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许倬云说历史03·中西文明的对照(精装珍藏版)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许倬云说历史03·中西文明的对照(精装珍藏版)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4-27 20:1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许倬云说历史03·中西文明的对照(精装珍藏版)读后感精选10篇

  《许倬云说历史03·中西文明的对照(精装珍藏版)》是一本由许倬云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磨铁·文治图书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1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许倬云说历史03·中西文明的对照(精装珍藏版)》读后感(一):文明将人类带向何方?

  历史是记载解释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历史也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它包括具体有趣事实,也能经由对其发展状态的梳理见出社会发展的变迁,文明进化的脉络,甚至是未来人类的归处。这本许倬云先生的《中西文明的对照》就从历史的角度为我们比较了中西文明的异同。 纵然文明包罗万象,许倬云先生还是用一本书的厚度简明地讲述了中西文明的各自发展的不同样貌,由于民族特性地理环境社会形态思想文化方面差异时间从上古时代以降,一直到近现代工业革命作者用宏阔的视角、扼要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中西文明不同的发展方向与步调,东方中国对于人类与社会角度的探究关怀让我们成为先行者,西方文明对于战斗与对抗的追求令其无暇顾及社会制度体制的建立,中国由于建立了稳固政治经济制度国家天下概念而保持了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但是工业革命资本主义最终在西方开花结果并且迅速席卷全球,而此时中华文明已经固步自封无力向前,作者在对于文明发展做分析同时,也为我们揭示了文明盛衰交替向前的曲线,盖因中华文明的衰败遇到了欧洲文明的兴起,而现在西方文明则同样无以为继,其中的碰撞与以后的发展颇值得玩味,也让我们对未来东方世界的文明——中华文明、南亚的佛教、印度教系统、中东的伊斯兰教系统——充满了期待。 在比较的同时,作者也为我们整合了一个历史的全新样貌,曾经历史留给我们的局部印象,被作者整合在一个宏大视野中,并且做出了更加客观的解答。是否希腊文化真值得我们如此敬仰,基督教如何成为罗马国教,欧洲现代文明的扩张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又是如何赚得“第一桶金”,而中国文明又从何时开始由盛而衰,在清代繁盛的表面到底掩埋着什么样的不安,都在文中多有涉及。作者以一位历史学家博学判断,对于历史重大的转折与影响表达鲜明态度,毫不折中的论断,这是一本帮助入门读者创建对于历史基本了解与大历史观的书籍。 历史不仅代表了我们人类所有曾经创造财富总和,还将影响着未来文明与国家的变化。从历史中我们总能找到一些可以引用到如今的例证,在宋代繁盛的经济背后是怎样一个逐渐枯萎式微的文明,而明清之际僵化的文明又如何走向死亡,尽管中西文明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最终又在现代殊途同归,但是现在存在的未必是最好的。对于经济与政治的追求总是没有尽头的,是否我们忽略了在这些背后深刻的文明因素呢?是因为有了文明的推动,才有了相应的社会制度的建立,经济的长足发展、政治的成熟稳定,而文明同样也是推动未来社会走向的重要因素。在追寻文明历史的“成住坏空”之后, 我们应该创造一种什么样的文明,而这种文明会将人类带向何方?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关于阅读这件小事

  《许倬云说历史03·中西文明的对照(精装珍藏版)》读后感(二):历史横纵两条线

  当“地球村”这个概念走进寻常百姓家的时候,“跨文化”便从曾经门可罗雀的学科渐渐变成普罗大众。在“跨文化”的学科分之之下,有“跨文化交流”、“跨文化研究”、“跨文化传播”等等,宗其所言,“跨文化”是全球一体化的必然,如何在异域文化中求同存异,互相尊重,并且实现有效交流,不仅仅是传播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的责任,也是历史学家的。

  许倬云就是有这样责任和义务的历史学家,从《许倬云说历史03·中西文明的对照》的书名中,我们可以看得出,许先生很小心,他不敢用“对比”这样强硬字眼,如果一个词汇中有个“比”这样字,就似乎总要分个高低对错来,但是历史文化没有高低对错,中西方走向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也没有高低早晚。历史学家秉持的态度就应该是,客观地陈述事实,少做评判,故“对照”二字用的审慎也用的柔软

