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清词丽句细评量》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清词丽句细评量》读后感10篇

2018-05-31 20:3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清词丽句细评量》读后感10篇

  《清词丽句细评量》是一本由王学泰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元,页数:55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清词丽句细评量》读后感(一):腹有诗书气自华,留得诗篇自纪年

  从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出现到现在,诗歌文化在我国传承几千年。如今时代早已不是文人学士必读诗的朝代,却仍有众多旧体诗爱好者追逐在平平仄仄平的格律音韵里,表达着一种最接近人类灵魂言辞

  《清词丽句细评量》是王学泰老先生评谈古典诗词、以及当代旧体诗词的书。书中构架共分五辑,第一辑是评论今日写的古体诗,第二辑是关于诗的随笔,第三辑是作者退休前参加《中国文学史》写作时的副产品,第四辑是介绍20世纪80年代初写作背景和对诗词鉴赏热的反思,第五辑是“后记”。这部书耗时十余年,写作过程亦是作者系统学习古典诗歌的过程。作为一个非专业未曾系统学习过古典诗歌的纯喜爱读者,我无法对书中内容评价,只能采取学习心态阅读本书。然纵读全书,已被老先生深厚的学养和细微思量的领悟力折服。

  王学泰老先生爱古体诗,便是把这种对古典诗词的推崇,融入到了精神的内里,更是信奉诗歌的灵性之音。书中对古诗词的点评或者随笔所感,都是一点点的发心深思。读罢甚是向往那个用诗作为言辞工具的远古时代,寥寥几句,却能知音会意,曲折和者直述表达,皆能因为细小差异体现不同个性情感,传达出不同的精神与寄托。这种微妙灵性的用字用词,在古典诗词中,处处可见。那种只需在一定格式内,对诗的自由创作,抒写着人类最自由的心灵

  留得诗篇自纪年,可见王学泰老先生对古典诗词的推崇与喜爱赞赏。在他工作时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里,所在的当代文学研究室和古代研究室,都没有专门研究旧体诗的,于是他便自行专研。找到那些其实写旧体诗卓有成就的当代诗人,也发掘出一些各行各业非专业从事文学工作,但因热爱投身于写旧体诗的诗人。诗词的精神灵性,让旧体诗在当代仍有人热爱沉迷,抒写芳华。哪怕只是平日里最朴实思想情感表达,也是诗篇里的一种精神价值

  古有言,腹有诗书气自华。《清词丽句细评量》记载着王学泰老先生对诗歌的种种领悟。看其点评随笔,又何尝不是看其亲自践行这句话呢!

  《清词丽句细评量》读后感(二):诗心未改,弦歌不绝——读《清词丽句细评量》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诗骚传统文脉相续,成果辉煌。至新文化运动,胡适等人提倡白话新诗,古典诗歌的地位才逐渐式微。但时至今日,新诗也并未立定脚跟,它一直被古典诗歌的阴影笼罩,承受着“影响焦虑”,并且有越来越边缘化的危险毋庸置疑,虽然古典诗歌的地位一度动摇,但相对白话新诗来说,它有着更广泛的爱好者。有无数人依然讽咏着风雅颂的绮丽华章,沉浸于香草美人婉转情思,在唐诗宋词意境中迷醉。并且在现当代,依然有大量的爱好者,以古典旧体诗的形式进行创作,这其中不乏名家。王学泰在《清词丽句细评量》中提到的聂绀弩等人可称代表。但正如王学泰所说,在现当代诗歌史中对旧体诗的研究几乎是零。这一板块的空白急需弥补,王学泰的当代旧体诗研究正是这种补缺的工作。

