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洛神赋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洛神赋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5-21 20:3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洛神赋经典读后感10篇

  《洛神赋》是一本由建安风骨著作,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元,页数:52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洛神赋》读后感(一):斯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转载豆瓣金子书评

  (很想为长篇历史小说《洛神赋》写篇评,可水平不够,金子元这篇评不错,大部份说出了我的想法,就转载了,其中某些地方有改动。)

  小说内容取材于曹植和甄氏的传说。曹植是我从小就知道的,《洛神赋》学过,似懂非懂,加之戏曲的渲染,七步成诗的典故,更在我心里打下了浓厚浪漫主义色彩。在我的想象中,他是一个敏感深情诗人白衣绝尘,正因此,才不为世间所容,才会英年早逝,只留下一卷诗文和无尽的悲凉,与后人评说。

  而甄氏,我宁愿相信,《洛神赋》中的洛神的原型就是她。虽然大多数学者都说那只是小说家的附会之言。可是我愿意相信,有这样一位绝代佳人,有这样一段刻骨铭心柔肠千转的爱情——《洛神赋》正是以细腻描写,清丽的语言,如诗的意境为我们展现了这样一段美丽优雅细腻而又厚重的爱情。虽然,在那个兵慌马乱英雄逐鹿的乱世的,这样一段注定是悲剧的爱情是微不足道的。多少人家破人亡颠沛流离:“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在这样朝不保夕的乱世里,能够相守一份至死不渝的爱情,是多么的不易更何况,一开始就注定了是一场无望的爱情悲剧!

  曹操,曹丕,曹植,甄氏,这些在历史上只是薄薄的一篇传记甚至是几句话就盖棺定论人物,在这本多达五百二十页的长篇小说里,却鲜明的活起来了。曹操这个乱世奸雄冶游儿女情长心细如发的一面,曹丕心计重重机关算尽,得到了江山失去了天下人的心。而曹植,作为全书的主要人物,他吟诗作赋倚马可待,他渴望建功立业“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在感情上,他却有着孩子气的执着天真,他也想过和美人归隐田园,但是“前路茫茫,他毕竟缺少闯荡天涯勇气。”他无力挽回这场爱情的悲剧结局。“自古红颜多薄命”。甄氏,选择了毅然赴死,只为了救下自己此生最爱的爱人,这份勇敢,令人唏嘘,她的死亡,为这场无望的爱情划上了句号。留下了《洛神赋》千古为人传诵。

  斯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这是一场无望的绝望固执的爱情,明知永远结不了果,却还要在绽放的那一瞬展现它惊人的美,就像一场烟花,散尽夜空后是无尽的寂灭和深刻的悲凉——为只为那尘世转变面孔后的翻云覆雨手。

  也许这正是它的感人之处。

  (以上文字部分原文,其中稍有改动,另我想说的是,小说《洛神赋》说的,不仅仅是曹植和甄氏的一段爱情,通观全书,算是曹植的传记小说,读来对他的一生,能有一个很深入了解认识。)

  另:细读完全书,发现书里有几处错误,希望作者在再版时改正:1,亲王这个称呼要到宋代才有。2,第三章登楼赋中提到夏侯、乐进等武将其实都识文断字,3,按照年龄推算,小说中刘桢才出场时应是青年,4,棉从西域传来,要宋末元初才有,明初朝廷强制推广,希望此书再版时,这些历史上的硬伤能够得到改正。

  《洛神赋》读后感(二):靠谱的历史小说

  这不是一篇书评,充其量就是一篇读后感,所以其中的一些内容要是不入一些人的眼,敬请勿喷。

  很早就对曹植感兴趣,对他的诗作也非常喜欢,在去过山东东阿鱼山他的墓地后,对他就不只是感兴趣、喜欢,而是有些气愤了,因为这么伟大的一位诗人,身后却是那么潦倒,陵墓大门紧闭,里面一个游客都没有,一些纪念他的石碑,居然都是日本人立的。

  从那一刻起,我就想为曹植写本书,重新唤起世人对他的重视喜爱,但我才在这样想时,却在网上看到说,已经有人在写,并且书已经要出版了,那好吧,我就等着看看这本书,到底会写成个什么样子?只是没想到,一等等了一年多,才总算是看见了这本书出版的消息。当下赶快上网去网购了一本,58元的价格实在不能算便宜,但这个作者既然这么认真,那这本书,应该不会太差吧?如果差,那我就着手写一本,完成我的初衷

  收到书后,先有些意外,比想像的厚多了,要写多少东西才能弄到这么厚?一时我甚至有些沮丧:这本书只怕注水了吧?刚好这两天感冒,有大把时间,于是就靠在床上,花了一整天工夫,看完了,翻过最后一页后,长出了一口气:建安替我干了件超级麻烦的事,我不用再写曹植了,因为,他已经写得很好,至少比我想像的好,也比我以前看过的那些写曹植的小说好,现在,就来说说我看罢此书的感想

  一、 人物

  毫无疑问,一本小说中,最重要的就是人物,如果人物立不起来,那这本小说基本上就是失败的。

  在这本书中,个人以为,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是甄夫人,而曹植,这个主角却没有甄夫人光彩动人。一反一直以来,世人对甄夫人的偏见,这本书中的甄夫人,既不淫荡,也不会因为爱情就控制不住自己,而且还深有谋略,这点是最令人出乎意料的,历史上的甄氏不就是因为不擅勾心斗角,才被郭氏搞死的吗?但在这本书中,却出现了一个让人大跌眼镜的甄夫人,具体如何,就恕不剧透了。另甄夫人的死,世人皆知是“长发披面、以糠塞口”,按柏杨老先生在《皇后之死》里的说法,是郭氏下令这样干的,为的是她到了阴间后,嘴被塞着,不能向阎王爷告状。但在这书中,作者却给出了一个完全不一样解释

  相形之下,最该塑造好的曹植,却弱了一些,不知为什么,这个曹植,跟我印象中的那个曹植有出入,不够果决、不够浪漫,遇到事情时,有点犹豫,甚至有时候是有点窝囊原谅我居然会读出这种感觉。不过,感觉作者已经尽了力了。

  书中最让人意外的,是卞夫人,一直,她都是一个贤妻良母,面对两个儿子争斗,当然很心烦,也很痛苦,但她给世人的观感,也就仅限于此了,但在这本书中,她占的篇幅比较多,而且形象也比较丰满,作者对这个人描绘得不错。

  曹操也写得可以,主要写出了他对家人柔情的一面,看着比较鲜活

  曹丕作为全书最大的反角,作者显然很讨厌他,感觉是用力有些过了,把他写得一无是处,而且比较脸谱化,没写出什么新意思

  郭氏,读下来,这是全书最坏的人,坏的程度甚至超过了曹丕,但感觉也是有些脸谱化了,作者似乎不擅长写坏人

  书中的另外一个意外,是竟然将曹植的原配崔氏写成了一个悍妇兼妒妇,这点个人以为值得商榷,毕竟,正史里,没有片言只语说她是个这种女人,作者这样写,是有什么依据吗?还是凭空想像?希望以后能看到作者能有这一方面的解释。

  其实书中最出色的人物,不是上述的这些真实存在过的人物,而竟是一些虚构的人物,首先是曹植的书僮棠棣,这个人物写得忠义、机智、勇敢,是全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另一个我比较喜欢的人物是宁宽,这个人也是个义仆,另外甄夫人的两个侍女:青鹤、月鸾也栩栩如生对了,还有长公主曹鹤,也让人看到一个有情有义,同时端庄大方的形象。书中还有一些人物写得也不错,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感兴趣的朋友,自己去看书吧。

  二、 故事

  个人以为,写历史小说,尤其是人物类的,作者最受限制的就是故事情节,那些历史,书中早有记载,作者不能随意胡编,不然就成了戏说了,这一点感觉作者做得比较到位,基本没有胡编乱造,但也正因为如此,一丝不苟地遵行历史,导致全书的故事性较弱,不够吸引读者,加上大段引用历史资料,让我这个对历史感兴趣的人都看得有些不耐烦,如果能把那些资料去掉一些,一是全书会更精简,二来可能读者也更愿意看?