  纵观全书,许倬云用了两条线来“对照”。横向的,是中国和西方同时代的历史进程,纵向的,是中国和西方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发展。我们读过很多历史书籍,对于中国和西方,总是要从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发轫来阐述中西方发展的路径。许先生在这本书里,主观评述的少,客观阐述细节的多。例如,从人种发端来讲,他并不过于纠结“非洲人种扩散论”,而认为所谓的“现代人种”不过是许多人种之一,历史长河中,随着人类的迁徙、融合,过多地纠缠人种的起源对于文化交流的意义似乎不大。最初中西方的差异,许老师归结为最初西方文明是武勇的文化吗,是侵略和扩张的文化,而中国古时候就显得和平许多。偌大的中原大地,从开始有朝代起,虽历经改朝换代,但是多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局面,中间也经历过朝代存亡时间很长的历史时期,总而言之,华夏的文明没有太大的断裂,而家国的观念在这种朝代的更迭中更是一点点地成为了中国人潜意识,而西方从马拉战车开始起,就一直具备侵略和扩张性。正因为如此,尚武的古人争夺地盘,却未曾安静地守家,他们的家国观念较中国人要弱很多,如果从这一点来看现代的国家,中国比西方的国家更为恒定,而欧洲大地国家众多,大多偏安一隅,西方人更为重视发展自我,而中国古已有之的“集体”观念深入人心

  看到过一些负面评论,主要集中在许老师在书里对于儒家文化、中国道德的推崇,我个人为人大可不必,在历史上,儒家思想、朱熹理论都曾经发挥过他们的历史作用,从商周开始,就推崇的“天命”,强调天子的道德,以德服人其实并没有错,大抵是后来的一些统治者走偏了,但是宣扬道德、“善”的观念、“理”的重要性这些本身并不是过错,这也是中国老一辈知识分子终其一生坚守。只有真正的理解和接纳自己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学习西方的文化,并且以一种平等尊重的态度最终实现交流和融合。

  许老师在书里并没有提出有建树性的结论,《中西文明的对照》更像是一本历史学家写历史的书,他用自己的专业理论横纵梳理了历史脉络,但是怎么看,或者在学科中如何运用,还是看官知道事情

  如今,我们很多人推崇西方的民主自由。其实任何文化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了解脉络是一种很好地去理解文化的方式。就像自觉不自觉,虽然极力客观,但是许先生还是更推崇中华文化精髓一样,因为我们都更多地受这些文化因子的影响。只要在理清脉络之后跳脱出去,才能将“跨文化”形成一种学术理念。许倬云先生做了历史学家该做的工作,读者该怎么理解和甄别,那就是读者的工作了。

  《许倬云说历史03·中西文明的对照(精装珍藏版)》读后感(三):《中西文明的对照》:我中国自有风范

  近年来,我注意到有一股思想的浊流在中国社会中肆虐,旨在抬高西方贬低中国,诋毁、弃绝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虽然中华文明客观上在几十年内基本祸害殆尽,但存在于中国人内心深处的主观上的依附感尚还存在。这使得中华文明的复兴尚存一丝生机。但若被这浊流得逞,则我五千年中华文明就此湮没于历史矣!我中国人从此沦为西人之附庸矣!因此,这股浊流必须警惕、重视,必须有理有据驳斥之,再以大耳刮子抽之,问他一个颠倒黑白、包藏祸心之罪!

  略举三例:新版小学教科书编造故事潜移默化中向中国的小学生灌输西人正面、国人负面的意识;为中国历史上的外贼进行系统翻案,如否认明朝抗倭;诋毁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如儒学、中医武术(这两天刚热炒的太极不行)……关于教科书一案,已有网友挺身而出逐条揭示,有理有据,读者请自行百度,此处不再赘述,但教育部与此书相关之人其心可诛!翻案如抗倭一节,可请读者自己去看《明史》,其中涉及倭人则言“倭寇”,涉及汉人则言“海寇”,更有“日本贡马,并俘获倭寇为边患者《明史.成祖二》”“海寇汪直纠倭寇濒海诸郡《明史.世宗二》”之语,“倭寇”“海寇”并举,足证在史上确有倭寇。而别有用心者试图为倭人翻案,明欺国人不读书,指倭寇为汉人,否认倭人寇边之事,今我有铁证如山,可以闭嘴了吗!而诋毁中国传统文化,则多从不科学角度讲,无视“科学信仰”之大局限,甚是可笑。张口闭口科学的,请试解释什么叫做信仰?信仰就是某种脑激素含量过高呢,还是某种可以观察到的行为呢?若答不出,先想清楚了再来辩!而可悲的是科学的肆虐恰是我们自己造成的,叹叹。

  在诋毁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手段,并不直接攻击,而是暗下黑手,试图证明“西方文明是中华文明之源,西方文明是师是父,中华文明是徒是子”的结论。例如曾经在微信上风传的“欧洲文明是三星堆文明之源,三星堆文明是中华文明之师”的帖子。这种观点不像为倭寇翻案那种低等的造谣手段,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底子,没办法有理有据地系统的予以驳斥。还好,有许倬云先生和他的《中西文明的对照》在。于是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华夏文明是“土生土长的文明体系”,中国和欧洲“两者的会合要等到近代才显然可见”,“中西思维方式明显分野”。

