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二战秘闻录》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二战秘闻录》的读后感10篇

2018-05-29 21:4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二战秘闻录》的读后感10篇

  《二战秘闻录》是一本由彭训厚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4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二战秘闻录》读后感(一):不算秘闻的秘闻录

  1938年,希特勒以强硬姿态从英法手中拿到了捷克斯洛伐克半境领土,英国首相张伯伦对着希特勒说:你必须保证这是你在欧洲攫取的最后一块土地。当时捷克首相讽刺的说:我几乎能看到整个世界都会遭遇捷克的悲剧。两句至今看来犹如讽刺的对比的讲话,拉开了席卷几乎整个地球,八千多万人死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当然,对于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更有着最刻骨铭心记忆,八年抗战,无论是国军还是共军,为存中华之名,誓死抗战,真正做到了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承诺。正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70周年的纪念,重温这段历史,对于我们珍惜目前的生活,有着重要意义

  回到本书,本书虽然书名为《二战秘闻录》,但其实讲述的还是一些比较大众熟知的历史事件,无论是西安事变或者萨廷惨案,随着近代研究深入和机密文件的解密,在学界也基本都有了共识了。另外本文并不是按时间或者地域进行叙述,而是比较割裂的从一个个事件分别谈起,所以如果不是对二战全部过程有个大体了解建议阅读时先看一下事件和地点,否则可能会对内容有所迷惑。本文的叙述的事件,作者将其分为了正面战场,谍战,典型人物,其他趣事方面叙述,其中典型人物会与其他章节某些内容有所重复

  另外本书的意识形态可以说是非强烈的,尤其在国内战场,其实在目前的学术氛围以及社会环境,已经基本上非常肯定国军在正面战场的英勇表现了,而某些当年所谓的负面人物,也开始更深入的去刻画,而非脸谱化,但是本文作者显然还太执着于过去的史学理论。更有趣的是,国内战场的一些想法还可以理解,但是国际战场依然加入这种意识形态,却实在有些不应该了,尤其对于苏联以及其统治者斯大林的刻画,确实有些早年国内教育痕迹

  最后,说一下与本书无关,只是对于历史书的一些想法,我认为任何史学家其实最难得和最重要的品质说实话,古代史官的意义就在于记录皇帝言行与政务得失,而皇帝不能阅读这些记录内容,当然包括唐太宗这类明君,现在也不好说是不是改过自己的记录,但是如果你作为一名历史学家,你的第一操守就是告诉后人,我们这个时代曾经发生过什么,犯下过什么错,得到过什么经验,历史的目的,很大一部分就在于,让某些历史不再又成为历史。

  本书推荐给那些只对二战有大体了解,又想深入一些具体时间的读者。

  《二战秘闻录》读后感(二):有关二战的残酷记忆

  有关二战的残酷记忆

  文/米雪

  如果对文明人类发展中所经历磨难做一个总结的话,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无疑以“最残酷、最野蛮、最无情”而榜上有名。提起二战,曾经深受日本铁蹄蹂躏的中国人民不会忘记,那些浮尸遍野的血泪,那些屠刀下无数的孤魂野鬼;被差点灭族的犹太人不会忘记,自己几百万同胞无法安息的灵魂惨无人道的法西斯沉默冷酷笑声

  忘记历史意味背叛。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彭训厚老师根据世界各国近年来解密的大量档案文件资料和一些战争亲历者的回忆录口述史,经过反复比较,认真研究,去伪存真厚编写了这部《二战秘闻录》。

  《二战秘闻录》全书共分为六个部分,历史事件揭秘,看不见的战线,风云人物轶闻,生死与共的国际友谊,秘闻趣事拾零,骇人听闻的法西斯罪行。应和题目,“历史事件解密”,“秘闻趣事拾零”是为本书的重点。 历史事件中除了大量鲜为人知史料,也有很多都是为大众所知晓,如“《田中奏折》究竟有还是没有”、“‘红色‘拿破仑被害内幕”’“《波茨坦公告》的产生发表始末”等。在教科书以及各种资料中我们所看到的,多是一个比较清晰框架,而施以框架血肉的彭训厚老师,结合史料性、学术性、趣味性和可读性,还原给大众一个真实的、可信的历史,时刻铭记历史的教训

