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工业互联网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工业互联网的读后感10篇

2018-05-30 20:19: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工业互联网的读后感10篇

  《工业互联网》是一本由许正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22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工业互联网》读后感(一):一个工科背景咨询顾问写的书

  写书评前,先写一点我的个人背景,便于你阅读时供参考

  本人医学背景,当过医生,后进入企业,从事培训管理12年,目前在中国工业企业集团总部的企业大学中。

  我们集团一开始是相关多元化,后来是不相关的也多元了。但还是在中国制造领域。所以,全集团近7万员工中,工人阶层约占一半。

  这与我以往所在医药集团完全一样,医药公司工人阶层大约只占10%-20%左右(医药生产线上的确不需要太多的人员,而且,外包加工也是可选项,没有必要花钱雇佣太多的员工)

  今年上半年,集团总裁非常困扰的一件事:就是集团内各高管各在自己行业内奋力努力,却很少有关注跨行业、跨板块、综合生意机会老板生意人,看着干着急,于是,将任务分配学院院长,院长让我试着起草一则“如何看待‘无法协同’的各类观点”的简要报告,当作内部简要调研结果。其中我指出,制造业出身总经理贸易类出身总经理之间的思维习惯不同点——不仅是我有这感觉,而且同事(曾供职于嘉里粮油(金龙鱼))也有同感,那就是:

  制造业出身的总经理们(管生产/管技术/管采购/管财务出身的),由于既往的成功经验是不需要与客户打交道也能将产品卖出去,所以,对于客户需求变化非常不敏感

  而贸易类出身的总经理们(曾经担任过销售员/销售经理/销售总监),由于骨子存在着”如何帮助客户赚更多的钱“的基因,所以,他们的思维习惯更加市场化、更加客户导向

  考虑到在深圳的顾问(曾就职于GE的SBU)没有跟集团总裁打交道的经验,他只熟悉下属SBU与BU的work-out,并不擅长理解高管的困惑焦虑,所以,我们PK掉这位顾问,转而找到GE中国的前副总裁许正先生

  从互联网上查询,许先生的一些信息有趣

  他本质上还是上一世纪的人,骨子里还是根正苗红的,所以,你会在他的书中看到一些正面信息、对国家的建言,基本上不涉及现有国内的阴暗面。但这并不表示他不知道这些阴暗面。

  读书嘛,

  看他的精华,看他的建议,有没有帮助到读者。

  从这一点来看,许先生的书不厚,但给了不少干货

  所以,给他的书4星。我的书评给星向来比较节俭,这四星表明我认可许先生的思考贡献

  1. 作者:一位工科背景的、做过企业高管的、现为咨询顾问。

  2. 该书比较了德国工业4.0与美国工业互联网的区别

  3. 给出了中国企业在这一轮大潮中如何应对提醒

  4. 没有人说过,工业4.0是一件容易的事,但,至少中国在某些领域仍有后发优势,例如,正因为各大鳄正忙于标准制定的争夺(中国目前仍无话语权),所以,对于工业4.0安全方面,中国企业可以考虑发力。在这一点上,中国企业需要静下心来,积累一些现代工业的数据知识

  5. 德国因为在制造领域上,远超美国,所以,他们提出工业4.0是要甩掉美国,自己独立发展起来。

  但是,美国人并不傻,当年在与日本人PK时,美国人采取了开放包容、国家与企业结合但并不死板的方式成功地击败日本,

  事后证明,日本企图用工业自动化来击败美国的方式走不通人工智能开发,也过于浪费 。(想想,80年代初的《铁臂阿童木》这类动画反映出日本超过美国的雄心故事发生在日本)

  所以,这一次,美国政府与企业仍然会旧技重施,以GE公司”工业互联网“、IBM的”智慧星球“、HP、Intel、Google、Facebook等企业为核心,绕开德国工业4.0的概念,直接发挥美国的国家优势(软件、IT业、互联网业),意图用更加开放、更加参与的松散形式构建一个新的标准,以图不在硬件上跟德国PK。

  对于中国而言,在这两个圈定的范围内,与这两大强国去PK,是自欺欺人,那么,如何玩这一游戏

  唯一的办法就是:

  (1)参与部分,尤其是美国的工业互联网,既然是松散性的,也就有了中国企业切入的可能

  (2)但主体思考,仍应以德国工业4.0为主,毕竟,实体而言,中国的产能过剩严重未来来看,工业机器人也必将在中国大地普及。中国人可以在维修、实施、二次开发上积累经验,逐步积累——时间,是不可压缩的。老牌工业强国,在时间上的积累,远非30年的中国能够直接比拟的。

  (3)应该由中国政府进行倡导,将一些互联网公司导入到制造业内,尝试着由互联网公司分裂出新生公司,跨界渗透到传统制造业,正如特斯拉汽车并非由汽车业内的企业家创业 而来一样,中国的颠覆式的创新也可能需要跨界渗透进来,而这需要投入而不只是喊喊 口号,而逐利性的股东,恐怕没有国家战略这么远的眼光,因此,需要学习以色列,以及美国在航空业上的做法,扶持中国企业。

  6.书不厚,但干货不少,值得一读。

  《工业互联网》读后感(二):工业自动化的未来发展方向

  这本书很好的描绘了工业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未来,个人来讲很赞同作者的思路作为工业自动化行业的从业者,更倾向于德国的工业4.0,美国佬玩的那一套我们学不来,你没那个基础,相对而言工业4.0更接地气,如果我们脚踏实地努力追赶还是会有一席之地的。

