个问题,让读者围绕其思考。如果不理解,将想想当年在学校里面做阅读理解的感觉。 # 四 不得不说,这种在传统故事的基础上,披上一个科幻的外壳,确实是一个非常巧妙的办法。就好像是很多人评价**“软科幻”作品并不是“科幻”**一样。暂且不说这种分类有没有道理,但是如果仅仅存在这种暧昧的设定就归类为“科幻小说”,说穿了,对满怀期待的科幻书迷真是一种欺骗。这种投机取巧的方式还是越少越好。 不过《皮囊之下》这本书即便存在这种暧昧,但是写得的确非常有趣。科幻的设定就好象一个钩子,等你投入到这本书的世界之中,自然会被里面满满的各种描写、危机、思辨所吸引,一口气看完这本讲述你自己无聊工作生活的小说。 ###更多请关注:https://basin42.wordpress.com/

  《皮囊之下》读后感(六):悬疑变科幻

  《皮囊之下》: 故事前一半,我以为是悬疑探案向。一个很神秘的女子,瘦小的身体搭着一双硕大的手,以及一对无敌大胸。架着一副盖住大半张脸的墨镜,经年累月地在苏格兰一条A9主干道上来回逡巡。她在找搭顺风车的人。女的,不载。弱不禁风瘦不拉几男,不载。她在找精壮的男人。她很小心,一定需要来回看上三次,才最后决定要不要让他上车。上车以后,女主的心理活动是怎样从随便聊聊里了解他的个人情况,家里有没有人,如果他失踪了会不会有人惊动警察来寻他?男人们,大多盯着她的超级大胸想入非非。。。。如果最后套出的信息令人满意,女主镇定地按下钮,副驾驶座上顶出两根针,对着男人的屁股两瓣扎上两针强力安定,放倒,带回一个神秘农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搭顺风车很危险!沉默是命!不要跟陌生人说太多个人信息!!这时候女主太过神秘,我一度担心作者写太high会圆不回来。。。。结果。。。。作者的脑洞果然非我族类能够随便担心的有木有。。。。女主她非我族类啊!她来自另一个星球,忍受着伤筋动骨拔毛去皮的痛苦,整形成人类来到地球,诱惑精壮地球男带回基地农场。干嘛咧?把舌头拔了,再阉掉,用特殊饲料养肥肥以后,把肉片一片,打包运回母星球去卖。此等美味佳肴在那个星球受欢迎程度到了一肉难求,只有拍领导马屁讨女友欢心时才咬牙买上一次的地步。女主并非铁石心肠,她对跟自己原身相似的,四条腿长毛的动物,比如羊跟狗,比对两条腿的人友好善良多了。人对她来说,不过是食物的来源,就像我们看鸡鸭猪牛一样一样的。。。。如果作者是想通过这样的设定说服人们吃素。。。。我只想说,在我身上他失败了。。。。虽说我跟螃蟹都在一片天空下活着呼吸着,我还是想要吃掉它。。。作者想说的似乎很多,阶级,生存,自由,爱,超物种,但是没有一个深入得让人痛快。

  《皮囊之下》读后感(七):身世悲惨的打工者的精神崩溃之路

  这不是个严肃的标题,在想着自己应该注意别把肌肉锻炼得太明显的时候想个严肃的标题是比较困难的任务。

  读完书回味起来,我对伊瑟莉的感情混合着恐惧与同情。书中的这个角色并不像同名电影里的女主角那样会让人先入为主地带着艳羡或者一丝局促,而是一个略显怪异的普通人——除了胸部夸张一些。她的大眼镜和厚镜片让我想起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电影里笨拙的办公室女职员,她们都是被嘲弄的、可笑又可怜的配角,往往还有人会对其纯洁性开些缺少遮拦的玩笑。她的身高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引起我的注意,除非她是我的同事,又碰巧在走廊里差点尴尬地撞到我。要是她在我写着评论的这个季节里露出大面积的乳房,我会设法回避与之接触,因为我会不无偏见地觉得,这个人因为周围人长期的忽视而变得有些精神不正常了,正在博取存在感。我是有证,但没有帮助她的理由。她变成什么样子,与我有什么关系呢?……

