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不适合女人的工作》读后感10篇
《一份不适合女人的工作》是一本由[英] P.D.詹姆斯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30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当一名女子在一个歧视女性的氛围里,应该如何打破歧视呢?是否应该将自己身上一切女性特质视为弱点,将自己的脾气磨地比石头都硬,苦练肌肉成为“女汉子”。如果女性必须把自己变得比男人还男人才能取得成功,那么她就已经是一个失败的女人(当然,如果本性就是如此,那就另当别论)。我认为,科迪莉亚是个很好的榜样。
科迪莉亚经验不多,也不是什么天才,她只是不停地学习和总结。她的心智不是石头,她会受他人干扰,对调查对象产生感情,当遇到危险时,她也会恐惧。她动摇过,软弱过,但又是一个内心坚定的人。她遭受了一些不公待遇,有人质疑她的能力,有人觉得年轻女孩干这个工作太浪费。面对这些,科迪莉亚没有向他们伸拳头,也没有举个牌子上书“女权”,她只是做她该做的,做侦探这个职业该做的事。到最后,我相信,读者不会怀疑她是一名合格的侦探,她具备了一名侦探该具备的素质,这些素质不分男女。
作者对科迪莉亚内心活动描写细腻。科迪莉亚作为一名菜鸟侦探,她不停地思考,对情势的变化做出有利或不利的应对,与那些神化了的男侦探(整天一副“我一看就知道了,你怎么这么笨”的表情)相比更显亲切。读者跟着科迪莉亚一路探案,一路思考,一路成长。只可惜,作者并没有将女侦探的故事写成系列。
科迪莉亚没有随着社会主流意愿想当然地认为侦探是一份不适合女人的工作,然后用男侦探的特质来改造自己,她也没有退出。她只是不理会社会的刻板印象,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她是一名女子,也是一名优秀的侦探。
《一份不适合女人的工作》读后感(二):An Unsuitable Job for a Woman
前面几处都在渲染着“这是一份不适合女人的工作” 事务所的简陋 合伙人的离奇去世 我也曾一度怀疑Gray的探案能力 是否真的能胜任“侦探”一职.慢慢地 你会发现 Bernie没有想象中的不靠谱 他曾经教会Gray很多东西 而Gray亦忠实地将这些知识与技能 贯穿到她的破案过程中.Gray的工作能力也没有想象中的糟糕 尽管案子在前期线索很少 可是她一直在努力地探索着 发掘着.
真正喜欢上Gray是在她不幸掉入枯井的这个情节.以至于我在这一章里标记了许多当中的细节描写.她的冷静 她的坚韧 她的果敢 我只能说我深深地被折服了.进而回顾前面的其他情节: 独自住进农舍 本身是一件多么危险的事情 然而即使之后的被恐吓 被陷害 都没能阻止她继续坚守这份工作 继续靠近事件的真相. "这是一份适合Gray的工作”
比起“揭晓凶手是谁” 更引人入胜的后续的情节发展——Gray的选择.感觉有点类似于我最近看的《Elementary》中名为<Poison Pen>的一集.我们应该如何 看待这一类型的事情 其实颇有争议.
“我想我们不必自讨没趣了.现在只有一个活着的人知道这些罪行的真相 而她手中的证据经受住了我们所有的审讯.我可以用这个解释安慰自己:大多数嫌疑人心里都潜藏着一个随时可能出卖他们的谎言 而这谎言就是我们无价的盟友.可是不管她说的谎话是什么 她绝对没有罪恶感."
.G.