  三、 印刷和装帧

  作者在孔夫子旧书网的宣传中说,这书用的是最好的印刷?原谅我记得不太清楚了,原文好像是这样说的,但那扁黑的字体,我真的不喜欢看,感觉看着时有些吃力?希望这只是我一个人的感觉。另这书一翻开来就是目录,结尾直接就是封底,如果封面后、封底前能再加一张白纸,感觉档次能更高些,现在这书,装帧有些简陋了。

  四、 价格

  78元的定价,太贵了!相信这不是我一个人的看法,虽然作者降到了58元一本包邮,但据说还有1500本是在新华书店出售,新华书店应该不会降价吧?希望这本书再版时,这定价能够降下来。

  总而言之,全书还是很好的,比我想像的好,这下省了我描写曹植的大麻烦,所以我才会来豆瓣,隆重推荐此书,希望有一天,能看到这本书拍成电视剧,那样看着会更过瘾。也期待作者更多的好作品

  《洛神赋》读后感(三):历史小说《洛神赋》节选

  汉建安十五年冬,邺城西园内的铜雀台建成。

  此台为构架式楼阁建筑,高达十丈的方形阁楼,每层均用斗拱承托腰檐,其上置平坐,全台被划分为九层,在楼檐上加雕装饰精美栏杆,既能遮阳、避雨,也能凭栏远眺。

  各层栏檐和平坐有节奏地挑出、收进,远远望去,使全台既稳定富有变化美不胜收

  台顶铸铜雀,头高一丈六尺,作展翼如飞之状。整座台有屋一百0一间,俱装饰华丽柱子围以锦绣门窗涂抹红漆,门扉上有五行金钉,并有金环铺首。

  此台的建成,是为了曹操能有一个与文人骚客宴饮赋诗,姬妾宫女歌舞欢乐场所

  曹操拟于立冬之日,在台上大宴宾客,诏令诸子及臣僚均于这天登台赴华宴,以志庆贺。

  立冬这一天,劲风送爽、天高云淡,虽时进初冬,却是艳阳高照,将铜雀台映照得一发巍峨壮丽。未到申时末刻,赴宴的文臣武将、百官公卿便都已齐聚台上了。

  台最顶层的格局,亦是仿照前朝听政殿的形制,前堂后殿,中置宝榻。

  两庑则是群臣上朝排班的地方,但今日台中的设置却因为欢宴而与往常不同,两庑沿栏杆放置了八十二张榻几,这是从四品及以下文武官员的榻席。台中也是东西两两相对,一共四排八十六张榻椅,靠东边的两排坐的是夏侯惇、曹仁、乐进、张辽等这些百战功高的将领。荀彧、贾逵、王粲、梁鹄等文臣幕僚则在西首的两排,这两排榻几与对面的两排不同,上都放置了笔墨纸砚等物,之所以如此,那是曹操临时起兴,开席前要诸臣先吟诗作赋,以增添今日欢宴的文采风流。幸而负责宴会的大官令早有准备,心知曹操登高必赋,临流爱诗,早备下了文房四宝等一应物什。

  自汉中平六年以来,天下战乱频仍、百业凋敝,而曹操自初平元年领兵至今,几乎每一年都在东征西讨、血雨腥风仓促度过,只是到了今年,才总算可以静下来歇口气了。现虽天下三分,边境上仍有鲜卑、羌胡等异族时不时地来劫掠骚扰。汉中、东吴也常有令人烦恼的消息传来。但总的说来,曹操治下的青、冀、并、幽、兖、徐等州尚称安定,而经过民屯、军屯等一系列的租税之制后,百姓们也能够安下心来耕作生息,至少,衣食是无须再如前些年那样扯心揪肝,令人烦难,吃了上顿没下顿了。

  而邺城内外则更是一片生机勃勃兴旺景象,虽正值一年中最寒冷肃杀的冬天,但在台上放眼远眺,城外阡陌纵横、桑榆成林、房舍俨然、鸡犬相闻。而城内四通八达街道上,触目皆是摩肩接踵的熙攘人流,甚至有远自西域而来的,贩运陶器、皮货、丝绸……的客商。

  眼望这等兴盛治世方才会有的太平景象,加之建安十三年六月,罢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曹操自为丞相,本朝本不置丞相,曹操此举有很深的用意在里面,是为嬗代的先声,而百官莫不称颂恭从。国事、家事皆顺,令曹操又怎能不逸兴遄飞,要登其台而作其赋,观其景而吟其诗了呢。

  时近酉时初刻,整个台中已是峨冠博带、衣饰楚楚。一听主持宴会的大官令说,今日之宴,是诗文之会。与会的诸武人无不怏怏,而与之相反,众文臣幕僚则无不面现喜色,跃跃欲试:曹操的文韬武略,无不睥睨天下,且也爱惜诗文出色的人才。今日群贤毕至,自己倘或能在此百年难得一遇的盛会上展露才华一鸣惊人。那上必蒙曹操的赏识重用,下则可一举扬名海内外,假使真能得偿所愿,那该有多么得意体面

  但也有心思缜密之人,虽意有动焉,但环顾身周,济济一台,俱是怀珠抱玉的当世之杰,自忖今日这铜雀台文会,必将是一场“恶战”,自己如果“武艺”不精,待会儿“浴血鏖战”之际,恐怕非但不能凯歌高奏,还会被“挑落马下”,当众出丑,那不是太现眼难堪了么?但作如是想的人毕竟寥寥,更多的人都认为,此次诗文大会,是一个展示自己盖世才华的绝好机会

  正因为抱着这样的想法,是以方一坐定,便有人高声问:“主公,不知今日之文赛,主考官是谁?”

