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西天》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西天》读后感10篇

2018-05-09 21:1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西天》读后感10篇

  《西天》是一本由顾湘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6.00,页数:20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天》读后感(一):《西天》:是十九岁少女写给盖世英雄情书

  想一想?哪个中国小孩儿的夏天不是吃着西瓜看《西游记》长大的呢?

  我小的时候看到孙悟空被唐僧赶走,还说不出来一句“你看他一片赤诚被辜负了,他好苦”这样的话,还不懂信任委屈这种表达人类情感词语,只能直接生猛,简单粗暴的嚎啕大哭,直到14岁那年夏天,不再有足够宽裕的时光可以挥霍和消耗,偶然再在电视上看到这个桥段,依然止不住泪水涟涟,这部童年里不加思考,黄口小儿耳熟能详的打怪故事变得沉重感人

  “爱是与一个人真正的相逢”

  夏天去了,秋天去了,冬天和骆驼队又来了,我的童年一去不复返了

  青春期里并没有遇到《西天》这本书,如果那个时候遇见了,我真不敢想象这本书里铺张而美好浓烈深刻文字会对我产生怎样的吸引力。即便是今天,我作为一个成年人,依然忍不住感慨,这文字可真铺张啊,是属于19岁的女孩儿独有的铺张,带着对文字的迷恋,对她笔下人物的极其细腻的情感,让人惊呼“这本书可太特别了!”

  看完书那个下午,走在下班回去的路上,形形色色人群都在有序中忙生,我像被时间忘了的处子,日光之下的这一幕像被拉回童年的电影。跟着作者的情感思绪写出的取经故事,颠覆我们以往以为的那一版《西游记》,但又似乎补足了我们对英雄前尘往事的所有浪漫想象,那么入情入理,那么深情动人,这故事我们太熟悉了,所以在读《西天》的时候,无论似曾相识的好或者坏,都把我们曾经封存起来的这一截逝去的青春生命唤醒了。

  就在这个下午,你知道吗?我觉得特别理解作者对行者的感情,也是在这一刻,明确的想起,他是我们生命里第一个认识的英雄啊!私于我而言,孙悟空的意义巨大的,我们关于“信任、情谊正义信仰善良”的最初认知,都是来源于你,尽管我后知后觉,几乎是在刚刚才弄明白,原来我的路是由你指引的,而我在成为我的路上,是因为你,才有迹可循,顺道而来。

  如果我也说的出口书中这一句“我觉得当我挺好的。”那要感激去往西天的这师徒四人。

  所以当我理解了英雄的孤寂和委屈,以及他生而为英雄的宿命后,不可抑制的心疼,这条和行者的相逢,走了几近二十年。

  “十九岁时,我就是写了个这样的故事,爱起人来不知保留,写起字来不顾节制。”

  顾湘今年36岁了,她说再看当年写的这本书像在看青春期的日记一样,又羞又臊。对呀是啊,我们越成长不是越说不出口“我爱你”吗。还好,19岁的少女顾湘用了一本书的纸张表达了这份爱意,而且这份令人回首害臊的热情文字是只属于她的19岁的,29岁、39岁··· ···就会像每个婴儿逐渐失去游泳的天赋一样,丧失了表达这种爱情机会,铺张的修饰会觉得炫技,大片的情感描述会觉得缺乏故事架构,只有这本《西天》,她的文字浪费恰到好处,她的故事讲述别具一格,那个码字少女悄悄的在颠覆着“情绪不成故事”的定律,每一分情感都让你像在看王家卫的电影一样,缓慢沉静的每一帧都有颤抖在暗涌,因为你不经意的在她漂亮的文字里读出美丽的老灵魂

  “行者也分辨不太清妖魔事物,所谓明察秋毫火眼金睛,只是走的路多了,吃得苦受的罪深了,习惯了辨察、判断、决绝,尽力能不让软弱在英雄百结的愁肠纠缠分寸。”

  “孙悟空十分年轻天性善良,这善良由于年轻而十分纯粹。”写字的顾湘也十分年轻,深情细腻,这深情由于年轻而十分纯粹。看,这就是《西天》十分宝贵地方

  “他并不全是骄傲,而是天真。”那个天界不容,大肆叛逆的孙悟空,在她的笔下,就是一个最无奈的英雄,“他生下来,像每个婴儿那样预感诞生不幸福而哇哇大哭。”而行者,从石头里出生,感知不到母体温暖,无法对来世感慨万千而啼哭,他生来就是不凡的。

