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模仿的技术》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模仿的技术》读后感10篇

2018-06-24 20:4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模仿的技术》读后感10篇

  《模仿的技术》是一本由[日] 井上达彦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17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模仿的技术》读后感(一):了解到底掉,才有其他可能

  同一本书,每个人关注的点都不一样。鲁迅先生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看完这本《模仿的技术》,让我眼前一亮的竟是如何在股市选择好公司。

  比如说股市上出现一支名为格莱珉银行股票,抛开复杂的财报,如果能够运用书中所讲的商业模式分析架构P-VAR(定位价值活动资源进行分析,傻瓜都能看出这家公司的盈利能力不差、具有上升潜力

  先介绍下格莱珉银行的背景:创办这家银行的穆罕默德•尤努斯看到孟加拉农村女性辛苦一年赚来的钱只够偿还高利贷,他希望请银行借钱给她们,但银行认为她们还不起钱也没有担保,不肯借钱。于是尤努斯决定自己一家穷人银行,他虽然毫无开银行的经验,但他聪明地选取了传统银行做反面教师注意这一点很关键,模仿不只是正向模仿,还可以像查理芒格一直强调的反过来想,毛主席就说过“看别人的行为,改正自己的行为”,另外反过来想有利于找到竞争较少的空白市场)。

  仔细看下P082的“格莱珉银行的反向模仿”

  传统的银行服务对象有钱人,格莱珉银行则是穷人

  传统的银行喜欢高额贷款,格莱珉银行则少量贷款

  传统的银行只在城市开展业务,格莱珉银行则在农村

  传统的银行以男性为服务对象,格莱珉银行则以女性为服务对象

  传统银行等着顾客到来,格莱珉银行则上门拜访顾客

  传统银行调查顾客过去的经历,对格莱珉银行来说,有威胁的仅是顾客的未来

  遗憾的是,作者并没有给出格莱珉银行的P-VAR图表,没关系,我自己尝试运用书中的理论分析一下。

  osition定位

  顾客定位:农村穷苦女性

  竞争定位:无(完全避开了传统银行的业务范围

  Value价值:改变融资制度拯救全国的贫民

  Activity活动

  关键活动:5位女性为1组互相扶助,若一人没按期还款,其他成员无法继续贷款

  成长引擎:无担保少量融资

  收益引擎:贷款期限是1年(利率20%),借款人每周偿还定额的贷款。

  (小额多次偿还,让借款人没有抵触感,还能建立还款自信

  Resources资源(包括关键经营资源、渠道、与顾客的关系合作经营):上门拜访顾客

  上述分析不是从产品层面,而是从商业结构层面对格莱珉银行进行了庖丁解牛式的挖掘,无论是要本质上彻底模仿它,还是要购入这家公司的股票,这一步都十分关键;如果不能做出这样的分析,至少说明我们对这家公司还不够了解,对它是否盈利没有把握,更别提彻底模仿了。

  这本书正文150多页,我觉得最有价值内容就是上面提到的P-VAR与实现good imitation to great innovation的五个阶段(分析现状-选择参照样本-描绘蓝图-理想与现状差距的逆运算-实行变革),其他内容都可以归结为四个要素与五个阶段的具体案例分析。

  作为日本人写的商业书籍理解书中星巴克、瑞安航空、强生等案例没什么难度,但是要理解KUMON教育、大和运输这些日本本土企业,对我来说就有点困难,这也是这本书的一个小缺点。当然如果把大和运输想象成顺丰快递,理解起来就容易一些了。

  《模仿的技术》读后感(二):何不去模仿?

