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最近四十年中国社会思潮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最近四十年中国社会思潮读后感10篇

2022-03-22 03:02:3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最近四十年中国社会思潮读后感10篇

  《最近四十年中国社会思潮》是一本由马立诚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9.00,页数:28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近四十年中国社会思潮》读后感(一):顽强的意识形态“魔咒”

  近十年以来总有一些人声称意识形态消亡论,其中不乏学界的权威人士。然而,我始终认为意识形态是伴随人类政治社会而存在的,因为意识形态实际上就是一种夸张的政治计划,虽然难以全盘实现,但也无法完全摒弃。

  东方出版社的这套当代思潮丛书,我已经看了三本分别为刘军宁先生的《保守主义》、徐迅先生的《民族主义》,虽然与国外相关著作就意识形态认识和理论系统化上还有待完善和提升,但是在国内的意识形态研究上可谓专业,作为读者我亦有所收获。马立诚先生的《最近四十年中国社会思潮》一书则是统括纵览的对当今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梳理,可以说马先生已经比较全面的认识到了意识形态在中国当前的发展现状以及趋势,有利于我们对各种意识形态进行较为基础且专业的认识。实际上,在改革开放以后意识形态的发展就已经趋向于多元化,原本极左的主流意识形态被邓小平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所替代,而其他一些西方社会的思想理论也随之成为中国社会不同阶层和社群所坚持的理念。在我看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可以说是一种成熟的意识形态,它是邓小平等新时期的党的领导人对中国现实国情的一种深思熟虑后的设计,它不同于马克思所谓的科学社会主义,后者是作为学者的马克思在一系列的历史分析和理论构建之后的结果,实际上还是一种不够“接地气”的计划,更谈不上针对某个国家的具体设计。这一点上马克思似乎做的没有尼采到位,都是对未来社会的一种积极向往和构建,尼采就没有尝试对理想的未来社会做具体的理论构建,这样为他所设计的未来社会留下了巨大的创造空间,同时也为他本人留下了尊严;马克思则没有给自己留下什么余地,他精心的设计了一整套的社会系统,具体到一些想要实现社会主义的国家可以照搬照抄,尽管最后的结果是令人遗憾的,甚至马克思本人也遭受了诸多诟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方法论上则就是吸取了马克思和尼采两人的优点之后的产物,在对共产主义的追求上仍是确定的,但是不提出共产主义社会的具体构建,只是强调当前应该集中力量为实现共产主义积累能量,而具体的方法则可以是各种各样的,没有什么一定的范式和模板,其中充满了想象空间和灵活性。就此,我认为在今后相当的一段时间,在有着传统中庸思想的中国仍旧会以此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因为中国的老百姓并不会像西方人那样希望得到一个精确化的政治意识形态。

  马先生专门用两章分别谈了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这实际上是当前中国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重大隐患。民族主义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能激起一个种族、民族的狂热,这种意识形态对政治的稳定性也破坏最大,苏联解体和本世纪初中亚集中发生的“颜色革命”可以说都与这个意识形态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目前的民族主义虽然没有什么规模,但是一旦遇到与日本、美国等有敌对历史渊源国家的摩擦时,就可能发生群众游行等显示所谓民族凝聚力的活动。几年前,与日本相关的钓鱼岛撞船事件使得一度出现了激烈的反日游行甚至有打砸日货的过激行为,实际上都是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在作祟,对于国家的发展来讲并不是什么好的事情。事实上,历史证明民族主义多是政治家们实现政治目标的手段而已。民粹主义在中国大陆目前来讲还是没有太多的表现的,这源于政治体制的限制使其无所发挥,马先生举得例子也多在民国时期,当然文革实际上也是一种民粹的形式。马先生总结民粹主义的时候有一句话也算是精辟,他认为民粹主义表现的很民主但实际上是为了实现政客的专制目标。中国台湾地区政治中民粹主义可以说非常盛行,特别是主张台独的民进党善于利于文选发动群众,利用民粹上台实施自己所为的“绿色恐怖”。民粹主义是具有极大欺骗性的民主,它让所有人感到自己是在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主张,殊不知都是在受到了政治家、社会精英的思想渗透和影响后,已经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总的来讲,意识形态这种概念在出现的那天起就蕴含了人类的智慧,而这种智慧的生命力极强将会伴随着政治社会的消亡而消失,但目前来看还很遥远并且它也在与时俱进不断的衍生出新的意识形态种类。它就像是一种“魔咒”不断的作用于人类社会特别是政治社会,不管你愿不愿意接受它,但你一旦成为政治人则必然受其影响。

  《最近四十年中国社会思潮》读后感(二):在思潮的激荡中探索未来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化的急速转型——利益主体的不断分化、价值取向的日益多元、社会自由的持续拓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剧烈的变化,已经由过去官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一家独占发展到了当下各种社会思潮激流涌动、互相交织。再加之当下正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社会思潮每天都在各类大众传媒上彼此争鸣,海量的信息以及相近或矛盾的观点,经常让作为普通受众的我们无从辨别,也无所适从。

