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民国太太的厨房》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民国太太的厨房》读后感10篇

2018-04-25 21:0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民国太太的厨房》读后感10篇

  《民国太太厨房》是一本由李舒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2.00,页数:2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民国太太的厨房》读后感(一):历史时空中的那一抹飘香

  《孟子》有云:食色,性也。对于味道追求,总是自然而然地激起人们热烈兴趣。抛开图书市场包打天下的“民国热”标签,仅从人与食物关系入手,探寻过往舌尖点滴,更多感受到的是生活平和态度,而非遥不可及名士风度

  如作者描述:“人与食物的关系,总是如此奇妙,明明前一秒还是爱恨情仇,后一秒倏然插入一碗昏黄灯光下的赤豆糖粥,就多了许多柔情”。

  尽管书中叙述大多是大师们的“八卦轶事”,但在风云际会的近代中国潮起潮落人生际遇中,也食人间烟火的这份返璞归真,让人体味到了对美好生活的那份不懈追求。

  也许正是无处不在美味香氛,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民族生生不息自信坚韧。作者在书后附了24味大师美食,在春节来临之际似可作为年夜饭参考

  推荐大家餐前餐后翻阅消遣。

  《民国太太的厨房》读后感(二):在哪买?

  还没看呢,不知道,哈哈,

  看了之后就知道如何回复了,小孩从来不看其他的书如果评论涉及电影小说结局关键情节,请勾选「有关键情节透露」,豆瓣将显示提示,以免没有看过的人扫兴。

  为了尊重创作者的劳动,请不要转载他人文章或提供下载信息。豆瓣如果评论涉及电影和小说的结局和关键情节,请勾选「有关键情节透露」,豆瓣将显示提示,以免没有看过的人扫兴。

  为了尊重创作者的劳动,请不要转载他人文章或提供下载信息。豆瓣鼓励有益分享。鼓励有益的分享。如果评论涉及电影和小说的结局和关键情节,请勾选「有关键情节透露」,豆瓣将显示提示,以免没有看过的人扫兴。

  为了尊重创作者的劳动,请不要转载他人文章或提供下载信息。豆瓣鼓励有益的分享。

  《民国太太的厨房》读后感(三):安意如:山河如梦,粉黛若新

  认识李舒的第一天,我就欢快地扑过去说,奴家看了官人那么多锦绣文章,应该写篇书评,聊表寸心~~

  不知道李大官人面对这么生猛的扑倒,作何反应……

  喜欢李舒已经很久了,追看她的公众号“山河小岁月”也已经很久了,喜欢到将她公众号里的文章从头到尾撸了一遍,殷勤滴分享给各位亲友同好,她的新书《民国太太的厨房》出版了,我也是第一时间买来看的。

  自己上下打量一番,我也算是十足的迷妹了。

  前些年,出版圈突然兴起一股妖风,作兴起写民国来,好几个人找到我,跟我说,你写那个谁谁谁吧,你看那本书卖得多好!吧啦吧啦……被我果断拒了。

  诚然民国是我喜欢阅读题材,但不代表我有积淀写好呀。多数人爱看的民国往事,说穿了是爱看八卦。八卦我是能写,可我擅长写的是诗词的八卦。勇敢承认自己眼高手低,也比写出来贻笑大方要好

  民国的那些人,那些事,因着去者不远,反而显得千头万绪,格外繁杂。看似信手拈来资料,没有精深的造诣,是很难写出新意,写出深度的。

  除非你是处女座的唐德刚或者章诒和。

  个么,即使是将八卦写好也是不易的。评论别人的事,最易见出写作者本身的三观和识见。三观不正的人,写出的文章褊狭,识见不高的人,字里行间都流露出自身的狭隘和局促。那一股子酸气和俗气,直叫人胃部起反应。兴致勃勃的评断别人,却不料,露怯丢丑的是自己。

  张爱玲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转头想想,又何尝不是,因为慈悲,所以懂得。So,想在别人的故事表达自己的观点,必须要有将心比心的体谅和洞察世事人性的悲悯。这种担荷,我觉得李舒是有的。

  你看你看,我一提到民国,也是张口就来张爱玲,不是吗?

