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乌合之众》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乌合之众》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4-27 21:0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乌合之众》读后感精选10篇

  《乌合之众》是一本由古斯塔夫·勒庞 (Le Bon G.)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5.00,页数:25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乌合之众》读后感(一):不要成为《乌合之众》的“乌合之众”

  当今能够颠覆我三观的书已经很少,而这本一百二十多年前的名著差点儿做到了。

  对我——甚至大部分中国人来说,“人民”、“群众”等代表大众词语往往是合用的,绝大多数人们不会像语言学家那样详细区分其差别,它们隐含的往往是“强大”、“积极”、“正确”等正面的含义国人一直以来的思想教育是: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社会发展是人民群众推动的,只有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取得胜利......也许正是书中和实际教育的强烈反差,才会使这本书现在如此受追捧。

  勒庞像是一个用温和语调讲着冰冷甚至残酷语言的机器人,来洞察人类群体性。书中所说的群众并非单独个体的集合,而是因某事件而聚合个体的群众,身处“群众”中的个体,会消失自己个性,进而形成一种非理性意识的“群众心理”,具体表现是:冲动、易变、急躁、轻信、偏执、专横、保守。书中常见的这些负面关键词,以及相关学术阐释,绝对是给我带来毁三观般的触动

  “人们一旦结为一体,就获得了特有的心理特征,就像细胞构成生命一样。”

  “暗示对群众里的每个人都起作用,又因为人们的相互作用而得到加强。”

  “群众的情绪夸张,容易膨胀,一旦表现出来,任何情绪都能通过暗示和传染过程迅速传播。”

  我们确实也能感觉到,身处一个集体当中,总有一种隐隐约约、说不清道不明的“气场”或“氛围”。勒庞通过以法国拿破仑和大革命时期的历史中总结经验,并结合其他欧洲史学家、思想家和心理家等诸家学说,提出自己的“群众无意识”理念,无疑是心理学的一个里程碑,其中的很多内容,即便对当下的社会心研究和群体事件的分析,都是有学术意义的。综合1895年——成书时那个时代生产力、科技水平和人们普遍受教育水平,我认为勒庞的理论在当时是基本正确的,有前瞻性的。但与此同时,在此书中勒庞对“群众”的研究结论,更多是诸如此类的“危言耸听”:

  “群众里积累的只有愚蠢,而不是天生的智慧。”

  “群众不能正确推理,不能展现丝毫的批判精神。”

  “群众信念的特征有:盲目服从、从强烈的褊狭、狂热宣传需求,所有这些特征都寓于宗教情感中。”

  在勒庞看来:群众就是一群无意识的任人摆布的愚民。我虽不是专业从事心理学工作的,但从基本的生物认识中,也知道人类本来就是群居动物,在漫长的进化史中一点点进化为现代人类,又经过不断地协同合作发展到如今的文明社会。勒庞的很多关于“群众”观点偏激论证阐述,其实是以前民众受教育低下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乌合之众”确实很容易受驱使被煽动,而如今信息时代和普遍教育程度提高,于百余年前已经有了天壤之别。如今知名科技或商业品牌背后,都会有一个强大的团队,另外面对一些课题挑战,更需要团队的合作来攻坚克难。如果真如勒庞上述所言,那现在人类应该还生活在树上或者已被大自然所淘汰。

  在读此书前,被舆论烘托使我对这本书,对勒庞是盲目仰视的。然而真正读过此书,进而对勒庞其人略加了解之后,才发现他如同此书一样充满争议,勒庞更像是个“学术妄人”——其研究成果固然有重要意义,但观点过于极端偏激,现摘取一二:

  对历史:

  “历史著作应该被视为纯想象产物。写这样的书绝对是浪费时间。”

  对宗教:

  “群众信念的特征有:盲目服从、从强烈的褊狭、狂热宣传的需求,所有这些特征都寓于宗教情感中。”

  对“群众领袖”:

  “群众的情感有夸张的倾向,唯有极端的情绪才能打动他们。”

  “希望鼓动群众的演说家必然滥用强硬的语言,主观武断。”

  “病态紧张、容易激动、半疯半癫、近乎疯狂的人特别容易成为群众领袖的候选对象。”

  “为了让群众怀有敬畏之心,就必须与群众拉开距离。”

  “夸夸其谈、信口雌黄,总是对领袖有利的”

  ......

