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乌合之众》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乌合之众》读后感10篇

2018-06-10 21:5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乌合之众》读后感10篇

  《乌合之众》是一本由古斯塔夫·勒庞 (Gustave Le Bon)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9.00,页数:31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乌合之众》读后感(一):迷路的群众

  作者勒庞在此书中围绕着群众心理机制研究来披露他一针见血的观点个人极易受到群体思想影响,以至于理性降至最低点。 常见例子如为什么谦谦君子在群体的支持下会变得粗野不堪、肆无惮忌? 为什么打动群体的观念总是经不住严密的推理? “文革”中的单纯学生又为什么会做出种种丧心病狂举动

  人是群体动物,脱离群体的生活容易导致一系列生理或者心理上的问题。因此,为了规避这些问题,人会通过各种各样方式使自己融入某些圈子。同一个圈中的人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样的“价值认同”,即他们具有相同的观点。 比如,“家长圈子”中的父母们共同认同的观点:”需要尽量给孩子灌输更多的知识,已让其能考入重点大学,这样将来才会有成就“。 如果有个别存在冲突的观点,比如”需要尽量发掘孩子自身的潜能培养他/她的心智而不单单是灌输知识“,其个人观点极其容易埋没在群众思想中。再加上个人观点很容易受到群体思想排斥,从而个人倾向于顺服群众观点已便融入”圈子“。由此可见,群体思想本身也容易导致更多非理性的结果

  总体来讲,书的内容有趣,不过翻译版本再好也不及原版真切,毕竟翻译是两个人思考产物

  《乌合之众》读后感(二):烏合之眾

  很小巧的一冊書,年初開始閱讀,現在才結束,前半部讀得異常艱難,後半部略為精彩,烏合之眾是勒龐在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寫下的社會心理學著作,存在諸多不公平公正的偏見,受當時社會環境和人文氣氛的影響,思維的超前意識也無法規避其局限性的事實,但是有些觀點放在當下仍然適用,歷史是在不斷的重複上演它的過程,勒龐過人的“問題意識”,使他的見識即使只從經驗層面看,也沒有人敢於斷然否認其價值。

  烏合之眾基於群體來表述,離開群體來討論個體,有些觀點就不一定成立,在公民中不難發現群體表現出來的一致性的心理狀態,個人會受道德約束的捆綁,當群體意識被強調,群體中的個體失去智慧,表現出偏執的熱情,整體智力水平降低機制發生作用,個人意識不受控制的烏合之眾時便成為魔怔,維護其地位。群體一旦效忠於領袖,不管是黨的領袖還是國家的領袖,它便立刻失去了自己的個性。服從領袖的群體是處在他的名望的影響之下,並且這種服從不受利益感激之情的支配,人們的思維是存在惰性的,大多數人都會選取不用思考的情況下,最符合感情的方式。

  一悲一喜一枯榮,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能為己所用,適應變化的環境,超越無意識和本我。蘇格拉底曾說“民主就是用修辭來煽動暴民,所以絕不能把國家交給民眾”。

  群眾從未渴求真理,他們對不合口味的證據視而不見。假如謬誤對他們有誘惑力,他們更願意崇拜謬誤。誰向他們提供幻覺,誰就可以輕易地成為他們的主人;誰摧毀他們的幻覺,誰就會成為他們的犧牲品。

  行為經濟學中去除了理性人假設,是更為實用的經濟學,通過人們的經濟行為來分析背後潛在的規律,可能就是研究群眾為什麼容易成為烏合之眾吧?這樣看來,群眾似乎是一個貶義詞,所以努力不成為群眾(指思想與思考方式)也是一種成功吧。

  《乌合之众》读后感(三):读书| 《乌合之众》

  《乌合之众》是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的代表作。他从1894年开始,写了一系列社会心理学著作,以这本最为著名。关于该书的江湖地位,一般以美国社会心理学大师奥尔波特的评价作为定论: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已经写出的著作中,最有影响者,也许非勒庞的《乌合之众》莫属。

  该书被翻译成近20种语言,其中在中国的译本就有9种之多。我读的是由冯克利翻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出的第三版。

  因为身处大众传媒行业,由电视领域迁延至电影市场,对该书一直十分向往。此次阅读,主要出发点是针对电影观众观影场域氛围、受媒体舆论和身边口碑影响下,作为群体的心理特征,试图逆向寻求如何通过电影内容和大众媒体,最准确而高效地对观众产生影响。简单说,就是试图从社会心理的理论源头,寻找关于通俗文化产品路径:为什么会产生“爆款”,以及怎样设计和运作“爆款”?