  你知道吗?在李舒的笔下天才作家张爱玲在清冷之外还有另一面。大年里孤身千里寻夫的是她,在上海的公寓里怡然吃着下午茶听市声的是她,流落国外不会收拾家,十分不会做饭,将就着吃外卖的大条女也是她。

  比起李舒来,我们理解的民国都太片面,浮于表面了,张口就是林徽因、陆小曼、合肥四姐妹等等等等,如若使劲往深了想,或许还能想起一些大学者、名士、名伶、军阀吧!费了老鼻子劲了,然而,具体到他们个人有什么样经历爱好,行事做派却实在语焉不详,无力为继。

  显然,民国不止有这些名媛名士活跃呀!譬如蒋晓云笔下的那些民国素人!他们或许不是那么知名,可他们的一生也如榴花照眼,有情有义,有悲有喜。

  这个世间的深与远,并不止于我们一厢情愿的理解里。

  中国近代风云迭转,令人目错神迷,民国时变动之迅疾犹在清末之上,举凡一国一族的起落往往都只在弹指之间,更何况寥寥一家一人的运命。真是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一生随了时代的风云起落,自然也有趁势而行,直上青云的传奇人物,然而,一个人的际遇再伟烈不凡,融入整个大时代看来终归是小的。无论怎样的姹紫嫣红,繁花盛景,论起来,总是身不由己的人多,得偿所愿的人少。纵然一时遂意,亦不免被风头浪尖扫到,灰头土脸就此一蹶不振,跌落尘埃的人也比比皆是

  人生如烛,心长焰短,岁月如衣,经得起几番撕扯?何况日后还有“文革”这样触目惊心惨烈大变在,到头来,都应了那句:“山河岁月空惆怅,今生今世已惘然。”

  太多人的悲欢离合,次第掩落在时代的罅隙里,渐渐地蒙了尘,落了灰。许多的枝蔓,深藏于岁月的肌理里,化作了骨血中隐隐作痛记忆

  喜欢看李舒,用悠然的笔调写一段民国往事,如那江南的绣娘眉目安顺,用一生光阴飞针走线,即使来日锦绣成灰,亦心无悲怨。

  她在文字中以真心做笺,邀得故人归来,小酌清谈,这份近似家常平淡清远里分明藏着深情悲悯,照见当时山河绵邈,粉黛若新。

  她笔下岁月簌簌而落,褪转成光阴的样子。那不肯消歇的,是许多人的一生一世一双人。

  在有情人的眉间心上,往事并不如烟呐!当初的笑语欢颜,清愁深愿都还历历在目。只是,沉思往事立残阳,当时只道是寻常

  我还喜欢她写美食,无论是民国还是《红楼梦》《金瓶梅》《儒林外史》她都能写出妙义来,真真是会读书的妙人儿!如若兰陵笑笑生和曹公泉下有知,应该会为她点赞叫好,欣慰有这样的知己吧。

  她让我记起来王婆主业是卖茶的,她卖的茶(多加土豆,很神奇),还有精明的小潘潘包的饺子,以及,宋惠莲用一根柴火就能烧得稀烂的猪头肉,这些美食,看得人垂涎不已,却如草蛇灰线,与人的性格际遇完美契合。在新书《民国太太的厨房》里,她就是这样以美食串连起众人,照见人生起落间的光华流转,收纳时代的华美和落拓的。

  关于生活,我们的祖先是这样总结的:广厦万间,不过夜宿一床;良田万顷,不过日食三餐。不过,我们也应该知道,生活本身的丰饶趣致并非这一句冷然的话可以涵盖。光是美食给人带来的温暖,就足以告慰世事流传时泻落的寒凉。

  说穿了,我们都是大时代的小人物,不求倾国倾城,能够在烟火人间里求仁得仁,就足慰平生

  (《南方都市报》12月4日刊,发表时有删节。)

  《民国太太的厨房》读后感(四):人间烟火

  这本书更能看出那些我们崇拜的人们的生活气息,还有好多“吃货”,尤其是朱自清呀,每每把自己吃到撑。还有一些特别喜欢下厨的大师,还有自己研究的菜谱,张大千的牛肉面,杨步伟厨神,做菜好到学生给校方请愿到她的食堂吃饭,后来还写了几本关于如何做和点中国菜的书。

  最高兴的是透过吃食看到的他们之间的爱意,钱钟书可爱,家里什么东西坏了都要跑到医院给刚生了孩子的杨绛报告,杨绛总是一句“没关系我会修',钱钟书会非常开心的离去,一颗心便安下来了。

