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的形状的读后感10篇
《思维的形状》是一本由(美)刘宇昆著作,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6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思维的形状》读后感(一):思维的成长
《思维的形状》并不是一本容易读的书,这倒不是因为有什么艰深的理论或者复杂的结构,而是以我所读过的刘宇昆著作所不曾了解到的,他对于战争的反思。科幻对于我而言,仍然是一个象牙塔般与现实隔离的存在,是打开一个个新世界的门,这种现实题材,即便是结合了一些超现实的幻想成分,似乎仍有些过于沉重。《麦克斯韦之灵》已经让我有些心情压抑,而压轴篇《纪录片:终结历史之人》则残酷到令人几度搁下不忍卒读,在夜深人静的时刻,让那些泣血的文字在脑海中不断回响,不啻于是一种酷刑。因此,我在经历了几天的心理煎熬之后,终于选择在有家人陪伴小儿环绕的吵闹下午,坐在客厅开始阅读,最终以相对平静的心情,把结尾留在深夜独自一人读完。在前言中,作者表示时至今日这仍然是最令他骄傲的作品,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与内容相比,作者对于人类的反思与执着其实是更令人感动的部分,在文章的结尾,他提到这个故事是献给张纯如,这一点虽是意料之中,却也非常让人动容。可以说,完全是因为这种尊敬,才让我坚持读到了最后,这也算是于个人要求甚低的我值得骄傲的一件事吧……
总体而言,这本作品集因为时间跨度比较久,水平有些参差不齐,不过倒正是因为时间的跨度,能够清晰的看出作者不断生长成熟的思维经络。《广告御免》这种作品,深度和内容都相当有限,连一丝丝值得回味的部分都没有。《拟态植物》是刘宇昆式的感情篇章,但是完全没有《爱的算法》当年带来的那种深深的感动。《涅槃》和《纱蝉》的创意点很激赏,前者将灵魂有形化,后者用一种很特别的视角表达了不同物种之间沟通的不可能性,哥伦布船上的那些老鼠,在新大陆的海岸上狂奔,合情合理而又出乎意料。
从一个不客观不严谨的个人化阅读态度出发,最喜欢的是《发条士兵》。虽然是个老套的故事情节,然而却正如一千零一夜的王后一般,作者讲了一个好故事。不是能经得起再三回味的经典,但是结尾处确实有被深深震撼到。当“PKD阀值”这个字眼出现时,瞬间戳中泪点,作者以一种不露痕迹的方式表达对菲利普迪克的热爱,那种理所当然的认同感非常温暖。另一个吸引我的点是书中的小型交互式文本游戏,作为一个同样热爱文字符号大过图像与视频流的守旧派,爱死了这种只有文字出现的游戏形式,一切故事场景都可以存在于想象空间,真心希望以后能开发出内容精彩程度与之匹敌的游戏项目,在下绝对会是忠实拥趸。(或者是早已存在这类游戏而孤陋寡闻的我不知道,跪求各位赐教)
第二喜欢的作品是《解枷神灵》,据说是一个三部曲的开篇,之前阅读作者同样创意视角的奇点三部曲时就很喜欢,有感染力有想象力。虽然情节的开展略有些不够从容,个人觉得如果是长篇小说会更有看头。似乎作者现在也是渐渐转向了长篇停止了短篇的写作,因此我也是非常期待《国王的恩典》早日出中文版。《神灵》这篇的创意很棒,人的数字化生存与灵魂的关系,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命题;用表情符号来沟通的古典式表达也符合我的喜好,更重要的是,故事中对于家庭亲情的表达是刘宇昆非常擅长的部分,细腻动人,哀而不伤,即使是更习惯于硬科幻小说的读者如我也会被深深打动。
读过各种翻译烂到想杀人的科幻小说的朋友应该都很明白,在科幻的世界能碰上一本好看同时翻译也精彩的书是多么的不容易,因此我这种原著苦手,遇到像刘宇昆这种自带翻译外挂、译文精致经得起推敲的作者便格外珍惜。同时,他的作品中那些关于人类共性的探讨,以及细腻感人的情感描写,也更加给心力交瘁的现代人带来很多的治愈感。能够因为一个作者而对未来多了一些充满幸福感的期待,简直不能更美好。
《思维的形状》读后感(二):关于《思维的形状》新书发布会有感
:新书发布会结束后,我和同事们与宇昆、夏笳、吴霜、飞氘在附近的小火锅吃了午饭,也聊的很愉快。以下是结束后boss发在朋友圈里,写的很赞,我只是把它搬上来保存并分享~
对刘宇昆的印象是温和、思维敏捷且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作为华裔他能在中国读者面前坚称自己首先是美国人,这一点让我很惊讶也很佩服。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只是他作为美国人的一部分,美国是个移民国家,美国人本身就是多样化的。每个华裔都是不同的个体,也许都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但不会影响个体的独立性及美国人的属性。他对翻译作品的要求是作者和译者之间必须有交流,只有交流才能让译者和作者达成共识,也才能让作品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下跟读者产生共鸣。他的英文作品是为英语世界的人写的,翻译成中文,就应该是为中文世界的人而翻译,所以有很多事情需要变化;这也是他将三体翻译成英文时最难的一点,很多中国人熟悉的梗,美国人根本不懂,所以需要他和大刘有许多沟通,也需要努力去过渡并解释清楚。