  全书分为三卷,分别讲述群体心理、群体的意见信念以及不同群体的分类及其特点

  在第一卷,《群体心理》中,作者介绍了群体的一般特征、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群体的观念、理性与想象力,以及群体信仰所采取的宗教形式

  在一定的条件下,一群人会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完全不同于其中的个人所具有的特点,他们聚集在一起,感情和思想采取同一个方向自觉个性消失,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这就是“群体”,也即“乌合之众”。

  “乌合之众”语带贬义事实上,这本书所指的,就是贬义。因为,在集体心理中,个人的才智被削弱了,从而他们的个性也被削弱了,异质性被同质性所吞没,无意识品质占了上风。所以,群体中累加在一起的只有愚蠢而不是天生的智慧。

  这里插入另一个个人看法,我向来不信任所谓的“头脑风暴”,一群人在一起瞎说,号称碰撞,其实认识深度和智力水准完全不在同一个维度,其结果是大大降低思考效率远远不及个体安静环境下的冥思苦想和灵光乍现。

  群体意识在拉低智商之余,还产生一种趋同性,淹没异见,扼杀个性。

  其心理机制是这样的:“因为人多势众而一时产生的力量感,会使群体表现出一些孤立的个人不可能有的情绪行动。在群体中间,傻瓜、愚蠢和心怀妒忌的人,摆脱了自己卑微无能感觉,会感觉到一种残忍短暂但又巨大的力量。”

  作者是以法国大革命为主要分析样本,熟悉政治斗争氛围的我们从中可以从众嗅到历史气息,并自动脑补所有在行政高压话语霸权之下的各种画面

  在本卷中,作者还特别提到了“在剧场观察事物特殊立场”,他指出,这种立场毫无疑问是存在的,但是它的原则常识逻辑基本上毫无相同之处。

  他简明但是确切地说了几点,对今天的电影市场依然有效。120年前啊,亲们!太阳底下并无新事。

  1、“打动观众的艺术当然品位低下,不过这也需要特殊的才能。”

  就是说,所谓“爆款”,其内容的准入门槛一定要低,要针对最大的人群基数,但是要伺候好这个“大多数”,同样是一个技术活。

  2、“通过阅读剧本解释一出戏的成功,往往是不可能的。剧院经理接受一部戏时,他们自己通常并不知道它能否取得成功。因为如果想对这事作出判断,他们必须能够把自己变成观众。”

  史上有很多被剧院经理、出版商一致拒绝而终成的“爆款”案例,至今不绝。今天的影院经理也面临同样的选择困境,更不用说身处项目前端的投资人。固化思维和路径依赖,都是与“爆款”擦肩而过的罪魁,但是“经验”,仍然是负责任的立身之本,至少能守住游戏规则底线

  同时,“剧院”这个特定的场域,有一种特殊的气场,这一点,是读剧本、看样片、小规模看片等场景无法感同身受的。

  3、“以名誉光荣爱国主义作为号召,最有可能影响到组成群体的个人,而且经常可以达到使他慷慨赴死的地步。群体未来自己只有一知半解的信仰、观念和只言片语,便英勇地面对死亡,这样的事例何止千万!” “剧院里的观众要求作品中的英雄有着夸张的美德。一般也可以看到,一次集会,即使其成员品质低劣,通常也会表现得一本正经。”

  这里涉及到“爆款”的内容性质,即符合普世价值的伟光正,拔高的道德标准,超现实的英雄形象,才有可能“燃”。

  4、“影响民众想象力的,并不是事实本身,而是它们发生和引起注意的方式。” “万万不可求助于智力或推理,安东尼让民众反对谋杀凯撒的人,采用的办法并不是机智的说理,而是对民众宣读凯撒的遗嘱,用手指着他的尸体。”

  这里涉及“爆款”在内容表达上的方法论,简单、直给、形象、煽情奇妙的是,这个方法论同样适用于“爆款”的传播推广

  在第二卷,《群体的意见与信念》中,作者分析了群体的意见与信念中的间接因素、直接因素,群体领袖及其说服的手法,以及群体的信念与意见的变化范围

  在对群体意见的构成及传播的研究结论中,至少有3条依然符合今天的通俗文化市场运作。

  1、“群众从来就没有渴望过真理,面对那些不合口味的证据,他们会拂袖而去,假如谬论对他们有诱惑力,他们更愿意崇拜谬论。凡是能向他们提供幻觉的,也可以很容易地成为他们的主人,凡是让他们幻灭的,都会成为他们的牺牲品。”

  除社会政治现象外,这个观点还特别适宜解释大众娱乐消费品的内容逻辑,即造梦的、反现实的、精神按摩的,最适合集体意淫

  2、“当领袖们打算用观念和信念——例如利用现代的各种社会学说——影响群体的头脑时,他们所借助的手段各有不同。其中有三种手段最为重要,也十分明确,即断言法、重复法和传染法。”

  脑白金的广告,从内容制定到传播方式都证明了这一点。同样,对一部电影核心概念的传播,也可以由此制定策略

  3、“一切与民族普遍信念和情感相悖的东西,都没有持久力,逆流不久便又回到了主河道。”

  普世价值,文化认同,是“爆款”内容的基本伦理

  在第三卷,《不同群体的分类及其特点》中,主要介绍了群体的分类、被称为犯罪群体的群体、刑事案件的陪审团、选民群体以及议会。

  其中,与我的阅读初衷交集部分,是还是关于群体的智商拉低现象:“一切集体,不管其成员如何,全都患有智力低下症。在群体中,人们总是倾向于变得智力平平,在一般性问题上,40名院士的投票不会比40个卖水人所投的票更高明。”

  所以,不要去理会几个习惯于故作惊人之语的影评人、意见领袖的小众观点,由于群体的智力低下,内容上的低门槛,认知上的无障碍,情绪上的受共振,接受过程的被催眠,这一切才有产生的起点,以及实施的温床。

