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自达尔文以来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自达尔文以来读后感10篇

2018-05-04 20:3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自达尔文以来读后感10篇

  《自达尔文以来》是一本由[美]斯蒂芬·杰·古尔德(Stephen Jay Gould)著作,海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016-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自达尔文以来》读后感(一):重新看进化论

  这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科普散文集。虽然本书初版已离我们有半个世纪之久,是美国古生物学家古尔德1974-77年发表于《自然史》杂志专栏作品集,2016年才引进由田洺翻译,但可读性非常强,让人从科学角度重新了认识了一些既定的常识。其中比较有意思的几点:1、科学并不是真理,科学是人们在寻求真理的道路上,基于当时社会观念提出的理论,不断被创造、排斥、认可,又不断被推翻。2、达尔文进化论的基本观点是随机变异的遗传和自然创造性选择。3、人类由放慢发育速度进化而来,30%的时间在幼态持续状态。4、直立行走引发了脑容量的扩大造就了人类。5、社会历史中,总有基于种族阶层利益政治目的用既定的观念搜集资料证据推广伪生物科学

  《自达尔文以来》读后感(二):误解的澄清

  这本书澄清了一直以来教材偏见造成的几个误解。

  关于“进化”的误解。对于这个误解的澄清贯彻全书,比如古尔德在第3节“达尔文的难题:进化的艰苦历程”中,通过追溯达尔文的“经过改变的继承”如何演变成为“进化”一词,向读者澄清“进化”并非其字面意思,生物进化并不等于进步。事实上,生物的变化方向是随机的,变异的产生也是随机的,生物的变化只能导致其更适应所生活环境,而非抽象的、理想的进步,也绝无高等、低等一说。达尔文提出的“改善结构功能”并非字面意义的“改善”,而是“面对直接的局部环境具备更好的结构和功能”,局部环境不断变化,没有好坏高低之分,生物的更为适应也并不意味着结构必然复杂化。科学家们为了简练而选择了“进化”一词,事实上造成了对于“进化论”的严重误解,并由此产生了人类是进化的高等产物这一自以为是的观点。

  对于“科学”的误解。古尔德提出,科学并不是机械地收集事实和归纳出理论,而是一种复杂的过程,包括了直感、先见和其他领域启迪。有时候,面对大量的事实,科学家们囿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自我认知,会选择视而不见,一种事实可能先后被用于解释两种对立的理论,仅仅因为社会认知发生了变化。有时候,科学的产生并非直接来源于事实,而是根据现有事实、原有理论、方法论假定和哲学倾向综合而成的新的理论。“在旧的理论指导下,以旧的框架收集的新事实,很少能导致思想实质改变。事实并不讲述他们自己,事实是按照理论解读的。创造性思想,在科学中和在艺术一样,是改变观念的动力。”

  同样的,偏见有可能以“科学”的形式通过大量“事实”得以表达,比如生物学决定论,这是古尔德专章抨击的理论,古尔德认为,选择生物学决定论解释人类社会中的问题,只不过是推卸责任。古尔德对于“科学”的澄清,对于自然科学者不能不说是一个警醒。

  对于“宗教与科学的关系”的误解。我们常常认为宗教与科学完全对立,古尔德却向我们揭示出了真实情况。“宗教与科学的实际关系要复杂得多,而且是变化的。通常情况下,宗教积极鼓励科学。如果说科学有什么一贯的敌人,那就是非理性主义。”宗教所扮演的专断形象也并非总是真实,事实上,科学也迫害过不同意见者,“并且试图将科学的权威拓展到科学无能为力道德领域”。

  同时,古尔德的书还向我们展示了批判思考和辩论的重要性,他在书中多处驳斥了某些科学观点,从逻辑分析的角度,虽然作为外人不能理解得很明白,但这样的分析方式确实值得我们借鉴。尤其是对于社会科学而言。

