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做出好决定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做出好决定的读后感10篇

2018-05-03 21:4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做出好决定的读后感10篇

  《做出好决定》是一本由[美]斯蒂芬·P·罗宾斯(Stephen P.Robbins)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16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做出好决定》读后感(一):#拆书学院梦想赋能班】作业

  第一步:写下要决策内容

  是否重新找过房子住:差不多价位时。是选择离公司近点的还是居住条件好一点但稍远一点的房子。

  第二步:什么触发了这个问题?为什么要考虑这个问题?

  1.现在的室友养狗,很吵影响休息,而且味道很重。经交谈后无果。

  2.现在的房子舒适感越来越差,热水管坏了直接不用,房东经常无故涨价等等问题,所以想换房子。

  3.自己的房子在装修,没办法住进去,但现在也不想合租。

  4.如果换地方租房,搬家很麻烦;也住不了很长的时间又得搬家。

  5.现在的房子4月初到期,如果续约,又要续签一年,房东说不定还涨价。

  第三步:描写理想状态现实状态

  理想状态:室友不养狗,在这里住明年在新房装修好就能搬

  现在状态:一屋子的狗臭味的房子,如果现在不搬就要再住一年!

  这个问题其实就是我能不能忍受和狗住一起的问题。(至于续签合同是否可以商量只用提前一个月说搬就可以的协议,这个貌似是可以做到的,不是主要问题)

  答案是我肯定受不了。那么就必须搬!嗯!搬吧!(需要现在做决定,至少提前一个月跟房东打招呼,他们也好招人)。

  《做出好决定》读后感(二):【纯干货】怎样才能做出好的决定?

  你是谁,你将成为谁或已经成为了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决定。

  一

  我们生活中做出的大大小小的决定就这样塑造着我们的生活,在多数情况下我们生活的质量就取决于我们决策的质量。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决策能力,但是良好的决策能力更关注于我们做决定时所使用手段,而不是决策的最终结果。我们无法控制结果,只能控制促成那些结果的过程

  良好决策的基础理性。理性就要求我们不能够凭借自己的感觉或者经验来做决策。

  理性决策有六个步骤

  1识别和确定问题。

  2确认决策标准

  3评估标准。

  4制定备选方案

  5评估每一个备选方案。

  6选择得分最高的方案。

  最好的状态当然是只要有可能就运用理性的决策过程。而且,如果我们是面对非常重大的会改变命运事件时,为了理性决策去花费一些时间和心思自然是非重要的。

  理性决策的流程非常清晰,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很难做出真正的理性决策。首先,我们很难确定我们的问题到底是什么。你先决策要求决策者全面理解问题的所在,但是在实际生活中问题一般都很复杂,而且问题出现的起因和结果都不明朗,我们很容易注意力集中在错误的问题上,或者混淆了问题的表象本质。次之,评估标准以及备选方案也很难确定。我们倾向于把注意力集中在看的见的和明显食物上,而且我们的偏见个人喜好也会限制我们归纳出完整的评估标准及备选方案,更不用说客观的,对于标准及备选方案进行排序和评估了。

  此外系统性的倾向、偏见和误差也会伺机潜入我们的决策过程。为了减少付出,避免权衡一些困难因素,我们极大依赖经验、冲动直觉以及更方便的抽签。①我们经常不提前计划。我们的反应会激起一时的冲动。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无法保持一致,并会偏离追寻目标的直接路径。②我们中大部分人对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过于自信,这会导致我们很少分析自己的可选项,以及对自己做出最佳决策的能力过于乐观。③太依赖与以往的经验。经验在教给我们很多东西同时也在限制我们的思维。④我们普遍吸取教训的能力很差。我们的记忆更倾向于让我们重新演绎过去来维持和增强自己的自尊,而不是尊重过去的事实,这让我们经常忽视问题。

  幸运的是,并不是必须要做出最佳决策我们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大多数时候我们只需要找到令我们满意的选项就行了,而不需要找到最佳的选项。而且在实际生活中正确的或者说最优的选择经常很明显,很多时候多种决策也都会造成最优或者接近最优的结果,更何况我们很多人其实对差不多好的结果就很满意。不幸的是满意的选项并不一定是好的选项,如果在做决策的过程中,我们走了捷径,或者说我们过于容易满足,我们就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

  二

  为了更好地做出决策,我们需要对自己的个性特征有所了解。在本书的第二部分,它给出了一系列测试帮助我们了解自己有关决策的一些个性特征,包括我们的决策风格,是否乐于冒险,是否有意愿提高自己的决策技巧,遇到问题时你是偏向于拖延还是常冲动的做出决定,你是否能控制你的情绪,是否过于自信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个性特征,仅仅是表明一种倾向,他本身并不具有好或者坏的性质性格虽然会影响决策,但是在不同情形下,个性特征有时会决策起到阻碍作用,有时却可以起到促进作用。不同的情形因素会加强或者减弱我们的某种个性特征。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个性倾向,并且不要否认。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才有可能控制、削弱个性倾向中的负面影响。

  三

  本书的第三部分,作者罗列了一系列大多数人都会有的不利于做出理性决策的倾向和错误。

  一、过度自信

  当我们面临一些事情性问题,并要求判断答案正确的概率之时,我们可能会趋于乐观。人们对自己和自己的表现保持着不切实际积极看法。他们高估自己的知识储备,低估风险,高估自己控制事态的能力。

  这种过度自信的倾向,①最有可能出现在信心膨胀以及判断无法精确的时候。②智力水平越低和人际关系越差的人越有可能高估自己的表现和能力。③当考虑超出我们专业能力范围的事情时,我们很容易表现出过度自信。

  可能导致过度自信的因素有:①优越感。相对于别人,我们对于自己有不切实际的乐观态度看待未来也不实际。②我们天真的认为自己可以控制随机事件。③我们能力有限,不能想到事情发展的所有可能路径。④我们倾向于寻找信息来巩固自己对已经相信事物信任。我们在寻找解决方案之初都会有一个最初的偏好,我们会寻找各种信息来支撑这个偏好,而不去寻找其他对立的信息。⑤我们不善于客观的评估过去的决定。我们通过记住成功,忘记失败,有选择地评估自己过去的决定。

  如何避免过度自信:①要承认自己可能会过度自信并且努力寻找可能出现的过度自信的征兆。②努力寻找对立的证据,预测可能出会出错的原因。如果自己无法完成这样的程序,可以让其他人为为自己提供一些相反的观点来帮助你了解你的立场中可能出现的缺陷。③要根据在某件事情的专业程度来调整自信度,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人士去做。

  二、拖延

  拖延症是一种推迟做事情的倾向。

  研究表明,脆弱的自尊、害怕犯错、过于追求完美渴望获得控制权、缺乏动力组织能力差以及经常觉得时间宽裕都有可能导致拖延症。不过有很多研究表明,拖延症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矛盾心理。在做决定时,由于每个方案都存在缺点,人们经常会出现矛盾,让做决定变得困难。但是发生这些是因为我们的行为基于观念而非事实,也就是我们认为我们的方案差不多。并且因此倾向于避免做出决定,继续收集更多的信息。除了矛盾心理,事情本身也有可能是拖延症的来源。我们经常会避开令自己不快的决定和任务,这主要是因为我们认为这些都是一些不吸引人的事情,虽然长期来看对自己有益,但马上做所导致的痛苦让我们害怕。

  对策:对一些小的决定,我们可以告诉自己“不用着急,只是一个决定而已”。要明白类型的决定,即使做错了,代价也不是特别高。在做重大决定时,可以尝试为自己设置一些限制。如果你这个最后期限,然后向其他人公开效果就会更好。此外,我们还可以创建自动的“行动策略和预先的承诺

