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百年漂泊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一百年漂泊读后感10篇

2022-04-06 03:03:4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百年漂泊读后感10篇

  《一百年漂泊》是一本由杨渡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52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百年漂泊》读后感(一):我们正走在漂泊路上,但是台湾给不了答案

  以前都说不同年龄看书,看到不同的东西。其实,看书,是看到未知的自己,最终还是看到自己,不管是经史哲理还是风花月雪。以前看书真的是看,看别人的人生看别人的精彩和起伏看别人的悲欢离合。现在看的时候,很多感同身受的段落,不得不站起来不断在家里来回走,心绪久久不能平复,一句话,牵出千头万绪。

  哪怕是讲一个毫无交集已经去世的台湾的男生的一生。也是感慨万千。

  作者讲他爸爸魅寇农民出身,经历日本统治,国名政府独裁高压,台湾经济腾飞事业成功,世界工厂的转移到内地和东南亚后家乡的衰落。争强好胜的魅寇为了“走出去看看世界,不愿一辈子做农民”,年轻时吃喝嫖赌轻易信人,欠下巨额高利贷,被逼出走,作者的母亲苦苦支撑这个家庭,但是最后还是入狱。

  一个在大时代起伏的不甘心的男人,背后是吃苦耐劳苦苦支撑这个家庭无私奉献的女人。

  作者成长起来的时代环境,正好像我们这代成长起来的环境,很多环境变化和人事变迁都是一模一样的。即使我和作者相差几十岁,处在台湾和内地,语言文化差异都达,但是因为世界工厂像更便宜的地区转移,先到台湾后来内地,其实内地也是照着这个“变迁”走的。

  很久之前就看有人推荐,到时上次看到推荐里面说,父亲为了带上大学的孩子做生意,去了“酒家”见识世面,这样的老爸真是少见,自己对“教育和成长的书”都额外留心,便记下来了,打开来看,还不是自己的怕的纪实文学,就写了爸爸一辈子。而且,真的蛮佩服这个“张”的很的老头,一生不停折腾,失败了再来,“今日不做,何时做,自己不做,谁来做”,其实人生要的道理不多,鸡汤也少喝,喝来喝去还是鸡汤,人要活的好,有滋味,肯定不能只有鸡汤。

  里面有好多好多片段都记忆尤新,关于成长,关于社会人情冷暖,关于时代,关于理想和金钱,关于女人,对,关于女人和命运的,还有关于女人和婚姻。

  有次杨渡被邻家小孩子打了,回家哭,被爸爸看到了,不但没有安慰他,还说男子汉遇到任何问题都不要哭,哭解决不了问题,想办法解决才是。杨渡后来就去打了那个孩子一顿,那孩子也不是简单的,叫了体格强大的帮手,杨渡只好他落单的时候又去暴打他一顿,教训他说如果再干叫帮手,就每天路过家门口堵住他打一顿。

  世界是强者的,从来都是。

  最近在知乎上看到一个热门问题“女生什么品质是最重要的?”还有类似的问题“优秀的女生是怎么样的?”(不知道某乎老是火这种话题),大部分人都提到了“善良”或者差不多的品质。某乎上的人果然还是不接地气,特别是最近我又在老板办公室里哭了一次,社会不会因为你是女的善良就会善待你呀! 不是谁都有资格“善良”,就像不是谁都有资格做慈善一样。如果善良前面没有智慧和金钱的加持,结局多半是悲苦和辛酸。

  如果很善良,请一定要锻炼出维护这份善良的实力。成为一个强并善良的人吧。

  父亲被忽悠做生意,一个农民不懂的资金运作,为了拉业务挥霍无度,最终遭到高利贷的追债,母亲也遭到警察追捕。每日讨债的人上门或者电话,杨渡简直看尽人间冷暖,并发誓一定要报仇。但后来父亲凭锅炉声音再度东山再起,那些追债和离开的人又来杨家走动,奇怪的是父亲并没有冷脸对待,反而像一般朋友热情款待。

  成熟后,就不会只按照自己的喜好的做事了,更多考虑的是利益,过往,不是都过去了么?、

  这本书的台湾版书名是《田里的妈妈》,可见全书其实很大笔墨是写杨渡传统的母亲。不仅仅是她的母亲,男权时代下面的典型母亲,都是这个模样,为了家庭任劳任怨,一切男人孩子为重,牺牲和付出最多,包括我的妈妈也是。

