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有一个岛:卡儿哈甘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我有一个岛:卡儿哈甘的读后感10篇

2018-06-24 20:3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有一个岛:卡儿哈甘的读后感10篇

  《我有一个岛:卡儿哈甘》是一本由崎山克彦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25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我有一个岛:卡儿哈甘》读后感(一):乌托邦的梦

  最开始是关于一个镶嵌于蓝宝石中的一颗闪亮钻石迷人的小岛的故事,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一个梦不是么,逃离现代文明,逃离拥挤人群,逃离繁杂琐事,在一个与天地同在的地方自然醒来,吹风听海闻花香。卡儿哈甘就是这样一个岛,有珊瑚礁,有白沙滩和椰树林,更有淳朴简单的岛民,好像一个不易存在世外桃源。接下来是关于在岛上生存的话题梦想渐渐回归现实习惯了现代便利的我们,怎样回归本质生活,在缺乏基本生活设施情况下,还能安心享受大自然美景吗。大部分人遇到这些困难时候,怕是会退缩吧。崎山先生之所以不同,便是他完全接受和享受这一过程,接受落后原始,享受改进的成就感。他为小岛付出了很多,以至于岛民用God来形容他的存在。他称这个小岛是自然共同体,他希望岛民拥有健全的生活医疗保障,接受好的教育同时保存本真的质朴和无欲的超然

  小岛目前还是个瑰丽的梦一般,一切如崎山先生所想所愿的发展。只是人性真的能拒绝复杂琉璃诱惑吗,在被越来越多关注的时候,岛民会不会变质,小岛会不会被污染,乌托邦真的能存在还是只会是个梦。

  我只能祈祷我能早一点去到卡儿哈甘,亲眼见见这个梦一般的小岛,若有幸能遇见岐山先生那就更完美不过了。

  《我有一个岛:卡儿哈甘》读后感(二):我的梦里有个岛

  “找个南方岛屿过日子,应该是很多人的憧憬。”别的人说出这样的话来还不过只是有感而发,但是身为自己就拥有一座真正的南方小岛的作者提笔写下这样的话来,看了只会让人感觉是在炫耀吧~~( ﹁ ﹁ ) ~~~真的没法不羡慕作者啊,居然能够住在接近东京巨单体育大小的南国岛屿上,过着每天碧海白沙棕榈环绕的闲适生活。

  没有了城市的光污染,没有了汽车噪音白日里阳光明媚,海风送爽;夜空星空璀璨,无比宁静。海平如镜,水清如湛。看到图片特别明媚大片土耳其蓝,感觉真的好梦幻……那么美,那么美!为此,就算明知道岛上缺水严重,日常只能用积储的雨水洗漱清洁,但是既然能有这样动人风光相伴,就算偶尔过一段岛上的生活,相信也不会有什么无法忍受的吧。

  这是一本很漂亮的书,都是托了两位摄影师用心,才将许多卡儿哈甘的美丽封存在照片上,让我们看到了这么多精彩的图片。真的很想也到卡儿哈甘去看一看,看一看近海因为太澄透的水,明明很幽深,在明媚的阳光下,看似清浅;远海别有一番风情的美丽!“平常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但是有时想想,还真怀念在卡儿哈干的自然生活。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东京没什么大自然。想到这里,我就会怀念卡儿哈甘的风,怀念被海、风以及椰树围绕的生活,它就像一个美丽的梦境。”(P.151)

  与其说该书的内容是在介绍卡儿哈甘和卡儿哈甘旅游情况的,又或者是在写关于作者是怎样逐步实现自己的梦想的,还不如说是作者为了推广一种不同的旅行观和生活观而写成的。书中收录了作者许多散见于各家报刊专栏的文章,包括从第一次邂逅卡儿哈甘到买岛经营集合了这20多年来的点点滴滴体验到的人生哲学。除了内容都多少与卡儿哈甘扯得上关联之外,主题上并不相同,有写卡岛美食美景的,有写旅游推介的,甚至是自己怎样建设小岛的,对小岛和岛民若干的未来规划,帮助岛民过上更好的生活的等等。但更多的还是关于环保,人生哲学,生活哲理的内容。

