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这么大雨你还要去买裤子吗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这么大雨你还要去买裤子吗的读后感10篇

2018-05-08 21:1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这么大雨你还要去买裤子吗的读后感10篇

  《这么大雨你还要去买裤子吗》是一本由慢三著作,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元,页数:24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么大雨你还要去买裤子吗》读后感(一):生活还要继续...

  拿到这本小书,一口气读完,对于本来就会莫名抑郁的我,这再“致郁”的效果显著。初春阳光挺好,家里养的八哥自在说着话,电视里又在放那些娱乐综艺节目了,一阵阵搞笑,我表情冷淡,厌恶这虚假。合上书,可该死死,该活活,宿命在此看来是最为神圣的,无可抗拒,我也没忍住,骂了脏话,顿时好受了很多。

  读来这几篇文道出世事丑态,在这样一个年代城市里中青年的种种生活苦涩无奈畸形的生活带来畸形的心灵,扭曲了生活,泯灭了生命。想到要去死亡的人,走在死亡路上的人,还有就是死亡的人。慢三的笔触流畅地气,生活化的对话描写生动如实,日常琐事,稀松平常,却有着细腻敏感挣扎苦痛,暗自流出异象动机。看似极端结局但总觉得与实际很接近,戏剧性的变化更能体现故事所要表达深意,也不会刻意,微电影式的画幅,娓娓道来终让人咋舌。在文中也暗暗留下了他的思想轨迹志趣,新新社会带来的负面与社会压力,但让我体会深刻的是对此的讥讽与反抗

  首篇“暗访”中张冠的死让人看的绝望,我是有这样的体会,不能说他是有多大的志向,但是确实是踏实认真去做,热情投入到他认为的这场“戏剧”中,可却被无情的杀死了,我觉得杀死的并不是一个青年,而是像这样的一片青年,是谁杀死了这些青年?反观李戴却是一面的混世,呆滞麻木心态倒是让人看的震惊,身处迷茫而不自知,可这样的人却是活得好好的。这太令人绝望。

  “未来的人没有过去”讲的是高中生堕胎的社会现象。窦芸这个角色印象深刻,喜怒无偿,儿戏人生,却可怜至极,被闺蜜背叛欺骗,被男友玩弄抛弃,可想而知闺蜜以后的结局,愤慨现在的年轻人究竟是怎么了?内心是否会为自己做的这样的蠢事有丝丝的触动年轻不等于无知,年轻也不等于没有人生责任,自己的痛苦只有自己去承受,呼吁女孩子自惜自爱,为自己负起责任。

  再说“这么大雨你还要去买裤子吗”作为书名的这篇,平淡流畅,书写着城市夫妻琐碎生活背景是12年北京的暴雨,描写流产过两次又怀孕的妻子丈夫去买裤子的生活日常,流露出的却是苍凉事态,冷冰冰的孤单无助,这一生纷扰忙碌注定就着这么一直下去,无法改变的宿命就把人这么压着,内心的色彩也随着时间慢慢褪去,不再光鲜,直至死去。

  人类脆弱在这本书里有极力的体现,我们就生活在这样的世界,这样的世界也造就了这样的人类。可生活还要继续...要继续...

  《这么大雨你还要去买裤子吗》读后感(二):有阳光的地方就会有阴影

  现实社会往往没有鸡汤美好,它不励志,不感人,甚至颓废、堕落随处可见,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就如同有阳光的地方就会有阴影。作家慢三,一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写作者,围绕当代都市、社会现实、人际情感题材展开,死亡、抛弃、暴力、血腥、猜疑、吵架、阴暗等负面词汇都可以用来描述读慢三小说感受。他的小说与以往我们读到过的任何小说都不同简约平实阴郁语言风格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深刻的社会现象,命运对生活的解构,永远在我们意料之外。

