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读后感10篇

2018-06-14 21:2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读后感10篇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是一本由史蒂芬·柯维 (Stephen R.Covey)著作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68.00,页数:39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后感(一):我们一定要做一个高效能人士

  时隔四年后再第三遍看这本书感觉就像一本新书一样。虽然七个习惯本身没变,也许这一次特别走“心”,会带着一些学到的心理学知识,用不一样的角度理解。或者说是从经验层次理论来说,可以从行为能力层面的理解上升到价值观认同

  其实都是在解决现代人焦虑,或者是行为能力层面的问题,让人看到在这个层面背后还有价值观,身份乃至系统的问题。用经验层次理论更能理解七个习惯的逻辑来源。或者说改变不仅仅是来自于行为能力层面的努力

  具体的说,这本书是教你如何做高效能人士,或者说高效能人士应该具备的一些特质。在阐述观点前必须说清一些基本概念,或者说要展现一个地图。就像书中在第一部分铺垫最多的关于“定式”和“地图”的例子,我们也必须先搞清“效能”、“习惯”等一些概念的基本定义

  无论是基于“产出和产能平衡原则”(效能),还是作为“'知识'、'技巧'与'意愿'相互交织的结果。”(习惯)都是在巩固作者所展现的地图。包括否定个人魅力论的空洞都是在逐渐组成一张“高效能人士”的地图。

  其中一个很重要游戏规则就是,“一个人的思维定式或者地图越符合这些原则或者自然法则,就越能正确而高效地生活。”

  当然你要接纳这张地图,从内至外的接纳之后才能达成进一步的“‘成熟模式’--由依赖独立,再到互赖,不断进步。”这也是作者第一部分主要的内容。或者说是一个铺垫,然后就是七个习惯:

  习惯一,积极主动

  利用《活出生命意义》的观点引出了对于绝对论的一些不同视角。而且比较关键的不是积极态度而是积极行动。“伤害我们的并非悲惨遭遇本身,而是我们对于悲催遭遇的回应。”也就是说事实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我们选择的行动。

  整个习惯的阐述似乎也充满了经验层次的结构。从对于环境反馈行为开始,阐述到一个能力性的习惯形成,然后上升到“态度”价值观的层面,进而形成一个积极主动的身份,当然最后是灵性或者系统的部分,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关注圈”和“影响圈”的关系

  习惯二,以终为始

  正好刚刚又学了一遍NLP时间线的分镜头目标管理,对“以终为始”会特别的有感悟。“终”的关键是在于“你想要什么”。无论是说自我领导也好,以正确原则为中心也罢,其实就是在确认自己的价值观乃至身份的情况下去影响自己的能力乃至改变行为。

  如果说习惯一积极主动是一个从环境层次慢慢递进到系统层次的过程,那习惯二就是一个从上而下的影响过程。关键还是在于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从书中的方法出发,考虑安全感人生方向智慧力量源泉的角度去找寻自己的中心,当然也比较了很多看似普遍其实又非常片面的中心目标。最后的结论还是要找到自己的正确原则。而且章节最后也有些问题引导我们去找到这个中心。

  在此我只是想补充下,也许在做这个探索的过程中,如果我们把主动思考,乃至意识适当的放一下,也许更能找到自己的“终”。如果只是靠思考就能解决问题,那这个世界早就没有问题了。其实还有我们自己的原则你并不习惯去觉察。作为对书上的补充,可以多去觉察些自己身体情绪,乃至一些身体的反应

  习惯三,要事第一

  前三个习惯是基于个人的成功,或者说是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基于积极主动和以终为始的基础就可以执行要事第一的原则,按照作者的说法就是推行他所谓的第四代管理方法。

  这个第四代管理方法是主要针对紧迫性和重要性矩阵的第二象限事物。按照作者的话是,“强调以原则为中心,以良知导向,针对个人独有的使命,帮助个人平衡发展生活中的不同角色,并且全盘规划日常生活。”

  当然也介绍了具体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很有意思的是这套管理方法是从身份的角度出发,把行为的认知层次上升到身份感的层面,其实就是把在行为层次的传统时间管理,升格到身份层次的个人管理。

  习惯四,双赢思维

  当在个人领域实现独立以后,就开始在公共领域寻求高效能。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们应该始终注意一个词,或者说是一个重要假设前提,我们在谈论的是“高效能人士”。所以需要强调的是这些习惯是作为“高效能人士”的价值观,而不是做一个你认为的“好人”的价值观。或者换句话说,做一个“高效能人士”,需要具备这些关键习惯,然而有了这些习惯,你却不一定要成为作者所描述的“高效能”状态。这不一定是一个可逆命题

  很多事物间如果链接过于强化,你很容易简单的去画一个等号而忽略最初形成的原因

  回到书本身,从公众领域出发,情感账户是一个重要概念,本身用“账户”的比喻就是基于“高效能”的前提,我们需要更多更有的产出量。大家都想自己的账户里面的数字多点,这是一种欲望,于是有了这个概念。

  进而说到“双赢”,其实这个话题可以扯很多了,就像书里说的,我们很多时候是把损己利人当作了“双赢”,或者是我们很难打破“损人利己”的人们既定的模式。我只是想说也许就是因为“账户”的比喻才会造成这个局面。因为一切都是在量化和评价,而且更多的时候这是在要求我们要看到我们赢的也要知道我们输的。其实要知道光去看是看不到的,如果你能看到一切,你就是佛陀了。

  书中介绍了一些思路乃至于最后有一套方法,主要还是在让你知道如何去看。会有一些深层次的探索,个人感觉只是在找到一个能够看到“双赢”的状态进而说服双方

  很有意思地方是看到输赢四象限里面两个测量维度用的词是“勇气”和“体谅”,这也是作者认为为己和为他的一个主要出发点,多点勇气,多点体谅。想尽办法但这里还是无法量化。

  习惯五,知彼解己

  描述这个习惯的篇幅特别少,感觉并不是这很容易,反而是很难用短短的一个章节能够阐述完整的。毕竟这本是培养能力方面的书,需要一些术的部分。

  或者我们也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一个“移情”的原则,从书中的思路出发,就是从“自传式回应”的倾向(包括价值判断、追根究底、好为人师自以为是)转向有效沟通的四阶段(包括复述语句、加入解释、渗入感觉、左右脑并用)。包括这个章节的“付诸行动”部分,其实只能说给你带来一些思考,还不能完全的建立真正的移情。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止步于“移情”心目中的那个TA而已。这就涉及要一个新的问题,特别是在公众领域的这几个习惯,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综合综效都会落入一个自以为的世界里。虽然说你看到的只是你自己的世界,但如何能够真的走出自己的世界和外在多些链接多些互赖,也许这些习惯养成只是一个很小的一步,刚刚开始而已。

  习惯六,统合综效

  说实话不喜欢这个名字,感觉就是为了凑“四个字”而凑,七个习惯都是四个字更容易记忆。然而越容易记忆的东西其实会越容易忘记这个概念背后的东西。其实前面两遍看这本书对于“统合综效”没有什么感觉,就是因为忘记了具体是什么意思,而又难以从字面上去唤醒。我更喜欢书中的副标题,“开放合作”,这才是核心