  在勒庞的时代,“乌合之众”的集合和集体行动都依靠舆论的多米诺效应肉身的聚合,还有其地域影响力上的局限性;而在今天,“乌合之众”的聚合,已经由无孔不入网络技术大大提升了传播速度和覆盖面,并迅速变现为实体社交行为,除了文化认同感带来的天然壁垒,没有什么能阻挡“群氓”的集体狂欢。

  《乌合之众》读后感(四):给普世价值“民主”的一盆冷水

  “民主”作为当下的普世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是以“理性人”作为基础,认为人可以为自己做出最好的决定政府干预应该最小,让选民用投票来决定自己国家的未来。

  然而,通过对群体的无意识、无理性、无定性的充满嘲讽又不失忧虑的论述,勒庞给对“民主”的无脑追捧浇上了一盆冷水。正如他在法国大革命中看到的那样,失控狂暴的人民以民主自由之名干出了暴政独裁的事,让人不由得对“民主”打上一个问号。他甚至还像马基雅维利那样给想控制民意的领袖提出了三个建议:断言;重复;传染。可怕的是,虽然他早就警示过,这样的控制和引导还在不断发生在我们当下的民众身上。

  那么,因为有被贬得一无是处的群众,我们果真还是应该呼吁一个家长式的集权政府吗?我不同意,勒庞也并没这么说。他也表示,虽然有种种弊端,议会、陪审团等民主制度的产物还是当下最好的。他说“我不可能仍然认为,我不应当去和陪审团打交道,而应当去找地方官。从前者那里我还有些找回清白机会,让后者认错的机会却是微乎其微。”“议会的运作虽然面对所有这些困难,它仍然是人类迄今为止已经发现的最佳统治方式。”

  我们还是应当对民主抱有信心,然而绝不能止步于此。民主不是终点,是通往终点之路。像勒庞、托克维尔那样对民主政体保持警惕时刻反省,才能不断地从制度上完善经典经济学说,好的制度允许自私鼓励自私。有没有一种制度允许非理性呢?因为看起来,人越来越难以被称作“rational”了。

  勒庞对女性歧视明显种族主义让阅读经验不太流畅,时不时就要停下来摇一阵子头。。

  《乌合之众》读后感(五):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说实话,这本书现在看来错误和真理一样多,但是可以原谅。因为迄今为止,被推翻的所谓真理在人类历史不知凡几,这本书问世两百多年了,居然还有现在仍然正确的结论,不容易。

  我认为正确的结论之一,就是勒庞指出了影响群众意志的三个要素:断言、重复和夸张。现在所谓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不过是这三个要素通俗的演绎。

  那么问题来了,重要的事情说三遍难道不是仅指重复,这又和断言,夸张有什么关系?稍安勿躁,请听我慢慢道来。

  在此之前,我要稍微解释一下断言的含义:就是直接说观点,不需要考虑如何去支撑这个观点,甚至不用想你的这个观点是否经得起推敲。举个最近的例子,今天英国脱离欧盟的事情,精英,专家都是基本都是留欧派,而平民都是脱欧派,面对平民这群“乌合之众”,正好用上“断言”。所以,脱欧派的领袖们,就把有关退欧利弊得失的复杂问题简化为一些简单、煽情的口号,如“夺回我们的控制权”、“收回我们的边界”、“拿回我的国家”、“6月23日将是我们的独立日”等等,你看,这就断言。听起来让你热血沸腾,跟着开始喊口号,游行了。冷静下来,想一想,这些口号没有一个是有科学或者事实做支撑,这只是别人告诉你的一种感觉。

  进入正题,开始剖析“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这句话是如何运用群体心理学了。

  “重要的事情”,是夸张。这个世界上,没有多少重要的事情。当别人在说一个结论的时候,在前面加上“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你就默认的他说的事情是重要的,甚至没有想过为什么。例如,我告诉你,“重要的事情说三遍:鹅黄素有毒!鹅黄素有毒!鹅黄素有毒!”,肯定一群人马上就转发朋友圈了,再炒作一下,火遍全国了。其实,鹅黄素根本不重要,甚至不会在你的生活中出现,他说重要,这就是夸张。

  “说”,就是断言。断言代表着某种理直气壮,还是这个例子,鹅黄素有毒,我告诉你有毒,就有毒了?没有论证,没有科学测试,直接上结论,这不是断言是什么?更可笑的是,“鹅黄素”这个东西,是我刚才想出来的一个子虚乌有的名词,在这个世界上都不存在。

  “三遍”,明显就是重复。重复让人觉得就是真理。尼采说过,“一旦要再说一遍,而且要再说三遍。”异曲同工之妙。三人成虎,假的东西说多了,自然大家就信以为真了,说三遍的目的,就是让一个人扮演三个人罢了。

  当然,本书还有很多我认为不错的观点,例如群体不会思考,群体没有理智,群体善变等等等。只是这个印象深刻,而且有所感悟,于是写下来供日后参考。

  《乌合之众》读后感(六):如何用《乌合之众》算命?

  在不知不觉中支配着人们头脑的暴政,是唯一真正的暴政。

  ——《乌合之众》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人的命运是否真的可以被演算出来?否之,历史上胸有成竹的预言家、路旁拿着《周易》信誓旦旦的算命先生们是否都是信口雌黄的江湖骗子?