  书中充斥了如此极端和偏激的思想。不知这仅仅是勒庞对自我研究结论的自信,还是身为一个“妄人”的盲目自大。如果对号入座的话,狂热民族主义、邪教和极端独裁者完全符合了他的说法。当然,这无疑也成了这本书的一大卖点,适应了很多人的猎奇和对现实不满阴暗心理。在此书《译后记》中译者对用“乌合之众”这个略带贬义的词语作为书名,心中尚有纠结。我想,如果勒庞会中文的话,他会觉得“乌合之众”这个词绝对说到了他的心坎儿上!无疑比直译“群众心理学研究”更准确,也更吸引眼球。尤其要说明一点,北大版在正文后附录了1960年美国学者罗伯特.默顿的《<乌合之众>的诸多矛盾》一文,在我看来这篇长文比较客观评价了这本书,让读者从多角度,更宽更深的认识理解《乌合之众》和勒庞。

  其实从历史的眼光看,《乌合之众》作为心理学名著的地位肯定的,但如今有太多不切实际的追捧,甚至分析当今社会问题以引用勒庞的极端观点为傲。用当今的角度评论古人可笑的,然而用极端、过时的观点来评论当今也大为谬误,重新发现经典著作是好事,但“尽信书不如无书”,所以切莫做了《乌合之众》的“乌合之众”。

  《乌合之众》读后感(二):变迁中的乌合之众

  这是一本在社会心理学界极具争议的畅销书,它的作者勒庞让人既爱又恨:他的著作是集各家学说之所长还是涉嫌学术抄袭?是单纯对社会心理学的热爱还是为了哗众取宠时光流逝,斯人已逝,如同弗洛伊德所说,在勒庞身后,留下了无数需要重新论证的关于群众心理学的难题,在《乌合之众》中,得以观其研究群众运动种种现象深入,可每每探讨其成因则浅尝则止;也处处显露他作为一位保守主义者固有的狭隘偏见,特别是对针对女性孩童和各类史记的曲解,但对于被群众拥立后又抛下宝座的领导者唏嘘感慨,也体现着他内心几许人文情怀。也许作者本身就是极具价值,值得研究的矛盾对象,如同译者对人类社会各个群体的释义一般生动有趣。从附录默顿的评论中,对群众心理学会有一个更为全面的纵深了解与比较。

  意识决定行为,看似盲目的群众行为其实并不像它显现的那样随意,人类群居的社会形态必然会有群体诉求,而这诉求一旦遭受长期压制便会呈井喷式发展,社会发展的拐点,犹如一点就着的火药桶,疯狂的躁动亦或是极端的狂热,后果都是不可控的。我们赞美每一场正义激昂的群众运动反思那造成严重恶果的毁灭性事件,可一旦大环境再次改变,就如同勒庞书中提到的那样,人类初始的性格便又暴露无疑,作为个体的人一旦融入群众中,个人思维便宣告结束,群众中有目的、操纵方向的群体便成了领头羊,非黑即白。群众的行动力十分强大,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当代政界人士最重要的一课便是深入了解群众心理学,在驾驭群众越来越成为难题的今天,如何去引导群众,尽量不受制于群众,显得尤为重要,而重中之重便是了解群众所需。

  很是赞同勒庞从人类学出发所阐述的观点,人种和地域决定着各类约定俗成的群众性格和社会风貌,而群众性格决定了群众行为的发展方向和规模,这并不带有歧视,只是陈述事实,犹如各类不同血型人群也大抵有其固有的行为模式一般。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知识量的增加科学的普及以及意识的提高,使得世界各个角落的人类行为都在趋于同化,原始性格将会被掩埋得更深。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群众活动也慢慢由现实世界往网络世界过渡,且爆发时呈短、频、快的特点。群众们总是激昂情绪易起,而冷却愈快,观点的转变、舆论的拐点跌宕曲折令人深思。群体的行为会表现出排斥异议,极端化、情绪化及低智商化等特点在勒庞的书中也有所提及,舆论导向成为一把利剑主导话题的风向标,引导着群众的话语。人们对政治的诉求集中在领导者身上和爱国行动中,而情绪集中的宣泄,聚焦在各类社会热点事件之列,但倍感欣慰的是,理智声音不会像以前一样被淹没,群体攻击虽然存在,但智慧的观点也会强烈地还击,而在一次次的碰撞之后,是思想的聚变。法不治众,隐藏在群众中宣泄自己的不满情绪而不被制裁成为了合理的挡箭牌,理智发言,尊重他人,实名制的推进,对减少谣言数量稳定社会秩序也有很强的约束力。

  而对于未来群众文化的发展,勒庞提到会越来越平庸化、世俗化,他预测二十世纪后的人们会更加惰于思考,自主判断能力逐渐缺失,更在意别人的赞美和承认,似乎还真被他给说中了呢。