  作者拿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的成功来说事,我觉得对于现阶段我国的工业来说是没有意义的,我们的工业就连最基本的需求都没有搞明白,还玩什么大数据、云计算,软件是很重要,可是我们的硬件基础太差,目前还支撑不了软件在工业领域的创新和发挥,正如作者说的,国内企业在工业互联网转型中的三大软肋:时间、软件和芯片传感技术,这恰恰是基础的东西,玩别的都是浮沙之上筑高台,看得摸不得。

  作者大部分笔墨都在向读者描绘未来的美好,却少谈及当下的浮躁,这让我觉得很悲凉,这么美好的未来,基本没我们啥事,台上你方唱罢我登场,我们只是台下鼓掌起哄的。

  我认为作者新闻联播看多了或者就是个五毛,在为即将上映的美国大片暖场。

  《工业互联网》读后感(三):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一直对许正写得书颇有好感,这本书算是国内比较好的工业互联网的启蒙作品,然而。。。刚发现GE也出了一本“工业互联网”,内容惊人相似,并且几乎同时上市。

  天下文章一大抄,到底是谁抄袭谁呢?

  工业互联网,许正版目录

  第1章 工业互联网来了//1

  1.1 工业革命的新浪潮//2

  1.2 美国人和德国人的大比拼//10

  1.3 突破增长极限//16

  1.4 工业互联网的未来//22

  1.5 展望:工业互联网,中国人缺席了吗//28

  第2章 谁在推动工业互联网//31

  2.1“再工业化”国家战略//32

  2.2 摩尔定律何时终结//36

  2.3 自动化技术的来世和今生//39

  2.4 无处不在的云计算//44

  第3章 工业互联网的技术要素//51

  3.1 随处可见的超级计算终端//55

  3.2 软件定义机器//61

  3.3 知识工作的自动化//66

  3.4 跨企业的标准制定//74

  3.5 系统安全//77

  3.6 机器人改变工业流程//82

  3.7 分布式生产和3D打印//88

  3.8 人类意识与机器的融合//92

  3.9 虚拟世界物理世界的整合//98

  3.10 展望:中国企业的突破点在哪里//103

  第4章工业互联网带来的新机遇//107

  4.11%的节省带来什么//110

  4.2 服务模式创新//117

  4.3 数据就是核心//126

  4.4 能源行业的未来//134

  4.5 汽车工业会成为服务业吗//140

  4.6 全然不同的医疗行业//148

  4.7 展望:工业互联网时代的转型之路//157

  第5章重塑新时代的管理模式//163

  5.1 将工业互联网纳入企业战略//166

  5.2 创新的方式变了//178

  5.3 创客生产方式的兴起//188

  5.4 科层制度的未来//194

  5.5 人类心智模式的改变//202

  5.6 展望:人类进化的关键一步//209

  工业互联网:打破智慧与机器的边界 GE版目录

  一、综 述

  下一波浪

  构建模块和“旋转设备

  1%的威力

  广泛的全球收益

  推动力和催化剂

  二、创新和生产力:下一步是什么?

  三、创新和变革浪潮

  第一波浪潮:工业革命

  第二波浪潮:互联网革命

  第三波浪潮:工业互联网

  智能设备

  智能系统

  智能决策

  整合各元素

  四、机会有多大?三种视角

  经济视角

  能源消耗视角

  实物资产视角:旋转设备

  商用喷气式飞机

  联合循环发电厂

  机车

  炼油厂

  医疗行业

  五、工业互联网的收益

  工业部门的收益:1%的威力

  商用航空

  铁路运输

  电力生产

  石油天然气的开发与配送

  医疗

  经济效益:下一波生产力大爆发

  生产力发展的衰退

  互联网革命

  怀疑论者的回归

  工业互联网:下一波浪潮来临

  它会带来多大的不同?

  工业互联网与高端制造业

  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商业实践和商业环境角色

  六、动力、催化剂和条件

  创新

  基础设施

  网络安全管理

  人才培养

  七、结论

  八、尾注和致谢

  清者自清,还请机智的你自行分辨

  《工业互联网》读后感(四):工业互联网+,一次机遇

  美国提出工业互联网+,德国提出了工业4.0,中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这些概念都已经上升为各自的国家级战略。

  美国的通用电气公司认为,人类社会到现在为止,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浪潮。第一次是工业革命,第二次是网络革命,第三次是工业互联网,也就是基于计算机分析、自动化、各领域专业知识的。 与之不同的是,德国人将工业革命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以蒸汽机驱动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电气驱动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子/IT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及基于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但是必须要认识到的是,工业互联网+现在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美国、德国、中国其实走的都是不同的路子,而这些路子的基本出发点,其实都是从自身的发展特点去考虑,并且为自身的发展而服务的。这些道路交汇的地点类似于一个产品链乃至概念平台,或者说是标准对接口,来为全球市场服务的。

  在谈到工业互联网的转型方面,许正客观地指出了中国绝大多数企业的三个最大软肋:一是时间,即关键技术方面的技术积累。二是工业系统中的软件技术,包括产品和生产过程设计软件、产品数据库软件、控制软件、生产管理软件。三是芯片技术和传感器技术。

  我觉得这三个软肋归根结底到一点,其实就是核心技术的差距。工业产业中间的额材料技术、工程技术、基础技术的研发,乃至生产工艺和流程设计,可不是写软件代码那么简单,它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积累和时间检验才能形成的。

  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更需要走自己独特化的道路,坚守创新的阵地,做专、做深、做透,构建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而面对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需要采取一定的跟随策略,对标国外先进产品,并尽快完成进口产品的替代。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步是在所难免的。眼下,许多企业也是遵循并践行着这一条独特化的对标国外先进然后伺机创新突破的路子,也取得了不俗成绩

  工业互联网+,正是这样一次难得的机遇。等多年以后,各个行业转型成功,面对矗立在眼前的智能制造工厂,我们必然回想起工业互联网+时代风起云涌的那个沉沉前夜。

  2017/05/27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