  《这么大雨你还要去买裤子吗》短篇小说集以其中一个短篇作为整本书的书名,符合作者一贯的不走寻常路,出人意料的风格。读起来短平快,读完了又好像“被捅了一刀”。作者笔下人物可能是你,可能是我,可能是我们熟悉的身边人,可能是某个新闻中看到过的人,可能是我们也曾经遇到过的事,可能是身边正在上演的故事……

  慢三有着“致郁系”的作家称号。初读,可以让你瞬间郁闷不已,感觉生活有点累,里面的人物都给人怪怪的感觉,阴暗、匪夷所思神经质,但落到生活的本身处再细想又有点理所当然。《孩子们爱看广告》写一面是月子里缺少丈夫温暖和关爱的妻子的极端表现,一面是与一群喝酒看球的朋友而无处述说生活不易的丈夫面对现实生活的无耐,生活不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恼麻烦。《北京西站南广场东》有种鲁迅笔下看客的感觉,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麻木。后来看慢三的访谈里面说到,“写《北京西站南广场东》是因为当时看了山东全能教在麦当劳里把人打死的新闻视频心情压抑,就写了这么一个故事,借了这个新闻背景,表现当下社会人们心中久久驱散不开的愁云惨雾般的压抑心理。”

  他笔下的人物大多是平凡甚至平庸小人物,也是普通大众真实写照。《我的语文老师王承刚》写一个普通的语文老师,空有文学抱负而无才华底层写作者。《未来的人没有过去》描写社会中常见典型渣男和在渣男身边的可悲可叹的不争气女人。《朋友们,能不能把手机放一边》刻画了现代都市人的手机控现象。《这么大雨你还要去买裤子吗》写北京那场空前绝后的大雨和雨中被困的人们。《暗访》写那些暗访的新闻工作者揭露丑陋社会现象和他们的职业危险,与明访新闻工作清闲鲜明对比。两类青年,两类工作,两类不同的人生的对比。一明一暗,明的看似光鲜,实则腐朽发臭,迷茫而不自知;暗的看似渺茫无希望,实际是理想、作为、光明勇敢化身。《冷的话就生堆火吧》写年轻的子女缺少对父母的心灵关爱和两代人生活在一起的必然摩擦。《这里的WIFI密码是多少》写疑心妻子的丈夫,很多事情不想就没事,越想越觉得有很大的事。每篇小说的结局给读者很多思考想象空间,让人久久回味。

  小说本身就是包罗万象,写尽世间百态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世界的有趣就在于差异性。每个作家都会有自己偏爱的描述对象和写作风格。张爱玲喜欢描写人性弱点凄美而苍凉;鲁迅热爱针砭社会现实和愚昧无知民众,给世人警醒;贾平凹的作品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而慢三的风格便是描写都市社会现实和社会现象、人际情感,人在社会现实面前的人性的脆弱、无力和缺点的暴露。作者说“之所以选择都市社会情感一类的题材,是因为这些都是我的真实生活,我的写作全部源于现实,源于熟悉的事情,这确实跟我受到的影响有关。”我想正是出于对现实生活的热爱才愿意把它们述诸文字,来让更多的读者看到、思考,目的是为了让世人从中读到些什么,警示些什么。

  世上没有一件事情是虚空而生的,站在阳光里,背后就会有阴影。也正是因为有了阴影,生活才显得更真实、立体、清晰明亮

  《这么大雨你还要去买裤子吗》读后感(三):这世界总有你很多意想不到的事°

  ——评《这么大雨你还要去买裤子吗》

  文/蓦烟如雪

  起初在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觉得一阵莫名其妙,但在看到书后,才发现这是一本短篇小说集,这里收入了慢三的十七篇中短篇作品,这个现居北京的80后作者,文章风格独特, 带有一股抑郁和接地气的特点,会感觉到一种意想不到意境感。