  当前主要的社会思潮都有哪些呢?马立诚先生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的这四十多年间,中国先后出现了八种主要的社会思潮:除了居于官方主导地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即邓小平思想之外,还有捍卫毛泽东晚年思想的老左派思潮,反对西方资本主义、反对全球化的新左派思潮,特别强调民主、推崇普遍幸福主义和宪政社会主义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潮,主张私人产权、自由竞争和法治社会的自由主义思潮,夸大民族危机、激烈反对西方的民族主义思潮,具有草根性、非理性和抗争性的民粹主义思潮,以及努力为当代人解决文化认同、身心安顿和推行仁政的新儒家思潮。他对这八种主要社会思潮进行了较为系统地的梳理,对其自我的演变、彼此的交织和力量的起伏作了一般性的解读,读来极有趣味。

  这就自然而然地带来一个很迫切的问题,读者自己到底更认同哪一种思潮呢?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由于读者自身的学识、经历、眼界等等的不同,每个人的倾向肯定是不同的。就我个人来讲,对这八种思潮中除开官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的每一个都是既有所认同,又有所反对。老左派坚持阶级斗争为纲肯定不对,但其对具体历史问题的分析也不能说一点道理都没有;新左派排斥全球化让人莫名其妙,但它对中国当下性质的判断我较为赞同;民主社会主义基本上就是官方意识形态的一种解读而已;民族主义、民粹主义经常被当政者作为一种工具来利用,但它具有两面性,就象作者所说的“是一把双刃剑”,使用起来具有极大的风险;我非常赞同自由主义关于自由、民主和法制的主张,但对于全面私有化仍然心存顾虑;新儒家继承传统的主张我认为很好,但其中一些复古的提法则不免让人感到可笑。

  显然,每一种思潮对于历史的解释及当下国情的判断都是不一样的,所提出的解决办法自然也就不同,有些甚至截然相反。那么,哪一种思潮能够为我们所面临的所有问题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呢?答案是,没有!中国社会在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足够复杂,而且在不断的变化,以至于没有任何一种纯粹的思潮能够给出一个完美的的解决办法。当然,也正因为这种现实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为各种思潮提供了生存的土壤,提供了竞争的舞台。实际上,每一种思潮都反映了不同利益群体对于社会变革的不同看法,都隐含着自身的利益诉求、发展设想,都代表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而要确保中国这艘航船始终保持正确的航向和良好的状态,就需要对这些力量加以平衡,不可稍有偏废。有比较,才有真知。也就是说,不能固守一端,要采取折衷主义,以博采众家之长,综合运用,从而根据发展情势的不同采取最优策略。

  回溯历史,汉武帝采取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策略对思想的禁锢是显而易见的,是造成我们中华民族近代以来落后挨打的主要原因之一。可以肯定的说,过去四十多年来这种社会思潮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是中国有史以来继春秋战国和民国时期之后的第三次。也正是得益于此,我们才没有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正确航向上发生太大的偏离。所以,我们应该采取一种更为宽容的态度,给予社会更多的自由,允许各种社会思潮充分的争鸣与激荡,一方面使当政者可以从中折衷制定最为有利的解决策略,另一方面也让各种思潮之间彼此制衡,以实现其所代表的社会力量的均衡,从而让社会形成某种共识,达到稳定态势,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但不得不说明的一点是,在当下中国,他所概括的这八种社会思潮并不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毫无疑问,由官方主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旗帜,是根本的指导思想,也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它统领着并容纳了包括这七种思潮在内的其他各种社会思潮,后者只是为解决具体问题提供了不同的方案——它们要发挥作用,就必须被纳入到前者的框架之内。这样一种态势,颇有点象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协商制度。然而,不管人们是否认同,多种思潮的共存、激荡和交锋已经发生,正在、也必将深刻的改变中国。

  事实上,这本书完全可以当作一部近四十年的中国社会思想史来读。马立诚先生作为当代著名评论家、学者,他多年来都一直致力于社会意识形态方面的研究,下力甚巨。书中对每一种社会思潮的主要主张、源头源起和流变脉络都作了清晰的介绍和客观的分析,虽然也有所褒贬,但整体上非常客观,并没有代替读来进行选择。这对于我们在极短的时间内比较清楚的辨别和理解当下中国主要社会思潮大致的逻辑和边界,从更高层面上认识和理解这一路走过来的四十年,更好地思考和探索未来,更加理性的判断价值和采取行动有很大的帮助,还是非常有帮助的,值得一读。

  《最近四十年中国社会思潮》读后感(三):当代中国社会思潮概览

  当代中国社会思潮概览

  《最近四十年中国社会思潮》读后感

  社会思潮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心理基础之上,具备某种相应的理论形态并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带有某种倾向性的思想趋势。社会思潮是透视社会现象、剖析社会问题、反思社会进步所形成的社会思想集合,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思想记录。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得到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伴随的社会问题引起了众多的思考。民主与自由为社会思想的发生提供了一个最低限度的宽容,最近四十年各种思潮存在于华夏中国中。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思潮?因为中国取得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社会问题。这些社会问题的背后是看待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归纳出来形成一定的影响,就是思潮。未来的中国走向跟这八种思潮密切相关。

