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刚性泡沫》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刚性泡沫》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3-21 15:39:2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刚性泡沫》读后感精选10篇

  《刚性泡沫》是一本由朱宁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5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刚性泡沫》读后感(一):书评

  打卡#经管#《刚性泡沫:中国经济为何进退两难》2/11 (不可能亏损的购房者)这章主要围绕着市场预期这个点给读者未来房价涨跌一定的导向。10年房地产黄金时代,政府通过刚性兑付隐形担保,提供极宽松货币供应,以及缺乏其它投资渠道的金融压制,三方面联袂,结合假装调控的“空调”政策,逐渐把房价推到变态高位。中国房价究竟有多高,我们来看看几组国际公认的判别数据。首先,是房价上涨速度,国统局对全国70个城市给出的中国在售房地产平均价格从2004到2014年的涨幅是77%,但并不提供一二线城市的地产涨幅,而另一组中原地产对同样这十年的数据,给出的答案是北上广深在这十年涨幅分别为374%,346%,505%,420%,明显低估的房价涨幅有利于开发商,为政府推迟出台调控政策提供了依据,但显然受害者是购房者。其次,第二个数据是住房预售比例,多数发达国家租售比一般保持稳定3%到5%,而北京上海就2009到2013这四年,房租涨幅为34%和63%,而房价同期上涨了69%,107%,,租售比在这四年下跌到1.5%到2%,这么低的租售比已经和中国台湾和韩国地产泡沫顶峰时的数值十分接近了;然后,是房价和收入比,这个大家都是深有感触的;最后,是土地总价值,随着中国房价到2014年,就北京来说,它的房价比东京房地产泡沫时更加严重,所以无论是历史水平,还是国际比较,中国房地产价格都已处在非常高的的水平。作者接着阐述了自己观点,即房价存在下降预期:第一、2020年的人口红利拐点即将到来,刚需论即将进入历史;第二,城镇化进展官方数据为54%,已经十分接近很多发达国家的65%,而且还没算没有户籍的流动城市人口比例,已不具备开发房地产的事业的有利条件;第三,目前国家正在推进的一二线城市公租房产业的兴起,很有可能将颠覆原本高傲的存量房房东三观。当然,除了现实国情和国家发展方向以外,还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针对买房者心态的,叫做选择权价值,即买房看重的是消费性需求还是投机性需求,中国基本面很稳定,不稳定的是投资者的预期和背后的动物精神,作者认为投资者的预期一旦改变,房价涨跌变化那是很快的一件事情。但国家坏就坏在懂得玩弄这种预期,10年“空调”的产生,是因为在国家出台调控政策的同时,给出了很多bug,包括假离婚,做低房价,故意延缓住房登记制度的推行,即默认了房地产是国民经济命脉。但这种经济模式和人的预期挂钩,一旦预期发生变化,将给中国经济带来致命一击,所以必须改革,可以说是将来可能出现的市场预期在倒逼政府结束十年的隐性担保,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比如中央和地方在税收和事权上的重新划分,将有可能逐渐减弱地方政府对于房地产的依赖,所以作者认为,往后的趋势是,房地产将逐渐退居二线,形成一种软着路。但是,很遗憾的是,2015年底到2016年初,还是出现了降息等多种手段去刺激房地产,又回到了老路。所以,对普通老百姓而言,我觉得,如果是自住,还是要买房子,等国家找到房地产软着陆的那天,真的谁都讲不清楚。但如果投资买房,则不建议,毕竟经济形势变幻莫测,谁都料不到以后的房地产市场究竟会演变成什么样子。

  《刚性泡沫》读后感(二):刚性泡沫,还是刚性兑付?

  产能过剩、杠杆过高成为中国经济当前最大的痛点,也是全球将中国视为不稳定因素及潜在债务危机主角的关键考量。任何金融危机都是债务危机,负债是刚性的,资产的价格则随利率与风险偏好而浮动,在负债刚性和融资条款约束之下,高杠杆对资产价格的浮动与资产负债表现金流极其敏感,局部的流动性风险与信用风险有可能引发全局性的债务危机。

  根据《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2015》(李扬等),2014年年末中国经济整体的债务规模为150.03万亿元(实体部门为138.33万亿),全社会杠杆率为235.7%(实体部门杠杆率为217.3%,麦肯锡对2014年年末中国全社会杠杆率的测算为278.9%),非金融机构部门和政府部门是中国债务率提高的最主要推手。