  很喜欢“自然之岛”这个单元。尤其像是其中介绍卡儿哈甘用水用电的这两篇,作者的感情真挚,但又不光是在卖情怀,很有知识性,却也不乏不乏趣味性。不过读到了这里不禁突然联想到了,在某部小说中看到的“未来桃花源”的桥段,——在那里人们科技非常先进,却也同样的珍惜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不愿意去生产那些不易降解的东西生活中也都是采用风能水力等绿色能源驱动洗衣机冰箱。不正像是作者在书中描述的卡儿哈甘的生活吗?

  只是后者之前不用发电机发电不是怕破坏环境,而是单纯的用不起罢了。甚至,现在卡儿哈甘的岛民们也在日益被外界物欲生活所腐蚀,或许不久之后的将来便会蜕变为完全的物质动物嘞。大概作者是个比较传统的人的关系,能够看出他对膨胀的全球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价值观一点好感也无,甚至作者描述自己离开现代都市舒适方便的生活时干脆抨击说,“这是一个大量使用能源的文明时代。日本或美国等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就是因大量消耗能源而形成的。”(P.94)

  说来很不可思议是不是,虽然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往那个方向去想,——但是驱动现代生活完全依靠能源,生产大量商品需要大量能源,如果没有了足够的各种资源以供人类消耗,现代社会将会以快到不可思议的速度崩解吧。无怪乎作者会如此看不惯了。或许就是这样,他才会在觉得够了的时候干脆的辞职,用退休后的时间通过自己的行动实践自己的梦想,想要通过自己的行动,一点一滴改变这个自己越来越无法喜欢世界吧。

  作者以旁观者视角对比现代都市人方便舒适,但会对自然造成极大破坏的生活常态,和卡儿哈甘人简单贫瘠,但与自然和睦共处的生活方式。或许通过作者的文字对这处远离繁华的岛屿生活的描摹,我们也可以从中寻觅到,生活在钢筋水泥丛林中的都市人所最缺少的东西。同样的,我们也和作者一样寄希望于这个遥远小岛上,能够提供给人们更多实验性质的关于建立生活共同体,以及如何保护地方特色问题参考

  说真的,我特别欣赏作者的性格,那可不是位会委屈自己的人,这点很好,最起码他自己的生活是会过得很称心的。已经有了一份安稳工作,但是觉得这不是自己真正想要从事的工作,就干脆的辞职;想要出国去闯荡,哪怕没什么钱,只能边上学便打工盘子洗碗也要去;想要工作了,找家公司进去就踏踏实实的一干就是二十几年;觉得越来越力不从心的时候,也能毫不留恋的退下来,选择辞掉工作离开干了那么久的公司,去开创属于自己的人生。

  看似随波逐流,却也别有坚持。这个时候的作者崎山克彦已经52岁了,退休前早已和育有两个小孩前妻分居,在离开公司的一年后,用他之前所有的积蓄1000万日元买下了位于菲律宾宿务的卡儿哈甘,从此过上了每一天都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日子……

  可以确定是是,作者是个理想派。这不是讽刺。想想看,在八几年的时候能够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就毫不犹豫投入千万日元购入小岛,这是一种什么行为?别因为现在看来这笔钱也就约合52万人民币,就觉得不算啥了,要知道当年是个什么时候,这可不是1991年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的日元啊喂!