继<无人生还>入门的第二部推理小说 说实话是被“本书女主Gray是灰原哀的原型”这句话带进来的.前部分看的很马虎 转折点是在百度上看完了作者P.D.James的介绍 好吧这样做其实是不对的...QAQ 谨此对该书及其原作者致歉,
利用了这一天回校的空档看这本书 感觉很好~ 然后下午再安排一些时间把剩下的看完了~
继Agatha Christie系列小说之后的第二个推理书籍坑啦~(好的是第三个 初心是Arthur Conan Doyle)
《一份不适合女人的工作》读后感(三):我喜爱的P.D.詹姆斯
《一份不适合女人的工作》是我念的第一本P.D.詹姆斯,之前从未听说过她。可小说在最后的一部分里大放异彩,我就是在那种半是惊叹,半是着急的心情里,偶尔哆嗦一两下手看完它的。几小时的接触,这位对我来说完全陌生的作家已经俘虏了我的心。看完后的一个念头就是,她还有别的书吗?我都要找来看。用那个时髦的、永远也不会过气的词讲就是,阅读生涯中突然出现了一个“转向”,是“a detective turn”,也是a turn related to P.D.James。譬如,她最喜欢简·奥斯汀,于是我就去看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可以说是我最喜欢的爱情小说了;又譬如,她喜欢出门带个小本子,记录各种场景设置(setting)与环境氛围,那我也要训练出这样的眼睛。事实上,我非常爱P.D.詹姆斯小说中对于场景的描述,描述背后必定存在一种眼光,于是我会细细体会她笔下的场景都是如何被呈现出来的,是如何传递出特定的表情与人物的性格的。文字在她那里具有魔力,好看得可以读出声来,《女人的工作》这本书里美丽的剑河场景,就让我心生向往之意,美得让人放松警惕,可是那一点都不是废笔,而有其存在的意图。我想,这也是P.D.詹姆斯写作的特点之一,即使是截取小小的但完整的场景与角色,你都能发现出她曾经思考或者留意过的痕迹,连次要角色都是有性格的,就好像他们在小说的背面依旧存在着,就好像他们就是我们身边可能会存在的人物,同样有着复杂的、难以捉摸的心理,这就是冰山的一角吧!
那么,《一份不适合女人的工作》是一本怎样的小说呢?文字明快有力,稳健可思;盛夏欧洲小镇的迷人景色与骇人的死亡案件形成鲜明对比,造成一种真假难辨的阅读感受,我们随着科迪莉亚经历各种危险,但又在第二天早上的阳光中觉得当时的害怕实在是过头了;收尾可谓精妙,牵引出无数条期待之外的美丽弧线,可是小说主旨还是成为我一个疑虑。这里只简单谈谈我对主旨的一个感觉。P.D.詹姆斯曾说过,她能把所有想说的话都放在一个侦探小说当中。我猜测,现在的这本侦探小说也不仅仅是侦探小说(书名就非常有迷惑性,一点都不像侦探小说),还是一本在骨子里探索情感、理智与行动的小说,在我们看到不同角色的性格与对事情的处理方式后,我们体悟到一种别样的理性与看待事物的方式。这就是,情感能够促发出一种视野,这种视野拓展了我们的认识:“什么是理性的”、“什么是爱”、“什么是重要的”等等。换句话说,情感成为了一种判断力,它更能生出一种洞察力。我们不仅认识世界,更体悟世界,与世界存在着情感牵连。
从这几个人物身上,我们都可以看到一些关于情感与理性的态度:罗纳德·卡伦德勋爵、伯尼·普赖德侦探、马克·卡伦德、科迪莉亚·格雷、亚当·达格利什。
罗纳德·卡伦德勋爵是典型的持工具理性论的科学家,看一看他对于“爱”的慷慨“辩词”就知道了:
“爱!被滥用至极的一个字。除了你赋予它的那个特定含义之外,它还有什么意义?你所说的爱是什么?是人类相亲相爱、和睦共存?除了法律要保障大多数人的利益这个常识外,其他的关于什么是善的生活的哲学都是形而上的抽象概念。还是你说的是基督教意义上的博爱?读读历史吧,格雷小姐。看看宗教之爱把人类引向了什么恐怖、暴力、仇恨与压迫的境地吧!不过女性和个人化的定义可能更合你意——爱是对另一个人的深情承诺。强烈的个人情感最后总是以嫉妒和奴役收场。爱比恨更具有毁灭性。如果你的一生必须致力于某件事,那就献身给某种理想吧。”
伯尼侦探呢?一个运气总是有点背的人,并不怎么聪明,有时也显得迟钝,在苏格兰场表现平平,而退到了私人侦探事务所,生意还相当惨淡。他可能无法理解到一些事物复杂的一面,一个人杀了另外一个人,那就是事实,没有多少可以讨论的价值,对于动机也不用再多做考虑了。科迪莉亚·格雷的某段心理活动显示了伯尼侦探的个性。伯尼或许是无法将一个事物往更幽微细致的地方挖掘的,这就是他致命的缺点。
