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第一日》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第一日》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6-20 21:2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第一日》经典读后感10篇

  《第一日》是一本由(法)马克·李维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38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第一日》读后感(一):相关的人一个个被收买、被灭口

  《第一日》这样的书名很有宗教哲学意味,也许它是对的。起码在男女主人公心目中,天文考古就是他们的宗教与信仰

  开篇叙述是两条平行的直线,一条指向凯拉,痴迷考古的女主人公。一条指向阿德里安,执着天文的男主人公。在一个争夺科考资金会议上的巧妙相逢,在一块有着神秘意味的三角吊坠的一路指引下,两个人无法回头地走向了对人类初始的探寻。他们的足迹横跨亚非大陆,从沙漠高原,从伦敦到中国艰辛跋涉不算什么,更惊险的是一路被跟踪追杀,与线索息息相关的人一个个被收买、被灭口。

  书中的这段道白与其说出自神秘的伊沃里的口中,不如说出自马克•李维的心中更为妥当:“必须给神秘的晨光暮色赋予一种意义;必须给在头顶天空升起的群星赋予一种意义;必须给造成四季更替以及沧海桑田的这种魔法赋予一种意义;同样,必须给人类的身躯赋予一种意义。”

  马克•李维是有野心的。凭借耗时两年的为这本书所下的功夫——书中的天文、考古知识的阐释与表达极为专业,对人类起源之处的情感思索也显得非常浓烈,这是目下少有的为一本书的专业色彩做了扎实功课做法

  《第一日》读后感(二):殊途同归

  我曾一度沉迷那些风花雪月、刀光剑影一言难尽小说,说来也是最近才开始涉猎些像样文学作品,我的运气实在太好,在商店随意翻了翻,就碰到一本这么合口味的书。一下子就被这部混合了玄幻、探险、阴谋爱情亲情的小说深深吸引。

  故事发生地点从巴黎、伦敦、阿姆斯特丹到希腊、中国、埃塞俄比亚、智利,横跨欧美亚非四大洲。我妈妈问我,作者是对着世界地图写作么?哈哈,我也蛮想知道。

  男主人公叫阿德里安,是一位天体物理学家,希望揭开地球起源的奥秘女主人公叫凯拉,是一位考古学家,正在寻找史前第一人。他们是十五年前的恋人,因为竞选沃尔什基因再度相遇,聪明狡猾的女主人公把能反射出四亿年前星云的神秘项链留给了阿德里安,就此真正拉开故事的帷幕,两个不同领域的人开始了同一项研究。 这本书才看到20%的时候,我就特别亢奋,人类学和科研一样充满魅力,同样迷人。致使我想马上动身去塔克卡马高原观察星云,也想带着铲子去鬼奥莫山谷寻找人类祖先。只是想一想就觉得会是一场奇妙之旅。 进度条稍微往后拉,作者也讲了讲生活,许多真知灼见频繁出没。你能明白那种感觉么?我不会形容,但是很喜欢,有点酣畅淋漓,有点意犹未尽。 “你的生命中,是否也有这样的时刻经历了幸福,就不再有他求?如果你现在只会谈起以前发生的事,追忆过去的时光,而且还试图用笑声来掩饰自己的怀旧和忧伤,是否代表着你正垂垂老去?” 之后故事转向悬疑环环相扣引人入胜,些微的暗示穿插其中,幕后大boss忽隐忽现。稍微剧透一段我觉得有意思的吧,男主人公在他的同事沃尔特的带领下在希腊逃亡,沃尔特像电影里的特工,不但观察细致入微,行事警觉,武力报表,反侦查能力也一流,甚至演技炉火纯青,英国的寄宿学校向世界提供的是一流特工?总之,这个幽默纯情的“英国皇家科学院科学家”是我最喜欢角色。 阴谋和爱情,探险和科幻,宗教和伦理,想看的,这本书里都有,有烧脑也有幽默,有罗曼蒂克也有命运凶残。而且作者对语言的驾驭出神入化,在天体物理和考古上也表现出极强的专业性,再有他开到宇宙外的脑洞强大逻辑加持,一本优秀读物呈现在我们面前。 就我有限阅读体验评价的话,这是一部框架很大的小说,它不局限于地域,也不被文化束缚气势磅礴温柔缱绻,就像故事里既有埃塞俄比亚的河流,又有希腊的小岛大海,作者庞大的知识体系让人佩服。

