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5-08 21:0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经典读后感10篇

  《孩子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是一本由包丰源著作,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2016-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读后感(一):别以为生了孩子你就是母亲

  通常,大多数读这本书的人已经是名义上的父母或者将会成为父母。但是,您是真正的父母吗?也许,您会说:“这毋庸置疑啊!我的孩子已经……”其实,我要说的是,无论您的孩子多高,不管您的孩子多大,都不能说明您已经是完整意义上的“父母”。因为为人父母并不是简单生育孩子,而是更重要意义上的养育孩子!

  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位从小生长在上海的犹太姑娘,在与丈夫结婚后生育了三个孩子。后来丈夫离她而去,她就独自带着三个孩子生活,并在孩子稍大后带着三个孩子回到了自己故乡——以色列。

  刚到以色列的时候,由于语言不通又不懂当地的优惠政策,这位母亲一边辛苦劳作,靠卖春卷维持日常生活,一边又秉承着中国“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原则,照料着孩子们衣食住行。孩子们也理所当然接受母亲为自己准备的一切。

  这种教育理念犹太人的教育理念是迥然不同的,因此他们一家人不可避免地受到了邻居们的责难。

  看着三个孩子每天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等待母亲照顾,一位邻居训斥她家的大儿子说:“你已经是大孩子了,应该学会去帮助你的母亲,而不是在这看着母亲忙碌,自己就像废物一样。”随后又转过头来训斥这位母亲说:“别以为生了孩子你就是母亲。”

  “别以为生了孩子你就是母亲”,这句话乍听起来很伤人,细想之下却发人深省,它在警醒我们重新认知“父母”这两个字。说实话,我们现在这些做父母的,哪一个不是以为生了孩子自己自然升级成为父母了?这是一种观念上的误区。生了孩子只是证明你是孩子生理上的父母,却并不代表你已经具备了养育孩子的能力,而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养育才是至关重要部分

  不可否认,我们很多父母都秉承着“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原则来爱孩子。然而,我们的这种爱却往往会阻碍孩子的健康成长,又怎么能够说是真正的父母之爱呢?后来这位犹太人母放手让孩子承担自己该做的事情,三个孩子主动勤工俭学,在帮助家庭过程中挖掘出自己的商业天赋,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踏上了通往美好未来道路

  做父母和有孩子是两个概念。生了孩子只是代表你有了孩子而已,这只是一种物质上的联系,并不能够说明你是在做父母。做父母是一种智慧,是与孩子的精神链接,是懂得并尊重生命成长的规律,更是传承祖先基因创造家族兴旺责任

  父母是传承家族能量通道。只有父母真正成为通道,才能够通过自己把家族的能量传递给孩子。透过自己的精神归属来传承家族精神能量,让家族延续,这是人类最为淳朴和基本的传承方式。让家族中的每一代,至少让你的下一代传承、延续、扩展上一代的能量,使自己家族中的每一个人都带着这种家族能量过更好的生活,家族兴旺的火种才能够生生世世相传。

  也就是说,为人父母对于孩子不止是一种教育、一种艺术,更是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一项事业!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根本没有意识到这项事业的重要性,直到孩子出现问题,甚至无可挽回幡然醒悟后悔不已。

  在“为人父母”课堂上有一对精明能干夫妻,一心追求事业上的成功,孩子一生下来就交给爷爷奶奶带。经过多年的打拼后,这对夫妻终于如愿以偿拥有了自己的企业,成为名副其实企业家。然而,就当他们以为自己已经获得人生成功的时候,儿子却找不到了。几经周折,他们才在一个网吧里找到了几天未曾回家的儿子。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儿子,对他们的话充耳不闻完全没有耐心理会他们的苦口婆心,整日以网吧为家。

  儿子的状况让他们痛心不已,每每提到都会泪流不止,甚至许愿说:“只要儿子能回来,我们愿意花掉所有的资产积蓄。”显然,这对父母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失职,宁愿用所有的财产来换回儿子的回头。然而,这世间有很多东西是很难用金钱交换的,就像孩子的品行与健康一样。

  这些年来,我遇到了很多这样的父母——在外人看来很成功,自己却觉得很失败原因就是孩子出了问题。孩子让他们感受到了人生的至痛,最终醒悟到:人生最大的事业不是公司,不是业绩,不是资产,而是孩子。可惜,很多人却在孩子还能被用心经营”的时候全然投身到所谓的“事业”中,把孩子的教育问题直接扔给了学校老人保姆,总是以自己很忙为借口,忽略与孩子的沟通,甚至将自己的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给孩子造成伤害,在孩子心里种下分离、恐惧担忧、害怕等情绪的“种子”。而这些种植在孩子心灵中的情绪“种子”,当环境适合的时候,就会再次爆发产生负面效力,影响孩子一生的幸福