  《清词丽句细评量》的第一辑是王学泰当代旧体诗研究成果的一次展示,也是本书中新颖富有创见的部分。此一部分,王学泰关照旧体诗在现当代的命运,对启功、李汝伦、熊鉴、张良皋、柏杨、杨宪益、邵燕祥、聂绀弩等八人的旧体诗词创作进行评点。这种评点,少有玄邃深奥的学理分析,在点到为止的评说中,让我们能够把握这些名家旧体诗词创作的大致风貌。在诵读所引诗作及王学泰三言两语的提点中,领略启功的幽默诙谐,杨宪益的随意轻快,聂绀弩的鑱刻凝重……并能一同体味王学泰在品读这些名家作品时的感受。和他一样,我们会在读启功、杨宪益的滑稽作品时不禁莞尔。

  这种感受有时候则是深沉和凝重的,此中所介绍的名家多经历政治磨难,待在大陆的,经受“反右”“文革”的悲苦相续,远在台湾的,也曾在绿岛蹲监坐牢。他们的诗词作品,多是自己人生的纪年,也反映好友亲朋在政治运动中的苦难,这些诗作堪称“劫史”。如张良皋《伤李发骕四首并序》的诗作以及提供的背景材料,让我们因一个好人在磨难中被摧折致死而感到惋惜且悲愤。如熊鉴诗歌中对“大跃进运动”的描述红枣荔枝糖,煮成鸡蛋汤。担担田中泼,精肥育壮秧……”。这种为完成“高产田”的中心任务,不惜用红枣鸡蛋为土地育肥的举动真是让人叹为观止。但这就是事实更有甚者,还有炖了熟羊浇灌土地的。民有菜色而暴殄天物的举动通过熊鉴的诗作表现出来,让人领略到彼时的愚蠢疯狂。这种反映现实的作品,颇有点唐代白居易“新乐府”的意味

  而在这些名家之中,王学泰又以相当的篇幅,对聂绀弩的当代旧体诗创作进行介绍,他肯定了聂诗创作的成就以及在技艺上的突破。聂绀弩放弃之前惯用的新诗形式,转而认真严肃地写起旧诗,这并不能被认作一种倒退,而是旧体诗形式在现当代依旧有着强大生命力丰富的表现力。如果现当代人所作的旧体诗只是依循旧式,作些才子佳人、花间漱玉的老调,那么就没有什么研究价值。王学泰则认为“聂诗也不是古人的旧体诗,而是当代人的旧体诗,不仅有当代人的生活观念和情感,在艺术上也有很大的突破,这就是以杂文入诗。”“以杂文入诗”是当代旧体诗的一个趋势,也适用于启功、杨宪益、柏杨等人的创作。它既是这些诗人们在诗艺上的突破,也是王学泰诗学研究的一大创见。

  除了对当代旧体诗的研究,在本书中,还收录了王学泰有关诗的随笔、诗歌史上一些问题的探讨以及诗词鉴赏作品。随笔文章多为一时之作,涉及古典诗歌的研究,但有的文章又结合一定的背景,有所指涉。如其中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及后遗症》即与批判“四人帮”所推行的文化专制主义有关。作者在保持文章原貌的同时增加题解与按语,让我们能够进一步理会其中深意。其他有关诗歌史问题的探讨及诗词的细读也每有创见,体现了王学泰作为专业研究者的深厚学养及细致功夫。由于本书是一部汇编文集,有许多相同的材料在不同的文章重复出现,特别以第一辑最为明显,这虽不可避免,但有时读来也难免有呶呶不休之感。

  :原创书评,转载请豆邮或发邮件至406395004@qq.com

  《清词丽句细评量》读后感(三):诗情文心风雅颂

  读王学泰先生《清词丽句细评量》

  在诗的国度里,我们从小都是读着诗歌长大的。虽然传统格律诗、旧体诗歌的创作日渐式微,成为小众化的创作艺术,但诗歌的影子无处不在地出现在平民大众生活中。甚至不夸张地说,每个上过学、读过书的人,心底都有一种或明或暗、或轻或重、或浓或淡诗歌的情怀,在繁琐紧张平淡无奈的生活境况中,也许某首诗、某句诗在不经意触动了尘封的心弦共鸣着心中的千种滋味、万般感受。