  父亲不甘心一辈子做农民,外面学做声音,麻将几天不下桌,花天酒地,母亲承担起全部农活和家务,艰苦操持家庭。还为了替父亲还债被追踪东躲西藏,最后被抓进监狱。父亲压力很大,但是外面还是找了一个酒家女准备带回家,被母亲以死相逼阻止了。平时父亲也没有少出现在风月场所,其实作为书写者的儿子杨渡,并不是很了解母亲的对于父亲出轨的心情,书中几乎没有提及太多。但是他们也稳稳当当的陪伴了一辈子。

  传统婚姻的稳定是因为风俗,因为女人的付出,因为教育,结果也不能外人来说好说坏。现在有条件,可以追求自我的女性,花太多时间在自我身上,毕竟少了很多羁绊,没有这些感情的交集,也没有了感情的着落。

  这让我想到婚姻的本质。某乎上还是很多人说婚姻制度迟早会消亡的,就像不合时宜的其他制度一样。这个我到不敢断定,只是婚姻本质,确实不是只有爱情。特别是穷人来说,更多是一种划算的保值的生活方式。消费主义给爱情太多不合时宜的想象。最让现在女性挣扎和困惑的是,原本上下几百年流行的各种主义各种教育糅杂在一起同时扑面而来,改如何选择,在从来没有选择过的女人面前,显得尤为的难。女人的人生因为不同的选择,变得更加不同,有还是看钱看家庭背景的传统相夫教子,有不婚晚婚开始追求自我的女性,更多是在俩者间纠结犹豫。

  这个话题很深,我还没有答案。但是我知道说,传统的付出和放飞寻找绝对的自我,都是不可取的,至少我不想取,如何找到更好的办法,我还在探索吧。

  波伏娃说:男人的极大幸运在于,他不论在成年还是在小时候,必须踏上一条极为艰苦的道路,不过这是一条最可靠的道路;女人的不幸则在于被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着;她不被要求奋发向上,只被鼓励滑下去到达极乐。当她发觉自己被海市蜃楼愚弄时,已经为时太晚,她的力量在失败的冒险中已被耗尽。(这个版本翻译的不好,意思是一样的,女性总是被教育说不需要太强,不需要存钱,不需要事业成功,不需要。。。。其实最后你会发现,都是需要的)

  可以发现太晚了,或者,已经放弃努力奋斗了。

  现代的婚姻,即要求女性做到传统的付出,又需要承担金钱的压力。毕竟,开始懂得做体贴又负责的丈夫,对于很多男生来说也是一件最近才有的事情。

  《一百年漂泊》读后感(二):时间洪流中的变与不变

  在一个家族的历史变迁中,多少可以窥得时代的侧颜。不同于被告知的知识,而是以一种切入式的体验式的方式了解到当事当景当境。

  杨家先祖从陆上漂泊至岛上,从此子孙后代于此繁衍生息。中间的时代是我们陆地所不太了解的岛上时代,如果可以静心看完书中的每个相关片段,就可知今日的一些事情的由头是历史性的,而非主观上的一二三四之分。

  生活中有多的神迹存在,是什么在主导着这个世界呢?这还是真的是一个太奥妙的问题。那些无从考究的神灵传说是否真的存在,还是说仅仅作为乡土气息的符号加以渲染?不得而知,但甚是吸引人。

  或许这世间有一种是不变的,那就是变本身。山川河流,碧海蓝天,还在人间。一切都似乎还是那样,但一切又都不同了。

  转型期的阵痛还要多久才停?

  《一百年漂泊》读后感(三):《一百年漂泊》——书评

  刚刚放假,就买来这本书读。今年期末考时正值台湾大选,大陆这边也前后沸沸扬扬地闹出“周子瑜”,“帝吧出征”等事件。

  对于“理解”一词,我一直相信不亲眼见见是做不到的。不过自从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也相信了阅读同样可以让一个人产生对其他人事的理解和反思。

  那我想台湾大选炒得这么热,国内的情绪此起彼伏,公知和民众的反应还是蛮好的。总有人因此对台湾产生兴趣,对台湾的历史和文化进行探究。我们总是难免看见的都是愚蠢的行为,因为这些人实在是太多了。好在现在习惯阅读和旅游的青年与日俱增(姑且这么说),多少有一点希望。