  我们生活在忙碌中,是忙把人塑造得冷冰冰,而那些畸形的生活面,把每个人的敏感性都抚平了,生活在慢三的笔下成了微电影里,稀松平常的小事,而那些戏剧的张力,都在笔触中,渐渐显露着故事深意,我起初不能理解作者,写这种莫名其妙的文风,但是看多篇了,反而会习以为常。这也是中短篇小说风格中,比较独特的一种。看似娓娓道来,却能半路戛然而止,也让故事结束,明明很怪异,却能表达好自己的思绪,这很难得。

  在“暗访”中,我是感触颇多的,毕竟我是也一个新闻工作者,我能理解新闻线索出现时,每个同事的奔波和辛劳,这也是工作激情的一面,不过,这里却反而是那种,嘲笑式的描述张冠的热情,他夸张的衣着等等,张冠每次出去暗访都容易被人发觉,但他依旧气馁,很执着,他有一种天真情绪在里面,而他的天真也反衬部分新闻业人员的麻木,他是想暗访注水猪肉的真实,可是他被现实杀死了,人性的阴暗面都是人们很难触及的一回事,而李戴他集采编摄于一身,说来他更适合去采写这样的行为,他反而没有,更喜欢每天打“星际争霸”要不就是接新闻热线,像是被生活疲软了筋骨人群,他依旧依附在现实中,他想去采访菜贩子的短斤少两,可是领导对这种民生并不关注,说,就当我没有说过,反而支持了注水肉的新闻路线可惜张冠被杀猪的捅死了,张冠的死反而触动了李戴,他们就像是打错的扣子,却突然有了契合的一面,小说就是这样的结尾,但是却在背后,反应了这样的民生。有种,绝望和迷茫充斥其中。

  其实这本书含沙射影了很多,就像《北京西站广场东》这个故事说的就是山东招远涉邪教故意杀人案,《这么大雨你还要去买裤子吗》的故事背景,就是背景2012年7月21日暴雨事件,书里写淹死的人印象很深刻就是丁志健,说来,作者很会有媒体工作者的视角,所以架构的都是真实的事例,却能在真实背后,写上小人物的悲欢离合

  《未来的人没有过去》写的是现在年轻人的儿戏人生,高中生怀孕生子的新闻屡见不鲜,虽然这里是堕胎,但是他影射的何尝不是社会的小年轻,他渴望那些学生学会自尊自爱,能有社会意识和责任态度。慢三的小说,设局很大,却富有联系,故事的脉络很出差,看后,会有意想不到的感觉,就像《这里的wifi密码是多少》把一对恩爱的小夫妻,因为一个细小环节产生疑惑,进而误会演变悲剧,这里无不充斥着生活里的细碎和平常。

  这本书没有鸡汤,但很有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他把时代的缩影照进故事种,把那些社会的丑陋、阴暗面、颓丧、懈怠,都缩影在里头,他像一个带着刀子的作者,一块块展露着那些不宜看,却又必须正视的现实。

  这里有缺少关爱的底层工作者,有缺爱的少妇,有生活艰辛的丈夫,还有依附在废柴男人身边的悲哀女人,还有摩擦、猜疑等等。小说呈现了多元化,慢三很会拿捏人物情绪和那种警示感,他有现实的基调,也有感性的一面,看似冷血,却也透着热血作者的一面。

  《这么大雨你还要去买裤子吗》读后感(四):暗黑系平行时空

  我们喜欢看小说,大都喜欢那种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酣畅淋漓之感,他人三五年、一辈子的故事,我们几个小时就能看完,仿佛又经历一次人生,多过瘾。是以刚接触慢三的故事,颇有些不习惯,如果说常见的小说给人看的是一场紧锣密鼓的大戏,那么慢三的小说给人看的就是选段,不见开头,没有结尾。