  但还有一部分人,他们仿佛就是为诗歌而生、为诗歌而燃烧,在诗歌的田野用心播种、用笔耕耘,把诗歌这种文化艺术更恰当、更深刻地呈现在社会大众面前。王学泰先生的《清词丽句细评量》就是这样一本研究、评量诗歌的书。

  王学泰,原籍山西清源,196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退休前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室研究员,后兼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教授。在诗词研究方面,王先生发表了大量有影响的学术专著,很多文章《人民日报》副刊、《南方周末》阅读栏目等多种主流报刊杂志上发表,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这本《清词丽句细评量》是王学泰先生研究旧体诗的合集,包含了“当代旧体诗点评”、“有关诗的随笔”、“诗歌史上一些问题至我见”、“诗词鉴赏”以及对中国古典诗歌要籍的杂谈和观点。这本专集中的文章在时间跨度上长达二三十年,按照时间跨度把最近的放在前面,目的是“适应现代的阅读习惯”。

  专集的第一部分“当代旧体诗点评”文章,原来在《南方周末》阅读栏目刊登,当时因受版面字数限制,很不尽兴,这次出版都恢复过来。我没有读到报纸上的文章,不过想必专集比报纸上要精彩很多。在这一辑中,作者对当代部分著名的旧体诗创作者和他们的诗歌进行了分析点评。在《余生朝夕,宜乐不宜哀》中,解读启功旧体诗的特点,让读者了解到“读启功的诗词,有无穷的乐趣”这一感受。在《二十世纪长恨歌——柏杨先生的旧体诗》中,用大量的诗文人性的分析,带领读者认识柏杨诗歌中细腻的、缠绵往复的情感。

  在关于诗歌的随笔写作上,王学泰先生进行了积极尝试。诗歌是所有文学类型中最富有灵性、最有想象张力的,但是很多研究诗歌的论著,出于学术严谨需要或者其他原因,把诗歌的灵气灵动一扫而光,读来枯燥无味,让读者或者望而生畏,反而远离了诗歌。王先生尝试着用随笔的形式来写读诗、品诗的体会感触。在《清中叶的畅销书<随园诗话>》一文中,作者从研究数据入手,列举了这本书在清中叶畅销的情况,随后从当时的政治环境,作者袁枚的成长经历、短暂从政、创作环境等特点出发,为我们解读了为什么袁枚的《随园诗话》能够比《水浒传》更畅销,最后还特别说“《随园诗话》也是一面镜子,烛照出许多人情世相,好看好玩。”王先生这么一评论,更引起了我想看看这本书的强烈愿望。在《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新茫然》一文中,作者从蒲松龄的一篇作品说起,分析了部分古典诗歌、小说中的“怕老婆现象,读后发现这“现代化”的话题,在过去的传统社会里,原来还有这么多的典故。另外,在《公关“诗”》、《<忆秦娥>与唐代长安交通》、《淡: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等文章中,仅仅从文章标题上就能大约预知内容的时代性,特别是《淡》这篇,从诗歌创作和表现意境的“淡”,外延到“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人生哲学中的淡”、“绚烂之极, 归于平淡——审美情趣中的淡”等方面,这对现代快节奏身心疲惫都市人来说,又是另外一种阅读体验了。这也许就是随笔的妙用吧,它篇幅不长,语言灵动,干货不少,逻辑分析严谨准确,文章中流露出来的知识分子情怀、思考,让读者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诗歌的魅力

  作者对诗歌史上一些问题的见解、诗词鉴赏等部分,是几十年来学诗、读诗、研究诗歌史的体会之作,内容也很精彩。

  孟人梦言 原创于2015年9月17日 转载使用请豆邮联系

  《清词丽句细评量》读后感(四):休对故人思故国

  “诗以言志,文以载道”一直是中国文人所倡导的写作主题。于是青莲居士处逆流高喊: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于是杜工部居茅屋依然心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词的韵味实在值得后世去一遍遍的欣赏研究,本文的作者王学泰作为一直研究中国诗词史和文化史的学者,其著作囊括了包括诗歌在内的很多中国文化内容。而本书则是将他以往在报刊和杂志上评论随笔进行整理,分门别类的总结出各个章节形成了这部书的整个内容。

