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如父如子》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如父如子》的读后感10篇

2018-05-16 21:4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如父如子》的读后感10篇

  《如父如子》是一本由[日] 是枝裕和 / [日] 佐野晶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30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父如子》读后感(一):孩子到底需要怎样的父亲

  如果你发现养育多年的孩子居然绝非亲生,而在另一个家庭却有与你血脉相连的骨肉。你的内心是否能够接受这一残酷事实打击

  之前也曾经听说过这样的新闻,观看过由此而改编的影视作品。在抱错孩子抚养这类事情中,人们往往关注的是养育胜于血缘,还是血缘更养育。而在这本名为《如父如子》的书中,我们所读到的,却是让我们有另一番的反思

  故事背景是在日本,一通来自医院电话打破了野野宫良多原本平静的生活经过一番调查证实,养育了六年的孩子居然并非是自己的孩子。按照通常的建议来看,尽快让两个孩子各归各位才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可是抱错了孩子并不像是拿错了物件换回来那么简单,毕竟朝夕相对如父如子般的相处了六年,就算是只宠物也养出感情来了,更何况是孩子。再说与自家相比,另一家条件简直就是天上地下。良多起过要将两个孩子都养在身边的念头,并且自信的认为自己是有这个条件优势的。可是随着为两个孩子回归各自家庭准备工作的逐渐开展,良多越来越感觉到自己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样受到孩子们欢迎。相反,两个孩子似乎更加喜欢另一位父亲,那一位在良多看来几乎是一无是处的人。

  书中良多的形象的塑造几乎就是一位日本精英代表。他无论从任何方面来看都可以称得上是优秀,或许是因为太过于严厉和自律使得无论是自己的亲子还是被养育长大的孩子似乎都与他不太亲近,总是似乎少了些什么。在书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对孩子严格要求强势父亲,温情或许也有但应该是只隐藏于心中,从未流露一丝一毫

  “我很忙,我都是为了这个家。”这句活估计许多父亲面对妻子抱怨时,都用来当做借口过。有人曾经用“缺失的父亲,焦虑母亲。”这句话来形容现在的中国家庭。野野宫良多的家庭其实颇有些这样的味道

  抱错孩子自然是会给当事的家庭造成伤痛,可是作者在书中要展现的却不是这个。而是通过这件事引发出一种与家庭有关思考。我相信良多作为一个父亲是爱他的孩子的(无论是亲生的还是养育的),他想要把最好的一切给他们,也希望他们能够变成最好的。但是往往成年人想要给予孩子们的,却并不是孩子们所想要的。相对于良多这样的精英人士,另一位父亲雄大只是一位庸俗小人物,在书中刚登场的时候表现甚至是有些让人生厌。不过随着故事的推进越来越感觉到他的可爱,甚至到了最后他的形象还有些高大起来。他也是一位爱孩子的父亲。他的爱却与良多不同,或许在物质上给予不了孩子们很多,但是他却有着一份最好的爱给孩子们。那份爱就叫做“陪伴”。

  这是一本温情的小说,故事的最后自然是不会有一个太坏的结局。良多似乎明白了孩子们与自己之间彼此的感情以及身为一个父亲到底应该如何去爱孩子。那么现实中的诸位父亲呢?你是否明白了该如何去做一个受孩子们欢迎的父亲?

  我想这些也正是作者想要通过此书所传递的吧。

  《如父如子》读后感(二):时间,另一种“血缘”

  《如父如子》是日本著名导演是枝裕和2013年的影片。成为父亲的是枝裕和从自身经历深挖,把所有的台词场景都写成了标准的故事形式,他说这是迄今为止作品中形式上最完整的一部故事片。大概正是因为剧本天生的文学性,使得改编成小说的《如父如子》也呈现出同样的缓慢细腻与完整,成为风格鲜明的是枝裕和式小说。

  小说讲述了在大型建筑公司工作的野野宫良多与妻子绿、儿子庆多一起住在东京市中心高级公寓内,即将6岁的庆多刚刚顺利通过竞争激烈小学入学考试。良多虽然工作繁忙,但与妻子感情融洽,庆多也格外聪明乖巧。然而,他们突然得知当年儿子在医院被抱错,与开电器修理铺的雄大和由佳里的儿子琉晴互换……良多被迫要做出选择,两个家庭同时陷入了伦理困境,是选择“血缘”还是“时间”,成为了小说抛出的谜题。

  其实无论是作为电影还是小说,《如父如子》的题材都不能说是新鲜,反而十分“老套”。抱错孩子引发的伦理故事,是古今中外众多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中常见桥段,是枝裕和该如何写出新意呢?作为电影,当然可以用镜头表现,生活细节人物情感的克制,细腻的情绪琐碎、缓慢、挣扎悲哀……等等,这些都是典型的是枝裕和元素。幻化为文字,则成为平淡如水的叙述,故事的起因、经过、高潮低谷、结局,犹如一篇一气呵成散文,有着“清水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之美,却又润物细无声般地潜入读者的心底触动心灵柔软地方