  三、即时满足偏差

  满足即时需要和拖延症都是自我控制的问题。作为人类,我们趋向于享受即时的快乐,避免即时的代价。如果感觉很好,我们就想立即享受;如果感觉到痛苦,我们就想延迟它不管我们性格倾向如何,现在各种各样可以让我们先享受后付出的活动必然鼓励我们活在当下。然而不幸的是,我们的生活充满了需要眼光长远的决定,而且这些决定一般都很重要。我们缺乏耐心以及长远目光的一个原因就是:未来的好处离我们越远,我们就越不珍惜她。

  如果你想抵挡立即享乐带来的诱惑,可以做以下几件事。第一,设立一个长期的目标,并经常检查这个目标,这样可以让你把注意力集中到长期的目标上来,并觉得做出一个在未来才能享受到好处的决定不再那么痛苦。第二,不仅要注意报酬,也要注意代价。对于重要的决定,一定要仔细考虑未来会产生的代价。第三,看看周围那些以前不考虑未来而现在受苦的人,引以为戒

  四、锚定效应

  锚定效应是指不自觉地给予最初获得的信息过多重视的倾向。我们的大脑会给一开始得到的信息过多的关注,最初获得的印象、观点、价格和估值之后的相比,分量会更重。锚定效应是广告商、政治家房地产中介律师等游说人士广泛运用的技巧。我们买车、买卖房子、订立婚前协定或者协商薪水,都是一个谈判的过程。一旦谈判开始,锚定效应也就开始了。

  在没有客观因素,可以对比的情况下锚定效应的影响最大。购买珠宝艺术品,尤其会受到锚定效应的影响,因为很多人难以评估它们真正值多少钱,我们经常会被卖家开始说的价格牵着鼻子走。在模棱两可环境中,我们尤其要注意一些琐碎的因素,因为它们会对我们产生锚定效应,使我们一直围着这个最初的位置打转。

  减少受锚定效应影响的办法:首先,一定要了解锚定效应。记住我们容易受第一印象的迪,因此当我们接收最初的信息时,一定要保持警惕。同样,当你面对最好的和最坏的情形时,也一定要谨慎,这是因为极端的锚定价格会产生更强大的效力。最后,用锚定效应的知识来提高你的谈判技巧。如果你是卖家,不要过分注重最初的价格。如果你是卖家,试着通过制定最初的价格来获取主动权,让谈判围绕着整个最初的数字进行。

  五、选择性知觉偏差

  当情况模棱两可的时候,认知更多地会受到个人的主观因素,而不是事情本身的影响。态度、兴趣经历背景等都会影响我们看待事情的方式,甚至年龄性别种族童年的经历、职业家庭状况等都会影响到认知。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承认,这个世界多情况太过于模糊。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独特的认知基础,通过这个认知基础我们看待和诠释这个模糊的世界,因此,我们无法客观地看待发生在身边的事情。基于带有偏见的认知,我们选择性地认知和诠释事件,并把这种诠释称之为现实。选择性知觉通过影响我们注意到的信息、发现的问题和开发出来的方案来影响决策程序。

  我们无法消除选择性知觉,我们所有人的所有认知都带有偏见,但是我们可以尝试减少选择性知觉的影响。首先,你要承认这一事实——你的所有认知都带有偏见。其次,你要了解自己的选择性知觉偏差是什么,当你看待事物的时候,你会把什么样的期望带进来,导致自己无法做到客观。最后,尝试以局外人视角来看待,问问自己如果别人有不同的期望,他们看待事物是否会有所不同

  六、证实偏差

  证实偏差是选择性认识具体表现之一。我们倾向于去那些可能会说一些我们想听的话的地方寻找信息,而屏蔽挑战现有观点的证据,也倾向于仅凭表象就接受那些与我们观点一致的信息。

  证实偏差的一种解释是一致性,我们以此来保证决策的连贯一致。另一种解释是证实性证据告诉我们自己走的路是对的,而非证实性证据则暗示我们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聪明。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们也会更加投入。第三种解释是正式性证据可以减少冲突和复杂性,使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简单化。

  不幸的是,证实偏差很难克服,即使是最简单的对策——积极寻找矛盾的或非证实性的信息——也很难做到。我们能够做出的尝试是,有目的地去寻找非证实性信息,尽量保持怀疑的态度知道它变成一种习惯,还要训练自己经常挑战自己最钟爱的观念,要思考为什么你的观点可能是错的,然后积极地搜寻可能存在的证据来证明它们确实不对

  七、框定偏差

  杯子是半满还是半空?

  框定偏差是我们认知事物时创建的一种心理结构。它决定了在一个情形中哪些方面会被考虑,而哪些方面会被排除在外。因此,框定会限制我们看到的事物,并设立不准确的参考点。把注意力集中在特点环境下的特定方面并强调它们的同时,我们对另一些方面不予重视甚至忽视。我们会基于自己的经验、素养和文化等因素来框定问题,因而无法客观地看待事物。

  建议是,首先要注意你经常使用的框定。你的框定强化了什么?弱化了什么?第二,确保你的框定能够合适地看待问题。注意不要将一种框定用在所有问题上。第三,尝试使用不同的方法重新框定问题,看看这样是否会改变你的主意。最后,通过证伪的方法不停地挑战你的框定,想想为什么它可能是错误的。

  八、易得性偏差

  易得性偏差让我们趋向于记住那些最容易从记忆中提取的事件——这些事件多是最近发生的、较为生动的事情。因此我们客观地回忆事件的能力大打折扣,并使我们的判断和概率估计受到影响。

  理解这一偏差的关键是认识到自己是经验的产物。你的所见所闻、经历的事件塑造了你对风险和概率的认识。因为你的经历存在偏差,因此你对风险和概率的感知不一定准确。所以在现实中,我们会避免一些实际上并不那么大的风险,而忽视那些不应被忽视的风险。

  易得性偏差很难克服。不过,也有几点建议。首先,不要过分依赖你的记忆,对于一些重大的决定,要多进行客观研究,以大量数据来代替记忆。第二,要质疑你的信息,问问自己是否过分收到一些已经存在的、最近的或者生动的信息的影响。第三,扩展你的经历见识,阅历越丰富,你对风险和概率的感知也就可能越精确。

  九、代表性偏差

  别人的成功可以复制吗?不,别人的成功只能用来借鉴,而不能复制。因为任何人的成功都只是概率事件。

  概率事件不会自动调整。以前发生的事情对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没有任何影响,然而很多人却认为概率会平衡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这就是代表性偏差——在对事件进行概率估计时,过分强调某种典型类别的重要性或可能性,而不顾其他潜在的可能性的证据。

  代表性偏差首先忽视的是“趋均数回归”这一规律,没有想到回归均值在很多情况下必定会发生,又或者即使承认它,却总是善于找出其他的有创意的解释,比如“运气”。代表性偏差更经常忽视的是样本量。小样本会出现有偏差的结果。如果你基于一个小样本进行决策,那么一定要持谨慎的态度。

  建议:首先,在不完全相同的情况下进行比较要谨慎。其次,牢记趋均数回归。极端的表现之后往往会出现趋于平衡的结果。最后,要知道小样本会扭曲结果,尽量避免基于小样本进行决策。

  十、发现隐藏的模式

  世界始终包含非常多的偶然事件,而我们习惯于给这些偶然事件赋予意义、给出解释,认为这些偶然事件背后隐藏着某种模式。当我们试图给偶然事件添加意义的时候,决策程序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而当所有理性的解释都无法说得通时,我们就会认为是命运和运气使然。这样,决策程序受到的损害程度就更严重了。由随机事件催生的最严重的扭曲是我们把假想出来的模式转化成迷信。

  理性的做法是承认有些事情在我们的控制之外。当事情发生时,问问自己这是可以用模式解释的事情还是纯粹的巧合,不要可以给巧合赋予任何意义。坦诚面对自己的迷信,识别它们并对它们发起挑战:它是否限制我进行改变?它会给我带来任何不正常的后果吗?