  “如果一位具有相当聪明才智的人跟我意见不同,那么对方主张必定有我尚未体会奥秘,值得加以了解。”其实我还想补充一句,其他任何人都会至少有一地方比你聪明。“判断和尊重差异取长补短”,这几个字其实大家都能理解且认同,但会反复遇到同样的问题,自以为已经“了解”、“尊重”了对方,仍然无法合作。其实这个问题和双赢及移情的时候发生的问题一样,在公众领域中我们是不是真的开放自己的态度和判断。这个也许是另一个习惯,不是一天二天形成的。

  或者感觉特别是三个在公众领域的习惯,更多的是告诉你应该如何,去设定一个目标,而在行为层面如何达到这个目标却还不是很清晰。“付诸行动”部分更多的也只是给你带来些思考,或者说是养成一个在行为前思考的习惯。

  习惯七,不断更新

  作者提出的是在四个层面需要每天的不断更新,即“身体、精神智力社会/情感”。可以说是涵盖了我们能感知的所有层面,特别是前三项,不管说是“身口意”也好,“脑心腹”也罢,是现在普世中个人修行的基本思路。

  书中借用了马丁·路德的名言,“我今天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所以我要多花一个小时祷告。”也许这个一小时,或者说给自己一个更新的空间和时间比前面的基础更重要,这才是能够不断成长的源泉。

  当然看这本书的时候会带着些问题,就比如作者是怎么想出这七个习惯,而不是六个或八个?

  书的最后作者说出了一个最关键的要点,也是这些习惯的来源,“刺激与回应之间存在一段距离,成长和幸福的关键就在于我们如何利用这段距离。”作者就是用七个习惯来填充这段距离。

  或者在我看来这段距离就是“我”,无论是自我、本我、还是超我,这段距离就是在你内在发生的一切。如果从这个角度上来看,这本书就更像是一本心理书籍

  只是有点不同的是作者用一张很“咨询风格”的图表来表达,或者作者有一张很明显的自己的地图。就像最后罗列出来的基本信念,关于人类、原则、领导艺术产生效能的习惯乃至出众成绩的保持。坦率的说,在这中间我看到了当世“精英教育”的精华所在,或者说是“我们一定要做一个高效能人士”。

  这才是这本书的基础。

  或者换个角度,为什么是七,作者也解释了许多,当然还必须要解释下他的另一本书《高效能人士的第八个习惯:从效能迈向卓越》,作者主要的解释是这是与时俱进的“不断更新”。很有意思的是作者那张“图”也因此从二维的变成了三维的。

  如果按照科学家研究,很好奇这个模型会不会在某一天就会变成了十一维空间图表。我只想说,习惯本身最多是能力层面的事情,很多能力是我们应该具备的,而至于要走什么样的路,那是价值观层面的,基于同样的能力,你可以有很多的选择,也许这个空间还很大。当然我们能够聚焦在一个点上,就比如说“效能”,那我们的眼前就只会留下一条路可以走。

  当然,我很喜欢这七个习惯给我带来的思考,也发现许多自己觉得不足的地方。然而我突然想用作者和他太太的沟通方式来暂时结束我对于这本书的思考,“一是不要刨根问底,二是如果一方或双方感到痛苦就搁置话题。”

  2017-9-30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后感(二):这本书,值得你一读再读

  文/子诺不离

  对于书籍,我们许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有的书,读过一次,就不想再读了;有的书,则是读完一次,还想再读,并且每隔一段时间重读,总会有新的收获和感悟。

  对我来说,史蒂芬·柯维(Stephen R. Covey)撰写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无疑属于后者。

  第一次读到这本书,是在10多年前。这些年来,家中的书更换了一批又一批,但这本书却一直稳稳地保留在我的书柜中。

  前段时间,我看到这本书出了25周年纪念版,忍不住又买了一本,并花了一星期时间进行了逐字逐句的研读,收获和感悟似乎比第一次阅读时还多。也许,这就是经典的力量吧。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后感(三):探索自我,由内而外造就自己

  13年第一次知道这本书,买下以后匆匆读完,只觉当时热血沸腾,与其他成功学书籍产生的化学作用相同。里面讲述的方法没有对照操作,读完之后便束之高阁。时间来到16年底,工作敲定,还有半年研究生毕业,又拿起此书,只觉相见恨晚。接下来探讨此书的内容。

  七个习惯分别是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知己解彼,统合综效,不断更新。作者首先强调品德的力量在个人发展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要正确使用本书首先要改变思维定式(我第一次读这本书时觉得成功学书籍都大同小异典型的思维定式作怪)。个人成长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依赖期、独立期和互赖期。依赖期到独立期是个人领域的巨大进步,这个过程涉及到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独立期到依赖期是公众领域的成功,涉及到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自我不断提升完善则要求我们不断更新。

  积极主动不仅是指做事的态度,还意味着人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在刺激与回应之间,我们有选择的自由。这种自由包括人类所拥有的四种天赋:自我意识、想象力、良知与独立意志。如何才能做到积极主动是读者关心的问题,作者引出关注圈与影响圈的概念。关注圈是我们所关注的问题,影响圈是其中能被我们改变的范围,可以被我们掌控。积极主动的人关注影响圈,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使影响圈不断扩大成长。

  以始为终是以人生目标作为为人处世的准则,以原则为中心。你可能会说,不知道人生目标到底是什么,尝试写下未来死亡时的生平,你就会发现那就是你的准则。撰写个人使命宣言,让其作为指导工作生活的准则,就会发现好多事情处理起来就会简单很多。以原则为中心,不断在头脑中演练自己的个人宣言,随着成长不断修改,你就会发现自我领导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

  产出和产能的平衡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自然界的发展规律,要事第一这个习惯就可以有效地处理这种关系。时间管理与要事第一的思想不谋而合,按照重要性与紧迫性构建的时间管理矩阵可以达到高效能人士所期盼的结果。把时间花费在第二类(重要但不紧迫)事务上会让生活尽在掌控之中。日程安排是重视时间管理的人都会做的一件事,以第二类为中心的日程安排要做到确认角色、选择目标、安排进度与每日调整,以周为单位,适时进行总结反馈,不断更新,方能把握精髓。

  人际交往的过程就是向情感账户不断储蓄和支出的过程,投资就显得尤为重要。理解他人、注意小节、信守承诺、明确希望、正直诚信、勇于致歉这些方式都是储蓄的重要环节。

  双赢思维是长期有效的人际交往缩应遵循的模式,双赢品德是一种高度的敢作敢为与善解人意,是实现双赢的基础。建立双赢关系,衍生双赢协议,培育双赢体系,最终通过双赢过程实现双赢这种皆大双喜的结果。

  人际交往需要沟通,沟通障碍确实一大难题。知己解彼是做到有效沟通的结果,沟通过程中思维定式使我们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主动型聆听与回应型聆听都不是良好沟通的方式。移情聆听以理解为目的,听者站在说话者的角度理解他们的思维模式与感受,会让对方感受到极大的信赖。有效沟通要避免价值判断、追根究底、好为人师与自以为是,适时地做一个知音会是一个很棒的选择。