  “这……”曹操的诗虽作得雄浑刚健、古朴遒劲,但却不擅长骈四文六的大赋。今日新台落成,仅只作一首诗肯定是不够的,但品评赋文高下,又绝非自己所长,而自己如若不来做这个“主考官”的话,想这台中的所有人,没一个敢毛遂自荐,来越俎代庖,做这个评判的。

  他还在沉吟,“父亲,儿子不揣冒昧,倒觉得有一个人,可做今日文会的‘考官’。”

  众人循声望去,见说话的是坐在右首第一席的曹丕。

  “儿子推荐的这个人,九岁时看见的字都能认识,自幼喜爱书法,上自先秦《春秋》,下迄灵桓时的经、史、子、集无不备览,对各家之文,都颇有独到精辟的见解,要是由此人来做今日文赛的评判,儿子以为其必能慧眼识珠,不负众望。”

  “哦?”还从未听曹丕如此不遗余力地推举过谁,曹操不禁对这个在文章上颇有造诣的高人发生了兴趣,“这个精于品藻的人是谁呀?”

  “她就是子妇甄氏!”

  “哗!”一听曹丕极为推崇的高人就是甄夫人,一台中人无不意外,同时,也无不怀着一种殷切的期盼——期盼今日有幸,能一睹这位容貌、德行、文采无不冠绝天下的佳人,是到底如何的一笑倾人城,再笑倾人国?

  曹操自幼就任情行事,放荡不羁。光阴荏苒,转眼间,当年不拘小节的英武青年现已是年近六旬,饱经世间风霜的垂垂老者了,但大半生纵横捭阖、翻云覆雨的经历,令他对那些世俗礼法、陈规腐矩俱嗤之以鼻。此刻,他目注天际,好像已看见一衣袂飘飘、举止若仙的绝色丽人翩然而至。

  高台、良臣、猛将、慷慨激昂、神采飞扬的赋文,曼妙动人,天下无双的美妇……

  瞧见父亲唇边浮起的那一丝浅笑,曹丕已知其意,当即转头吩咐身后侍立的僮仆:“快,将夫人接来,拜见丞相及各位大人。”

  僮仆动作虽快,但台上诸人却仍觉得太过漫长了一些,当气喘吁吁的僮仆在曹操案前跪禀,甄夫人已然接到之际,丞相坐榻后右侧早安放好了一具叠扇古高贤图围屏,以遮断众人的视线,屏后则设置一席一几。

  须臾,众人听到屏后传来一阵窸窣的裙裾声,然后,一极柔和动听的声音清晰,而又不失恭敬地响起:“贱妾甄氏,拜见丞相大人及各位大人、将军!”其时夕照衔山,阳光斜穿,可见屏风画纸后一朦胧纤细的人影正在向曹操及台中诸人跪拜。

  呵!甄夫人!

  台中立刻起了一阵小小的骚动。虽见不到人,但只听声音,也令众人顿时生发出无数的绮念与遐思。

  望着众人脸上那心醉神迷,然又因无法亲近而生出的怅惘之色,曹丕心里比喝了琼浆玉液还舒坦,只有曹操,神色自若,只在鼻中威严地哼了一声,算是受了围屏后甄夫人的大礼。

  “主公,却不知今日文会,可有什么彩头吗?”

  曹操一看,发问的是太中大夫贾诩,遂叫着他的字笑道:“不知文和又有什么极好的计策要献上?”

  贾诩提议:今日的这场文会可设个彩头,以奖赏待会儿夺得头名的才士,这样既能更激发众士子的争强好胜之心,也令文会更精彩热闹。

  “唔,好主意!”

  直到这时,曹操方意识到自己的疏漏:铜雀台之会既已成了诗赋文会,当然要有彩头。但他从不喜珍饰珠宝,当然也没有收藏,这一时之间,却到哪去寻觅一件可供众文臣士子大展身手、竞相博取的“彩头”?

  “丞相,贱妾这有一对明珠,若不嫌弃,莫如就将这对明珠权充彩物,聊佐各位先生、大人们的雅兴?”

  甄夫人心思缜密,当从来接她的僮仆处问明,自己将要赶赴的,是一个诗赋文会时,便想到兴许应该带一点“彩头”,以备不时之需。果然,此刻事实证明,自己的这番预备,并非多余。

  “喔?”曹操一愣,心思:今日这铜雀台之会是越来越奇了,天下俊彦济济一台,比文赛赋,主考却是一介女流,而彩头竟是一双明珠?千古之下,流风余韵,恐怕也是无人能出其右了吧?

  黑地红漆方盘,金黄织锦花地纹绸缎上,是一对鸽卵般大小,流光溢彩、产自南越的明珠。

  才将这对明珠捧出,台中便传出一阵惊羡赞叹之声,便是在雒阳汉帝宫中执役多年的老臣,也从未曾见过如此圆润光亮的明珠!这下子,就连一些本不以文赛为然的人,也动了夺魁之念了。

  而曹丕则更是得意非凡:天下绝无仅有的美人、明珠尽为他一人所有,就凭这,也不知要羡煞这世上的多少凡夫俗子?待会儿,等自己拔了今日文会的头筹,在众人艳羡钦慕的目光中,拥美携宝载誉而归,那该是多畅快风光的场面?

  曹操环视了一圈台内:“人都到齐了吗?”

  “回丞相话,公子植还没来。”

  “那……就再等等他吧。”

  去年曹操至谯时本要令曹植一同前往,他一生戎马倥偬,认为欲将豪门世族中的子弟锻炼成材,最切实的方法,就是让那些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贵介公子哥儿们多经历锤炼,不要成天都待在府第内斗鸡走狗、游乐放纵,方能磨砺心志,得成大器。是以曹丕、曹彰、曹植等诸子还未到志学之年时,曹操每次征战,就必带他们同行。曹植今年虽才十九岁,却已跟随父亲南征北战多年。但,去春他却因病不能从征。光景西弛,军务繁忙,不觉间,一年多时光一晃而过,此时曹操方才想起,自己已有很长时日,未能见到这个自曹冲死后,令自己颇为喜爱的儿子了。

  众人等了又等,因曹操高崌台中,无人敢交头接耳,枯坐的滋味实在是不好受,就连稍微活动一下已坐麻了的双腿亦是不敢,望着群臣僵直的身躯,和台中冷落的情形,曹操心底里的那簇火苗,慢慢地,就蹿上来了:“怎么回事?都过了这么长时间,还不来?”

  “子建平日里就散漫惯了,常大大咧咧的。”曹丕恭谨以应,“许是他把今天这铜雀台会的事给忘了?”

  “哦?”狐疑地,曹操瞅了瞅曹丕,“他常常这样主次不分、敷衍潦草吗?什么时候,他开始这样放任不节的?”

  “儿子,儿子……”曹丕脸上显出懊悔失言的神色来,“其实,也不怪子建,他年纪还小……”急忙替兄弟开脱。

  “哼!”曹操不言,起身,向台口踱去,才行出去不远,满台人就听到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从台下由远而近传上来,紧接着,一个人气喘吁吁地,闯进了人们的眼帘,这时,一阵风过,他的那袭净纱云水纹袍立刻被吹得飞扬了起来。

  曹操错愕不已,注视来人,心道:这是谁家的子弟,竟是如此出色的人才!

  一瞬间,他竟有些恍惚了,眼前浮现出一幅图画:许多年以前,在寿张征战时,在一个半颓的寺庙院壁上,他曾经见到过一幅设色精工、气韵洒脱的壁画。

  画上的天人身舒衣爽,风神俊逸,不正是此刻,自己眼前这个青年的模样?