  遇见唐僧的故事 “一朵莲花静静开放,你带给我安慰了解,你带给我水,幸福磨难征程。”孙悟空,来去无根,是这个美丽世界孤儿,我在看书的时候才清晰的明白,为什么这个取经的故事千年动人,悟空非人,而唐僧在凡尘,他们的相逢,带着神界的通透,凡尘迷僧无畏的良善,这种坚毅的良善让石头里生出的孩子有了跨界的情感,温柔正义,勇敢坚定,这种美好的情感就是人类所追求永恒,所以顾湘爱他,千年之后一定依然。

  “假如周围春暖,身体里便能花开。

  “假如接近太阳一分,身体就会沸腾。”

  “我家太小,容不下我和你。”

  书里常常出现一些对话,把人拉进孟京辉的先锋剧场,好像耳边就是黄湘丽丽的念白。

  “我每天都会觉得,原来我们活得是那么单薄啊,就像生活在一张纸、一根琴弦、一只蜗牛触角上,可人人都以为那就是全世界。”

  诗意的文字所透出的19岁少女的哲学,深刻的像位长者,她说“你要尽力而为,你要尽力不再尽力去做些什么。”在人类把超人付出都作应该的世界,在“能者”就该“多劳”的现实面前,她纤细敏锐内心喃喃交代的这些啊,带着无力的深情。顾湘是八零后作家,我想她当年一定是那个看着紫霞仙子满眼亮晶晶的神采,念出“我的意中人,他是个盖世英雄”而流出热泪小女孩儿。

  《大话西游》是部很神奇的电影,大家多多少少都看过,对于八零后的人来说更是影响深远,可是,它讲述的那个你以为你熟悉的故事,有人问你《大话西游》到底讲什么啊?像被鱼刺哽住喉咙一句话也说不出来,默默的打开重新开始,而看完一遍,就变成了心脏像被扎了一根刺,如鲠在喉的酸楚,周星驰想讲的情感,《西天》用文字在讲了,周星驰羞于开口讲的,《西天》讲的格外动人。

  所有少女的盖世英雄,都在时空里得到永生,我们知道你永远站在高山仰止的地方,或是通往西天的路途,所以,我们总想试探的跳起来甚至飞起来,去看看你孤独的正脸,因为对我们来说,你就是灯火或者星光,你在,就不让人坠落呀。