  统合综效是其他所有习惯综合作用的结果,寻求不同的合作道路、尊重差异,高度信任与合作,会使结果出乎意料。人际合作中,成员的参与程度越深,人们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投入就越多,释放出的创造力就越大,越需要对最终的结果负责。

  平衡的自我更新原则是个人产能的保证,保护和优化最重要的资产-自己。自我更新涉及身体、智力、精神和社会情感四方面。身体上加强锻炼,营养调节;精神上欣赏优秀的文学或音乐作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智力上不断教育,阅读优秀的作品,不断记录想法、经历与学习心得;社会情感上增强内在安全感,乐于奉献,服务人群。

  内容完毕,下周我会跟进我在生活中所做的改变。从习惯一到习惯七的具体做法,以及对我的重大影响。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后感(四):从里面打开那扇改变的门

  之前保留了一个书单,叫“一个烂名辜负一本好书”,这本书就榜上有名。

  正当水星逆行,诸事不利,身心俱疲,劳心伤神的时刻,在一辆开往拉萨的列车上,翻开微盘下载的盗版mobi(据说微盘6月份就要停止免费开放服务了,情何以堪!作为一个物质匮乏的读书人,本人表示不服!)。果然是本好书,科学有营养。读完觉得这本小书的可贵之处恰恰不是教给你如何做一个高效能人士(噱头啊噱头),相反,是教你如何做一个高品德的人。

  书上一开始就讲,变化的世界,不变的原则。用中国的老话讲,就是万变不离其宗。道理谁都懂,遇上事的时候谁也会怕。所以作者告诉你,不要怕,你为人的原则就是你在俗世沉浮的定心石。

  先说作为一个社会人,当今社会对人的要求变了,二战之前我们的社会推重个人品德,但如今大家只讲个人魅力。但是“个人魅力”岂是说有就有,苦苦追求而不得者,往往走上一条歧路,练了一身糊弄别人的障眼法,它赋予你各种手段去取悦、迎合、征服对方。可是表里不一的人总有见光死的那一天,大风大浪之下,伪善的人总会暴露出真实的想法。

  “生活就应该坦率地面对自我”,这是这么多年走了无数弯路我自己的体会,作者苦口婆心第一章就摆明这个道理,下笔相当真诚。

  在个人原则确立的基础上,一个人还需要在身体,精神,智力和人际方面坚持不断地进行磨炼。快进入30岁的今天,时间这个维度变得越来越可见。几乎不再使用“没时间”这样的借口。你不是没时间,你是不想做。

  除此之外,有一个点特别触动我,就是关于聆听的告诫。这里要谢谢小猴子。因为说到聆听,她是我认识的人中最知道如何聆听的人。看过书里的阐述,才明白“聆听需要情感力量的支撑, 需要耐心、坦诚和理解对方的愿望,属于品德的高级范畴。相较之下,以低投入的情感给出“高高在上”的建议要容易得多。”

  小猴子是有仁心的人,她对信仰的虔诚在我认识的人中无出其右者。她告诉我,倾听别人的同时,她能看到很多,包括你心中已有的答案。而你的聆听到底真诚不真诚,说话的人马上就能察觉的到。

  然后呢,就发生了很神奇的事,上次出差,我和吉利聊天。我一直认为,他在设计工程师的外壳下,有一颗文学的心。有天晚上,很晚了我们从场地回到临时出租的小公寓,在夜色里我开始怂恿他写一本书,写写他在中国的见闻,他的感悟,然后呢,他一定不要忘了在封面的内页上写上“献给JS”这样的题字。一开始他极力否认,然后开始讲他写的一些电邮和收件人的反馈,然后讲到他在别人婚礼上的祝词,最后,他讲到他叔叔去世时他一串不可思议的行为,和那份惊世骇俗的悼词。他就那么平静地回溯自己的过往,可是我突然忍不住就开始掉眼泪。那个时候的感觉很奇妙,就好像你在聆听的过程中让别人进入了你的内心,你自己退到一个很脆弱的位置上,可你却拿到一张入场券,经历了一场你在时空界限内原本无法参与的事件。

  这样的感受如此丰富,令人感恩。

  也许这就是这本书的魅力。它不是告诉你一些使用守则,而是让你知道,你生活中还隐藏了无数你从没留意的门。而这些门,只能从里面打开。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后感(五):你考虑过以老师的角色阅读一本书吗?

  如何将自己学习到的知识有效地输出,一直是我的软肋。因为在我之前的定位中,总是认为自己更喜欢幕后的策划组织,不擅长公开表达,特别是经过学习之后,要当众分享一段自己学习到的经验或者观点,站在台上的时候,我总感觉要么头脑一片空白,要么就像茶壶里倒饺子,就是倒不出来。

  直到看到《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我才发现由于自己阅读时候的心态还是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所以对于知识的掌握仅限于知其然,输出的时候自然会遇到障碍。但如果改变一下心态会如何呢?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后感(六):【书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理解与问题

  About 要事第一

  要通过增加对第二类事务的投入来减少第一类事务,不是指单纯地减少第一类事务,然后增加在第二类事务的时间投入,还包括一种情况,把第一类事务转化成第二类事务,如:

  1)在第一类事务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而不是临时方案;

  2)把重要但是没有太多实际意义的事情,变成有意义的事情,也即第二类事务;

  3)预见尚未产生的问题,并未雨绸缪。

  About 情感账户

  第一,情感账户不能仅单纯地以“做了什么”去衡量。

  因为情感这个东西跟银行账户不同的是,银行账户的钱只要不碰,也不会自己减少。情感是需要触碰才能得到提升的,尽管触碰也会产生矛盾。试想一下因为不想产生矛盾,而减少与对方相处、谈话的时间,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生活中不少这样做的人,还以为自己是做出了最大的妥协,实际上只是有意无意地逃避双方间的问题。如果能够面对,也许还能修补信任,补回存款。可是什么都不做,情况更容易恶化。即使此时逃避了问题,以后再出现相同的问题,提款的数量就会大于之前的一次。

  情感是一种不进则退的东西,无法原地踏步。对银行账户的不作为也许不会减少存款,但对情感账户的不作为则会伤害情感。银行账户每个月尚且还会扣取一些管理费,如果跟其他一些日常事务的账户绑定了,也会悄无声息地扣掉水电费等费用,也一样需要不断地存钱,才不会透支。情感一样会产生利息,时间越长越深厚,但同样的,即使把存折收起来,不去触碰,不取款也会收取管理费。比如很长时间都没有与对方联系、见面,没有问候、关心对方。日常的接触中大大小小的支出,也使我们必须有意识地不断存款才能让情感账户保持收支平衡,乃至不断增加。而且情感的支出和增加,比银行账户的收支更加频繁与难以衡量。

  因此,使用情感账户这个概念去衡量与人之间的关系,前提是要注意它与银行账户的区别。

  第二,与其说是存款,不如说是一种投资行为。

  假设对方是一家企业,你要为其进行投资。

  由于个体的价值观差异、需求差异,你的情感存折上的数字实际上未必是你以为的那个数字,你可能高估或低估了自己的投资的价值,这取决于投资对象如何看待你的投资(价值观)。你所能得到的回报取决于投资对象的投资回报率,对方可能的回报也与你的投资行为相关。