  在看勒庞的《乌合之众》之前,我一直在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在研究无意识的领域下,想必勒庞和弗洛伊德是一道同行的,至少他们都关注了无意识、潜意识对个人群体以甚至于历史、文明的影响。在我阅读《乌合之众》的过程里,我似乎能看到历史的车轮在群体一双双手的推动下滚动。在短时间内,这个圆形的车轮似乎是原地循环;而勒庞则预料了这个车轮即将在时间的作用下为我们留下的车辙。文明与历史的发展轨迹尚况且可以被社会学家在一定程度上预测,由此推之,我们个人的命运又为何不可呢?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和勒庞的《乌合之众》先后帮我彻底摧毁了我关于“人是理性的动物”的看法。在生活里,我们的小小过失,无意说错的一句话都是我们潜意识跳跃进意识层面的反映,哪怕是熄灯上床睡觉的梦境都是本我与超我斗争权衡的产物。在勒庞的学说中,个体的无意识造就了集体的无意识,他在《乌合之众》中说:“可见的社会现象可能是某种巨大的无意识机制的结果,而这一机制通常超过了我们的分析范围。能够感觉到的现象可以喻为波浪,它不过是海洋深处我们一无所知的湍流的表象。”换句话来说,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他们都是非理性的集合,用理性的思维来推测他们的命运很明显是行不通的。勒庞在第二卷中用了五大间接因素(即种族、传统、时间、政治和社会制度以及教育)和四种直接因素(形象、词语和套话、幻觉、经验以及理性)为我们粗略的推演了一个可以套用在几乎所有民族性格的计算公式。我们可以发现,在群体具有冲动、易受暗示、夸张、专横的共性特点之外,不同民族的群体仍然具有不同于共性外的特性。这些特性的作用之大,甚至决定了这个民族的命运,决定了在当今世界的实力排序。勒庞在书中一再强调“种族”的概念,说:“民族主要受其种族的禀性支配,也就是说,是受着某些品质的遗传残余的支配,而所谓禀性,正是这些禀性的总和。种族和我们日常之需的枷锁,是决定我们命运的神秘主因”。总之,每个民族的特性正是决定他们走向的定海神针,无论他们在最初的选择是多么的荒谬多么的离经叛道,最后的选择都会归于他们民族的禀性,或许这些正是那些预言家凿凿谶语的奥秘所在。

  勒庞所生活的法国和当时的中国一样,都试图在摆脱几百上千年的封建制的历史惯性。然而,俗话说:“船大难掉头”,二者的结果都不乐观。即使在有着启蒙运动对人们思想改造的前提下,法国大革命以摧枯拉朽的姿态出现在1789年,历经发表《人权宣言》,确立君主立宪制,之后拿破仑、路易十八又反反复复掌握权力恢复君主专制,共和制与帝制之间的交锋终于结束在1878年,此时距革命开始已经接过过去百年了。勒庞说,“这些观念的出现并不是像掷骰子一样全凭运气,它们都深深植根于漫长的过去。当它们开花结果时,是时间为它们做好了准备。如想了解它们的起源,就必须回顾既往。它们既是历史的儿女,又是未来的母亲,然而也永远是时间的奴隶。”除了欧洲的法国,处于东亚的中国仍以实际的历史过往验证了这个观点。处于“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中国在摆脱帝制的过程显得那般的不易,从君主专制到君主立宪的失败,在尝试了资本主义后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封建制的种族和封建思想的传统观点再加上并不长的时间,便注定了法国大革命的反复与旧民族主义革命的失败。封建制是我们群体的过往,它是历史的儿女,也是我们的未来的母亲,更是我们思维的毒瘤,唯一能解决它的,便是时间,“时间是唯一的真正创造者,也是唯一的伟大毁灭者”。正像口述史学家唐德刚所论述1840年以来的革命一样,“这次惊涛骇浪的大转型,笔者试名之曰‘历史三峡’。我们要通过这个可怕的三峡,大致也也要历时两百年。”形成维持一种思想上千年,同样需要上百年才能将其根除。

  另外,在推算一个民族的命运时,不仅要看它的过往,还需要看它的思想。勒庞在书中用中国做了反面例子,“如果一个民族使自己的习俗变得过于牢固,它便不会发生变化,于是就像中国一样,变得没有改进能力”。但我却不认同勒庞的这个观点。即使中华民族因历史过于悠长的原因而趋于保守,但它仍然是一个开放的群体——我不认同你,但我并不排斥你,这样多少都可以在一点一滴中改进。在全球化的今天,真正趋于保守的国度除了阿拉伯地区已经少之又少。日本、韩国等历史包袱较小的国家在思想上缺少最少的限制,所以他们在学习西方上卓有成效。中国虽然有着较重的历史包袱,但作为思想极其灿烂的国度,“穷则变,变则通”的思想自古有之,从最后一个封建帝国内部开始的改革直到今天,中国一直没有放弃过改变,究其原因,还是在于中国思想的多源性与包容性。

  我们是谁?我们那么复杂,不是我所能想通的。除此之外,我更关心我是谁,影响构成我的因素是哪些,我的命运也是否可算的呢?