《思维的形状》的译者几乎都是刘宇昆自己挑选的小伙伴,翻译中间双方甚至会对其中的某一些话语进行讨论,比如是把这些古罗马的诗词翻译成诗经好呢,还是按原文翻译好呢?诸如此类,所以我挺想大家来读一读,无论如何,此间凝结了作者、译者和编辑的心血。此书最后一篇《终结历史之人》是最有争议的一篇,很多人会觉得刘宇昆作为华裔写731部队会是情绪的使然,但他不那么认为,他还是坚持他是一个独立的美国人,希望从第三者的角度来讨论这个有争议的、在美国主流文化中不被认可的历史事件。这篇文中我们努力保持全文,读后应该也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boss也是全书终审之一,其余两位是社长和总编,全社对它的爱和重视可见一斑。
《思维的形状》读后感(三):思维的形状——用连续替代分类
大刘的翻译者,自己写的小说也超精彩,《思维的形状》触摸到了语言和沟通本身的一些特质,我们的语言总是在找不同,期待用相反或者分类来描述事物。但是小说里的卡拉桑尼孩子们用手势来表示,而手势是更连贯的形式表达,从而可以更加连贯的表达深浅不同的含义。换句话说,我们的语言,放大了思维的差异,确立了更多的你-我对立意识。
书中一段对彩虹颜色的描写特别出彩,在科学上是一段连续函数的颜色,我们人类的语言却只是粗略地分成了赤橙红绿青蓝紫这7种色彩。而卡拉桑尼的人拒绝这种表达,他们的表述更精确,也更连续。
刘宇昆的作品看着很愉快,这是我第一次接触他的作品,本来我对未来学毫无兴趣,觉得现在的科幻小说是滥用想象力的产物。没想到他的文字会这么映射到现实感触中。思维的形状,这个题目确实给人一种回味无穷的感觉,我昨天晚上看过的,到现在还感觉唇齿留香,难以忘怀。
《思维的形状》读后感(四):认知差异
刘宇昆的写作应该受特德姜影响不小。《思维的形状》这篇与姜的《你一生的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与其说是语言决定论,不如语言与思维存在一个交互作用。不同的文化诞生了不同的语言系统,不同的语言系统对这个种族对外界环境的认知方式的影响作用也不同。爱斯基摩人对于雪有不同的描述,他们对于雪的认知自然与生活在赤道上的人不同。外星人连续的认知方式与人类分门别类的认知方式导致了整个语言系统的不同,而在最后,学习了外星人语言的人类和学习了英语的外星人也产生了和祖辈不同的认知……《你一生的故事》的更高之处在于,七肢桶的认知方式与物理世界的时间维度有交互作用,因而更像哲学讨论。
从人本身内部认知过程去探讨种族差异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点,长期以来很多科幻小说里的外星人除了外表不同以外,其思维方式与地球人类并没有什么不同。当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都存在认知方式的不同时,我们凭什么认为生理结构都不同的外星人会和我们共享一套认知系统呢?我常会怀疑这种科幻作品里的“理所当然”。
从精神病院见习回来后,我和M小姐说我想写一篇精神病院里其实都是外星人的小说,M小姐作为一个学霸立刻提供了更高层的讨论:“外星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不一定走在和人一样的进化方向在,那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意识、认知等,也完全可能是另一套自我封闭的系统。”
说到文化导致认知差异,又想起了姜和刘的另一个相同点,就是写的东西不像很多科幻小说一样明明白白的,他们的作品反而会比一些国内科幻作品显得更符合东方文化。在西方文化下生活多年的东方人存在更多的身份认同矛盾。由于东方人特有的辩证思维加上西方文化的科学实证精神,也许他们更会去怀疑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东西。
《重生》探讨了一个人格与道德判断的故事。一个主要问题是:人格是一个整体,还是由多个离散的社会身份构成的集合体。“人格”这个词本身来源于戏剧舞台上的面具(persona),你可以随情境改变戴上不同的面具。但一个人所经历的社会情境常常不可能彼此完全分离。心理学上定义人格应该为连续、稳定、一致的(Mischel, Shoda & Smith, 2003)。所以《重生》里的外星人把人格分离这个做法真不适合地球人。
次要问题是:什么构成了人格?文章表面说是记忆,但结尾部分的“Self”的反思倒让我想起曾学过的各种人格理论了。曾经学了半年的人格心理学,但在最后考试时仍然不能对人格这个词给出我确信的答案。克隆人与我有相同的人格?机器人有人格吗?外星人有稳定的人格特质吗?拿一套量表给外星人做,会做出什么结果?
《解枷神灵》在讲意识上传时也不可避免地讨论到了人格,人格是存在于前额叶的某一个区域(如著名的被钉子穿脑的盖奇的案例),还是神经网络里一次次的神经冲动呢(这样说可能会造成误解,但认知神经这方面实在了解不深)。如果大脑产生了意识,为什么《拟态植物》里的植物能够凭条件反射产生类似意识之上的反应呢?