  为了情感账户的收支平衡乃至增值,首先要了解投资对象的融资标准(对方的价值观)和融资规定(对方的需求),来选择合适自己的投资对象,这就是我们决定是否与某人建立情感账户关系的过程。然后,根据对方的融资标准和规定选择投资的类型(合适的行为)进行投资。有时候持续大额的投资能够使一家衰颓的企业起死回生,但是也可能血本无归。如果我们决定要把钱投资到一家企业,那么钱也一定要花在刀刃上,因此,要选择何种类型的钱,就是选择何种类型的行为,进行投资。如果只是把钱花在了与企业问题无关的事情上,那么再怎么投钱,也不会得到期望的回报。

  所以,所谓情感账户,并不以输入价值(你以为的价值)为衡量,而以输出价值(实际得出的结果)为衡量。要减小这种差异,就要根据投资对象的需求进行合适的投资,使实际价值与你的预估价值保持平衡。如果不能平衡,有时是你自己的理解问题(影响圈),有时是投资对象的问题(关注圈)。也因此,在一开始,就应该选择正确的投资对象。不过有时候投资对象无法选择,比如父母家人。这些时候我们应该更多地考虑自己的投资行为是否适当。具有领导力的投资人也能对投资对象产生有效的影响。

  第三,是否有必要关注与每一个人之间的情感账户?

  从第二点看来,我们似乎并没有太多的精力关注与每一个人之间的情感账户,也不必这么做。但是会有一些普遍的存款行为,我们是可以对每一个人做的。比如,态度和蔼,有礼貌、信守诺言、尊重或实现对方的期望、当他/她不在场时忠实于他或她、若有必要就道歉……而要做到对每一个人都如此的最高效的方法,就是从内而外地培养自己的品德,让行为成为习惯。

  *尚未解决的问题:如何区分“休闲”(第二类事务)与“令人愉快的事情”(第四类事务)?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后感(七):阅读让我更好的成长

  2016年伊始,在回顾过去的2015年时发现过去的每个年头都没有清晰的目标和计划,虽然在大学期间将阅读当作一种爱好维持了四年,随时包里都会装着kindle,看过很多人的年度总结后,发现我仅仅当作兴趣的东西竟被许多人目标化。回过头反思自己,虽深有感触于某本书和某段文字,但未曾记下,总以为潜移默化,这样的后果是导致在给别人描述精髓的时候无法找到合适的语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大抵说的是这种意思。所以新年伊始,给自己定下70本的阅读计划,并且要坚持写下每本书读后的启发。时间管理类首先阅读。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属于经久不衰的力作,不像其他鸡汤式书籍,它自有其强大的逻辑,并且七个习惯之间环环相扣,令人奋进和鼓舞,并且可操作性强。其中积极的心态,移情倾听,以及储蓄情感账户,要事第一的理念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引起了自己在实际生活中的思考。以前烦躁,郁闷,心情灰暗的时候会觉得自己百无一是,但是积极的心态和清晰的目标给了新年的我第一剂镇静,反思自己,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在面对挫折和不如意的时候可以难过伤心,短时间的宣泄可以,但不能总拿过去当借口,朝前看,昂首挺胸,给自己一个短的期限去做一件很重要但是不紧迫的事情,当整个人动起来的时候你就会发现生活同时打开了多扇门,而过去的阴霾已经驱散,人在朝着一个阳光明媚的方向不断前行,由于积极心态引起的所有其他未能解决的问题也开始迎刃而解,生活展开了温柔的翅膀,协助你的梦想飞到天上。

  移情倾听是在自己生活中明显发生改观的第二件事,以前自己也总是陷于敷衍着去听,争抢着去表达自己,并且试图将自己的思想强加于谈话者之上的怪圈中,在知道自己这个不好的习惯后,和同事朋友交流的时候总是不断的提醒自己去用心感受他的感受,知道他真正想表达的情绪,并且做到立即对自己所犯错误道歉,不断的储蓄和每个人关系的情感账户。在践行这样的理念后,发现和别人的交流效率更高,与同事合作起来也开始具有了某种默契。

  阅读很多年来,总是会吸收作者的精华思想,然后不断实践起来,而我之所以为我,就是因为这些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成长,也许做不到优秀和万丈光芒,但是总是善良的对待生活,并不断的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是的,我正在通过阅读变成一个比之前的自己更好的自己。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后感(八):活出更高级版本的自己

  自2015年4月份开始拆书,我一脚踏入“自我管理”这条漫漫修行路,且坚定不移的选择了《高效能管理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作为我拆书打怪通关的图书,期间尽管受虐不浅,不过自身的收获却是实打实的。

  常有小伙伴问我类似“培养高效能自我管理习惯的首要任务是什么?”我的回答是:开启具有“自我意识”的自察模式。为什么这么说呢?《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书中的原文片段是这样描述的:

“下面请试着跳出自我的框框,把意识转移到屋子的某个角落,然后用心客观地审视自己,你能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观察自己吗?再想一想,你现在精神状态如何?你能认清心态吗?你准备怎样描述?再花一分钟,想想你的头脑是怎样工作的?它反应灵敏吗?是不是正在为这个心理实验的目的感到困惑而且想理清头绪?以上都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而动物则缺乏这种自我意识的能力,即思考自己的思维过程的能力。正因为如此,人类才能成为万物之灵,一代又一代在不断演化中实现进步。”

  由原文片段可见,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天赋能力,这一能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自己的身体和情绪的状态,以及思维运作的模式,也正因为此我们才有可能不断精进。

  那么所谓的自我意识是什么呢?简单来说自我意识即为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的组合体,是我们对于自己身体、情绪、思维、潜意识状态等多维度的自我发现能力。是一种需要我们跳脱出自身肉体,以旁观者角度客观还原自己当下状态的一种能力,也就是原文中提到的以旁观者的角度来观察自己的“分身术”。

  举个例子,当我们与他人发生剧烈争吵的时候,如果此时我们要启用“分身术”来做自我察觉,那么首先我们会注意到的是当下过程中我们做了什么行为动作、说了什么话,接着才会继续内观此刻我的内心是什么感受,目前的情绪状态如何,最后我们可能还会尝试分析推理造成我当下行为反应和情绪反应的深层原因是什么,而这可能会涉及到思维层面、潜意识一类的东西。

  当然自我意识是有不同层次的,所处层次越高,自我调节能力也就越强。就如我们生活中见到的有一类人,前一刻还处在愤怒出离的状态,下一刻就已然云淡风轻,通常这一类人就有着高于常人的自我意识,他们非常善于在“自我思维”的主导下做出理性选择。

  因此,自我意识有助于我们更客观的考虑看待自己的方式,也有利于我们在待人处事时做出更理性的选择。

  到这里,我们不妨来小结一下,自我意识于自我管理中的效用有如下几点:

  1、帮助自我察觉,发现自己的身体、情绪、思维层面的当下状态;

  2、建立理性思考,提供决定外界刺激对自己的影响程度的选择基础。

  那么,我们该如何开启“自我意识”的自查模式呢?我常用的方式是:暂停、记录和分析,具体步骤如下:

  1、当发现自己有出现过激的言语、情绪的大幅波动,或者略显极端的念头的时候,我会对自己按下“暂停”键;

  2、拿出纸笔记录下引发我此刻状态的刺激源是什么,是某人的言语、某件事还是什么,都还原写下来, 以及自己在无意识状态下做出的回应是什么,也可以逐一记录;

  3、尝试分析引发我此刻状态的真实原因是什么,而自身无意识状态下的回应又是基于什么样的行为或思维模式做出的选择?