  《西天》读后感(二):西天在哪儿?知所云,又不知所云……

  《西天》,看到这个名字的时候,自然而然便想起《西游记》的种种了。没出意外,如此。这本书被称为《悟空传》的女版。并没看过《悟空传》。而说到顾湘的这本,只是借西游记与师徒四人,主要说自己的故事与思想罢了。 “我不知道我们的行程怎么开头。并且要扛下去一路,因为,我不知道西天在哪里,行程在哪里终结,抑或西天才是真的起点。” 沙的这段话开始了这个故事,他们都在去往西天的路上,也在寻找自我的路上…… 行者、三藏、八戒 、沙 四人带着相同信念去往西天,心里却对于人生有些不同看法,修行之路自然也不一。 “到底什么是妖怪?去西天有用吗?你根本悟不了空?”灵感的几句话,好像在点醒,却使行者悟空陷入了前所未有茫然与无措…也总觉得对于世事难看清…想来,活着这么多年,太多记忆无从追溯。为什么要走向西天,花果山是什么?如果没有我还会不会有齐天大圣?记忆的真假,现实的虚幻,到底是无人愿意一直分辨,确定了又怎样…… 书中的行者一直带着孤独感,强烈的。回忆与当下,一切都在自己默默承受。她笔下的行者,让人心疼。 沙也是想太多的。敏感的,细心的。他说自己和行者一样是有病的。他也爱探寻意义,该停下,还是应该继续,舍不得,可能也寻不到。 两个可能会活很久的人,不知道为何活着,却又有舍不得与使命感。 三藏是要得道的僧人,在他眼中,世事有其必然性或偶尔性,都是自然的。快乐悲伤也只是瞬间。看开就好了。 我们都想做八戒这样的人,随遇而安,想过平凡日子。什么事情,笑一笑睡一觉就过去了。 当然,有的时候,他也会苦恼一下了。但不会像行者和沙一直活得那么累。 会想,八戒在日后时光里,要是突然记得天蓬和罗刹还有齐天大圣的故事,然后会怎样呢? 以为念念不忘,却还是在过程中被忘记得差不多了,亦或许开始怀疑过往真实性。 有人在想念中温习过往瞬间;有人茫然追寻记忆却难以真正找回;也有人忘记了一切,听起来是很悲伤,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 看这本《西天》,五个故事,大致知道每个篇章在讲些什么,却也是零散得像顾湘所说的“日记体”。除却心理想法,我最爱的就是情境描写,真的特别的逼真,脑海中很容易出现那样的一幅画。她的笔下有露出一种仙侠道骨的美。 敏感女孩总是思考得多,一些可以是肤浅也很深奥话题,她把它们都糅合进了这本书里,并深深剖析,丝丝扣扣不知道突然牵动了谁的思绪与回忆?话语之中,想法以内,有点不知所云,却也想到生活之外,不过是这样不知所措的瞬间罢了。 我看到了生命的脆弱,陈一秤金害怕死亡的魔咒,结果却因其他意外而死,看来还是没有逃开。死亡很重吗?在最后一章又说到死亡是一种过程。关于记忆与遗忘。行者说,活了这么久了,早应该心如止水,偏偏念念不忘。等到思绪一起走向波月洞的一秤金,她对行者的感情不也是念念不忘…… 这是一本容易看进去的书,感到一直的特别的平静。再而,才知不然,看起来波澜不惊,却不想突然内心的波浪竟翻滚得厉害……少年疑问总是很多,顾湘笔下偏向哲学的疑问,还有那些张狂不羁的爱以及对于生活充满通透的了解……在十九岁的时候,词句或许有些做作矫情,可这样的理解与想法,真的令我惊叹。 阅读间,内心的柔软之处总会被击中,也一下子敏感起来,泛起很多种悲伤。茫然、无助…可能也是一种回忆,又不仅仅是记忆。不知道是近了故事人物的内心,还是再次审视自己的困苦。 故事的最后,他们走到了西天。又从西天原路返回。 看到这里,故事结束了。好像路途又开始了,并不是结束…… 沙看起来还是在苦苦追寻这些答案…… 《西天》自然没有给我关于生活的很多答案。 这个十九岁的女孩不过是在发泄感情,并梳理思考过程。 我也不过是随着文字继续开始再一轮回思索。怕是答案,到之后的尽头仍是无从得知的。 在一片虚无缥缈里,她讲诉着一个不是故事的故事。 我们却在故事里,找到了自己。很真切的一些感受。 PS:我倒是真的写得不知所云了。

  《西天》读后感(三):去,你的西天

  文/夏丽柠

  顾湘,是我喜欢青年女作家。

  实话说,我喜欢的国内作家不多。阅读之风日下,纯文学早已无法独立高岗。翻过来调过去,经常读的还是张爱玲和金庸这样的老作家。无缘欣赏现代的宫斗和穿越小说,未必是阅读瑕疵,可没读过《倾城之恋》和《射雕英雄传》却是人生的遗憾

  如果让我用一句话评价长篇小说《西天》,那就是:前半部是张爱玲,后半部是金庸,装在一个“西游记”的壳子里。这当然是褒奖,一个十九岁少女的首部长篇小说写得如此了得,令我们看到了少年天才之光。

  可天才的人生未必如我们想象,一步登天。顾湘也得每天柴米油盐地过。她跟同龄人一样在国内读大学毕业后去俄罗斯留学。不晓得去俄罗斯留学是不是因为她擅画的原因,但是她喜欢特立独行倒是真的。“如果有条件,最好留学能去布拉格!”这句是我妄自揣摩她的性格了。

  《西天》的第一章写“通天河”。“月光照在河水上,河水广袤……好像整个世界都是水,只有自己落脚的这一小块浮土。”与其说行者、八戒和沙要过河,不如说他们要开始闯世界。顾湘接着写:“好像到了世界的最边缘。还是世界最开始的地方,由此进入世界?”年轻的顾湘不知道世界的样子,问我们,我们谁也不知道。

  西天,是三藏师徒几个取得真经的终点,也是我们凡人嘴里的极乐世界。可西天到底长什么样子?恐怕每个人要抵达的西天都不一样,每个人自有自己的西天。我觉得,西天象征着我们的自由