  《第一日》读后感(三):所谓马克的奇幻之作

  连着看完马克李维的《第一日》和《第一夜》:比起以往其他的作品。这一次马克充分发挥了他设置悬念技能。以往的故事,我总能看一个开头就猜到个大概结局。但这一次,直到这个故事剩结尾20%时我还不知道谜底究竟如何。中间跌宕起伏情节发展也是吊足了人的胃口。涉及天文地理的那一部分,读来深度有趣,不禁让人佩服起作者的学识。穿越好几个城市旅途,除却空间移动,也有纵向的探索情爱描写部分也比以往更加深入。所以有人将这两本书称之为作者的奇幻之作是不无道理的。

  并且,所有马克的故事中,总有那么一个言行幽默的人。这一次也并不例外的,甚至在“行”这方面,更是读来让人有忍俊不禁画面感。

  唯一让我觉得遗憾的是,悬念设置得过大导致我对谜底期待过高和最后谜底揭晓时的落差感。而且在逻辑上,似乎交待得有些模糊且没有很强的说服力(是我没看明白?!)

  但情爱方面,这无疑又是一个浪漫的故事。

  《第一日》读后感(四):令人疑惑的“第一日”。

  一串省略号和“未完待续,敬请期待《第一夜》”结束了这本书,而一切竟然才刚刚开始。

  一个是南美洲阿塔卡马高原上的天体物理学家,从小就想弄明白世界的起源在哪里。一个是东非奥莫山谷里的考古学家,毕生只想寻找“史上第一人”。作者显然比读者更沉得住气,在全书三分之一处,才用一场演讲典礼和一段旧情让这两条各自行进的平行线相交,而神奇与阴谋在此刻的初现,更是毫不费力就吊起了读者的胃口。

  简介里提到作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酝酿和收集资料,从内布拉圆盘、浑天仪、星云、远古骸骨、金字塔巨石阵,等等,诸多的天文、地理和考古知识的解读和利用中不难看出作者的认真程度以及耗费的精力,也为故事营造出遥远瑰丽的神秘氛围。而故事和科普的融合几乎毫无违和感,虚实结合使得故事更加具有吸引力。而横跨欧美亚非四大洲的二十几个故事地点,更是将作品版幅拉得宽大广阔,读者跟着书中人物满世界跑的同时,还领略了新奇的各地风光

  一个关于世界真相秘密。不仅与科学紧密相关,还关乎宗教、信仰和哲思。作者在书中分别以伊沃里和僧人为代表的人物观点,提出了探究并揭示人类宇宙诞生真相的价值,与真相对传统造成的冲击甚至颠覆毁灭之间的矛盾。而作者并没有在本书中对这一疑思做出解答,只是将一切寄放在男女主人公的探险之旅上。线索越来越多,谜团越来越大,惊险也随之升级,也许探险的结果便是此问题答案,但现在谁也不知道。

  科幻、爱情、悬疑、探险,等等,多种类型集为一体。爱情的感性与探求的理性穿插在悬念迭起的故事进程中,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交替使用使得这本书的视角时而贴近时而宽远。这大概是本书迷人的一大所在。然而这本书也许并不适分类,将其归为任何一类都会让这部作品黯然失色,这几大元素的任何一方面其实都没有写得很出彩,科幻很浅、悬疑不够紧密(神父同时是一位伟大历史学家和哲学家,也是非洲语言最伟大的专家之一;而无意中施助的僧人恰好法语熟练……是的,这样的桥段的确缺少说服力)、探险比较平淡、爱情也并没有特别动人,无论哪一方面都不能给人过瘾畅快之感。也许最适合的阅读方式就是不去着眼任何一个点吧,这样反而让人有些迫不及待。