  《最近四十年中国社会思潮》书中的八种思潮分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邓小平思想)、老左派思潮、新左派思潮、自由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民族主义思潮、新儒家思潮、民粹主义思潮。书中用精炼的语言描述了每一种思潮的基本含义,记录了其从思想萌芽开始一直到成长壮大的一些里程碑事件,对于读者来说不仅能概览中国社会当代的各种思潮,也能基本了解每一种思潮背后所代表的群体以及未来可能的走向。

  邓小平对再造中国立下了丰功伟业,做出了最大的贡献。最重要的是他提出并力推改革开放决策,改变了毛泽东时期的中国面貌。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是一个突破。一直以来整个学术界和政府都是这么看的,但邓小平把这两者界线打通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贡献非常巨大。特别是1992年“南巡谈话”,突破禁区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用市场经济制度再造了中国。应该说邓小平贡献最大的是其“南方谈话”,在“南方谈话”以后,竞争观念、自由观念、平等观念和追求私人财富的精神在大陆崛起。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邓小平其实也做出了他最大努力。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议题是邓小平提出的,另外中国要走向法治社会也是邓小平力倡的,这是他了不起的地方。

  如果不是改革开放,也许不会有这八种思潮,或者还有其他的发展迹象。近40年中国社会发展,多多少少受到了这些思想的影响,这些思想也在和社会交融接触过程中变化、进步。从社会发展的朱导来说,我们得感谢邓小平思想,他不仅带来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也让其他思潮的成长有了足够的土壤和空间。毕竟每一种思潮都会有其本身所带有的局限性,但更重要的是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都是因为思想的驱动。

  2015-5-26

  乡村土狼

  附:《最近四十年中国社会思潮》笔记

  一、邓小平思想的主要特点是:经济改革大胆突破,政治改革多方设限,当涉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时,不惜放缓甚至暂停政治改革,以保障经济发展。

  二、老左派思潮

  老左派思潮的要点,是坚持斯大林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坚持毛泽东晚年左倾思想,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否定改革开放,批判市场经济,尤其恐惧私营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老左派一直保持着对社会疾病的高度敏感,他们指出的许多严重问题,的确有引发思考的作用。

  30多年来,老左派的抗议声无日无之,但就其影响力和波及面而言,主要有五波较大的浪潮。第一波是“两个凡是”与真理标准的交锋;二是问一问姓社姓资;三是四份万言书抹黑私营经济;四是呼唤再来一次“文革”;五是重庆“唱红打黑”。

  三、新左派思潮

  新左派谈论较多的是社会公正与参与政治,民主和人权。新左派批判资本,否定资本主义,反馈跨国公司的“统治”,仇恨“市场拜物教”,批评全球化和WTO,嘲讽现代性以及相关的启蒙和理性精神。

  四、民主社会主义思潮

  民主社会主义,是指用民主的方式即非暴力的方式实现社会主义,而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又特别强调民主的一种社会主义主张。

  五、自由主义思潮

  自由主义主张私人产权和自由竞争,要求建立法治社会,大幅减少政府审批。自由主义者反对腐败和垄断。自由主义者认为导致腐败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和权势集团对权力和资源的垄断,以及对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的过度干预。因此,自由派知识分子要求分权制衡,建立小政府、有限政府,减少政府干预。同时,把不同利益集团的博弈纳入法治框架之内,开展正常的谈判、博弈、妥协的渠道。

  六、民族主义思潮

  民族主义是以血缘为基础的排他性的情感和意识,本质上具有非理性的特点,而且缺乏价值内核。民族主义有如万花筒,旋转一次,就会看到不同的景象。

  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有时,它是一种思想化合剂,发挥凝聚整合功能,抵御外辱,保卫本民族正当权益;有时,它又变成海洛因,使吸食者陷入梦乡般狂热之中,导致分裂、战乱和倒退。

  七、民粹主义思潮

  草根性、非理性和抗争性,是民粹主义的三大特征。仇官、仇警、仇富,是民粹主义的三个火山口。

  民粹主义是对社会不公以及腐败的抗争手段。它的积极效应是平民参与,监督权威和精英。但是他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带有很大的破坏性,多数人暴政的结果是把社会拉向后退,给民众造成更大的伤害。民粹主义对于社会,既有正面作用,也有负面作用。对于制度化程度越低、转型越不彻底的社会,负面作用越大。

  八、新儒家思潮

  新儒家力图在当代生活中解决文化认同、政治重建和身心安顿三大问题。儒家的传统对于中国政治改革目标来说,是一种积极的助缘。中国政治改革需要妥协,应该兼顾多种需要,特别是要寻找与中国文化的结合点,以减少震荡。

  《最近四十年中国社会思潮》读后感(四):以社会思潮为镜看中国社会

  以社会思潮为镜看中国社会

  在一个急剧变革的社会中,除了传统的思想观念仍在发生作用,也常常会涌起各种新流行的,或旧思想经过包装的思想流派。任何一个社会的思想观念从来都不是单一的,社会阶层多元化与不同阶层的利益的多元化,使得社会思潮也必然多元化。尤其最近40年,中国的思想领域犹如“万花筒”,世界上所有的社会学说、思想流派在中国几乎都能找到其踪影。这些观念或理论可能有对有错,但都是人类面对困境所做出的文化反应,是主体针对困境想出来的“大办法”、“好药方”。