“这桩罪行的核心问题是道德上的两难抉择,但伯尼会认为这种问题既没意思,也无价值,是在对已经非常明显的事实故意混淆。她可以想象得出,他对伊丽莎白·利明与伦恩的关系会作出怎样简单粗暴的评价。”
马克的例子,在小说中并没有得到那么多的强调,但作者的确是交代了,如果读者读得快的话,马克的经历很快就会被忽略过去的。马克是一个很有道德感的人,他帮助一对夫妻照顾小孩,小孩有自闭症,很难管而且暴力,马克的女友认为小孩还是死了的好,这样对任何一方都有好处,而马克的回应是:
“好吧,孩子们受着罪,而你却通过帮他们缓解痛苦而得到情感上的喜悦,如果你觉得这样是合理的……你和我都不会想要杀死加里。他存在着。他的家也存在着。他们需要帮助,我们可以提供这种帮助。我们怎么感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实际行动,不是情感。”
“重要的实际行动,不是情感”,类似的话在书中出现的不只一两次。还记得一开始有人戏弄科迪莉亚·格雷么?“科迪莉亚”也是莎士比亚戏剧《李尔王》中三女儿的姓名,剧中,李尔王让科迪莉亚像两位姐姐那样表示对父亲的爱意,科认为爱是行动,而不是对情感的描述,于是说:“我能说什么呢?我只会默默地爱着。”
我认为,P.D.詹姆斯试图在进入情感、行动与理智的讨论。或许科迪莉亚·格雷最后出于对马克的同理心而选择的隐瞒正是P.D.詹姆斯也会选择做的,或者,她借亚当·达格利什的出场接受了这种隐瞒。而这种隐瞒其背后的含义与上文提到的各种选择是相呼应的——有人选择工具理性至死,有人受困于时代道德感,有人对于人类情感中的复杂性缺少感知力,但还有另外一部分人,他们敏感易觉,但不滥情,虽然与世界有点格格不入,但充满善意。科迪莉亚·格雷的隐瞒是为了马克,她对马克所产生的情感与其说是理解,不如说是“相怜”,在对马克产生一些情谊这样的设计上,也是令人难以想到的,想知道为什么?看看小说就知道了。科迪莉亚不是出于什么正义的名义而复仇,即使她想用正义的名义来复仇,她甚至可以将事情昭告天下,但这不是最好的选择。
如果从情感与理智的角度来看小说,那么小说正是通过人物塑造来达到目的的,尤其是塑造了科迪莉亚·格雷这一不是特别完美,却拥有同理心、判断力、洞察力、和善良心灵的年轻女孩。人物所拥有的丰沛心智使小说变得很迷人,而我也猜测,P.D.詹姆斯偏爱勇敢与敏锐,而厌恶无知与迟钝。
小说最后,科迪莉亚·格雷对亚当·达格利什的陈辞应该有很多种解读方式,而上文只是一种,期待能看到更多的理解。其实,我觉得这本小说有很多的读法,每读一遍小说我都会有新的发现,小说还可以读成是科迪莉亚·格雷的侦探少女成长史,如果把她的故事从小串起来,你会发现一个别样的科迪莉亚,有空得写下,也是很有意思的。另,附上《巴黎评论》在1994年对P.D.詹姆斯的访谈(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79494343/ ),彼时P.D.詹姆斯已经74岁,是英国作家协会的主席,已经拿到OBE勋章(女男爵),在上议院有一席之地,访谈中讲到很多她的文学观及兴趣,非常有内容。如果是粉丝的话,那就不用说了,她说的每一句都可以好好回味的吧~~
《一份不适合女人的工作》读后感(四):更偏好文字
好像读这本书就用了1周的上下班地铁时间阅读完毕,的确不是传统的侦探推理小说,很温和,很悠闲,感觉侦探本人不如读者那么想破案。。
推销的噱头是“灰原哀”名字取自本书女主,作者又是名气很响,各种齐名各种抬头。。
文字我挺喜欢,女性作家,很细腻、感性,感觉比东野圭吾的文字更能接受(虽然看了好几本)。剑桥的描写很唯美,让人身临其境,产生也想去看看的欲望。文中加入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以及作者对其的观点,缺点是太感性了,不像理性的侦探小说,那么多变态,但变态的铺垫又不够多,有些急转直下的生硬。在推理过程中有丝丝剥开的感觉,带着读者一起判断,只是最后部分的推理只有结果,没有推导过程呢。
好吧,看了豆瓣的评价,很多人都说一看就知道谁是凶手,我愣是没猜对,智商堪忧。
对于几个布局有疑问:
1、既然凶手是他,为何他要找私家侦探?