  《第一日》读后感(五):如果不能怪罪翻译,这本书的故事实在有些不伦不类

  马克李维的前几本书都不错,故事性和吊胃口的悬疑把握恰如其分,人物刻画心理描写也不错。但是本书彻底颠覆了对他之前的好印象

  也许,只能说是也许,这是一个蹩脚的翻译造成的悲剧!且慢,怪罪翻译之前先来看一下本书的故事,悬疑么?与《达芬奇密码》的紧张刺激丝丝入扣的情节比较,本书故事不仅生硬拼命夹杂哲学和神秘以及凶杀里边,总感觉有些牵强的不伦不类,满世界跳跃也就像那个变形金刚植入广告舒缓奶一样直白目的赤裸裸;神马?突出神秘主义,拜托,无论丹尼肯还是西琴随便一本书都能甩开本书几亿光年的差距,剩下的未完待续也就像是无数的圈钱大片续集一样,脑残坑你没商量。

  吐槽,只是一家之言,未必意味着本书不能畅销,世界有时候有些乱套了,不乱入,只能躲开。

  《第一日》读后感(六):想知道人类的起源和世界的尽头

  一本书到底能带给我们多少种感受呢,一般情况下,就是一个类型的感受吧,或刺激,或温暖,或有趣,可是只有读过一本好书,才知道它能给读者带来哪些惊喜

  本来就是想把《第一日》当成一般的小说消遣看看,可是,读完后,我的感受却是如此复杂

  我记下来的文字,多是启发思考,很温暖的话语。可是故事的情节却又让我紧张纠结。作者时不时的还会写出很幽默的对话让我们在紧张中乐一乐。却在主人公的认真中,有太多让我们打开视野的文字,开始勇敢想像的真实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

  这些体验和感受,让我迫不及待的想读续集:第一夜了。到底最终发生了什么?人类的起源,世界的尽头,到底真实的情况是什么。也许一切都无法证实真假,可是,又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人永远也摆脱不了童年回忆。它们就像鬼魂一样,等到你成年以后,时不时跳出来纠缠你。”

  “我们是这个宇宙中唯一存在可能性几乎是零。”

  “找到理想男人女人并不是关键重要的是找到能一起分享和承担的那个人。只有双方都愿意付出,才会成就伟大的爱情。在你的生命出现过这样的人吗?”

  “在人生的某些日子里,总会有一些微不足道小事让你感到异常幸福,把你的生活照亮。”

  “--不打电话并不代表就不想念对方

  --那为什么就不能打个电话呢?

  --因为有的时候,距离会让人找不到合适话题。”

  《第一日》读后感(七):人类的生存不止需要力量,还有信仰

  马克里维的书总是让你充满了在不忍心放下书和这么快就看完之间的矛盾想法,这本也不例外。书里既不缺乏阴谋与爱情,还有科幻与冒险,其中甚至夹杂了作者对于宗教、伦理、环境国家的想法。如此繁杂头绪,却被作者整理的很好,还完美安排在了一个故事中。让人叹为观止

  这本书以地点为标题,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横贯了全世界的故事,阿德里安是个从小就会想知道黎明是从哪里开始的小人儿,而凯拉也从小就知道自己愿意做什么,两个人目标坚定得甚至可以放弃爱情,当一条项链上的吊坠将两个人再次拉到一起的时候,两个人的使命与爱情不再是矛盾的时候,故事开始变得更加精彩,其实一直觉得这样两个人搭配天涯模式很像一些经典武侠小说侠客侠女并剑江湖的故事,可惜这两个人没有绝世的武功,他们拥有的只是聪明的头脑、专业知识以及想要探索未知勇气。所以一重重艰险在不断被得到克服,每次找到目标绝无失误的运气,在我们边看边大呼过瘾的时候,不禁暗地里想着这运气未免太好了一点。

  应该说人类从出现以来,唯一从来没有改变天性应该算是好奇心吧,亚当和夏娃因为好奇失去了美丽伊甸园,而阿德里安与凯拉也终于在历次冒险中被迫分离。但是这就是探寻真相或者说是自己心目中的真相需要付出的代价吧。而人类的起源与外太空的奥秘一直是地球上的人类最关注也是最遥远的存在吧。那是藏在这个宇宙中最深处的奥秘,也是我们每一个踩在土地上,抬头仰望群星的人会想问的。而每次知识的半径越向外延伸,我们却面临着更多的未知,或许我们已知的也不过是瞎子摸象中的一个表象而已,凭什么说哪个才是真相呢?而我们是想做看到近在眼前的事实而好好生活的人,还是成为固执的踏上艰险之路去追寻真相的人,这是一个选择