  小学时候大家沉迷于各种经典的国产动画,《小蝌蚪找妈妈》、《黑猫警长》、《猴子捞月》等等。其中,有一个大家都很熟悉动画片,一位挂着酒壶,背着帽子摇摇晃晃爬上山的货郎,在树下小憩的时候被猴子偷走了帽子,货郎急中生智利用猴子会模仿的习性,引诱猴子醉酒,然后仿照货郎把帽子放在特定的位置。正是这部《过猴山》让我第一次知道了模仿是什么,也为模仿定义了一个略显不好的定义。上学时候老师教导我们,要自己独立完成作业,抄袭可耻。在我们的小脑袋瓜里面,模仿不是什么正人君子的行为,应该坚决取缔。

  但是,随着我们慢慢长大。我们渐渐地发现,其实人生的成长之路就是一个不断的模仿与超越过程。当我们呱呱坠地之时,好奇的小眼睛环视周围,不会说话,不懂语言。我们通过模仿学会了语言、文字知识。就连课本的知识教育体系也是由例题举例模仿来学习的。抛去对模仿一偏见。《模仿的技术》一书的作者井上达彦先生为我们展现了模仿真真正的作用,善用模仿为企业带来的突破发展

  井上达彦先生,作为资深的经济管理教授,凭借多年的研究,通过这本《模仿的技术》全面的展现了企业在面对竞争对手,或者要寻求企业自身发展的时候怎样凭借模仿这门技术来取得制胜的关键。

  这里所提到的“模仿”并不是单纯的照搬而是通过调查、研究、分析模仿对象,从而得到新构思、新思路,将别人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东西。书中运用丰田汽车、7-11便利店、星巴克、强生等等的知名企业的实际案例。分析模仿的案例,阐述模仿的类型。将企业如何进行有价值的模仿分为四个要素:定位、价值、活动、资源。将模仿的运用定义为五个阶段:分析现状、选择参照样本、描绘蓝图、理想与现状差距的逆运算、实行变革。每一步骤配合案例细致讲解

  同学小聚,茶余饭后聊天都会说到,自己在五年前手里攥着诺基亚手机觉得很牛气的时候,从来就不曾想过现在的手机会发展的如此之快。诺基亚曾经无敌的塞班系统也早已经被安卓一举击溃,然后伟大乔布斯推出了ISO。科技不断进步,技术不断提升。各大企业在此时争先使用安卓系统,智能大触屏手机大行其道。我们都俗称国产的满大街的“299”为山寨机。其实,在贬低这些手机“山寨”的时候,我们并不能否认这也是一项成功的模仿。“299”的手机在农村自有其市场,而在慢慢回笼资金之后也渐渐推出的属于自己的高端手机。其实“模仿”的确是在一项行之有效的提升自身竞争力手段。不过绝不能仅限于模仿,而更多是模仿对象之后,创造属于自己的技术。在“模仿”的基础上创新,可以在有基础的台阶登高望远开阔眼界,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

  书中提出了“守破离”概念我相当喜欢,师傅全盘教诲弟子突破教诲,两者重新合二为一。其实模仿,并不是在商业环境中在才会运用的手段,在每个人的生活中,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同样需要运用模仿的技术。其实我们从小都在“模仿”,但是有的人沉浸在单纯的模仿之中,别人怎样他怎样,求得安稳,其实这也无可厚非。但是,更多的目标远大人们,会在学习别人的基础上,认真分析破除固有的枷锁形成自己的信念。希望自己是那样的人。这本书,会给你很多的启发

  《模仿的技术》读后感(三):创新之路,模仿起步

  这是最好的时代,各类产品层出不穷

  这是最差的时代,产品狗们四面楚歌

  跨界抄,跨国度抄,跨产品线抄,天下产品一大抄,不怕你抄不到就怕你不敢抄。

  于是有时候,许多产品狗一觉醒来还没彻底清醒,就看到昨夜脑海里徘徊的设计图居然变成产品出现在了app store或者安卓市场等场所

  也有些时候,产品狗好不容易设计出新界面,沾沾自喜没多久,竞争产品借助新界面的威力扶摇直上,而自己的产品却为他人做了嫁衣裳

  可怜可恨的产品狗哟,这世上究竟还有什么物事能够拯救你们?