2、既然要杀,为何要在被害人死后这样侮辱他?
3、伦恩的杀人动机是什么?保护他?既然那么爱他,又要睡他老婆。。
4、妻子想要告诉这个假儿子非亲的动机是什么?
5、任然不理解凶手的杀人动机。。。
6、亲生母亲为何要伪装自杀痕迹,并且打出遗书?这样影响警察断案,即时怀疑是异装癖自杀。。不理性。
7、为何女主要帮助利明小姐,虽然是为了被害者,但理由牵强。
阅。
《一份不适合女人的工作》读后感(五):与世界格格不入 正是迷人之处
侦探小说看了不少,却第一次接触到P.D詹姆斯的作品。因为我喜欢半夜看书,所以看完这本书大概用了三个多小时每天从凌晨开始看了四天。期间我居然还想弃读,不是因为书不好是最近对侦探小说真的不感冒。
言归正传,吸引我读下去的正是女主科迪莉亚.格雷的聪明,坚持,和与世界的格格不入,这也正是这本书的迷人之处。侦探看似是一份不适合女人的工作,但女人天生的直觉,敏感,细腻却偏偏也成为了天然的优势。
我个人觉得这本书作者的厉害之处在于对死者马克的刻画。他作为这起案件的死者并没有正真的活跃在书中,但通过朋友,房东,以及他幼时保姆的言语描述中看到了从一个没得到过母爱,也不被父亲喜爱,性格孤僻但善良有信仰的剑桥高材生。他的朋友不多,但大家都愿意和他聊聊心事,想成为他的情人就一定要让他爱上你。
科迪莉亚也是这样一个女孩子,有一个不太爱自己的父亲,养母也觉得她太过聪明。很小就知道要收敛锋芒,该聪明的时候聪明,不该聪明的时候装傻。她在调查马克自杀案件的过程中却产生了和死者惺惺相惜的共通感。起初对她来说这只是一份单纯的委托,在真像慢慢浮出水面,谎言一点点被揭穿的过程中,她更多的站在马克的角度保护他,怜惜他,要揭发谋杀者要让马克的灵魂安息。所以她和马克的妈妈说“我不需要报酬”
这确实是一份不适合女人的工作,她太过敏感以至于能充分感受他人的内心,这也增加了她的痛苦。她太过坚持以至于在生命受到威胁也要为寻求真像要一个结果。
这本推理小说没有华丽的句子却用最简单真实的语言道破人间的真善美恶。比如最后科迪莉亚和马克父亲的对话,科迪莉亚问:“难道你心中就没有爱吗?”马克父亲回答:“爱!被滥用至极的一个字。除了你赋予它的那个特定含义之外,它还有什么意义?你所说的爱是什么?......除了法律要保障大多数人的利益这个常识外……看看宗教之爱把人类引向了什么恐怖、暴力、仇恨与压迫的境地吧!爱比恨更具有毁灭性。如果你的一生必须致力于某件事,那就献身给某种理想吧。”
马克的科学家父亲真可悲。。。但这个世界上因为自己不懂得爱就否定别人的人还少么??