  十一、熟悉度偏见

  熟悉度偏见是指当我们做决定时,如果遇到的情况与以前出现过的情况类似时,我们倾向于把之前做过的决定照搬过来。

  熟悉度偏见是易得性偏差的的延展。易得性偏差与我们记忆深处最近和最生动的回忆重现有关,熟悉度偏见与回忆所带来的放松有关。大脑处于紧张或者超载状态时,我们会寻找捷径,熟悉的模式就是这样的捷径。

  受熟悉度偏见的影响,一般的投资者倾向于投资自己熟悉的股票,一个公司的员工也倾向于持有自己公司的股票,消费者习惯于购买之前购买过的品牌,甚至会影响我们的医疗决定。

  在投资或者决策的时候如果选择了熟悉的事物,我们会低估风险,无法以多样化来抵消风险(不要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地克服熟悉度偏见,你需要强迫自己走出舒适带,尝试没有尝试过的事物。不断审查自己的投资,确保它们满足你的多元化目标。

  十二 理解沉没成本

  你会已经很撑了但是仍然坚持吃完所有的饭菜吗,只因为你已经付过了钱?你会因为已经买了票而坚持看完一场你不喜欢的电影吗?

  忽略沉没成本会让我们看起来优柔寡断、不一致而且过于浪费。我们要挽回面子,不想承认先前的决定是错误的。我们想表现出一致性和连续性,为了给别人展现出自己好的一面,我们往往选择坚持到底,哪怕是对于错误。

  但我们更要明白,今天做的决定只影响未来,而不是过去。所以做决定时,不要注重过去的亏损和成本。也就是说要忽略沉没成本。其次,要勇于承认错误。再者,要明白,你并不需要总是保持一致。否则,你会因为舍不得沉没成本而承受更多的损失。

  十三 有限搜索错误

  我们大多数人在回应复杂问题时,都会把问题简化到一个容易被理解的程度。这样做是因为我们无法消化和理解优化决策所需要的所有信息。我们没有理性决策过程中所需要的充足的时间、知识和其他资源。这个过程被称为有限理性。在面对复杂的问题时,我们会构建一个简化的模型,提取问题的本质特征,忽略问题的其他特性。

  在完全理性的决策中,所有的选择都会被考虑。但在有限理性的决策中,满足要求(它与我的基本原则或价值观相符吗?它与我的目标相符吗?它与我实现这些目标的计划相符吗?)的选择将是决策者第一个遇到的可以接受的方案,与现状最为接近又满足决策标准的解决方案最有可能被选中。这只是一个满足要求的选择,而不大可能是最佳选择。

  我们都容易出现优先搜索的错误。要减少它的影响,可以从保持开放的心态开始,不要过早地判断解决方案,同时花点时间扩大你的选择范围,要有点创新意识,除了显而易见的方案,看看超出常规、奇怪陌生、标新立异的和以前未曾尝试过的方案。

  十四 情感卷入错误

  理性的决策过程应该是没有情感卷入的,但很多人都做不到这一点,情绪不仅影响了决策的进程,还影响了决策的结果。尤其是负面情绪,会限制我们的注意力、加快决策进程并导致冲突行为。这最终会导致做出决定后的遗憾。情绪卷入还会使我们为了短期而牺牲长期,我们根据当时的心情做出了一个考虑不周的决定,然后发现它创建了一个持久的模式,成为所谓的情感级联。当情绪使我们偏离了长期目标的时候,以及在压力下或是过于激动的时候,理性最有可能被削弱。

  情绪管理的第一步是认识到情绪会影响决定。第二,做重大决定时,如果压力过大或过于激动,就要推迟作出决定的时间。第三,如果你不能推迟决定,那么像没有情感卷入的亲朋一起讨论这个决定。第四,花点时间扩大你的选择范围。第五,要一直专注于你的长期目标。

  十五 自利性偏差

  我们很容易把成功归功于内部因素,如能力或努力;而把失败归功于外部因素,如坏运气或概率事件。但是,但我们评判他人的决定时,我们往往会低估外部因素或外部原因,高估内部因素或个人因素。自利性偏差是一种我们应该警惕的错误归因倾向——认为他人应该对自己的缺点完全负责,而对自己更宽容。我们不会客观地评估自己的决策结果,也不擅长评估决策结果的成因,因为,我们要经常吸取以往的经验的教训。

  掌控自利性偏差有以下措施:首先,要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一种倾向,注意不要过于自大地认为从过去的成功就能推断出未来的成功,或者是在自己遇到挫折时责怪别人。第二,练习挑战自己固有的倾向。在事情进展顺利的时候,问问自己:是什么偶然因素助成的?当事情进展不顺利时,问问自己:我自己做了什么会导致这样的结果?

  十六 适应性偏差

  我们会受到适应性偏差的影响——这意味着对于新事物无论多么热衷或兴奋,我们的新鲜感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退。从长远来看,我们的幸福感趋于回归到正常状态。愉快的和不愉快经历的影响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散,然后回归到原来的基准水平。“胜利的快感”是短暂的,“失败的痛苦感”同样如此。只是我们觉着它们持续很久而已。也正是这种错误的预测,影响到我们的决策。

  合理利用适应性偏差可以让我们最大限度地从决定中汲取乐趣。当然,前提仍然是要正确地认识到新鲜感总会消退。首先,你可以通过专注于新鲜的和暂时的乐趣来增加你的幸福感。第二,慢慢享受让你愉快的活动。三是加快完成不愉快的任务或活动。最后,中断一个愉快的经历能令你更快乐。

  十七 后视偏差

  后视偏差让我们在得知事件的结果后,错误地认为我们在事前本可以准确地预测事件的结果。当事情发生,我们有了对结果的准确反馈后,似乎很善于总结性地认为出现这样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

  后视偏差会削弱我们向过去学习的能力。但不同于其他的错误和偏见的是,即使我们认识到它,我们也难以显著地减少它的影响。减少后视偏差的最有效办法就是让自己考虑某一特定事件产生不同结果的其他原因。如果你只看到事件为什么会出现目前结果的话,往往会高估这一结果的必然性,并大大破坏从错误中学习的机会。

  四、高效决策的12条建议

  1.没有目标就没有有效决策

  理性意味着一致性,一致则需要明确的目标。没有目标,我们往往会变得目光短浅,重视那些有相对确定结果的方案,而低估那些有长期后果的方案。没有目标,也就无法做到事先计划,而无法事先计划是有效决策的最大绊脚石。

  如果不知道自己想要完成的任务,那么作出合理的决策即便不是不可能,也会是非常困难的。所以,你需要知道自己的目标和偏好。你可以从评估自己的价值观和优先项开始。什么是重要的?考虑的时候要避免受到社会压力和社会规范的影响。尝试做自己,看看什么让你快乐。当你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观和优先项之后,你就知道了自己的目标。在确定目标时,越清晰、越具体,你就越容易评估正在做的决定是否能让你实现这些目标,同样,剔除那些让你远离这些目标的选项也会更容易。最后,定期检查你的选择与目标是否一致。

  2.有时,什么都不做是最好的选择

  拖延是一个推迟做事的普遍倾向。而什么都不做(指想要做一些事情,但行动是相反的——刻意拖延)是一个积极的、有计划的努力,以避免发生改变。选择维持现状可以是一个有效的行动。

  在你情绪高涨时、危急时刻、缺乏信息或者受到压力时,什么都不做可能是最好的选择。

  3.选择不做决定也是一种决定

  维持现状就是一个决定。历史上充满了很多失败的决定,这些决定失败的根源就是消极无为。尽管通过采取积极的行动,我们或许可以事情变得更好,但我们更愿意坚持原来的道路。

  如何应对不做决定呢?第一步是要意识到这一点。你不能通过无视它们来避免做出决定,维持现状和改变一样是要付出成本的。此外,你还需要直接挑战现状。你必须做出积极的决定,找出现状的不足。研究表明,在短期内人们可能会后悔做决定,但从长远来看,不做决定的遗憾更多。最后,考虑无所作为的代价。