  大概是创新二字。创新有多难?难于上青天

  乔布斯只有一个,在被人用高薪发掘咋们的才华前,咋们普通人还是先从抄袭山寨之路起步比较稳妥。当然,正如这本书所言,抄袭界面是低端,抄袭功能产业链、商业模式等无形之物才是真正的高端的抄袭。

  这本书适合广大产品狗、销售经理、销售管理、创业者仔细研读,它从产业链,销售模式,商机发掘,商业转型方面探索了抄袭的可行性、方法及成功案例。

  本书案例既有我们所熟悉的星巴克,7-11,丰田,也有我们不太熟悉的罗多伦,大和货运。根据作者阐述,无论我们干哪行,我们都可以从其他行业或其他非商业渠道吸取经验,从而进行适度改造与创新。

  如何模仿与改造呢?作者构想了一个P-var模型,从资源,活动,价值,定位四方面进行模仿方与被模仿方的比较,引申出模仿样本的四种类型。要进行成功模仿,不仅仅要看模仿的手段与能力,还得看原样本是否值得模仿,是否能被用来创造价值。

  同样一个模仿样本,可以延伸不同的模仿结果,例如星巴克与罗多伦,前者的主管看到的是享用咖啡者的悠闲心境与高端档次,后者的主管则看中居民生活需要和咖啡的便利性。

  整本书内容比较详实,尽管语言不够风趣,但能在开拓与整顿思索方式的方面为阅读者提供很大助益。像强生的一次性抛售眼镜,格莱珉银行,pumon等样例剖析地十分精准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样例穿插过多,采用了肢解样例,将样例的各部分拆开看的方式,因此未能对某样例进行集中而深入的讲解,如果跳跃着看可能会使读者感到云里雾里。

  不知是商业机密还是作者自身的视野局限,作者未能采用许多值得借鉴的IT方面的新颖例子,所以未能引入苹果的产业链,也没详解戴尔的低价利润得体系。

  另外,作者有些样例没有深入,例如丰田的零售模式,与它研制出的独特内部系统有关,并非所有汽车都可以如此模仿,这一点作者没有提到。而该独特系统需要将油箱安装在汽车尾部,虽可以使装配过程变得简单,却导致安全系数降低和车身重心的偏移。

  总体而言,作者在模仿技术方面的视角全面而独到,值得一看,但是书内提及的样例浅尝辄止,未能进行更系统有序的说明,还有待读者自己深入挖掘。

  ——————吐槽的分割线——————

  56和P58的荐书很不错

  为毛后记给人前言感觉,放在前面或许更恰当

  每章注释全部归拢后放在附录,导致我很多注释直接阅读时跳过,懒得翻了,orz……

  注释未详细标明引用参考书,只标明某些句子的著者,感觉不够详细

  24 最后一行水瓶座与对手打成了平局 这是翻译问题

  《模仿的技术》读后感(四):通过模仿实现革新

  20世纪80年代,日本企业以破坏性的革新,让欧美企业饱受其苦。90年代之后,日本企业的革新步伐减慢,经济也陷入困境,发展速度中国、印度等亚洲新兴国家超越。本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作者作为商业模式专家,一直在思考企业如何革新的问题。他认识到,“在商务世界里颠覆常识、创立新事业著名经营者,都非常善于模仿和参照”,因此在本书中给日本企业开出药方:通过模仿来革新。

  虽然模仿很多时候被简单地称为“山寨”,但不可否认,模仿是人们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方式之一;中国30年来经济发展的成就,很大一部分也要归功于对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的模仿和借鉴。当然,模仿并不是简单地照搬,而是要青出于蓝,归根结底,模仿是创造性的行为,如果不能在模仿的过程中创造出新的东西,就永远不能超越模仿的对象。今天,如何让模仿摆脱“山寨”的诟病,是中国的企业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所以,本书的药方,对于中国的企业也极有借鉴意义

  企业在思考通过模仿来革新的时候,要回答几个问题:为何模仿?什么时候模仿?向谁模仿?模仿什么?如何模仿?这些问题能够为企业的模仿指明道路。书中介绍了两种类型的模仿,一是产品或服务的模仿,能够为企业带来短期利增长;二是重点分析的结构模仿,如果做得好,能够为企业带来长期竞争优势