  社会意识往往通过社会思潮表现出来。当代著名评论家马立诚在《最近四十年中国社会思潮》一书中概要地勾勒出最近40年流行于中国的8种思潮。包括官方的和民间的,除了居于主导地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之外,还有老左派思想、新左派思想、民主社会主义思潮、自由主义思潮、民族主义思潮、民粹主义思潮和新儒家思潮。这8种思潮,或隐或显,大小各异。彼此之间,起起落落,或激烈争辩,或部分重合。一如马立诚在《在思潮交锋中理解中国》(本书序)中所言,“这八大思潮有两个特点:一是‘问题意识’;二是这些思潮与西方社会思潮有密切的联系。”作为一种特殊的思想现象,这8种思潮既反映了人们因立场和经验不同而产生的相互区别对立的意志和愿望,也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后发展历程中的较量与博弈,以及企图解决中国各种问题的“八种药方”。

  思想生发于问题,社会思潮是社会变革时代社会矛盾在思想领域中的集中反映。改革开放近40年出现的各种社会思潮,表达了各个社会阶层在转型时期的不同利益诉求。即,一种社会思潮往往并非简单的仅具有积极性或消极性,而往往是既具有进步作用,又具有倒退作用,即一种社会思潮往往同时具有多元性、混合性的特点。在《最近四十年中国社会思潮》一书中,马立诚对这8种社会思潮形成的社会背景、主要内容,以及对重大政治问题的价值取向与态度、各自所依托的理论资源,和这些思潮的历史演变与可能走向,做出若干考察。马克斯·韦伯曾说过一句精辟的话:“一个国家现代化的程度,取决于对多元文化的包容程度。”诚哉斯言。社会思潮是一面镜子,通过对社会思潮的观察认识,可以帮助我们从社会的精神层面更加深入地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与变迁。中国在经济现代化的同时,也在经历一个文化现代化的过程。譬如,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新左派”等思潮无不突出而集中地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反映了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在一个急剧变动的社会中的感受、经验以及他们的愿望。

  《南风窗》 2015年13期 » 南书房

  http://www.nfcmag.com/article/5676.html

  原创稿件,谢绝任何网站、新闻客户端、微信公号等以任何形式转载,若转载或商用请致函致电商洽索取原创及润色后的完整版。但是,欢迎转发和分享至你的朋友圈。      

  新浪微博,欢迎互粉:http://weibo.com/1391089223/

  《最近四十年中国社会思潮》读后感(五):想的洪流,铸就着未来

  历史可以将坚不可摧的城堡无情践踏成残垣断壁,可以将绵延不绝的山脉轻松按压进汪洋大海,可以让辉煌绝顶的文明瞬间泯灭于时间的轮回中,它是毁灭者,但它斩断不了思想的纽带;历史可以将荒无人烟的戈壁点缀成水草丰美的草原,可以把星月璀璨的夜空绘画成金碧辉煌的都市,可以让血肉横飞的战场幻化出莲花盛开的净土,它是轮回者,但它销融不了思想的枷锁。英国历史学家科林伍德曾说过这么一句话: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思想不是历史的创造者,但它是历史的构造者。思想透过笔尖跃然纸上,历史在文本和录像中回放,透过思想折射出来的光看历史,历史才是立体的、多元的。每一个思想者眼中,都有他独特的历史。思想是一面镜子,从中窥视时代,可以看到历史的进程;调整“镜子”的角度、厚度、亮度,可以看到不同的历史。马立诚先生的著作《最近四十年中国社会思潮》告诉读者,中国改革开放的四十年光阴是一部各路思潮博弈交锋的历史。

  改革开放重塑了过去的中国,打开了商业与贸易的大门,伴随着滚滚而来的资本洪流,思想的层层浪花也涌入了国门,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治愈加开放透明,经济愈加繁荣富强,文化愈加多元民主。但这四十年的光阴,也是充满不确定和焦虑的岁月,贫富分化、生态破坏、官僚腐败等问题在转型过程中集中爆发,社会阶层快速分化,不同的利益社会群体纷纷涌现。不同阶层和团体的人们抱着对未来的希冀,开始认真分析社会现状,思考出现的种种问题、矛盾、冲突。沉珂下猛药,非常出重典,面对社会顽疾,他们引领着追随者,主张用自己的解决方案来对症下药。在自由和宽容的气息中,中国社会铸就了各种各样的思潮。

  这本《最近四十年中国社会思潮》即对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主要社会思潮进行了梳理、分析、评论。马立诚先生用生动的笔触、详尽的描述、丰富的史料、宽广的视野为我们徐徐拉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面,各种社会思潮宛若群星一般熠熠生辉,彼此的激烈交锋在发展的铁轨上碰撞出火花,时代与岁月的烙印令人恍若隔世。阅读此书,仿佛和马先生面对面坐着,他用细腻的口吻将过去的时代娓娓道来,陈释着历史的变迁,向我们诉说着他对思想的见解。马先生曾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工作,他对于政治的观察有着超乎常人的睿智和深刻;他历经了两个时代,流转的时光定格了他的回忆,延长了他的记忆,对于历史的新启有着难以磨灭的情感。