  当时作者手上握着这么一大笔的钱,无论是投资地产还是股票都好,可以轻而易举的让这笔钱翻个几番,结果他没去用钱生钱,反倒拿着钱去追去求梦想了~当然,这真是值得庆幸的事儿。幸好他没想着要拿钱去做投资,要不然没几年等日本的经济泡沫一破,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就都打了水漂了。我估摸着,当年知道他买下小岛会笑话他是傻了的人,等到几年之后被无理取闹的现实打了个嘴巴,都会发现原来自己才是真傻了的人。

  现在想来,作者能够这样简单的做出决定,和家中没有家累亦有很大的关系。不过,从书中给人的感觉作者就是个率性敢为之人,可能就算当时全家上下都有口一同的去反对他也不会觉得怎样,并不会特别去为了别人的好恶来勉强自己。虽然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这样的人太不会为别人着想了,但是作为一个从小到大一直都在持续不断的为别人着想的人,我很负责的告诉你,这样的人或许不会有多讨人喜欢,但就自身而言一定会更加的幸福,也更容易获得幸福感!

  .啊嘞,年纪这么大了还能这么精力充沛折腾,真是令人羡慕,作者今后也要继续加油啊~(≧▽≦)/~

  《我有一个岛:卡儿哈甘》读后感(三):胸前挂个勇字

  崎山克彦的勇气不得不让人叹服。

  抱有梦想是许多人对现实妥协的方式,而真正敢于击碎与现实纠结的契约,将梦想实现的人是少数。

  挂在天上是明月,揽入怀中却大抵成了白瓷盘子,不复曾经浪漫。抛去凡事,换得理想人生的决定之所以吸引人,也因并非人人都做得。而换得理想人生之后再细细经营,就又是一条漫漫长路了。

  崎山克彦的这条路走得坚决又漂亮,自在天地里的大浪漫让人心旷神怡,而点滴付出与艰辛更赋予了这座岛丰富的涵义。遗世独立而安然自得,真非有心有力之人不可。

  《我有一个岛:卡儿哈甘》读后感(四):海岛上的林住期 ——《我有一个岛》书评

  文/沈青黎

  印度教有这样的一种说法:理想的人生分为四个时期,它们分别是:学生期、家住期、林住期和游行期。在学生期,人们会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与技能,为将来的生活积累经验;接下来人们会结婚生子组织家庭,是为家住期;家住期结束后,人们会走进森林,试着摆脱俗事的羁绊,让自己的心清静下来,为游行期做准备;接下来,人们会到圣地苦修,在深奥冥想世界中游行,平静地迎接死亡的到来。19世纪70年代,在美国工作的日本人崎山克彦偶然从一位印度朋友那里听到了上述的“人生四期说”,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动,他渴望着在人生的后半段能找到一个地方来安放“家住期”之后的两个时期。后来,崎山用全部积蓄买下一个名叫“卡儿哈甘”的小岛,并在这个仅有15000 平方米的小岛邂逅了最原始的快乐。而《我有一个岛》一书,便记录了他在林住期的所幸所思。

  崎山买下卡儿哈甘时,岛上共有300多名原住民,因为土地归属权的变动,他们都成为了非法占有土地的人。但崎山觉得,岛民们祖祖辈辈住在岛上,本来就是小岛的一部分。虽然拥有一个无人居住自然环境很棒,但他对处理与岛民之间的关系更感兴趣。于是,他决定不赶走岛民,而是跟他们一起生活。

  海岛上的生活惬意而舒适,虽然卡儿哈甘的面积只有日本巨蛋体育馆那么大,花20分钟就可以走完,但那儿的夕阳月影,椰林清风姿态万千,岛上的生活时常悠闲得令人忘却了时间。在享受迷人的自然风光的同时,崎山也发现,岛民们的生活匮乏至极,岛上没有电、没有厕所、也没有医生,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岛民的收入联合最低标准的一半都不到。因此他决心为岛民们做些什么。

  在崎山的努力下,卡岛修建了厕所,开设了小学,医疗条件也得到了改善。为了改进岛民的生活,岛主崎山决定开发旅游业。他在杂志上撰写旅游专栏,介绍卡岛的方方面面。慢慢的,小岛开始为人们所了解,开始有游客拜访这个岛屿。