  “父亲,”青年拜伏于地,“儿子来迟了,还望请父亲见谅。”

  “你?”曹操又一愕,认出来了,“子建,是你?怎么来的这样晚?”

  抬袖一拭满额热汗,曹植赧颜:“儿子不识路径,跑到凤阳门那儿去了,偏生驾车的马又不听使唤。”

  “你自己驾车来的?车夫呢?”

  “车夫昨夜受了风寒,儿子一时找不着替换的人,就……就……”不好意思地,曹植笑了,“没想到,骑马跟赶马,原来是两回子的事。”

  “嗨!”曹操好气又好笑,“有你这样的吗?亲自驾车?那以后要是成了王、侯,威仪却在哪里?”

  曹丕胸口如被重物狠狠地撞击了一下:父亲这话是什么意思?

  却听面色早霁的父亲又笑问三弟:“不是早就命人通传了今天之会了吗?就算走错道,也不至于现在才来嘛?咦?你的腰带呢?”这时曹操才发现,曹植的衣袍之所以那么飞扬,原来是未系腰带。

  低头一瞅,曹植也笑了:“咦?儿子竟忘了系腰带?腰带呢?”一拍前额,想起来了,“忘在手旁边了,才将原是预备好了的,可儿子看时辰还早,就多看了一会儿屈平大夫的《九歌》,结果……结果……”再次不好意思地笑了。

  曹操哭笑不得:“真正成了个书呆子,今天丢腰带,别什么时候,连自己的人都给丢了。”

  “主公还真说对了,去年有一天,植公子边骑马边吟哦,走到山里头去了,后来还是卞夫人派了好几十号人,直到夜半,才把他给找回来了,听说,找见的时候,他还在马背上念《神女赋》呢。”坐在西边第二十九个位子上的王粲笑着插言。

  曹操一发好笑,抬手轻一拍曹植脑门:“傻孩子,魂在哪儿安着呢?”其词若憾实喜,曹丕听入耳中,甚不是滋味。待曹植入席坐下,曹操捋髯笑道,“今天这场盛会,如果一上来就吃吃喝喝,也太俗套了,方今新台落成,国强民盛,宜作佳赋以记之!在座众卿不妨各展文采,发抒胸臆,看谁能夺得今日文会的第一?”

  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在座的颇多饱学之士,谁不想在这个群英荟萃的铜雀台文会上一逞学识,夺得头名?且考官是名动天下的甄夫人,自己的文章若能被佳人慧眼取中,那千古之后,会是多风流蕴籍的一段佳话,更何况,还有那一对天下无双的明珠做彩头?

  正因为是这样的心思,就连性情最恬静散淡、不慕名利的徐干,也埋头构思,专注于毫尖了。

  台中诸文人的举动与心思,都一丝不漏地落在了曹丕眼里,他暗暗冷笑,早在数月前,他便揣测到,此台落成后,曹操必会大邀群臣及府中子弟,至此台作会文之聚。为此他早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备下了几经修饰润色的诗赋各一,牢记于心,就等着现在这一刻呢。此时,他又在胸中默诵了一遍,然后从容拈毫蘸墨,在铺陈于几上的楮皮纸上书写起来。

  一时间,台中人虽多,却静得只有清风掠过栏杆时,轻微的呜呜声在作响。

  “父亲,儿子写好了。”

  满楼人俱一怔,见曹植已将他的文稿交给了侍立一侧的僮仆。曹操不由得皱眉:“老话说,‘慢工出细活’,你要抢这个先做什么?”嘻嘻地,曹植笑道:“也不知怎么了,方才一上台来,一见周围那么美的景色,再被这风一吹,儿子脑子里立刻就有很多好词好句,争着抢着地往外面跑,所以……嘿嘿……”

  “哦?是吗?”曹操心思:快有什么用?徒然偾事而已。转脸看了看余人,曹丕才写了半张纸,王粲只有七八行,还涂抹了一行,徐干、应玚面前纸上不过四五十字,而余人的情形也差不多。

  曹植年少心性,坐不住,溜到甬道里,跟一帮武将聊行军布阵、用兵打仗的韬略战策去了。正聊得高兴起劲,只听铜磬一声清响,大官令高声宣示:“时辰到,请各位大人搁笔吧。”然后众僮仆上前,将各人几上的文稿一一检齐,捧交到了围屏后。

  “咦?这是做什么?”

  “哦,植公子,你还不晓得吧?今天你们写出来的这些个东西,都要交给丕公子的夫人去品评优劣高低呢。”虽身为武将,但也颇识文断字,谈吐雅属的张郃答说。

  “嗨呀!儁乂将军干嘛不早点说呢?”

  “咋啦?”

  “你倘若早点告诉我,今天她也来了,还要看我们的诗赋,那我就……嘿嘿嘿。”

  “那你就会使出浑身解数,竭尽平生所能,鼓捣出一篇让司马相如也自叹弗如的大赋来?”

  “是啊!”曹植一瞪眼,一本正经,“所以,今天我的赋如果让她耻笑了,说起来都得怪你,此乃谓天亡我也,非战之罪……”

  二人正低声调笑,只听大官令再次宣示:“比试结果已然出来了,今日铜雀台文会,参加者八十二人,完稿者八十一人,这八十一篇赋中,取得上佳赋文三篇,而最佳者当属此篇……”刚要宣布赋名及作者,曹操忽道:“都拿过来我瞧瞧。”

  他要的不仅是最佳的三篇,于是大官令忙将所有赋稿都捧过去。他一目十行,先将落选之赋都大略扫了一遍,然后才去拿盛在另一只漆盘中的三赋,这一来,众人都明白了:他还是不相信甄夫人品评文稿的能力。

  不过,也无怪乎他会有此举动,莫说王粲、应玚等文人,就连廊庑下列坐的众武将,方才听曹丕推崇甄夫人的文采及对诗赋的鉴赏之能时,均觉得他有些言过其实了。现甄夫人只花费了极短工夫,就将八十一篇赋文分出了优劣,更加深了众人的这种怀疑,是以见曹操将所有赋文又重看了一遍,好几篇赋的主人均暗暗松了口气,消除了唯恐甄夫人眼光不好,会使自己的“佳赋”遗珠的担忧。

  “丞相,最上面的这篇就是最佳。”听大官令这一说,曹操反而将最下面的那篇赋抽出来了,只草草瞄了几眼,就撂到一旁,然后取中间的一篇来看,但从曹丕的方向望过去,父亲拿的是上面的那篇。

  曹操目光一扫,低声诵道:

  登高台以骋望,好灵雀之丽娴。

  飞阁崛其特起,层楼俨以承天。

  步逍遥以容与,聊游目于西山。

  溪谷纡以交错,草木郁其相连。

  台中尚有一人与他同时在念,只不过,这个人是在心里念罢了。

  “我夺头名了!”

  无法自制地,曹丕面上飞金、两腋生风,似已要被穿楼的清风抬举飞升而起了。

  但,却见父亲没接着往下念,将自己的赋文放下,然后拿起了另外一篇。

  才拿起这篇被甄夫人列为第一的文赋,顿时,曹操就被那一手工稳严整,而又灵动飘逸的字吸引住了。咦?梁鹄的字?可没听说过他擅长作赋呀?