《发条士兵》让我想起《阿童木》了【这是打剧透tag的原因】……PKD阈值应该不是刘第一个使用,不过实在记不清从哪看到过了。这里的阈值我觉得很大成分大概是共情(具体解释看下面)。
《纱蝉》和《涅槃》两篇很美,怪不得刘说自己没灵感的时候会读读诗。
《思维的形状》这本合集看下来最大的感受是这是一本很有人情味的科幻作品集。特德姜和刘宇昆都是来自东方世界的神秘吟游诗人,但特德姜吟唱的故事都是在感情的节奏里理性地讲述,而刘宇昆讲述时是会让听众强烈带入的。故事看得很顺畅舒服,也能看完以后想讨论一些东西——对于我来说这就是一本好书的标准。前天看了夏笳的《老陈与小刘》,觉得“共情”这个原因找得极好。但本来就该有一批人写些冷硬的东西,另一些人写些人间的思考。
另外,我觉得如果真的有科幻作品能从文化差异方面讨论共情,倒也挺有意思的。
————————关于共情(copy自某次作业)
共情(empathy)是生物进化过程所产生的一种本能反应,是感知、理解他人情绪并产生一致性情绪的能力。它不仅为人类特有,而是广泛见于动物界,比如小白鼠在看到同伴被电击时也会产生共情。机器人不能梦见电子羊,那人能对机器人产生共情吗?Preston和de Waal(2002)从进化的角度提出共情是物种进化的产物。这是否意味着共情的前提是客体与主体必须属于同一物种?有一项脑洞很奇妙的研究表明,人类对机器人同样可以产生共情(Rosenthal-von der Pütten et al.,2013,2014)。
《思维的形状》读后感(五):小刘短篇集读后感
3. 有些作品特色鲜明有两条故事线,比如一个现实一个虚拟,一个现在一个过去,感觉很新奇;
4. 作者受到姜峰楠的影响相当的大呀,选名字也是这样,看完这个就要去看你一生的故事了;
5. 想不明白的是为什么作者精通中文自己的作品要被其他人翻译;
6. 短篇虽然没有宏大的框架,但是以小见大的尺度非常不错,每一篇都独立的非常好;
7. 最后祝小刘在科幻小说的世界越走越远吧!
《思维的形状》读后感(六):复活历史之人——读刘宇昆《终结历史之人》
第一次读到刘宇昆的《终结历史之人》是来自他在豆瓣阅读上的短篇合集《当昔日之光陨落》(http://read.douban.com/ebook/1376582/),初次看完因为太过震撼又马上再看了一遍。毫无疑问这是我看过最为出色的中篇科幻小说之一,如果把范围再缩小到历史题材的科幻里,那么“之一”的后缀大概也是多余。当时虽然就有想写些什么的冲动,但最后还是因为不知从哪里切入以及拖延症发作,便这么拖了近一年。这几天无意间发现清华大学出版社11月要出版的刘宇昆短篇合集《思维的形状》中也收录了这部作品,于是又翻出了看了一遍,结果是毫不意外地又被震了一遍,想了想还是打算写些东西,希望能有更多人接触到这部作品。
《终结历史之人》之所以让我有一看再看的冲动,在于其并不长的篇幅之中所包裹的视角和议题异常丰富,让人每次重读都可以生出些新的触动与感慨。初次看的时候就如一叶小舟闯进了雷暴云团,随着作者笔下所掀起的湍急激流身不由己一路向前冲去,对周遭的景象只能走马观花。而当第二次、第三次重看的时候,才有余力控制住自己的翻页速度,去消化作者所安排的情节,去品味作者所设置的多重讨论主题及其背后寓意。
小说的主线很简单:为了向世人还原731部队的暴行,美籍华裔历史学家埃文•魏与妻子美籍日裔物理学家桐野明美一起制作了一台可以将参与者带回过去亲眼目睹历史事件的机器,而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纷争则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意料与控制。刘宇昆富有创意地采用了纪录片的形式来搭建故事,以外科手术一般的精密细致来组织素材,从而在有限的篇幅内将多元化的探讨主题融洽地相互勾连叠架,最终呈现的是完成度极高的作品形态。
小说的第一重主题,是对日军731部队在抗日战争期间的暴行揭露。刘宇昆坦言《南京大屠杀》作者张纯如的自杀消息是他最初的灵感来源。尽管随着时代的进步,互联网的发达让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人都能便利地查询到近乎无穷尽的资讯,尽管在21世纪的现代,不论是奥斯维辛集中营还是卡廷惨案,抑或是卢旺达大屠杀,都已经成为西方世界所承认的事件,但是对于侵华日军在二战期间种种行径,无论是南京大屠杀还是731部队,却都是被西方所刻意忽略和遗忘。不仅有许多人不了解这段历史,更有许多人否认这段历史的存在。华裔作家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在西方出版之后,引发的更多是对她的怀疑与攻击。同为华裔作家的刘宇昆,依靠翔实的资料考据还原了731部队包括人体实验在内的诸多暴行,冷峻的笔锋令人阅读这部分内容时只觉寒气逼人,宛如赤脚行走在森然白骨之上。
由此所引发的第二重主题,便是对于否定主义者的探讨,小说中的“否定主义者”即指认为731部队的暴行不存在,或者对其持无法证实和怀疑态度的人,既包含学术界也包含普通人。在这一部分刘宇昆向我们展现的是面对亲眼目睹历史的人们的证词证言,西方世界是如何通过带着学术讨论的文明面具,用谨小慎微、字斟句酌的文字游戏将其肢解,通过否定局部进而质疑全部,最后将证言连同真相一并丢入垃圾桶,顺带还羞辱了对方的人格与尊严。相信不少人在看这一段内容时会和我一样感到十分熟悉,因为近年来在网上看到的对许多事件争论的一方,多是采用这种逻辑来攻讦另一方:对于一件事情他们可以无休止的罗列出成百上千个细节,然后去一一用最严苛的标准审核,一旦有些微矛盾和出入,那么便完全推翻。在这些人眼中,对事实的描述只存在两种状态:完全的不可信和完全的精准可信无纰漏。既然做不到后者,那么必然就是前者。甚至有时我们自己也正是这样做的,在这些情景下,事实的真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维护自己现有的观点,因为“我的观点”即是“我”,“我的观点”被驳倒了,那么“我”的存在也就被否认了。
光是上面这两点,就已经让这部小说在美国的出版充满了麻烦,刘宇昆如此回忆道:“这篇小说写完之后好几年都没法发表。中篇小说本来就不易出版,而我的作品偏又与大多数不同。一位编辑嘟囔过几句‘有争议的历史’之类的话,然后便不再回应。我自认为这是我最好的作品,为了发表而四处碰壁令我郁闷不已,接二连三收到退稿函也成了家常便饭。”不过这篇小说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走得更远。