  马立诚先生在书中向我们介绍了近四十年来中国社会出现的八种主要思潮:坚决捍卫毛泽东晚年左倾思想的老左派思潮、居于官方主导地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西风东渐”的自由主义思潮、狂飙突进的民族主义、近些年急速兴起膨胀的民粹主义、试图解决民族文化认同,恢复儒家传统的新儒家思潮,以及新左派思潮和民主社会主义思潮。马先生秉持了客观公正、学术中立的态度,毫无保留地将每种社会思潮的来龙去脉展现在我们面前,给予读者自由思考、尽情评判的权利,但又毫不掩饰自己的价值观。例如,马先生对于老左派思潮的僵化和“左倾”提出了一针见血的批评,但又赞赏其对社会疾病的高度敏感和对社会发展的密切关注;马先生对民粹主义的非理性和暴力性表示深深的警惕,对其可能给社会带来的动荡不安表示担忧,但又指出民粹主义也有平民参与、监督精英权威的正面效应。马先生并没有简单罗列史料、机械表述观点、呆板引述言论,而是将自己对国家的忧思、对时代的思考、对社会的质问、对后辈的叮嘱融入字里行间,让读者深深地体会一个老人那不停滞的思想火花。

  种种思潮在中国社会风起云涌,它们向世人昭示的是一个思想井喷的时代。在中国思想史上,曾经有过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礼崩乐坏”和经济基础的改变,政治垄断力量薄弱,思想氛围异常宽松,针对社会发生的剧烈变化,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阐述各自的思想主张和政治理念,并相互诘难,激烈交锋,于是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思想繁荣局面。思想的繁荣带来的不只是思想的解放,更是国家社会前进发展的动力。我想,当下的中国社会和当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是否有着相似之处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宽松的意识形态环境以及较为自由民主的文化氛围为思想的喷发提供了较大的可能,而且在当前社会问题重重、面临经济转型与政治改革的需求下,急需思想的创新和突破。况且当下的中国经济高度发达,足以为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当下中国与曾经的春秋战国时代有着惊人的相似。

  《最近四十年中国社会思潮》这本书揭示的不仅是几种社会思潮,更反映了当今中国社会的思想大潮。各种思潮的代表人物纷纷提出各自的主张,希望自己的见解能被采纳,从而治国清政、安康民众。我想,恐怕这才是此书最大的意义。抛砖,为的是引玉;抛出几种主流思潮,为的是激起民众对国家前途的关心,引发人们对社会现状的思考,引出更有价值、更精彩的思想。每一个读者都可以对其中的思潮进行讨论、思考、批判,对作者的价值取向表示赞同或否定,甚至可以根据自己的感悟,提出新的想法。一个想法经得起推敲、有实践意义、符合历史潮流就是宝贵的,一个有价值的想法就可以称之为思想,无论它暂时是否属于主流,无论它一段时间内是否被别人接纳。或许这就是思想的产生。一个又一个思想的汇聚,铸就的必然是思想的洪流,思想的洪流会冲垮时代的顽疾,铸就时代的大潮。

  作为读者,我并没有过多地论述自己对于书中八种社会思潮的看法,马立诚先生虽蕴含了一些情感倾向,但也没有过多地阐述。我暂时没有能力对于这些久经考验的思想进行评判,但我知道这个时代有一批人,希望使出自己的平生绝学来给予我们光明。并且我坚信,中国社会未来的希望就在思想的洪流中发酵,可能就在当下的这些主流思潮中,亦或是还在襁褓中的思想,甚至是未知的还未诞生的新兴思想。但我们每一个人对于国家、民族的热爱就是思想诞生的希冀,这份希冀承载着中国社会的未来。

  《最近四十年中国社会思潮》读后感(六):以恰当的方式解决问题为出发点的思维方式

  《最近四十年中国社会思潮》里面讲了8个最近中国近现代的思潮。读者借助本书可以很好的理解当下形式,加上理情的判断,相信可以得出自己的结论。比如:要不要支持以“说不”这种任性的方式为旗帜的民粹主义。突然想起罗辑思维里讲过的一句话:“本节目反脑残”。另外,书最后附录里对整体内容再次再次梳理形成基本脉络还是足见作者用心的。

  作为读者的我,对当下社会一些问题有自己的认识,读过本书再次加深和印证了自己的想法——“以恰当的方式解决问题为出发点的思维方式”很可能是比较可取的方法。

  首先,实力也许是解决问题的后盾,但是想长期稳定还是要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法。《罗马人的故事》看到第8本了,里面一个观点我很认同,可以靠武力解决问题,但想维持长期稳定,还是要另谋它法。比如:在被占领地区实现自制,宗教自由,只要承认罗马的霸权,加外交税就可以了。保留当地管理层之外,尊重对方的宗教。古罗马版图和军力是完全不成正比的。维持一部分正规军,做为威慑,同时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法,应该是根本原因。书里提到一个什么人写本书鼓吹必有一战的想法——他这个级别孩子肯定不是站在一线挨枪子儿的。这种人的话不可信。