  有人说过,感情的维系要靠一点家里的烟火气,常年热气腾腾的厨房胜过千言万语

  《民国太太的厨房》读后感(五):如果在意体重,就对不起食物

  包罗了民国大师的往昔轶事,当然都与食物有关。“张爱玲的美食地图”、“一碗川味面,吃出张大千的乡愁”、“王映霞牌的醒酒汤”。是一本窥探民国生活的轻松读物,很高兴能从吃上面下手,认识了这么多大名鼎鼎的民国大师,鲁迅、沈从文、周作人、宋美龄……

  “奇怪的是,如果失去了那些荡气回肠的故事,美食本身的乐趣便又减了几分,孤零零的,少了滋味

  食物是必须与人在一起的。

  因为承载的是记忆。”

  说几个书里我稀罕的美食故事吧,哈哈。

  张大千和李秋君的美食交情

  张大千是地道的美食家,很爱吃美食,自己也做的一手好美食。而李秋君呢,和他“有着不同寻常的交情”。具体来说就是,在书法绘画上有着才子佳人默契,在衣食生活上也有着相濡以沫感动,只是最后没有修成浪漫小说的结果。 张大千后来得了糖尿病饮食处处需要克制。李秋君对其饮食上悉心照顾,严格把关。张大千和李秋君合庆百岁大寿的时候,收礼一个“百岁千秋”的印章(把两人的名字和合庆八岁大寿纪念都包含在了印章了),他们还相约一起画100幅画互相题款,每张都用这个印章,然后开个画展。最后没能实现,李秋君比张大千先过世,张大千晚年时常念叨“三妹(李秋君)一个人啊……”

  周作人与鲍耀明的美食包裹

  李舒称他们的关系为“一个文学爱好者(鲍耀明)和一个失意的大师(周作人)长达7年的鱼雁往来。” 还说周作人在鲍耀明的帮助下,比现代人都早开始了海淘生涯。周作人当时在北平想吃什么比较容易,经常托付身在香港的鲍耀明帮助,写给鲍耀明的第一封信的第一个请求是“欲请费神买盐煎饼一盒”。后来渐渐地求寄过清酒、樱干、猪油、白糖糯米等等一系列杂七杂八的食物。

  沈从文的美食湘行

  沈从文收入比不上其他民国大师,生活所迫,很少下馆子,生活也很清简。沈从文收到家信,母亲病重,便匆匆踏上客船赶回湘西老家。他懊悔不曾带些饼干上路,船上清冷,随行带着的水果实在不想吃了。后来发现水手现捕的鱼十分鲜美,也十分便宜,便吃了几顿。一路风险颇多终于到达。

  四大名旦与酒

  程砚秋的白兰地、梅兰芳的绿茵陈、绍酒指引荀慧生、尚小云的正广和。

  最近我也迷上喝酒啦。哈哈哈哈!最开始是因为初入职场,一直想锻炼酒性,所以经常初生牛犊不怕虎邀请朋友上酒桌。发现好友经过一轮微醺,都兴致极佳,顿时觉得酒才是友情的调味剂,一切的情感都能借着酒意发酵

  杨步伟的厨神故事

  书里说“太阳射手座上升处女座的杨步伟对自己的评价是“一个普通地道的中国女人”。实际上,她的人生简直开了挂。”

  杨步伟出身南京名门望族,拒绝过家里的指腹为婚,是一名医生,后来嫁给了赵元任著名语言学家爱情故事也是十分曲折有意思。杨步伟厨艺了得,后来在清华还开过一会儿的餐厅。杨步伟随丈夫到夏威夷大学,之后又到耶鲁和哈佛任教。在哈佛,写下了一本菜谱书教外国人了解中国菜,“How to Cook and Eat in Chinese”,之后又写了一本“How to Order and Eat in Chinese to get the beat meal in a Chinese restaurant”。

  《民国太太的厨房》读后感(六):李舒抄袭腾讯新闻“短史记”栏目证据确凿

  本人供职于腾讯网历史频道,近日发现旗下原创栏目“短史记”文章,被作家李舒大量洗稿、抄袭。以下为谌旭彬老师文章,列出了抄袭的确凿证据

  12月23日,《短史记》刊登了笔者一篇文章:《“戴笠霸占电影皇后胡蝶”之说,是伪历史》。

  然后,12月24日,发生了一件让笔者非常不开心事情

  1、有人把文章搬走了;2、搬走的时候没有告知我们;3、在搬走的过程中,为了获取微信公众号的原创标签,这位作者对笔者所提供的史料照单全收,文章的结构和措辞则作了很多改动(圈内名曰“洗稿”);4、文章装模作样提供了“参考资料”,却一字未提“短史记”,完全假装没看过我们的稿子;5、最要紧的是:“洗稿”的过程中,因为缺乏基本的阅读史料的能力,虽然照搬了史料,却得出了很多错误结论