  在看似平常的细节里,呈现的是两个家庭、两对父子的生活日常。生活在中产阶级家庭的良多和绿,虽然物质生活富足,但良多整日忙于加班,和庆多相处的时间十分有限,庆多全靠绿来照顾。良多有意无意“逃避”父亲的角色,是因为他自己也有着一段不幸福童年,也和自己的父亲有着难以逾越的隔阂。当面对亲生的琉晴时,他又无法像对待庆多那样付出父爱”,从而陷入了情感与伦理的两难境地

  反而是平民出身的雄大和由佳里,从来不曾因为生活的困难或孩子的众多而放弃与孩子们相处的任何瞬间。雄大时常为孩子们修理坏了的玩具,由佳里外出打工,依旧不忘用自己的方式照顾孩子们的情绪,让他们时刻体会到家庭的温暖父母关爱。她喜欢保留孩子们玩过的玩具,长久记录着他们每一个人成长印记。即便是得知抱错了孩子,他们也没有过自私的念头,一视同仁的接纳着庆多和琉晴。

  父与子是一对相对的存在,只有成为了父亲的儿子才能理解做父亲的心情,也只有以父亲的身份去走进儿子的世界,才能成为真正的父亲。《如父如子》不仅是通过一段错位的亲情去唤醒父亲的爱,也是通过良多这个角色对“父亲”身份的理解,去解读家庭中的亲情。良多与父亲、与继母之间,良多与绿之间,与庆多之间,有的不只是是血缘、亲情、爱情建立起的关系,更是由时间累积出的情感纽带。而这正是超越了血缘的存在,是比血缘更真实、温暖的东西

  故事并没有刻意渲染“错误”本身,而是通过对每一个人物的心理描写和细腻的生活细节去推进情感的走向,引发读者的思索。孩子抱错之后,理所应当进行“互换”,但顺利的互换也不能弥补两个孩子的心理创伤,在他们幼小心灵深处,只有那个从小到大和自己生活在一起的爸爸妈妈才是自己真正的父亲、母亲。即将被颠覆的孩子们的世界又由谁来守护?小说给出了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答案

  《如父如子》读后感(三):父子哲学

  初次听到是枝裕和这个名字是通过我的一位导演朋友口中,她跟我说她的作品风格都是模仿是枝裕和的,跟我说这个人多么多么牛,于是我就带着无比高的期望读了他的《下一站,天国》,果然对我的冲击力很大。这本书是是枝裕和小说处女座,而这本《如父如子》则是我读到他的第二本书。这位作家兼导演简直就是一个全才,一部经典小说作品如果想要拍好,我想只能是它的原作者去拍。

  是枝裕和是拍摄纪录片出身,也就是说他从一开始接触的都是生活化的东西,从生活出发不断达到一种艺术状态。看过小说并同时看过同名电影的人会发现,两者其实差别很大,因为文字和画面如果想要各自达到一种极佳状态,就必须在叙事方式上做改动。如果想做到这种自然地转换,就必须在两者的造诣都达到专业的状态。

  很多人喜欢写人性,不过他们写的大都直白,当带入到故事当中去的时候也是一段一段的。但是是枝裕和将这种人性深层的东西在不知不觉中体现,一段完整又感人的故事无论是内在还是外在都能够感染人。生活总是能够给我们带来打击,良多的经历虽然很富有戏剧性,但是这种面临巨大转变时的心情是十分真实的,一通电话彻底改变了原本美好的生活。

  在我个人看来,这个世界上只有回忆一样东西是完美的,因为就算它再怎么不堪回首,但是它永远都无法改变。在无聊的时候,我们的思维也不会停止运转,而是去回忆以前的事。每个人心中或多或少都会有美好的回忆,感情这东西时日积月累的,就像信任一样,除非面临背叛,否则会一直信任下去。良多的背景其实和现在我们身边的很多人都一样,对于父子关系的问题,很少得到重视,这也导致了很多家庭内部的矛盾

  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中,没有固定的答案,所谓成长就是经历完整的人生和接受生活带来的不定性,这个故事是能够给我们帮助的,它是能让读者跳出误区的提示,是枝裕和对于情感方面研究得很透彻。父亲和儿子的角色都不好当,我想所有人在面临自己角色问题的时候都会犹豫,在这寻找答案的人生旅程中,就是互相学习过程。故事的结局是完满的,就像是我们努力过的人生。

  《如父如子》读后感(四):与世界对抗,还是与自己和解?