  也许你会奇怪没头没尾的看着能有意思吗?谁知道呢,幼年的时光遗忘差不多了,未来是怎样没人能知道,这么想想,我们的生活,可不也是没头没尾的吗。就这么跟着慢三突兀的穿越到某个人生活的某个片段中,去旁观别人的生活,吃喝拉撒,行走停留,也没别的大事儿。那个平行的时空和我们的世界太相似,看着看着难免有很多似曾相识,你可以把作者看成是个略带神经质的话痨,也可以把他看作是个游离在外的孤独者,固执的用自己的方式表达那些思想。

  《这么大雨你还要去买裤子吗》是一部16个小故事组成的短篇故事集,一直看到最后,才看到本书的同名故事——《这么大雨你还要去买裤子吗》,背景是那年我们一起在北京看过的海,一脉相承的叙事风格,细致入微观察周围发生点点滴滴,以独白描写展现心理,以行为描写烘托气氛。人物关系简单,故事也不复杂,同一个时间段,同一片大雨之下,有的人避开暴雨,回归日常生活,有的人在这雨中一去不复返。整个故事看起来很散,买裤子是串起全文绳索,上面挂满日常又琐碎的小情结,也真是如此,我们才有耐心读这个一点也不戏剧化的故事,因为它变相满足了我们偷窥他人生活的喜好

  《孩子们爱看广告》讲述的也是再日常不过的事情,青春年少的朋友,到了成家立业的时候,友情还在,却回不到以前那个味儿了。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羁绊、自己的尴尬,生活磨去人的棱角,灰暗的人的眼神。故事又不单单只着力这一个场景的描写,中间的小插曲,隔壁关系难辨的男女在末尾出场,成了一场灾难的目睹者。起先我还以为扔下去的是个杯子,之后细思恐极,原来是个孩子,后知后觉才想起,这该是影射那个产后抑郁摔死女儿的事件。

  用故事影射现实,把现实写进故事,慢三这个致郁系的作者把现实中的无能为力无可奈何大大的摆在台面上,像一张想让人撕碎的笑脸,挂满讥讽的笑脸。他笔下的人物都那么现实的活着,或者说是憋屈的活着,日常生活里那些小到不起眼的磕磕绊绊成了抹掉生命灵性的最大武器。慢三笔下的那么平行的世界,就像是把我们所处的世界择掉了一切阳光和美好后的残留物,那里不是阴天就是黑夜,不是辛酸就是漠然。

  文/团团花哚 2016.03.25

  《这么大雨你还要去买裤子吗》读后感(五):这么平常的你我,原来也能活在故事里吗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名字《这么大雨你还要去买裤子吗》,我觉得莫名其妙,不知道这本书要表达什么,因此也勾起了我阅读的兴趣。我暗自想着,难道这又是一个离奇诡谲黑暗的故事吗?又或者有一些反映社会现实的隐喻?所以一收到这本书,我一口气就读完了全书16个短篇小说。

  看完书的感觉就是:抑郁。而看了作者介绍,慢三就是一个“致郁系”作家,我才知道让人郁闷也是一种文字风格。我看东野圭吾的小说,就知道故事里两个看起来并不相干的人,或许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小说剧情会在最后一刻揭露这种关系,让人恍然大悟。大的文字构架,小的细节,有因有果有故事,小说才有连贯性和可看性,因为不到最后一刻,你永远不知道作者在挖什么坑,而你只能心甘情愿地跳下去。如此一来,小说结局就充满了惊喜。也许是这样先入为主的观念,让我在看《这么大雨你还要去买裤子吗》里面的故事时,总想把故事里不相干的人联系在一起,想一些出乎意料的结局。但是我想错了,生活不是推理剧,没有那么多弯弯绕绕,也许一件事就是表面上看得那么简单。作者慢三写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你我他,芸芸众生,世间百态,平凡又真实。