  曹操想的梁鹄字孟皇,自幼爱好书法,灵帝时因字写得好而入仕,拜选部尚书。其时曹操想做雒阳令,可梁鹄却派他去任北部尉。曹操平定荆州后,点名征召梁鹄,不咎既往而让其“勒书自效”,还常常把他的字挂在军帐中,钉在墙壁上,以便能够随时揣摩临赏。而此时邺城里,已颇具规模的宫殿中的所有匾额,亦由其题写,可见曹操对他的书法是何等喜爱欣赏。

  但此际,未待仔细欣赏这满纸漂亮的八分书,曹操目光已被赋文吸引住了:

  从明后之嬉游兮,聊登台以娱情。

  见天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所营。

  建高殿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

  立冲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

  “好!好开场!好气势!”脱口赞了这一句后,他急忙接着往下念:

  临漳川之长流兮,望众果之滋荣。

  仰春风之和穆兮,听百鸟之悲鸣。

  天功恒其既立兮,家愿得而获呈。

  扬仁化于宇内兮,尽肃恭于上京。

  虽桓文之为盛兮,岂足方乎圣明。

  见曹植忽然止笑屏声,竖起双耳,全神贯注地倾听曹操那越来越高亢,也越来越激动的朗诵,张郃调侃他:“啊呀呀,这一下,可吓傻了吧?听听人家这作的,比起你的来,可是要好上八百倍去?”瞅瞅他,曹植脸上浮现出一层得意、扭捏,而又掩饰不住的笑意:“这……是我的赋。”

  “啊?”张郃吃了一惊。

  休矣美矣!惠泽远扬。

  翼佐我皇家兮,宁彼四方。

  同天地之矩量兮,齐日月之辉光。

  永尊贵而无极兮,等年寿于东王。

  “哈哈哈……哈哈哈……”念完最后一句,曹操仰天大笑,好半天才平静下来,“好赋!好赋!”高扬赋稿,“众卿,此赋可当得今日文会之第一吗?”

  “当得当得!” 心悦诚服地,众臣僚连连颔首赞叹。

  “何以当得?”

  时为朝中重臣的荀彧躬身回答:“此赋寓景于情,情景交融,而这份由景而生之情,又非小儿女态的缠绵之情,而是胸怀万丈、豪情勃发的大丈夫之情,此篇登台赋行文壮丽、气盛神足、才华横溢,不但可为今日之第一!甚至可为国中之第一!此等大手笔,座中除丕公子者,余人莫能为也!”

  他的话,亦是台中所有人的心里话,但贾诩扭脸一瞧曹丕,却是一惊,只见他两眼斜吊,双唇下撇,已垮塌成了一个哭相,脸上如被抹了层锅底灰,瞧那倒霉模样,无论如何,也不像是个刚刚赋文夺冠的人。

  曹操朗声问:“此篇夺冠之赋,是何人所作呀?”

  “回丞相话,”每收一篇赋,就会做个相应记号的大官令应声而答,“这篇《登台赋》乃植公子所作。”

  此言一出,举座皆惊。曹操愣住,侧头斜睨已悄没声溜回席位上的曹植,审视着这个儿子脸上故作平静的、矜持的笑容。眼中,不是喜悦、欣慰,也不是一个父亲的得意,而竟是狐疑!渐渐地,竟流露出了一丝气愤 “这!”他一戳那篇《登台赋》,用力太猛,楮皮纸当即被他的指尖捅破了,声色俱厉:“你是找谁人替你代写的?”

  正等着父亲嘉言夸奖的曹植一愣:父亲竟然不相信我!一股血气直贯头顶,倏地起身,几步到台中跪下,既是委屈,更是气恼地大声应道:“儿子十三岁时,已能熟诵《诗经》《论语》及辞赋几十万句,可以言出为论、下笔成章,父亲若是疑心儿子作伪,现在就可以当着台中这众多大人、先生的面考较儿子,儿子再狡狯善骗,也不可能在这里请人代作了吧?”

  “哦?”曹操拈髯,仔细打量这个已让他另眼相看的儿子,沉吟半晌,点头,“好吧,你既让我试,那你就把你的平生抱负作一首诗来,让我跟诸位大人先生们都听听。”

  台中所有人,包括曹丕,都明白曹操的心思:倘若令曹植作一首铜雀台诗,那他的赋如果是早测父意,请人代作,那完全有可能顺便请人代作几首诗来预备着。现在曹操出的这个诗题,其实更适宜作赋,但曹操却偏令他作诗。此诗之难作,令王粲、应玚、徐干等这些惯为诗文的行家里手也觉棘手烦难。

  众人均想:以赋为诗,又是于仓促之间,说真格的,就算能作出一首勉强应付得过去,文从句顺的诗都让人挠头,更何况,这首诗还须作得与那篇《登台赋》不相上下,否则赋优诗劣,高下立见,那曹植的文才以及他的为人如何,就都要令世人重新审视了。

  嘴角不禁浮出了一丝冷笑,曹丕调整了一下坐姿,好整以暇地,等着接下来瞧曹植的“好”:哼!拜托,就是抄,也不要抄那么快嘛!请人代作?瞧不出来呵,嘴壳上的那层嫩黄还没褪净,翅膀都还软耷耷的呢,就也学会玩心思、搞伎俩了。小聪明耍过头了不是?这下子,没法下台了吧?想到这,非但方才落败的沮丧一扫而光,且还比自己夺了头名更觉痛快解气。

  只见众目所集的曹植略一沉吟,对曹操道:“父亲能让儿子边踱边作么?嘿嘿。”一挠后脑勺,“儿子有个怪毛病,作诗要边踱边想,只有在踱步的时候,这里头才灵光。”

  曹操啼笑皆非,不知是因为那天真未凿的动作,还是这稚气可笑的作诗方法。首肯了他的请求,心中未免失悔:年轻人争强好胜,爱出风头,请人代作,这种行径固然可恶,但毕竟也是为了邀得自己的欢宠,而自己却如此苛责于他,竟似是存了心要扫他的脸,一点回旋的余地都没为他留,如此峻厉,是不是也太过火了?可这时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他只得寄希望于,曹植待会儿作出来的诗不至于太拙劣差劲。

  曹植一手负于身后,另一手时而敲敲额头,时而摸摸耳廓,显是正专心构思。全台人均屏息静气,不敢发出一丝半毫的响动声来。

  王粲、徐干、应玚等一众平时与曹植交好的文友,这时均既恨且急。恨他不该用这么卑下愚蠢的手段来邀父宠,弄巧成拙,适得其反,又急他此时进退失据,难以收场。徐干心想:唉!今天刘桢如果不病,来了就好了。他素有急智,兴许倒能想出个什么主意来,替植公子解了这围,可现在……现在可怎么办呢?

  左一步、右一步,不知不觉间,曹植踱到台边去了,已面寒如铁、眼中火星乱迸的曹操正想叱令他回来,莫再在众人面前丢这个人、现这个眼了。却见他一拍前额:“有了!”停步、转身,“儿子的诗作好了!父亲及诸位大人先生们请听!”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在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诗还未诵完,曹操已是惊喜交集,徐干等人却是绷紧的身体立刻松软,偷偷举袖,拭去满额急出的热汗。而贾诩、荀彧、司马懿等人讶异之余,脸上俱现出钦佩之色。

  “好!”