  按照勒庞的观点,我们首先是一个种族人,在共同的感情和特征下,伴随着遗传对此的日益稳固,以此基础上建立我们的文明、制度、艺术和信念,形成种族给我们的禀性,这些就是构成我的共同因素,是民族与历史打下的印记。除此之外,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早年的创伤经历以及力比多在不同时间的发展历程等诸多因素形成了我们的个性。无论是共性还是个性,他们都很大程度的隐藏在意识之下。民族共同幻想中的神话、个人睡梦中的种种意象都是本我的体现,它被文明,被超我压制,但它更接近我们自己。要推算个人的命运,不能再分析那个平日“伪装”的自己,同样要深入本我、深入潜意识中去发现规律,探寻我们的禀性。

  勒庞恐惧革命,担心革命只是“换汤不换药”,然而今天的法兰西第五共和国仍然是延续在当年共和制的道路向下不停的前进的,革命带来的新思想的碰撞为法国带来源源不断的活水,我认为这恰好是推算个人命运那把无比重要的钥匙。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勒庞也说,“在不知不觉中支配人们头脑的暴政,是唯一真正的暴政”,因为“我们无法同他们作战”。开放性的人格,敢于摆脱传统对自己影响的人,他的命运是不可算的。反之,如果是一个具有内向型人格的人,他同群体一样,“有着坚不可摧的保守本能,他们对一切传统的迷恋与崇敬是绝对的,他们对一切有可能改变自身生活基本状态的新事物,有着根深蒂固的无意识恐惧”,很明显,这种人甚至这种民族的命运在很大程度是可以推算它的命运轨迹的。

  翻来覆去读《乌合之众》,此点是最让我浮想联翩的。种族、传统对我们的影响具有如此巨大的影响,给予以我们每个民族以个性,同时也会给我们带来思维的局限性。作为个人,避免在自我的安全区里沉沦,不让局限的思想在我们头脑里形成“暴政”,这让我有点惊慌。南宋大学问家朱熹有一句脍炙人口的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思维有一个源头,不停的接受新思想、新观点,即使我们被种族、被传统的禀性赋予一身,面对复杂多面的形势我们仍然能在自己的思维海洋里寻找出合适的理论去指导自己的行动,就如同二千多年封建制的中国轮番上演王朝更替仍然能找出“变则通,通则久”的口号来说服自己改革一般。“非暴政”的思维可以不停的矫正自己的人生态度与方向,我相信,拥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的命运是不可计算的,能够计算的人生都是一沉不变的思想——他就在那里,哪怕过十年之后回来看依然如此。勒庞说:“真正的历史大动荡,并不是那些以其宏大而暴烈的场面而让我们吃惊的事情。造成文明洗心革面的唯一重要的变化,是影响到思想、观念和信仰的变化”。所以思维的开放性同样深切地影响着国运,最近日本第三大钢铁企业神户制钢所继高铁丑闻后再次曝出造假丑闻,“日本工匠精神”受到人们的质疑。二战后本欣欣向荣充满朝气的日本在不断的老龄化的趋势下创新乏力,年轻人在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日本的企业文化下不思进取,国运就此走下坡路也是可以预想得到的了。

  那么,作为学生的我们,去哪里寻找多样的思维,不停的更新自己头脑里的数据库呢?我想,给我们的选择并不多,而且论调“陈旧”——唯有读书。书籍是思维的活水,不停的冲击着我们的头层,说不定哪天又打通了我们头脑里哪根不为人知的经脉呢!其实除了书籍以外,良性利用网络同样可以丰富自己的见识,然而现实是我们难以彻底掌控网络在生活中的度,弊大于利,索性不谈。

  最后,“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勒庞既然在全书如此强调有组织的群体拥有着如此强大的力量,为何不与力量与友,何至于本能的站在这股力量的对面,喋喋不休。但正如序言中罗伯特·墨顿所说的那样:“一流的头脑即使犯下错误,也会给人带来收获”,在勒庞自身的断言、重复、传染中我也真切地感受到了群体具有的种种特性,即使很大部分与我们平时的看法冲突,但读后会心一笑不得感叹似乎的确如此。从被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的布鲁诺开始,再到人人见骂的“猴子”达尔文,历史欣欣然走到勒庞面前,他再次撕下我们的常识,为我们揭示了群体生活的状态。“日心说”并没有因为那场大火而销声匿迹,勒庞也没有因为武断的定论而消失在历史,不谈论对错,每一场追寻真理的行动都是一场思维革命,指出我们内心潜意识的“大实话”必然不会“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纵然当世人不接受,其后人都会以一种默认的态度赞扬。而我们,是否还能在随波的群体之中坚持自我,发出属于我们自己不一样的声音呢?

  《乌合之众》读后感(七):和而不同 做自己

  首先本书前言的确有点长,但是写得很中肯,承认了观点是带有一定局限性和绝对性,毕竟是N多年前的著作了,勒庞对于N多年以后社会的预测还是很准确的,我们会嘲笑毛毛虫效应,其实生活中的我们又何尝不是?所谓打着爱国旗号抵制日货,打砸国人日系汽车,就算爱国?鄙视辱骂肯德基就餐的国人能算爱国?文革的文攻武斗,打倒一切于国有利?