  其实,极端、过度解决问题的方法,多半会被别人利用。接上边这个将军写书的段子,能鼓吹战争的人有三类,自己不用上战场,自己的孩子不用上战场,可以为自己谋名谋利的。所以,不要想着搞个大新闻,我们应该多想想,采取平和的态度。书里还提到个事儿很有意思,说义和团的头领其实都很精明,没一个大师兄是死在对外国人的战斗中的,八国联军进京前一天还有十几万人的义和团,第二天影子都没了(再说一遍,电影里的东西不能信)。

  最后,思想不是越早越好,也不是越新越好,具备自我更新与不断完善能力的思想最好。套句老话“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必被被历史的大轮子压得粉粉儿碎”。思潮这东西应该是时时有,每个人因为背景和资源不同也都会产生不同的观点,比如:海外新儒家和国内的就不太一样。很多时候,只有放在时代背景下思考,才是比较正确的态度。同时,如果想用之前的东西解决当下的问题,那么这种思想必须能接受检验,必须用自我更新的能力。圣经上有违反某条就要被用石头砸死的说法,都照着干估计活下来的人不多。

  总之,本书展示了各种思潮的背景和近期变化,是了解现实的不错工具。

  《最近四十年中国社会思潮》读后感(七):简短的个人感受

  改革开放至今将近四十年,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在大变化背后是各种社会思潮的大激荡。评论家马立诚选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老左派、新左派、民主社会主义、自由主义、民族主义、民粹主义、新儒家八种比较有代表性的社会思潮,进行了论述和分析。

  由于我对中国的社会政治思潮很有兴趣,便想通过此书对当下主要思潮有一个初步把握,所以原本对此书有不小的期望,——是的,我这么说,就已经说明读完后我是失望的。且不说作者选取的八种思潮,是否真的可以代表“最近四十年中国社会思潮”,然而可能由于作者终归不是一名专业学者,所以在全书中占据主要篇幅的只是近乎于“媒体札记”的、对各种思潮代表人物与代表著述的描述和摘录,长于记录,而疏于评析,也疏于对各种思潮交锋碰撞的论述。评析之“疏”,不仅是篇幅少,对各种“派”和“主义”只将主要观点在章首作一统说即止,而且评析中作者的主观立场表现的过于严重。虽然我与作者似乎有着相似的政治立场,对于这些思潮似乎有着相近的态度,但我依然坚持作者应该尽力摆脱个人主观意见,以一个更为中立的立场进行评析,而不是褒贬如此明显。虽然从马克斯•韦伯开始提倡的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中立”的确是一个很难实现的目标,但至少应该向它尽量靠拢。

  《最近四十年中国社会思潮》读后感(八):风月宝鉴

  《红楼梦》里的风月宝鉴,一面是婀娜的美女,一面是面目可憎的白骨,而这两种形象不过都是人的生前死后的两种面貌罢了。在当今的中国社会,同样是思想,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马立诚的这本书对近几十年的思潮做了一番梳理,包括各种思潮的主要观点、历史渊源、代表人物、与目前社会热点事件的钩稽关系等。

  如果按“左”和“右”划分,大致可以作如下归类。左派:特色主义思想 、老左、民族、民粹、新儒;右派:民主社会主义、自由主义。

  尽管各派并非泾渭分明,此书的分类仍有其价值,为辨清各类思潮提供了依据。以民族和民粹为例,在当年砸日系车暴动中,许多人都混用了这两个概念。民族主义的基础是血统关系,而民粹主义是建立在反智反精英的基础上的。

  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梳理了各类思潮的历史根源,这也让读者从另一个角度重新审视了历史,每一件历史事件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亡,它渗入人们的思想,一代一代地延续,影响着社会生活,在某些特定时刻,又会爆发式地表现出来。老左思想发源于毛,毛死后的三四十年后,中国经历了改革开放等事件,但老左思想并未绝迹,它悄悄潜伏,若干年后,又在西南某市重新复活。这更加提醒当世的人们,行事一定要慎之又慎,否则错误决策的影响可以绵延不断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有读者认为,此书不够学术,大多是作者的主观归纳。此书本就是作者历年来文章的合集,我们不必苛求和过分较真,能够从各种思潮杂乱的争吵声中,拎出一条条主线,已经够读者受用了,毕竟各种思想也相互重叠。

  阅读过程中,我自己也对自己的思想“对号入座”,惊奇地发现自己的思想其实在几年内的时间内也有过一些微妙的变化,在此按下不表。从这个角度,此书可乃谓“风月宝鉴”,对自己的思想能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知,同时提醒自己别过于走向极端。

  《最近四十年中国社会思潮》读后感(九):思想的洪流,铸就着未来

  历史可以将坚不可摧的城堡无情践踏成残垣断壁,可以将绵延不绝的山脉轻松按压进汪洋大海,可以让辉煌绝顶的文明瞬间泯灭于时间的轮回中,它是毁灭者,但它斩断不了思想的纽带;历史可以将荒无人烟的戈壁点缀成水草丰美的草原,可以把星月璀璨的夜空绘画成金碧辉煌的都市,可以让血肉横飞的战场幻化出莲花盛开的净土,它是轮回者,但它销融不了思想的枷锁。英国历史学家科林伍德曾说过这么一句话: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思想不是历史的创造者,但它是历史的构造者。思想透过笔尖跃然纸上,历史在文本和录像中回放,透过思想折射出来的光看历史,历史才是立体的、多元的。每一个思想者眼中,都有他独特的历史。思想是一面镜子,从中窥视时代,可以看到历史的进程;调整“镜子”的角度、厚度、亮度,可以看到不同的历史。马立诚先生的著作《最近四十年中国社会思潮》告诉读者,中国改革开放的四十年光阴是一部各路思潮博弈交锋的历史。