  你若问顾湘的《西天》与吴承恩的《西游记》有什么区别?我想告诉你,她的书里没有咒,没有把人性捆得紧紧的思想、行为语言。行者是个彻彻底底的自由人,而取经的队伍里也没有尔虞我诈人际争斗

  这就是十九岁的西天,纯净赤诚坦荡。正如顾湘自己说的:“十九岁时,我就是写了个这样的故事,爱起人来不知保留,写起字来不顾节制。”其实,爱与字的泛滥是年轻时的美德。你节制了,你的西天就暗淡了。

  西天之路漫漫,就像书中所写,一切都没那么简单。过“火焰山”可不是借把芭蕉扇,你看,一往深情的罗刹就横在故事中间。张爱玲说过,“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磨难完整包裹了人生。我很奇怪,这个道理,顾湘那时怎么就懂?

  走到七绝岭,在驼罗庄他们遇上了妖魔。刀光剑影,人生不可能永远是温情。“妖精单手一按马首,空翻而上,另一只手就去扣三藏的脖子……金箍棒脱手,妖精从棒上弹起,手指已到了行者喉间,一迟疑。” 顾湘把打斗的场面写得这么好看,我觉得她心里一直有个女侠梦,居然还到现实中去实践了。

  顾湘在“波月洞”那章里写道:去西天的,自然也去他的西天。 “去,你的西天”这件事,好像在她十九岁时就定了。几年前,她辞去朝九晚五的工作,跑到乡下独居,写字画画,只与“好小猫”做伴。放弃喧嚣的都市生活,需要勇敢。面对凡俗的生活琐事,需要智慧。若不是“手眼通天”的女侠,任谁也没有勇气这样选择自己的“西天”。

  我知道,有人说这本书幼稚。我想问:十九岁的时候,你想深刻得像谁?

  转载请豆邮联系

  《西天》读后感(四):水彩西游

  每个人的文字都有各自的特质,就像每种植物有着迥异的味道一样。本书给我最强烈的感受是画面感极强,而且是动画风格的,不是真人的那种,整本书都有种思绪般流动的色彩,大部分是水彩画的感觉。

  叙事性不强,场景跳跃,对于具体情节的表述很隐晦,重在描述那种很飘渺的感受,给人不食人间烟火的既视感。只是借了西游记的外壳,内容和西游记中的情节关联不大,西游记中出场的人物都别作者重组了。场景描写很精彩,让人脑海中浮现一幅幅的水彩画,唯美浪漫。让我印象深刻的场景描写很多,比如:悟空在云端俯瞰波月洞;三藏和悟空看到被冰冻的一秤金。

  对于故事中心的四个主角,作者也进行了大幅度的重新解构。西游记中四人的性格特征都被淡化处理了,甚至可以说是相差甚远。如果用绘图来形容,作者画的是虚线而非实线。

  其中,对于时间、记忆、迷茫等等很多概念及情绪的描写,那种感觉很精准,在19岁写就这样的文字,真的是很厉害了。不过,这样大篇幅的虚写,让人读完之后仍然很是迷茫。那些精彩的画面感强的浪漫的描述,就像一幅幅精彩的摄影作品,可是一帧帧的美图放到一起,却不一定就是个精彩的电影。

  .收藏的句子:

  不是为了让人品赏,只是自己生命中自然的属性。

  我恨徒然消耗,一点一滴无法停止地蒸发掉生命力——生命和力气。

  沙的周到细致、沙的敏感、沙的奇怪的念头和柔弱的眼神、沙的安静,都是他们的力量。

  照这么歇斯底里地哭一两回,也就尽了,单露出洞里的一片,洞里洞外也看得真切通透,再无半点掩藏。

  好像只为了终有一天能把这些东西都用上,就满足了。

  需要等待、分辨、思考,需要我们自己静下来。

  鬓边的头发和野草纠缠(漫画感)

  像七十二柄刀,每柄各有七十二个影子。

  纯朴的生命力扑面而来,带着蜂蜜的金黄色泽和质地的时代好像就此秘密停留。

  看见蜜蜂投进花朵中沉湎酩酊,迎进蜜蜂的夏菊花抖动着身子,本身好像变成了穿着金黄铠甲的蜜蜂,马上就要脱离花茎腾空而飞。

  与别人相逢也就是与自己的阴影相逢。

  这世上的东西,总有人想不要了又舍不得,以为自己还会有一天要取回去,其实这件东西离开他,就已经割舍了干系,再不会想起来取回去。这个期限就是约定了你忘记一样东西需要的时间。