刘宇昆抛出的第三重主题,是个人与历史的关系。也许是因为11岁时移民美国的经历,个人与历史的关系作为他的创作母题之一复现在他的多部作品之中。在他看来,东西方在面对历史时存在同样的问题:人们急迫地想要向未来迈进,忙不迭地将历史贴上各种标签,然后将它们放入不见阳光的箱子中封存起来。又或者是出于各种各样的政治利益,将历史改头换面。就这样活生生的历史变成了僵硬死板的化石和工具,乃至高高在上的宗教偶像,而不是融入每个人日常血肉之中的饮食男女。当埃文•魏将历史这具僵尸重新注入血液,把它带回现实时,收获的是恐慌和攻击,因为他搅乱了原本的秩序。就这样,真实的历史与它的仿冒品在现实中纠缠在一起,厮杀得难解难分。刘宇昆对于这部分的描写让我想到了约翰•H•阿诺德在《历史之源》结尾中的一段话:
确定一种记载优于另外一种的危险在于,它是为了把“历史”浇铸成一个单一的真实故事。主观的历史学家(具有他们自己的成见、阶级利益和性别政治)试图将他们的事件版本作为唯一可能的版本呈现出来。然而,认为历史中存在单一的真实故事,这一观念仍然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因而也具有极大的危险性。报纸每天谈论“历史”会如何对政治家或事件做出评判,政治家在“历史向我们表明”的基础上为外交政策辩护,全球的战争集团以“他们的历史”为基础证明其杀戮的正当性。这是省略了人的历史——不管过去发生了什么,也不管现在它被用作何意,都要取决于人,取决于人的选择、判断、行为和观念。给过去的真实故事贴上“历史”的标签,是为了让它们看起来是独立于人的参与和作用而发生的。
再继续挖下去,还可以从许多细节里找出其他引申主题,不过这些事情还是留给大家在看的时候自己发掘。最后想补充一点,这本书看完之后除了里面多元化的视角探讨,以及优美流畅的行文之外,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刘宇昆对于中国社会的熟悉程度。尽管在80年代初上小学时就移民到美国,但多年来的观察和交流使得他对当代中国的了解远远超出一般华人,刘宇昆在小说里对于中国普通民众以及中国政府对历史的心态和观念描绘丝毫没有其他华裔作家的生涩隔阂之感,让人对其对洞察力心生赞叹。
从某个角度来看,也只有刘宇昆这样一个在中国出生,熟悉中国历史文化,又美国崇尚个人自由的环境下成长的,有着跨文化背景的作家,才能够恰如其分地拿捏好这样一个复杂而沉重的题材。多一分则成了陈腔滥调祥林嫂式的历史控诉,少一分则会让人觉得冷血无情不易亲近。而尽管困难重重,最后刘宇昆还是给我们带来了这样一个值得回味再三的精彩故事。
所以说小说家真是与魔法师无异的职业,虽然没有故事中可以回溯时空的玻姆—桐野粒子,但依靠文字的魔法,他所给读者带来的体验却和穿越时空并无二致。而当我读完故事再次仰望星空时,总会不由想到从人类诞生至今的每一个历史细节和片段,都以光速在星辰大海之中穿行,无论地球上的人们对于历史的真相如何争执与掩盖,在我们头顶的浩渺星空之中有一双手在白纸黑字不容辩驳地记录下唯一准确的那份历史,不论我们将来是否可能从中还原出逝去的历史,这份思绪总是能让人感到些许慰藉。
———_(:3」∠)_我是PS了又PS的分割线———
1.刘宇昆目前已经从中短篇创作转向了长篇创作,目前来看这部作品大概就是他最出色的中短篇作品了。
2.刘宇昆同时也是刘慈欣《三体》系列的英文译者。
3.尽管刘宇昆是以2012年《手中纸,心中爱》获得双奖而为人所知,这篇《终结历史之人》在前一年也便参加了雨果奖竞选,最后却还是因题材争议的原因落选。
4.《思维的形状》据说后续会有电子版上架,且根据夏茄所说,收录的是《终结历史之人》的精校未删节版,看来只能买买买了。
5.在《终结历史之人》的初稿中,开篇采用了T•S•艾略特《四个四重奏》中的诗句:
没有历史的人
无法从时间获得救赎,因为历史
是无数瞬间的排列
在冬日午后的幽静教堂
天光熄灭
历史只剩下此刻的英格兰
《思维的形状》读后感(七):跨越边疆 ——《思维的形状》译者后记
跨越边疆
——《思维的形状》译者后记
y 夏笳
(耿辉与吴霜对该文亦有贡献)
我与刘宇昆的相识是从翻译小说开始的。2012年,《新幻界》的主编三丰鼓励我为他们的电子刊物翻译一些短篇,而我作为一个翻译方面的新手,亦怀抱着跃跃欲试的心情答应下来。三丰推荐给我的第一篇小说,是雷·布雷德伯里的名篇《一日夏华》(All Summer in a Day),第二篇就是收入这本选集中的《广告御免》(Ad Block)。
彼时我刚刚在《科幻世界》上读过几篇刘宇昆的作品,其中浓郁的人文气息,以及恰到好处的犀利与狡黠,都令人为之惊艳。在经由热心的三丰代我转达了这份仰慕之情后,刘宇昆主动发来邮件表示感谢,并表示他亦有兴趣翻译我的作品——套用一句老话,“这成为我们伟大友谊的开始。”
翻译刘宇昆的小说是件压力颇大的事情。他的中文和英文都极好,常常在回信中首先对译稿献上不遗余力的溢美之词,随即以温婉的措辞,严谨细致地一一指出各种错译漏译之处。而他优美简洁充满诗意的语言,亦让人在翻译时不得不一字一句推敲,要如何运用博大精深的汉语言文字,恰如其分地传达出这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文字之美。此外他还喜欢引经据典,而那些看似轻盈的语言游戏背后,则往往牵连出太多丰富的潜文本。翻译《纪录片:终结历史之人》(Documentary:The Man Who Ended History)时,我曾将文中日本影像工作室的名字Yurushi(許す)一词翻译为“宽恕”,刘宇昆则建议译为“仁恕”,出自《汉书·叙传上》:“宽明而仁恕。”他说:“我想象中这个日本公司应该喜欢引用古文,来表达他们尽管对历史有悔意,但也希望中国能以‘仁’的心态来宽恕。”纪录片作者的名字Heraclitus Twice,则出自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著名哲学命题“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最终我将其译作“赫拉克利特·涉江”——或许亦可算作另一处小小的文字游戏。而在翻译《第14课》时,我则不得不先仔细阅读一篇米格尔A·莱尔马有关事件隐形装置的论文,并就我对文中技术细节的疑问与刘宇昆写邮件商讨。
对此,其他几位译者也似有同感。吴霜曾告诉我,刘宇昆对小说中诗歌的翻译要求颇高,为了将寥寥几行诗句译得典雅工整,常常需要二人往来数封邮件,反复讨论。《涅槃》中引了几句古罗马诗人卡图卢斯(C. Valerius Catullus)的诗,原文为拉丁语,而吴霜则在刘宇昆的建议下,按照古风的格律将其译出:
i tecum attuleris bonam atque magnam
Cenam, non sine candida puella
Et vino et sale et omnibus cachinnis.