  在《暗访》这个故事里,张冠是个有抱负的新闻人,他不甘平庸,想靠暗访来揭露注水猪肉的民生问题,但是他忽略了人性的黑暗面,最终被杀猪匠捅死了。而李戴是个跟现实妥协的人,生活的平淡把他的棱角磨平了,他就顺势留在了这样的生活状态里。同样是关注民生,李戴就想报道菜市场买菜缺斤少两的问题,这个问题放在每个小老百姓身上也不算大事,就算媒体光明正大去采访了也不会发生什么大的冲突。但是领导不同意这样的选题,相反地,领导支持了张冠关于注水肉生产线的暗访调查。因为这是暗访,是有一定危险性的,然而有风险就有新闻价值,领导当然不能错过这样的大新闻。可是结果呢,张冠死了,李戴还平凡地活着。但是张冠的死也让李戴变成了另一个幻想中的“张冠”。也许这也是作者的暗示,两个人的名字,张冠李戴(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认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就说明了现实的错乱。

  这样的名字梗也出现在故事《这里的wifi密码是多少》里,故事的主人公是谢杰和张娜。一看到这个名字,我第一想法是张杰和谢娜,也许作者就是故意的呀。当然,故事是虚构的,跟张杰谢娜完全没关系。咱们就来说说书里的这个故事。谢杰和张娜是对儿恩爱的小夫妻,结婚后就爱上酒店深化感情,巫山云雨。但是结婚后三年内,因为生孩子和工作问题,两人没机会亲热,争吵的次数也越来越多。这天,两人总算闲了下来,就相约去五星级酒店深化感情。但是在酒店办理入住时,前台说没有普通大床房,只有普通标间、行政套房和总统套房了。谢杰想着两人好不容易出来一次,就住贵的套房也挺好,但是张娜不同意,坚持要便宜的标间,两人又开始争吵。最终谢杰妥协,两人要了标间。而在张娜洗澡的时候,谢杰发现张娜的手机自动连上了五星级酒店的wifi(酒店wifi密码是有锁的),可是他们俩有五年没来这个酒店了,那为什么张娜的手机会自动连上wifi呢?谢杰突然发现张娜可能出轨了!他头脑一热就把手机从窗户扔了下去,自己也逃也似的离开了酒店。他觉得自己总算有借口摆脱沉闷无趣的家庭,摆脱一平如水的生活了。可是他不知道的是,张娜这个手机是在路上买的。偷手机的年轻人转手就能在街上把手机卖掉。张娜贪小便宜买了被盗的手机,而这个手机原主人曾来过这个酒店,所以wiif密码自动连上了。也许一个家庭,就因为一个误会而支离破碎。同时这个故事也反映了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碌碌无为却不甘平庸,不甘平庸却懒于去做,懒于去做而抱怨人生,抱怨人生而奢想逃离,可是结果呢,还是回到碌碌无为的人生轨迹。

  这本书里还有故事是在真实事件的基础上创作的。比如《北京西站广场东》,就是以第三方视角,讲述当时在麦当劳里一个邪教团伙活活打死一名无辜女性的故事,读来让人遍体生寒,原来人心可以这样险恶。还有跟书名同名的故事《这么大雨你还要去买裤子吗》背景是2012年721北京暴雨事件。当时有人淹死在车里,但是故事里的主人公曾伟却在那天送妻子去买裤子。大概就是这样,有人悲伤,有人平常。这么大雨,有人去世了,有人却为琐事在不满。人的命运的不同,大事件下,小人物的喜怒哀乐似乎也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当然整本书里还有其他不同的故事,读完也有不一样的感触。作者的文笔细腻,每个故事里的细节都描述得完整详实,就像这些事就发生在我们身上,就像我们就生活在这样平淡的故事里,又或许,你会在书里发现你的影子。

  这么平常的你我,原来也能活在故事里吗?