  举个粟子:某天中午,小A和小C就部门工作的某个工作事项进行讨论,说着说着,两个人突然争执起来了,结果不欢而散。事后小A采用分身术对这件事做了还原和分析,她是这样做的:

  【自我察觉项】:言语和念头

  【事项还原】:中午与小C就产品部门现行的产品培训情况进行讨论

  【外界引爆点】:小C说:这件事情也不能怪他们。

  【无意识状态下的回应】:

  小A:我不是怪他们,我是在怪你(小A的声调瞬间提高了几分贝,开始转嫁矛头至小C身上)

  小C:怪我,这件事怎么可以怪我?(声音也开始变大,对抗情绪滋生)

  小A:你没听明白我在说什么?我希望你可以带着你的想法来跟我聊一些事,而不是只提出问题,这样的情况不是第一次发生了。(带着指责意味的表述)

  小C:我没有想法,以后都不会有什么想法了。(明显的气话)

  【自我意识下分析】:

  小A为什么会在听到小C说“这事不能怪他们”的时候音调就开始升高?

  她此时的情绪具体是什么?

  引爆她的情绪波动的深层原因又是什么呢?

  【事后分析结论】:

  小A认为责怪他人是不负责任的行为,“怪他们”的字眼让小A觉得这是在暗指自己逃避责任,对此,小A是不认同、不接受的,愤怒情绪滋生,于是无意识下做出了指责小C的应激反应,至此整个沟通开始由情绪主导,慢慢升级成争吵。

  做到以上三个步骤,基本上可以完成“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转变,处于有意识理性状态的人会更有创造力,此时,我们可能会发现同一问题的解决方案通常会有3种以上。

  如果你是小A,在明确自己行为背后的潜意识思考模式之后,你会如何设定自己的回应方式呢?我想,答案肯定不止一种。

  那么,使用哪一种会让我们显得更高级呢?此刻,选择权掌控在我们自己手里,而不再是他人,对么?

  本文由拆书帮三级拆书家 何利芳编写,若需转载,请联系拆书帮微信号:chaishubang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后感(九):不惑于心

  160331

  略读完一遍,希望记下自己现在的感受,以后回头还可回味。

  作者提出的以“原则”为中心,很中肯,在巨变的外部世界下,坚守住内心,是必要的,也不至于被繁杂的表象迷惑,反而更加坚定自己想要的。书中还是弥漫着一种,令人躁动的气息。或许是自己想得太简单,太想获得所谓的成功,但作者也再三说明,一簇而就不可能。

  春种秋收,想要得到什么,就要承担与之而来的责任,道理都很简单,作者却将其重新的当代生活予以定义。

  就我来讲,读完本书,至少对于刺激与回应之间的距离,之间的选择余地,是有了很大的认识。定式思维的严重性,大部分人都不自知。换位思考、双赢思维、积极主动、以终为始,确实是很好的习惯。文中提出的习惯大体还是在我能接受的范围,也很中肯,但对于本书的系统性,我有所怀疑,是否必要,是否全面?我想得要自己琢磨了。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后感(十):后悔没有早点看过这本书

  一开始以为是本普通的成功学之类的书,读下来完全改观,甚至拍手称赞。

  1. 赶脚自己这几年在践行的事情有了理论基础。哇哈哈。

  这几年我在做的事情概括起来就是“慎独”,缚心猿锁六耗吧啦吧啦是我常常提醒自己的话。一个人生活有很多困难和自由,我学习着如何分配自己的时间,保持一种让自己舒服的状态。这并不是一开始就能做到的。

  而书中也告诉我们,首先要由内而外的改变自己,实现个人领域的成功。习惯一二三分别说的是选择的自由、选项的自由,行动的自由。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对自己做出承诺,信守承诺,就是最大的成功。

  2.相互依赖要比独立还难上10倍,你做好准备了吗?

  当我逐渐建立独立性、内在安全感和自控能力之后,我变得更加平和知足。但是在与人交往方面,变得不知所措,以前的我是霸道、死板、咄咄逼人的,我想要改变,或者说内心充实的我已经无法摆出那副谁都欠我一百万的臭脸。那我该怎么做?

  书中告诉我们,公众领域的成功需要我们养成双赢思维、移情聆听、创造出1+1>2的相处模式。这就是习惯四五六。具体效果会不会如书中所说的那样美好,还不得而知。我会逐渐实践在工作和生活中,培养这种思维,练习先理解别人再表达自己,还有端正意见不合反而是机会的开放式心态。

  3.很大程度上,如果早点遇到这本书,我会在第一阶段少走很多弯路。不过现在也不晚。习惯七告诉我们,在身体、精神、智力、社会/情感四个方面不断更新自我。so 平时在健身、读书、旅行都是自我更新的好习惯呦,继续保持。下一步就是在社会/情感方面,迈出一步,自我成长啦。

  下面是非常详细的每一章节的书摘。

  D47,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

  为什么要有这些习惯?

  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德,品德决定命运。

  品德成功论vs个人魅力成功论

  诚信,谦虚,忠诚,节欲,勇气,公正,耐心,勤勉,朴素

  性格,社会形象,行为态度,人际关系,长袖善舞的圆滑技巧

  品德成功论提醒人们,高效能生活是有基本原则的,只有学会并遵循,将其融于品格中,才能享受真正的成功和恒久的幸福。这需要由内而外的全面造就自己。

  7个习惯是什么?

  习惯的定义?知识技巧意愿相交的结果,缺一不可。

  7个习惯中,前3个着重于如何自我约束,由依赖到独立,是培养品德的基础。而真正独立之后,就具备了有效互赖的基础,即4.5.6所讲的团结,合作,沟通。第7个谈的是自我更新,在身体,情感/社会,智力,精神四个方面去发展自我。

  效能的定义?

