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读城》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读城》读后感10篇

2018-06-02 21:3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读城》读后感10篇

  《读城》是一本由刘超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6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读城》读后感(一):我读《读城》-来自独立摄影人艾群

  其实读《读城》就是在读刘超。我和刘超认识是在他上大一(中国政法大学)的时候,因为喜欢摄影,我们走到一起。在大二的时候,我找到刘超,希望他能为法大的学生记者团做一个总结性的视频片子,他答应下来并做的非常出色,让我一下子对他另眼相视!到了毕业前夕,我又找到他,让他带领几个同学学校毕业生的视频片子,几个月之后,他的《四年》,在2009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赢得山呼海啸般的掌声和呼喊,赚足了2000多毕业生的热泪!刘超不喜高谈阔论少言寡语,所以要想了解刘超就去看他的作品。记得在审《四年》片子的时候,我提出意见,他平静而低声的说:“艾老师,你能不能给我们点自由!”语调平静低沉非常坚决,让我无法反驳,从那时我更加认识了刘超。

  后来刘超考上了法大的诉讼法研究生,一校两址,他在北三环的蓟门桥校区学习,我仍然在昌平校区从事摄影方面工作,我们较少接触曾经我问过刘超毕业后是否从事影像或编导之类的工作,因为这里让我们看见了他的才华所在。他坚决的说还是要从事法律工作;多少我为他感到可惜突然有一天已经做了律师的刘超在微信上说他写了一本叫《读城》的书,让我写序,由此我确认了刘超的执着,也知道了毕业后这几年刘超在工作之余“读城”。

  刘超用他的两管笔“自由”“自我”的“读城”, 一个是写,一个是拍,互为注解;我看见一个学校之外的不受制于人年轻个体追寻城市是一个纷繁复杂扑朔迷离,爱恨交加的大千世界,许多人为躲避喧嚣选择乡野避世。而刘超却是铤而走险,去翻动城市这本艰涩的书卷,给自己出了一道难解的题!读城其实就是读史、读人、读自己,是一种境界。他并不是泛泛的读,而从城市的主要建筑存在历史名人轨迹传统生活方式等等去读。先读书后行走,再认知,以理性思维印证行走的感知,生发出独有的观点,从而开阔眼界思考人生

  刘超具有法大学生气质:一个多姿多彩思想者。读《读城》,读的舒服!文写得清新赋有思想,片儿拍的自然而且精到,两者结合独特深沉刻画了他与众不同的行走与心路历程。我有时会生发出一种偷懒的想法,不想再出走各地,只想在家里接着读《读城》和它的续集,循着刘超的精彩图文,在纸上行走。

  艾群(中国政法大学摄影课教师、《法大人杂志执行主编

  2015.4.12.于昌平

  《读城》读后感(二):#2017B8#《读城》刘超

  “城,以盛民也。” 每到一座城,都喜欢晃荡在大街小巷,只有走到人间烟火地方才能真正感受到这座城的呼吸脉搏。每一座城都有他独特的性格,而这种性格则是由人的气质和历史所汇聚而成。但我们中国的城市,却在慢慢消失他们独特的性格——历史和人文,抵不过高速的建设发展——城市渐渐地变成了千篇一律似曾相识面貌。我们总是急于抛弃过去,仿佛只有这样,才能证明我们在发展,在走向国际化,在与国际接轨。但所谓多元化,并不仅仅等同于奇形怪状高耸入云的现代建筑。也许会像作者所说:“每一座城最终都会产生自己独有的特色,一种靠城里市民力量积聚时光而产生的城与人之间的呼应。”只是希望,一切不会太晚——不要等到毫无痕迹才来怀念过去的美好

  “中国的城市像一个初入社会青年,以自己的节奏速度忙碌着,连跟住在这里的居民说话的时间都没有。如果你多嘴问一句为什么,可能双方都会陷入尴尬中,大势所趋,孤音微弱,不得不保持沉默。”

  《读城》读后感(三):城觅

  城市的历史并不长,相对人类的进化历史来说。但也就是由于人类在城市的聚集,产生出了灿烂文化,揭露了残酷人性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又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那不如去读一座城,读它的喜怒哀乐,读它的经史子集,读它的歌舞升平。大抵这算局外人对《读城》最肤浅理解

  有一次,我记得约莫是在北新桥附近,跟刘超聊起他的“读城”项目。至今还有两点我记忆犹新,第一个他说大城市都长得好像,连城里人三观都想一个模子里面印出来的,所以他不想拍大城市。也因为如此,处女座的他提前的规划行程,几乎隔周周末都飞去一个陌生的小城市拍照,大同,泉州,。。。。记录小城市是读城最早的初衷之一。