  我在审视她,考虑距离和方式,考虑利益和可能,就像无数坐上她的车的猎物一样。我们彼此评估。好在我跟公司同事住在一起,要是失踪了至少会有人找我。

  有次我走近猪圈旁,里面的一头猪凑了过来。我看到它大鼻孔里突出的长毛和被肥肉挤成小点的眼睛,被吓跑了。我今天中午吃的是培根。我无法从一群猪中间认出特定的某一头,除非我与其中之一切近地打过交道,就像我记得那鼻孔里突出的鼻毛的角度与颜色一样。但这不足以让我对它抱有同情。圈里饲养了一个月的沃地森变得难以辨识,也是一样。但伊瑟莉通过烧毁它们的遗物,通过观看加工过程,慢慢给自己对它们的评估过程赋予了意义。那些关于家庭、工作和目的对话不再只是预防麻烦的措施,而构成了它们的个人特质。它们虽然已经丧失了关爱、立足点、维生的手段,来到其所在的社会边缘,却至少还有作为生命活下去的一些理由。那个破产的企业家倒是说过不如死去,不过如下问题可以千百次拿来问说过这种话的人,“你下一刻就会死,你愿意么?”少有几位会给出肯定的答案(我自己是其中之一)。伊瑟莉从它们的遭遇中返照了自己的地位,开始怀疑起自己的处境。同时她也慢慢补足了整条产品线——终点是“肉排一万里斯一块”“够普通人买一个月的水和氧气”;而她忍受痛苦、放弃美貌在做的前端工作,换来的只是自己不那么悲惨的活着。

  阿米利斯说她可以辞职,享有着美好的地球生活,这想法中带着理想化的天真:伊瑟莉被改造过的身体,使她不可能属于人类或沃地森中的任何一方。她只是生产链条中的工具,如果工作对她丧失了意义,她剩下的就只有逃亡和手术留下的不断的疼痛。

  我觉得我现在可以说作者写的是一个小人物了。书的结局让我对她满怀同情,即使……她其实是外星人。哦,我读的是一本科幻小说,但作者用如此细腻的笔法刻画了角色,几乎让我闻到了丰田卡罗拉驾驶室里热乎乎的空气,让我跟伊瑟莉一同面对着一个又一个被拖出驾驶室的沃地森慢慢疲惫下去——厌倦弥漫、怀疑升起,仿佛无来由地在悲伤中哭泣、在回忆中体会腑脏易位般的痛楚。

  我带入太深了,这是共情的功劳,足以说明我真的有证。我本来不该在这种时候打分的,这让我失掉了理性。但理性不会帮我写下这么长的评论。

  下面让我说说这本书在写作上的优点。第一是它的质感,由那些人物的交互观察和试探表现出来,增强了带入感;第二是它的讲述方式,在看似自然的行动中渗透不自然的地方,使得本来平淡的情节让人怀疑,这怀疑带着读者继续走下去;第三是它的科幻设定是在读者对故事发生认后慢慢透出的,这时读者已经被作者争取了过去,会开始脑补。

  在肯定这种使用科幻设定的方法的同时,我决定脑补一下:比如他们不在母星饲养沃地森是因为那样会造成价格下跌,会无法收回先期的投入成本;比如他们还没有移民到地球是因为一场星际战争的成本太高,而移民和接管一颗新行星的做法也会造成他们的社会动荡……

  我没有剧透什么吧?大家还是找书来看看好了。

  《皮囊之下》读后感(八):皮囊是困住自我的迷局——聊《皮囊之下》

  皮囊是困住自我的迷局——聊《皮囊之下》

  文_夏桑

  本文涉及剧透。

  最近,我开始了不那么卖力的夜跑。跑步本质上跟制定工作时间表相同——通过良性自虐来达成目的。而自律的结果是我拥有了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周日,有足够的信心不被工作和琐事打扰,然后一页页读着《皮囊之下》。

  成都最近大降温,盆地特有的阴冷天气跟本书的基调很搭,看似平缓无奇的文本,无时无刻不传递出深入骨髓的阴寒和泥泞。阅读这本书,若想增强本书自带的氤氲气质,建议全程凝听后摇。虽然撰写读后感,应该把感性的内容剔除,留下有价值的文本分析,但面对这本充满新浪潮气质的科幻小说,恰到好处地营造环境可以换来更好的阅读体验。