  4.当下的决定将严重限制未来的决定

  理性的过程是分离的、封闭的,它假定每个孤立事件的决定都有一个明确的开始和明确的结局,但是现实并不是这样的。现实世界中的决定是环环相扣的、互相连接的。几乎你作出的每一个决定都受到它之前决定的限制,并制约你今后的决定。

  要想长期保持理性,需要在“上下文”中考虑你的决定。你可以通过向前看来改善你的决策,以确保当前的决策符合你的目标。向前看,看看今天行动的未来后果,这样做,你会降低忽略或限制未来机会的可能性。因为今天的决定将影响和制约未来的决策,你徐亚哦评估今天的决定是否适合你的未来。你要确保正在做的事情与你一个月后的目标、一年后的目标、十年后的目标,甚至更远的目标相一致。

  5.关键的决定就那么几个

  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经历去优化每一个决定。如果不区分关键决定和其他决定的话,反而会忽视真正重要的决定。你需要把你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重要的决定中去。

  一个决定对未来的影响越大,它的重要性就越大。不同年龄段的重要决定也不一样。你需要为自己确定哪些决定是重要决定。

  6.搜集信息要适可而止

  在做复杂决定时,我们往往会寻找更多的信息,因为我们总是认为信息越多就是越好。但是,信息的数量并不等同于信息的质量。我们接收到的信息,很多并不会给你提供决定所需要的、有用的和可靠的价值。不断寻找更多的信息可能会导致不必要的延迟。高效的决策者知道什么时候适可而止。

  要专注于你的目标,并接受你几乎永远不可能得到所有信息的事实,花点时间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和反思有些更重要。当继续努力不再可能产生任何有价值的选项时,做出你的最终决定。

  7.给自己的选项,不要超过6个

  我们期望自己拥有选择的自由,但因为我们吸收和记住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面对过多选择的时候,我们容易陷入“选择的悖论”。事实上,有一些选择是好的,但不代表更多选择就会更好。事实上,选择越多,出现遗憾的可能性也越大。因此,我们做决定时,可以通过限制选项的数量来增加幸福感,也可以考虑降低自己的期望值,做一个差不多就行的人。无论在选择还是期望方面,少就是多。

  8.纠结于过去的决定只会浪费你的时间

  当你知道当初另外一种决定的后果时,你就可能经历后悔。重温以往决定可以为我们提供学习机会,但这样做也会浪费时间和精力。一个决定做出后,就形成了沉没成本。它会使我们在作出未来决策时犹豫不决。沉迷于过去的决定常常与惰性和拖延症有关,就因为我们害怕犯错误,害怕在未来后悔。

  后悔来自于自己已选方案与未选方案之间的比较,如果你不知道决定的结果如何,你就很难体验到后悔。决策越困难,你越有可能会出现后悔情绪。如果你很快就知道决定的结果,你很可能会感到后悔。一个决定越是不可逆,如果后果不理想,俺么你对这个决定的后悔程度就越高。

  但不是所有的决定都需要后续跟进。生活中的很多决策都会自动给你反馈,没必要给自己找更多的反馈。你反而应该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重要的决策中去,特别是那些存在好几个相似备选方案的决定。最后,在不可逆的决定上多花点时间。

  9.成功人士懂得冒险

  低风险生活的一大特点就是不需要太多的决策。低风险的承担者不是在积极地管理自己的生活,而是被动地坐在场边,让生活发生在他们身上。如果不放弃一些稳定的东西,承担风险,就很难取得巨大的成功。

  冒险之前也需要进行深思熟虑,认真考虑成功的概率。成功概率很小的选择方案,即使回报特别封侯,也是在赌博。但是你不应该仅仅因为存在失败的可能,就错过那些会带你走向成功的机会。你应该去拥抱变化,变化并不总是一种威胁,它通常是一个机会——一个有风险的机会。你要了解你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与你风险偏好水平相适应的粉干。你要承担的是计算过的风险,不是赌博,要仔细考虑决策潜在的好处与坏处。

  10.是人就会犯错

  你冒的风险越大,你犯错误的概率就越大。把错误当成失败还是当成可以借鉴的新信息都取决于你。强化理论告诉我们,屡遭失败会削弱我们再次尝试的动力。我们都有一种倾向,喜欢重复和强化那些能够成功或者有进步的活动,避免成功无望的活动。如果你做出的决定并没有出现预期的效果,那么这些挫折会让你在未来难以作出那些存在不确定性和风险因素的决定。阻碍我们接受错误的另一个因素是对完美的渴望。完美主义情节严重的人恐惧失败,害怕犯错误,担心失去控制,他们也更容易收到拖延症的困扰。

  你应该承认失败是生活的一部分。人生充斥着不确定性,你需要做的是从挫折中吸取教训。犯错误没有什么可怕的,只要你不重蹈覆辙。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办法是寻求小成功。经历过一次重大的挫折后,你可以做出一些能够实现小成功或小改进的决定,这样做可以恢复自信。

  11.经验也可能是负担

  经验是对专业技能积累的多次反馈。经验具有三重限制:反馈存在延迟,人们可能永远不会知道另一种决定的结局会是什么,情况之间存在差异。因此,仅仅因为我们知道发生了什么(经验)并不意味着我们知道它为什么会发生(学习),以及是否能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经验最大的影响就是它会让你作出常规决定。但是如果经验导致了傲慢、过于自信、不准确的看法或者限制了创造力,它就会降低决策的质量。经验还会导致不准确的认知。如果你的经验是带有偏见、存在某种倾向性的,那么你的看法就很有可能是不住气馁的。最后,经验会限制创造力。当新的决策需要具有创新性的解决方案时,经验会限制你的发散性思维。

  经验可以是一种资产,也可以是一种负担。它可以导致傲慢和自负。取得过成功的人需要警惕,不要过于自信,尤其是在处理专业领域之外的问题时。在新的清醒下处理问题,依赖经验需要谨慎。找到一个创造性的解决方案需要你超越常规性的思维。但是,当你应对常规问题时,你应该放心地依赖经验。

  12.你所属的文化决定了你的决策风格

  我们都是自己所处文化的产物。在任何一个国家,占主导地位的决策风格和实践反映了和这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因此,不要想当然地认为其他国家的人跟你一样做决定,同样也不要因为他们的决策方式与你不同就认为他们低级。在良好的决策不是通过理性来做出的地方,你就应该根据当地的文化调整做法。

  五、总结——核心内容

   你能够提高自己的决策水平

   一切都始于目标

   只要有可能就使用理性过程

   不做决定也会有成本

   了解你的性格倾向

   寻找与你的信念相悖的信息

   考虑一下没有偏见的局外人会如何看待

   不要赋予随机事件任何意义

   犯错误没关系

  《做出好决定》读后感(三):理性决策六步骤 #拆书学院【梦想赋能班作业】

  和成功心理学不同,这本书很薄,也就160页左右,阐述了理性决策的6个标准步骤、12条有针对性的建议,避开17个常见心理陷阱,帮助人们在复杂的信息环境里快速决策,满满的都是干货。人人都希望能够理性决策,我也不例外,回想以往决策的过程,患得患失的纠结心情,真的是对自己比较失望。看了这本书,对于理性决策的6个标准步骤,可以这么理解:1,识别和确定问题;2,确认决策标准(结合兴趣、价值观、目标、个人喜好、风险偏好等);3,评估标准;4,制订备选方案;5,评估每一个备选方案;6,选择得分最高的方案。在赋能班学了这个步骤后,课下尝试着用这六步进行理性决策,终于和老公在分歧意见最大的家庭理财方面达成一致。双方给出能够接受的风险程度(月供多少,负债多少,现金预留多少),以及买房目的,倒推出可以接受的房产价格和买房城市,寻找合适的房产。同时也按照这几个步骤在赡养老人和援助亲戚方面进行了理性的交流,双方消除误会,互相理解,遵照双方父母都要孝顺的原则,以及救急不救穷的原则,在需要的时候给予其他亲戚帮助,但平时提高生活水平则必须自身努力,目标逐渐趋同。