  说回这本书。杨渡先生在新书发布会,以及自己的《后记》中就已表明,本书创作的目的是为记录一个急速转型导致过度扭曲的台湾社会。而大陆在改革开放后的历程与台湾何其相似,他认为那一代人有责任去记录下他们的过去。毕竟这样的时代变迁是现在的年轻人无法经历的,作为社会的生力军,他们理应了解那些最终成就今天社会的也包括几十年前的苦难与奋斗。

  我喜欢这样的作者,不带任何政治目的地向你讲述一个家族的故事,却让你通过一个个普通又性格鲜明的人物领略一个时代的风貌。我读书时常常反复,反省自身,感喟于我们所未经历的,思考我们正在经历的。

  作者从父亲入院讲起,以父亲的离世结束,把家族的一百年都紧紧地挤在其中。这样的写作一定有些痛苦,看着尚未离世的父亲,想起他的记忆和他带给自己的记忆。

  我和作者不一样,20世纪与21世纪不一样,大陆与台湾不一样。

  在我的概念中,一个丈夫可以为了躲债而将债务转嫁给妻子而妻子为此心甘情愿地逃难,坐牢实在是难以想象;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可以自学工程原理,办厂致富,成为这个行业的领导者难以想象;为报答救自己于危难中的风尘女子,丈夫敢向妻子提出再娶一房也让我难以想象。

  或许是外婆的少年持家对于母亲的影响,或许是强烈的“做自己”的意志让父亲先于其他台湾人而觉醒,这些普通人的沉浮在整个时代所经历的“牺牲—重建—再牺牲—再重建”的背景下显得尤为渺小,而他们却又受时代的影响太深。

  家族在书中是纵贯全文的线索,杨家一代代人都对祖先,对亲情格外重视。祖辈挑着一只扁担从“唐山跨到台湾”,无依无靠,正是依凭一个家族的互相扶持才能走到今天,所以他们相信这是牢靠的关系,并且坚持下去。这与今天我们的感受可能有些不同。

  时代赋予他们的品格和生活经验,再由他们赋予孩子,这个孩子还会被时代所影响,再赋予他的孩子……

  这样的传承就在社会剧烈的变革中完成,就在三代人的漂泊中完成,并没有因为从三合院走向楼仔厝而丢失,并没有因为变卖田地而丢失。当我看到小茵和小茵的孩子对于长辈的疼爱和挂念,我就知道传承还在。这与今天我们的感受可能又有些不同了。

  女朋友毕业前一定一起去一次台湾,有机会的话也去“乌日”看看那跑马的成功岭是否还在。

  2016.2.5 19:36

  《一百年漂泊》读后感(四):台湾的一百年,也是大中华区的一百年

  这是台湾的一百年,也是大中华区的一百年。

  作者在父亲病重返乡探亲之际,重访儿时故居,回忆了祖父,父亲,自己三代人和故乡,土地之间的情感故事!

  作者的父亲争强好胜,讲究排场,多少有些大男子主义,母亲温柔,像那个时代的农家女儿一样,顾家,做事识大体,因为性格绵软被父亲欺负。其实父亲的讥讽又带着撒娇,母亲的抱怨也只是嘴上说说而已,在面对外来文化和科技的冲击下,在日复一日的磨合中,张扬的父亲脾气开始缓和,朴实的母亲除了温柔如水,开始养成坚硬而又爽快的脾性,而不仅仅是骨子里的温吞和与人为善!

  百年发展中的台湾,除了存在工业发展与环保之间角力外,女性身份也在不知不觉地演变了!--2017.11.29

  《一百年漂泊》读后感(五):结束漂泊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晓光(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53084989/

  很久以来自己其实也有很多困惑。比如台湾的好多地名(西门町等各种町字地名)、服饰(木屐花裤衩)、建筑、音乐(好多音乐人都曾赴日学习或发展,刘若英的《后来》《很爱很爱你》改编自日文歌曲)都具有日本色彩;比如台湾好多政客乃至百姓亲日。如此等等。读罢该书,终于解惑。答案是殖民。