  现实中有太多的事件只因无知吃瓜群体,才让事件愈演愈烈,偏离的真相,成为少数人谋利的工具。西方有苏格拉底以“不敬神”和“蛊惑青年”的莫须有罪名被多数人判处死刑;明朝有中了皇太极反间计的大明帝国名将袁崇焕以“磔刑”(分裂肢体)处死于北京西市,行刑时,围观的“大众”生啖其肉,可怜袁督师大好男儿,顷刻间尸骨无存。这两个故事充分说明了群体情绪的无知与可怕。所以我们要时刻告诫自己,站在远处,对群体的思想要进行独立的思考,杜绝个体思想的迷失。

  个人认为《乌合之众》对自己又帮助是因为,本书犹如一面直击心灵的镜子,照看这面镜子,为的是警惕自己不要沦为“乌合之众”。否则,在投票处死苏格拉底、生啖袁崇焕的人群中,就会有你有我。最后还是推荐大家选择性阅读本书,不能看书评人云亦云,毕竟尽信书不如无书。愿大家都能:拨开眼前的迷雾,觅得生命的前路。

  《乌合之众》读后感(八):《乌合之众》读后感以及知识梳理

  《乌合之众》是一部杰出的大众心理学著作,对群体的性质、群体的感情道信观念理性等各方面的心理进行了一次全面的研究和解释,足以让读者对群体以及群体事件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本书的知识体系和要点事实上更多是从作者个人的经验和感知出发,也许有很多观点是没有经过系统性的验证,甚至很多观点过于偏激。就像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一样,不能作为严格的学术著作。但是毫无疑问,本书依然能给读书带来非常之多的启发。另外一点是不知道是基于作者的语言和习惯还是翻译过来的原因,本书的大部分语言结构读机来不会十分顺畅,你得慢慢地读才能将一句话理解清楚,也对本书的知识体系的梳理造成一定的困难。

  《乌合之众》知识要点梳理

  第一卷:群体心理

  第一章:群体的一般特征

  1.感情以及思想全部采取同一个方向,形成集体心理

  2.个性消失

  集体心理的来源

  1.人在智力上差异很大,却有着非常相似的无意识本能和情感

  2.人的本能和情感具有传染性和暗示性,足以使他们的感情和思想转向同一个方向

  3.集体让人感觉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使得个人敢于发泄本能的欲望,不必承担责任后果

  第二章: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

  1.群体冲动、多变、急躁

  群体心理来源于人的本能,人的本能受脊椎神经影响,受刺激的脊椎神经反应往往往显得冲动、多变、急躁,而不经过大脑神经思考。

  2.群体易受暗示和轻信

  人往往是迷惘和无知的,所以人群中谁先给出看似合理的观点,往往就会被首先接受并先入为主。所以群体易受暗示。其生物本能类似于鱼群。

  3.群体情绪夸张与单纯

  群体的感情由于暗示和传染会迅速扩大到极夸张的程度,全然不知怀疑和不确定性是何物。

  4.群体偏执、专横和保守

  群体偏执专横保守这些属性来源于形成群体的种族、宗教等,这些性质形成了个人和群体,根深蒂固,即使是发生思想革命也很难将其根除。

  5.群体的道德

  群体倾向两个极端,要么极度残忍,要么极度道德。

  第三章:群体的观念、理性与想像力

  1.群体的观念

  每一种文明都是几个基本观念的产物

  观念分两类,一类是因一时环境影响的观念,来去匆匆;另一类是基本观念,因为环境、遗传等原因具有极大的稳定性,例如宗教、社会主义观念和民主观念等。

  无论多么高级的观念在群体化时都会变得形象化、简单明了,甚至矛盾和不合逻辑。群体观念必须简单化和形象化才能被接受。

  2.群体的理性

  群体没有理性,群体在推理的时候只是把彼此不同、只在表面相似的事物搅在一起,并立即把具体事物普遍化。

  3.群体的想象力

  群体缺乏理性但想象力强大而活跃。群体想象具有形象思维,因此群体只能被形象所打动。

  影响群体的想象力绝对不能采用论证的方式;影响民众想象力的并不是事实本身,而是它们发生和引起注意的方式 。

  第四章:群体信仰和采取的宗教形式

  群体的信念都具遥宗教的形式,

  第二卷:群体的意见与信念

  第一章:群体的意见与信念中的间接因素

  1.种族

  种族是构成“你是谁”的基本要素,所以种族的几种基本信念是形成人的基本信念,这种影响根深蒂固,即例形成不同的群体也受到种族的影响。

  2.传统

  传统代表过去的观念、欲望和感情,传统是种族的外在表现形式。这种表现形式是向外表达自己是谁的表现方式,也是构成个人的基本要素,所以群体的意见与信念也会受到种族的影响。