《一份不适合女人的工作》读后感(六):其实这是个家庭伦理故事吧
“一份不适合女人的工作”,讲的是个什么故事呢?大概是,亲爹找了个私家侦探调查,娃为啥会自杀。经过复杂而危险的调查过程,侦探妹子最终发现,是亲爹把娃杀了,为毛呢?因为娃虽然是亲爹的娃,但不是亲爹老婆的娃,亲妈是亲爹的助理,而亲爹的老丈人不知真相,给娃留下了大量成年后可继承遗产,而亲爹老婆不知出于何种原因留下娃的身份线索,让娃在遗产继承前得知了真相,决定不继承遗产,要自力更生,亲爹不干了,你不要我要啊,我的科学研究需要经费支撑啊,只能把你干掉了,于是,娃卒。
于是大家就要问了,为毛亲爹明明是凶手,还找人调查自己的杀人现实,是不是活腻了?nonono,因为杀人现场被人破坏了,娃玩变态游戏导致挂掉的设定被人修改了,亲爹很惶恐,怕自己的杀人行为被发现,so找人调查是谁破坏了现场。究竟是谁呢?答案是,亲妈。话说恰好那天,亲妈也来看娃,发现娃以一种特别扭曲的变态形式挂了,哪个亲妈受得了,当然要擦干净脸,换个衣服,让娃死的体面一点儿,但天地良心,亲妈还以为娃真变态呢。于是乎,亲爹多此一举的心虚行为,把自己送到了亲妈枪口下。这家人,亲爹杀了娃,亲妈杀了亲爹,娃一直以为妈早逝、爹冷血,亲妈在娃心里一直是个亲爹离不开又不想娶的女管家,三人都没有享受过一天家庭温暖,其实是个悲剧。
o不正当关系易引发血案,虽然此血案直接原因是亲爹的唯利是图。
.S. 如何让故事情节尽量复杂?加路人甲乙丙,加支线剧情~
:虽然科莉迪亚勇敢、聪明又善良,同理心爆棚,还有第六感,但这个小说里最吸引我的两个人却是,达格利什和利明小姐。一个出场不过一瞬,思维缜密,果断却专行却保有一颗善良的心(想看他的专辑)。一个美的锋芒毕露、从头到脚都是秘密,跟一个献身于科学而对其他事情都非常冷血的男人纠缠了一生,她需要足够沉着、足够冷静、足够坚强、足够爱,才能一直以首席管家、助理的身份留在这里,是的,没有人在意一个丧妻多年的老男人和他的秘书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他们只知道这个女人不容置疑、很难对付。所以当我知道利明小姐是马克的亲妈的时候我简直惊呆了,我一直以为她只有三十几岁,居然有个21的儿子,起码也得40多了吧,难道是……锋芒太盛显年轻?
《一份不适合女人的工作》读后感(七):不适合?不,是不同
很普通的案件、很普通的破案过程。但配上书名“一份不适合女人的工作”来看,就很有意思了。
柯迪莉亚 格雷,做了一份世人认为不适合女人做的工作——侦探。在书中很多地方都提到她由于女性身份而遭到的不便和伤害,却都被轻描淡写一笔带过,你甚至可能不会注意到这些它们。因为面对这种“不适合”,作者的态度并不是控诉或者讽刺,而只是正常的写了一个破案的故事——像描写男人为侦探主角的故事那样的故事。那些npc们对女人的“不适合”的态度,只不过是正常的记录,就好像以男人为主角的英雄故事中,总要写一写主角受到万众瞩目齐声赞和一样。
主角柯迪莉亚 格雷,并不是一个了不起的女侦探。确切的说,她其实还是一个菜鸟。然而她聪明、勇敢、坚毅、独立有主见,并且有同理心。在故事的最后,她最终的抉择不是公布真相,而是决心用学到的知识和技巧包庇凶手,然而当她得知凶手意外死亡时,又为不会再有机会暴露自己为同谋而感到轻松。
所以,看到了吗?这既不是一个伟光正的故事,也没有一个高大全的人物。虽然书名是“一份不适合女人的工作”,但作者其实并没有什么浓烈的讽刺意味,没有特别玛丽苏的人物形象,也没有特别金手指的打脸情节。柯迪莉亚只是一个普通的做侦探的女人,有优点,也有缺点;查案有特别顺利的时候,也有特别不顺乃至危险的时候。她聪明、敏锐,然而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小侦探。作者没有想特别塑造一个了不起的凌驾于男人之上的侦探,但特别难得的是,作者也没有忽略她的女性身份,而完全像描写男性一样描写(同男人完全一样才叫优秀,难道不是另一种更隐晦的歧视吗?)而是充分的表现了她作为女性的特点,比如她敏锐却易受感情影响的性格,比如她在体力等身体素质方面的弱势等。但即使困难重重、即使内心恐惧,却从来没有动摇过她的内心的坚定,没有影响到她头脑的敏锐。她是一个侦探——具有女性特质,但你绝不能说“不适合”的一个侦探。