  当然,许先生这部深入浅出高屋建瓴的著作并不是为了驳斥浊流而写的,只是恰好可以借用来明正视听而已。从书中可以看出许先生对于东西方历史精到的视角,经过许先生的删繁就简,几千年的历史有如澄塘静影,历历可观。唯读者亲自试读,可知我所言不虚。

  《许倬云说历史03·中西文明的对照(精装珍藏版)》读后感(四):从历史的对照中寻找未来的自信

  这是一本由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所写的比较中西两种文明发展脉络的简明读本。许倬云先生将中国与欧洲两个地区置于同一时间维度之中——两者当然始终都处在同一星球上,但不相交集的两大文明几乎就是截然两个世界——从上古时代谈起,左手中华,右手欧洲,从地理环境、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经济发展、国家形态等诸多方面一项一项地加以对照和比较,来审视和分析两者的发展途径的异同。

  很显然,许倬云先生非常重视地理环境对文明发展进程的塑造作用,认为不同的人群,身处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会各自发展相应的行为模式和社会结构。中国所处的地理环境相对封闭,极早就进入农耕社会,种植作物和兴修水利需要相互配合协调,因此形成了中国安土重迁、包容忍耐、和重视家庭伦理的文化特征关心人在人间宇宙秩序。而欧洲则与中国的内聚型融合不同,它是依靠外来征服者的取代和演变,一拨儿又一拨儿的武装移民开拓才将欧洲转化为一个兼具渔猎采集和农业生产的地区,因此欧洲长期继承了战斗部落的文化特质拥有极其强大的进取心和积极性,期待从不断的对抗中赢得胜利永远崇尚更快、更多、更大、更强。这两者就成为了中西两种文明的基本底色——不同的地理环境催生了不同的生存策略,进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心理,也孕育了不同的价值体系。

  许倬云先生并非完全的地理决定论者,他认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与地理环境同等重要的,是不同文明对待交流融合的态度,以及采取的不同策略。中华文明自诞生之日起,就面临来自草原民族的挑战,经过百家争鸣,后来又有佛教的传入,但始终保持了一种开放和包容的姿态,敢于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的先进因素,并进而壮大自身、丰富自身,发展出多元而活泼的文化精神特别是自西汉开始发展的政治、学术和经济三大系统,构建了联系中国的大网络,将中国的各个部分彻底的熔炼为一个整体——不管天下如何纷争大一统都是每一个当政者的最高追求。而西方由希腊到罗马,到君士坦丁大帝在争夺权力的过程中为了赢得禁卫军的主力——蛮族——的支持而将基督教定为国教之后,才完成了欧洲文化的整合,但由此也就以教宗为主,逐渐走向僵化、独断。

  许倬云先生从两者的对照中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就是,开放才有活力,僵化必然死亡。这一点诉诸中西两种文明近五百年的历史将会看得更加分明。进入中古晚期的中国和欧洲都处在转变的紧要关头,开放和闭塞,何去何从将决定不同的命运。在中国,明朝自从明成祖朱棣派出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之后就开始实行海禁,对新生事物接受十分迟疑,此后取而代之的清朝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只知一味的以天朝上国自居,而不开眼看世界,即便有前期大量的贸易入超带来的巨量白银也只是用于统治阶层奢侈享乐和内外战争而没有用来发展,自废武功,最终丧失了应有的弹性和可塑性。而同时代的欧洲,则解除了宗教束缚,迎来了自由思想的启蒙时代,以开放的心态不断地向外开拓和征服,地理大发现从美洲掠夺来的大量黄金,迅速引发了欧洲的资本主义和工业革命,这一史无前例的大转变直接让欧洲文明一飞冲天,造就了白人统治世界的近代史。因此在近代四五百年的中西碰撞中,中国的衰世恰好碰上了欧洲的盛世,毫无招架之力,衰败自不可免。

  凭心而论,许倬云先生这本书中并没有提出什么原创性的观点,但其给人感受最深的也并不在他的观点,而在于他浓烈的历史情怀——作为一位历史学家、一名炎黄子孙,他是怀着对中国历史的这份深深的热爱,对先人曾经创造的灿烂的文化的这种自豪,以及对中华民族未来实现伟大复兴的强大自信来分析历史的。他在序言中说,当前的世界又象五百年前一样处在了一个转折的关头,欧洲文明正在衰退的叔世,而我们中国因为蓄积了两百年的委屈和沮丧,累积了反弹的动机,可以转化为再度崛起的强大动力。他写这本书的目的就在于探讨中国和欧美两大文化系统的发展历程,以为中国文化的子孙实现自存、实现更好的发展开辟新机缘,并借由我们东方兴起的澎湃动能,为人类发展开辟新方向,带领全世界走向全球共享的盛世。同时他也并未盲目乐观,在书的最后,他不无警示意味的写道,面对未来,我们一定不能忘记历史的教训,视野不能狭窄和短促,结构和思想不能僵化,不能自限脚步,不能自设藩篱!