  3.时间

  种族需要时间来形成,群体的信念的诞生、成长和死亡也需要时间来形成。所以有些观念能在一个时代实现,却不能在另一个时代实现。

  4.政治和社会制度

  种种制度是观念、感情和习俗的产物,而观念、感情和习俗不会随着改写法典而被一并改写。所以民主制度能让美国高度繁荣,却让墨西哥混乱可悲。

  5.教育

  教育是形成思维和观念的主要途径,教育对群体的意见和信念有着重要的影响。

  第二章:群体意见的直接因素

  1.形象、词语和套话

  群体是形象思维的,所以经过艺术化表现的形象能对群体的信念形成直接的影响。

  词语和套话的对群体意见和信念的影响与它们所唤醒的形象有关。

  2.幻觉

  群体对现在的理解、对未来的期待都需要幻觉来支撑,凡是向他们提供幻觉的,很容易成为他们的主人;凡是让他们幻灭的,都会成为他们的牺牲品。

  3.经验

  经验是能够让真理在群众心中牢固生根,让过于危险的幻想破灭的有效手段。

  4.理性

  群体不受推理影响,只能理解拼凑起来的观念。向群体演说时要诉诸他们的感情而不是他们的理性。

  要让群体相信什么,首先得搞清楚让他们兴奋的感情,并且装出自己也有这种感情的样子,然后借助于初级的联想方式,用一些非常著名的暗示性形象,去改变他们的看法,再一一回到最初提出的观点上来。

  第三章:群体领袖及说服的手法

  1.群体的领袖

  群体生物会本能地让自己处于一个头领的统治之下,他的意见是群体形成意见并取得一致的核心。所以群体的灵魂中占上风的不是对自由的要求,而是当奴才的欲望。

  2.领袖的动员手段:断言、重复和传染

  断言:作出简洁有力的断言,不理睬任何推理和证据,是让某种观念直接进入群众头脑最可靠的方法之一。

  重复:不断重复的说法会进入我们无意识的自我深层区域,而我们的行为动机正是在这里形成的。

  传染:人是迷惘的,所以在群体中会形成流行意见,并且具有强大的传染力。各种观念、感情、情绪和信念在群体中具有强病菌一样强大的传染力。本能类似于动物有模仿的天性。

  3.名望

  名望是一切权力的主因。无论是个、物、还是观念所持有的名词,总能引起群体的幻觉并让其征服。名望阻止我们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让我们的判断力彻底麻木。

  第四章:群体的信念与意见的变化范围

  1.牢固的信念

  种族有重要而持久的信仰,它们能够数百年保持不变,整是构成整个文明的基石。例如封建主义、基督教 等。

  群体的信念开始受到质疑的时刻就是这种信念开始衰亡的时刻。

  2.群众意见的多变

  群众多是无知,所以其意见常常是多变的。只不过一切与民族的普遍信念和情感相悖的东西都没有持久力,不可能具有稳定性的意见。

  第三卷:不同群体的分类及其特点

  第一章:群体的分类

  1.异质性群体

  a.无名称群体(如街头群体)

  .有名称群体(如陪审团、议会等)

  2.同质性群体

  a.派别(政治派别、宗教派别)

  .身份团体(军人、僧侣、劳工等)

  c.阶级(中产阶级、农民阶级等)

  第二章:被称为犯罪的群体

  群体犯罪的动机是一种强烈的暗示,参与犯罪的个人事后会坚信他们的行为是在履行责任。

  第三章:刑事案件的陪审团

  1.陪审团是异质性群体的一种,易受暗示和缺乏推理能力,受无意识情绪支配。

  2.陪审团像群体一样,受感情因素的强烈影响,很少被证据所打动。(杰出的律师主要是打动陪审团的感情)

  3.像所有群体一样,陪审团里也存在着少数对别人有支配作用的人。(律师只要争取这些左右着普遍观点的灵魂人物即可)

  第四章:选民群体

  1.选民群体缺少推理能力和批判精神、轻信、易怒、并且头脑简单。

  2.说服选民的方法:

  a.候选人应当具有名望。

  .断言、重复地、传染。

  第五章:议会

  1.意见的简单化是议会的重要特征之一

  2.座谈会中的群体很容易受暗示的影响,暗示都来自享有名望的领袖。

  3.群体一旦效忠于领袖,它便立刻失去了自己的个性。

  后记:人们似乎热爱自由,其实只是痛恨主子。

  《乌合之众》读后感(九):乌合之众——观后感

  总体来说很不错,有一些偏见,但是对于群众的心理分析我觉得非常对,在群众中智商不起作用,集体的观点容易受到影响,所以他们更容易成为乌合之众。下面说一些看书的感想。

  1 “一切精神结构都包含着各种性格的可能性,环境的突变就会使这种可能性表现出来”——这也是我之前和人一直在讨论的问题所以说很多人在换了一个环境之后会让你觉得他变了,但是我认为其实并不是他变了而是他的潜意识中存在这种性格,只是原有的环境中没有让他这点性格凸显出来的因素。不是故人心易变,而且你未看透故人。

  2“群体的某些特点,如冲动、急躁、缺乏理性、没有判断力和批判精神、夸大感情,等等,几乎总是可以在低级进化形态的生命中看到,例如妇女、野蛮人和儿童”——我认为这是对女性的一种侮辱与蔑视,女性相比于男性更加的情感细腻感情丰富,但没有判断力与缺乏理性并不是女性的特点,可以说这些特点很多人都具有,但不该用妇女来举例。

  3“只要看一下最确凿的证据对大多数人的影响多么微不足道,立刻就可以搞清楚这个事实。十分明显的证据,也许会被有教养的人接受,但是信徒很快就会被他的无意识的自我重新带回他原来的观点”——人们只愿意相信他们希望看到的。