  对于结构模仿,关键在于商业模式。书中提出的独特金字塔形商业模式分析架构,包含企业的定位、为顾客提供的价值主张支持向顾客提供价值的活动系统以及支持企业活动的经营资源。运用这个架构,可以分析模仿对象的结构,描绘出企业最佳的结构,分析企业现状与理想状态差异,探究为什么会出现差异,最终通过五个阶段来实现革新。

  从模仿到创造,类似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古今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的三种境界,也类似于日本古代剑术家宫本武藏在《五轮书》中所说的守、破、离。其方法是,从彻底地模仿样本开始,然后在模仿的基础上突破从样本中学得的教诲,最后确立自己的方式。

  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模仿都很重要,我们必须学会模仿的方法,掌握模仿的要领提高从模仿到创造的能力。

  此外,作者不仅对如何通过模仿来革新提供了详细的解答,而且对从那些伟大经营者的著述中获得教益十分珍视。他发现,很多卓越经营者的成功故事,“并没有成为能诞生什么的生产材料,而只不过是为人带来享受的消费材料”、“这些关系到经营本质的故事,只能给人瞬间的冲击,然后便在读者心中烟消云散了”。这确实让人遗憾。书中介绍的丰田、日本7-11、大和运输、星巴克、罗多伦等公司,都想尽办法运用各种手段向其他公司学习,如果阅读本书的读者也能如此,则是本书之幸。

  《模仿的技术》读后感(五):请问,你会模仿吗?

  家乡的小县城盛产海带,海带加工厂遍地开花二五六。原工作单位培育的深海小海带,与传统的海带不同,是目前唯一通过有机认证的,并且更嫩营养更丰富。

  前边介绍家乡干吗呢?原单位以深海小海带为原料,配以相应的辅料经过必要的加工程序,制成海带,全过程无任何面粉添加,销量十分不错。家乡其他传统海带的加工厂,也仿效原单位,推出了自己品牌的海带面,并且价格便宜。原单位的市场部做过跟踪,传统海带制成的海带面初始有价格优势,销量还可以,后期都不行。

  这是我身边最真实的模仿的事例。大家眼红原单位海带面的高销量高收入,一股脑投入生产,这就是书中提到的产品模仿,只获得了短期的收益,但经受不了市场、时间的考验。

  模仿,在我们生活中比比皆是,中国不是也被称为山寨大国吗?阿迪王模仿阿迪达斯,还引申出不少的冷幽默。简单不费脑的模仿,我们自己就可以完成,比如哪位明星打扮潮流,人们竞相模仿。书中讲的模仿的技术是有关企业模仿技术,比起个人穿着打扮的模仿高大上许多,有共通之处,读完学到的也很多。

  文中说:无法通过产品的模仿保持优势地位。如果没有同时进行结构的模仿,便不能出现真正意义的差异化。

  丰田的生产系统、7-11的流通系统,都是先通过向范例学习,然后在实践中改进,最终创造出对手难以模仿的结构。

  书中有句话很精彩:模仿而生的结构,最终凌驾于原创之上。

  在模仿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创新,最终超远模仿对象,创造适合自身的模式。这是一门值得学习的技术。

  通过模仿,希望达到的效果就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模仿的技术》读后感(六):青出于蓝

  青出于蓝

  最近看的书籍都是日本著作翻译过来的,更加对小小日本何以影响全球的光辉历程感兴趣,虽然领土面积小缺少了很多的经济发展优势,比如说没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企业建立工厂的用地租金高等等,但是小家伙仍能用“胳膊拧过了大腿”,制造出全球热销的产品。为什么?就是他们一直在探索超越型的模仿技术,而他们当初借鉴的就是当时的国家大亨——美国,一时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架势。

  《模仿的技术:企业如何从“山寨”到创新》先是强调了模仿的重要性,接着重点介绍了两种类型的模仿:短期赢利的产品模仿和长期发展的结构模仿,其中涉及一些日本的知名企业以及全球著名企业作为案例,生动形象地解读“模仿”的力量演变。可以说这本书是一本手把手教你开拓脑洞,在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实用指南,不过仅供参考啊,不可照搬。