  文/蓝莓兔子

  2013年,由福山雅治主演的亲子题材电影《如父如子》获得第6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大奖,电影同名小说由是枝裕和与佐野晶共同创作。作为是枝裕和最擅长的家庭亲子类题材,《如父如子》是他受到20世纪70年代日本多起婴儿错抱事件启发写下的故事,也令他获得了第37届日本电影学院最佳导演奖的提名。

  无论是题材还是故事本身,《如父如子》都可以列入我最喜欢的是枝裕和电影。婴儿被抱错的题材并不鲜见,血缘和情感的取舍向来都难以抉择。但比起那部赚足了人们眼泪韩剧蓝色生死恋》,《如父如子》则显得克制得多。作为是枝裕和最为驾轻就熟的亲情和儿童题材,剧情狗血丝毫无法影响出色的发挥。他没有刻意煽情地将镜头聚焦在因抱错孩子而引发的悲伤及情感折磨上,相反,他瞄准无数生活化的场景细节——聊天、吃饭、睡觉、玩耍、聚会……一笔一画地细细勾勒,不动声色地为每个身在其中的人们积蓄着各自的情感与情绪,记录他们的怀疑、挣扎、思索、成长与醒悟。

  “有些工作只有我才能做”。当良多充满优越感地对雄大解释自己没时间陪伴孩子的原因时说。而雄大微笑着反问:“为人父也是非你不可的工作,不是吗?”表面上看,这是生活在两个不同阶层的人之间的互怼。但其实,它又是两位父亲以爱为棋子的一次对弈。雄大看似轻描淡写一句话,足以令良多溃不成军。他一直为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而骄傲英俊帅气事业有成、家庭幸福……然而在这个出身卑微外貌平庸的电器店老板雄大面前,他的自卑烦躁都无处遁形。他第一次意识到,在他人眼中,自己不过是一个不称职的父亲。他伟大事业自以为是的骄傲、自信又笃定的一切,都只是华而不实装饰。他在妻子失望眼神里同样洞悉了这个秘而不宣真相,这令他充满挫败感,曾经自信的一切轰然倒塌,甚至开始对自己产生怀疑:在雄大面前,不能陪儿子露营放风筝的自己,不愿陪儿子洗澡的自己,连玩具都修不好的自己,又有何骄傲的资本呢?

  除此之外,想要换回琉晴的心魔也在深深地折磨着他。他无法忘记庆多的善良温和,也无法放弃琉晴的叛逆与不羁。一边是朝夕相处的情感依恋,一边是根深蒂固的血缘关系,良多面对的选择,是每一个家庭都难以抉择的难题

  “今后,这孩子会越来越像你。相反,庆多会越来越像他的父母早点把孩子换回来,再也不要跟对方家人见面了。”父亲良辅语重心长地强调着血缘的至关重要

  “就算没有血缘关系,也没关系的。一起生活,就会处出感情来,也会越来越相似。我就是这样想着,才把你们两个抚养大的啊!”继母信子温和慈祥话语,却印证了情感的不可忽视。

  最终,良多为庆多和琉晴安排了一个关于交换的 “任务”:各自到对方家中去住一段时间。听起来像是游戏,让人想起意大利电影《美丽人生》里,父亲圭多用一份伟大的父爱,在残忍纳粹集中营里为儿子书写的那个美好童话。而良多交给庆多这个充满嘲讽的任务,表面冠冕堂皇,内里却龌龊无比。他试图用游戏的方式去减轻自己内心的痛苦,换来的却只是更多的失落迷茫。回忆庆多,脑海里都是温柔往事;而面对充满敌意又叛逆拧巴的琉晴,他又深感无力。这多像生活本身,像我们终其一生都无法挣脱的那种魔咒:拥有的不懂珍惜期待的却无法驾驭。

  书中最打动我的一个场景和电影里有所不同,但却更加细腻:庆多交换到琉晴家的第一个夜晚,在全家人倒头酣睡之际,只有他因想念爸妈而了无睡意,他想给绿打电话,却又怕良多嘲笑自己不够坚强勇敢敏感怯懦的庆多,太想在强势聪明的爸爸面前证明自己的努力与存在,他怕无法完成良多交付的伟大“任务“,然而他又默默地安慰自己:如果只是给绿打电话晚安,应该不算不坚强不勇敢吧?他试着走到电话旁边,却难过地发现,通往放置电话房间的卷帘门早已紧闭。于是小小的他,就那样站在黑暗的卷帘门前,难抑悲伤……

  每次读到这一段都会泪崩。是枝裕和的叙事是那样流畅,自然,他从不用煽情的台词去催人泪下,而是以安静的姿态缓缓诉说,将生活最朴实的一面呈现在我们面前:世界在一片寂静中沉睡,只有庆多落寞的背影伫立在黑暗中,表面静寂无声,内心汹涌翻腾。庆多无声的呼吸,充满童真的悲伤,都是对成人世界的无声控诉。这是只属于是枝裕和的温柔与敏感:沉默不语,却胜过千言万语。

  《如父如子》的内核,更像是父亲良多对自我的一种审视、反思与重塑。它关乎父爱与成长:什么时候一个父亲才能真正成为一个父亲呢?是孩子呱呱落地那一刻因喜悦而滋生的责任?还是在陪伴孩子成长过程中某一瞬间的蓦然顿悟呢?