  随着游客的增多,岛民们开始做生意,传统的打渔生活一下子被改变了。这让岛上的一些老人非常不满。崎山也担心淳朴的岛民一旦受到物质的侵袭,就会失去抵抗力丰盈内心会渐渐枯竭,他决定做些什么来改变这种局面

  为了控制人流量以保护自然资源,也为了保留传统,崎山决定对参观者收取较高的入岛费,并组织岛民表演捕鱼和织网的技巧。虽身为“岛主”,一直在为改善居民的生活水平和保护卡岛的生态环境而努力,但崎山从不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他一直提醒自己,岛民与自己之间是平等的,他们和自己一样会思考、会烦恼,同样有悲也有喜,自己可以传递给他们一些新的想法,但也要向他们学习,因此他从来不会用自己的想法来强制岛民,总是耐心地与他们沟通,将自己的观念解释给他们听。

  崎山在卡岛上生活了23年,在此期间,他一面发挥余热,一面感悟生命,因此《我有一个岛》一书不仅收纳了无与伦比的自然风光,介绍了卡岛上的美食美景,风土人情,还充满各式各样的哲学感悟。而这段时期被崎山描述为他的“林住期”。随着年龄增长,崎山也渐渐感受到了身体上的衰弱。但他并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好,在他看来,“身心衰老是符合自然规律的,老化也是一件很美很美的事”。经过多年的努力,崎山已经让卡岛居民基本接受了“自给自足,与环境共存”的理念,接下来他会在适当的时候放下工作,将小岛的经营权交还给当地居民,然后转入人生的第四个时期——游行期,过着种菜、读书、捕鱼的生活,随时准备迎接死亡的到来。

  《我有一个岛:卡儿哈甘》读后感(五):国王的岛

  如果一个国王声称“我有一岛”,这个国王可能显得有点衰;但如果是某一位身边人,边倚着栏杆咂摸一口酒边说出这句话,他就显得像个国王。

  卡儿哈甘,有史以来最像岛的一座岛,因为它足够小——否则住在岛上和住在海边就没多大区别。海岛去的不多,能想到的景象只有椰林树影、水清沙幼。卡儿哈甘作为一个岛,景象上没有出格,但岛主赋予它的精神状态让它变得超然物外。

  有段时间,“断舍离”被疯狂转载,很多人开始审视家里的边边角角,预备与家中杂物一刀两断。但也只是一时冲动,当拿起一件件与自己相伴多年的物品,抬手要扔进垃圾桶时,每一件似乎都有了特别的意义,没有断舍离,反被怀旧的思绪击中。

  所以很钦佩岛主一往无前买下小岛的勇气(尽管他已过不惑之年)。何况他对待这座岛很好,没有用奢华、旅行团给它施压,它依旧同以前一样自由呼吸。很好。

  《我有一个岛:卡儿哈甘》读后感(六):我也要为自己的岛去努力

  某天在朋友圈看这书的介绍,直接入list,居然在图书馆搜到,一不小心成为借阅第一人。在毕业后居然能保持阅读习惯,真的很欣慰,对于书的选择也有自己的标准和风格,很多时候一看简介就知道适合与否,一见钟情吧。外文类的比重较大,因为喜欢旅行,而书也是了解一个国家多元素的渠道,如果阅读过部分文学作品后再去这个国家旅行,那种欢欣那种踏实感只有体验过的人才知其中的快乐。无论一场旅行还是一个城市,如果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支撑着,那么独特的韵味就慢慢显现,不会让人感觉无聊没劲。

  2013年在菲律宾呆过个把月,最后的净土巴拉望,没有浓厚的商业味,一切都那么原始且有条不紊,相比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那里简直是伊甸园。尤其是未遭破坏的海洋环境,享受过一次就梦魂牵绕,果冻般的海水已经代替大马暂时成为我心目中的最佳。岛居,一直是我退休后的计划,憧憬着给现在的生活来点动力和激情。

  崎山先生买了卡尔哈甘岛,他没有赶走岛民,而是建立了属于他们的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乌托邦”,把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逐步建立岛民的自立能力,进而靠他们自己的力量来提高生活水平,这样比单纯买岛过退休生活来的更有实际意义。