  全文如下

  求求你们了,不要洗稿了,还是原文照抄吧 | 求转发

  李舒其人是惯犯,仅在豆瓣就被揭露过多次,然而一点都没有收敛。

  《民国太太的厨房》读后感(七):食物配图有很大问题

  2017.9.21更新:

  居然是抄袭的,我来说说文章最后食物配图的问题吧。真的太不专业了,这可是在出书啊。

  我是第一次见到有人这样拍食物的。图中大量使用了黑色背景,尤其是李佳鸾的。不贴合情景也就算了,这让食物没有温度,失去了文中的那股人情味。

  蛋饺,鱼和酿豆腐看起来完全没有温暖的治愈感,更别说联想到那些文人故事了,那条鱼看起来就像是尸体。红烧肉和美人肝摆拍太做作,盘子里整整齐齐干干净净,没有一点油气,像是餐馆里用于展示菜品的假的模型,冷冰冰。

  另外图片的风格不统一,因为是好几个摄影师拍的,就24张图呀。

  还有,葱花蛋是这个样子吗?

  虽然是抄袭的,但让我对民国感兴趣,而且关注了“短史记”

  2016年冬天:

  今天上近代史,看到少帅英俊的脸庞,又想起他在台湾给赵小姐写的信:总说自己吃了什么,或又吃到了她喜欢的食物从而想起了她,柔情似徐志摩。对于上个世纪的人物,我们只能通过教科书般的事迹来了解——体现了人物什么什么样的性格与精神。 食物作为载体继承了记忆与感情。一知晓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民国人物喜欢吃什么,这些美食和他们又有什么联系,饱含了怎样的感情,仿佛马上有血有肉起来。张爱玲在国外看到了什么食物,想念了什么人,怀旧了儿时的哪里,忆起了哪段时光,都是带有感情的,下次再看到闻到尝到这些食物,上次存档的情绪与记忆便再次浮现。 我们憧憬这个令人着迷的年代,这些潇洒的军人,画家和作家等又吸引着我们。通过食物,这些名字变得亲切起来,就像身边的朋友一样。

  《民国太太的厨房》读后感(八):论火车与鸡的关系(由《唐鲁孙的火车餐》想到的)

  最近关于这本书的报道和介绍很是不少,不过好像都没有提到《唐鲁孙的火车餐》一章,是因为关于著名老饕唐鲁孙的文章太多了,这一篇显得不够精彩?但是火车餐是个大题目啊。

  最近看到一些资料,过去“中国四大名鸡”(有翅膀的那种)——德州扒鸡、道口烧鸡、符离集烧鸡、沟帮子熏鸡,分别以德州(津浦路/今京沪铁路)、道口(平汉路/今京广铁路安阳站)、符离集(津浦路/今京沪铁路)、沟帮子(京奉路或北宁路/今京沈京哈铁路)这些车站集散地命名,都是清末民初随着铁路发展而渐渐有名的。在周边农村炮制,到车站集中发售,一百余年里随着铁路发展而名声传遍全国。唐鲁孙在德州站火车窗口买扒鸡见证的就是这个过程。

  熏鸡烧鸡在北方各地都很常见,许多地方的熏鸡、卤鸡历史也很久,甚至可以上溯几百年。例如陕西的三原熏鸡;安徽的无为板鸭也很好,但没有铁路经过那里,所以过去外省知道无为板鸭的人很少(其实本省人也多闻其名,少见其容)。而且,这些个名鸡们都是北方特产(上饶鸡腿不服),跟清末民国的铁路主干线主要在北方应该有些关系,例如津浦线到南京浦口为止,平汉路到汉口中断。而这些北方鸡的做法大抵都卤重、盐重、烂熟,特别有鲁菜的特点,也宜于火车旅程保存与食用,又与火车互相成全,结成良缘,所谓”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不过,上面说的道口烧鸡的成名,也有说跟铁路无关的。与德州、符离集相比,道口距铁路确实还有几十里地。相反,道口原是到黄河边的渡口,它的成名可能倒与水运有关了。总之还是离不开交通因素,酒香也怕巷子深。据说道口烧鸡在顺治年间就已名声在外了,而今天在途经安阳的火车上,广播是这么播的:”乾隆皇帝南巡,途经道口,饿了,可怜皇上没饭吃,只有吃鸡......"