  这本书有很多自测题,做一做有助于了解自己。

  《做出好决定》读后感(四):管理学大神教你如何高效做决定

  学管理的同学都知道,斯蒂芬·P·罗宾斯是管理学界的大神,我曾经抱着他的《组织行为学》啃了很多天,受益良多。这次他新出的《做出好决定》,我在上班的地铁上很沉醉地看完了,书虽然薄,但是大神越来越大神了,这本书可以总结为9个字:大神教你高效做决策。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按照惯例,大神罗宾斯依旧不会帮你做自我管理,而是告诉你建构和分析问题的正确方法,知道方法后,你就能逃脱“选择决定成败”的魔咒啦,从而改善决策质量、做出好决定,走上人生巅峰。本书分为5部分,①人生是自己的,一定要学会做决策;②八项性格测试帮助我们更了解自己;③描述了大部分人不能做好决策的原因并给出了解决方法;④关于高效决策的12条建议;⑤总结了从这本书应该学到的技能。

  在第三部分中,大神罗宾斯罗列了17种大部分人在决策中都会犯的错误,看得我冷汗淋漓,因为这17种错误,我都犯过,而且我身边的人也曾经或是正在犯。以我自己为例:

  1、自利性偏差:自己都是对的,错误都是别人的

  我见证了2015年的牛市,随后是股灾。股市上涨时,随处都能听到投资者对股市的谈论,跳广场舞的大妈都开始传播股票代码,当时他们确实赚钱了,然而股灾来临市场崩盘了,亏钱的就会责怪荐股人,那段时间我见过的说翻就翻的友谊小船,就有无数艘。

  我们很容易把成功归功于内部因素,把失败归咎于外部因素。股市赚钱时,我们会觉得是自己在众多推荐股票中选择了正确的,股市亏钱时,我们会觉得是运气不好或者别人给错了建议。

  针对自利性偏差,我建议大家记住一句话:我得到的都是侥幸,失去的都是人生啊。

  2、理解沉没成本:承认错误,及时止损

  我之前有一个坏习惯,就总是强迫自己吃完自己点的所有菜,美名不能浪费。后来我才知道管理学上有个术语叫“沉没成本”,沉没成本是指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还是以吃饭为例,我过去花钱点了菜,菜上来了,我现在吃不完但是菜不能退了,所以为了沉没成本,我必须要努力吃掉。

  然后我妈一句话治愈了这个毛病:“吃不掉的菜宁愿放在外面浪费,也不要放在肚子里浪费。”

  今天做决定只会影响未来,所以在做决定时,不要注重过去的亏损和成本。勇于承认错误,菜点多了就是点多了,恋人看走眼了就是看走眼了,不要为难自己,该撤就得撤。

  3、后视偏差:人人都是事后诸葛亮

  我最讨厌的一句话就是:我就知道会是这样。以前我被狂吼过,“我就知道你是错的。”然后我直接发飙了,“你妹,你知道你当时咋不上?”人们经常会在得知事件结果后,错误地认为我们在事前本可以准备预测事件的结果。股灾发生后,我看到很多人又开始说实体经济差,牛市不会长久的;然而在牛市的时候,这伙人是这样说的“实体经济差所以国家要用股市来拉动”。

  如何治后视偏差?多考虑一下预测结果的对立面如果发生了,会是什么样的原因。比如说,你预测大牛市的时候,也要多想想万一如果崩盘了会是什么原因呢?

  如何高效做决定?

  ————————————————————————————————————————————

  我从17种大部分人在决策中都会犯的错误中罗列了以上三种,用以自勉,也希望能够引起大家共鸣,一起学习下面我将总结的大神罗宾斯教我们高效做决策的秘密。

  1、没有目标就没有好决策

  没有目标,你没法理性,没法区分重要的和不重要的决定,你不知道需要什么信息,也不知道怎么从好多信息中选择有用的。

  要理性,就意味着要有明确的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就能事先做计划,从而坚定肯定一定地去执行。以现实举例,如果你确立了减肥20斤的目标,面对朋友的烧烤诱惑,你还会嘚吧嘚地奔赴约会吗?当然也有像我这样在烧烤和减肥效果中选择前者的人,吃完以后我都会觉得自己目光短浅,减肥肯定不能成功。

  所以我们需要计划表,需要长期和短期的目标,有了目标才能知道如何从现在所处的地方走向我想去的地方。如果不知道去哪里,那每条路都是死路。

  明确目标后,就能快速剔除与自己利益不一致的选项,并显著降低做出后悔决定的可能性。

  2、制定决策尽量要理性

  对理性的寻求让你了解和明晰了你的价值标准,这样你需要优先考虑的事情就能保持一致。也就是在了解现实限制的同时,要做一个价值最高的决定。

  理性决策分为六步:①识别和确定问题;②确认决策标准;③评估标准;④制定备选方案;⑤评估每一个备选方案;⑥选择得分最高的方案。

  以我上大学填报志愿为例:①确定问题是填报一个好学校;②确定好学校的标准:985/211/专业优势/离家远近/学费/就业……③确定每个标准的重要性,以爱好为主还是以就业为主;④罗列符合标准的学校进行评估,可以询问上大学的哥哥姐姐,老师,家长;⑤最后选择得分最高的方案。

  对不起,当年的我填报志愿完全是闭着眼睛胡来的,接到录取通知书我才知道我的专业,如果当年知道如何有效做决策,现在的我会不会有所不同?

  3、了解性格倾向

  这本书里有八项性格测试,足以让你了解自己。我测试完后发现我是一个风险规避型的人,之前我一直觉得我是一个挺敢于冒险的人,所以经常想勇敢地跃跃欲试。测试让我更加了解自己,以后也会相应地做出符合性格特征的选择,这也是最优化的一个办法。

  4、多听听相反的话

  这本书的第三部分罗列了17中常见错误,其中过度自信、证实偏差(寻找可以证实我们过去决定的信息)以及后视偏差(错误相信我们有预测结果的能力)是导致我们经常犯错的主要原因,如果我们能多听听相反的话,积极寻找那些与我们信仰和假设相悖的信息,就可以有效避免犯这些错误。

  因为当我们愿意承认我们的思考可能会犯错时,就已经避免了自狂自大的倾向。

  如果我们的信念是正确的,在相反的话中它们仍然可以站得住脚。那我们一定可以做出有效的决策。

  5、不要为随机事件赋予意义

  说实话,我最佩服证券分析师,股市上涨时,他们能把股市上涨的原因说的头头是道,股市下跌时,他们对经济分析的口才又让人折服。但是,股市的走势是随机的啊!是随机的啊!是随机的啊!要是有能预测股市走向的研究员,你给我站出来!我要死死抱住你的大腿!

  证券分析师为随机事件赋予了意义,然后好多人倾家荡产。随机事件催生的最严重的扭曲是我们把假想出来的模式转化成了迷信,这时候我们做出来的决定都是大打折扣的。

  你要接受现实,有些事件有既定的规律可以遵循,比如好好工作赚钱;有些没有,比如彩票、炒股,不在自己控制以内的事件,就不要赋予他们意义了吧。

  6、不要害怕犯错误

  如果害怕犯错,你就会错过学习的机会,你就会放弃主动决策的先机。

  人无完人啊,是人就会犯错。有些人被错误打击的爬不起来,最终湮没在历史潮流中,有些人愈战愈勇,比如肯德基爷爷,最终占领全世界。

  把错误当成失败还是可以借鉴的信息,都取决于你的想法。犯错以后,你能安静地问自己一句:“我能从中学到什么吗?”