  一旦开始阅读,读者就会发现《皮囊之下》的故事非常明确,虽然《云图》的作者倾力推荐,却没有《云图》那种略显刻意和随意的复杂结构。有时,我甚至认为,过度追求新奇复杂的文本结构,是这个时代的通病,而科幻毫无疑问是一片重灾区。《皮囊之下》虽然没有染上如此恶习,但细细读来,竟也可判定为双线结构。

  故事一条线,意向一条线。

  听电台节目时,漫画家cmj用类似的理论解读过一部电影——《末路狂花》。这部斯科特的经典电影,在推进故事的同时,也用周围的风景来隐喻两位女主的内心解放。而本书中,一方面是叙述女主捕猎男人完成工作,另一方面反反复复刻画这条公路上的风景——从白天到黑夜,从晴朗到阴雨,仿佛用这种近似“平行剪辑”的创作手法,来隐喻和强化女主的内心渐变。

  故事里,女主伊瑟莉作为一名外星捕食者,通过引诱和迷药,为母星源源不断地输送优质的人类肉体,那片宽阔的农场更是一个饲养场,对雄性人类进行阉割,让它们长膘,最后送到母星成为宝贵的商品。在他们眼里,人类就是牲口,简单来讲,就是人类看待猪一般,就连饲养方式都如此相似。如果,这部小说只停留在惊险的捕猎,通过官能描写来博人眼球,那就落入了下等。

  作者在构思层面选择了一个激烈的切入点——伊瑟莉作为捕食者算不上体面,甚至毫无尊严,因为她并非凭借高超伪装技术如间谍般优雅地捕猎,而是被大刀阔斧地“整容”成人类的模样,通过骗取信任而完成捕猎。这意味着什么呢?人类要捕食一些机灵的猪,于是把一个美女改造成一头猪,让她作为一头母猪去骗取公猪的信任。

  这样的逻辑代换之后,文本从头到尾都在反复提到的皮囊,就成为了一个悖论。

  当全身被整容为另一物种后,这看似伪装的皮囊之下,到底是曾经的生灵,还是如今的低级物种?小说前一百多页都在用沉郁的笔触缓慢地刻画伊瑟莉的日常生活——她在公路上驰骋,获取猎物以及农场里其他人对她的看法。文本中,她始终不认为自己是沃地森(人类)这样的低等生物,即便她被削去了半个脑袋和尾巴,乳房也被切除,并被安上了两个奇怪的肉球。毕竟她让第一个人类搭便车时,那人就谈到了“奶子”并掏出了生殖器。另一方面,如同最新上映的电影《驴得水》中的张一曼头发剃掉后就彻底疯掉——女性的样貌一旦残缺,就仿佛一生都裸露于人前,惊慌而痛苦。

  可是,她那些来自母星的男性同事,却以一种异样的目光看她,他们的目光中有惊奇、厌恶、兴奋和情色,甚至有可能想着她如今的模样撸一管儿。从象征的角度来讲,畸恋和肮脏美学本就带有反叛规则的意味,这或许侧面反映出母星的生存状态,毕竟原生家庭和原生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以性的方式体现出来。而另一方面,伊瑟莉的这种形态本身就跟自己的同伴构成了距离,不论彼此是否都是同样的可怜人。

  之后,当母星最著名富二代阿米利斯的到来,故事进入到第一个高潮。阿米利斯作为一个毫不以拥有巨大财富为耻,却一心想要实现物种平等的幼稚理想主义者,丝毫没有发现自己的愚蠢和虚伪。为什么我们给托尔斯泰以极高的评价,因为他这个大农奴主在用尽一生反对大农奴主,追求平等时,也用尽一生去厌恶自己的出身,深切地认识原罪。而阿米利斯没有,他只想用那种看似伟岸的真理,在人群中激起波涛,享受名为英雄的荣耀。而他在劝说伊瑟莉放弃捕食人类,因为人类可以沟通时,全然无法理解伊瑟莉所处的位置。伊瑟莉在忍无可忍之后,发出的反抗也非常有意思——我是一个人,不是一个沃地森。

  在这里,我们首先可以得出一个判断,以阿米利斯为代表的一类人,对伊瑟莉这个肉食供应链中的一环产生了一种“人吃人”的反感,甚至产生了一种理应谴责人吃人这一暴行的错觉。其次,从反抗之言中,也能剖析出三个问题——不应被吃的标准是什么?捕食的合法性在哪里?智慧文明的认定底线到底在哪里?