  本书的第一部分为当代的旧体诗点评。这部分诚如作者所说,在目前的文学界关注较少,想来即使爱好诗词的人也很难信手就拈来几句当代作家的旧体诗。而本章正好弥补了这部分的空白,为我们总结了当代旧体诗的写作现状并介绍了几位在当代很有风格的旧体诗人。包括了启功先生、聂绀弩先生、柏杨先生等人作品的点评。启功先生的玩世不恭性格、柏杨先生深处狱中所做诗篇的悲壮,以及聂绀弩先生从诗篇中吐露出来的硬气。很显然这些文人包括作者本身都曾受到过阶级斗争的迫害,所以他们的作品中都或多或少的加入了这些经历和情感的表达。我们常说只有有经历的人才能写出最令人感动的文字,而这些经历的太多动乱的文人,也为他们的文学创作积累了即使是痛苦但也是珍贵素材

  文章的第二部分是作者退休之后所写的各类的随笔。包括了对古代诗词创作或者诗词大家的经历的点评,其中着墨最多的一篇,就是对于乌台诗案的评论。乌台诗案基本算是一场政治斗争的悲剧,北宋神宗时期的安石变法即使在史学界,也是个一直争论的话题,当时北宋社会的文人墨客几乎全部陷入其中,而对于新旧两党的党争其实并无所谓对错之分,或者说两者都错了,因为除了混入其中的宵小之徒,双方当时的很多文人都是真正想为国家分忧解难的,既然是这样,又怎么会是如此激烈的对立面呢,这只能证明了两者都存在缺陷,而两者却不懂得看到自己的缺陷反而执着于与对方的缠斗之中。最后做到的只是消耗了北宋本来就岌岌可危的国运。

  作者很关注于这类文字狱事件的原因当然不言而喻,毕竟是经历过极其类似的年代。而从现代人的角度去看这些问题,虽然无法体会作者曾经经历的切肤之痛,但是即使现在的文字中也充满了借古喻今,以及对于那个年代的痛诉,我觉得还是有些不能释怀了。这一点反而喜欢东坡居士在密州所做的望江南•超然台作的那一句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一切如果过去了,还是不要太去纠结那个年代了。

  文章的最后收录了作者对于一些诗词的点评,这里除了龚自珍先生的《已亥杂诗》还算稍微熟悉,其他收录的作者以及作品,对于大众来说,都还算冷门生僻,当然也因为如此,我们才可以发现“江寒夜枫怨落,怕流作题情肠断红”这样的佳句。

  《清词丽句细评量》读后感(五):诗风词雨总关情

  诗风词雨总关情

  文/米雪

  孔圣人曾云: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歌在古时候差不多是人们的生活准则,用诗则是人们教养与风度的体现。时至今日,无论新体诗旧体诗,诗歌已经是一种小众艺术了。然而作为古典文学的一种,旧体诗歌仍然拥有很多拥趸,用旧体诗格式进行创作,也不失为一种雅事。王学泰先生作为一直研究中国诗词史和文化史的学者,这本由东方出版社出版的《清词丽句细评量》收录了王学泰先生数十年思想之大成,既有针砭时弊,又有对柏杨、杨宪益、聂绀弩等当代诗人诗学、人生际遇的深度解析。实为一本不可错过的好书。

  全书共分五辑,包括当代旧体诗歌点评,有关诗的随笔,诗歌史上一些问题之我见,诗词鉴赏以及编后记等。这部承载了王学泰老先生诗歌艺术的作品,端的是底蕴十足,足见大家风范。