  最终让良多深受触动的,是那部曾赠与庆多却被庆多拒绝了的相机。看到自己专注于工作的身影,疲惫不堪的睡态、刷牙的背影、沙发上小憩的脚丫……那些模糊失焦的照片里,记录着庆多所有无法言说的秘密,是他无声的告白,也是他渺茫的希望。

  良多迫不及待地来到庆多身边,不顾形象地大喊:“任务已经结束了。”那一刻,他终于如释重负。如果说庆多的到来是个错误,那他在这份错误里所收获的成长早已远远超出错误本身。并不是每个父亲都明白“父亲”二字所承载的含义。成长不只意味着变得强大或优秀,也要学会道歉与和解。不仅仅是与世界或他人的和解,比这更重要的,是与自我的和解。说到底,血缘关系所带来的亲情,不过是一种生物意义上的本能,而朝夕相处所积淀的情感,才是超越一切的温暖羁绊。

  推荐观看:

如父如子 (2013)8.42013 / 日本 / 剧情 家庭 / 是枝裕和 / 福山雅治 尾野真千子

  《如父如子》读后感(五):和你们在一起才是全世界

  当意识到孩子也在注视着自己时,那一瞬间,便懂得了什么是如父如子。

《如父如子》【日】是枝裕和著

  是枝裕和,日本当代电影大师,著名导演、编剧、制片人,其执导的电影获得许多同内外电影大奖。最早知道他,是因为电影《步履不停》,一部安静中带着忧伤的家庭伦理剧,真实却打动人心,很是对我的胃口。

  后来因为我的男神福山雅治,又看了《如父如子》。依然是是枝裕和比较擅长的家庭剧,由一宗被调包的婴儿事件,引起了两个家庭的动荡。虽然套路却是当下的热门题材,毕竟那几年国内这类电视剧也是泛滥的很。

  时隔几年,当我看到这本《如父如子》,再次勾起了我对这部电影的回忆,并毫不犹豫的翻开阅读。撇开电影不谈,当你沉浸其中,光是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的暗潮汹涌,便能轻易击垮一个母亲的心。是的,我是一个母亲。

  许多感情,你或许可以理解,但永远做不到感同身受,比如绿得知自己精心呵护了六年的儿子不是亲生的,那一瞬间说是世界末日也不为过。可更受煎熬的事还在后面,维持现状也好,交换也罢,好象怎样都不对。就像文中另一位母亲由佳里所说——“今后的人生都会一直痛苦下去。”

  而作为父亲的良多尽管也很痛苦,却要理智的多。这也是是枝裕和高明的地方,站在良多的视角去探讨父子之间的亲子关系。相比母子关系之间的柔软和亲密,大部分家庭中包括中国,父子关系更多的是一种坚硬和沉默。

  良多作为一个男人无疑是令人羡慕的,毕业于高等学府,事业有成,家境优渥,妻子温柔,儿子可爱,是个“从来没输过的人”。拿着高薪却没时间陪伴家人的爸爸,和一心扑在家庭上的全职妈妈,这样的家庭分工,其实也是当下许多家庭亲子关系的现状。

电影《如父如子》剧照

  贾平凹在《关于父子》中说,作为男人的一生,是儿子也是父亲。前半生儿子是父亲的影子,后半生父亲是儿子的影子。良多的后半生会怎样姑且不论,但他的前半生确实受到父亲很大的影响,表面上关系很紧张的父子,却仍是认可了父亲的想法——“血缘很重要”。

  电影中由于时长的关系,对良多幼年的事并没有过多介绍,只是在良多的只言片语和偶尔的回忆中隐约提起,而书中用了比较多的篇幅对描写了良多性格形成的原因。因为幼年颠沛流离的经历,亲情的缺失以及渴求使得他养成了好强又骄傲的性格。

  在面对绿和庆多时,他是强势而霸道的,性格中和父亲相像的一面表露无遗,他把这一切归之于“血缘”的关系。所以当得知庆多并非自己亲生的,才会脱口而出“果然如此啊”。在庆多和琉晴之间,最终他还是选择了“血缘”。

  反观让良多颇为不屑的雄大,他邋遢市井爱占小便宜,却一直在用“宽广、博大的胸襟包容着一切”,他知道“孩子就是时间”,也用行动证明了“为人父也是非你不可的工作”。无论是琉晴还是庆多,他都深知,陪伴才是为人父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而在面对有血缘的琉晴时,良多将那些与他相似的地方都归功于“血缘”,而那些他不喜的都是教养的错。而此时他与妻子绿的感情也变得岌岌可危,自从确认孩子被抱错以后,曾经拥有的一切都在以另一种方式失去,一切都开始慢慢失控。

  所以上山部长才会说,差不多也该踩踩刹车了;所以当他对自己的选择表露出一丝丝后悔时,铃本才打趣道,感觉我要喜欢上你了。而那个“板栗头”中学生的一句话,却令他醍醐灌顶,曾经支撑他走到今天的某种信念顿时土崩瓦解。

电影《如父如子》剧照

  书中的每一个角色都很可爱,个性鲜明。无论是雄大由佳里,还是外婆和信子,他们都遵循着自己的内心在生活,想这样就去做了。而良多和绿却被陷在一个框框里,而终于有一天,绿要跳出那个框框了,只剩下孤零零的良多。

  从雄大身上,信子身上,护士的继子身上,甚至是研究所的山边先生身上,良多的信念开始慢慢动摇。一直以来他都以自己为中心,却从来没考虑过身边人的感受。如果说做父母的在痛苦纠结,而那些置身其中却的孩子呢?