  作者没有给出答案,即便绘制出逻辑边界也没有答案。但根据阿米利斯的论据,他认为沟通是划定是否是智慧生灵的重要标准。然而,这种界限的本质是共情,也就是说,或许没有该不该吃,只有舍不舍得吃。舍不得就会抗拒,就会恶心,就会呕吐,进一步延伸为该不该吃,能不能吃的线性判断。所以,与其说不能吃智慧生灵基于理性判断,不如说这是底层本能主导的行为,甚至是上帝为打开美好和谐的宇宙之门,特意铸造的一把钥匙。

  或许,皮囊之下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谎言和迷局。皮囊之下是一个动荡的灵魂做着自我认知,处理着自我与周遭的关系。而被削骨去皮的女主,在每一处关系里都是异类,即便在同为异类的眼里。全文伊瑟莉的那种不自然和无法融入,反而是最自然最应该的表现,即便她每天在公路上开车,拥有天空、丛林、大海,但她依然被困守,困于与她融为一体的皮囊中,无法剥离,无法认同,无法自处。

  2013年,《皮囊之下》已被改编为同名电影,主演是斯嘉丽·约翰逊。这部电影的成色一般,即便电影里有不少迷幻的镜头,通过它们来表现外星捕猎者的视角,但依然有种炫技大于表现的感觉。而且,如今斯嘉丽饰演的黑寡妇已经有了万千迷妹迷弟,足以证明她本人的魅力,可笔者依然接受不能,或许真是天意。斯嘉丽在电影里表现出的风情万种和肉欲十足在小说里是没有的,虽然改编电影不应要求跟原著保持一致,但主动的肉弹战车和被迫的羞怯妖女还是差异甚大,而我更喜欢后者。说到斯嘉丽,《赛末点》是她演艺生涯绕不过去的作品,片中她散发诱人自毁的美丽,已经突破屏幕,将观众也一同俘获,成就了这优秀非常的作品。

  即便有了以上的解读,《皮囊之下》在我眼中并非是十全十美的作品,在我这种过分追求设定自洽的人眼中,还是会在意“一个星际文明为什么要千里迢迢来地球捕食人类”“为什么连氧气和水都要购买的星际文明不来占领此类资源极其丰富的地球”“抓男女回母星养殖这种操作难道不该一开始就实施”。当然,我们对宇宙的一切都基于推论,外星文明到底什么样子,目前无法证明也无法证伪。只要不至于太无厘头,我也都选择接受,因为我也没有证据证明这完全不可能,本书的设定问题尚在接受范围内。

  设定问题并不会影响本书的解读,而且有一个角度不能放过,但也不想提起,那就是女权或者平权。本书简直就是伊瑟莉跟一群雄性的故事。不论是猎物、同事、高位者都是雄性,他们对她的态度俨然是悲剧的巨大诱因。但有趣的是,最后让她产生极大恐惧感和危机感的竟然是雌性。从母星来的女性同事,需要抓雌性沃地森去母星配对,作者如此创作,不知是否传达深层的雌性崇拜和恐惧。不过,小说进行到雌性到来这里,除了决定转折,还有深深的倦意……

  多义性是所有优秀作品的荣誉和诅咒,读者揣摩、分析,找到自己的影子和安居之地、本书中,一切的读者解读或许都溯源至那个卑微又彷徨的女性灵魂。

  毕竟,她在书中的每个字里——焦虑、自艾、嘶吼、哭泣……

  本文首发于蝌蚪五线谱

  《皮囊之下》读后感(九):我们的皮囊

  皮囊是什么,皮囊之下又是什么?