  为什么中国的债务率会持续上升?为什么投资者面对超警戒线的杠杆泡沫无动于衷?政府部门在其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席勒的学生朱宁教授在《刚性泡沫》(The Guaranteed Bubble)一书中认为,中国的众多债务产品均具有强烈的刚性兑付特征:投资者相信政府、监管者、金融机构和投资产品的发售者会为自己投资所面临的风险负责,政府会对自己所投资的产品提供隐性的担保(或者作为这种隐性担保的潜在资源)。隐性担保导致的杠杆泡沫扭曲了投资收益与风险之间的关系,使资本配置变得无效而扭曲。

  《刚性泡沫》从“激励-约束”机制的层面解读当前中国经济由刚性/隐性担保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政府对经济增长抱有何种期望、执行层面的官员面临着怎样的激励与约束、以及经济参与者对经济状况与政府行为的感知及其与后者的互动,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决定了支撑经济发展和加杠杆的资金从何而来、资金提供者对风险收益匹配有着怎样的看法。在上述机制之下,产能过剩、杠杆过高、房地产与股市泡沫都是表征,是刚性与隐性担保之下过度杠杆化的结果,它们终将将成为经济增长放缓后的风险敞口,“正义会迟到,但不会缺席”。

  不过,作者认为中国目前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某些行业产能过剩、地方政府和企业债务水平攀升乃至金融市场波动的现状就是由刚性兑付被打破导致的,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有些逻辑错乱的。恰恰是因为存在担保之下的刚性兑付预期,才导致经济扩张过程中的过度杠杆化,经济增长在信贷泡沫的刺激下出现非理性繁荣,资产价格和金融市场泡沫泛滥,而产能过剩和资产泡沫必然导致回报率下降,回报率的下降致使前序投资的本金和预期回报无法得到兑现,投机性融资演变为庞氏融资乃至最终融资链条被打断,实体经济无法再继续获得宽裕现金流维持高增长,甚至陷入流动性紧缩后的债务通缩陷阱。

  明斯基认为,金融不稳定性是资本主义经济(我们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特质,在经济扩张期加杠杆是经济参与者的“理性”之举,稳定繁荣的环境引起资产价格膨胀和信用过度,稳定最终通向不稳定。杠杆泡沫非中国独创独有,只是在中国催生杠杆泡沫的因素有显著的不同:政府在更广泛的领域扮演了主角,使刚性兑付的预期普遍存在,进而导致在实体经济、房地产、股市普遍存在因风险收益关系错配引发的资本配置扭曲,不稳定因素多点开花。

  诺斯在《理解经济变迁过程》一书中提到,经济参与者会基于对经济现实的感知、制度与非正式制度提供的激励与约束、以及社会文化的指引下进行经济活动与决策,由此导致显著的“路径依赖效应”,所谓“中国特色”和“摸着石头过河”均有这种经济内涵。那么,为什么中国的投资者会产生这样的预期——是聪明还是贪婪无知?政府的经济政治诉求和既往的行为起到了何种作用——GDP导向、维稳心态为何如此强烈?缺乏契约精神的商业文化起到了什么作用——楼盘降价砸售楼处、股市不涨堵证监会为何层出不穷?朱宁教授在《刚性泡沫》中对这些现象都进行了阐述分析,其结论也暗含了上述诺斯的思想。

  那么,解决之道是什么呢?很明确,既然是由政府担保引发的刚性兑付预期,就要通过政府的追求导向、制度改革、行为改善等层面系统性清除显性与隐性担保,调整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

  朱宁教授给出的解决之道略显形而上,不过值得欣喜的是我们看到政府在形而下的层面已经有实质的动作。中国当前的杠杆过高与产能过剩是两位一体的,化解产能过剩离不开去杠杆。根据杠杆率的公式(杠杆率=债务/GDP),去杆杠的方式分为“分子对策”和“分母对策”。