  每次我问大家有谁从小被父母打过,很多人举手;我再问有谁打过自己的孩子,大多数人还都高举着手。而且,人们往往会发现,当初父母是怎么打他的,他也会用类似动作、方式打孩子。这就是细胞记忆,这就是潜意识作用。如果父母不改变,那么孩子以后就会用同样的方式来教育自己的孩子。所以培养孩子需要从改变父母的思想行为开始

  人的命运来自行为,行为来自思想,而思想是由意识和潜意识共同作用形成的。意识是我们知道的部分,潜意识是我们做到的部分。人生很大程度是潜意识作用的结果

  对于孩子来说,衣服可以换,幼儿园可以换,学校可以换,老师可以换……唯独父母是永远不能换的。一个孩子将来会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父母是什么样的人,取决于孩子在幼年时期所受到的家庭教育现实中的很多父母却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总会以忙碌作为借口回避与孩子的相处

  但是,孩子的教育不可能等待我们去弥补,只要我们稍有忽略,就可能会造成我们和孩子一生的缺憾。一个人事业上再大的成功也弥补不了教育子女失败的缺憾!做父母是人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事业,这项事业的成败决定着我们40岁以后的成就感幸福感。不管之前挣了多少钱,不管创造了多少的资产,如果没把孩子教育好,人生就是失败的。

  为人父母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事业!父母代表的是一种责任,一种培养,一种引领,一种传承……真正的父母之爱要懂得尊重孩子的内心,懂得塑造孩子的价值,懂得给予孩子自由和能量……爱孩子不是户口本上你有几个孩子,而是一种境界,一种知道,一种做到,一种无怨无悔陪伴,一种全心全意的付出……做父母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面的事情,我们必须从头学起。

  (摘自《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包丰源 著,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读后感(二):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

  孩子刚来到这个世界上时是纯洁无瑕的,没有半点尘埃。可是,为什么长大后有的孩子善良仁爱,有的却霸道自私呢?其实,这一切都是父母长辈们书写的结果。这也就是我们会说“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的原因。看一个孩子你就会知道他的父母是什么样的人,看父母你也就会知道他们的孩子会是什么样。这样的结论放在别人身上,我们会觉得很准,可如果用来说自己,我们却总会说不是,真的是这样吗?

  豪豪的妈妈总是以豪豪为傲,因为豪豪从小就是一个懂礼貌好孩子。可是,这天妈妈带着豪豪去姥姥家,豪豪在与表弟玩耍时,妈妈无意间忽然听到豪豪在骂表弟笨。妈妈听了很是生气,就把豪豪叫到身边质问:“为什么骂弟弟笨?你以前可是从来不骂人的啊!”然而,让妈妈没想到的是,豪豪反而振振有词地对妈妈说:“你也骂过我笨啊!为什么妈妈就可以骂人,而我却不能呢?”豪豪的话让妈妈猛然想起,前些天她在教豪豪算术时,因为教了几遍豪豪都没学会,实在耐不住性子了,就顺嘴说了一句:“你怎么那么笨呢?简直笨死了!”面对豪豪的问话,妈妈无言以对,她终于深刻体会到了“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这一简单而深具影响力的教育原则。

  很多时候,我们常常能够在孩子身上看到父母的影子,有好的也有不好的。作为父母,当我们发现孩子身上有不好的现象出现时,首先要做的不是批评孩子,而是应该找找自身的原因。无论何时何地,请你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在你身边,时刻有着一双纯真无邪的眼睛默默地注视着你。

  电视上曾有过这样一则公益广告,使人难以忘怀:一个小男孩透过门缝看到自己的母亲在给家里的长辈洗脚,于是,男孩立刻去厨房自己端来了一盆水,要为母亲洗脚。

  父母总是处在孩子默默地关注中,无论我们说什么、做什么,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因为在孩子天真无邪不谙世事的世界里,父母的一言一行永远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他们的潜意识会认同自己的父母,会在不知不觉中模仿自己的父母,把父母的举动真实地复印出来。如果妈妈是一位特别注重穿衣打扮的人,孩子一定也很爱装扮自己;如果父母爱说别人的不是,孩子也不会例外;如果父母经常说脏话、粗话,孩子也一定如此……这是家庭教育的定律