  《西天》读后感(五):让我们干下这杯酒,与往事对望

  十九岁的少年正晃荡在青春年华而热烈轻狂,十九岁的自己正在为小小世界的不安而矫情苦恼,十九岁的顾湘,则思考着成长的谜题,写下了她的《西天》。

  十七年前,顾湘以论坛连载的方式,写了她的处女作,2001年,第一次正式出版之后,绝版十五年,终于再次出版。“天哪,多么幼稚做作、词句用的一个铺展,又惊又臊,不忍看。”十七年后,三十有余的她在再版后序这么感叹道。华丽、凄美、辞藻堆砌,犹如对文字迷恋的年轻的我们,执着于语言的美,总觉得不够、不舍、不甘单薄。但顾湘确实是用力过猛了,但这种用力过猛,似乎只有在青涩而拙朴的年纪和心境下,才能表现出来。

  故事是从《西游记》背景架空的,同是唐僧四人西天之行,同是路途艰难,只对人物进行了重塑。齐天大圣500年前大闹天空,500年后负起使命西天取经,命运的前后变化,被顾湘穿插了千丝万缕的因缘际会。

  那500年前,天蓬成为行者兄长,行者见证了天蓬和罗刹的缠绵爱情,500年后天蓬成了行者师弟,上演与罗刹地形同陌路;而敏感如婴孩却势要铁石心肠的行者,无意之间,也与妖王一秤金生出绵延情愫;沙则变成个痴愣愣的傻姑娘,留下一个执念在前世;每一个角色都带着逃出记忆黑洞的故事,和《四游记》原型的铮铮气势迥然不同。不同点虽尽是儿女情长,可这柔肠百结、痴痴成嗔,倒使得一个充满厮杀、本是男人抗争的冷漠世界,添了更多柔情和人情味。也许在少女怀春的时候,再无可辩驳的事物,也能生出浪漫。人物性格就这样有了栀子花般的馥郁饱满和细腻脆弱,这是少年顾湘给予人物显著而特别的人性一处。当然,借助笔尖人物表达内心的饱满与温柔一向是她赋予作品的灵魂所在,经年后出版的《好小猫》,那从心底融化开的对世间的平和与深情,便像是《西天》对生命的温柔之延续。

  除开绵长的情意,也许故事充斥的彷徨迷惑,更能敲响共鸣。经过500年时间的冲刷,记忆已经所剩无几。几番纠缠,孙行者忘记又想起当初为什么踏上这条不安稳的西天路,因为待在花果山太闷了,因为想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可到了外面世界,心疲力竭,又想回到从前的花果山。像每一孩子,即使循循善诱和他讲道理、讲经验,没有经历这段路程的孩子,依然是半信半疑,憧憬外面的世界,去远方闯荡,直到某一天才会明白,一颗向外的心,会有个向内回归的过程。

  倘若走到一半,回不去,行不了,丢失了方向,不知来路,不明去路,是该怎么办?要像行者那样,执意追寻回忆以此清扫眼前迷雾,未免错失了当下;像天蓬,乐乐呵呵,享受咫尺风景对过往情意不管不顾洒脱间又太无情;还是像沙,专注脚下的路,看自己如何一步步走过而不追问从前或未来,看似平凡率直却有点怯懦无趣;甚或像罗刹,以最美的时光作为信念,等一个人,守一座城,直到那个人到来,竟分辨不出他的模样,执着悲壮得就有些不值当了。所有选择都有残缺的那一面,而无论选择哪一种生存状态,都是对迷离人生中迷茫人心的诠释。哪一种更好更坏,全是我们彷徨难以判断的。

  当然还有像唐僧那种了然一切的人,他们眉目清白凝静、洞悉世事而无波澜,但就如唐僧的存在感,在故事中反而是淡的。兴许十九岁的顾湘眼里,那种通透无痕的人,虽无可挑剔却极不真实,对打滚红尘的我来说,也是极不亲近的。正拼搏奋斗年轻的我们,多多少少站在十字路口游移不定,从前、现在、未来,回不去、放不下、触不到,加上心智还不坚定、诱惑还有那么多,到底该怎么办?西行目的,是寻找解脱行走的苦役的办法。有什么办法,没有办法,西行就是找准一个方向,妥协一点,一直走,一直走,不要停,不然就会困在原地,不能动弹。如果坎坷盘亘,力不从心,幸好有时间,这是顾湘给出的对苦行人生的另一种解决之道。