清酒佳肴,当随美人笑。
言笑晏晏,杯盏轻响。
胜友如云,青盐调香。唤来美酒悦红妆。
随即我又从耿辉那里得知,刘宇昆获得文学学位的论文,是以诗人艾德娜·圣·文森特·米莱为研究对象的,难怪作品中大量引用了她的诗歌。更为奇妙的是,本书中最早和最新的两篇作品相隔十二载,竟然引用了米莱的同一首诗歌,就连刘宇昆本人都没有意识到这样的轮回,由此亦可见思维的奇妙之处。
思维、语言和跨文化交流,是刘宇昆作品中反复探讨的主题——收入这本选集的《思维的形状》、《麦克斯韦之灵》、《纱蝉》、《重生》、《终结历史之人》,都与此相关。而这恰巧也是我感兴趣的议题。语言文字在我看来,从来不是一层蒙在思维之上的透明面纱,而是从最根本上建构这个世界的砖块与砂砾,因而我从不相信科幻小说中所描述的“万能翻译器”或者“心电感应”,不相信吃下一粒药丸或者将一条外星鱼塞进耳朵就能够轻轻松松解决交流问题。无论技术如何发展,翻译都注定是一门艰苦而繁复的手艺活,是将自己所熟悉的世界拆散分解,再重新拼合成另一个陌生世界的冒险之旅。正如《思维的形状》中,人类与外星人的孩子手抵着手,在眼花缭乱的翻绳游戏中逐渐感知对方的世界——更丰富的色彩,更细腻的光谱,以及,更多表达“爱”的不同方式。某种意义上,这或许也恰正是翻译小说的乐趣所在。
《终结历史之人》早在2013年年初就已译好,多亏耿辉挺身而出,才得以在历经一番波折后,终于在《文艺风赏》上发表。数月之后,我们二人又将该篇与《重生》和《第14课:关于事件隐形装置及其实际运用的思考》(Lecture 14: Concerning the Event Cloaking Device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s Thereof)三篇做成一个集子,以电子书的方式在豆瓣阅读发表。在小说集序言中,刘宇昆写道:“这部选集里的三篇小说都着眼于暴行:有些人想要努力隐藏和遗忘;还有一些人想要揭示和回忆。沉重的过去影响着现在和未来。”历史、回忆与遗忘,这是刘宇昆笔下另一个幽灵般萦绕不去的主题。在我看来,这同样是某种翻译,是倾听历史无声处的回响,是追寻不可付诸言辞的往昔之光,是摸索废墟中散落的残篇断简,将其转译为活生生的字句,然后继续传唱下去。
那部小说集的名字,While the Light Fails,经过我与耿辉的商议,被译作“当昔日之光陨落”,它会让人想起另外两篇被译成中文的科幻经典之作:鲍勃·肖的《昔日之光》(Light of Other Days),和罗杰·泽拉兹尼的《趁生命气息逗留》(For a Breath I Tarry)。这一句的原文,来自于T·S·艾略特《四个四重奏》中的诗句,而这几行诗亦曾出现在《终结历史之人》第一稿的开篇处:
没有历史的人
无法从时间获得救赎,因为历史
是无数瞬间的排列
在冬日午后的幽静教堂
天光熄灭
历史只剩下此刻的英格兰
A people without history
Is not redeemed from time, for history is a pattern
Of timeless moments.