  1894年甲午战争战败后,清政府被迫于1895年4月17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将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澎湖列岛割让予日本。自此,1895年至1945年之间,整整50年的时间,台湾被日本实施殖民统治,这段时期,又称为日据时代。50年的时间啊,是有些人的一生,论跨度的话可以跨越一个家族的三代。在这段被日本殖民统治的时期,台湾充满了日本帝国主义殖民政策导向及活动形态,教育、文化、经济等等全部实施日本化统治管理,日本统治的目的是最终把台湾与日本同化。出生在那个年代的人,上学时受教的是日本文化,讲的是日本话,唱的是日本儿歌,起的是日本名字。书中有文,“日本文化在他们身上留下古老的印记。父亲和姑姑之间,总是以日语名字相称。有时他们一起唱歌,会唱出童年的日语民谣。”“喝醉了酒的父亲,常常和朋友就敲着桌子,唱起日本演歌。”“他的兄弟妹妹都是用日语互相称呼。他们叫爸爸是‘尼桑’,叫大姑姑是‘内桑’。他们也各自有日文称呼,例如三姑姑叫‘蜜子’,小姑姑叫‘静子’。父母之间,或者他们和几个姑姑之间,有什么悄悄话要说,怕小孩子知道,就会刻意用日语交谈。”

  日据时代的台湾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水平上得到一定的现代化。比如彼时建设的水利系统,到现在还照常工作且不落后;比如日本人的礼貌、谦逊、守时、讲规矩、讲卫生影响了那一代人乃至真个台湾等等。受日本小学教育的那一代人有共同的记忆,那是受到不同民族文化影响的一种记忆和影响。那跟我们80后唱着四大天王的粤语歌,交谈间或夹杂着“OK”“BYEBYE”一两句英文的道理是一样的。

  台湾的历史总与漂泊联系着,漂泊诉说着居无定所,缺少归属感,缺少稳定感。从明末被荷兰西班牙侵占,到郑成功收复,到清朝建省,再到被日本侵占,再到国民政府统治。书中有文专门谈到了台湾人的悲哀。“我们这代人,生下来,就是一个日本人;要不要都一样,户口登记,身份证件,就是写‘昭和五年生’,日本国民。”“可是日本人,不会把我们当日本人,我们是二等公民,是支那人。等到战争结束,台湾光复了,国民党来了,我们还是二等公民。我们的命运有什么改变?”“就是做一个人,不能决定自己是谁,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这样一种悲哀吧!”

  《一百年漂泊》读后感(六):这代人拥有信仰

  有人说齐邦媛的《巨流河》书写了由于战乱,大陆外省人一路颠沛流离的心酸岁月,而杨渡笔下用一部家族故事记录下本省台湾人百年时代下的漂泊。

  厚厚的小说,读起来没有丝毫困难,作者以父亲,以自己家庭七十余年的变迁为视角,家庭几十余年的变化,从三合院到铁工厂,再到子女各地漂泊生计;家庭由一户普通农家,到父母夜路流亡,再到父母齐手重新经营起工厂企业。实则书写了台湾百年时代的变迁,由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步入商业社会,短短百年,无数的普通台湾人及家庭所付出的漂泊和辛酸。

  时代的变迁与成长消磨着时代生活下的百姓,但正是时代生于下的人民心有信仰,才能拥有自己的故事,造就时代的传奇。“父亲”----杨渡笔下故事的主线,也正是他那代人的不服输,不安于现状的时代信仰,才能让自己转型,书写台湾传奇。

  这不是一本家族史,而是透过父亲的故事,去呈现台湾社会从农业转型到工业社会,再到商业社会的资本主义化历程。这样一个时代的变迁成就的是整个台湾在那个世纪书写下的传奇,然而辛酸的是那一代人所付出的艰辛一生。

  《一百年漂泊》读后感(七):彷佛一起经历了那个年代

  杨渡的诗没接触过,之前是看他评论过龙应台的野火集,这是第一本接触作者的的书,长篇。作者以亲历者者的角度,写了一篇跨度70年左右回忆录。回忆录以父亲、目前经营这个家为主线,以父亲桀骜不驯、不敢服输的精神,营造锅炉厂;以及母亲勤劳朴实、勇敢包容的精神,经营照顾这个家的为回忆录骨骼,记录了台湾那段从殖民、独裁、民主,农业、工业、商业那有血、有肉的历史回眸,真如作者所讲:全书可谓台湾历史的侧颜。