  行者说:“当初的天绝人路呢,凶险呢,截斩狠毒呢,那样的惊心动魄和扑汤蹈火的胸怀,怎么还是褪了颜色,变得淡了?”看吧,生死存亡的大事也可以在时间的漏斗里逐渐稀薄,何况凡人的情情怨怨,零零碎碎呢。再深的回忆也会淡化蒸发,其实不需500年,有时粗略一过,便也失踪大半。这是成长的领悟,成长之初,便是对时间产生深刻的认识。只有如此,肩头的负担会开始减缓,脚下的路会变得平坦起来,成长就是靠着这不断前行的时间与步伐,推移过不去的坎,找到新的立命居所。

  整本书,似乎都能发现顾湘的少时心迹,她初初冒出的疑惑与深深搜寻的答案:成长是什么?人生怎么走?勘破红尘、生死自然、任缘聚缘散这等事,是否是至高至纯的生命优良境界?貌似太过高大上以致不理想啊,但是又没有其他理想的样子,所以她写出了这个迷迷茫茫,不甚理想的取经故事。除了一路前行,除了时间推移,永远不会有确切答案。

  还要继续走,航行的帆不能停,既然回不到过去,何不就此走向远方。那么经历的往事算什么呢?顾湘说,这书像高中看初中时写的日记,但“日记虽然写得羞人,所记的事和时光确实很美好的。”她还说:“十九岁时,我就是写了个这样的故事,爱起人来不知保留,写起字来不懂克制。”往事就是为了怀念吧,怀念那不知保留、不懂克制、轻易就能用力过猛的年少心性。如同站在现世安稳的我们,对火热青春的怀念。这次《西天》的再版,多少糅杂着顾湘对自己的回首。她找出年少时的稚拙,翻到时光里的成长,已心满意足。

  敖广说:“喝酒是为了怀念。”

  就让我们干下这杯酒,想想曾经,与往事对望,就沉溺一会儿。就一会儿。酒醒,散场,各回各家。

  《西天》读后感(六):《西天》:所有的黯然神伤,都是怀念当年的无所不能

  比起众说纷纭的评判,我更倾向于把《西游记》看称是一本“成长小说”。取经之路漫漫,无论是神是魔,所有的劫难都是照见自己的必由之途。人生或许也大抵如此——悲欢离合,皆是修炼。

  顾湘的《西天》,显然是将“成长”这一主题抽离出来进行的一次书写。全书共五章,由“通天河”起,写道“小雷音”,看似是西游故事的一个“节选”,但通篇读来,借由伏线和插叙,整个西游历程已经在她笔下全然重述。但她的《西天》,“求经”已非是目的所在——比起那万人诵读,用以修道求索的经书,求经者自己所丈量的往昔与未来,已经是在世间可得到的最重要的福报了。

  很难想象这样的作品,出自一个十九岁的女孩,但这“很难想象”并非是“绝无可能”,因为《西天》分明写的还是少年心事——我们还是可以看见像“那些我们以为永远不会忘记的事情,就在我们念念不忘的过程里,被我们忘记了”这样充满了“少年愁怨”的句子。但比起后来的模仿者,顾湘的故事多了几分厚实和深沉。她的主角从不会“抬头四十五度仰望天空,从嘴角滑落一滴泪”,而只会寻找和悲伤——他们所寻找的,恰恰是自己所悲伤的。

  这难道不是自讨苦吃吗?但是恰恰,拥有自讨苦吃的勇气,才是少年时使人留恋的原因。倘若到了某一刻,生活再也无法支撑洒脱自如的少年执迷不悔,那大概也是成长完全呈现了自己的意义。那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你必然要离开。

  可你终将回来,寻回被辜负的一切,最后是自己。

  《西游记》原本的故事里,有一个并不起眼的妖怪,名唤灵感大王。此灵感非彼灵感,但在我看来,在顾湘的《西天》里,它们是一回事。“灵感是条鱼”,它封住了通天河,取走了童男童女,仿佛有定格一切的能力。定格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可以不再找寻,“谁若此刻孤独,就永远孤独。”大概也只有灵感做得了这样的事,它轻盈有力,却也脆弱不比,毕竟它总是坦诚而无防备的,只会突然造访,再突然离开。我愿意相信,灵感的故事是整个《西天》的缘起——因为这个故事也同样,突然开始,又突然结束。