  《这么大雨你还要去买裤子吗》读后感(六):关于慢三

  认识慢三,是在西祠,看到他的五个超短篇。就一个喜欢写字但不喜欢吃苦写作的人来说,那五个超短篇给我的印象是:语言简练干脆,力气很足。啊,又一个要当小说家的。

  这是我见过的最沉默的小说家,我是说,大家聚会时,他能两小时不说一句话,也不吃,所以一度我们怀疑他的舌头或口腔有问题,藏拙。

  我们劝他,你也可以试试,我们不会笑话你的。他不上当。

  他长一张颇有喜感的脸,而且是典型周星驰电影中的脸,嘴再咧一点,绝对店小二。

  他最终用作品和我们说上了话-----------由于阅读极广,有段时候,他小说里真气乱走,万马奔腾--------幸运的是,他后来去了北京,不得不变得沉着,文字也开始悠慢凝窒,彷佛力蕴水底。

  我能记住他为数不多的话语,铿锵而突兀:

  “现在很难写的和别人不一样”

  “听说一个女的在追你”----------这是有次饭局上差点没把曹寇噎住的话。他就说一句,然后别人的应答他不接了,彷佛又陷入文学的思考,感觉在憋一个大招。

  去年见面,他话多了点。比如我谈到波拉尼奥,他会说:“很好读啊,很快就读完了。”

  借此书的机会,也许我会更加了解他的内心,以及作品的概貌。无论如何,哪怕再怎么被信息和娱乐世界看作是自以为是,写小说也是无聊人生中的快活事。贴上以前纯为逗乐写的一段文字应景,回想起来,我一直不知道湖南人慢三的真名实姓。

  慢三

  我一直迷恋的,都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福克纳、索尔贝娄、辛格、麦卡勒斯、奥康纳、厄普代克、约翰巴斯、冯尼古特、舍伍德安德森,等等。这份名单无限延长下去,直到有一天终于感动美国大使馆,颁发给我一个荣誉国民的证书。敲锣打鼓,唱英文歌。并且该证书烫金,由绿色和红色组成,红色占地方多些,提醒我不要忘记自己国籍。上课,我也喜欢拿美国说事,经常这样问学生:

  你见过美国吗?

  没有。

  那你怎么知道美国存在呢?

  老师,我在电视里看过啊。

  你在电视里看过,就能确定美国存在吗?

  ......

  你小小年纪,都没去过美国,怎么就能确定美国存在呢?

  没有学生能抓耳挠腮之后,回答上来这个问题,哪怕那几个捣蛋鬼。我很高兴。可是,我的朋友慢三,他也算是一个作家,很严肃地对我说,你个呆货,只要去过一次美国,你就不会这样呆了。

  慢三只喜欢中国作家,他对奥运会充满期待,因为他是北京人。当然,去北京之前,他混南京,他最喜欢的作家是朱文。这个我只能附和。中国人的书里,他只读过朱文。

  不过你不能因此否认慢三的才华,电视台、报社、残疾人基金会、妇联广告部,这些聪明人扎堆的地方,他都待过,最后他还是失业了,说,给国家节省一个上岗名额吧。

  对不起,我记错了,他是说,就让中国再多一个伟大的作家吧。

  相信你已经能看出来了,他有十足的自信配上他的才华。

  关于他和我的关系,举个例子。有年春天,我去给爷爷上坟,他也说要去。我爷爷的坟在凤凰山,他一拍大腿,靠,巧了,我爷爷的坟也在那儿啊!我说我爷爷的坟在山顶,他又一拍大腿,靠,我爷爷的坟也在山顶,就在那棵歪脖子老树下啊!

  还用说什么呢,缘分。

  我们一块去。我蹲下来,和我爷爷说会话。他趴在离我不远,歪脖子老树被人砍掉了,他随便找了棵树。小土堆前,烧一些他写给他爷爷的诗。

  他爷爷是抗美援朝死的,所以也有可能,那些诗是献给那场战争的。

  我还想说说他的才华。没错,他比我有才,我呢,比他有钱。这样我们扯平了。骨子里他还是瞧不起我,常背地里说我,光说不练,只配教书,误人子弟。他的愤怒越来越大,和他常常饥饿的胃口一样。我们的朋友最近两年都很发达,这他就更怒了。画画的不用说了,就连唱歌有点音弱的小卡,居然也有钱结婚了。妈逼的,他边盯着我手里的包子,边恨恨地说,我要组个乐队,全脱光,站那儿,不出声,一动不动,直视前方,五分钟,就是一首牛逼的歌。

  我说,现在的人,理解力不行啊。

  又有一天,他忽然很激动地打电话来,告诉我,他有个念头,是个很牛逼的作品。我于是也很激动地问他,怎么着?