到底适不适合,其实根本就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如果非说适不适合,那应该以结果为标准,而不是以形象。你可以说做到什么样子才叫适合,而不能说人长成什么样子才叫适合。女人“不适合”的工作千千万万,即使是现在呼吁男女平等的时代,女人们其实也并不需要政治正确的平等,因为很多平等其实只是政治正确下的相同,只需要客观的尊重就可以。侦探有达格利什,也该有柯迪莉亚。
《一份不适合女人的工作》读后感(八):爱与恨的毁灭
起初买这边书,是凑单用的。但总是有种莫名的魔力想看看里面到底写了啥。
开篇就是事务所的合伙人伯尼因不忍癌症折磨,而选择割腕自杀。遗书表明将事务所交给另一合伙人科迪莉亚小姐掌管。这是事务所穷酸简陋,甚至不知它能否支撑过一个月。而马上,就有伯爵委托查明正在就读剑桥大学的儿子马克自杀真相。
故事就此开始,科迪莉亚小姐开始马克自杀案件调查。她得知马克休学,去剑桥附近一个农场做工,并在这里自杀。她随即去农场勘察现场,根据农场马德兰小姐的叙述,又去剑桥大学寻找那个异国到访农场的女学生,以及那几个参加葬礼的同学。这里算是团迷雾,我一度怀疑是其中某两个人作案的。伊萨贝尔总是恐惧与科迪莉亚面对面,但最终,他们几个还是向这个执着的女侦探坦白,马克自杀后,伊莎贝尔的确去过农场,只是看到马克的尸体被亵渎,给他重新整理。其中一个小伙子,无意中说起一个马克的老保姆在葬礼送过一个和身份极不相符的昂贵花圈,并表示这个老保姆来过剑桥找过马克。我们的女侦探就从花店入手,一点点找寻到老保姆的地址,找到她时,她正坐在丈夫墓碑前,愿安息。作者描写这个老太太角色,笔尖温柔,动情。仿佛那场揭开谜底的对话一样,一切的发生,再自然不过了。得知是马克妈妈的遗嘱,要在儿子二十一岁时候,送一本祷告书给他。女侦探回去就翻着这本白皮祷告书,期望能获得一些什么信息。发现AA以及儿子的出生日期。从而寻迹伯爵的血型,推测马克并不是其生母伊芙琳小姐的亲生孩子。马克外公曾立下遗嘱要在马克25岁时候,继承其70万英镑的庄园。谜底正一点点揭开,而科迪莉亚采访的每一个人,马克都曾来问询过。由此推出,马克在知道自己身世情况下,拒绝了父亲的资金,放弃了剑桥大学,去农场自食其力。
科迪莉亚小姐在调查过程中,曾遭受过两次威胁,一次是马克上吊自杀的扣子上的挂钩,挂着她的枕头,黑暗中看起来像个人头。不过这并没有吓到我们勇敢的科迪莉亚小姐,她握着老伯尼留下的手枪睡着了。第二次,是所有真相要浮出水面时,有人要灭口。伦恩在黑暗中偷袭她,并把她扔到井里。马兰德夫人救了她。上来之后,发现是伦恩做的事,伦恩的车一路开,车祸死了。
科迪莉亚小姐去伯爵那里诉说整个事件的真相,偷听的利明掏出手枪,把伯爵干掉了。因为伯爵不但杀了她儿子,还亵渎了儿子的身体。这让她觉得无法忍受。
然后就是科迪莉亚和利明伪装伯爵自杀现场。与警方周旋。
最后在伯尼的上司召唤下,科迪莉亚仍旧恐惧利明会供出事实。结果利明开车身亡。
马克的同学之一马克对科迪莉亚说,死神真的是随你而来啊。
而老警长觉得,有些事情,就让它成为悬案吧。
科迪莉亚小姐回到事务所,有个年轻人正委托她调查女友是否出轨。
你看生活仍然在继续。
直觉是个好奴仆,却当不了主人。
写的没什么头绪,只是记录下来,生怕哪天我就忘了书里讲的是啥。哈哈哈
《一份不适合女人的工作》读后感(九):侦探女孩科迪莉亚·格雷