  它结束得有多突然?“他跌倒哪里去了?还能记得回来么?”悟空通天河受难跌入水中,人们以为他是要回来的,故而不疑。但时间约略久了些,沙僧不免心生疑窦。这还是那个离去或是回来的问题,但对于顾湘而言,这已经不再是一个需要回答的问题了。

  我们大概是可以相信这样的道理:其实成长,不过就是越发相信,一切皆有定数。至于你的信与不信,大约不会是令事实有什么差别。但那并非意味着人的自我判断毫无意义——故事的起因,正是在于记下这些转瞬即逝的灵感。因为它终究来过,尽管有来无回。

  大概正因如此,我们也不必惊叹作者的早慧了——她大概只是千千万万人中,过早被灵感眷顾的那一个。锁住了悲伤与愉悦,一切也就空灵而使人神往了。

  《西天》读后感(七):寂寞、天真、迷茫的孙悟空

  孙悟空看似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英雄,却藏着许多别人看不见的心酸与无奈。他寂寞、天真、迷茫……即使练就了火眼金睛,也看不透世间的是非恩怨,更勘不破红尘迷障。

  【他活了千秋万载,却很寂寞】

  孙悟空还没修得长生不老之术时,是花果山的猴王。他过得逍遥自在,每日与群猴同欢。有一天,他喝着酒,看着水帘洞外的瀑布从高处往低处坠,投奔大海,消失在眼前。他想到时间也是这般流逝,而他,也终究要随着时间流逝,经历生老病死。他觉得自己太渺小了,不由悲怆。那一天,花果山群猴悲泣。

  孙悟空对着群猴孤寂地冷笑道:“我不会让这样的事情发生。”

  他来到幽冥界,改了生死簿。冥王震怒,他说:“世间因果相循,生死有命,你不能违背这个属性。”

  逃脱了生死轮回的孙悟空,活了千秋万载,却很寂寞。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在变化——物资会减少,感情会消逝,人会衰老,一切东西都在消耗和磨损着,同时也有很多新的东西不断地滋生、长大,它们的变化都有周期。而孙悟空却是静止的。

  他背负着几百年的记忆,有些记忆已经变得模糊。在苍苍茫茫的人世,他一个人,没有同类,又怎么会不寂寞?

  【他看似桀骜不驯,其实只是天真】

  这么一个生灵,早就被天界盯上了。玉帝不愿放任一只猴子在人间,占据一隅,称王称霸。于是他想灭了孙悟空。

  老谋深算的太上老君,提了招安的建议。把他收服在天庭,加以管辖束缚,事情做得体面,既不劳师动众又收仙有道。

  天真的孙悟空真的信了。他应了天庭的旨意,做了弼马温。可是,他一只石猴,身上带着未被驯化的横冲直撞,干的是天庭最脏最累的活,根本没有什么神仙要真心跟他做朋友。甚至,一些小人还在背后中伤他,恶言像淬了毒药的刀子一样,随时伺机划破他身上每寸肌肤,好让毒液在见血封喉时流到他的心里去。孙悟空当时心里窝火,提着金箍棒就打出南天门了。

  于是,一战难逃。天庭几乎倾尽所有兵力,观世音菩萨派弟子惠岸下界助战。孙悟空早就寒了心,知道上天非杀自己不可,自己便也非与天斗不可。

  天庭耗尽了孙悟空,将他擒获。他们用刀剐他,用火烧他。最终如来将他镇压在五指山下。

  五百年,没有人能想象孤寂的五百年怎么度过。更没有人知道,孙悟空后悔了没有。也许用了五百年时间,他也没有想明白事情怎么就走到了这个地步。

  【从始至终,他都很迷茫】

  一个人搞不清自己的来路,也看不到去向,就很迷茫。孙悟空破石而出,横空出世,注定来路不清。他又逃离了六道轮回,不历生死,所以也不知去向。

  五指山下孤寂苦寒的五百年,其实让他安心,他觉得自己又回到那块石头里。直到有一天,他遇见那个和尚。于是让他跟着和尚去西天。西天在哪?孙悟空不知道,和尚也不知道,没有人知道。他们就这样一路走着,有一件事情可以去做,总归是好的。