  两个人在路上不断遇到不同的宗教,不论是神父还是僧人,都对他们的追寻提出了疑问,神父对自然表现出了敬畏,而僧人对人类自身发出反思,但是我们的两位科学家却继续一往无前,某一刻,我突然想到很多为了探究科学的真相而不惜改变自然伦理的科学家,科技是有界限的,也是会遇到盲点的,这种时候也许就需要艺术情怀的调和。有些时候,自身具备的能力会变成杀器,没有了信仰与伦理的约束,也许只会导向未知的旅程

  书籍的最后一刻,故事似乎才刚刚展开,每个人之间的关系一层层被剥开,但是最大的奥秘依然还没被发现,我曾经认为哈里是来自外星,我曾经质疑过四亿年前是谁制造出了如此精密而完美的玩意儿,但是依然无碍在这本书中与主角们一起度过的惊险历程,希望在《第一夜》中,我们能够找到所有的答案。

  《第一日》读后感(八):大概是读李维的倒数第二站

  这部小说不缺大大的脑洞:“他必须赶在中午之前穿过中国边境,因为只有在中午吃饭的时间,雷达监测员们才不会老盯着监控屏幕”——孩子,是法兰西的官僚作派给了你这样的观感么?又譬如情侣在黄河里裸泳,会法语的住持告知了白色金字塔的秘密(我才不会承认在搜索引擎里输入过“中国 金字塔”这条关键词呐)。以及,凯拉那句用以拒绝催生的“请放过我的卵巢吧”简直妙绝,将来兴许还有机会用上一用呢~

  但也不缺深刻的洞察:“为什么大自然选择将所有最初的儿时回忆从我们的脑海中抹去?为什么我们完全记不起我们最初来到这个世界时的情形?”——对着一个玄妙问题冥思苦想到脑瓜子发胀也是很久没有过的事了。也未曾想到这样一本类同于少儿读物题材的小说还能给做学问以一点启迪:“如果您无法向一个六岁的孩子解释清楚某个概念,那只能说明您自己也没有理解其中的真正含义。”包括,一个法国人竟把“怎么样才能确保大家意见一致?”这句发言安排给了“北京”,其所符合IR常识的准确性也着实令人惊异!

  最后摘一句相当戳中萌点的动人情话,“‘你看,我们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她说,‘我一直在埋头挖地,而你呢,一直在仰头望天。我们俩实在是天造地设的一对。’”果然还是最萌科学怪才的CP,不论是不是正常项。所以我才不会告诉你White Collar和Criminal Minds里我最爱的还是Mozzie和Garcia呢~

  〔当然了,李维的小说有一项算得上是普遍规律,即,文中不穿插个发展中国家的神秘小故事便不罢休,果然意淫了小亚细亚、南美海滨和非洲大陆的高山盆地后,我就知道轮到亚洲了。只能说中国被和阿根廷、土耳其诸国一道选中,倒也不算负了BRICS的盛名。〕

  《第一日》读后感(九):第一日 & 第一夜

  虽然评分不高,但我很喜欢这个故事。《第一日》《第一夜》的人物设定和情节走向也许不那么完美,但这两本书引发了我很多思考,让我回想起以前关于人类起源和宇宙边界的追问。黎明是从哪里开始的?谁是史上第一人?究竟是发展演变到哪个阶段,人类才真正开始有了信仰?在《第一夜》的结尾处,至少给出了其中一个问题的答案,这个答案看起来或许有些荒谬,但那些未解之谜的答案到底是怎样的,没有人知道,可能比书中的答案更荒谬也说不定。

  书中提出的种种终极问题,有几个是我非常感兴趣的。

  比如,宇宙中是否存在其他的生命?作者在书中说,“几千亿个星系,每个星系有几千亿颗星星以及同样多的类太阳系,这里面有没有生命?我们是这个宇宙唯一存在的可能性几乎是零。”我想,宇宙中的其他生命一定以各种形态存在着,可能比单细胞生物更低级,也可能比人类更高等,就像我们依赖空气和水生存一样,他们是不是依赖着真空状态和土壤?宇宙是浩瀚的,想象力同样无边无际。

  还有作者提到的许多无法解释的巧合。比如,位于尼罗河西岸的代舒尔红色金字塔,以及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中唯一保存至今的胡夫金字塔,这些著名的金字塔差不多都是同一时期建成的,为什么在相去甚远的不同文化背景之下,大家会不约而同地修建出如此相似的建筑类型?比如,现在共有160个国家发现过史前岩画,而所有这些都具有许多共同点,红色无处不在,就像是一种与其他世界相连的纯粹象征;而且为什么岩画中人类形象的代表,不管生活在这个世界的哪一个角落,都双手高举向天空,一副正在祈祷的样子?