  我找个广场,拉屎。他激动得有点前言不搭后语。我能拉出不同造型和风格的屎,甲骨文我都能拉出来。

  我开动脑筋想了很久,说,这太臭了。

  尽管我很愧疚于灭了他,但我还是不否定他的天才。2008年,我怀疑他只能蹲在北京巴掌大的家里了,听着窗外呼呼冷风,还有体育场刮来的掌声和喝彩,他一定在拉。拉了一个圈又一个圈,到五个圈还不满足。

  《这么大雨你还要去买裤子吗》读后感(七):与所有的戏剧性擦肩而过

  有一种小说一点也“不好看”,因为太真实。

  《这么大雨你还要去买裤子吗》就是其中一本。作者的文笔很好,一字一句看似随便,却很自然,看得出不是下了功夫就是天分使然。题目蛮有趣的,于是就拿来看看,随便翻了翻作者资料,据说是“致郁系”。

  上次看到“致郁系”这种说法是在形容动画《魔法少女小圆》,那个时候别人都觉得剧情灰暗欲罢不能,我却觉得还好,可能天生就对“致郁”这件事自带免疫。天灾人祸何尝不像一场猝不及防的暴雨,很多时候不因为你是否去买裤子而有所改变。有很多文章供我们在平日里消遣娱乐,看人生变幻莫测白云苍狗,所以就有另一些文章,真实生动到我认定那就是平日生活。

  这本书里的大多数人,都与我们相差无几。平凡而卑微,在大开大合的故事中都活不过第三集的那种。他们渺小,平庸,在逼仄的日子里辗转腾挪,样子又庸俗又可怜。身边并没有什么大事,即使有也都是坏的那种,堪堪避开就可以感慨命运不薄。并非毫无志向,却大部分都被磨平棱角,只剩不疼不痒的麻木、些许微薄的期待来对抗前路茫茫的人生。

  作者似乎很喜欢“堪堪避过灾难的庸常”这样的主题,《北京西站南广场东》与《这么大雨你还要去买裤子吗》两个短篇都涉及现实中出现的案件(麦当劳杀人事件及北京暴雨事件)。死去的人被灾难圈定,活下来的人却仍旧囿于庸常的生活,烦闷、阴郁、了无生气。还有在“普通生活中出现的怀疑与爆发”,例如《这里的WIFI密码是多少》、《未来的人没有过去》以及《孩子们爱看广告》。

  有些人写小说,写的是“世界应该是这样的”。作者应该是另一种,写的是“我认识的世界就是这样的”。

  《这么大雨你还要去买裤子吗》读后感(八):慢三印象

  十年前,甚至更早,那时我的业余爱好还不是看电影,而是像诸多激情满怀的文学菜鸟一样,每天课余饭后争分夺秒于埋头苦写。那是网络文学迅猛发展盛况空前的时期,与其蓬勃繁荣相对应的是如雨后春笋般兴盛的各类文学论坛:乐趣园(小说包间,小说之家,新小说等),橡皮,他们,扪虱广场,尚书屋,清韵,西祠胡同……这些论坛大多相互链接,互通有无,只要打开方式合理,从一个地方出发,即可抵达想去的全部,有如拥抱整个世界。往往写出来一个小说,我们就会走马灯般穿梭于各个论坛,献宝似的贴出来以供他人点击评论。如此一番你来我往,作品未必读过,作者相互之间倒是基本上都有了个印象。