  这一路,孙悟空一直想弄明白自己是谁。时间太长了,很多事情已经记不住。他去找龙王,问真实的孙悟空是怎样的。龙王不知道。龙王说:“你已经是传说里的人物,现在又想要弄明白真实的自己,那就没有了传说,没有了传说,就没有现在的你。”悟空不再说话。

  龙王给他倒了一杯酒,这杯酒是精卫填海时流下的一滴眼泪。悟空说:“喝酒是为了怀念?” 敖广笑道:“是为了忘却。”

  敖广又道:“可是做不到放不了忘不掉。”

  孙悟空的悲哀,是他永远无法知道真实的自己,他是一个英雄,顶天立地,空前绝后,他注定是一个传说。

  所谓明察秋毫的火眼金睛,只是走的路多了,吃的苦受的罪深了,习惯了辨察、判断、决绝,尽可能不让软弱在英雄的百结愁肠里纠缠分寸。

  可是,世间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又怎能分得清?

  《西天》读后感(八):走不到的西天,逃不出的宿命

  《西天》里,顾湘讲的既是西天取经的故事,又不是单纯的取经之事。降妖伏魔的情节退居二线,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师徒四人的心中之魔反而成为了主题。 《通天河》里讲灵感,《火焰山》诠释记忆,《波月洞》情牵一线,《小雷音》叙尽前缘。《西天》里的唐僧、悟空、八戒和沙,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怀疑、恐惧与迷惘。他们在五百年前相逢又离别,兜兜转转,五百年后再次聚首,重新踏上未知的通天大路。 顾湘说:“爱是与一个人真正的相逢。但是与‘别人’相逢始终是一个令人害怕的过程,因为它包含着对自己现状的怀疑,与别人相逢也就是与自己的阴影相逢,正因为如此,在一起才显得困难。” 所以,师徒四人能够再次相逢是缘分,也是宿命。其中包含着多少前世的因果轮回,多少阴差阳错你记得我忘记的人生前片段。那些所谓“阴影”并没有随着他们的分离而消散,反而冥冥中指引他们去看清今生、前路。 名著《西游记》在中国文学之中的经典地位自不必说,顾湘笔下的《西天》不但将《西游记》的故事化繁为简从新的视角重述,连人物关系也做了重塑,想象力了得。其中最耐人寻味的,莫过于八戒五百年前的身份,既是天降的天蓬元帅,又是孙悟空离开水帘洞后长居那里与罗刹夫妻恩爱,被归来的齐天大圣视为“兄长”的人。八戒的这个身份为火焰山的故事埋下伏笔,因为罗刹便是那个持有铁扇的女人,她忘记了他的样子,甚至连两两相对时都没能再想起。而二郎神杨戬对罗刹的情,龙王敖广与悟空、八戒、杨戬之间的义,把原有的牛魔王、铁扇公主的故事演绎出了颇具人情味的新高度。 “那些我们以为永远不会忘记的事情,就在我们念念不忘的过程里,被我们忘记了。……带着已然在不知不觉中无影可寻却真正有过的对方的印记度过余下的生命,未尝不是怀念对方最好的方式。”八戒忘记了罗刹、悟空忘记了一秤金、沙忘记自己从何而来,他们忘记前尘往事,却又被其羁绊牵扯,往复轮回。 《西天》里的少年愁滋味,情深缘浅,忘记铭记,每一个心思,每一个演绎,都那么丰沛、饱满,甚至有些铺张、过火。书末再版的话里,顾湘说:“通篇都那样,没法改。”如今的她,作品是如《好小猫》那样“经修饰的无修饰”,慵懒、自在、有恰到好处的温度。而《西天》却因为“无修饰的修饰”而显得毫无保留,内里的肆意、张扬、用力,虽不够成熟,却令人怀念。对于她,那也是一段再也回不去的时光。 十九岁的顾湘,古文功底不俗,行文走笔恣意汪洋,她笔端流淌出的情与景,犹如一幅幅色彩明艳的水彩画,虚幻动人,摄人魂魄,回味绵长。靠着年少不知愁滋味的才情,顾湘重新幻化出一个关于寻找的故事,西天在哪里,我们在哪里,从何处来,到何处去……人们总是在询问,人们很少得到真正的回答。 那么,西天到底在哪里呢?或许,它对于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地方吧。也许只是他人眼中的一个小山丘,也许是一条普普通通的河,也许是一个忘不掉的人,也许是一段未了的情。总之,那是一个到不了的地方,也是一个到了才知——原来如此的地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西天》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