  最中意的还是崎山先生关于生命的一些顿悟,那是在经历了自己现实生活后,犹如智者娓娓道来。里面竟有些我一直在寻找的答案,也使自己更坚毅地去感受生命,be tougher。

  印度教把人生分成四期,他们以不同的幸福观来诠释人经历过的每个时期。这四个时期分别是学生期、家住期、林住期与游行期。学生期是为了今后的人生而必须努力学习的时期。印度教把锻炼实体也看作这个时期相当重要的部分。这个时期大约是从刚离开学校到25岁之前。接下来的家住期是结婚、组织家庭、养儿育女,为抚养家庭而努力不懈的时期。这个时期大概是从开始工作到五六十岁的阶段,也可以说孩子从进入社会到完成一项工作的时期。通常,这个阶段占了我们人生最长的一部分,而且这个阶段也可以说是人生的中心时期。这个看法,应该是现在大家普遍的共识。宇宙也好,人类也好,总是持续着并不断循环。家住期是个让生命循环且能够不断更新的阶段。拥有家庭、养儿育女,把生命从这一代延续到下一代,从某个角度上来看,这样的模式是一种循环,也是我们之所以会把人生称作人生的原因。这个阶段结束之后,就会进入林住期,这个时期好像是该出家引退的阶段。再来就会进入游行期,在这个时期里,人应该完全与这个世界的羁绊隔绝,进入深奥的冥想世界,以期未来能够平稳地迎接死亡的来临。

  很欣赏印度教关于人生不同的阶段的定义,觉得宗教在一定程度上是一门哲学课程,无怪乎那么多人会去修行。个人对于宗教没有特别的偏见,总觉得每种都有可取之处,喜欢就接触一点而不过分热衷,就当选修哲学。现在处于家住期,深知自己的责任与意义,虽然辛苦,但是更是遵从大宇宙的循环,凡人亦凡事,seize the moment,生命经不起等待,去做去感去悟。我希望自己能顺利地在这个次元空间顺利过完这四个阶段,有机会再到另外一个次元空间过另外的阶段。

  FYI:虽然现在菲律宾的负面影响比较多,也不是大部分人海岛旅行的首选地,但个人认为还是很值得去,我想我有机会还是会去的,潜水环境很好,性价比高,海洋环境基本上保持着原始的状态,大部分未开发或未过度开发,没有大面积破坏,海水和沙滩的质量非常高。若只去海岛,安全性还是蛮高的,我在PG和布桑加岛感受到的是淳朴的岛民,虽然没有泰国人那么热情微笑洋溢,还是能感受到他们的友好,也没存在欺诈行为。马尼拉虽然被报道很乱,尤其是旧城,但我呆了个把星期至少没有感觉到人生有受过威胁,或是被骗。在旧城路过平民窟,发现后马上退出来,也没有害怕到抓狂,地铁虽然破也还算有序,开包检查麻烦但至少也保证了一定的安全,因为发生过地铁爆炸案。不停留马尼拉直接去海岛不失为一个好选择。

  《我有一个岛:卡儿哈甘》读后感(七):我买了一个岛的梦想

  崎山克彦先是从出版行业做起,力图改变现状的他之后选择了留学美国,后来的日子里进入从事出版英文书籍的日本讲谈社国际公司,两度被派驻美国。工作二十几年后,如他自己所言:“我并不是一个想把自己的人生全部奉献给公司的那种人,也从来没有想过人生要以公司为己任。从一开始,我就在盘算何时可以离开公司,开创属于自己的人生。”于是,在刚满52岁的时候,他辞掉了工作。更疯狂的举动是,用自己所有的退休金一千万日元,买下了菲律宾的小岛——5万平方米的卡儿哈甘。自此,过上了望海吹风的闲适日子。