  琉晴或庆多,于良多来说,也许只是血脉的传承和延续;可于庆多而言,良多和绿却是他的全世界。大人们可以在其中做着选择,可那些置身其中的孩子们呢?他们又会怀着怎样的心情看着自己的世界分崩离析?

  这世上,并不是只有血缘一种亲情,那些曾经无数个日夜的陪伴已经超越血缘的羁绊,渗透进彼此的生命中去了。当他看到相机里的那些相片的那一刻,当意识到孩子也在注视着自己时,那一瞬间,便懂得了,什么是如父如子。

电影《如父如子》剧照

  良多和绿和庆多,和你们在一起才是全世界。

  《如父如子》读后感(六):错放人生的十字路口°

  ——评《如父如子》

  文/蓦烟如雪

  从《步履不停》的回归平淡生活基调,到《奇迹》里孩子成长过程内心的细腻刻画;从《比海更深》中挫折的中年人反思到拯救,甚至是《海街日记》中对生命的来去都平淡的描摹,可以说,是枝裕和是一个非常善于叙述生活的导演,无论是从琐碎的细节,还是冲突性的家庭伦理,他都可以一点一滴地渗入,如同抓住了散文的神韵,让观影的,看书的都能一目了然,而且深受共鸣。

  《如父如子》从书名上,就似乎有一种矛盾,像父亲?像儿子?

  似乎都不是,故事讲述的是事业家庭都一帆风顺的野野宫良多,是大型建筑公司的精英,他和妻子结婚多年,在大家眼中是艳羡的生活对象,可是故事的一开始就打乱了他们的人生节奏,两个家庭因为孩子的错抱,产生了尴尬的联系。为何会发生这样的抱错事故?孩子是否交换得回来?成了这本书最开始的困惑,也是大人的矛盾点。

  是枝裕和常常把这种伤痛式的题材,紧密地贴合在家庭故事上,最可贵是他把那些角色的各层矛盾,一个个打开,为什么会如此?

  就像激进的野野宫良多,为何会选择绿作为自己的妻子?为何他对儿子庆多怯懦的个性不喜欢,甚至在看到调换孩子的护士后,他选择了跟养母道歉。这一个个都像抖包袱的伏笔。

  没有一下子就告诉你谜题。

  抱错孩子,而且是两个生活环境悬殊的家庭上,这个看似略微狗血的情节,在作者的笔下,一点都不唐突,是枝裕和独特的叙事方式以及精简的故事切入,会让你觉得,这复杂的伦理,都变得特别清澈,哪怕故事里,有些许的不合理,都在后面一一解释开来。

  从残酷黑暗的现实渐变到美好的向往,是作者对生活的描述,这种别样的矛盾,在主人公纠结于血缘还是非血缘上尤为明显,而在儿子庆多的处理上,可以感受的一个父亲在思想上的成熟,以及对旧传统的抛弃。当然这本书里,我最心疼胆怯又渴望被爱的庆多、

  在电影里,省略了主人公公司里的“桃花”,而在书中,他也没有展露他的三观不正,而是选择放弃激进,回归家庭,剥离那下棱角。

  其实在故事的开始,我对另一个家庭中的雄大这个父亲形象并没有好感,他似乎很渴望赔偿金,可是在一页页的翻看下去,才发现这个平淡的家庭里,他们多了陪伴,而漂亮的由佳里为何会选择其貌不扬的大雄,也是这个原因,他会把耐心留给孩子,把陪伴留个爱人。

  相比精英中的良多,只能在职场上耀武扬威,但是也遇到了挫败,他一直太拼命的超前,就像他想躲开父亲一样,他渴望做一个跟自己父亲不一样的人,可是他却在背对家庭的路上,模仿着父亲,所以如父如子这个题目紧扣着主题,主人公在这场换子风波中,蜕变成了一个父亲,一个丈夫的形象。

  而两家人,也用另一种方式,共同奔向了明天。

  《如父如子》读后感(七):亲情的牵绊

  故事讲到最后,樱花步道两侧的身影慢慢接近,终于在步道的尽头,那个高大的身影和那个小小的身影重合在一起。他们之间曾经有过许多次的拥抱,唯独这一次,那个高大的身影希望能借由这个拥抱,把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情感传达出去。

  那个高大的身影叫野野宫良多,他是一个六岁男孩的爸爸。那个小小的叫野野宫庆多,以后的日子里,他大概会有两个疼爱他的爸爸了吧。

  早在几年前就看过一部《如父如子》的电影,影片讲述了两个因为意外抱错孩子的家庭,在孩子们六岁时发现这场悲剧,并试图回到原本正确的血缘关系上来的故事。当时自己还笑称,同样的情景如果是韩剧中的情节,大概会上演一场惨烈的生死之恋,而是枝裕和导演的这部电影,在缓慢的节奏中,细腻的情感涌动无处不在,主人公野野宫良多对待家庭、对儿子庆多从公式化的应对,到从心底感受到亲情触动的转变可以感动每一个人。