o, while the light fails
On a winter’s afternoon, in a secluded chapel
History is now and England
接下来,虽然是为别人的书写后记,但我依然有一些感谢的话要说。
感谢作者刘宇昆,这位才华横溢的文学青年、律师、程序员、作家、译者、两个孩子的爸爸,如同他的作品一样,这种丰富多样性,亦是刘宇昆本人最为迷人的地方。在这本选集中,不仅仅有温情和治愈,也有赤裸裸血淋淋的重口味,它们会带给你一股力量,你需要用足够强大的自我去感受它们带来的震撼。
感谢这本书的另外几位译者。其中耿辉是我们中最资深的一位,在他与刘宇昆相识的三年间,共翻译了后者的十六篇作品,同时亦是刘宇昆英译《三体》的首批读者之一。据说两人私交甚好,除了科幻与翻译之外,其他家长里短和文化政治方面亦是无话不谈,最近更发展到在微信上相互晒女儿照片的程度。吴霜则是近两年崭露头角的科幻作者,文笔优美动人,她与余有群分别是中文与英文系出身,两人珠联璧合,配合无间,这份默契亦令人惊叹。而罗妍丽则更是一位传奇人物,自称汽车业内人士、旅游杂志撰稿人、武当弟子、非洲创业中,《纱蝉》是她在我的另一位朋友汪梅子开办的译言科幻培训班上的结课作业。我们各自生活于天南海北几座不同的城市,却能在合作中相互学习,结下友谊,这本身即是这个技术时代最美妙的奇迹。
此外,我们所有人要共同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的雒华编辑,有了她的信任和支持,我们才得以顺利完成这部值得大家骄傲的作品,希望将来我们还有机会继续合作。
感谢科幻,它让我们迈出自己小小的世界,去倾听他人的声音,去触碰彼此闪闪发光的手指。
2012年夏天,我去芝加哥参加世界科幻大会,有幸得见刘宇昆本尊,大家相谈甚欢。在雨果奖颁奖典礼上,当他的《折纸》(The Paper Menagerie)被宣布获得最佳短篇奖时,台下的中国与美籍华裔作家们不禁相拥在一起欢呼。《折纸》亦是一篇有关于跨语际与跨文化交流的优美深刻之作。在一些中国读者看来,其技术内核似乎显得不那么“硬”,然而换一个角度来看,相比起一些技术流的太空歌剧,《折纸》所探讨的主题又似乎更接近于科幻小说的本质——也即是人类究竟能够以何种方式,去突破种种可见或不可见的疆界,以达成对于“他者”(Other)和“未知”(Unknown)的理解和认知。
就在《思维的形状》筹备出版之际,刘宇昆告诉我,他正在策划一本由他所翻译的中国科幻选集,其中收录了刘慈欣、陈楸帆、马伯庸、糖匪、程婧波、郝景芳以及我本人的作品,并希望以此让更多美国读者有机会了解当代中国科幻作家作品。应他之邀,我为这本集子写了一篇介绍中国科幻的文章。在结尾处我这样写道:
科幻小说是一种——借用德勒兹(Gilles Deleuze)的话来说——永远处于“生成”(becoming)状态的文学,是一种诞生于“边疆”(frontier)之上,并伴随边疆不断游移迁徙从而生生不息的文学。这边疆绵延于已知与未知、魔法与科学、梦与现实、自我与他者、当下与未来、东方与西方之间。因为好奇心而跨越这边疆,并在颠覆旧识和成见的过程中完成自我认知与成长,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当下这个重要的历史时刻,我愈发相信,要变革现实,并不能仅仅依靠科学技术,而更是叫千万普通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知道,生活应该更美好,也能够如此,只是需要想象力,需要勇气、行动、团结、爱与希望,需要一点对于陌生人的理解与同情。这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可贵品质,也是科幻所能够带给我们最好的东西。
2014年7月
于西安家中
《思维的形状》读后感(八):紧张激烈的过程
在蒂姆•鲍尔斯和K•D•温特沃什的写作培训班上,我们必须得在二十四小时内完成一篇短篇小说。蒂姆起初在教室里四处走动,随机指定物品作为我们每个人的创作提示。当他停在我座位旁边时,看见一杯没喝完的汽水和里边尚未融化的冰块,于是他捏起一块,对我说这就是我要写的故事。当时的我看上去一定相当沮丧,可是K•D告诉我,有时候优秀作品的创作灵感并不会直接源自提示。
写作《涅槃》是一个紧张激烈的过程,我从没在如此之短时间内创作一篇故事,整个过程中,我一直有种几近失败的感觉。不过,这篇小说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杰伊•雷克就是其中之一。在一番颇有见地的评论之后,他建议我把它投给《复调》,他和黛博拉•莱恩编辑的选集。我听从他的建议,将《涅槃》修改之后卖给了他。就这样,参加完未来作家竞赛,我售出了第一篇作品。
《思维的形状》读后感(九):作者前言
作者前言
译|耿 辉
这本小说集中选择的作品几乎涵盖了我的整个短篇小说创作生涯。《纱蝉》(Gossamer)创作于2002年,当时我还没有发表过任何作品;而《解枷神灵》(The Gods will not be chained)创作于2014年,这时我基本上停止写作短篇,转而创作长篇。
比如说,《涅磐》(State Change)是我在未来作家竞赛决赛期间写作的(我凭借《纱蝉》打入决赛),当时我仍在学习法律、未婚,不确定自己是否会有作品发表。