  有句名言“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小姑娘。”而这个小姑娘,正在作者的笔下,用历史事实外衣,使之面目清晰地面世人。中国人民先辈用血肉之躯前仆后继,牵制住了日本“北上”与德国夹击苏联的脚步,迫使日本拉长战线,为苏联赢取了有效的时间,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的巨大贡献。这一事件,在本书中多有详细叙述。 中国作为亚太地区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一个重要的战场,中国人民用不屈不挠顽强抵抗懂得精神,保全了民族尊严,终于迎来了抗战胜利的曙光。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世界人民抗击法西斯的战争,是正义之师的战争,法西斯灭绝人道,最终必自绝于人民。

  除却历史事件解密,彭训厚老师还给读者呈现了各种二战时期的秘闻趣事。如猪能探地雷,丘吉尔织毛衣,在《让人笑掉大牙的混战中》记录了几则敌我不分的混战,看完让人忍俊不禁。这些插播在严肃残酷历史中的边角余料,在当时想必是惊心动魄千钧一发的,而在如今读来,却能在沉重的历史中获得了不少乐趣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关于二战的那些残酷的记忆,我们不能忘记,也不敢忘记。在反思中不断前进,在前进中不断反思。在滚滚转动的历史巨轮中,我们应站好自己的位置,知耻而勇。

  《二战秘闻录》读后感(三):正三观,知兴替,明得失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近代战争史上最残忍、最野蛮的战争。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太平洋,到处烽烟滚滚、生灵涂炭。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多亿人口被卷入了战争,受到战火波及的面积达2200万平方公里。据不完全统计,战争共致使9000余万军民伤亡,4万多亿美元的财产付诸流水。美国、苏联、中国、英国等同盟国在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之后最终战胜了以德国、意大利、日本为首的法西斯轴心国,正义得到了伸张,为世界赢得了宝贵和平

  1945年9月2日,“日方代表在美国战舰密苏里号的甲板上签署无条件投降书”作为二战的终点已是世界各国的共识。而二战的起点却有颇多争议,大多数西方历史学家认为,二战开始于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入侵波兰”。因为当时只有英国、法国与德国之间才具备引发世界大战的实力和条件,波兰战争便是以英法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与德国为代表的法西斯国家之间,在经济政治上的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转而以世界大战的形式解决。西方学者还认为,发生在中国的“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仅是中日之间的战争,并没有超越中国的领土范围成为世界性的国家集团之间的战争,所以不能把这两个标志性的事件称之为世界大战的起点。

  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二战权威著作中,无论是(英)李德•哈特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还是(法)亨利•米歇尔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都在有意无意地淡化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巨大贡献。

  第二次世界大战到底起始于何时,在我国二战史学界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争论。目前持不同意见的主要有三个观点

  其一,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炸毁沈阳柳条屯的一段铁路,反诬中国军队破坏,以此为借口,进而侵占了中国的东北三省。“九一八事变”揭开了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对亚洲和太平洋地区进行武装侵略的序幕同时也是法西斯国家发动侵略战争以及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

  其二,1937年7月7日,日本驻丰台的华北驻屯军步兵旅团第1联队第3大队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的严辞拒绝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第29军奋起抗战。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亦称卢沟桥事变。它是日本军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以及世界人民吹响反侵略、反法西斯战争号角的起点。

  其三,不能简单绝对地把某一天、某一个国家或某一战场视为二战的起点,“过程说”提出二战爆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认为是“九一八事变”揭开了序幕,大战在东西方两个战场先后爆发。具体表述为:“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揭开了大战的序幕,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大战在亚洲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军侵略波兰’标志着大战在欧洲爆发。”

  《二战秘闻录》的作者彭训厚老师是中国二战史学界的领军人物。这本书的第一部分“历史事件揭秘”以时间为顺序客观而详实地记录了,从“九一八事变”前夕到抗战胜利后“对日索赔”的这段时间内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其中虽然没有任何关于二战开始时间的论述,但从历史事件的选择上不难看出,彭训厚老师必定认同二战开始于中国抗日战争的观点。至于具体的时间点,正如第三个观点所述,不能简单、绝对地把某一天、某一个国家或某一战场视为二战的起点。因为世界上大多数事物的发展都呈现出渐进的过程,渐变中必然出现阶段性的标志,在客观公正的基本原则下,随着档案资料的解密以及学术研究的进展那些标志性的事件必然会被不断加以补充和修正。