  7、写在最后

  以前我一直觉得努力是最重要的,学了《管理学》以后,我才明白有效的努力才重要;后来我觉得选择是最重要的,经历种种事情之后,我才意识到,有效的选择才最重要。种一棵树的最好时间,一是十年前,二是现在。感恩能在我想要寻求改变的现在,遇到了大神罗宾斯关于高效决策的谆谆教导。

  《做出好决定》读后感(五):tag#拆书学院「梦想赋能班」作业做出好决定

  本书不厚,很薄,但呈现的却是在工作生活中无法回避问题:决策。

  每天,我们都要做出一系列的决定。闹铃响起,是否决定马上起床。今天雨天,决定穿什么衣服。孩子咳嗽了,是否评请假去医院治疗,明天出差,需要准备带什么不带什么等等

  这些还只是日常话的事物性决策,但是对于找工作,找对象,买房,买车,买保险等等……这类的决策可能影响性更大

  如果,我们仅仅凭借感性感觉做决策,势必会在信息收集和分析不全面的情况下做出错误的或者不是最有效的决策。

  在拆书课堂上,老师对于如何有效的进行决定做了系统的分析和练习。

  在有效决策的学习中,明确地发现,自我决策风格,以及以往大多靠感觉做决策的弊端。

  按照老师和作者,对做出好决定的思维模型和锚定效应,在生活和工作中无处不在,随处可用。

  《做出好决定》读后感(六):理性就是你和梦想之间最近的距离

  又到一个一度的高考季,让我想起去年高考分数刚出来时,接到两个电话。一个是以前从没给我打过电话的舅舅,说表弟分数已出来,达到了上海某三所高校的分数线,问我报哪个学校好。我的第一反应是说:“那你先问表弟,每个学校侧重点不同,他想学什么专业?”舅舅立即说,“他哪里懂这些,他只有一个想法要去江浙沪。”然后电话叮嘱我帮他打听江浙沪学校的招生情况,选一个能稳妥点的填志愿。

  后来姑姑也同样给我电话,她家也有一个高考生。说今年考得不是很理想,问我该怎么办。是选择复读,还是挑一个差不多的大学先读着。我同样是问,表弟什么想法?复读也要他自己有复读的决心啊。“他啊,没什么想法。”闻此言,电话这头的我真想立即摔电话啊。两个相差十多岁的表弟,他们长什么样子我都快不记得了,在选大学这么重要的事情上需要经由父母来四处打听拿主意。这是因为他们主动放弃选择,还是因为不懂得如何做决定呢?他们大概忘了啃老族群中有很大一部分人的借口就是:“当年的大学,当年的专业都是父母挑选的,我并没有兴趣的,所以我现在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巨擘、畅销书作者斯蒂芬·P·罗宾斯的新作《做出好决定》这本书中,正是从肖恩·诺瑞斯选择大学这个案例开始分析“理性决策”。选大学如此重要的事情上,自然不能凭一时的冲动或是盲目,而仓促决定。作者同时提出“家长最重要的作务之一就是教育孩子如何做好自己的决定。”上了这么多年的学,在一切以高考为目标的求学路上,“做决定”这项技能却常常被我们忽略。“高考”并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对于许多人来说高考后的决定或许还要比高考本身重要得多。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当年若不是填错了高考志愿,我的人生或许就不是这样。不用说如此重要的决定对人生的影响力,即使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微决定,都将在最后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改变我们的生活。

  有些人理性,而有些人感性,而良好决策的基础是理性。你可以在理性的基础上去任性的做感性的决定,但若是在无理性的状态下完全凭感觉出发,那么很容易就掉入“无知”的陷阱。而理性就是你和梦想之间最短的距离。作者罗宾斯为我们列出了理性决策的六个标准步骤:

  1、识别和确定问题。

  问题往往出现在现状与渴望的状态存在差异的时候。

  2、确认决策标准。

  兴趣、价值观念、目标和个人喜好等都将成为决策的标准,影响决定。

  3、评估标准。

  为决策中的重要性列先后顺序。

  4、制定备选方案。

  制订解决问题的所有备用方案。

  5、评估每一个备选方案

  6、选择得分最高的方案

  《如何做出好决定》共五个部分。分别详细阐述了理性决定的重要性、了解自我作为决策者时的风格、17个常见心理陷阱、12条高效决策的建议及最后的9条总结。作者从成千上万的调查研究中提取了精华,将专来的知识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强调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我们学习这些知道,并不是为了从书中直接找到问题的答案。他不能告诉你该选择哪所大学,该与什么样的人结婚,是不是应该要生二胎,但这本书的目的是告诉你“建构和分析问题的正确方法。”每个人的人生不同,目标不同,还有偶然事件的影响,只有在学会“如何决定”后,才可以更好的去“决定什么”,提高做出好决定的概率。

  第二部分的测试题更有利于我们了解自我作为决策者时的风格。

  测试题

  《做出好决定》读后感(七):没错!这本书让我省了几千块

  辗转反侧两天,终于下决定买一款入门相机,结合自己的需求列入以下条件:

  1、价格,预算在6000左右。

  2、便携,日常出门可以方便带着。

  3、拍摄场景,拍美食、拍静物、拍人像,随便拍一些风景。还是喜欢小清新的风格的。

  然后去各大摄影论坛,知乎搜寻资料,看看达人们的推荐。最后选定了价格合适又比较轻便的索尼微单a6000。然后懂器材的朋友聊一聊。索尼a6000果断被喷,索尼镜头群少是一个原因,关键是a6000是半画幅啊,跟全画幅的相机一比简直要被秒成渣。如果要买索尼微单,推荐a7以上。于是又在论坛恶补一下半画幅和全画幅,a6000和a7的差别。看着满屏的全画幅好,半画幅坏,差点就决定多吃几个月土,拿下全画幅的a7,一次到位,买就买最好的!

  但是转念想到前两天刚看的一本书《做出好决定,理性掌握工作与生活》,里面举了理性做决定的步骤。万分纠结的我,不知道如何做决策的我,赶紧翻开书来江湖救急。

  理性决策有六个步骤:

  一、识别和确定问题

  我想买一款入门相机,在单反和微单中有点犹豫;在全画幅和半画幅之间有点犹豫;在镜头的选择上也有一些犹豫。

  二、确定决策标准

  在这个步骤中,我需要确定对我最重要的是什么。

  1、能拍人像与静物。

  2、出门容易带着

  2、高性价比,希望并不贵

  3、画质好一点当然最佳

  4、如果要后续投入,如何选择

  三、评估标准

  这一步骤列下来自己的需求,按需求高低从上到下,列标准,满分10分。

  1、能拍人像和静物,这也是平常我用手机拍摄时最喜欢的。(10)

  2、便携,即使是周末出去玩,我也能很欢喜的带着。(8分)

  3、价格,在泡论坛的过程中心中的投资标准涨到了1万,但是我是新手入门,并且经济并不宽裕。(8分)

  4、对微单的后续投入,心理价位封顶1万元。(7分)

  5、画质,没有太高要求,哪怕很手机一样很没有关系,我会使用后期。(5分)

  四、制定备选方案

  方案一: 买入门单反,全画幅。

  优点:成像更加细腻的全画幅;丰富而相对廉价的镜头群;比起微单,单反看上去更专业。

  缺点:比较重,而且达人推荐的几款全画幅入门级都比较贵,价格区间在7千-8千中间。

  方案二:买索尼微单a7k。

  优点:全画幅,相对单反比较便携,可转接其他镜头。

  缺点:夜景拍摄被人诟病,镜头群较少,而且全幅镜头贵(想要的定焦50,1.8大概在1800左右),价格将近8000(套头焦段在28-70)。

  方案三:买索尼a6000

  优点:便携,便宜,相对应的半幅镜头也相对便宜。

  缺点:塑料机身,镜头群少,半画幅,成像上远远不如全幅。

  五、评估每一个备选方案

  1、要求便携,单反出局

  2、心理价位上是6000-10000;最好是6000就能搞定。索尼a7需要商量。

  3、能拍美食静物与人像,需入一款50,1.8的定焦镜头。这个镜头分全幅和半幅,半幅相对便宜。

  4、后期投入,微单只是出门带着玩,如果想深入学摄影,根据自己对摄影的掌握程度,很大程度会选择入单反。

  六、选出得分最高的方案

  最终决定,选择相对便宜的索尼a6000,加入一个人像镜头,即双镜头套机(16-50的变焦镜头+50,1.8的定焦镜头)价格稳定在5600上下。

  满足便携需要,满足人像静物拍摄,符合预算。一个流程下来,选择到了更加适合自己的东西,免去了多余的消费。

  《做出好决定》这本书里强调:决策需要逻辑、精细的分析、仔细的搜索最充分的资料——而不是凭借感觉或经验——只有这样,决策才能产生最好的结果。我最喜欢《做出好决定》这本书的地方,它不只是泛泛地指出,做理性的决定是重要的,它给出了比较实用的自我决策风格的测试,让我们先对自己的决策能力有个大致的了解。