在蒂姆•鲍尔斯和K•D•温特沃什的写作培训班上,我们必须得在二十四小时内完成一篇短篇小说。蒂姆起初在教室里四处走动,随机指定物品作为我们每个人的创作提示。当他停在我座位旁边时,看见一杯没喝完的汽水和里边尚未融化的冰块,于是他捏起一块,对我说这就是我要写的故事。当时的我看上去一定相当沮丧,可是K•D告诉我,有时候优秀作品的创作灵感并不会直接源自提示。
写作《涅槃》是一个紧张激烈的过程,我从没在如此之短时间内创作一篇故事,整个过程中,我一直有种几近失败的感觉。不过,这篇小说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杰伊•雷克就是其中之一。在一番颇有见地的评论之后,他建议我把它投给《复调》,他和黛博拉•莱恩编辑的选集。我听从他的建议,将《涅槃》修改之后卖给了他。就这样,参加完未来作家竞赛,我售出了第一篇作品。
从那之后,我已经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完成了许多篇小说,但是没有一篇像《涅槃》这样惊心动魄。能够在压力下有所表现,按时完成作品对我的创作生涯很有帮助——我的一些优秀作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完成的——我感谢写作班给了我接受这种挑战的信心。
未来作家竞赛之后,杰伊的创作渐入佳境,而我在很多年里都卖不出作品。但是在那段困难时期,杰伊多次帮助我,在百忙之中给我鼓励和支持。他就是我努力的目标。
K•D•温特沃什和杰伊•雷克都已经离我们而去。我怀念他们的慷慨大方和真知灼见。
我的每一篇作品都有一个类似的故事可以讲述。写作《纪录片:终结历史之人》(A Documentary: The man who ended history)是我生命中最痛苦和艰难的经历之一,在研究历史并反思人们是怎样为了政治利益牺牲历史真相的几个月里,我一直饱受煎熬。时至今日,这篇小说仍然是最令我骄傲的作品。《重生》(Reborn)是我第一次同戴维•哈特威尔合作的结果,他是当今业内最棒的科幻编辑之一。《拟态植物》(the Plantimal)是我第一次同麦克•雷斯尼克一起创作的小说,他既是技艺娴熟的小说作家又是慷慨热忱的朋友……
对于思维的运作原理、表现形式、进化发展、扭曲变形和盲点死区,我一直很感兴趣。这本书中所有小说都围绕可以承载思维的不同形式来展开,不管是历史、技术、人工智能或别的什么,我持续关注的是这些外因如何改变思维。
故事情节虽是虚构的,但它们也揭示了我作为作家的成长历程和我思维的“形状”随时间的改变。每次相遇,每次交谈,每读一本书,每听一个想法,每一位新朋友——所有这些都形成我思维的组成部分,引导着思维的流向,激励着思维的发展。在生活中的每一天,我们改变周围的人,也被他们所改变。或许这种情况在作者和读者之间也有发生。
我要感谢我的编辑雒华和清华大学出版社为这本书付出努力的每一个人。我还要感谢我的译者——耿辉、夏笳、吴霜、余有群和罗妍莉,他们以信、达、雅为目标翻译我的小说。同样作为一名译者,我深知翻译这项需要权衡各方的工作有多艰难。在优秀的译作中,翻译和作家的思维最终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最后,谢谢你们这些读者——你们的存在是我写作的动力。对我而言,写作就是一种思维,我希望这些故事有些也会成为你们的思维,而且回想起来的时候,你们会感到欢喜。
《思维的形状》读后感(十):又暖又透明的寂寞
文/张冉
(本文发表在《新华书目报》2月9日版(有删减),转载请联系本编辑丸子!此处所放为未删减版)
让一位科幻作者来评价刘宇昆是不公平的,正如以科幻作家的单纯身份来描述他一样。《思维的形状》是我2014年看过最美丽的幻想短篇集,它讲述了十一个有关思维、存在、交流和内省的故事,我没法从科幻(或曰科学)的角度对书籍做出评价,因为这本书超出了我们惯常对科幻的认识,如果说核心科幻是纸上一个坚硬的墨点,那么刘宇昆的作品就是潮湿的水汽,让蓝色墨水的边界在纸张上洇润开来。创作本应没有边界。我喜爱如此充满惊喜的阅读体验,让人在合卷之后还能沉浸在温暖而透明的意象当中,《思维的形状》是科幻、奇幻与童话的结合体,可它一点儿都不杂乱,相反,它纯粹得惊人。有人说刘宇昆最擅长的是使用科学思维解读人文概念再用不同形式加以呈现,这评语没错,本书收录的就是同一个核生长出的千般故事,而这个核,是温暖、透明而寂寞的思维之光。
温暖是刘宇昆的显著特质。他在国内出版的第一本小说集《爱的算法》就充满了温暖的人文精神,而《思维的形状》继承了这一特质(从选入小说集的作品发表时间来看,应该说这一特质贯穿了刘宇昆的整个创作生涯)。从《思维的形状》中两个亲密的孩子,到《拟态植物》中的父亲与母亲,《重生》里的凯与约书亚,《解枷神灵》里的麦蒂与计算机鬼魂,爱是永恒的主题,而家庭关系是承载这一主题的主要框架。刘宇昆是一位非常善于塑造家庭关系的作家,他大多数小说的主角是家庭中的角色(而非孤立存在的),用很短篇幅就能营造出真实、富有色彩、代入感强烈的人物性格,而家庭是我们温暖体验的最佳来源。
在中国的科幻作品中我们很少感觉到家庭关系带来的温暖,通常角色是为剧情而存在的独立个体,既不需要复杂的人际关系,也不需要为人格提供支撑的过往经验。反之国外作品倾向于塑造家庭群像,从家庭关系中获得角色的情感线索和行为依据(当然许多人没有刘宇昆做得这样好),这是个挺有趣的对比,因为中国从来不缺少家庭传统,也不缺少如此形式的主流文学作品。