  当然,中国的事情关键不在于政府说什么,还要看真正做了什么。朱宁教授的书对政府有待改善的方面和方向做了有益的梳理,我们不妨翘首以待。

  《刚性泡沫》读后感(三):刚性泡沫摘记

  注意:统计数据可能有误差。如GDP高估,城镇化率低估。 在2005年,房地产相关的贷款占中国银行贷款总规模的14%左右,到了2013年,这一比例达到了20%以上。在当年所有新增贷款规模中,房地产贷款更是占到了新增贷款的26%。 铜融资,铁矿石 随着铁矿石价格的下降,其作为抵押品的价值也随之下降。这就意味着,为了获得同等金额的资金,进口商将不得不提供更大量的铁矿石抵押品和进口更大量的铁矿石。同时,铁矿石的运输和储存成本也会相应增加,而外贸企业通过铁矿石进行融资和套利的机会就会逐渐下降。 2013年,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已经比墨西哥的劳动力成本贵了50%,比邻国越南的劳动力成本高168%,比柬埔寨的劳动力成本高了500%左右。 2013年中国人民银行在停止多年之后重新发布了基尼系数,中国的基尼系数达到0.48,超过美国和很多其他发达国家。 汽车行业,一度被国家发改委当作能够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下一个战略性发展行业,但中国汽车行业目前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中国每年的汽车需求量大约是600万辆,但全国目前的产能大约有1000万辆,产能过剩率超过50%。 光伏行业和风电行业,这两个新能源行业曾经被指定为国家下一个10年的战略性发展产业,都面临超过40%的产能过剩问题。(如今轮到电动车和屏幕。) 在关于产能的统计中,不排除有企业为了阻碍后进入厂商的投资而虚报产能的可能性。 中国的光伏企业在2010年的时候还享有30%左右的丰厚利润。但随着其后几年产能扩张和产能过剩所导致的激烈价格战,2011年,利润率不到10%,在海外上市的公司下滑到了1%左右。电解铝从国家战略性重要产业的高利率变为产能利用率不足30%。(思考:公司的竞争优势在哪,是否真的是不可模仿的核心竞争力?可以模仿的创新受益的是消费者。) 地方政府为战略新兴企业提供诸如免税待遇、免费用地和财政补贴等非常有吸引力的政策。在一些极端情况下,甚至有些地方政府用自己的财政资金直接购买新能源企业的产品,借此推高新能源企业的盈利水平,为其今后的上市和新股发行做准备。 2011年8月,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信用评级公司大公公司给了中国铁道部AAA的最高信用评级。此消息一出,马上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质疑。大家纷纷指出,大公公司可以给负债水平接近60%的中国铁道部最高的信用评级,而就在几个月之前,却下调了美国国债的信用评级。根据大公的评级,中国铁道部的信用比美国联邦政府的国债信用要好得多。 17世纪,荷兰郁金香泡沫破灭期间,郁金香的最终买主只要支付合同价格的3.5%,即可终止合同。正是因为政府向投机者提供担保的做法,才导致郁金香泡沫的最终破灭。08年金融机构买了信用违约互换,所以不注意风险。 我国1986年颁布《破产法》,其后的20年,中国每年的破产案件数量还不到欧洲某些中等国家破产法庭一年所处理的案件数量。

  《刚性泡沫》读后感(四):估计这事做债的人最感同身受

  在宝安机场,买走了这本书的最后一本。

  由于罗伯特·席勒给这本书写了序言,所以售货员迫切的想多卖我一本罗伯特·席勒的《钓愚》。

  最近一个季度,基本完成个人的计划,三入山西,分别去了晋城,太原和大同,但从酒店房价,你就能感受到这个资源大省正在遭遇的事情。反向走西口和闯关东,反向分别从乌兰察布到了大同,从锦州的义县一路辗转到了京城,一口气把正处于舆论水生火热的内蒙古和东北走了一边,既见了鄂尔多斯的煤炭,包头的钢铁,也见了沈阳的新楼和辽东湾的凋敝。如果没有15年的债务置换,高度以来土地出让,房产税收的地方政府,已经让文中提高到的刚性泡沫在15年爆发了。如果没有各级省政府的大力协调,不光过剩产能的行业,但凡现金流不好的企业估计都熬不过去年的年关。

  总结下来,文中其实说的是不能违约的贷款,不能亏损的购房者,不能倒闭的国企,不能倒掉的政府,这一切都是作者所的刚性泡沫。我们都知道里面有泡沫,但是都还在享受泡沫,就像股票进入最后最高斜率的拉伸阶段一点,虽然我们都知道暴跌离我们不远了。

  债务置换把整个平台的问题往后退到了18年,违约的贷款靠着AMC的过桥出表掩盖,国企帮着银行靠着政府的一次次动员继续残喘,房地产其实大家都明白但是还得继续玩。泡沫下面可能是啤酒也可能是尿,我们喝着尿,但却装着再喝啤酒。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