  “归”字方落地,不知谁带头喊了一嗓子,顿时,台中响起了春雷般的喝彩声。就连一众平日只爱舞刀弄枪,不喜写写画画的武将也声震四野地跟着掺和。

  “你老兄晓得这首诗好在哪儿吗?”旁边的人笑嘲。

  “好在哪?俺个粗人拎不清,不过,只听植公子嘁嘁、嚓嚓、嘁嘁嚓嚓的恁个样子念,老子就觉得带劲得很,倒像那些兵娃子在操练下大力时喊的号子声!”

  “过来,”曹操对曹植一招手,等他快步走近,抓起置于几上的一双明珠,“拿去吧,是你的了。”

  曹植一愣,不接:“父亲,您赏儿子这物件做什么?”

  “什么什么?这是今天文会比试的头彩,你得它,当之无愧!”

  想都不想,曹植一口回绝:“这种妇人之物,儿子不要。”

  “知道,知道,你要弃身锋刃端,连命都不要了,你拿它做副耳珰,回去给你屋里头的那个人吧。”

  曹植想了想:“儿妇粗陋,怎配戴这么珍贵的宝饰?听闻大哥的嫂嫂甄氏贤淑端丽,堪为女中人范,这对明珠,莫如就送给她做对耳珰吧,也算是儿子对大哥的一点点心意。”

  “咦?”台中惊诧的不只是曹操,“今天这事真正绝了,居然有两个不爱宝饰的人!”并不回头,提高了声音,“甄氏,听到了吗?古有完璧归赵,今有明珠还主,真正千古之后,另一段脍炙人口的风流佳话也!哈哈哈……”

  甄夫人应声而答:“丞相气概非凡,植公子慷慨儒雅,贱妾深为丞相有这样的佳子,郎君有如此的兄弟而欢欣愉悦。”

  才听见“丞相”二字,曹植好像被谁从后面陡地推了一把,身子猛地一晃,随即僵立当地,神情极其古怪,先是震惊,然后是不相信,慢慢地,却是大梦初醒后的那种怅惘与无奈了。良久,方嘴唇翕动,喃喃自语:“天呐!原来……原来……是这样!”

  “子建,怎么啦?”心境极佳的曹操拉起他的手,用只有他才听得见的声音揶揄,“成亲都三年了,还是个小孩子啊?只听见个声音就傻成了这样,要再见了人,那还不又得像子桓一样,痴立落剑了?”对仍迷迷瞪瞪的爱子挤了挤眼睛:“唉,自古以来,英雄难过美人关哪!”

  曹植从最初的震惊中醒过神来了,但他人虽已被曹操拉得并肩而坐,魂却仍在身后的屏风上,禁不住频频掉头,想从那纸壁上,窥见璧人的半分丽影。

  当他第四次回头时,“咳咳咳,”曹操不得不发话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非礼勿言!”

  “哦!”曹植急忙端正坐姿,可眼睛虽望着前面,心却仍盯着后面的曲屏。

  轻快悠扬的乐曲声响起,宴会开始了,各种醇酒肉食鲜果美点流水般传了上来。

  意兴高昂的曹操在贾诩等人的轮番敬酒后,已薄有醉意。这时,善于利用机会的一个人捧着一羽觞凑上来了:“丞相,臣不才,今日得以恭逢盛会,现特来敬丞相一羽。”

  “好!好!”曹操一饮而尽,但见这人踟蹰着,并不离开,遂问他还有何事?

  “哦,是这样,现朝中东、西曹并立,尽养了闲人了,好像有叠床架屋之嫌,臣以为,这东曹,不如就撤了吧?”

  虽已半醉,曹操心里却明镜似的:这人名义上是要裁并东曹,但其真正的意图,却是要排挤秉公刚直、不徇私情的东曹掾毛玠。

  若换在平时,甚至就是在文会之前,这人敢说这样居心叵测的话,以曹操的脾气,准让他栽个两眼金星四射的大跟头,但此刻的他,心舒神畅,于是笑道:“日出于东,月盛于东,东西东西,也是先说东后说西,为什么要裁并东曹呢?”满堂哄笑声中,这人脸红过耳,急忙低头逡巡着退下。

  曹植亦是笑得前仰后合,忽见父亲笑得太过厉害,弯腰抱肚,一头埋进了几上八件一套,装汤盛肉的棜案之中了,待再抬头,那顶便帽上已淋淋漓漓地,沾满了汁水,愈发显得滑稽可笑。

  他忙伸手,替父亲去摘帽子。曹操打他的手:“做什么呀?做什么?你这小子,这么心急着要抢老子的帽子戴吗?”

  曹操在子女们眼中,一直都是严厉沉稳、庄重自持、不苟言笑、不怒自威的。这种威仪,虽能令子女们尊敬,却也令子女们畏惮。直到这一刻,曹植才见到了父亲那洒脱随和,令人由衷喜爱的另一面了。

  于是也笑道:“是顶好的呢,儿子倒还愿意多瞧上个一眼半眼,可就这么一顶旧帽子,您就是送给儿子呀,儿子还不大看得上呢。”

  “喔?这小子,你越不要,老子就越是要给你,倒瞧瞧你戴还是不戴?”曹操一把扯下帽子,就往他头上摁。

  曹植笑着躲闪,但又怕父亲酒醉身软,会无力倒地,又要去扶他,这一来,盛肉的奁倒了,装酒的椑翻了,汤洒汁流,一片狼籍。

  眼望此景,众人笑得更欢了:打从建安十三年,先丧曹冲,后败赤壁至今,已有很久,未曾见曹操这样开怀大笑过了。偏曹植还在闪避,于是一旁的大官令也笑着上来凑趣:“植公子,您就戴上了吧,长者赐,不敢辞嘛!”曹植苦笑:“行行好,你就别再来添乱了,先把丞相扶回去安歇吧,伤了身子可不好。”

  曹操在曹植的扶抱中踉跄下楼,然后抬着二人的肩舆在浓重夜色中冉冉远去,率领群臣恭送的曹丕直起腰,心中冷冷地笑了:哼哼,一刺才除,一刺又生!上天这是怕自己太顺畅了没兴头,特地又送了个对手来磨炼自己呢。

  《洛神赋》读后感(四):没有玛丽苏,没有杰克苏,也没有意淫。

  近年来充满玛丽苏、杰克苏的意淫小说泛滥成灾,都是所有杰出男人(皇帝、国王、皇子、王子、大将军、大诗人、大政治家、大名人)都没见过女人一样,莫名其妙地就爱那个要本没有多好的女主苏爱得死去活来,神魂颠倒,最气人的,这些意淫小说还全部把历史中的人物牵扯进来了,看着那些乱七八糟,偏还要自称正史的意淫小说,我这个气,就不打一处来。

  今天,总算也看见一部没有没有玛丽苏,没有杰克苏,也没有意淫的,干净、正常的历史小说了,本来,作者完全可以胡作非为,把甄夫人写成一个超级五个加大号的玛丽苏,把曹植搞成一个顶天立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杰克苏,阿弥陀佛,作者没这样丧心病狂,总算让我过了一把历史瘾,看了一回清清爽爽的历史小说,只凭这一条,我也要来赞一赞这书。

  希望以后中国的历史小说能够正常一点,别再随意侮辱、穿越古人了,那是对中国古代历史、也是古代人物的一种侮辱,而对读者的智商,则是一种伤害!