  这本电影同名小说同样由是枝裕和完成,他用文字重新讲述了他们的故事,书中更有一些细节,将电影中就已经能够感受到的感情更加充实起来,人物的形象也更加立体。

  故事从野野宫的妻子绿带着庆多参加补习班,学习应对小学入学考试的场景开始。看完全书之后,会觉得开端就已经为我们埋下了一个充满谎言的伏笔。庆多在这里学习到的是如何用正确的答案、而不是真实的答案去回答入学考试中的问题。故事中的两个家庭又何尝不是在做这样的事情呢?最初的他们,以为血缘才是亲情唯一的标记,所以即便是已经朝夕相处了六年,当他们知道自己抚养的始终不是自己亲生儿子的时候,交换似乎是唯一的选择。他们也确实是这样做了,通过试探性的接触、通过逐渐深入的尝试。虽然有不舍得,但他们以为那是正确的。

  这个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是否定了血缘的,是枝裕和在书中几次为我们摆出这样的例子,比如野野宫良多和他的继母信子,比如导致这场悲剧的护士和她的继子,他们之间都是没有血缘关系的存在,但这并不影响信子小心翼翼的照顾着良多的感受,不影响护士的继子在出现问题时挺身而出的保护。正是在这样的举动中,良多后知后觉的看到六年相处中庆多对他的依恋,和他对庆多的感情。

  所以在故事的最后,在一场闹剧之后,两个孩子终于能够回到原本他们生活的家庭和亲人身边。一个大都市的精英家庭,和一个小城市的低收入家庭,双方的孩子终于可以在他们的共同庇护下成长。而这场闹剧为主人公良多带来的,是一个更加珍视家庭、珍视亲情的契机。亲情未必只有因为血缘才会存在,相处始终是最长情的那一种。

  我不想在故事的最后评判什么功过是非,或者是去讨论血缘与陪伴的对比,真正在精神、在情感上成为家人,或许才是最为重要的吧。

  故事很简单,简单到几乎没有什么太过轰轰烈烈的场面,但是在这个简单的故事之后,我把自己哭的一塌糊涂。

  《如父如子》读后感(八):你就是我的爸爸

  作为是枝裕和执导电影中票房最高的一部,《如父如子》也是他众多故事中笔者最喜欢的一个,在一向走日系温馨路线的导演作品中,这个“孩子被掉包”的矛盾点要比以往更加敏感与激烈。

  是枝裕和在书中抛出的第一个问题,就很尖锐难解:是血缘关系重要,还是陪伴多年的亲情更重要。

  之前看过一部日本动画电影《你看起来很美味》,霸王龙哈特遇到一只刚破壳而出的食草恐龙宝宝,哈特被恐龙宝宝误认为是“爸爸”,自此两人开始了一段逗趣感人的恐龙父子情。明明不是亲生父子,这两只甚至都不是同样的种族,却在一同旅行与陪伴中产生了浓烈真挚的亲情。回到《如父如子》的故事,主角野野宫6岁的儿子良多其实不是自己的亲生子,而斋木家的孩子琉晴才是,全因当初两家的孩子在医院掉了包。父母觉得自己受到了伤害,殊不知孩子受到的伤害要更重。庆多与琉晴就像是小食草龙,从破壳的那一瞬,从出生的那一刻,就认定了自己眼前的父母,他们幼小的心灵毫无怀疑,可是有一天,却被告知自己的父亲不是自己的父亲,除了没有办法很好理解其中的意义,更多的就只剩下被抛弃的害怕了吧。野野宫沉浸在懊恼痛苦中,理性的他急切地想弥补这个错误,走回正途,却忽视了两个孩子真正的心意,也潜意识忽视了自己真实的心意。而当无意中发现相机中庆多给自己拍的许许多多张照片,那是内向的庆多用自己的方式关注着自己,爱着自己这个父亲,幡然醒悟到六年多的陪伴成长,无数个回忆,永远不可磨灭,无论是在自己心中,还是庆多的心底。

  而是枝裕和对所有读者提出的另一个问题:什么是真正的父母?这同样也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在看电影时就有过深刻的体会,一边是冷色调的高楼大厦,精致的食物,很多规矩的餐桌;另一边是略显狭小杂乱的房间,一大家子人围坐在一起,自由没有拘束。物质丰盈却不快乐,生活稍显拮据却快乐自得,在小说中,导演用更细腻的文字描述再一次放大了这种对比。精英派代表野野宫一直希望孩子能像自己一般成为同龄中的佼佼者,他却忘记了,自己小时候也曾讨厌过自己蛮不讲理的父亲;而斋木一家,就很像曾经看过的动画电影《麦兜》中,麦兜太太曾说过的一句话:别的不要求,只希望小麦兜能健康快乐地长大就足够了。已经身为父母或是未来会成为父母的我们,是否会真心地问一句孩子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假如没有发生这件意外,庆多为了讨父亲野野宫的欢心,努力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情,那该是多么让人心疼的一件事。