  搭车人的皮囊,是他们的衣着。在寒冷的公路上,衣物掩盖了皮囊之下真实赤裸的肉体。肉体,伊瑟莉欲望的目的地。

  伊瑟莉的皮囊,怪异而疼痛,那是她实现欲望的手段。暴露在空气里,丰满完美的半个乳房,和一个孤零零地,在公路上收留搭车客的小个子女人(当然这是充满诱人的危险的)。

  伊瑟利与搭车人,在那条阴冷而沉静的公路上,在一辆破旧的车辆里,互相刺探着对方皮囊之下的皮囊。

  伊瑟莉想要那些生活在社会边缘的失意者,无人在意,无人关心,可以默默消失。她小心翼翼地评估着风险。搭车人对于伊瑟莉的挖掘却出现了错误,他们只想要一次意外的性,便被伊瑟莉诱惑着,陷入了一个更深的真相之中。

  第二层皮囊,是“人”的皮囊。

  何为人,在这个名为地球的星球上,直立行走着、穿着各式衣裳掩盖自己肉体的、需要工作和关系把自己固定起来的物种,就是人。

  对于伊瑟莉来讲的,这一层“地球人”的皮囊,沃地森的皮囊,就是无可奈何的耻辱。

  皮囊,勾勒着生物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当世界只有地球那么大,地球上的人类便处于顶峰,是无可匹敌的掠食者,掌握资源,以其他的动物为食。而当世界扩大到宇宙的尺度,也许人类便会跌落到动物的位置,成为其他物种的食材,让位给其他的“人”。

  这一次来到地球的“人”,倒不是大多数科幻作品里那种大举进攻肆意扫荡的强大外星种族。他们与地球人的关系,更像是早期原始人类与他们的猎物,互相威胁着。

  伊瑟莉他们在地球的一隅,小心翼翼地建立了自己的据点,并和当地人尽量友好克制地相处着。伊瑟莉就像那一个部落里被派出去捕猎的猎手,为了麻痹猎物,她放弃了自己的人皮,披上了肉畜的皮囊。这副肉畜的皮囊,只带给了她耻辱、疼痛,过多的怜悯与亲善也刺伤着她。而她越是了解自己的猎物,在屠杀他们时,就越需要更多的自我麻痹。

  然而这副皮囊总算给了她一个工作,只有她可以完成的工作。它也给了她一个勉强合适位置,她曾经拼命用上一幅皮囊争取过更好的生活,却惨败了。现在她付出了皮囊,得到了温饱,逃离了肮脏压抑、毫无尊严的地底生活。

  皮囊之下,还有什么?无关乎口腹之欲,无关乎性欲的交换,更无关乎世界。那个小小的什么,活在皮囊勾勒出的夹缝里,它得到了许多高尚的名字,爱、思想、或者灵魂。

  伊瑟莉在这皮囊圈划出的世界里,承受痛苦的同时,也得到了其他人永远无法享受的美丽。她那样热爱地球的美景(甚至理解并怜爱着沃地森),她内心的热爱从来不曾消失。她爱阿米利斯,并不单单因为他完美的皮囊,更因为他皮囊之下那颗聪慧而柔软的心,更因为他可以穿透皮囊,直达内心的锐利目光。

  阿米利斯完美的皮囊,他美好的身体,他无可企及的社会地位。又岂不是把他圈禁在那个没有蓝天,从未见过大海的星球。又岂不是囚困了他的善良,他的自由。

  当阿米利斯到来时,当阿米利斯和伊瑟莉相遇时,当阿米利斯和沃地森相遇时。伊瑟莉皮囊之下痛苦的心灵变得更加痛苦,纠缠在饥饿与尊严里的伊瑟莉,纠缠在人与沃地森之间的伊瑟莉,又陷入了爱情。这爱情唤醒了她的敏感与善良,逼迫着她,在这样的挣扎里做出决定。一个将无可避免地导致自我毁灭的决定。

  本书的最后,即使遭遇了一次暴力的侵犯,伊瑟莉仍选择将一个着急赶上孩子出生的父亲搭上了车。这是她和她的车第一次运载一个并非猎物而是“人”的沃地森,也成为了最后的一次。