  7个习惯都能产生高效能,并且符合产出/产能平衡的原则。

  下金蛋的鹅,就是产能,生产的资产或能力。金蛋就是产出。效能在于产出和产能的平衡。

  D48,习惯一,积极主动--个人愿景的原则

  社会之镜:就是用时下盛行的社会观点和思维定式来进行自我认知,即,基因决定论,心理决定论(强调一个人的本性由父母言行决定。)和环境决定论。这些决定论以“刺激-回应”理论为基础,认为我们会受外部条件左右。

  人类独特能力:在刺激和回应之间,人有选择的自由。积极主动不仅指行事态度,还意味着人一定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个人行为取决于自身选择,而不是外在环境,人类应该有营造有利的外在环境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积极主动是人类的天性,即使受到外界制约,也是因为我们有意或者无意选择了被外界控制,这叫做消极被动。积极主动不意味着对外界刺激毫无感应,只不过他们根据价值观选择了对外界刺激的回应方式。积极主动的人理智胜于冲动,能够慎重思考,选定价值观并将其作为自己行为的内在动力,而消极被动的人则截然相反,他们感情用事,会受到环境或者条件作用的驱使。他们的言语中往往会暴露出推卸责任的意图。

  积极主动的人专注于影响圈,专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们的能量是积极的,能够使影响圈不断扩大。消极被动的人紧盯关注圈,咬着他人的弱点、环境问题、超出个人能力的事情不放,结果越来越怨天尤人,一味把自己当作受害者,并不断为自己的消极行为寻找借口。错误的焦点产生了消极力量,再加上对力所能及的事情的忽略,影响圈日益缩小。只要我们的焦点在关注圈,就等于允许自己受制于外界条件,自然不会主动采取措施推动积极变化。

  面对三类问题,积极主动的人都是由影响圈着手,由内而外的改变,先改变个人行为,让自己变得更充实和更具创造力,然后再去施加影响,改变环境。

  可直接控制的,问题与自身行为有关,可以通过培养正确习惯来解决,即习惯一二三,个人领域的成功。

  可间接控制的,问题与他人的行为有关,可以通过改进施加影响的方法来解决,例如采取移情方式而不是针锋相对,以身作则而不是口头游说。即习惯四五六,公共领域的成功。

  无法控制的,我们无能为力的问题,例如过去或者现实环境。我们要做的就是改变面部曲线,以微笑、真诚、平和接受现实。纵使有再多不满,也要泰然处之,这样才不至于被问题左右。

  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行为和回应,但后果任由自然法则决定,非人力所能左右。在享有选择自由的同时,也必须承担后果。积极效果不必说,面对消极后果时,积极主动的人不是后悔,而是承认错误,那是既不能从头来过也不能改变的必然后果。然后从中吸取教训,为人生的下一刻积蓄力量。消极被动的人则是不肯承认和改正,也不吸取教训,自欺欺人。

  积极主动的本质和最清晰的表现就是对自己或别人有所承诺,然后从不食言。在日常生活中,训练我们积极主动的习惯。

  *学会做照亮他人的蜡烛,而不是评判对错的法官;

  *以身作则,而不是吹毛求疵;

  *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事端;

  *对于别人的缺点,不要一味指责,别人是否履行职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态度;

  *在婚姻、家庭、工作中,不要总是怨天尤人,而是从自身能控制的方面着手,改进自己的缺失,对方的反应如何并非重点,即使遇上无能为力的状况,保持乐观进取的心态是上上策。

  D49, 习惯二--以终为始,自我领导的原则

  把人生目标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你希望在盖棺定论时获得的评价,才是你心中真正渴望的成功。牢记目标,一言一行都向着这个目标努力。以终为始的第一原则基础就是智力创造+体力创造,先在头脑中构思,再付诸实践。第二原则基础是自我领导,领导不同于管理,好比思想和行为,管理是正确地做事,领导是做正确的事。以终为始意味着要带着清晰的方向和价值观,来决定我们的人生剧本,即使生活有变,也能根据个人价值观应变,无需受制于情绪或者外界环境。

  以终为始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撰写一份个人使命宣言,即人生哲学或基本信念。说明自己想要成为怎样的人(品德),成就什么样的事业(贡献和成就),及为此奠基的价值观和原则。制定个人使命宣言必须从影响圈的核心开始,这个核心是安全感、人生方向、智慧和力量的源泉。

  一般来说,我们的生活中心是上述这些生活中心的混合体,摇摆不定的生活中心使得情绪起起落落,缺乏固定的人生方向,没有持久的智慧,也没有稳定的力量或自我评价。所以最理想的状况还是建立清晰明确的生活中心,由此才能产生高度的安全感、人生方向、智慧和力量,使人生更积极、和谐。

  以不变的原则为生活中心,就能正确审视所有其他的生活中心,包括配偶、家庭、金钱、工作、名利、享乐、朋友、敌人、宗教、自我等10个方面。

  如何撰写使命宣言?这个工作并非一蹴而就,必须经过深思熟虑,几经删改,才可以定案,而且即使定案,仍须不时修正。这个过程和制造产品一样重要,因为在这当中你会仔细检查要事,让行为符合信念。

  自我意识让我们审视自己的思想,这有助于撰写个人使命宣言。发挥想象力和良知能够增强设计人生的能力。1用想象力拓宽思路并挖掘内心深处真正的价值观,比如想象参加自己的葬礼,你希望人们对你有什么样的评价;邀请配偶描绘金婚纪念日的情景,两人共同的理想婚姻关系应当怎样,日常活动怎样付诸实践;想象只剩下最后一周生命,会怎样度过。2心灵演练,并对正确行为加以确认,确认包括个人、积极、果断、可视、情感5个基本要素。就像运动员上场前,都会在心里演习每一个细节,产生熟悉感,再面对真实场景时就能从容应对。3按照不同角色订立目标,使生活更加平衡。首先考虑职业,工作时该考虑什么,被什么价值取向引导?其次考虑生活角色,妻子、母亲、邻居、朋友,不同角色时该考虑什么,什么比较重要?最后考虑社会角色,政治领域、公共服务、志愿者活动等。

  D50,习惯三--要事第一,自我管理的原则。

  习惯一告诉你,你是创造者,可以掌控自己的人生。习惯二告诉你用智力创造,自我领导。习惯三是对前两者的实现、执行,用独立意志实现目标。

  独立意志是指作出决定和主动选择,并据此采取具体行动的能力。领导者首先要决定哪些事情是重要的;而管理者就是要将这些重要的事物优先安排。自我管理的实质就是自律和条理,是对计划的实施。习惯三触及到时间管理的问题,第四代时间管理理论主张,与其重视时间与事务的安排,不如把重心放在维持产出与产能的平衡上。

  时间管理不外乎以下四种,重要性与目标有关,凡有价值、有利于实现个人目标的就是要事。高效能人士总是避免陷入第三第四类事务,因为不论是否紧急,都不重要,他们还通过花费更多时间在第二类事务来减少第一类事务的数量。第二类事务包括建立人际关系、撰写使命宣言、规划长期目标、防患于未然等等。

  第四代时间管理方法以原则为中心,配合个人对使命的认知,兼顾重要性与急迫性,强调产出与产能齐头并进,着重第二类事务的完成。步骤是:确定角色,选择目标(一定要有第二类事务),安排进度,(根据突发事件、人际关系发展等)每日调整。

  D51,人际关系的本质

  维系人与人之间的情谊,最要紧的不在于言语或行为,而在于本性。言不由衷

  虚伪造作的表面功夫很快会被识破,何以建立圆满的互赖关系?