  刚上初中年级的玲玲动不动就抱怨社会不好,还动不动就说老师势利……为什么一个刚刚十二三岁的孩子会带有如此大的负面能量?带着这样的问题父母来找我做咨询。通过个案处理,发现原因是她的父母总是在家里饭桌上抱怨社会的不公以及领导的不好,父母的话刻印到了孩子的心上,导致她在不知不觉中也带着这样的思想看待社会、看待周围的一切。这是一个活生生的“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的复印过程,应当引起我们的警醒。

  这十年来我在心智家园课程上进行个案处理的过程中,清楚地看到很多大人以为孩子还小,觉得孩子还听不懂我们的话,但其实孩子在胎儿期就已经有了对于外在的感受和记忆了,只是孩子的语言和能量还无法表达自己的主张而已。

  作为父母,我们一定要提醒自己,要尽量减少给孩子输入错误的记忆和负面的能量。我们吃饭时说的话、在生活中做的事,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复印到孩子的心里,影响着孩子的未来。

  教育界有这样一句话:“孩子的心是块奇怪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可以说,父母的言行决定了孩子一生的命运。父母若性格开朗,孩子也会积极向上;父母若尊卑有序,孩子也会尊老爱幼;父母若善良友爱,孩子也会爱心十足;父母若勤劳勇敢,孩子也会勇往直前;父母若相亲相爱,孩子也会内心强大,对未来充满信心……

  所以,作为父母,当你发现孩子口不择言时,你应该警醒:问题的症结其实就出在自己身上。我曾经看到一位母亲大呼小叫要孩子赶快去洗手:“你为什么就是不肯照我的话去做?你为什么非要逼得我骂人?”没想到儿子居然无辜回答:“我没有要你那么大声地说话啊,根本是你自己想骂人的。”这个孩子是完全正确的,当大人情失控的时候,完全是父母本身的问题,不要把自己的错全部推到孩子身上。很多时候孩子被迫充当了父母的心理医生,充当了父母释放情绪的通道。

  管教孩子时,父母有时候难免会失去耐心,但亲子关系本就不是对等关系,既然父母拥有大部分的权利,当然也就必须肩负大部分的责任。要想解决互相抨击的问题,关键还在大人身上。为人父母者千万不可忘记,当你在教训孩子的时候,他们并不会把耳朵捂住,他们会记下你说过的每一句话。孩子难免会犯错,需要大人的教导,可他们毕竟还年幼,对于很多事情都只是一知半解,发脾气并不能让孩子真正明白问题出在哪里。

  在管教孩子时,父母一定要明确指出孩子的错误,避免使用粗俗的语言抨击孩子,更不可对孩子进行人攻击。特别是应该避免使用类似“你总是……”“你从来不……”等措辞,因为在这些说法里,父母并没有明确指出孩子到底错在哪里,而只是一味地暗示孩子整个人都有问题,长此以往就会让孩子变得自暴自弃。父母应该对孩子说:“记得用纸巾把嘴擦干净哦”,而不要对孩子说:“你这个恶心邋遢鬼”!

  孩子时时刻刻都会把父母作为自己的榜样,所以,当孩子犯错误时,一定要在不伤害孩子自尊心前提下给孩子以指正和建议,父母的举手投足始终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身教重于言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家庭是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是主导孩子一生的基础教育。每个家庭都有着自身独特的方式,通过家庭环境氛围以及父母的言论、行为对孩子产生深入骨髓的影响,在无形中塑造着孩子的人格品德与基本素质,这是任何学校及社会教育都永远替代不了的。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一定要让孩子看到我们相亲相爱、相互理解、相互包容、互相信任的幸福画面;让孩子看到我们认真读书、勤奋工作的努力身影;让孩子看到我们乐于助人、懂得感恩的生动形象;让孩子看到我们孝敬父母、团结亲友的美好场景……如此,不管将来我们的孩子身在何处,无论他面临怎样的困境,他都会受到存储在自己心智中的这些美好记忆的激励,从而强大自己的内心,提升自己的能量,勇敢地走出困境,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是父母的翻版。作为父母,我们只有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够真正成为孩子的表率,培养出孩子的好品德,奠定孩子美好未来的基础。让我们从现在开始让作为原件的自己美好一点,再美好一点,更美好一点,我们的“复印件”才能够更加璀璨和优秀!