  “许多人连新体诗、旧体诗也分不清楚。”在书的代序《诗,曾经是一种精神价值》中,王老先生如是说。随着电子产品的飞速发展,手机、KINDLE、电脑等电子产品已经渐渐成为日常生活的主流趋势。多数的年轻人喜欢拿着手机,平板来看书或者娱乐,很少有人拿着纸质书看。一方面是有一些纸质书体积大,携带起来确实不方便,另一方面也表明,电子产品已经是大众新宠。读书这件事情已经走向了这样一个趋势,更何况日渐式微的诗歌呢?诗歌盛行的年代确实已经过去了。

  曾经的“诗”是六艺之一,如今“一本诗集,一种诗刊能印到千份就算多的了。”但是,这并不代表诗歌已经失去其繁荣的价值。无论是写了体现建国初北.京挤公交之难的启功先生,还是以杂文见长的诗人聂绀弩,旧体诗依旧有其独特的魅力,内蕴十足,引经据典,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字字珠玑,也是诗歌一直能够传承下去的原因之一。它作为文字的一种表现题材,在文字的政治色彩上,不免会想到“文字狱”一词。从“焚书坑儒”的秦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汉王朝,还是以文字狱禁言的清朝,文字狱的兴起与其所处的政治环境和当时的文人风气,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著名的“乌台诗案”差点葬送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诗人苏轼,联系宋朝时期的政治环境,不难看出,“乌台诗案”既是新旧两党之争,文人互相倾轧,实际上也反映出“宋代日益加强的皇权专制主义的统治。”尽管宋朝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时代,但“诗歌是文人乱政的工具”,统治者加紧对言论文字的钳制已经是不容他人置喙。

  单纯从艺术成就上来讲,诗歌是最能集中呈现人的情感、生活和思想的体裁之一。第四辑“诗词鉴赏”中王学泰老先生选取了杜甫、吴文英、叶绍翁以及龚自珍等作者的部分作品进行了点评与分析。吴文英是南宋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词重格律,讲究修辞与引经据典,与其师周邦彦风格也比较类似。单是一首怀念起逝去的姬妾的词,第一句“南楼坠燕”就引用了《诗-邶风-燕燕》,还有石崇姬妾绿珠因殉情坠楼而死的典故。词中几乎句句用典,起转承合非常巧妙,“所抒之情在回转顿挫之中步步深入,在结句时达到高潮。”艺术上是非常成功的。喜欢婉约词的读者可以借助王学泰先生的分析,一边欣赏,这种体会是非常畅快淋漓的。无异于暗夜行路,有人提灯而来。

  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精神文化愉悦的享受,更是中国文化传承的一个有力见证。“诗成泣鬼神”,诗歌艺术强大的力量,是其生命力延续下去的中流砥柱。散落在历史天空的点点星辰,闪烁着的是,诗歌的精魂  

  《清词丽句细评量》读后感(六):清词丽句必为邻

  清词丽句必为邻

  读《清词丽句细评量》/by烟波浩渺1980

  杜甫的《戏为六绝句》(其五)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

  看到这个书名我不得不摘录杜甫的《戏为六绝句》其中两首来表达对这本书的喜欢。(下还有一首)

  王学泰的这本《清词丽句细评量》关于新旧诗词品评文章,作者作为资深研究古代诗歌的教授级人物,反而更加注重文章的可读性,没有晦涩的用典,更多是感同身受的体会,他的文章深入浅出,略通诗词的读者皆可通读,毫无障碍。这是一本值得让人静下心来慢慢阅读的书,诗经、唐诗、宋词、新体诗它们带着时代的烙印、带着时代的风格,我们更应该向杜甫《戏为六绝句》(其六)“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说的这样,多学深研究才是为学之法,众多古人也是自己的老师。

  对于诗词的品评,我比较喜欢叶嘉莹的讲读,她擅长中西结合的互相交融的讲法,同一个知识点东方怎么看,西方怎么看这样比照着写,让人很开阔眼界。而且是苦口婆心把一词一字分析的浅显易懂,不厌其烦。正适合我这种喜欢传统诗词入门级读者。而王学泰的书比较注重诗词的传承,更多理性解读在其中。他对传统诗歌的品评是我最喜欢的部分。