  尽管如此,我们也往往会做出错误的决定,总有一些阻碍防止我们获得成功。这样阻碍,我想可以称之为心理视觉死角。心理学是人们了解自己的一个途径,但是作为一个学科,知识太过浩瀚。《做出好决定》这本书把决策中常见的心理模式提炼了出来,如果想轻便的了解决策里的心理学知识,这绝对是一本很合适的书。

  我在做相机决策的时候,一直在想,自己是不是的只看到了当前的需求(即时满足偏差:相对长期获益,我们更容易选择立即能得到的满足感);是不是因为开始就选择了a6000比较适合我,于是一直搜寻的资料都是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证实性偏差,我听到的是我想听的话)。因为有这些方面的考虑,即使已经做好了决定,我依旧保持着对自己的怀疑。

  如果做理性的决定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这本书的观点就是一个个路标。正是这次的学以致用,让我决心把这本书一读再读。

  《做出好决定》读后感(八):正确的不一定是好的,学会做出好决策

  你应该知道:现在你21或22岁,做了一些决定后,一下子,你就70岁了。——桑顿。

  看这本书的时候正值填高考志愿的时候,作为一个过来人,我按照书中教的方法指导弟弟如何选学校和填自愿。人的一生要做出无数决定,但真正影响命运方向的只有那么几个,填高考志愿就是其中一个。想想自己当年因为赌气,因为怕麻烦,因为感性,因为没主见随便作出的一个决定,其产生的后果用朋友的话说就是“你当年的那个分数,现在居然混成这样!”也是不胜唏嘘,自己选的路,跪着也要走完。如果我能早点读到这本由管理学和行为组织学大家——斯蒂芬•P•罗宾斯写的《理性掌控工作和生活——做出好决定》,知道如何作出一个好的决定而不是一个正确的决定,那我的人生可能就不一样了,因为我知道如何慎重对待我的人生,慎重作下每一个重大决定而不是全凭经验、心情、运气、完全把未来交给命运。往日之事不可追,明日之事尤可改,吸取经验,我更明白学会如何做出好决定是多么重要。

  一个理性的决策步骤是怎样的呢?以填报高考志愿为例,小明要填报志愿了

  1) 他给自己想要去的学校列了一系列标准,如:去沿海还是内陆,什么专业,学校的名气如何,学费标准等。

  2) 他用1-10分给列出的每个标准评分。

  3) 通过咨询老师、查询资料等确定符合条件的可能要就读的学校。

  4) 了解这些学校的相关信息。

  5) 通过各种渠道与在读学生交流,了解他们对学校的评价、学校的学习氛围和生活环境等相对真实的情况。

  6) 如果有条件去参观校园。

  7) 根据收集到的信息给各学校打分,计算总分后进行排列。

  8) 最后得出自己将要就读的学校。

  以上的步骤就被称为理性决策过程。

  “良好决策的基础就是理性。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决策需要逻辑、精细的分析、仔细搜索最充分的资料——而不是凭感觉或经验——只有这样,决策才能产生最好的结果。”“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决策就是你和梦想之间最短的距离。”

  总结理性决策的六个标准步骤:

  1) 识别和确定问题

  2) 确认决策标准

  3) 评估标准

  4) 制订备选方案

  5) 评估每一个备选方案

  6) 选择得分最高的方案

  很奇怪的是,很多人在诸如买手机、买电脑、吃喝玩乐这些其实不会对生活造成巨大影响的事情上会花心思,研究考虑后慎重作出决定。但在学业、工作、选择伴侣、结婚等重大决策方面却更愿意凭心情、冲动和经验作出决定。这也许是因为做到理性很难,情况复杂而又信息繁多或者信息缺乏,为了减少付出,避免两难的权衡,我们便会倾向于依赖经验、冲动和直觉甚至更方便的“抽签”来作出决定。

  但是很难做到理性并不意味着我们注定每次都会作出错误的决定,很多人虽然并不了解关于决策的知识,但他们的日子过得也不错,为什么?这是因为很多情况下,多种选择都可以接近最优的结果,人们只需要令人满意的选项就已经足够了,可有一点要注意的是——令人满意的不一定就是最好的。

  在更进一步了解作出好决策的方法前首先要了解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在书中有关于常见决策类型的一系列测试,例如关于你的决策风格是直觉性还是理性型,愿意冒风险还是不愿意冒风险,是完美主义者还是差不多先生等。知道自己的主要个性倾向,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想要了解的也可以在网上找相关的测试题测试,这里就不多赘述了。

  其次要了解关于决策中大多数人都会有的倾向和错误,例如:过度自信、惰性、及时满足偏差、锚定效应、理解沉迷陈本、熟悉度偏见等,关于每个原则的分析在书中都简易生动,鞭辟入里。对我而言印象深刻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过度自信:大多数灾难性错误的根源——————————

  “造成麻烦的,并不是我们不知道的事,而是我们所知道的事并非我们所想的那样。

  ——J•比灵斯”

  在书中上一节的测试中我发现自己是一个过度自信的人,事实上70%的人都是过度自信患者,当我们面临一些事实性问题,对此作出的预判总是趋于乐观。

  “人们对自己和自己的表现保持着不切实际的积极看法。他们高估自己的知识储备,低估风险,高估自己控制事态的能力。”

  “研究表明当人们说他们有65%—70%的信心是正确的时候,他们实际上只有50% 的正确率。而当他们说有100%的把握时,他们只有70%—85%的正确率。”

  “智力水平越低和人际关系越差的人越有可能高估自己的表现和能力。显然,我们对一件事情的知识越是丰富,我们就越不容易表现得过度自信。”

  那是什么导致了我们的过度自信?

  1) 对自己的优越

  2) 以为自己可以控制命运

  3) 无法预测的突发事件的发生

  4) 我们总是倾向于寻找可以巩固自己决定的信息,无视与之对立的信息

  5) 不善客观评估过去的决定。我们通过记住成功、忘记失败,有选择地评估自己过去的决定。

  诚然信心是成功的关键,但毫无根据的信心只会造成灾难。为了避免这种弊病,有以下几种办法:

  1) 承认自己可能会自大,并寻找自大出现的征兆。

  2) 寻找对立的证据及预测可能会出错的原因。

  3) 寻找旁观者提供客观或相反的观点来了解自己决策中可能出现的盲点。

  自己越是专业的事情越不敢自大,更何况不专业的事情,而恰恰很多人对于不专业的事情盲目乐观,更加自信,这实在是需要警惕的情况呀。

  ————————————惰性:能拖到明天决不今天做————————————

  “即使是在正确的道路上,如果只是坐在那里,你也会被超越。 ——W•罗杰斯”

  ————————————即时满足偏差:“活在当下”的骗局————————————

  选择尽情享受当下,然后在将来的某一天面对刷爆的信用卡,肥胖的身材,多病的身体,痛苦迷茫的中年生活,拮据的晚年,这就是“活在当下”的骗局。

  我们趋向于享受即时的快乐,避免即时的代价,却把代价延迟到不可知的未来,“未来的好处离我们越远,我们就越不珍惜它。”