  看书的过程中,不知道为什么开小差想起了自己考研时的一段经历。当时备考英语,单词书我买的新东方的红宝书,长句分析我买的新航道的参考书,一天,突然发现两家的董事长俞敏洪和胡敏竟然是曾经一起创业的同事。突然意识到怪不得“新东方”“新航道”这两个机构的名称都这么相似,后来才留意到发展模式也惊人的相似。自己还不由地遐想徒弟偷经发家的故事版本。

  这两天正值两会召开,从媒体上又注意到一张面孔“老干妈”陶华碧,她是我最爱吃的辣酱创始人,年近古稀的老人创业史上写得最多的竟然是——打假史,为什么?因为她得把模仿自己的那些辣酱商品尽量地打败,资料上介绍,老人曾派自己的儿子在全国扫假。看来模仿的力量大多人还是能领教得到的。

  看完此书就知道我所认识的模仿现象是多么表面的,真正赢在市场上的品牌一定是长远意义的结构型模仿。竞争的过程是残酷的,差异化产生了创新产品,为了维持效益不得不进行同质化改造,接着再想办法维护好新老产品的销售,而这个过程从未消止过。就像手中的手机,五年前和今天,你一定用着不同的手机,不是因为那个手机不能使用了,更多的是对革新技术的追随。这才是现实。“对商业模式的模仿不是单纯地停留在模仿阶段,和竞争战略理论中的模仿战略也不一样,而是以样本为基础的学习战略,为了创造而模仿。”也许这句话才能真正解读这个现实。

  《模仿的技术》读后感(七):公司靠“模仿”渡过转型期,可行吗?

  据说:莫扎特也是从模仿别人的音乐开始,最终创作出了独创的音乐。

  据说:模仿一词带有贬义是从近代才开始的。在古代,完全照抄榜样,是学习的基础,受到人们的尊敬。

  据说:多次进行产业革新的沃尔玛的创始人山姆.沃尔顿也曾说过“我做的事多半都是模仿别人”伟大的公司都是在模仿中诞生。

  这么多的据说,让我开始对这本书《模仿的技术》有了兴趣。

  据说:这是一本来自日本企业研究专家的最有效、最实用的经营提升法。它通过分析各类型知名企业的经营模式,对比企业理念、企业结构、企业状况,提出了独特的金字塔形分析架构,从企业资源、活动、价值、定位四个要素提示模仿的要点,分五步骤提供由模仿到革新的路径,帮助经营者掌握模仿的方法,以应对竞争,创造革新。

  这么有深度的剖析,让我一开始觉得“看不懂呀”,怎么感觉“脑袋这么晕呢” ?还是“不能理解!”

  但随后我面临的一道难题,摆上了我的办公桌,这也是我们公司面临的一大问题。这个问题的出现,让我对这本书中的某些理念有了简单的理解,也帮助我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灵感。

  背景:

  我们公司是一家较独特的商场,我们即是物业管理方,也是经营方。主要业务就是如何将商铺合理、高质量的出租出去,也需要为租赁的商户提供满意的后勤和配套服务。随着公司的发展,周边市场环境的变化,公司由原来的服装业态,变成现在的黄金珠宝业态。面对的商户改变了,相应提供的服务也要改变,这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革新,但对公司成员来说这是一个新的课题摆在了面前。如何应对新变化的业态格局?如何更好的让公司有效发展?

  任务:

  公司通过一段时间的运作,边摸石头边过河,把新商户都吸引进来了。但如何为这些商户提供满意的后勤配套服务,甚至能够提供出更有亮点的增值服务,成为了现在后勤部门的解决重点。我们行政人事部门负责公司全员的制度建立、流程再造、培训讲解的职责,所以很快公司高层要求我们拿出行之有效的方案。

  当我耐心的看《模仿的技术》这本书时,其中这个片段给了我灵感,让我感觉我找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突破口。