  如果孩子被掉包这种事情落到我们自己身上,我们该如何选择,其实无论是电影的结局还是书的结局,是枝裕和本人也是浅尝辄止,虽然是父子敞开心扉的团圆走向,但在今后漫长的人生当中,还会有很多考验与不安定在等着两家人,但是,听随自己的心吧,还是那句老生常谈,只要有爱,就会找到出口。这真的是一本看完之后,会让你有很多很多想法与感悟的书,好希望这个故事可以被更多人看到,无论你是否已经身为父母。

  感觉整本书更像是电影的补完版,不仅仅是把电影的故事重新讲一遍,其中角色的心理描写还有很多过去的事情以及电影中稍显突兀的地方在书中都得到了会让人感到原来如此的补充,尤其是小庆多的心理刻画,真的太叫人心疼了,还有野野宫的逐渐醒悟都详细刻画得更触人心绪。最后不得不提一嘴,封面绘图真的是很契合整个故事,脉脉温情,如父如子。

  《如父如子》读后感(九):更改设定这回事,除了游戏,还真不能太过随意

  《步履不停》、《如父如子》,是枝裕和在日本温情派里所扮演角色的重要程度丝毫不比我始终热爱的宫崎骏要低。或许是习惯了他的叙事风格总能在一湖平静之下暗流涌动,又在某一个适当的时刻,以一种了悟清明的状态达到大圆满的境界。不甚戏剧化的构建模式,以短剧本的方式容纳更多生活中的隐形矛盾,从而呈现一种因距离拉近产生的洞悉情绪,并不气势高昂,但胜在“回归”的条线清晰准确。

  日剧风格里最显著的两大元素,一则是回忆杀,一则是角色沉浸瞬间的顿悟,国内不成名的导演们偏爱这种表现模式,但总有种画虎不成的“悲情”主义色调,夸张的肢体行为、浮躁的台词设计,就好像青春期的恋爱本来是最美好的意象,却被当做了学生生涯的常态,肯定不会太让人喜欢得起来。

  对于一手操刀剧本以及导演工作的是枝裕和而言,唯一远离现实的戏剧化处理大概只有两家庭抱错孩子这个原始设定,而两家人的后知后觉来自于入学体检的血型对不上以及值班护士自首的情节则显得并不莽撞。良多在面对护士继子的抵抗产生的负罪情绪是推使其正视父子亲情隔膜的重要转折因素,但我们也必须看到的是在良多与绿的夫妻矛盾加深过程中对其造成的心理变化同样是隐藏的线,即我们可以理解——

  “顿悟”通常是为了解决当前困扰的一种表现手段,但长久有力的铺垫过程才是触发“一句顶一万句”效果的真实因素。

  另一方面,回忆杀的片段在是枝裕和的手中通常是以“重合”的方式展开的:良多目视“新儿子”琉晴的一举一动,与脑海呈现中童年的自己高度融合,越加肯定了这个孩子与其本人的“血缘”关联;护士的继子拦在良多面前的时候,又让其不自觉回忆起自己在面临继母时苛刻的状态。这类带有浓烈个人偏向情绪的回忆段落不仅在整体上推进故事的走向,更重要一点在于它将良多的“父亲”形象立体化了——

  高冷严肃的外壳下是不为人知的窘迫感,其以一个父亲的身份开始了另一段完全不同的人生旅程,这个对外传递的媒介的改变同样让良多充满了紧张。他并没有改善自己父亲的错误教育模式带来的弊端,所以在承担起为父者责任的自觉性上显得极为单薄乏力。他审视过去,也试图扭转原生家庭的错误延续,但依旧在这场“战役”里重蹈父亲的覆辙。反而是为人子的庆多摆脱了“血缘”桎梏,以一个包容者的身份介入进良多的转变当中,胆怯、内敛、敏感、善良的庆多有着生父的外表懦弱内心坚定,而这种力量才是让良多从顿悟转为践行者最大的源头。

  对人性展开更多的思考,更重要的,是对孩子心理建设展开思考,这才是当下温情派文学的价值所在。因家庭重组、收养、抱错、拐卖,所导致的血缘颠破的过程中,父母试图用一刀切的粗暴方式掌控儿女的人际关系,比起生活习惯行为的顺从,对子女心理的保护才应该是当下最值得注意的方面。

  是枝裕和的故事有很浓重的东方色彩,而角色们展现出的生活习惯、家庭氛围、教育模式,也大多遵循着东方的传统观念,即——儿子对父亲来说更像是另一个自己,所以在儿子的培养中都会投注进更多与爱之本能无关的念头,比如继承、比如爱好、比如完成。

  我们对于“肖”这个概念是大于“孝”的,是否在性格习惯本能上趋近统一成为大多数家长判断子女有无培养必要的衡量点。所以才有关羽在立大统时对刘备建言的那句“兄长既有子,何必用螟蛉?”。