  改革开放重塑了过去的中国,打开了商业与贸易的大门,伴随着滚滚而来的资本洪流,思想的层层浪花也涌入了国门,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治愈加开放透明,经济愈加繁荣富强,文化愈加多元民主。但这四十年的光阴,也是充满不确定和焦虑的岁月,贫富分化、生态破坏、官僚腐败等问题在转型过程中集中爆发,社会阶层快速分化,不同的利益社会群体纷纷涌现。不同阶层和团体的人们抱着对未来的希冀,开始认真分析社会现状,思考出现的种种问题、矛盾、冲突。沉珂下猛药,非常出重典,面对社会顽疾,他们引领着追随者,主张用自己的解决方案来对症下药。在自由和宽容的气息中,中国社会铸就了各种各样的思潮。

  这本《最近四十年中国社会思潮》即对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主要社会思潮进行了梳理、分析、评论。马立诚先生用生动的笔触、详尽的描述、丰富的史料、宽广的视野为我们徐徐拉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面,各种社会思潮宛若群星一般熠熠生辉,彼此的激烈交锋在发展的铁轨上碰撞出火花,时代与岁月的烙印令人恍若隔世。阅读此书,仿佛和马先生面对面坐着,他用细腻的口吻将过去的时代娓娓道来,陈释着历史的变迁,向我们诉说着他对思想的见解。马先生曾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工作,他对于政治的观察有着超乎常人的睿智和深刻;他历经了两个时代,流转的时光定格了他的回忆,延长了他的记忆,对于历史的新启有着难以磨灭的情感。

  马立诚先生在书中向我们介绍了近四十年来中国社会出现的八种主要思潮:坚决捍卫毛泽东晚年左倾思想的老左派思潮、居于官方主导地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西风东渐”的自由主义思潮、狂飙突进的民族主义、近些年急速兴起膨胀的民粹主义、试图解决民族文化认同,恢复儒家传统的新儒家思潮,以及新左派思潮和民主社会主义思潮。马先生秉持了客观公正、学术中立的态度,毫无保留地将每种社会思潮的来龙去脉展现在我们面前,给予读者自由思考、尽情评判的权利,但又毫不掩饰自己的价值观。例如,马先生对于老左派思潮的僵化和“左倾”提出了一针见血的批评,但又赞赏其对社会疾病的高度敏感和对社会发展的密切关注;马先生对民粹主义的非理性和暴力性表示深深的警惕,对其可能给社会带来的动荡不安表示担忧,但又指出民粹主义也有平民参与、监督精英权威的正面效应。马先生并没有简单罗列史料、机械表述观点、呆板引述言论,而是将自己对国家的忧思、对时代的思考、对社会的质问、对后辈的叮嘱融入字里行间,让读者深深地体会一个老人那不停滞的思想火花。

  种种思潮在中国社会风起云涌,它们向世人昭示的是一个思想井喷的时代。在中国思想史上,曾经有过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礼崩乐坏”和经济基础的改变,政治垄断力量薄弱,思想氛围异常宽松,针对社会发生的剧烈变化,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阐述各自的思想主张和政治理念,并相互诘难,激烈交锋,于是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思想繁荣局面。思想的繁荣带来的不只是思想的解放,更是国家社会前进发展的动力。我想,当下的中国社会和当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是否有着相似之处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宽松的意识形态环境以及较为自由民主的文化氛围为思想的喷发提供了较大的可能,而且在当前社会问题重重、面临经济转型与政治改革的需求下,急需思想的创新和突破。况且当下的中国经济高度发达,足以为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当下中国与曾经的春秋战国时代有着惊人的相似。

  《最近四十年中国社会思潮》这本书揭示的不仅是几种社会思潮,更反映了当今中国社会的思想大潮。各种思潮的代表人物纷纷提出各自的主张,希望自己的见解能被采纳,从而治国清政、安康民众。我想,恐怕这才是此书最大的意义。抛砖,为的是引玉;抛出几种主流思潮,为的是激起民众对国家前途的关心,引发人们对社会现状的思考,引出更有价值、更精彩的思想。每一个读者都可以对其中的思潮进行讨论、思考、批判,对作者的价值取向表示赞同或否定,甚至可以根据自己的感悟,提出新的想法。一个想法经得起推敲、有实践意义、符合历史潮流就是宝贵的,一个有价值的想法就可以称之为思想,无论它暂时是否属于主流,无论它一段时间内是否被别人接纳。或许这就是思想的产生。一个又一个思想的汇聚,铸就的必然是思想的洪流,思想的洪流会冲垮时代的顽疾,铸就时代的大潮。