  我记得我当时,哪怕是现在也不支持他大城市异质性太小的论调(生物的多样性最大的决定因素是斑块大小,城市的大小虽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但也是多样性性至关重要的因素),但我喜欢他从小城市入手这个角度。一切创新的工作都需要找到一个突破口,而中国广大的中心城市也正在全球化中一步步散失它独特的气质,在这个时期相机读一下他们,其出发点跟贾樟柯当年拍《站台》和《小武》的出发点类似

  另一个令我印象的是,他特别执着于拍人,去茶园海边墓地蹲点,一来就是好几个小时。要拍人其实挺难,因为被拍总会带来拘束感,拍摄者要在聊天搭讪之中渐渐融入对方气场,才能放下对方的心防。更不用提,有些时候还要理解天书一般的方言外语,连蒙带猜肢体语言全用上。人的身上,或多或少,都会浸染他长久居住和生活的气息 ,所以跑去小城市拍当地的居民当然是一个绝佳的读城角度。

  城市最早是贸易军事防御产物,所以要读一个城市最好的切入点是城市的“土特产”和建筑。这就是为什么要在耶路撒冷拍哭墙,要在连云港拍出海的人。城市也是人们驯化荒野的所在,自然的不确定性都被稳定舒适性和安全性替代。所以,在城市中,要找到历史上不稳定点,不舒适性,不安全性,往往会产生莫名的冲突美感。这也是为什么要拍墓地,拍屠杀纪念碑。城市也是一个隔绝公众私人空间的地方,在广场,人们可以肆无忌惮歌唱舞蹈亲吻。在私人空间,一切不好意思大众面前展示事情也可以发生。于是,在公与私的交界上,往往会产生有灵动的作品,比如城堡上墙缝之中的依偎,又比如洗衣场上冲澡的人

  读书不难,识字即可。但读进去书不容易,再从书里钻出来更难。拍照不难,按下快门就行。但要用相机读城不易以小见大,可以从平常不平常。

  《读城》读后感(四):《读城》读出的不同

  第一次看到他拍摄的照片,就有预感会有出书的一天。同样的法律人,作者却仿佛与异次元空间的自己在同步前行,带给我的歆羡和感召力是很强大的。

  封面的这张图片,以前在他的微博上看到过,第一次打开时,轻易的打动了人,所有想说的,背后未说的,留给我们去想象内容扑面而来

  《读城》这名字很吸引人,我的理解与作者的定义相差不远,如此去了解一座城市,是多情浪漫的,却也是沉静孤独的。所以翻开书,就会知道,你想要的风景如画,你想要的丰富细腻,你想要的人间烟火,你想要的如泣如诉,在每张照片和每段文字中,都能获得。那些往往会被缤纷的城市光芒迷惑情绪,因为初心清澈坚持,没有成为简单文艺、小资、精致与浮夸,所有感悟与记录都是真诚而直接的。

  他的照片,留给人的想象空间特别大,换言之也是故事性很强。作者在寻找并组织自己的故事时,构架、空间、色彩视角,给旁的人展现了完整的图景,于是我第一眼看到那些照片的时候,浮想联翩,似乎瞬间就飞出了一个故事,然后再与作者的感受去映照与碰撞收获了多层次体验

  我喜欢他那种没有压迫感的表述方式,以及文字间传达出的关怀与细腻,其中有对城市发展的诘问,对历史人文的深思,也有对情感表达关注,对静默状态遐想,有行走与扰人的思考,也有停留与安静回味。跟着他的节奏,仿佛看的到他的风尘仆仆体会的到他与一座城一段故事个人相遇的惊喜敬意。而这些,他只是静静的记录表达,等待尘世涤荡下偏守一隅自我的人,来慢慢感知与回味。

  我们读城,从同一本书,寻同样的轨迹,却能读出不同的味道,那似乎不仅是增加的对一座城市的了解与向往,也不单是多看了陌生地方的风光,还有些什么,是会让我常常想起的,觉得他和他的《读城》是特别的,有感染力的。

  《读城》读后感(五):致《读城》:“造”一座城,近在咫尺---《活着》主编王崴

  对远方城市的陌生感,与生俱来,但是真的走近了,却往往发现是多虑了。

  地理空间有别,语言肤色有异,但人的体温无异。当与城中人近到能产生呼吸的共振,就会发现,他的情绪,我可以感同身受

  还有最为心照不宣的,对美的感知力。在错落有致的建筑之上,在生命脉动的节奏之间,不加粉饰的美便自然流淌出来,你我都能轻易捕捉。

  所以说,单单用眼睛去游历,那是暴殄天物了,这个世界用心来感受的。

  翻阅《读城》这本书,我觉得行走中的刘超做到了。不仅如此,他还用自己的镜头和笔杆载我们同去,与他结伴而行。

  看他书中的影像与文字,都透着一种温柔感。城市在他的勾勒下,轮廓变得干净。不禁联想到“城由心生”。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同样的,每个人都有一座专属于他的远方的城。不妨由着性子,“造”一座城。如刘超在书中所写的,“也许,幻想的,经常是现实影子。”

  城,本就是一本书,字里行间都是戏,值得用心品读

  来吧,跟他一起。

  ——腾讯网《活着》栏目主编 王崴

  2015年3月21日

  《读城》读后感(六):愿你与这城市温暖相拥

  每座城市都有情感,浪漫的,现实的,生动的,苟延残喘的......每种情感都值得被记录,被尊重......