我也很喜欢刘宇昆作品中的透明感。这是一种很微妙的阅读感受,我们看到《思维的形状》化为彩虹,《涅槃》的灵魂是一块冰,《发条士兵》的胸膛里跳动着七彩的宝石,《第14课》里那段美妙的叙述:“你们尽情想想象吧……你们想象仲夏夜李的窃窃私语,汗湿的双手十指交扣,那些真假难辨的记忆,如同凌晨到午夜三点之间的梦境一样飘渺。”《终结历史之人》有关时间与空间的解释:“你向太空走多远,就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在那儿,丰臣秀吉的铁蹄第一次踏上日本国土;又或者那儿,紫式部刚刚写完《源氏物语》的第一章。继续前进,你将会看到人类文明的开端,甚至上古之前。但过去转瞬即逝。光子进入镜头,撞击在成像表面上,如你的视网膜、或者一张胶片……如果你一不留心,错失了某一瞬间,就再也无法追上前去把它抓回来。那一瞬间就这样被从宇宙中抹去,永不复返。”
读到这些字句的瞬间,我被透明的利箭射穿心脏,刘宇昆对情感的观察如此透彻,以至于我们心中那些原始的、卑微的、不可告人的恐惧都被映照出来。被理解的渴望,对存在的怀疑,内心埋藏的秘密,被时间和空间所掩盖的真实,这些问题每个人都曾经思考,然而它们只是在冲热水澡时冒出的千百个念头中的极少数罢了,随着热水停止而化为蒸汽消散,只有刘宇昆清楚看到了这些片段所具有的能量。一篇“好”的作品与“杰出”作品区别在于能否侵入人心深处,在未被污染过的地方留下痕迹,没错,《思维的形状》书中多篇作品具有这种玻璃似的透明感,和刀锋般锐利的形状。
至于寂寞,则是一种模糊的印象。熟悉刘宇昆的人会知道他是一位相当成功的律师,两个孩子的父亲,前者意味着他非常善于与人沟通(并能以此为生),后者则是这星球上最需要耐心与亲和力的工作。他应当是个健谈而乐观的人,就像我们印象中的大多数美国人一样;初次见面似乎印证了这个判断,在晚九点半迟迟未散的酒席上,刚结束十几小时飞行的他微笑着同所有人碰杯,用毫无瑕疵的中文跟大家聊天,笑容温暖,风度迷人。
工作顺利,家庭和美,朋友众多,这样的人不该寂寞,但作品里却藏着另一个寂寞的刘宇昆,——或许只是我的错觉。
《科幻世界》曾刊登过刘宇昆的《钻井》,星球上的钻井工人看到状若天使的外星生命体出现在天空,文章非常短,让人产生画面感之后戛然而止,孤独的劳动者与孤独的观察者,一个寂寥的意向。我们还看到了《思维的形状》里与整个人类文明诀别的孩子,《涅槃》里失去灵魂的女人,《麦克斯韦之灵》里死在星条旗下的日裔美国人,《拟态植物》里告别孩子的父母,《重生》里消失的自我,《终结历史之人》里透明的旁观者,每个角色的背影都是寂寞的。如果说每个角色都有作者的影子,那么刘宇昆的身体里或许也有个寂寞的人格存在吧。
对《思维的形状》做个综述:书中收录的十一篇小说是具有一致性的,正如刘宇昆在前言中所说“这本书中的所有小说都围绕着思维……不论历史、技术、人工智能或别的什么,我持续关注的是这些外因如何改变思维。”每篇小说的水准都很高,在有些作品里能看到特德蒋的影子,更多的则是自我意识浓厚的奇思妙想。清华出版社的雒华编辑替书籍营造出一种很舒适的阅读感,清新、精致而不过度包装,这很棒。
全书的精华是曾以《当昔日之光陨落》为题在豆瓣结集发表的三篇小说:《重生》、《第十四课:关于事件隐形装置及其实际运用的思考》、《纪录片:终结历史之人》。其中《终结》一文毫无疑问是整个2014年度最具深度与思想性的中篇科幻小说,强烈推荐。
有一点要指出:在我看来这些小说有的很强(如重生、第十四课、终结历史之人),有的较弱(如广告御免、解枷神灵),文章的先后顺序似乎应微调一下,让强弱交替出现,阅读体验可能会更加富有变化。
不得不提的是耿辉、夏笳、吴霜、余有群等几位的翻译均相当出色,我很喜欢耿辉的语言细节,文字简练,富有韵律;而由夏笳翻译的《第十四课:关于事件隐形装置及其实际运用的思考》、《纪录片:终结历史之人》两篇令人印象深刻,我没看过英文原版,但相信夏笳的文字完整表现出了刘宇昆想要表达的东西,是相当完美的重现与再创作。
可能与大多数读者不同,本书中我最偏爱的小说是《发条士兵》,飞船、MUD、机器人的自我认知、嵌套叙事结构和结尾的反转,都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元素,但很少有作家能把故事讲得如此流畅轻盈,在顺畅的阅读流程中充满小谜题、关键道具、这些小小的闪光点,仿佛趣多多饼干上的巧克力碎屑,给体验者增添了许多乐趣。文中提到了“PKD阀值”,毫无疑问是向菲利普•K•迪克致敬,这位伟大的美国作家花了大半生精力来思考机器人的自我认知问题,写下大量人类与机器人界限题材的作品。有人说黄金时代一去不能再来,因为有趣的点子都被写尽了,科幻的路只能越走越窄;刘宇昆用这篇小说做出了反证。只有科幻小说这个偏正短语不改变结构,文学意义上的进化就不会止步,这个时代的科幻毫无疑问变得更好了,因为我们逐渐了解到并非只有宏伟的科学思考才能打动人心。
毫无疑问,《思维的形状》是一本好看的书,它不会特别挑剔读者,科幻迷或者非科幻迷都可以坐下来以闲适的姿势慢慢阅读,刘宇昆从来不让艰涩的科学解释占据大段篇幅,他的小说如温暖、透明而寂寞的歌,值得每个热爱生命的人去倾听。最美妙的一点,是我们在掩卷之后会花几分钟时间去思考,那是有关生命、思想和存在本身的终极思考,可我们并不会陷入永恒的自我诘问,因为刘宇昆已将每一个问题的答案藏在故事当中。
能够稍稍改变我们思维的形状,这不是很棒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