  想要抵抗立即享乐的诱惑,可以做以下几件事:

  1) 设立一个长期的目标,并经常检查这个目标,转移被诱惑的注意力。

  2) 不仅注意到即使享乐的报酬,也要充分考虑未来会产生的代价。

  3) 看看那些以前不考虑未来而现在受苦的人,引以为戒。

  ————————————理解沉没成本:承认错误,及时止损————————————

  要知道过去属于死神,未来才属于你,你今天做的决定只影响未来,而不是过去,所以做决定时,不要只注重过去的亏损和成本,虽然不保持一致性会显得浪费,但还是更应该把注意力放在未来,你要区分,坚持走下去的这条路是正确的还是一条歧途,避免一错再错,及时止损。

  避免在决策中常犯的错误,坚持按照理性的步骤进行决策才会有更大的概率做出一个好的决策,诚然“完善决策技能并不能保证所有的决定都会产生你所希望的结果。良好的决策能力更关注你做决定时所使用的手段而不是决策最终的结果。你无法控制结果,你只能控制促成那些结果的过程。”但是,很多名人的成功并不是只靠运气,吸烟者更容易死于肺癌不是偶然,经常存钱的人在老了之后比那些不存钱的人富有也不是偶然,好的决定不能百分百的保证你的生活会更好,但确实会大大提高你过上理想生活的概率。

  你是谁,你将成为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决定,如果我们做决定时掉以轻心,那等于把自己的未来交给了命运。

  你只能控制决策的过程,不能控制决策的结果,但你能学习如何提高决策技能,也就提高了你赢取生活中比赛和战斗的概率。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谢谢

  《做出好决定》读后感(九):tag#拆书学院[梦想赋能班]作业

  沉没成本

  I. 认识到沉没成本以后, 首先要认识到未来而不是过去即已付出的成本。

  忽略之前犯过的错误, 及时止损。

  错误的决定不需要保持一致性。

  A1. 本科毕业后决定考研是我的一个决定, 打心眼不认可这个目标。 复习考研的过程十分痛苦。 但因为我已经做出了这个决定, 想保持一致就痛苦的坚持着, 最后还是以失败而告终。

  A2. 现在工作也是这样, 因为我已经在这个公司工作了六年, 毫无长进, 但就因为我付出了太多, 所以做出辞职的决定很难, 有事还会对工作抱有一点幻想 通过对《做出好决定》中“沉没成本”进行阅读, 我要坚定信心把重心转移到大目标上来, 过去的六年可以看成是一个教训。

  《做出好决定》读后感(十):决策的正确性决定你的人生是否:选择≥努力

  决策决定未来,重大的决策能够影响我们的人生轨道,小决定也时时刻刻在影响我们的生活。

  在高考结束以后填报志愿的时候,会听到老师说:你们一定要慎重,有时候选择大于努力。当时还不太理解为什么选择会大于努力,我们都以为,在目前这个社会里,至少有时候努力了,才能看到希望,反而选择不一定是什么时候都有的。

  在毕业找工作的时候,师哥师姐们,职场导师们会告诉我们说:你的第一份工作一定要慎重,不要草率做决定,如果最开始的方向错了,后面想要纠正,就更难了。我们懵懵懂懂,在好几十个offer里面晒选,却不知道自己的决定是对的或者错的,也许有人会在几年后回首自己当初的决定,非常庆幸毕业时候的决策,有人会在辗转好几份或者好几十份工作以后,回来扼腕叹息,觉得当初的决策那么愚蠢,悔不当初。然后把自己的经验教训以前辈的身份告诉一批一批的新生代们。

  除了这些人生中重要的转折点,我们的父母长辈,在买菜的时候也需要决定今天是吃鱼还是吃虾,是清汤还是红烧。生活里面,我们每一天都在跟决策打交道,却很少有人会回过头来审视自己的决策是否正确,一个好的决策,能够让你受益几年或者几十年,一个仓促欠缺考虑的决策,也许会让你人生发生重大的转向。

  尽管做出正确的决策非常重要,但是一生中我们很少有人受过相关的正规培训。细心者会发现,并不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做出正确的决定,但是这一技能是可以通过系统的学习来提升做决策的能力的。你所要了解的、可以提高你决策效率的知识都已经提炼成《做出好决定:理性掌控工作与生活》这本短小易读的书。

  作者斯蒂芬·P·罗宾斯用这本《做出好决定:理性掌控工作与生活》中,用五个部分来指导我们如何理性的做决策,并做出高质量正确方向的决策。

  第一部分:你的人生,由你决定。

  怀尔德说:你应该知道,现在你是21或22岁,做了一些决定后,一下子你就70岁了。你是谁,你将成为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决定。作者提到:良好的决策能力更关注你做决定时所使用的手段而不是决策最重的结果。你无法控制结果,你只能控制促成那些结果的过程。

  理性决策分为六个步骤:

  1、识别和确定问题

  2、确认决策标准

  3、评估标准

  4、制定备选方案

  5、评估每一个备选方案

  6、选择得分最高的方案

  只要有可能就要运用理性的决策过程。当你面临重大的,会改变你命运的事件之时,为了理性决策,花费时间和心思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部分:你是高效的决策者吗?

  要知道你的个性特征影响决策程序,你也需要知道自己的主要个性倾向,个性特征有时候会对决策起阻碍作用,有时候却可以起到促进作用。

  第三部分:克服大多数人都会有的倾向和错误。

  过度自信,大多数灾难性错误的根源。J.比灵斯说:造成麻烦的,并不是我们不知道的事情,而是我们所知道的事并非我们所想的那样。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认识到自己是否有过度自信的倾向,在考虑超出自己专业范围的事情时,提醒自己,不要过度自信,还是要依据理性的过程分析,并寻找到答案可能出错的原因。

  作者提到:当你面对多个相似方案的时候,就会倾向于避免做决定,继续收集更多的信息。这个过程非常关键,我们需要客观的数据或者佐证来证明决策的正确性,而非主观臆断。耐心不会一直都有用,但不耐烦永远不会有用。

  在锚定效应的影响下,我们注意最初的信息会影响我们后来的信息获取,警惕那些看起来特别高或者特别低的最初价格以及最好和最坏的情形。

  在选择性知觉偏差这一章,作者提到:我们所有的认知都带有偏见,我们需要经常换位思考,考虑到一个局外人事如何看待这一情形,这对我们做决策时非常关键的。

  ……

  作者一共列举了17个思维倾向与错误的规避技巧,并针对这17个思维倾向做了接地气的实例分析,让我们能够在这些看起来高端的名词里,发现自己平时就是这么思考的,很多时候的决策也是根据这些经验去得出结论的,并从中总结出在未来的决策中,进行规避这些思维倾向。

  例如:如何避免做决策的时候被情绪干扰?

  “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体”。做重大决定的时候,如果压力太大,或者过于激动,就推迟决定时间。如果有长期目标,那么就专注于长期目标,这样会最大可能让你避免冲动。最后就是向信得过的局外人求助。

  自利性偏差怎么规避?

  所谓自利性偏差就是成功都是自己牛逼,失败都是别人的错。反过来别人成功,那都是运气好,别人失败都是他们能力不行。这个错误我觉得大部分人都会犯。克服的办法就是经常提醒自己事情做成功,哪些是真正因为自己的能力,而那些是因为运气好,或者正好符合历史的行程。

  罗宾斯说,历史上充满了很多失败的决定,这些决定失败的根源就是消极无为。这点,不仅适用于国家和公司,同样也适用于个人。

  在这本不太厚,却充满了言简意赅的哲理性小书里,看到了很多思维盲区,也看到了很多自己要为之改变的地方,很庆幸,我现在看到它,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可以去改变固有的思维模式,让未来的道路,少了更多荆棘。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