  在我看来这就是一本好书,我读了这个故事,读过之后没有马上忘记,而是想去了解背后更多的故事,我想了解考古,也想了解天文,它为我打开了更多扇大门。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考古学家和天文学家的职业不过是一个巨大的空想,但是,他们每个人都在努力把梦想变为现实。

  我在书中还看到了宗教对西方世界的巨大影响,这也是我最不能理解的地方,也许还应该看看西方宗教史吧。

  《第一日》读后感(十):马克李维笔下的天父地母

  看来,马克•李维是要把揭秘进行到底了。继《偷影子的人》之后,马克•李维的创作走向似乎发生了变化,更趋向于辽远与壮阔的天地。但即使在这样的趋势中,爱情仍是永恒的主题。在《第一日》这本书的创作中,更是把感性的爱情与理性的探秘——这两个在情感与思维的两个端点的元素紧密地贴合在了一起,成为了一本好看的小说。尽管其中脑洞大开的成分要高过卿卿我我。

  《第一日》这样的书名很有宗教与哲学的意味,也许它是对的。起码在男女主人公的心目中,天文与考古就是他们的宗教与信仰。

  开篇的叙述是两条平行的直线,一条指向凯拉,痴迷考古的女主人公。一条指向阿德里安,执着天文的男主人公。在一个争夺科考资金的会议上的巧妙相逢,在一块有着神秘意味的三角吊坠的一路指引下,两个人无法回头地走向了对人类初始的探寻。他们的足迹横跨亚非大陆,从沙漠到高原,从伦敦到中国,艰辛跋涉不算什么,更惊险的是一路被跟踪追杀,与线索息息相关的人一个个被收买、被灭口。

  书中的这段道白与其说出自神秘的伊沃里的口中,不如说出自马克•李维的心中更为妥当:“必须给神秘的晨光和暮色赋予一种意义;必须给在头顶天空升起的群星赋予一种意义;必须给造成四季更替以及沧海桑田的这种魔法赋予一种意义;同样,必须给人类的身躯赋予一种意义。”

  马克•李维是有野心的。凭借耗时两年的为这本书所下的功夫——书中的天文、考古知识的阐释与表达极为专业,对人类起源之处的情感思索也显得非常浓烈,这是目下少有的为一本书的专业色彩做了扎实功课的做法。

  在此之上,马克•李维有意也好、无意也罢,塑造了两个具有强烈隐喻和象征意味的主人公。男主人公的专业是宇宙,他一力追寻的问题是——黎明从哪里开始?女主人公的专业是考古,她的方向是——我们的祖先是谁?一个要拷问“世界第一天的第一束晨光从哪里开始”,一个要坚持“人类如果不搞清楚自己从哪里来,就无法随心所欲地到自己想去的地方”。他们追究的是时间与人类的本源,就像我们的祖先无数次向苍穹的发问。一个仿佛“天父”,一个如同“地母”,看到这样的形象,不禁想起伊甸园中的亚当夏娃,如果没有疑惑没有追问,他们仍旧可以无忧无虑地存在于幸福的花园之中,然而,为了得到心中的答案,他们从此跃入了颠沛流离的人世轮回。极其相似的场景出现在书中神父对他们的一再警告:“你们现在即将跨越边界,然而你们也将走上一条不归路。”这样的警告似乎也曾经来自于上帝。当然,我们也都知道亚当与夏娃的选择。有些事,不是警告与劝诫所能阻止的。有时候,我们称之为宿命,有时候,我们又不得不感佩于这样的义无反顾。

  谁知道呢,反正《第一日》不是最后的结局,因为,马克•李维已经用《第一夜》等着我们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