  为了赚钱,不顾环境污染,饮鸩止渴似的发展工业现在是不是依然在发生?其实台湾80年代已经饱受过恶果,为什么大陆不能借鉴?甚至已经发生了大规模环境恶化,执政方向改善依然不明显?钱永远比环境的话语权大,但我认为不能因为经济倒退,执政风险,便儿戏民族未来的生存空间和环境。似乎扯远了,这不是这本长篇的重点。

  社会和人都在不停的进步着,又互相影响着,可能前进一步退半步,也能能大跨步迈出去,我是认同物质大发展的,但我们所秉持的信念是不应该变的,有如作者所说:无论(社会)多么扭曲、多么变形,至少有些不变的人性,还是值得人去活、去坚持的。

  《一百年漂泊》读后感(八):文化是一种表达。每一次主动的观察和选择,都是在为生命的表达寻找一个出口!

  首先,我个人非常喜欢台湾,所以对于记录台湾的书籍非常感兴趣。这本百年提供了一个长镜头去让我们接近台湾,这个我们华人共同的土地!(龙应台先生的大江大海也很棒!)

  很有意思,今天下午去参加了李博先生关于岭南与西方建筑的讲座(我的标题就是用了他的开场语,只是李博先生用的是“美”是一种表达,而我觉得这里正好可以换成“文化”)。在讲座里他就用的“对比”的手法向我们这些外行分解时代变迁,技术革新给建筑设计带来的变化,给我们带来了不仅仅是从外观上对一个建筑作品的理解,更是对建筑作品出来的背景有了全新的视角!

  对于活跃在中国的文人来说,也真希望有天我们也有本这样记录中国发展的书籍,从表面文化的发展去记录历史带来的变革。最后,引用杨渡先生的话 - “我要说记忆对我们这一代人很重要,因为五千年里真正的转变只有这一次,我们这一代体会到的从农业到工业到商业的急速转变导致的快乐和痛苦,我们应该记录下来。下一代出生时,工业已经形成了,再也不知道如何做对比。我是试着从台湾的角度描写,因为经过那么长的时间,我终于看清台湾的样子,我觉得大陆也应该快速记录下来,留下一代人的记忆。这些记忆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只有这一次可以感受出来,这些都形成后,充满生命力的感觉就消失了。所以这本书在大陆出版,我会很期待,蛮希望朋友们可以看看它,试着让很多人记住自己生命的转变、家族的转变和历史的转变。这个记录就是我们这一代人可以帮未来的太平盛世留下的记忆,也希望大家可以参考。”

  《一百年漂泊》读后感(九):台湾历史的侧颜

  遥远的时间里与当时的人们息息相关的事件,在今日都变为寥寥几个汉字的概括,仿佛失去了温度,也很难理解当时人的心情,更难真的理解此刻宝岛台湾的人们的种种想法。

  就像焦安溥在英国的演唱会上挥舞青天白日旗只是单纯的在向歌迷们讲述自己成长起来的祖国,却在回国后被大陆的学生谴责。很多事情不能亲身体会,人们却还是喜欢用自己的价值体系进行论断。

  这本书,以一个台湾人的视角,讲述动荡的上世纪,讲述一个家族一百年间的漂泊,将故事与故事娓娓道来。

  若只是散文,大概也不至得如此赞誉,但它并不只是散文集,而是以作者一家为切入点,映衬出整个台湾上个世纪的种种变迁。

  1.日本文化的影响

  在台湾的历史教科书中有很多日本人的踪迹,日据时期殖民者对台湾的影响对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人们也有极其深远的影响,比如八田与一(一位日本水利工程师,通常被人视为台日友谊的标志之类)的雕像被断头的事件会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在本书中也有很多的体现,比如由于日本当时的皇民化,杨渡的父亲被熟识的人们都称为“魅寇”(是煌铭的日语发音);再如他当年查文献、数据时是去东京买相关的工程专业日语词典(而不是英文);再如杨渡的一位叔叔在二战末期被编入军队,终生都在惦念着被日本人拖欠的军饷……