  《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读后感(三):不是孩子的问题,是父母用错了方法

  教育孩子是我们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事业,这并不比任何自然界的问题简单。面对孩子所出现的问题,我们不仅要用理性的逻辑去思考原因,更要用真诚的内心来感受孩子的心灵。同样,教育孩子的效果也是由心而发的。作为父母,我们平时的一言一行都体现着我们教育孩子的观念和爱孩子的态度,盲目地使用培养孩子的方法,不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不改变自己的思想与行为,往往会适得其反。

  刘女士是某公司的行政主管,自从有孩子后就特别注重对孩子的教育,绝不允许自己因为工作而耽误孩子。为了好好培养孩子,她让孩子从小听音乐以陶冶情操,背诵唐诗宋词培养文化底蕴。在待人接物上,孩子也按她的要求做到了礼貌问好,谦让有序。孩子的聪明和乖巧,深得周围人喜爱。然而,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情况却发生了变化,孩子时而脾气暴躁,时而懦弱胆小,完全不见了小时候的聪慧与懂事。这让刘女士非常难过,她不知道孩子到底怎么了?为什么自己精心培养的孩子会变成这样?

  其实,孩子的表现是在提醒父母反思自己。在与刘女士沟通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刘女士把自己工作中的角色带入了对孩子的教育中,她把孩子当作了自己的管理对象,把教育孩子取得的成果当成了自己的目标,为了取得好的成效,她付出了很多心血与努力。可是,在这个过程中,她却并没有跟孩子沟通,没有征得孩子的认同,只是一味要求孩子必须这么做或者必须那么做。每个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和特有的个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开始追求自由与平等,自然就会从内在来反抗刘女士的管理,也就造成了之前的状况。听了我的解释,刘女士恍然大悟:“看来问题全在我身上啊!”最终,刘女士接受了我的建议:改变孩子,从改变自己开始!

  你的世界不是我的世界,同样,我的世界也不是你的世界。人与人有着很多差异,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的能量源泉和成长道路,所以我们需要彼此尊重。这些年来我深有体会: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上时都是很快乐的,都带有自己的个性,有的却在父母亲的教育下变得不快乐了;孩子本来学得很好,觉得学习是件很简单、很容易的事情,可是往往却在父母的教导下觉得学习是件很困难的事……天下没有不是的孩子,父母也都是爱孩子的,只是很多时候我们做父母的用错了方法。

  父母过多地管理孩子,孩子管理自己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弱。作为父母,我们应该适度地给孩子自由,在制定规矩或做决定之前与孩子好好地沟通,让孩子从内心真正地认同。要知道,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增强,孩子的自尊心也会越来越强。我们不能代替孩子做任何决定——特别是在发现孩子的不当行为时,只有尊重孩子,维护孩子的自尊心,才能帮助孩子树立一个积极良好的心态,使孩子正确面对自己的错误,虚心接受父母的指正和建议。否则,就可能刺激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得不偿失。

  其实,现实中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根源就在于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所采取的不当态度和方法。当孩子犯错误时,父母不使用让孩子心悦诚服的办法,而是选择简单粗暴的方式;当父母对孩子抱有过高期望,而又没有和孩子及时有效地平等沟通时,就可能导致孩子对父母滋生仇恨的情绪。

  我认识一对本来幸福快乐的母女,因为母亲对女儿的要求近乎苛刻,导致了孩子对母亲的敌视,甚至是仇恨。母亲对女儿怀有深切的爱,每天早起晚归只为孩子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早日成才。为了培养女儿,母亲主动承担了家里的一切劳动,只要求女儿用功读书。为了让女儿更快地提高学习成绩,母亲拼命地给女儿增加作业量,女儿每天都学习到很晚。在寒暑假或者周末更是如此,堆积如山的作业压得女儿喘不过气来,连休息和出去玩耍的时间也被剥夺了。由此,女儿逐渐地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渐渐地和母亲疏远,当作业繁重的时候,女儿竟然产生了害死母亲的可怕想法。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母女之间缺乏真诚、平等、有效的沟通,母亲完全没有考虑到女儿的感受。其实学习不应该成为孩子生活的全部,一个花季少女应该享受玩耍和游戏的快乐,充分体会生活的乐趣。

  父母对孩子“望子成龙”或“盼女成凤”的希望能否实现,取决于父母能否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可是,现实生活中却有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采用了错误的态度和言行。

  比如,孩子的学习成绩稍有下降,父母就劈头盖脸地训斥、阴阳怪气地嘲讽,甚至对孩子执行所谓的家法:实行各种体罚或拳脚相加。这些行为都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身心健康,给孩子留下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即使父母事后对孩子表示关心和鼓励,亦不能使孩子痊愈。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越发产生叛逆的心理,对父母抱有抵触情绪,这样又怎么能够如父母所愿,获得进步与成功呢?