  “九一八事变”是自“国际联盟成立以来,首次出现一个国家悍然使用武力对另一个国家发动侵略战争,并且成功攫取了大量领土的恶劣先例。在英法绥靖主义政策放纵下,历经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德国鲸吞奥地利、肢解捷克斯洛伐克等事件之后,法西斯主义的嚣张气焰达到了历史的顶峰,终于酿成了一场世界性的悲剧。

  书中开篇的第一个历史事件,“《田中奏折》究竟有还是没有”,由于至今尚未发现原件,再加上日本政府矢口否认,奏折的真伪已经成了一桩历史悬案。《田中奏折》的抄本中写道:“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倘若日本战败之时,《田中奏折》没有被匆匆销毁,日本法西斯对外侵略、发动世界大战的野心便会昭然若揭。那么,二战开始于中国抗日战争的观点还会有人反驳吗?同样,“九一八事变”揭开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序幕的说法再也不会有任何人提出异议!

  《二战秘闻录》全书共分为六个部分,历史事件揭秘,看不见的战线,风云人物轶闻,生死与共的国际友谊,秘闻趣事拾零,骇人听闻的法西斯罪行。

  “历史事件揭秘”是本书最重要的部分,其内容主要来自于权威史料的披露和历史档案的解密。虽然一些历史事件已为大众所熟知,但为了保证历史的连贯性以及阶段性标志不发生遗漏,彭训厚老师收录了所有二战重大的标志性事件,并且经过反复的分析和比较,对其去伪存真后,在客观公正的基础上编写而成。

  “看不见的战线、风云人物轶闻、生死与共的国际友谊”三个部分,分别讲述了谍战、重要人物以及同盟国之间生死与共的国际友谊。从三个方面反应决定战争进程的主要因素除了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之外,人也是至关重要决定性因素。如果没有盟军情报人员成功破译日军的密电码,就不会有中途岛海战的胜利。如果没有陈纳德与飞虎队长空展翅震寰宇,就不会有稳固的抗战大后方。如果没有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各国军民,就不会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秘闻趣事拾零”的篇幅仅次于“历史事件揭秘”,精彩纷呈的45个二战故事融史料性、学术性、趣味性和可读性于一体寓教于乐之余,又发人深省

  “骇人听闻的法西斯罪行”用确凿的证据彻底揭露了纳粹德国和日本军国主义的罪恶嘴脸。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犯下了“永远无法抹掉”的滔天罪行,他们屠杀了近600万犹太人,占犹太人总人数的40%,制造了人类文明史上最大的悲剧。很难想象一直以文明国家自居的日本会丧心病狂地对亚洲各国人民发动惨无人道的细菌战,近年来的最新调查和研究结果显示,细菌战造成的死亡人数应超过200万。在日本投降前夕,细菌部队的300万只疫鼠已经被秘密运送到各个投放地点,若不是美国向广岛和长崎投下了原子弹,及时结束了战争,必定会出现灾难性的后果

  不同于西方的同类著作轻描淡写中国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巨大贡献,《二战秘闻录》以大量的篇幅记录了抗日战争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从而间接反映了中国人民艰苦卓绝浴血奋战的抗战历程。这也正是这本书的意义和亮点所在

  一寸山河一寸血。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作用不容贬低与抹煞。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共进行大规模和较大规模的会战22次,重要战役200余次,大小战斗近20万次,共计歼灭日军150余万人、伪军118万人。不论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还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始终把日本陆军的主力牢牢牵制在中国战场,使之无法集中兵力“北上”与德国一起夹击苏联,同时有效抑制了日本“南下”的侵略步伐,并迫使日本处于多线作战的困境,从战略上有力地支援了苏联、美国、英国等盟国的反法西斯战争。所以说,中国战场是亚太地区反抗日本侵略军的主战场,中国人民是打败日本军国主义的决定性力量之一,中国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的、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

  读彭训厚老师的这本《二战秘闻录》,无论你对二战历史知识是略知一二,还是博学多闻,都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令自己感兴趣的或是闻所未闻的二战故事,总能够在不经意间发现新奇的观点和论据。

  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让我们以《二战秘闻录》为鉴,正三观,知兴替,明得失。为了中华民族的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永葆一颗赤子之心。