  4“这些观念的出现并不是像掷骰子一样全凭运气,它们都深深植根于漫长的过去。当它们开花结果时,是时间为它们做好了准备”——所以, 不同时代的人存在不同的观点, 一个时代人的观点正是所处于这个时代的群体的观点,这些观点受他们所处环境的影响,受周围人的影响,受教育影响,归根究底是时代的影响,而时代的不同在于其所处于历史中的时间的不同。

  5“教育能够使一个国家的年轻人了解到这个国家会变成什么样子。为当前这一代人提供的教育,有理由让人灰心丧气。”——这一章其实反对的是填鸭式教育。我个人还是认为教育对人观点形成有很大意义,不只是学校教育,还有家庭教育,自身读书所受教育。

  6“昨天受群众拥戴的英雄一旦失败,今天就会受到侮辱。当然,名望越高,反应也会越强烈”——你也失败了啊,和我一样的人凭什么以前享有那么好的待遇,现在轮到我可以踩你了。群众就是这样的畸形的心态。

  7“群众从来就没有渴望过真理,面对那些不合口味的证据,他们会拂袖而去,假如谬论对他们有诱惑力,他们更愿意崇拜谬论。凡是能向他们供应幻觉的,也可以很容易地成为他们的主人,凡是让他们幻灭的,都会成为他们的牺牲品。”——群众想要的不是真相,而且一种自我满足。如网上某些网友,他们想要的不是真相,而是茶余饭后的谈资,是获得自我认同的满足感。所以群众容易被利用,他们打着正义的旗号进行自我宣泄,他们自认为正义实则在进行网络暴力。所以,有人打着各种反XX旗号不过是为了责骂某个人,当这件事发生在另一个人身上时他们便会为其找借口。说到底,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幻觉。真相是什么?若不满足自己的想象,他们则选择视而不见,所以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

  《乌合之众》读后感(十):勒庞之群体心理分析

  一开始被安利《乌合之众》,是因为这么一句话——“群众从来就没有渴望过真理,面对那些不合口味的证据,他们会拂袖而去,假如谬论对他们有诱惑力,他们更愿意崇拜谬论。”

  前50页几乎要弃书,因心理学我毫无基础,大多是看不懂的内容,之后才慢慢渐入佳境。

  勒庞的《乌合之众》借助于历史,努力找出群体性格和行为中一再出现的相似之处。书写成于1895年,勒庞所处的年代、所处的国度,百年来经历过了许多政治动荡,其中法国大革命、热月政变、雾月政变……无一不体现了群体的激情与力量。群体是有力的,这毋庸置疑,然而群体是否总是明智的呢?勒庞说,并不是。

  勒庞认为,“群体中累加在一起的只有愚蠢而不是天生的智慧”,无论群体是由工人、农民组成,还是由商人、科学家、政治家组成,群体的这一特质都不受影响。因为“组成群体的个人有意识的人格消失,无意识的人格得势,思想和感情因暗示和相互传染作用而转向一个共同的方向。”而且“个人在群体中敢于发泄出本能的欲望,而在独自一人时,则必须对欲望加以克制。群体是个无名氏,因此也不必承担责任,因此总是约束个人的责任感消失了。”

  这与我们中国自古以来的说法“一个好汉三个帮”,“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非常不同。与欧洲自古的议会制度也反其道而行。(后面勒庞也特地分析了议会制,得出的结果依然如此。)

  有趣的是勒庞对领导群体的领袖特质作出了分析和总结,他认为,能够用演讲煽动群众的领袖,往往“并不具备敏锐的头脑和深谋远虑的天赋”,因为这种品质一般让人犹疑不决,无法煽动和感染他人。事实上,领袖具备的特质是“神经质的、好兴奋的、半癫狂的”人,“不管他们坚持的观念或追求的目标多么荒诞,他们的信念是如此坚定,这使得任何理性思维对他们都不起作用”,在这段分析里,我仿佛看到了这本书成之后几十年,一个蓄着小胡子的神经质的人,带领一个民族,发动了一场世界大战。

  勒庞对领袖的分析具有很好的概括性和前瞻性,使他对群体的分析一下子让人不得不信服。“偶尔也有智力超群、受过高等教育的领袖,但是具备这种品质通常对他不但无益反而有害。如果他想说明事情有多么复杂,同意作出解释和促进理解,他的智力就会使他变得宽宏大量,这会大大削弱使徒们所必需的信念的强度与粗暴。在所有时代,尤其是在大革命时期,伟大的民众领袖头脑之狭隘惊人瞠目;但影响力最大的,肯定也是头脑最褊狭的人。”不知这段话你们想到了哪位领袖?我倒是想起一位。

  勒庞对于演讲技巧也做了很有趣的概括,他认为,逻辑和推理,会使演讲沦于说教,一个聪明的演讲者,会直接用“断言、重复、传染”来带动群众。如果认真去听一次成功的演讲,会发现内容根本经不起推敲。

  这本书是一本非常有趣的分析,它的有趣不在于它一定是正确的,而在于它的见解和现代社会的格格不入。现代是凡事提倡民主的社会,勒庞的书却在反民意。然而却又恰恰是这样格格不入的内容,依然可以解释很多现代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很多对于演讲者如何带动群众的建议,甚至可以为我的工作所用。勒庞的理论系统,也许不如孟德斯鸠和托克维尔,但他自成一派,别有思想价值。

  很多有价值的内容,无法在此一一阐述,总之,此书值得反复阅读并做笔记记录。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