与马普尔、灰原哀等女侦探比起来,科迪莉亚·格雷并不为众人所知,但在一二十年前她还是为不少人所喜欢的。在P.D.詹姆斯的一些粉丝页上,依旧能看到读者留言说他们最喜欢的作品是“一份不适合女人的工作”。甚至,青山刚昌在创作《名侦探柯南》里的灰原哀时,也参考到了科迪莉亚·格雷这个女孩,格雷Gray,意为“灰”。对于上世纪70年代而言,科迪莉亚·格雷的出世绝对是顺迎了如火如荼的女权运动,并且之后也启发了一大批作家创作女侦探。在推理小说史上,科迪莉亚·格雷绝对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只是,她的故事为什么没有流传到现在呢?很多原因,包括国内对推理小说的引进情况,整体氛围等,还有一个原因是让我感到十分遗憾的,那就是科迪莉亚·格雷系列只有两本书。为什么呢?八九十年代的时候,英国还将这本书翻拍成了电影和电视剧。可问题就出在这里,编剧之后对科迪莉亚·格雷的改动超出了P.D.詹姆斯可以忍受的范围。P.D.詹姆斯在一次访谈中说道:“他们制作了两件比较低劣的改变。首先是科迪莉亚怀孕了,他们让科迪莉亚成为了未婚先孕的母亲,一个没有感染力的愚蠢的女孩。他们完完全全地偷走了我的角色,真的。”(http://www.writersblocpresents.com/archives/james/james.htm)此后,P.D.詹姆斯就不再创作关于格雷的故事,只不过还能给她一点点戏份,在《教堂谋杀案》中,我们还能知道一下格雷与亚当·达格利什一同进餐了,仅此而已。
哎,实在可惜。科迪莉亚·格雷在我心中几乎完美,我觉得她有丰沛的心智,有特别的感受力,有同理心、同情心,当然同时见解不凡,有时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但这正是她迷人的地方。她的成长故事也特别好看,从P.D.詹姆斯那双对于阶级有敏锐观察力的眼睛中,我们能好好回味一下这个工人阶级出生的科迪莉亚·格雷是成长为一个侦探的故事。(好好体味P.D.詹姆斯的小说真的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不仅在犯罪情节上写得好,吸引人读下去,还在整体与边角料上都透出她的文学涵养和社会观的力道。)
科迪莉亚·格雷出场时才二十一岁,才在侦探事务所待满一年,就从秘书做到了合伙人,主要是原来侦探事务所的拥有者普赖德·伯尼侦探觉得她如“松鼠般警觉”,并且有不可小觑的智慧。“她拥有一头浓密的浅棕色头发……两只褐绿色的大眼睛,一副宽宽的颧骨,一张温柔且略带稚气的嘴。简直像一只猫的脸……有种沉静的美。虽然看着年轻不可靠,但也神秘不动声色。”一副外貌描写就已经定下她的基调,虽然年轻,只有二十一岁,但有成熟的魅力,不过,她自有一套处事风格。在面对马克案件的警官时,她适当地掩藏其锋芒,必要时还是要用年轻的单纯来应对。
她的父亲是一个马克思主义吟游诗人、业余革命者。母亲在分娩后便去世了,从小被寄养在不同的家庭中,这种环境让她明白如何表现出快乐,以获得爱与关照。文中有句话特别有意思,当科迪莉亚看到马克童年时阅读的书籍时,书中如此描述:“这些都是典型中产阶级家庭孩子看的书,是一代代传下来的经典,是保姆和母亲们最爱讲的故事。科迪莉亚在成年之后才接触到这些书。她小时候星期六的时间都被连环画和电视占据了。” 我对这段话特别有同感,这样的一笔带过也能让有相似经历的读者在心理暗笑吧。之后,16岁的时候,父亲觉得不再让她继续求学,“于是高级考试和奖学金都化作了泡影,开始了动荡难安的生活。她当过厨师、保育员和信差,跟着父亲和他的同志们四海为家。” 而她还是在阶级流动的环节中,工人阶级出生的她在不同的家庭中倒是默默学会了中产阶级的口音,这口音在后文中又帮上了她的忙,让她赢得了陪审团的信任;并且在毕业后她广泛阅读,且因为在画廊中传递信息而阅读了许多画作,这是一种主动求知的过程,即使是一个只有高中学历的女生,但所拥有的大脑却是相当不凡。等她的父亲在罗马去世后,她才回到英国,在秘书工作介绍所挂名后,就进入了普赖德·伯尼的侦探事务所。