  《二战秘闻录》读后感(四):带着主流意识的秘闻录

  《二战秘闻录》是一本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秘闻辑录。编著者分条辑录,然后按照从宏观叙事到具体人和事的顺序将所有条目分为“历史事件揭秘”“看不见的战线”“风云人物轶闻”“生死与共的国际友谊”等六个部分,条理清晰。

  至于内容则无所不包,并没有中外之分,不过专门补足正史的不足,以及针对一些争议去求证。编著者编著本书的思想是比较正统的,是一种主流思想,有时可以说是教科书的标准。

  比如吧,我对斯大林儿子雅科夫的死亡过程有些兴趣。以前读过米兰昆德拉的小说,里面谈到斯大林儿子雅科夫在德国集中营的死亡过程,他说的就比较讽刺搞笑:雅科夫和一群英国军官关在一起,但是他总上完厕所不冲,让那些军官很厌恶,所以双方起了争执。而雅科夫气性又特别大,他撞向铁丝网,以求一死,最后被铁丝网电死了。

  本书中则对雅科夫在德国战俘营的经历做了比较详细的记述。雅科夫在战俘营的初期并没有和英国军官关在一起,而是和一个波兰人关在一起,还和波兰人建立了友谊。一开始德国人知道他的身份,以为奇货可居,想用他去交换被俘的保卢斯元帅,但是斯大林拒绝了。这样德国人才把他跟英国军官关在一起,而英国军官跟俄国人的关系不好,所以故意污蔑雅科夫不冲厕所,骂他肮脏。雅科夫受不了,这才跑出去让德国人换住所,德国人不理睬,雅科夫就故意撞铁丝网,宁可被枪毙也不忍受污蔑。最后他是被枪杀的。

  这两段描述除了一些细节带有倾向性,主要事实是相同的。不同的作者有着自己不同的倾向性和价值判断,但是对比一下就可以得出一个自己的判断了。主要事实是关于上厕所后冲水的争执,以及因此雅科夫自杀式地撞铁丝网。虽然《二战秘闻录》的编者,或者这篇秘闻的作者再三为雅科夫开脱,可见其主流想法,但是为了这个去寻死,气性也是太大了一点。米兰昆德拉嘲笑其恶劣的习惯和可笑的寻死,我觉得前一点并非可信,但是后一点确实可笑。作为斯大林的儿子,不管平时再怎么严于律己,掌握这极端的权力这一点大概必然会有这种近乎傲慢的自尊心吧。德国战俘管理人员在初期怕人知道他是斯大林的儿子,给他取了另外的名字,但是在每次点名的时候他都不予理睬,几次后他恼怒地说:“我有自己的名字,你们再这么叫我,我就是不理睬!”这里也可以看出那种傲慢来。而米兰昆德拉参加过“布拉格之春”的运动,对苏联一直没有好感,所以在这件事儿上使劲嘲笑,独裁者的儿子都这么傲慢可笑,独裁者可想而知。而这则轶闻的编著者则使劲想把这件事的语气变成另外的样子:德国人的可恶,波兰人的友谊,雅科夫的坚贞不屈(雅科夫没有投降,也不说斯大林的坏话),英国人的污蔑。但是基本事实不变的话,好多事情稍微细想一下,就是另外一个样子了。波兰人对苏联人一直又怕又恨,估计是不敢跟雅科夫争执。而英国绅士自律较严,大概是看不惯雅科夫的傲慢,所以用冲厕所这件事找茬羞辱他。而雅科夫的情商实在是比较低,竟然为这种事儿求死。苏联的红二代也有其难以克服的致命伤啊。

  另一个事情对我触动较深的是,上下级之间的冲突。希特勒在他的狼堡差点被暗杀,然后希特勒清洗了德国军方的上层军官,而沙漠之狐隆美尔竟也被牵连自杀。斯大林对苏联军方和政治局的清洗则源于列宁的逝世,作为二把手上位,以前的同地位者很难指挥,所以要进行大清洗,相比希特勒,斯大林的清洗是主动的,彻底的。军方的指挥官被清洗了五分之一,以致于后来军队人员的素质经历了断崖式的降低。原因无他,为了战争不得不扩充军队,但合格的军官由于被清洗,数量太少了!在极权式的权力结构中,这种权力交接造成的人员损失非常巨大,而且可惜!而在权力比较分散的政府中,这种损失大概会少一些吧,最起码不必非要要命才能安心,将军当不成去当个有经验的连长也可以吧。