  《乌合之众》读后感(三):这是一本该放到思想史而不是任何论文参考书中的书

  之前几年,在各种场合和书单中看到过这本书,我一直就不是个喜欢跟风的人,所以对这种跟风的书,一直看得很淡。前几天开始准本写点文字垃圾之后,觉得还是要看点更疯的书,算是补充自己的知识结构,不过看完之后,确实发现国内的社会心理学和群体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有些滞后了,至少对大多数不关注心理学最新进展和对心理学一知半解的人而言,这本书确实写的不错,也可以成为推荐书目。但是,我作为一个准备折腾严肃心理学的人,还是奉劝各位别把这本书当做参考书目,或者是要知道这本书在那一个曾面上都无法成为一本合格的心理学著作。

  对于我个人而言,这本书基本上是比较失望的一本了。可能也是期望值大所以失望的大。我最失望的部分,还不是这书本身,而是这本书的翻译。不说术语是否准确,至少有一点,如果基本的语句都无法做到逻辑通顺清晰,甚至无法对重要概念给出解释诠释,对于这样的书,是需要谨慎的,所以我比较喜欢的是北大版最后的那篇评论性文章,如果我给这本书本身打1星的话,给那篇述评就要有4星了。在通观了整个社会心理学发展历程之后,述评作者比较恰当的吧勒庞界定为一名“散文家”而不是一名严肃的心理学家,毕竟那时候的心理学还处在史前史阶段,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确定一个学科的地位。而且,从逻辑论证的角度看,严肃的心理学著作需要的是实验和可重复操作结果,在严肃的学术研究面前,也需要的是详实的论证和自圆其说的分析,但遗憾的是,从任何角度,勒庞都无法做到。所以,严格意义上,这本书不能算做心理学著作,就像国内很多流行心理学和所谓的心理学著作基本就是在呵呵一样,我认为,这本书的意义仅仅只能作为一本心理学史著作而不是一本严格意义上可被当做参考书目或者推荐书目的书。

  那么,会有小伙伴问,那弗洛伊德那神神鬼鬼的书就可以么?不,您的问题问的好。弗洛伊德的很多结论有些我也不认同,只是他的医学精神病训练可以保证,即便后世的大神把弗洛伊德批得一塌糊涂,但是站在实验和可重复观察的角度看,弗洛伊德的论著还是很有参考意义的。不过,勒庞和弗洛伊德其实就像是双生一样,弗洛伊德写那本群体心理学著作参考了勒庞的书,甚至可以说整本书都在对勒庞的书加以分析和辩论,但弗洛伊德的书更具有可信度。

  但我不得不说,勒庞的高明,在于他的观察力,在于他对于世界的观察,后世有很多有趣的观点,比如说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以及群体暴力行为与宗教的关系,勒庞都注意到了,遗憾的是,站在他时代,他有能力观察却无力解释。不过,有时候,写作的意义就是让人们开始注意到曾经未曾注意到的事情,就是让知识之光照进曾经黑暗中,驱除出盲从和愚昧的轻信,而学会从理性的角度独立思考,打破当下的幻相,进而对自身的行为有更多的洞察。所以,勒庞的书,对于很多刚刚接触心理学,或者是对心理学有兴趣进一步深入了解的朋友还是可以看的。但须知,任何学科都有其自身的门径,有些门径只有内行看得清楚,对于一知半解或者并不了解的事情,还是学学维特根斯坦,保持沉默的好。

  《乌合之众》读后感(四):愤青少年古斯塔夫·勒庞

  读《乌合之众》

  作者:苏术

  我百度了一下,关于群众心理学的解释。大致就是人们会以群体的方式聚集在一起,而这样聚集在一起的群体生活,就成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群体心理。

  《乌合之众》这本书在心理学上还是想当有名气的,尽管我身边很多朋友说里面的一些话给人的感觉很激进。但是我们不能否认《乌合之众》在社会心理学上的地位。

  这本《乌合之众——群众心理研究》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写得一本心理学专著,里面表达了他对法国民族文明的失望与不满,以一个心理医生视角,去剖析人类内心隐藏的心理问题。此书1895年出版,后被疯狂再版,至1921年已印到第29版。很多人会问,这到底是一本怎样的书呢?时至今日,我细细读来似乎能体会到弗洛伊德对此书的评价。他说:“勒庞的这本书是当之无愧的名著,他极为精致地描述了集体心态。”为什么说此书精致地描写了集体心态?不得不说这本书里的内容,书里将社会现象或者事件引以为例,通过这种感同身受的例子来站在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这个事件的社会心理。