  《洛神赋》读后感(五):高阳之韵,悲凉之歌。

  一直以来,都对洛神这个话题比较感兴趣,之所以如此,当然还得归功于子建那篇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洛神赋》,在那篇赋中,那优美的洛神形象,以及人神之间真挚、深厚的感情,深深打动、感染了之后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而我,就是其中之一。

  这些年,多多少少还是看了几本描写洛神、子建的书,还有电视剧,这些书,电视剧中,有些纯粹是戏说,根本没有办法看,有些要稍微好些,但是还是把洛神,其实就是甄氏写成一个不守妇德,只追求爱情的小妇人,还有些书跟电视剧里面的甄氏,完全成了个不停挑逗男人的荡妇,而她的正牌老公曹丕简直不知道干什么去了,她在那儿乱搞,这个丈夫根本就缺席现场。而建安风骨创作的这本长篇历史小说《洛神赋》相比之下,就要好很多。

  在这本书中,她被还原成一个正常、平凡的女子,一开始也是要做个安安稳稳,同时也是平平淡淡的贤妻良母,但是可惜,既然当了曹丕的妻子,身不由己地卷进了皇宫尔虞我诈、争风吃醋的争斗里面去了,这个愿望注定就要落空。小说中提到,曹丕的小老婆群有20几个人之多,而其中的郭姬,心黑、手毒,老谋深算,很擅长迎合曹丕的心理需要。

  自古以来,君子永远斗不过小人。相比之下,正派的甄氏肯定整不过郭姬,所以最后下场悲惨,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总体说来,作者引用的史料很多很细也很全面,文笔冷静优美,对历史人物也很尊重,没有随意写得很好或者很坏,每个人都很真实,没被写成作者掌中的提线木偶。

  而且作者的历史、诗歌、古文的功底也不错,整本小说读来引人入胜,但因涉及历史人物、事件及多,加之作者在书中穿插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就不可能读得很快,其中许多段落、细节,都要用心捧读,才能了解其中的深意,就我个人而言,这是本很不错的历史小说,不过,虽然写作此书的是个女作者,但全书读下来,最让我本人喜欢的角色,却是里面的一个小配角:棠棣,他忠心,有勇有谋还有文才,最后结局却较凄惨,读来令人郁郁不欢,不过,全书一直笼罩在悲风扑面、万物萧瑟的气氛当中,倒也颇为符合建安时期那种“慷慨悲凉”的感觉。

  总之,这是一本比较出色的历史小说,读此书,依稀倒有几分台湾高阳的影子,正好我也喜欢高阳的作品,读来还是很过瘾的。尤其全书结尾,道子建遗骨已失落多年,更令我意外之余,心情顿时沉重了不少,只希望,上天保佑,有朝一日,还能将子建的遗骨找回来,也能告慰子建的在天之灵!

  是为评!

  《洛神赋》读后感(六):华章枉赋万重伤

  很喜爱子建,到目前为止,专门写他的小说一共有三本:香港董千里的《玉缕金带枕》、南宫博的《洛神》,黑龙江省周树山的《生为王侯》。

  但是读过以后,总还是有点不过瘾的感觉。《玉缕金带枕》薄薄的一册,只有6.5万字,《洛神》字数翻了一倍:12.8万字,《生为王侯》最多,有30.8万字。

  三本小说各有千秋,但捧读之后,却觉得似乎建安的《洛神赋》更细致详实一些。

  在小说中,除了当仁不让的主角:子建和甄夫人,余人像曹操、卞太后,曹丕、郭姬也描写得栩栩如生,如在眼前,最令人意外的,是小说中居然还出现了在前三本小说中从未出现过的子建的第二位妻子谢妃、子建的儿子曹志等人物。55万字的篇幅,有名有姓的人物多达上百个,而每个人物,都有各自的性格、想法、境遇及行为,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创作态度还是比较严谨的。

  通观全书,作者有向台湾高阳致敬的意思,但大段的照搬史料,让对那段历史不熟悉,或者不感兴趣的读者看着也有些头大,不过,作者在小说中能有一些有异于前人的独到见解,这一点还是比较难能可贵的。

  另作者对书中的女性人物都比较尊重,即使是最坏的郭姬,也没把她写得一无是处。与那些将女人随意贴标签,要么好得像个圣母,要么坏得无以复加,虚假i不真实的角色相比,这本书中的郭姬,相对要真实些。

  全书读完,最大的的感受就是真实,可能是因为书中涉及的史料比较多吧?我算是个比较挑剔的人,但光从历史这一块来说,还真不敢随意挑书中的错,除非是对三国历史比较了解的人,不然,还实在是看不出来,这本小说中,有没有违背历史事实的地方,总体说来,是本优秀的历史小说,我的那几十元钱,花的还是值的。

  《洛神赋》读后感(七):抛砖引玉评《洛神》

  近来闲得无聊,刚好单位又发了张购书卡,就到书店中去搜搜看,有没有什么能看的小说,不经意间,就看见了这本《洛神赋》,作者倒是起了个好书名,一下勾起了我阅读的欲望,本以为又是言情、宫斗、三角、四角、多角恋,外带杰克苏、玛丽苏……这些近几年俗滥的段子,但翻看了十多页,就发现这是一本近些年少有的,尊重历史,也贴近真实的历史小说。再一翻看书页,不禁失笑:520页!哈哈,于是就买了一本。

  结果,阅读此书,不仅花费了我近两个月的时间,而且,掩卷之余,浩然叹息,生了一定要来豆瓣发抒一些我读此书的感想。

  此书人物众多,男主毫无疑问就是曹植,女主当然就是甄夫人,看完全书,我倒对甄夫人好感更深些,在这里,就只说说我对书中这个女子的一些看法。

  洛神赋一直是中国文学上一个很热的话题,首先当然是因为其优美动人的文学、飘逸迷人的想像及诚挚深厚的感情,打动并吸引了无数爱好文学的人们。其次,书中被曹植描绘得倾国倾城的洛神,也颠倒了数千年来的无数读者。而一直以来,人们都在猜测:赋中的洛神是真有其人,还纯粹只是曹植的虚构?为此争论不休,而力主洛神真有其人,且就是甄氏的小说、电视剧更是满坑满谷。

  但纵观这些文学、电视剧作品,都无一例外地,要么将甄氏塑造成一个淫荡的女人,要么虽然不算淫荡,但也是个一边与曹丕卿卿我我,一边却又收束不住自己心思,对曹植眉目传情的轻浮女子。无论作者如何着力描写她的美丽、纯洁,但即使放在现代社会,这样的女人也是会令世人厌恶、唾弃的。