  《自达尔文以来》读后感(三):冷静睿智的科学家

  古尔德在美国的知名度很高,美国国会图书馆曾命名他为美国“活传奇人物”。许多美国生物学家都声称,是因为小时候读了古尔德的文章,才对生物学发生了兴趣。《科学》杂志称古尔德是极少数可以不脸红地被称为“文艺复兴人物”的科学知识分子之一,这指的是他文理双全,博学多才,为百科全书式的真正大师

  古尔德的杰出贡献并不是提出什么理论,而是他写出了大量的科普作品,令世人对古生物学产生兴趣。没有人关注的科学是没有生命力的科学,古尔德的科普文章给予了古生物学持续的生命动力。事实上正是因为他的科普写作,他的名望在科学界确立之后不久,“古尔德”的名字开始越来越为大众熟悉。他主持并编写的科普片《进化》,有很高的收视率;尤其是从1974年起,古尔德开始在《自然史》杂志上开辟了一个专栏“这种生命观”。古尔德以生花妙笔引领读者穿梭于古生物史、文学作品、社会经济史、通俗文化之间,不仅向读者解释自然现象,而且讲述自然现象所引出的思考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他对科学的反思相当深刻,对社会曲解科学理论进行了尖锐的批判,让人们思考现象背后的深刻道理,将科学散文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自1979年以来,美国和英国的一些出版社已将古尔德在《自然史》杂志上的专栏文章归结为7本书,以“自然史沉思录”(Reflections in NaturaI History)为总标题出版。《自达尔文以来》为第一本,相继出版的还有《熊猫的拇指》、《母鸡的牙与马的蹄》、《火烈鸟的微笑》、《为雷龙喝彩》、《八头小猪》和《鼎盛时期恐龙》。这套书在美国及其它英语国家受到好评欢迎,其中有的获得过美国国家图书奖和国家图书批评奖;仅《自达尔文以来》的读者在美国就逾百万,还被译成多种 文字出版。

  古尔德在《自然史》杂志的“这种生命观”专栏上,用散文体形式,向我们讲述了由自然现象引出的种种思考,包括对自然现象的遐想,对科学的反思,既有对社会偏见的尖锐批判,又充满了对于自然、人类、文学、艺术和哲学的深爱。这些文章的中心是生物的进化和进化的理论,但是由于作者联想的丰富、思考的独特文笔流畅学识的广博,所以我们读来不仅感到惬意,而且还会跟随作者的引导,去思考周边事物及现象的背后所蕴含的深刻而具普遍性的道理。从这一点上看,古尔德的科学散文达到了阿西莫夫科普作品所不及的境地。因此,不仅普通读者爱读古尔德的作品,甚至一些严肃学术论著中也常引述他在这类作品中的见解

  ——引自360百科。之所以引,是因为第一次认识古尔德竟有如此牛X

  《自达尔文以来》读后感(四):物种进化的意识笔记

  达尔文的核心观点是 自然选择 这种选择并不探讨进步还是退步。很多人可能因为进化两个字对他的观点有误会。以为生物是越进化越高级,其实这种“进化”应该是随机的,但是精彩点在于是有创造性的。

  这纠正了我以前对于达尔文理论的误会,也印证了我这几年开始思考的问题——人类社会,以及整个历史一定是一条线进步发展的吗?在中学可能我真的以为一定是的,到现在我存疑,至少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不一定进步的。人类社会的发展也不一定是一直进步的。更像是循环着往前走。这让我又想起印度教中认为时间是一个圈,时间之蛇。

  这里有一部爱尔兰动画片推荐,凯尔经的秘密

  哈哈哈,我逻辑真的有点差,发散乱写。

  然后我的问题,第二章讲到人和猩猩杂交的实验,产物将无法生育,这个很好奇,那一段没看懂为何

  关于人类的婴儿是个胚胎这一部分,我觉得很有意思,大脑是人类的骄傲,又因为大脑的发育又不得不提前分娩,哈哈哈,好玩

  再有P150的大小形状我也觉得非常新奇

  “我们的直觉受制于我们的大小,我们无法认识到这个世界对小型动物显得多么不同。”