  ——《读城》

  城市,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地方,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故事,不管是悲伤的,还是欢喜的,遗憾的,亦或是被人们遗忘的。在这座城市里,有着千千万万像你,像我一样异乡人,在这里也许你会没有归属感,也许你曾咒骂过这个城市的冷漠,可是也有人爱上这座城市,觉得它很温暖。城市从来不会因为你贫穷而让你看不见它的美,也不会因为你富有而刻意展示它的美,我们之所以看到和感受到城市的不同,归根结底是自己的态度不同,当你像读书一样的,去“读”一座城市,也许你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城市。

  一座城市被人们记住,总会有它的理由,而每个人记住它的理由也不同。你记住巴黎,也许是因为它的浪漫,也许是因为闻名的埃菲尔铁塔,也许是因为巴黎圣母院的卡西莫多的故事,也许是你曾和你深爱的人在那里有过美好的回忆。但不管怎么样,你记住了不是么?只是有些人铭记的方式不同而已,有期待的,有不舍的,也有不愿回忆的。

  丹麦是安徒生的城市,安徒生的童话让这座城市显得更加纯真;加尔各答是泰戈尔的城市,天空没有留下飞鸟的痕迹,却为这座城市增添了几分书香气息;伦敦是福尔摩斯的城市,它的存在为伦敦增添了一抹神秘氛围;这些城市因为他们而焕发出不一样的色彩,吸引着你我前行。城市总是无法与人脱离关系,我们总是满怀期待的向往别人的城市,憧憬不曾到达的远方,却不曾看到自己城市的光亮,不曾感受自己所在城市的温暖。

  在我们身边,有些人伴着清晨微弱的光早起,也许叫起他们的不是梦想,只是为了生计。当春去秋来来临之际,他们总是最先知道的,因为也许他们入秋落下的第一枚树叶正好落在他们的肩上,看着初春小草冒出的第一抹绿。不知道你有没有对他们说一声感谢,道一声辛苦

  早上的七八点钟,是菜市场最为热闹的时候,这时所有的蔬菜生鲜都是最新鲜的,当你看到买家小贩因为几角钱而唾沫横飞的杀价,你不觉得的温暖吗?当你坐着地铁上班,为年迈的奶奶让座,看着她充满感激的笑,你不觉的温暖吗?当你在夕阳的余辉里看到一对母女说笑着从你身边走过,有没有过片刻的温馨呢?

  每天的我都是伴着夕阳下班,看着夕阳渐渐隐退在高楼大厦之间,看衣着光鲜的人们行色匆匆。每当这时候,我都会抬头看看天空,如果天很蓝云朵很大,我会驻足停留一会儿。很多人忙到抬头看天的时间都没有,就这样错过城市中美丽风景,其实他们不是没有时间,只是不愿把时间浪费在这些小事上,可是生命不就是由这些点滴组成的吗?

  南京是一座有着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六朝古都积淀古色古香让我爱上了这里。虽然刚开始有过排斥,有过无奈,没有归属感,但是我知道不管我如何排斥或有多么的喜欢,它都只是静静地,别人能看到的美丽景色,它不会吝惜给我,当我融入到这座城市的时候,会快乐很多。现在,我在南京,而你,在哪座城市呢?

  遇一人白首,择一城终老,予一己真心,盼一生偕老,愿你能与这城市温暖相拥。

  《读城》读后感(七):关于《读城》--中国台湾著名摄影家阮义忠

  以攝影為職業或抱負的人,常會不由自主揹起過重的包袱,希望自己的每個快門機會都是一次獨特視角,愈是想拍好就愈放不開。

  劉超相對地沒有這種壓力,從事法務工作的他,拍照顯然是一種精神的釋放與受困職場的解脫。旅行各地是他拓展生命寬度的一種努力,因此能夠用好奇的眼、敏感的心把每座城市當作書來讀。他把相機當日記,以光影書寫不期而遇的場景;其中有驚鴻一瞥的身影,也有深烙心坎的經歷。《讀城》是他在海外及內地二十個城市拍、寫的圖片故事,也是他的心得報告。

  在這全民攝影的年代,許多人將相機當成顧影自憐的鏡子,但劉超依舊執著於對外在世界的探索,以少見的熱情,不計回報地以自己的方式為時代留下痕跡。攝影最有意義之處便是記錄、發現與肯定,周遭司空見慣、不足為奇的景象,只會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愈發珍貴。

  祝福他一步步完成接下來的每一個讀城計劃!

  ——中国台湾著名摄影家 阮義忠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读城》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