  《模仿的技术》

  企业创造和革新的五个阶段

  利用P-VAR框架,可以分析出样本的结构,还可以描绘出企业应有的结构。可以分析企业现状与理想状态的差异,还可以研究探讨为什么二者会出现差异。

  使用P-VAR模拟实验按顺序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分析本公司现状。

  2、选择参照样本。

  3、描绘应有状态的蓝图。

  4、逆运算算出企业现状与理想状态的差距。

  5、实行变革。

  我认为这五个阶段,实际上就是“解决问题”的架构。什么是问题?问题就是“理想状态与现状之间的差距,而填补这一差距就是解决问题”。而书中所提到的P-VAR模型的五个阶段,也正是遵循了这一理念。

  第一步:分析现状。对公司结构进行整体评价,找到自身的强项和弱点,发现威胁和机会。

  第二步:确定理想状态。找出参照对象,作为要达到的样本。

  第三步:描绘蓝图。设立公司目标蓝图,集思广议,结合企业战略思想。

  第四步:制定差距解决方案。倒推出蓝图与现状之间的差距,并制定出克服差距的方案计划。

  第五步:根据方案计划去实施。去执行,去行动,去做。

  为了更容易理解,我简单的举个例子:

  《模仿的技术》读后感(八):在模仿的技术下建造城堡

  这本书拿到手的时候,我也曾以为,模仿是一个贬义词。但是我们从来不知道,“在不断重复模仿和模仿中出现的各种失败,形成了别人无法模仿的风格。”模仿是一种初期表现形式,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不断创造出新元素的东西,成为被模仿者。

  其中提及印度商贩的例子,觉得很有说服性,印度商贩通过贷款1万日元来进货,一年后还本金利息共2万日元,印度商贩用1万日元进货新鲜的蔬菜水果,一天定不同的价格,早上到中午也许会贵些,到下午价格会变低,因为怕卖不完水果,会根据天气,温度,以及剩下的商品数量,不停地修改价格,尽量在当天就把所有商品卖完。而每天平均赚取200日元,只有2%的利润,但商贩正是因为这样的薄利,才顺利把商品全部卖完,确保了稳定的每天200日元的收入,一年73000日元,这样的收益还是非常可观的。商贩模仿了零售店的日常经营,但是又和零售店区别开来,商贩的价格是灵活波动,根据市场的动向而不断调整。说起来,是一种很成功的模仿技术。

  我的朋友曾经在商业密集区开一个小条柜,刚开始并不十分了解市场,在长3米,宽0.5米的尺寸之地,他学着别人进了一部分衣服,再进了一些耳钉,钱包等小商品,就开店了,然而经营一段时间之后,发现耳钉、钱包没有什么市场,他便把放耳钉的区域重新改成衣服,在冬天又进了围巾手套等小产品,发现还卖的不错。他也是从模仿开始,在发展的过程中,又淘汰不是很受欢迎的产品,不断地去适应市场,渐渐地就开了很多的衣服分店。想想当初,还是一个方寸之地,而如今已经拥有属于自己的总店和分店,一步步像连锁服装店发展。这样的创业历程,也是从模仿开始,不断创新,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不停地完善。

  书里着重笔墨描述结构的模仿。并且举了大量例子来说明结构模仿的重要性。比如软饮料的售卖机,消费者触手可及,快速占领消费市场份额。令我想起摆在地铁里的饮料售卖机,只是一直觉得没多少人去买,会有一种那些饮料可能快要过期的错觉,然而昨天看到一个售卖机里面的产品日期还十分新鲜,付款方式也由以前的硬币支付改为硬币和纸币均可支付的模式。还提及饮水机出租给家庭,但实质上是作为水资源的一种销售渠道,出租的饮水机最终的目的是销售水给千家万户。这些种种的例子,都在说明模仿需要技术,需要定位,需要在模范的基础上,创新思维,创造属于自己的市场。

  然而,模仿也并不简单。“模仿其实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特别是从独特角度出发,将其转化为自身东西的人,可以符合自身的现状,进行创造性的模仿。”因此,本书所提及的“模仿”,其实是具有创造性的。