  情感账户储存的是人际关系中不可或缺的信任,是人与人相处时的那份安全感。能够增加存款的是礼貌、诚实、仁慈、信用。反之粗鲁、轻蔑、威逼、失信会减少余额,最后透支人际关系就得拉警报了。越是持久的关系,越需要不断储蓄,这里推荐7种投资方式。

  1理解他人。想要别人怎样待你,就要怎样待人。了解每个人的实际需要,然后据此给予帮助和支持。

  2注意小节。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节,如忽视礼貌,不经意的失言最能消耗存款。

  3信守承诺。守信是一笔大储蓄,背信是庞大支出,代价往往超出其他任何过失。

  4明确期望。几乎所有人际关系的障碍都源于对角色和目标期望不明或者意见不一致。这会导致误会、失望、信用度降低。正确的做法是一开始就提出明确的期望,让相关的每一个人都了解,不要含蓄或想当然。

  5正直诚信。既要有一说一,又能信守承诺,履行约定。体现这种品格最好的方法就是避免背后攻击他人。如果能对不在场的人保持尊重,在场的人也会尊重你。诚信还意味着不欺骗、不使诈、不冒犯。不论语言还是行动都不能心存欺骗。

  6勇于致歉。这种勇气并非人人具备,只有坚定自持、深具安全感的人能够做到。弱者才会残忍,只有强者懂得温柔。

  7无条件的爱。它可以给人安全感和自信心,鼓励个人肯定自我,追求成长,由于不附带任何条件,被爱者得以用自己的方式,检验人生种种美好的境界。不过无条件不代表软弱。我们仍然有原则、有限度、有是非观念,只是无损于爱心。

  一个人在外面很了不起,不见得能与妻子或者同事相处融洽。相比群体服务,建立私人一对一的关系需要更多人格修养。在人际关系中,问题就代表机会,增加情感账户存款的机会。

  D52,习惯四--双赢思维,人际领导的原则

  人际交往的六种模式如下:

  1利人利己(双赢),把生活看作一个合作的舞台,而不是角斗场。一般人看事情多非此即彼,非强即弱,非胜即败。其实世界之大,人人都有立足空间,他人之得不必视为自己之失。

  2损人利己,大多数人从小被这种模式浸染。学校、运动比赛、打官司等等。现实生活需要互相依赖而不是单枪匹马。你的很多梦想需要通过与他人合作才能实现,而这种模式是合作最大的障碍。

  3舍己为人,这种人没有标准没有要求,喜欢取悦他人满足他人希望。别人的认同和接受能够给他力量,他没有勇气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信念,总是服从于别人的意志。

  4两败俱伤,两个损人利己的人交往,都不服输都想报复,最后一定是两败俱伤。极具依赖性的人也会倾向于此,他们人生没有方向,生活痛苦,认为大家都不赢的话,做个失败者也没什么。

  5独善其身(赢),只在意自己的利益无损,别人的就留给他们自己去保护吧。

  6好聚好散(无交易),如果不能利益共享,那就商定放弃交易。如果无法同对方达成双赢的协议,那么最好选择放弃。

  双赢并非性格魅力的技巧,而是人类交往的一种模式。双赢来自诚信、成熟、知足的人格,是高度互信的结果;它体现在能有效阐明并管理人们的期望和成就的协议中;在起支持作用的双赢体系里蓬勃生长;经由必要的双赢过程来实现。

  双赢思维的五个要领:

  1双赢品德

  诚信

  成熟,就是在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信念的同时,又能体谅他人的想法和感受的能力。这是敢作敢为和善解人意之间的一种平衡状态。双赢模式要求你不但要温和还要勇敢,不但要善解人意还要自信,不但要体贴敏感还要勇敢无畏,找到平衡点,才是真正的成熟。如果我勇气十足,却不懂体谅别人,我的交往模式就是损人利己,我强硬而自私,勇于坚持自己的信念却漠视他人。如果我内心不够成熟,情感有些脆弱,为了弥补这些不足,我可能会借助地位、势力、证书、资历和关系来获取力量。如果我体贴有余,而勇气不足,我的交往模式就是舍己为人,我事事以你的想法和愿望为先,却羞于表达和实现自己的想法与愿望。如果我足够成熟,我就会乐于倾听,善于沟通,勇于面对。

  知足,就是相信资源充分,人人有份。见不得别人好,甚至对亲友的成就眼红,这都是“匮乏心态”作祟,担心资源稀缺,别人多抢走一块,自己就会吃亏。“富足心态”则相信世间有足够的资源,人人得以分享,因此不怕与人共名声共财势,从而开启无限可能性,提供宽广选择空间。

  2双赢关系

  就是指储蓄充足的情感账户。理想状况是,良好的情感账户+对双赢模式的共识。如果对方没有听说过双赢而且深受损人利己的模式影响呢?

  以影响圈为核心,以礼相待,尊重和欣赏对方及其不同观点来进行感情投资。如此可维持交往,更多聆听和深入了解对方,同时勇于表达自己,你对双赢的态度越坚持真诚,越积极投入,对他人的影响就越大。

  如果对方仍然拒绝双赢,好聚好散也是一种选择,有时也可以选择双赢较低形式--妥协。

  3双赢协议

  预期结果:确定目标和时限,方法不计。

  指导方针:确认实现目标的原则、方针和行为限度。

  可用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技术或者组织资源。

  任务考核:建立业绩评估标准和时间。

  奖惩制度:根据任务考核确定奖惩。奖惩包括4种,金钱(薪资、股份、补贴的增减),精神(认同、赞赏、尊重、信任或相反),机会(培训、进修),责任(升职降职)。

  4双赢体系

  就是为双赢协议创造有利环境。

  5双赢过程

  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真正理解对方的想法、需要和顾虑,有时甚至比对方理解得更透彻。认清主要问题和顾虑(而非立场)。确定大家都能接受的结果。找到实现这种结果的各种可能途径。

  只有经历双赢过程,才能实现双赢结果。

  D52,习惯五--知彼解己,移情沟通的原则

  首先寻求去了解对方,然后再争取让对方了解自己。这是进行有效人际交流的关键。

  品德第一,感情第二,理性第三。

  品德是指你个人的可信度,是人们对你的诚信和能力的认可,是人们对你的信任,是情感账户。如果你与人交往忽冷忽热,时而刻薄事儿亲切,或者表里不一,很难让人敞开心扉,在你面前没有安全感。你说你真的在意我欣赏我,我也极想相信,但是假如你不了解我,又怎会欣赏我?这种空洞无物的赞美是不可信的。

  感情是指你的移情能力,以理解为目的去聆听对方,不是赞同对方,而是在情感和理智上充分而深入的理解对方。不仅耳到,还要眼到心到,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体会。只有做好被对方影响的准备才能深入到移情聆听的阶段。而这需要足够的安全感,因为这时候你会变得很脆弱。所以说习惯123都是基础,帮助你保持核心不变,以原则为中心,从而练就外柔内刚的本领。

  理性是你的逻辑能力,即合理表达自己的能力。当你清晰具体地表达想法,最为重要的是在理解别人思路和担忧的前提下表达,那么可信度会大大增加。

  你越深入了解别人,就会越欣赏和尊重他们。触及对方的灵魂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下次同别人交流的时候,可以试着抛开个人经历,尽力真正了解对方,感同身受。

  倾听练习

  1倾听身体语言,身体语言是否与所说的一致?