  勒庞说:“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倍感安全的归属感。”一个人在群体势力的压力下,往往会选择屈从或沉默,以免于被孤立和敌视。这同诺伊曼的“沉默的螺旋”的理论极为相似。在这样的群体里只有极少数人勇于寻求真理并敢于提出反对意见。

  当然,群体势力并不一定就是坏的。正所谓“团结就是力量”,民族的团结可以抵御外敌。课本里常说到民族凝聚力就是这个道理。没有国哪来的家,所有个体利益都是在“国”的前提下得到满足的。当国家动荡时,团体的力量才是一个民族的希望。

  但是这这里我们先忽略这种动荡的特殊时期。如果以现在稳定的时候为基础下,当人们融入一个群体后,群体的智力往往低于孤立的个人。这就像一种依赖。比如身边显著的现象:我举例于商场里卖衣服的销售。如果销售奖金按团体来算,可能其中的个人就会有懈怠或者说依赖于其中比较有能力者来为团队争取利益;但是当这样的销售奖金按个人来算,结果可想而知。因为按个人来算的话,你付出的多少拿到的就是多少。在这种竞争的情况下,个人的能力就会提高。

  文中还有非常多的观点,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书也每章前都有经典名句,在细节上非常周到。

  摘录几则,仅供参考:

  1、推动各民族演化的主要因素,从来就不是真理,而是谬误。群众从来不渴望真理,面对不合口味的证据,他们会转身离开。假如谬误有诱惑力,他们宁可把谬误神化。

  2、群众的观念和信仰特别容易靠传染扩散,绝不会靠推理来普及。

  3、凡是与种族的普遍信念和情感毫无联系的变化,都昙花一现,偏离主流的变化很快又回归主流。凡是与种族的普遍信念和情感毫无联系的意见,都不稳定,都得听任机遇的摆布,换言之,它们都得听任环境变化的摆布。

  ——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转载请联系QQ:1147679123

  《乌合之众》读后感(五):众则乌合

  [法]古斯塔夫·勒庞[著] 何道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170,000字 258页

  众则乌合

  就想译者在后面说的那样,这本一百二十余年前的书,已经有了几十个中译本了。对于我这种普通读者来说,看那种译本实际上是没有必要任何纠结的,只要认识里面的字并且能思考出其原本意义就够了。

  然而这本书确实让我很是懵圈了,无关译者的事情,是作者的锅。局限于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作者直接将妇女和儿童、原始人等同了。这个观点明显是错误的,然后就让我觉得整本书都是在胡说八道,尤其是还有那么多的缺少证明过程的断言。网络上搜索了一下,发现这本书也是褒贬不一的,我也就是释然了。

  记不清是什么时候知道有这么一本关于群众心理学的经典书籍了,下定决心是因为有一次看到有人推荐给做设计工作的人的书单里有这本书。

  阅读的过程中,就发现,的确对设计工作者有帮助。比如现在的广告,就可以说是设计工作者的作品了,不断的断言,重复,图形图像的辅助,卡通人物,主题剧情,不一而足。简而言之,就是忽悠群众买自己或甲方的产品。

  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参加同学的婚礼,和许久不见得其他同学在一起聊天。其中一位,目前加入了一个对自己有帮助的聊天群,那么两天内的聊天话题全是这伙计的主场了,各种从群里听来的看来的观点辅助自己,自己加入的群和自己的观点是多么的正确,给我们几个听众的感觉就是“我勒个去,这哥们被洗脑了”。

  同时,我也发现,这个聊天群,就是从各种古代典籍里或者西方现代高科技试验中,拿出对自己群体有利的。就是我同学的聊天套路,只谈对自己有用的。反复强调,不断断言。然后这个群体里的个人,为了让自己显得合群,也会不断的提供素材才佐证。当我们几个表示对这些东西不感兴趣之后,该同学长叹一声,说佛渡有缘人。我估计其他几个同学和我一样想的都是“我也是醉了”。估计该同学念在多年同窗的份上才没有像ISIS一样视我们为敌人。

  这本书,的确对我们有帮助,哪怕是非专业研究群众心理学的普通人。会让我们反思自己的行为,理解别人的行为。当然也不排除掌握的精深的人可以用来控制广大民众的可能。当我们作为某些群众的一员时,会不会为了求得存在感而丧失自己的独立人格,会不会和独处的时候完全不同?

  另外,作者写的那些法国历史上的事情,实在是只有一点儿印象,希望能有某位大神人物能写个注释导读本出来,本人智商下线,人在线等,挺急的。

  经典名句摘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