  作者王学泰在书后这样说:诗歌是民族的感情抒发,更是民族苦乐的忠实记忆;“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这些看似简单的“食”与“事”就给后人极大的震撼,这本书是其学诗、读诗、和研究诗歌史的体会。本书的主要要内容均是在各大报刊杂志刊载过的文章著作,之前因为发表时字数限制,在本书中内容则可见原文全貌。

  本书把今人旧体诗放在第一辑中,重点介绍了启功、李汝伦、熊鉴、张良皋、柏杨、杨宪益、邵燕祥、聂绀弩八人的旧体诗风格和文学性,同时结合其人其事说明,配合其代表性作品一一点评,肯定了他们在旧体诗所做出的贡献和那份对传统的执着精神。当然对于一些大师的旧体诗就比较幽默的说明,例如作者说:读启功的诗词,有无穷的乐趣;李汝伦的政治诗带有杜甫的味道;熊鉴的诗最受广大民众欢迎;张良皋的老兵、铜豌豆精神;对于旧体诗弱项的白杨来说,悲歌是他旧体诗最好定义••••••不过作者在今人旧体诗最推崇聂绀弩的作品,在本书中占有相当多的篇幅。首先作者喜欢聂绀弩的“霸气”,用现在流行的苹果手机来比喻,聂绀弩的实力、自信和审美人性化作者从聂绀弩的生平经历,加上其它文体,一一剖析深度研究聂绀弩的作品特性和诗体风格,让读者真正全面了解这样一个喜爱旧体诗的作家。

  对于今人旧体诗多数人并不怎么看好,在我中华浩如烟海的诗词中,要论美感、意境真是没有什么可比较性,更何况旧文经典总是比较能得到人心。但是文学的传承可不仅仅是留存在后人的心里,而是来自于一代代人的传承,且不说书中介绍这些名家名人的作品是有多么高的成就,仅是这份继承的心就让人敬佩,而且他们身体力行的去做,一些诙谐的打油诗,一些带着政治色彩的格律诗,一些强烈时代印记的旧体诗,让我读过后获益匪浅。从之前未知,不关心,慢慢可以理解这些喜爱着旧体诗的人的心思。这些今人旧体诗合理的存在,不会因为人们的忽视在抹杀。作者的开篇第一辑就是对今人旧体诗的研究成果展示,目的在于向读者科普这些旧体诗的人和诗。

  在本书中作者王学泰对于传统诗歌研究亦是非常有见地。在涉及此类型的品读文章,庞引博征,力求一字一句有来历,文化与政治环境并行而讲,使读者清楚了解一个时代对一种文体的影响。例如[P178]文字狱•“乌台诗案”及后遗症中这篇文表现的最为清晰。古人因受《诗经》“比兴”的手法。各自在诗体创作中也偏好这种修辞手法,在文字狱之前,这是普遍大多数的情况,也为人津津乐道。读者也喜欢这种修辞方法,更是意境审美的一种标准。但是在北宋乌台诗案这个文字狱中,以及后续的文字狱,各种文人官员因此受尽折磨和摧残,其惨烈遭遇不忍多说。其中牵涉的最重要人物就是苏轼。这个大背景下,后续案件不胜多数,所以宋朝盛行的词,直抒胸臆,少用“比兴”与这政治环境,有着直接关系,再也无大唐诗歌的大气了。而现在许多风俗都是宋代开其端,清代集其成,宋代的对于社会风气的影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悲歌才成离骚,怨情才得共鸣,诗词歌曲无不如此。诗情无限、情达意,历久弥新,新诗旧曲需得细细品评,如饮一杯香茗,顿时身心舒畅。

  2015年9月2日星期三

  如有转载经授权后方可,请豆邮联系笔者或2933702061@qq.com。

  豆瓣一刻的推荐:http://moment.douban.com/post/124455/?douban_rec=1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