  “许多依赖表面积的功能必然对身体的整个体积起作用

  这对我来说是全新的观点,以前没有注意到这些。

  同样的,对于人类内部而言,永远无法获得和其他人一模一样视角,这也是同理心如此难以培养原因

  160关于微体人无法沐浴的论述我不太懂。对于一个像蚂蚁一样的人,一个水滴可能会以鹅卵石的力量落在他的身上,但是比如一只蚂蚁,不是可以在水里待着的吗?这是为什么?

  以上都是零零散散的啰嗦。

  还想抱怨一下,看这种科普类书籍,我觉得对我来说最大的障碍是两个,

  第一是相应的只是储备过少。好像我要先知道A,再理解这本书B,但是我连A都不知道呢~~

  第二是表达阐述方式。这应该是这种翻译著作的通病,或者是我看的书实在太少ORZ~,以前看法学相关的专著,类似于《自然法与国际法》《论联邦制度》这种,都是如此,语言都比较晦涩难懂,一个长句要理解半天。(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不要停止阅读,以及每天都读一点点~

  流水账式的阅读笔记写完

  以上

  《自达尔文以来》读后感(五):你闻讯而来,我大喜过望文科生眼中的这本书)

  诺丁斯《学会关心》里提到:人文学科(她指的是学校中的常规课程)各自为界,使人难以形成品行。而这样的后果是一边导致我们迷信权威,另一方面使我们很难去尊重我们所不了解的领域。

  这是一个我所在意的警示。初读这本书觉得很有趣,古尔德的用词简单粗暴,让我发现“原来你是这样的达尔文”,也对进化论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最喜欢展现大自然奇妙神秘的第三部分:母体内蚕食母亲的瘿蚊、奇特的刚竹与定期性蝉。前者让我了解了生物进化中不同的“生命史策略”,人类是k-策略者,生出量少但善于调整后代。瘿蚊是r-策略者,最大限度的进行生殖并且精确调节形态,这只是一种最适策略选择。因而我们不能用在K-适应下产生的社会准则评判瘿蚊,我们直觉上的善并没有太普遍的类本质。后者像是一场约好了的恶作剧,不管我们相距多远都要在120年后一起开花,不管我们是不是同一种类,都要17年后同时出土。这种同时性即便可以用“捕食者假说”解释,那在日本、英国、阿拉巴马、英国的竹子是怎么交流的,而且它们竟然能准确计算120年,这已经不能用神奇描述了。

  前边的生物学知识懂得太少,所以并不知道古尔德的专业水平是什么样子,但是用词真的是独具特色。到了后半部分,他开始讨论社会、政治观念对“客观”科学的影响,讨论人性的科学与政治学。就这部分来说,他是浅薄的。作者自序里说“我不是博学之士,倒像个商人,我所知道的行星和政治知识都与生物的进化有关”,我以为他是谦虚,原来是清晰的自我认知,他对政治学的了解真的不多,但却带着一种明显感情倾向。“我为自然的多种多样感到欣喜,把确切性的幻想留给政治家说教着吧”。想对作者说:理性并不是只在自然科学中才存在,路德、加尔文、格劳秀斯、斯宾诺莎等这些治思想家,被宗教迫害、当局驱赶不就是为了宣扬理性么。你可以为达尔文的拖延辩护,却不能去了解一下比他早的多的多的多思想家们的努力。这份欣喜还真是有“理性”。

  书中很认同的一个观点:科学并不是“组织了的常识”,科学最激动人心之处,就在于它提出强有力的理论反对我们称作直觉的旧的人类中心偏见,从而重新表达了对世界的看法。可是要知道,政治家们也做过这样的事情

  一个不大不小的警示。避免各自为界不自知,避免对权威的迷信,避免对你不了解的领域的蔑视。

  我还是会去读点儿自然科学的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