  正如杨渡所言,对于大陆而言,二战时期的日本是入侵,即使在东北建立了伪满洲政权,那依然只是对广袤无垠的大陆的入侵,他们有着辽阔的根据地,终有一日会驱除鞑虏。

  而对于台湾而言,日本人来了又走,紧接着又是国民党,对这一切,无路可退,也无所谓获胜的希望,他们也只有接受。

  所以魅寇在多年后听到李登辉的演讲之时会被触动,而这也是同时代人共同的一种悲哀。

  2.国民党的专政

  这一部分所占的篇幅并不算多,但给人的印象很深刻。

  在本书中,他讲了讲空竹丸仔,一个原本读书读得很好,因为中文好,加了读书会后被国民党抓去,几年后放回来便成了一个“再也不说话,只是低垂着头,眼神空空洞洞,不断地走路”的被村中孩童任意捉弄的废人。

  对当年亲身经历过的人而言,“二二八事件”这五个字都是某种忌讳。

  人心惶惶,“匪谍”等词汇在现在看来极为陌生,却是当年人亲历的涉及生死的可怕名词。

  3.农业向工业的转变

  人人有田耕,加上日据时期的“工业日本,农业台湾”,使得台湾的农业发展得很好。

  (当然,台湾的农业多数集中在一些日本需要的原料和战时物资方面,不过这是后话了。)

  但台湾现代化的步伐太快了——台湾在短短四十年间从一个农业社会迅速地变为工业社会——而这,是西方世界花了几百年时间实现的转变。

  在本书之中,作者采用了大量的篇幅记叙他的父亲魅寇的一生,如何从一个仅在日据时期接受小学文化教育的农民,因为一腔不服输的执念,不断地被骗、投机、成为赌徒、不懂经营以致妻子坐牢、卖地还债、钻研技术,最终成为一名当地成功的中小企业主的故事。

  魅寇是一个做事敢为人先,总想着做到更好的人。为了插秧速度更快,甚至会磨着村里的铁匠打造一副铁手指,使得一个抡着大锤的铁匠可以做出戒指。

  这样一个不愿墨守成规的人,喜欢结交各种各样的朋友,见大世面。为了不一辈子过同样的、无趣的种田的生活,自然一心想去城中探索自己的路。

  工业化的浪潮席卷着农村。

  如同现在很多产业向东南亚、非洲一带的发展中国家转移一样,当年也有很多日资企业向台湾转移工业,纺织厂、锅炉厂等等开得琳琅,年轻的纺织女工用青春付出廉价的劳动力,到了婚龄便回家继续劳作生子……而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以自己的青春供养起各式的工厂,也促成了台湾初期经济的繁荣。

  魅寇是时代中的一份子,想要摆脱农民的宿命,学做生意。瓦片工厂、铁工厂,到锅炉工厂。生意不好做,起初挣不到什么钱不说,还要卖地来筹得原始资金,又因为农民的思维不懂得如何运作金钱,空头支票开得多如牛毛,负债无数,甚至连累妻子被通缉。

  所幸在那些困难的日子里人们不曾放弃挣扎,也在自己的努力钻研之中一日日学会如何更好地对待生活,是”不放弃“让下一次机会不被虚掷,也是那不肯一辈子做一个穷苦农民的信念让魅寇经受住了一次次的考验,甚至可以通过自学,用三个月时间钻研出日本人不肯传授的专利技术。

  这些同时也让人想到在现代化的过程之中,精神文明的进步永远比物质文明要缓慢得多,不仅仅滑稽如当年的台湾有股市巨头每次操盘要请教武神,也让人想到《天朝的崩溃》之中所写的清朝。同样的被更为”现代“的文明所入侵裹挟,同样的,思想并不能像物质一样迅速转换。纵使走在时代前沿如魅寇,也依然有很多事情要亲身经历一遭才能完全体会。

  4.更近代的台湾

  作者本人是台湾的知名学者,在知识界有很多好朋友,也参与了不少运动,这些事件在文中也偶有涉及,如美丽岛事件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台湾也由重工业区域转型,无人再肯做劳累的纺织厂女工或者锅炉厂黑手,无限的游资追逐着有限的地产,要求民主、环保的口号更加响亮,也实现了很多老一辈不曾想过的改革。

  这不禁也让人想到台湾和大陆的很多不同之处。

  有人说台湾的过去像极了大陆的今天,但二者之间的区别却又十分的明显。

  我想读过这本书你会收获一个更有趣也更亲近的视角,去更好地感受和理解如今的台湾。

  能缩短两岸人民心的距离的,唯有理解。

  而我们每向着这种理解更近一步,也就是向着喜爱更近一步。

  《一百年漂泊》读后感(十):彷佛一起经历了那个年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