  唐鲁孙买扒鸡是在德州这样一个短暂停留的小站(当时来说),提示了当地美食能否成名也与这些站距离核心城市的车程有关,毕竟大站上下车的人多,如果很快就到站了,完全可以忍一忍,下车吃大餐,烧鸡之类便宜的火车餐吸引力还是有限。台湾铁路“奋起湖便当”的兴衰可兹佐证。1982年以前,阿里山公路未通,小火车几乎是唯一的交通工具。奋起湖便当开卖之前,进山游客只能在嘉义买便当,到了中午,饭菜已经发酸,难以下咽。1961年起,旅客逐渐在奋起湖靠站时买当地便当,毕竟比起嘉义酸便当要好吃得多,传说之下,竟成名产。1982年阿里山公路通车,奋起湖便当就卖不掉了。老板们只好转型,走高档路线,刚好大陆游客渐多,也吃这一套。便当算是度过危机。

  扯远了。总体而言,李舒是一位合格的,甚至优秀的讲述者。从《山河小岁月》到《民国太太的厨房》,她对叙述节奏的把控十分精准,何时放,何时收,恰到好处。以写周作人的晚年为例:自尊心极强的周作人,为了患病的妻子,频频写信给香港的友人鲍耀明求助,请他寄来当时北京匮乏的物资。但是随着文革局势的恶化,这样的求助也越来越难实现,妻子去世,身患重病的周作人屡屡写信给当局请求安乐死。写到这里,李舒没有继续交代周的结局,只用了他八十岁的一方印——“寿则多辱”。戛然而止。这是写得最让我叹服的一节,读到这里,我差点没流下泪来。

  缺憾也有。本书所写虽多是名人琐事,但毕竟也是历史。而历史写作中,“一切不可追溯的材料都不是可信的材料”。作者显然很用心地查索了大量文献,甚至吸收了许多学术研究的成果,当不是仅仅想随便写一部名人八卦。但本书在注释方面不够完善,有很多材料明明是引用,却未标明来源。倘若读者有兴趣进一步深入阅读却无从追溯,岂不可惜!希望重版时,或者下一部作品中,作者可以注意这个问题。

  《民国太太的厨房》读后感(九):民国的美食地图°

  ——评《民国太太的厨房》

  文/蓦烟如雪

  食物是最温暖的一道武器。不用一兵一器就可以收服一群人。古人言,民以食为天,可见食物的力量有多大,从古至今,美食是代代相传的,从现在去看民国,他们也一样。

  有幸捧读到李舒的这本《 民国太太的厨房》,它就像一本家常,每一道都有不同的滋味。

  这里说的是吃,但承载的是记忆。

  就像她说,“启功先生认为最好喝的饮料是雪碧,喝完一杯要用水涮涮“不能浪费”。周有光先生觉得,可乐鸡翅是人类跨世纪的一大发明,比任何佳肴都要美味。还有贺友直喜欢油豆腐线粉和鸭血粉丝汤,抱怨现在的多有奇怪的油耗气……

  作者李舒谈及了写这本书的缘分,“我硕士研究的也是民国时期的报刊,我自己本身就很喜欢研究这一类。平时遇到比较好的(素材),我会有意识地记下来。”

  其实寻找这些素材可能需要些时日,但是能寻得到在于有没有心。而作者恰恰带着那份痴迷,寻找到了24道味蕾的历史,从张爱玲的美食地图中的香肠卷,到张大千牛肉面里的潜伏的红颜知己,从张学良转转会里的一聊书画,二谈美食,三讲风月,到宋美龄的沙拉和蒋介石的臭苋菜梗,从张恨水的不懂吃火腿到鲁迅热爱火腿的故事……

  这里的每一页都是故事,作者旁征博引,字字珠玑,并不会觉得这是一种搪塞,反而有了干货之感。

  此外,为了考证鲁迅、周作人兄弟的日本美食生活,作者特地找到当时他们居住的夏目漱石故居,又翻遍周作人日记寻各种美食的蛛丝马迹。这些靠谱的细节,让人有了一种走回历史的感觉。