  但建安风骨描写的这个甄氏,却一改长期以来的滥俗套路,让人看到了另外一个不一样的甄夫人,她贞静、守节、明理、大方而又多才多艺,她与曹植的爱情,发乎情,却止乎礼。已经成了个完人了。在书中,就连曹丕都说:她真可为天下女范。

  可就是这样一个女完人,读完全书之后,却并不会让读者觉得虚假,更不会让人认为她与曹植的恋情有有违世俗礼法,有可让人诟病之处。

  个人以为,之所以能达到这种效果,是因书中的甄夫人像个常人,她也像个常人一样,会怕、会痛、会苦、会愤怒,或者算计......而她的思想、行为、举止都合乎逻辑,合乎一个常人的逻辑。这也就是这个甄夫人较为可信的缘故。不但可信,且能赢得读者的好感,进而也就对她最后悲剧的结局抱以同情的态度。

  能为世人展现一个真实,令人信服,别具一格的甄夫人,也算是作者的一个别具一格之处吧,人中可以看出,作者在创作这本书时,应该是尊重历史,而且也贴近真实的,这从作者的介绍中也能看出一些端倪,另上百度搜了下,作者在创作小说《洛神赋》时,花了10年工夫,仅此一点,也可看出,这部历史小说,是一部认真之作!

  《洛神赋》读后感(八):长篇历史小说《洛神赋》中的几处错误

  长篇历史小说《洛神赋》出版至今已有10个月了,感谢各位文友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其中更有几位文友指出了小说中的几处硬伤。写作此小说,最耗费我精力的,就是书中的历史部分,搜集资料,考据都极其费事,本以为已尽善尽美,结果,还是被各位高人找出了问题,非常感谢,并在此一一列出:

  1、 小说第45页,“就连自家姓名笔画都涂抹不周全的夏侯惇......”历史上的夏侯惇有文才。此谬误为上 海“七星梅”君指出。

  2、 小说第219页,“曹植点点头,又找了几句不闲不淡的话说过,”改为:不咸不淡。此错字为大学老师朱文和友指出。

  3、 全书第二章,刘桢才出场时应为青年,按史料推算,建安12年他为21岁。此谬误为上 海“七星梅”君指出。

  4、 “棉”为宋末元初传入,明初强制推广。小说中的建安、曹魏时期无此物,全书中的“棉”应改为“绵”。此谬误为本人于写作《玄奘大师》,搜集资料时发现。

  《洛神赋》读后感(九):《洛神赋》书评——千载之后的余韵

  印象中童年时听过一次曹植七步成诗的故事,当时只感觉曹植才思惊人,等到许多年之后从读《七步诗》如鲠在喉。读完安姐的《洛神赋》,感佩之余,更多的反倒是对历史与文学的惆怅。一直非常喜欢田中芳树的《银河英雄传说>,每当重读那部大书,感慨于人在历史大潮中的无奈之余,对后世历史学者局限性的荒诞也感慨十足。

  银河帝国皇帝莱茵哈特·冯·罗严克拉姆一生的抗争,自由行星同盟不败名将杨威利身前身后的争执,后世历史学家写不尽也无法写进。同样的,对于我们现实中的史料也是如此,遑论,同样的史料不同人处理迥然不同。

  同样一个隋炀帝,传统评书话本里坏的不堪更坏,酒徒的《家园》里,却是完全一副无奈君王的模样。同样的历史,会因为有一千个人解读就产生一千种结果吗?也许是,也许不是,这不是我们凡人能回答的。

  回到安姐的《洛神赋》本身,是一部历史氛围极其浓厚的历史小说,浓厚到让我甚至觉得有些近似浏览历史本身了。整部书五十余万字,有太多地方让我有一瞬间忘记这是小说。上一次有这种感觉,还是读《家园》的酒徒,尽管酒徒的那本书主角是唐传奇中的虬髯客。

  不过不同于《家园》一个又一个高潮的故事性,阅后细思,就整体观感来说《洛神赋》更偏向于田中芳树的《银河英雄传说》。既整部书没有一环套一环的激烈冲突,也缺乏贯穿始终的极致对抗,从开头写很多年后阮籍拜访曹植,到结束时归结于寡淡乏味的历史。

  这既导致这本书更符合作者的内在追求,可也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本书的通俗性。不过想来安姐也无意把《洛神赋》写成一部通俗作品,读完之后愈发相信安姐现在的《洛神赋》,某种程度上已经实现了当初的目标,比如书中对杨修之死原因的处理,比如《洛神赋》对曹操进行的刻画。

  虽然我个人不太认同书里写曹操接受长子献妻,但是我非常认可书里对暮年曹操的描摹。尤其是书中对曹操在曹植和曹丕之间的犹豫,书中以暗写为主,写曹操对曹植从期待到失望。最后临死又决定让曹植接替世子之位,这一系列的起伏确实在写那一段历史的故事中少见,其他的如电视剧不是失之过分演义就是没写出曹操帝王心。

  当然,既然是《洛神赋》主要还是写曹植和甄宓,虽然历史上对这件事,跟《七步诗》是不真为曹植所写一样有争议,可假定此事实为真的前提下写作的故事或小说里,最具历史感的还是安姐的《洛神赋》。发乎情止乎礼,又有着无法言说的深情弥漫全文,这比以往的电视剧无疑是高明很多。对于甄宓选择一人死实现几个目的,也是不违背史料前提下的高明描写,尽管这有一个我不太认可的前提——曹丕献妻。

  不过看完安姐的《洛神赋》,倒确实让我再次注意到历史文学与历史的差别,毕竟文学作品跟历史是完全不一样的,《洛神赋》这部五十多万字的长篇是不愧历史小说四个字的。相比而言,赵玫的一系列历史小说个人倒是反感得多,归根到底她的作品离历史感三个字有不近的距离。同样是一个盛唐,我总觉得酒徒的《盛唐烟云》更有氛围。

  说回安姐的《洛神赋》本身,这是我2015年读到的最佳历史小说。真要找出什么不太容易接受的,也就是曹丕献妻本身,然而这还是支撑这个故事成立的重要前提。不过这归根到底也只是对历史的尺度不同,跟小说《洛神赋》本身的关系倒不太大了。

  诚如看过的另一篇书评所说,写《洛神赋》能写上谢妃和曹志的太少了,仅仅凭借这一点就应该给安姐无条件点赞。不过我更想点赞的是书里对魏清河公主和夏侯楙的描写,虽然小说时间所限,无法写到那件著名的官司,倒也确实是像黄易《边荒传说》预留刘宋杀檀道济,该有的伏笔都有而且还是为情节本身服务,难得!

  有读者说这部书极有高阳神采,我倒认为不如说是高阳的态度。现在不乏人借高阳贬低其他历史小说作者,其中某些合理的论断,归根到底还是那些历史小说历史感稍差。《洛神赋》历史感透纸而出,大概是那些感觉这本书有高阳风采的根本原因吧!

  千年之后,很多东西都已不复追寻。其实不需千年,城市化进程中的当代中国,十年前的很多东西都已不复追寻,未来中国会不会诞生像《昨日世界》或者《2666》那样水准的书写当代中国的小说,那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