  我们总是热衷于改变孩子,却从未想过改变自己;我们总是想着去矫正孩子,却不去想孩子的问题到底是怎么出现的;我们总是认为自己做什么都是对的,却没有意识到自己才是孩子性格、品质塑造的最直接的老师。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就应该先成为什么样的人!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是父母的影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更是家族的未来和民族兴旺富强的希望。作为父母,首先要有健康的人格和正确的思想,才能去影响孩子。作为家长,我们不仅要努力地去为生活和工作忙碌,更重要的是要在回家后正确地面对自己活泼、好问、好动的孩子,记住:一定要时刻打起精神做好孩子的表率,用爱心、行动去影响孩子,切不可以粗暴、缺乏耐心的态度对待他们,更不要有什么功利心,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孩子在自由、宽松、平等的家庭氛围中健康成长。

  只要我们对孩子的要求是我们平日里身体力行的,那么教育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我们的孩子自然就会成为我们所希望成为的人。正如古人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读后感(四):要注意培养孩子健全的性格

  健全的性格是一个人一生最宝贵的财富。有些孩子性格孤僻,有些孩子性格暴躁,有些孩子胆小怕见人,有些孩子比较自私,……。看到自己身边一些年轻的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吃饭怕烫着,喝水怕噎着,给小朋友玩怕碰着,活动一下怕累着,不知道怎么做才好。再加上有些家长不能够以身作则,把自己的一些不良习性在孩子面前充分“展示”。久而久之,就会给孩子心里造成阴影,形成孤僻、胆小、暴躁、自私等不良性格。因为工作和生活习惯的原因,我的父母都在农村,我在县城上班,孩子在身边没人看,我就把孩子带回老家让爸妈看着,孩子在大街上天天玩土、草、小狗、小鸡这些农村的“玩具”,整天脏兮兮的,但是性格上却成长的很好。

  《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读后感(五):你知道你的孩子会给别人带来怎样的体验吗?

  你知道你的孩子会给别人带来怎样的体验吗?

  读《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

  文/方木鱼

  别以为生了孩子你就是母亲。

  这话说得多尖锐多刺耳啊。可是这却是事实。现实中,我们有的太过于关注孩子,过度的爱,适得其反。我们有的实行放养,缺少爱,心理有问题。

  究竟怎么管孩子呢?在我的印象里,似乎没有哪个时代,如此多地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是80后都为人父为人母了吗?网上,手机行,报纸上,到处是教育孩子的文章和理论,且个个都是专家似的口吻,秘笈似的指导,每一句话都那么有道理。有时候不知道别人怎么教育的,生怕自己的教育落后,等孩子长大了吃亏。

  打个最简单的比方,一会儿我们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会儿我们又说,人生是场马拉松,输在起跑线上没关系,但要坚持到底。都有道理。都那么看似无比正确。

  《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这个问题提得好。职业原因,我见过无数的孩子,有一些让你恨的咬牙切齿的,却受限于当前的大环境,你对他却无可奈何的学生,我常常对着他的面孔想,究竟是什么样的家长,才会培养出这样的孩子,不对,说培养都高估了他们父母的付出,究竟是什么样的家长,才会生出这样的孩子,他们当初该是怎样的迫不及待,然后生了之后,给予他们基本的吃喝之后,然后,等到他们到了上学的年纪,便把他们往学校里一扔。

  当他们被叫到学校里来的时候,估计他们不会去想,他们的孩子究竟给老师添了多少麻烦。他们的孩子,将来会给他所任职的单位,会给他恋爱的对象,会给他的小家庭,他的孩子,带来怎样的影响。

  别以为生了孩子你就是母亲,别以为种了一颗种子,他就会长成梁。

  管孩子,在我看来,有两种,一种是被动的管,孩子犯了错,给自己添了麻烦,打一顿,熊一顿,完事。一种是主动的管,平日里言传身教,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先做到。孰优孰劣,一目了然。不管是不行的,但管,有时候也会出问题。比如康熙帝,算得上明君,伟人。他对太子的教育也很上心,但其中两立两废,很值得反思。

  书中有一段话,说的挺在理:如果一个孩子自卑、懦弱,他的父母中必有一个是苛求之人,如果一个孩子喜欢暴力,他一定有一个喜欢打骂的家长,如果一个孩子胆小害羞,他的父母一定经常批评责怪他,如果一个孩子不善良,他的父母中必有一人缺乏同情心。

  父母就是孩子的镜子。你会发现,孩子处处学着你说话,做事,思维。管好孩子,先管好自己吧。为了孩子,先管好自己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