  手捧《我有一个岛卡儿哈甘》,美轮美奂的图像和描述让你恨不能自己瞬间也去面朝大海,但梦想总是要吃饭的。前提是,你要凡事自己动手,引擎船、发电机、集雨装置、电话、电线和厕所净化装置都要自己搞定。依赖雨水过活的日子会让你知道水和电是这么珍贵的东西。人总是想要活得更好的,“岛民贩卖手工艺品的收入增加了,但我觉得岛民的心却不如过去那样丰沛,反而渐渐枯竭了。”

  从字里行间,你不得不由衷地佩服崎山克彦先生的努力。他不仅仅在享受自己的梦想,更多的是为岛民制造梦想。买岛的时候,他留下了原有的300岛民,没有要求他们离开自己的领地。之后,他与他们紧密联结,建立了亲人般的信任。最重要的是,在如何平衡自然与发展的关系上,崎山克彦先生煞费苦心。他先是解决了水及厕所这类和大家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接下来,又努力解决大家的医疗问题。并且经过多方努力,在岛上建立了六年制的小学。从始至终,认真规划小岛的未来,改善大家的生活。

  徜徉于这样一个民生幸福的岛上,我们可以去尽情领略小岛的自然之美和悠闲之乐了。自由的风的奔跑、星星闪耀的天空、比矿泉水还要清澈的水、深蓝的珊瑚礁保护区、美味的椰子和烤乳猪,无不让人炫目心动。

  在自然与现代之间、在原始与先进之间、在保守与进步之间所做的调适与平衡,是更吸引人的收获。买下一个岛,同时,买下了一个岛的梦想。这就是崎山克彦先生的卡儿哈甘。

  《我有一个岛:卡儿哈甘》读后感(八):我有一个愿望,像是住在小岛一样的生活

  正如崎山先生所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南方小岛的愿望,我也不例外。南方岛屿在我心中埋下的种子,从大四寒假的三亚之行便已深深埋下,买这本书的时候,我就知道它已经生根发芽。

  卡儿哈甘这样一个一万五千平的小岛,两个小时走上一圈还能在海边吹个风,却能吸引这么多人向往,我想除了崎山先生的宣传和管理以外,更重要的是他的这个小岛的故事,牵引出每个人心中深藏的寻求本真的梦。当生活变得极简,你每天要做的就是吹海风、晒太阳,潮落就去捡拾暴露在外的贝螺,潮起就等着日落吃上一顿美餐,无须关心社会咨询,也不用担心工作压力,只是简单的生活、思考

  我在三亚鹿回头渔村做义工的一个月,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度过的,就像是浸入盛满牛奶的玻璃缸,只是在其中游荡,就能觉得满足。早上会起的很早,跟村子的孩子们去赶海,捡些被冲上岸的珊瑚或是肉乎乎的贝壳,不用工具挖那些钻进沙土中的海类,即使捡些被宿主遗弃的小螺,等着海水在不知不觉中染红整片视野,便光着脚回去吃早饭了。中午的烈日总是来势汹汹,忍不住从树上敲下一颗黄橙的木瓜,用裙子撑开在下面稳稳接住,看木瓜在阳光下划出美丽的弧线,流淌出的白色汁液也循着弧形轨迹滴落在花布裙子上。静悄的中午总是过得很慢,仰着头看天空中飘动的白云,看着看着就坠入梦乡,然后被孩子们吵醒,穿着短裤套上泳圈就跳进海里泡上一阵子,直到脚踩的海水开始变得有些凉意,在沙滩上滚上几圈,夕阳照着回家的路,慢悠悠的把影子拉得好长。