  “血缘”与“养育恩情”,孰轻孰重,也就成为了是枝裕和讨论的纵深。

  量子力学中有一种假设,称两个有相互关联的粒子,无论之间距离有多长,其中一个粒子的变化必定会引起另外一个粒子的变化。这种无视距离的“灵性”牵扯在日语中有一个更为生动的定位——羁绊,良多因其在幼年时期失去母亲被动强迫接受继母的原因,不止一次地将此类家庭矛盾全部归结为“血缘”牵绊不够,所以得知庆多的非生子身份后得出“果然如此”的评价,在他单薄的亲情认知中,血脉就是最高贵的情绪和理由,所以也才有“我的儿子就该这样”的过于理性的评价。

  而庆多和琉晴在交换家庭后展现的不安、慌乱、抵抗情绪,也只有彼此的母亲才会设身处地的思考帮助,或许也表现了是枝裕和对母亲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通常更加重要的看法。

  教育的原则是理解和认同,而亲情纽带的关键因素来自陪伴和信任。血缘和养育在一点上,并无前后次序的差别。黄渤电影《亲爱的》里在批判拐卖者的同时,有意识地将视线对准被拐儿童回归家庭所表现出的不适应,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的情节,但对于观众来说依旧是一次新的认知。

  当我们都在强调原生家庭的重要性以及为子女提供更好地生活平台的同时,心理重建该由谁来践行?这也是留给大多重组、破碎家庭的提问。

  海灵格家庭排列系统有一出所谓的“爱的序位”,其意思是:不论谁先来就是先来,谁后到就是后到;当这个序位受到敬重,家族系统中的爱就有最佳的流动。归属的时间界定了每个人在家族中的位置,当这个序位被遵守,就有一种自在和放松的感觉。

  或许在教育和血脉二者之前,只有归属感是占第一位,给予家庭最合适的系统才能让爱平稳地流动。

  《如父如子》读后感(十):他们只是误落人间

  数月前曾有则新闻,一位保姆把雇主家的孩子带回家养,直到三十年后才自首,并借助媒体的力量找到了这个孩子真正的母亲。而那位母亲当年失去孩子时,因各种原因将一位陌生孩子误认为自己的孩子并抚养了三十年。

  虽然母亲最终寻回了自己的孩子,可是她却丧失了本该与孩子相处的三十年,人生又有多少个三十年可以过,更何况这三十年是足以为孩子的一生定型的重要时光?

  当这位母亲对着镜头痛斥“你将孩子养废了才来还给我”时,我的心被揪的很疼。阅读这本书时,这种揪心的感觉又经历了一次。

  这本书里的主人公是事业有成的父亲良多和温柔善良的母亲绿,他们的孩子本该在父母关爱中接受各种精英教育,向最成功最优秀的人士学习。谁料即将进入小学那年,他们被告知孩子被人调换了,于是平静的生活一下子风起云涌。他们强迫自己接受现实,并尝试与对调家庭联络,试图探讨出最完美的方案。然而一个是自己养育多年的孩子,无论是行为习惯还是教养作风都有家庭生活的印记,另一个是有自己血缘的孩子,无论相貌天性还是潜意识下的行为都与自己十分相似。选择哪一个孩子都意味着要舍弃另外一个,这种艰难的选择令夫妇二人之间出现分歧并且矛盾频生。

  就在他们纠结时,孩子也在懵懂中体味着大人的痛苦。他们被迫定期交换彼此的生活环境,被迫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喊陌生人为父母。血缘二字就像是一把尖刀,在两户家庭的生活图景中划出裂痕。良多将血缘看得至关重要,竟在无奈中选择放弃了庆多。可怜乖巧懂事的庆多,带着惧怕又信任父亲的矛盾心情进入陌生的家庭,他一直在等待父亲说任务结束可以回家的那个时刻,却在思念中一次又一次失望。

  作者用细腻的文字刻画了很多不经意的小细节,读来令人十分感动。比如绿在约定交换孩子那天的前一晚做了很多炸鸡,多到连全家人吃完都还有剩,只因为她希望孩子能够喜欢,并希望在人生剩余的时光里,能时时刻刻想起绿为他做的这顿炸鸡的味道。她害怕庆多忘记自己这位母亲。再比如庆多在离开前,明明用相机偷偷拍了很多父亲良多的照片,却固执地不愿把相机带走。大概是害怕看到照片却无法见到父母时,自己会忍不住哭泣?

  当我看到良多开车停在楼下呼喊另外一个孩子回家,庆多因此躲到壁橱里偷偷哭泣得睡着时,几乎忍不住流下眼泪。孩子本就是无辜的,他们会本能地亲近时常伴随在自己身边的人,他们无法选择出生,所以亲情对于他们而言并不是血缘,而是那种无需言语明说就能体会的默契。

  这一点良多不懂得,绿也是在遇到由佳里之后才懂得,而我们当今社会的人,又有几个人能懂得这点?

  太多为人父母者总是喜欢用血缘做借口去束缚孩子的行为,试图用说教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心意行事,这种做法既不够明智,又太过残忍。毕竟这些没法为自己选择父母的孩子,每一位都像是纯洁无瑕的天使。他们本不该承受太多痛苦,可惜误落入了人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