  就是在这种混个脸熟的发帖看帖中,我慢慢注意到了“慢三”这样一个顶着舞种幌子的写作者的存在。我记得有个“动弹小说网”好像和他有关,我也在上面贴过小说;我也记得黑蓝的一个女版主点评他的小说时居高临下而又不及要害,他为此少有地发飙和一干人激辩。但正如前段所述,那时我并没怎么认真看过慢三的小说,当时的文学论坛,多半都已面临着写的人比看的人还多的发展窘境。后来真正吸引到我的,反而是他的一组随笔(其中应该就有收录于本书的《我的语文老师王承刚》),究其原因,大概一是随笔相对短小好读,不怎么费时。二是当时正好我也在写类似的人物合辑,春秋笔法,微言大义,一个人一段人生之类,但写来写去总不舒服,自己都感觉得到,又想悲天悯人又想不动声色,别扭得很。由此反观慢三那些文字,轻巧而又纯粹,明显自然多了。而且随笔较之小说,议论部分无疑更考较眼界和见识,也更能反映出写作者的姿态,装都没办法装。我知道这种风格是学的谁,但内心还是充满羡慕,因为它是我想写却写不好的那种。

  真正阅读慢三的小说是在大家都转战豆瓣之后。此时网络文学已盛况不再,文学论坛也随之日渐衰落,大浪淘沙之下,当年追梦的少年多半也都归于沉寂。我欣喜于慢三的爆发,也惊叹于他的进步,看得出来,此时慢三的写作已经逐步摆脱了借鉴模仿的痕迹,而稳扎稳打地朝着自己内心的方向迈进。他自比“致郁系”,这词明显是与当前所谓流行的“治愈系”针锋相对,貌似调侃甚至戏谑,但拿内容和主题来对照,倒也货真价实。

  慢三的小说,初看之下就是一笔流水帐,生活中的鸡毛蒜皮,鸡飞狗跳被他事无巨细一网打尽,并一应俱全地罗列开来。但这样的流水帐,显然又不是浅泛的浮光掠影,反而自有一股真切得让人无语的力量。这是沉默的力量,它体现于沉着而又极致的描摹能力,倚仗于作者对生活的冷静观察和深切感悟,对细节的敏锐捕捉和扎实铺陈,情绪张力也因之而酝酿催生,琐碎无力导致内外交困,其最终指向,往往都是生命不堪承受之重,对应着各个势在必行的小说结局:冷也好热也好总归胸闷气短,雨也好晴也好都是大汗淋漓,哭也好笑也好终究无处可去,西也好东也好反正没处可逃,日也好夜也好到底困意难当,鳖也好狗也好无非憋屈狗带,健康也好疾病也好不外死路一条,过去也好未来也好偏偏现在缺场……

  就我目力所及,虽然慢三生活在北京,其写作上的朋友圈子,却基本上还是以韩东为代表的那个“他们”群,这伙人在前网络时代,是韩东、朱文、顾前、吴晨骏、金海曙、朱庆和等人组成的“断裂”,之后,又有曹寇、李黎、赵志明等一批新生代加入并充实为中坚力量。但凡有点眼力的人都看得出,这是一个才华和实力勿庸置疑的写作圈,他们多以南京作者为主,但又绝不是搞狭隘的地域区分,比如“橡皮”(杨黎、何小竹、竖、乌青等)和他们的同气连枝,孙智正、慢三、魏思孝等异地作者向他们的自发靠拢,所以归根到底,可见写作自有其气息在,文学旨趣自然导致人以群分。

  个人向来对圈子持警惕抵制的态度,这当然是我的偏执。得承认,圈子确有高下优劣之分,一群志同道合的写作者因为惺惺相惜而抱团走在一起,是可以理解的事。写作本质上是私人的事当然没错,但对于年轻的写作者而言,身边文友的推动和刺激,包括适当的鼓励和慰藉,对于坚定自己的前行肯定是大有裨益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