  静静读着这本小书,回忆便像洪水一样,每字每句都会让那些似曾相识的片段汹涌的流淌到眼前。虽然海南岛比卡岛大很多,但卡岛就像一个鹿回头村的模型一样,有自然的海滩,有淳朴的渔民,有高耸的椰树…只是我们有电,有光亮的夜晚。最近一次回到鹿回头村,村子也是一片黑漆漆的,听说整个村子都拆迁了,很多村民都搬到安置区,他们都是暴发户了。这样的消息令我感到悲伤,那种如同失去庇护所一般的感觉,让我现在想来都觉得痛心。崎山先生在为了卡岛不至于沦落成鹿回头村而不懈努力,他引导岛民环保自足的生活,成立NGO组织保护生态小岛,开办拼布教室,将卡儿哈甘拼布带出小岛,提倡自然慢生活,将岛上本土风情世代相传,为了卡岛能在以后的时间长河中得以保持单纯的态度长久发展,他正在一步步向着梦想的南方岛屿前进。

  这也正是我珍爱鹿回头渔村的原因,那个简单淳朴、清净自然的渔村已被都市吞噬,如此令人痛心。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加入崎山先生的队伍,为保留本真而做出努力,以后的我希望能为此付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让更多类似卡岛、类似鹿回头渔村这样的地方,不至于被世俗掩埋。这是像崎山先生和我这样的人的愿望。

  《我有一个岛:卡儿哈甘》读后感(九):我会洗干净头发爬上桅杆,撑起我们葡萄枝嫩叶般的家

  我曾经对岛失望过,在海南很长一段时间的游玩,和在厦门几年的生活之后。我现在称以前在厦门岛上住过的渔村为“堕落之乡”,不过最初我称那里乌托邦。

  当时村子里的每个人我几乎都认识,去每家串过门,走过每条巷子,还发现了游客们不知道的绝美之地。早上去上班,才到村口,就有人招呼,

  “来一起吃早餐哦!”

  “晚上我们在院子烤鱼,下班了过来吧~”

  “今晚村子一年一度的音乐会,一起去。”

  “陈升昨晚去了村子里的**酒吧,好可惜你没去。”

  下班的时候,也有人招呼,

  “去***吃冰淇淋,今天是你喜欢的原味。”

  “我有几个孔明灯,多叫几个人我们一起去海边放了吧”

  “有空的话,带我家peter/笨笨(大型犬们)去海边逛逛~”

  “今天不给找死(一只喵)吃饭,它又抓人了!”

  这种浪漫可爱生活,享受了很久。

  可是有一天,突然好腻好腻好腻好腻好腻好腻好腻好腻好腻好腻好腻好腻好腻好腻

  于是我辞了职,离开了村子,离开了岛,旅行了3个月,花光了本来就少的积蓄。(俗套的剧情....)

  该赚钱了,要不要再去厦门再去渔村?其实在路上就一直在想。当然没有去,我明白了自己失望的原因——我是一个只消费岛上精神生活的人,这不是我的归属,不是家。

  《我有一个岛:卡尔哈甘》的岛主,不知道岛民是不是也招呼他一起吃饭海边游玩,和从前的岛上的村民对待我一样。我羡慕他的幸运,遇到了卡尔哈甘这样的家,还羡慕他在这里的生活方式,保护卡尔哈甘,不过我最羡慕的是,他的夫人顺子陪他在岛上。想起张玮玮的《米店》,

  “我会洗干净头发爬上桅杆,撑起我们葡萄枝嫩叶般的家”

  也许不用买一个岛,只要有一个家。

  《我有一个岛:卡儿哈甘》读后感(十):菲律宾小小岛岛---卡儿哈甘

  估计这个卡尔哈干,大多数中国人不会知道,比斐济肯定人少,我一生想去的岛屿很多,有着蓝天碧海的圣托里尼;四面落地窗在海中的教堂---美国关岛;菲律宾长滩岛的夕阳。

  到今年75岁的崎山克彦,在他年近六旬时,辞职、用全部积蓄买下了菲律宾的一座小岛——卡儿哈甘,开始了岛上生活,迎向未知的世界。下面是这个来自南方岛屿的故事。

  一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小小岛,一个接近乌托邦的完美彼岸。

  位置:菲律宾中央、宿务岛东南方大约15 千米的海面上。由7座岛屿构成,是一群位于峨兰哥环礁中央的小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