  作为读者,我并没有过多地论述自己对于书中八种社会思潮的看法,马立诚先生虽蕴含了一些情感倾向,但也没有过多地阐述。我暂时没有能力对于这些久经考验的思想进行评判,但我知道这个时代有一批人,希望使出自己的平生绝学来给予我们光明。并且我坚信,中国社会未来的希望就在思想的洪流中发酵,可能就在当下的这些主流思潮中,亦或是还在襁褓中的思想,甚至是未知的还未诞生的新兴思想。但我们每一个人对于国家、民族的热爱就是思想诞生的希冀,这份希冀承载着中国社会的未来。

  《最近四十年中国社会思潮》读后感(十):思想史的立场问题

  马立诚的这本《最近四十年中国社会思潮》其实就是他在2012年出版的《当代中国八种社会思潮》的再版。能够再版,怎么说也是一种肯定,至少说明读者对“当代思潮”这个话题有兴趣。如今时间过去三年多,作者也趁再版机会增补了部分内容,比如在老左派思潮中添加了对“唱红打黑”的叙述,也算与时俱进,是本书相比前座的看点。不过2012版中的“专题讨论”和“相关连接”两部分并未辑录,失去了一个超越“一家之言”,更全面审视本书论题的视角,颇为遗憾。

  在书中,作者归纳出了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涌现出的八种代表性思潮,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老左派、新左派、社会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民族主义、民粹主义和新儒家,并对各种思潮的来源、特点、理念、价值观等进行了逐一罗列、分析与评判。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把握近四十年中国社会思潮发展的基本脉络,对各种思潮的缘起与特点获得基本认识,此为本书值得肯定的地方。当然,不足的地方也很多。作为一本概览性质的读物,浮光掠影在所难免。需知书中罗列的每一种思潮,都是可以引出无数专著论说的。要在一个章节里交代清楚,并非易事,不仅需要作者了解每一种思潮的来龙去脉,更要深入理解每种思潮的主张和诉求。以此观之,本书作者马立诚能作此论著,立意不小,勇气可嘉,但八种思潮,认识难免有深有浅,于各章之中表现出来,便是颇为混杂的行文风格。老左派一章,写得如秘史演义,新左派和新儒家等章节,又写成了引文摘抄。且即使是评述所占比例较多的章节,也多止于对不同代表人物思想的罗列和评述,缺乏清晰的谱系。这些都是此书不能令人满意之处。不过,要说本书最为引发争议之处,却另有计较。说来说去,还是一个问题:作者自己什么立场?

  有此争议也是难免,因为本书涉及的各种思潮,往往相互抵牾,彼此冲突,于是读者自然希望作“通论”者能够持平公允,客观公正。这一点也是本书遭诟病最多之处:“态度有偏”“不够客观”“立场过于明显”之类评论,比比皆是。而马立诚在本书中的立场也确实是足够鲜明,读过便知。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认可(这个不能不认可啊),对自由主义是支持同情,对新左派、新儒家是质疑,对老左派、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则是无情批判。如此一来,作者自己的立场也就十分明了了,说他“不够客观”并不算冤枉。然而问题在于,一部呈现和评析思想史的著作,是否真能做到如生物百科全书那样的“客观”?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思想”“思潮”本身就不是客观事物,而是人对事物的认知体系。也就是说,这些对象本身就带有价值判断,且往往自我标榜为“普世”。评判者想要绕过这些标杆而“另起炉灶”,做出另一套价值判断,几无可能。如想追求客观,唯一可行的大概就是放弃价值判断,只是罗列情况,对各个对象雨露均沾一遍,说些不咸不淡的废话。在一些科班出身的“社会学者”看来,这大概是比较妥当的处理方法。只是这样写出来的书,必定面目可憎,味同嚼蜡,因为在书中看不见作者自己的思考,也就让读者陷入互相矛盾的论述而无所适从。如果不能有所赞,有所贬,有所爱,有所很,那所谓的“客观”“理性”又与机器何异?因此,作者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问题只是在于,这种立场是否一定非左即右,非社会主义即自由主义呢?我们是否可以在这些互相矛盾和冲突的思潮之中,寻得一些共识,一些共同的底线,一些超越左与右的普遍标准?

  乍一看,横亘在这些思潮之间的鸿沟似乎会令这种想法徒劳无功,但是细细思之,却未必如此。其实,自由主义、保守主义之所以“守旧”,是因为其相信人所创造的过往有值得珍惜的美好之处,相信对人的尊重基于对每个人的人格和自由的维护;而社会主义之所以“求新”,是因为其相信只有打破旧的束缚,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解放,而个人的意义最终要到社会中去实现。它们的共同诉求,都是人的福祉,人的利益。且这里说的人,是全人类而非一国家一民族之人。因此,如果有一种共同的标准,那也必是一种“人道”的标准,一种以人的诉求作为尺度,去检验各种思想的标准。作者是“靠左站”还是“靠右站”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心中是否存着一个大写的“人”。因此,观马立诚的论述,从他虽批判老左派,但也肯定其关心社会弊病,人民疾苦,从他对民族主义、民粹主义这些病态的“当代群体自恋”和“反智倾向”的严厉批判来看,他离这种标准并不算遥远。这大概也是本书读来虽有诸多值得商榷和有待改进之处,但却并不令人生厌的原因所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