  2培养倾听意识,选择你希望能够重新再来一次的谈话。为何希望重来,如何改进?

  3我的什么性格让别人信任我,或者不信任我?我是否过冷过热,过分挑剔,过分宽容?

  4我私下场合和公众场合的行为是否相符?如果不符,为什么,差别是什么?

  5回想自己与人交流时,是否清楚而具体的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和逻辑?

  D53,习惯六--统合综效,创造性合作的原则

  统合综效的基本心态是,如果一位具有相当聪明才智的人,跟我意见不同,那么对方的主张必定有我尚未体会的奥妙,值得加以了解。与人合作最重要的是,重视不同个体的不同心理、情绪和智能,以及个人眼中所见到的不同世界。与所见略同的人沟通,益处不大,要分歧才有收获。

  “我以圣者的期望自勉,对关键事务团结,对重大事务求变,对所有事务宽大。”

  自然界到处都是统合综效的体现,比如连理枝,社会交往中也需要运用创造性合作原则,统合综效的精髓就是判断和尊重差异,取长补短。

  沟通的三层次

  1互信提防(赢/输或输/赢模式)

  2互相尊重(妥协)

  3统合综效(双赢)

  虽然你无法在过程中控制他人的行为模式,但还是有很多事情都在你的影响圈范围内。你自身的统合综效就完全处于圈内。你应该尊重自己善于分析、富有创造力的一面。即使处于不利境地,也不应该放弃追求统合综效。不要在意别人的无礼行为,避开那些消极力量,发现并利用别人的优势,提高自己的认识,扩展自己的视野。你应该在相互依赖的环境中勇敢而坦率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情感、经历,借此鼓励他人同样地坦诚相待。

  统合综效练习

  1你尊重与同事之间的能力、背景、性格差异吗?

  2当有意见不同的时候,你是什么态度和心理?

  3你是统合综效的推动者还是绊脚石?

  4你是怎样越过通往统合综效的障碍的?

  5回头看看那些激怒你的事,是什么性质的问题?品格(缺乏诚信或自律),能力(完不成任务),个性问题?还是你个人的厌恶和烦恼?

  6这些问题是你能直接控制、间接控制还是无法控制的?你如何施加影响?

  每件激怒我们的事情都能成为让我们理解自己的契机。让我们最烦恼的人也往往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D54,习惯七--不断更新,平衡的自我提升原则

  人生最值得的投资就是磨练自己,因为生活和服务人群都得靠自己,这是最珍贵的工具。工作本身并不能带来经济上的安全感,具备良好的思考、学习、创造、适应能力,才是。拥有财富并不代表经济独立,拥有创造财富的能力才是。

  1身体层面

  锻炼,属于第二类事务,由于不具备紧迫性,很少有人坚持。直到有一天陷入第一类事务,不得不面度健康问题和危机。锻炼的所有好处几乎都产生于最后阶段。想要增强力量,就必须等到肌肉纤维断裂,神经纤维感到疼痛才行,因为这时候自然机制才会予以过度补偿,纤维在48小时后会变得更加坚韧。情感肌肉也一样,当对情感的磨练超过过去的记录,下次就会更加坚韧。锻炼的最大好处也许是养成习惯一积极主动的肌肉。坚持以身体健康原则为行动指南,而不是对妨碍锻炼的因素消极反应,那么你的自我评价、自尊、自信、诚信也会收到深刻影响。

  2精神层面

  通过欣赏优秀文学或者音乐作品,或者与自然交流,都能带来精神层面的更新,也是第二类事务,忽视它对自己完全没有好处。将内心的矛盾冲突平息下来,就会感到一片祥和,并领悟生命的真谛。自然而然,你也会取得公众领域的成功。

  3智力层面

  这方面的更新主要靠教育,除了借助课堂教学,还有自我教育。阅读,属于第二类事务,是拓展思维的最佳方式,接触当前或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写作,是磨砺心智的有效方法,通过不断记录自己的想法、经历、见解、学习心得,我们的思路就会更加清晰、准确和连贯。组织和规划,也能实现磨砺心智的目的,运用大脑的想象力和逻辑力,事先预见结果和过程,以终为始,运筹帷幄。

  4社会/情感层面

  服务,是我们向允许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的特权交纳的租金。服务途径很多,不论是教会组织还是服务组织,我们都应该以无条件的爱,至少为另一个人服务。增进内在安全感的方式包括,坚守原则肯定自我;与人为善,相信人生不止输赢两种选择,还有双赢的第三种可能性;乐于奉献服务人群;燃烧自己照亮他人。如果把工作当作一种奉献,再平凡的职业也会显得不平凡。改变他人,我们可以选择清晰而真实地反映出他人的形象,肯定他们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帮助他们改变行为模式,成为讲原则、懂判断、独立自主、有价值的个体。当你连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时候,有另一个人相信你,他会改变。反过来你也可以鼓励他人积极处世。

  D55,再论由内而外造就自己

  七个习惯浇灌出来最高级、最美好的果实就是齐心协力,就是把自己、爱人、朋友、同事合二为一。

  作者和妻子有两项基本规则,一是“不要刨根问底”,无论哪个人露出了内心最脆弱的一面,另一人都不得追根究底,而是要尽力体谅对方,否则就显得太过咄咄逼人、霸道和刻板。因此尽管内心很渴望多了解,还是必须选择适当时机来让对倾吐心事。二是在话题过于尖锐或痛苦时,就要及时打住,晚些时候,等到当事人愿意再谈。他们认为爱情保鲜的秘诀就是交谈,特别是讨论彼此的感受。就算是奔波在外也会每天都尝试交流数次,这让彼此感到快乐、安全和珍惜。

  在我们不懈努力下,事情变得可以迎刃而解,这并不是因为任务的性质发生了变化,而是因为我们的能力增强了。

  生活不会是井然有序的。不管我们怎样努力想让生活有条有理,意外总会发生:恋爱、死亡、受伤、祸从口出。

  刺激和回应之间存在一段距离,成长和幸福的关键就在于我们如何利用这段距离。

  若觉得快要失去理智了,该怎么办?

  1深吸气,三次

  2前瞻性内省,问自己一个月后,一年后,还会那么在意这件事吗?

  3选择你的回应,愤怒、勇敢、幽默、同情、悲伤或者其他。只要你仍能控制自己,仍能勉强应付局面,那任何情绪都没关系。

  如何开始按照七个习惯生活?

  1学会安静、沉思,在沉默中生活。仔细思考使命宣言,从小事做起,做出承诺,信守承诺。

  2不断磨刀,每天花时间在身体、精神、智力、社会/情感层面更新自己。比如每天询问自己,今天我想做些什么事,今天我将怎样关怀我所爱的人,今天我将怎样应付挑战。

  3在关键的人际关系情感账户中存款,向与你关系密切的人追加存款。家庭和谐高于一切。

  4花更多时间在第二类事务中。判断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事,对于其他类事务勇于说不,或者授权他人。

  5确定自己的使命宣言完整无缺,在这个过程中对自己要有耐心,切勿知而不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