之后就是科迪莉亚探案的过程了,指的注意的是,她对马克产生了”同连相惜“的情愫。马克兰德小姐,就是夏树庄园的那个女人曾经提醒过科迪莉亚,与死去的人产生情感关联是危险的。而这危险也就是让案件在后续的揭露上变得更加复杂。科迪莉亚会对马克产生这样的情愫一方面是因为她是一个纯粹的人,对谁好对谁冷硬,完全有一套自己的方式;另一方面就是马克的身世、并不幸福的童年,让科迪莉亚产生了同理心,这就是文中会提到科迪莉亚成长故事的重要原因。
于是,科迪莉亚在办案时投入了很多自己的道德感和价值判断,她的这种方式不同于一般人,这种方式也让小说脱俗而呈现出一些哲理之美。这里,就要提到科迪莉亚个人的判断和她作为侦探的职业道德上来了。科迪莉亚是一个业余的侦探,还私自配枪,这是与警方完全不同的破案过程,侦探是要忠于自己的雇主?还是破案,抓到凶手让真相大白?这可能是科迪莉亚需要考量的问题。但由于雇主的特殊性,案件的特殊性,以及科迪莉亚对马克的保护之心,让科迪莉亚做出了一个不太符合侦探规则的事情,隐瞒甚至撒谎。如果书名“不适合女人的工作”有一丝丝正向意思的话,那很有可能作者是想说,这个女孩子从职业道德上还不足以成为一个侦探。但是从才智与觉察力上,科迪莉亚是完全胜人一筹的。我们或许可以想象,书名中“一份不适合女人的工作”中的“工作”二字也是非常重要,如果只是为了破案,那科迪莉亚可以胜任,但如果当侦探,甚至于说当警探,那科迪莉亚可能要三思了。不过,换句话讲,侦探一定要如此吗?一个业余的侦探是否可以有另外一套规则呢?科迪莉亚的做法算是一种对规则边线的触碰吧。
不过呢,最后,亚当·达格利什出场了,一切完美结束,所有不平衡的事物都在这个达观又充满智慧的人身上取得了暂时的平衡。亚当·达格利什接受了科迪莉亚的谎言。亚当可真是救星啊~不过,换种角度讲,这也可以理解为亚当·达格利什的妥协吧。知道科迪莉亚的聪明,并因为她是普赖德·伯尼的合伙人而放松了严苛。
《一份不适合女人的工作》读后感(十):女侦探
《名侦探柯南》里灰原哀的姓氏取自书中的女侦探格雷。灰原哀(英文译名:Vi Graythorn)姓氏中的“灰”即取科迪莉亚的姓氏格雷(Gray)的意思,这正是《名侦探柯南》作者青山刚昌向P·D·詹姆斯致敬的一种方式。 不禁让人好奇那独立坚强,聪明机警的小灰(IT部门的一个男同事用她来做QQ头像)的原型究竟如何?P·D又是怎样的作家?
·D不纠结于设计精巧和复杂谜题,注重塑造人物,无论是主角还是小人物个个血肉丰满,菱角分明,她将各类人物及他们错综复杂的生活揉搓进科迪莉亚寻求真相的过程中。 字里行间洋溢着文学气息,感觉英国的推理小说总都带着这样的特质。
科迪莉亚本来的人生路线是从专科学校毕业成为一名优秀的秘书,工作一两年后遇到一个好男人,结婚辞职生娃,幸福的和家人生活在一起。但是科迪莉亚在一次秘书工作中遇到了她的导师,老板,合伙人,挚友,伯尼,他看到了科迪莉亚内心的激情,他遇见到那双打字的纤细小手握枪射击的可能性,于是科迪莉亚的人生路线开始整个跑偏了,偏得还蛮糟糕。无论是那时的英国还是现在的天朝,女侦探可都不是什么正经人家希望自己女儿去做的职业,这不是一份适合女人的工作。但科迪莉亚非常喜欢这份工作,而且做得还不错。
这不禁让人想起了罗伯特·加尔布雷思Robert·Galbraith(J·K·罗琳)的《布谷鸟的呼唤》和《蚕》,同样是男侦探和女秘书的设定,同样是聪慧有潜质有对侦探这个职业怀抱热情的女秘书被男侦探发掘和培养,只是主角和配角的戏份对调了。 不知道是不是罗琳从P·D·詹姆斯的作品中获得灵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