  的确,这不是一本教给我们一些历史理论和知识的书,但却是一本可以带给我们自豪和自信的书。从1839年的鸦片战争算起,我们已经陷入屈辱的境地将近200年,由天朝上国而沦落为被动挨打的对象,特别是又在甲午战争中败于蕞尔小国日本后,国人的心理状态即从原本的颟顸自大一变而为了极端自卑,在与西方的交流中没有了直面竞争的勇气,一味自卑、卑躬屈膝就成为了某些国人面对西方文明时的代表性姿态。但经由许倬云先生的分析,我们却能够从历史的对照中找到未来的自信——面临当下新一轮的大交流大融汇大竞争,我们正无比的靠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只要保持开放的心态,采取正确的措施,就一定能够在保留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时又兼收并蓄西方文化的优点,进而实现强势崛起!

  《许倬云说历史03·中西文明的对照(精装珍藏版)》读后感(五):鹿死谁手尚未可知《中西文明的对照》

  鹿死谁手尚未可知,中西两个文明的碰撞融合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话题。如果从远古开始计算,那么埃及文明当然是人类最早的起源,我们人类都是从非洲来的,越来越得到人类学家们都认可。埃及人修建金字塔的时候,我们的文明还在三皇五帝的传说之中。可以说远古文明中埃及两河流域的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曙光,由此发展来的希腊罗马代表的西方文明无疑是先走了一步。不过接下来西方文化进入了衰退期,漫长的中世纪使得西方文化看不到希望。

  在古代历史中,中国代表的东方文明繁荣富足,无疑成为了西方人羡慕的榜样。从经济实力上,人口数量上,都远远超过了西方。中国的瓷器丝绸成为西方人渴望的文明的象征,前往东方就是寻找财富和文明,估计那时候西方人购买瓷器的心态和我们今天差不多,今天中国几乎所有的楼盘都是西式的,所有的名牌都愿意用外文,一涉及到西方就觉得高大上。这种心态一时真的改变不了。

  当年的西方列强小心翼翼地来到东方,一接触才发现东方文明只是外强中干,汉唐文明到了明清已经是强弩之末。昏庸腐朽,不堪一击。于是东方的神话破灭了。一百多年来,让东方人知道了西方人的厉害,也彻底匍匐在西方文明的脚下。

  其实今天西方文明已经步入一个衰退期,只是我们还未注意。而日本、韩国、香港、新加坡、台湾这些亚洲国家在几十年内迅速崛起,代表东方文化开始走向了复兴。而最近三十年,作为东方代表中国以极快的速度,和巨大的规模,急速上升,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在崛起的同时,大家开始思考,难道西方是我们的未来吗?东方国家发展的方向就一定是西方吗?新加坡、日本等等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东方国家如何西化,也不可能成为彻底的西方国家。经济可以学习,但是文化无法抛弃。而随着东西方的此升彼降,很多人开始感觉到这似乎又是一次东西方文化逆转的时机。

  这本《中西文明的对照》,里面从中西对照历史发展的角度,讲述历史,很有高度,许多地方让人感觉豁然开朗。封面设计都很有新意,左面是一条中国龙,右面是一条西方带翅膀的喷火龙,两条龙的尾巴连成一体。东西方文明在互联网时代开始融合。但是又好像是跷跷板的两端,此消彼长。现在正是东方文明上升,西方文明下降的过程。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太看低自己,太高估对方,也不用什么都要去学西方。东方要找回自己的自信。

  《许倬云说历史03·中西文明的对照(精装珍藏版)》读后感(六):文史不分家

  学历史的时候,课本总是分世界史和中国史,往往还不在一个学期讲。结果就是我辈理科生对历史的记忆往往是七零八落的,至今也不知道十字军东征的时候中国在干嘛。而中国和世界(西方)历史一直是割裂开来的看的,完全是考试的八股印象,哪哪都对不上号。

  读许老的这本《中西文明的对照》,有种找到北的感觉。四散的知识碎片终于被拼凑起来了,那种知识体系被重铸的感觉,醍醐灌顶之感,不夸张的说是四肢百骸通体顺畅啊。历史就该这么学才对。

  中国史和世界史用文明发展这条主线串联起来,从古代文明开始,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双线推进,同时期中西方的文明发展方向,趋势,影响因素,摊开了对照着讲,到现在为什么出现差距一目了然。最后用一章做总结,把重要的文明转折点再捋顺一遍。

  每一章都有许老的观点,一个史学家的思考,严谨独到,同时又充满关怀。结尾处他就对于近现代的中国状况发出“俟河之清,竟在何时?言念及此,无限地感慨。”的感叹。

  敲黑板划重点,以时间为线看中西文明发展。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