  车祸只是偶然,而伊瑟莉的毁灭,却早在她内心为爱痛苦时,甚至在她欣赏着沿途风景和大海时,在她细腻揣测搭车客的生活,剥去他们伪装时,就已经注定。

  皮囊之下,还有皮囊。皮囊和皮囊们,为每一个人划定了自己的边界。当欲望不断去冲撞这边界时,毁灭便是唯一的结局。

  欲望不过是通往毁灭的坦途,但这一条路,有时候却很美,很美。

  《皮囊之下》读后感(十):【雨枫试读】同样皮囊下的不同灵魂

  2014年,斯嘉丽•约翰逊主演的科幻惊悚片《皮囊之下》(Under the Skin)由乔纳森•格雷泽执导,于英国上映。《皮囊之下》是根据米歇尔•法柏同名惊悚小说改编而成。

  米歇尔•法柏(Michel Faber) ,短篇小说大师,出生于荷兰海牙,在澳洲长大。现在定居于英格兰高地。1996年,他发表第一篇小说《鱼》,就获得了当年的苏格兰短篇小说大奖。

  其他代表作品有:《199级阶梯,玻璃瓶里的秘密》、《勇气伴侣》、《华氏双胞胎》、《腥红色的花瓣和白色》等。

  开篇是伊瑟莉驾驶着丰田卡罗拉在公路上行驶,顺便搭载一些求顺风车的男人。作者以上帝的视角,来看着伊瑟莉和搭车人;她欣赏着他的身体,“打量着T恤下胸部隆起,赤裸身体将会如何美妙”等等,似乎是在寻找猎物。搭车人注意着她的眼镜,大的胸部,以及不合时的衣服,似乎是觉得有一场艳遇。他们彼此通过聊天的方法,获取着彼此需要的信息,通过分析,推断出彼此是否是自己满意的猎物。当然每一个被伊瑟莉所看中的猎物,都会被她带到一个神秘的农庄,再也没有人能够出来。

  开端的节奏很缓慢,开车,寻找搭车人,带回农场。读到此时,悬疑的味道越来越浓,伊瑟莉绑架这些男人用来干什么,难道是器官非法买卖或是贩卖人口,原谅我天马行空的设想,但是无疑作者前面的这些铺垫,引起读者的好奇,让人迫不及待地往下读,想要知道自己猜测的是否正确。

  伊瑟莉总是独来独往,她的工作就是在公路上寻找猎物:肌肉发达,无病,强壮的男人。伊瑟莉有些淡淡的哀愁、苦恼,但是千算百算,却忽略了一点,或许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她内心深处的灵魂。当伊瑟莉接受着地球人的信息,慢慢地她有一丝不安。她尽量让自己看起来普通些,却是总有些不平常,比如搭车人会注意她的手,有些大。原来,这是一个披着人皮的外星人,那么他们捕获地球人干什么呢?原来这是一场早已计划好的阴谋。

  作者不愧是被称为“惊悚大师”,竟然设定了外星人披上人皮,在地球上生活。说是科幻小说,其实更加倾向于存在主义,所以他的作品被比喻为幻想大师罗尔德・达尔与存在主义大师卡夫卡的混合体。伊瑟莉自认为是“人”,她一直以着人类的视角来看待着世界,虽说她只是披着人皮。而拥着人皮之上的自私险恶嘴脸的人类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同类。同样故事的结局似乎才是最为精彩的,大有让人感觉,就这样了。作者理性的结局,蕴含着委婉悠长的悲凉。不得不说,这是一本让人读起来,超过瘾的科幻小说。

  故事中还有一个重要人物——阿米利斯,或许可以说他是一个重要的灵魂人物。同伊瑟莉来自同一个母星,他完全就是照伊瑟莉所喜欢的样子而设定的,所以他对其有着致命的吸引力。但是他们又处于不同的阶层,底部和顶部。阿米利斯喜欢这里,因为“天空,星星的能见度、空所的纯净、到处都长满茂盛的植物。甚至还有关于那些巨大水体的故事”,似乎这时的阿米利斯是感性的,或许是因为和伊瑟莉在一起。

  伊瑟莉最后那句话,似乎仍绕在眼前,让人无法拒绝她。这是一部有着令人伤感的故事,其蕴含着无尽悲凉的情感。伊瑟莉和我们的皮囊之下,到底隐藏着什么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