  斯大林的许多逸事也很有趣,对比起来读才能见其性格的全貌。比如,书中就谈到在列宁格勒的战前动员中,录音设备屡屡出故障,但是斯大林没有发火,而是一再耐心地进行录音。但是在德国闪电战进攻苏联的开始,由于苏军一团混乱,所以斯大林大光其火,很利落地处决了几个前线指挥官。前一件事斯大林似乎特别好说话,但是后一件事却又显得心狠手辣不留情面。到底哪个是斯大林?其实,都是。只不过,前者那是小事,摆出个亲民的样子惠而不费,却对自己的形象建设大有裨益,投入小收益大。后者却责任重大,整个战局溃退,要负这个责任还不得把脑袋押上?而其实这个责任真正是决策层应当负起来的!当初《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就是决策层的决定,而德方突然撕毁条约,导致苏方措手不及,这个责任如果不是决策层来负,还应该由谁来负呢?

  唐太宗说过,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关键还要多听多看才行,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历史的教训对自己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有借鉴的作用。

  《二战秘闻录》读后感(五):还原历史的真相

  还原历史的真相

  ——《二战秘闻录》书评

  文/青禾

  对于二战,大多数人的了解,停留在历史教科书上。《二战秘闻录》恰恰可以作为一个补充,将那些历史事件的完整面貌还原出来,呈现一个真实事件的始末。

  作为一本参阅了大量中外报纸、杂志和著作的历史书,《二战秘闻录》在写作上是极其严谨的,作者从客观、中立的角度,通过新闻报道、史料、档案文件、战争亲历者讲述,呈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众多重大历史事件背后不为人知的真相。比如,外界一直认为的西安事变逼蒋抗日事件,实则是蒋介石在抵达西安之时,张学良、杨虎城的未兵谏之前,经过端纳的劝解,态度就已发生变化,虽有兵谏之实,但蒋介石个人态度的转变,在联合抗日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除了对历史事件的还原,书中还搜罗了大量的轶闻趣事,史海钩沉,有一些意想不到的趣事,如同扇贝一样闪闪发光。在战争最为艰苦的那几年,丘吉尔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为了缓解压力,他曾通过织毛衣来放松。可以想见,堂堂的英国首相丘吉尔,在空袭关头,居然坐在自己的居室织毛衣,简直哗然。同样有趣的是,美国驱逐舰在所罗门群岛附近巡逻时,发现日本潜艇,来不及拿武器,便随手抓起土豆投了出去,日军竟以为是手榴弹,便一个个往船舱内钻,迅速下沉,开足马力逃走,竟撞到了海底的暗礁。再如军犬炸坦克、猪能探地雷、香肠战等事件,更是我们今天看来也为之惊奇的。

  在风云人物轶闻方面,本书也梳理了一些历史人物与战争的关系。斯大林长子雅可夫被德国军关进集中营后,希特勒报刊声称;“雅可夫与斯大林断绝关系,并且谴责苏维埃制度。”随后,在集中营中,雅可夫因与被诬赖上完厕所没有冲水而卷入争吵,自尊心很强的他无法忍受这种屈辱,则朝集中营的铁丝网跑去,并抓住电线大喊:“朝我开枪吧!”当时有士兵朝他开了枪,而他也当场毙命。德国人担心遭到报复,对这件事情严格保密。直到法西斯德国投降后,这件事才通过雅可夫死亡的材料浮出水面。

  当然,受历史材料的限制,本书也有一定局限,并不是所有事件、所有人物都如雅可夫之死一样详实。由于大量引用史料,本书在部分事件的交代上,并不十分清楚。美日两军在太平洋海域交战时,日军一败涂地,原因是,日军写的日记暴露了行动,日本人习惯事无巨细都记入日记中,包括将来的计划。然而,并未交代,当时的美军,是如何获得日军日记的。

  在细节方面,尽管有战争亲历者口述,本书的叙事生动程度,仍不及当时一些新闻记者深入实地采访的内容丰富,比如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对于历史人物的叙述和描写就相当饱满生动。

  作为一本了解和研究包括中国抗日战争在内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读物,本书编写严谨、审慎,可以说是历史教科书的延伸,而如果想看到类似野史的轶闻趣事、或是历史长河中的大人物表现,本书的吸引力,似乎欠缺了一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