  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小线路图,甚至贴心的小插画,最让我喜欢的是最后,食单,她把二十四种味道,都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了出来,甚至把食材和做法都详细的列了出来,这等贴心,可谓暖流。在尾声,她会把这些菜谱的来历和她去寻找资料过程的感受一一倾诉在书中,表面似乎大部分写了食材菜单,但作者用民国往事给它锦上添花。

  在书中,我们能感受到,这些大师走下神坛也是一个个吃货,他们也有钟爱的美食。

  不管是政治家、美食家抑或者书画家,他们都有自己的所爱,想起胡适家的烧杂烩,江冬秀的荷包蛋,萧红的饺子,毛福梅的雪里红,都是这里闪现过的拿手菜。

  这里不是太太的厨房,这是大家们的烟火之地。

  《民国太太的厨房》读后感(十):站在云端,看人间烟火

  对于民国的历史,我总是有一种“欲罢不能”的迷恋。这些年来,书架上的书越来越多,民国史占据大半。我的一个朋友曾经多次讥笑我,没有姑娘喜欢看这类书,再这样看下去对象是真的找不到了。一语成谶,书看了不少,还想继续看下去;姑娘见了不少,也还得继续见下去。而正是这位经常讥笑我的朋友,却给我推荐了《民国太太的厨房》,当然,荐书的原因,想必不是看在“民国”二字,而是因为她本身是个吃货。

  正如书名所说,本书所讲的是民国时代家庭生活中的“吃”。作者通过独特细腻的笔法、引人入胜的故事,让胡适、鲁迅、张爱玲、张大千、梅兰芳、沈从文等20余位民国时代文化大师的吃货本色显露无疑,原来,大师们也有“人间烟火”。更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没有囿于就“吃”论“吃”,而是以“吃”为切入口,“见一叶而知秋”,将各位民国“大咖”的口味、趣闻、雅事娓娓道来。作者以食物作为探寻民国的一把钥匙,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搭了一座桥。

  《孟子》中有这么一句话,“君子远庖厨”。孟老夫子的本意说的是一种不忍杀生的心理状态罢了,可不知从何时起,却被男人们拿来作为偷懒不下厨房的“挡箭牌”,同时给女人们强加上“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枷锁。民国时期的女人们,跨在古老中国与现代世界的门槛之上,尚可接受这样的安排。于是我们看到,为了解决赵元任的吃饭问题,杨步伟可以放弃医学专业,而专心开起“小桥食社”;为了让钱钟书安心读书,杨绛欣然从“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大小姐,变为任劳任怨的“灶下婢”。历史的诡谲之处在于,当年的牺牲与放弃,如今却被传颂为势均力敌的伟大爱情

  活得认真的人,即使岁月再艰辛,吃饭绝不会凑合。忠肝义胆的邵洵美,为了请陆小曼吃一顿像样的饭,毫不犹豫卖掉了祖传的“姚江邵氏图书珍藏”;最爱甜食的尚小云,即使经济上再拮据,都坚持用白糖兑开水喝;南迁途中的联大师生,尽管生活颠沛流离,却能一边谈论着战争与时事,一边小心翼翼地捧着咖啡。指尖触摸着这些逝去的人与事,我深深感悟,历史从来都不止一面,除了金戈铁马的豪情,同样还有锅碗瓢盆的温情。

  有人说,人与人之间如果想要寻找共同的价值观,那就一起去吃。的确,在美食面前,再大的分歧转眼就能抛在一旁,再铁的心肠瞬间都会柔情脉脉。蒋中正当年追求宋美龄时,走遍了镇江的山山水水,御用文人们为蒋先生设计了诸多解说词,以彰显其博学与才华,可最终打动宋女士的,却是天下美味的焦山鲥鱼。对美食的追求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当年如此,现在也是如此;男人如此,女人更是如此。美食,早已成为屡试不爽的爱情“催化剂”。

  合上此书,让我感慨最深的还是民国时期的“太太”们。她们经历了独一无二的苦难岁月,也成就了独一无二的精神气质。闭上眼睛,我脑海中的民国女子,应该是雅致、娴静和妩媚,是高贵、文雅和风情。正如加西亚·马尔克斯笔下的蕾梅黛丝,“责任感、大方的仪态,以及面对逆境仍波澜不惊的控制力”。这样的女人,才让人真正醉心。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对于此书,作为标准吃货的千万不要错过,喜欢民国八卦的绝对不能错过,建议读一遍、做一遍、品一遍,三遍之上,方知其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