  书里有一个很有趣的例子——似乎可以模仿却无法模仿的企业,说的是日本的一家教育研究会kumon,讲了很多模仿者最后都失败,这个故事很吸引人,因为很想知道模仿者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因为kumon的教育是具有针对性的,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kumon在不断地教学生们自学的能力,让学生意识到自身学习的进度,而不是强行灌输知识,而是坚持让学生利用自己的能力进步。尊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尊重自学的方式,而不是纯粹灌输知识,已经十分之不易,因为教导者本身就很难控制自己去教育学生,就像爸妈很难控制对孩子讲大道理一样。而模仿者就会不断地主动教导学生,导致学生根本没有运用自身的能力去学习,强行灌输的知识,也不会是学生自己获得的知识,这样的模仿才会不断失败。

  对商业有兴趣的可以看看,书里有很多典型的例子,还概述了如何模仿,如何在模范的基础上提升,能充分培养一个人的商业敏感度,特别是对创业者而言,初期的模仿也需要技术,打好夯实的基础,才能够创建属于自己的城堡。

  《模仿的技术》读后感(九):从模仿到创造

  记得大学企业管理课程里有一节课讲的是微创新,当时的课程还主要是从产品的角度出发,将模仿与创新的边界概念模糊,使看似相悖的两种生产模式有了平滑的过渡地带。从产品的角度,单纯的微创新如果无法保持持续性,将会面临发展中掉入“山寨”的危机,如何通过深入理解各行各业成功模式下的结构并进行模仿和创新,才能增大推动成功的可能性。

  本书介绍了两种类型的模仿:一是产品或服务的模仿,能够为企业带来短期利润增长;二是重点分析的结构模仿,如果做得好,能够为企业带来长期竞争优势。想和从一些方面也告知企业,当自己认为自己是独一无二、没有竞品的状态下,并不是开始要闭门造车,看看那些在其他行业成功的企业,仔细分析他的模式和结构,一定可以得到适合自己发展和创新的灵感。而如何进行结构和商业模式的模仿和创新,本书内亦有详细的方法论,非常适合企业领袖学习。

  “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模仿都很重要,我们必须学会模仿的方法,掌握模仿的要领,提高从模仿到创造的能力。”

  《模仿的技术》读后感(十):模仿打基础,创新保提升

  自从我的公司办下来之后,一些项目也在逐渐的推进。在闲暇时,我也在思考,今后的走向,应该怎么样。有了自己的盘子之后,看到别人做什么生意,眼睛都是绿的,总感觉别人干这个很挣钱,干那个是暴利。有钱人,钱生钱,没钱的人,止步不前。

  有时候就开始去观察别人的商业,看到一家个性的店铺,站在外面看一段时间,觉得人家装修也好,不知道赚不赚钱。有时候想某种饭馆肯定爆赚,想开一家。

  我看了这一本书之后,发现里面有些举例很有意思。比如星巴克那个舒尔茨,开了咖啡馆还要去意大利看几百家,去观察,我也就理解了我自己。哈哈哈

  如果讲起模仿,似乎觉得有些初级。但是万事又有几件不是从模仿开始。这些道理不用讲,都是平常可以想到的。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业。

  有了孩子以后,我觉得小孩的模仿能力是超强的。放起音乐,然后你挥胳膊跳腿,他就学会了。以后只要音乐响起,他都会跟着节奏摇摆。

  那我想,模仿就是人天生的能力。

  再讲起做事业,这本书里面列举了很多我们听起来如雷贯耳的企业,它们的建立、发展、壮大,都有着异乎寻常的故事。但无一例外,建立之初,如果说我们来追根溯源,了解一下是怎么开始的,那个“灵机一动” 铁定是看到一个可以借鉴的案例,从而有了自己的想法。在进行的过程当中,又有了改进,是为创新。

  咱们社会目前的现状好像就是说,但凡讲到创业啊,开公司啊之类的,那就必须创新,必须是颠覆了行业的,别人没有干过的,必将引起革命的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新兴事业。投资必须搞大。 引进ABCD轮风投,就是烧钱嘛。 可是,我们好像鲜少有静下心来,去模仿,从头开始。去找一个准星。

  我理解上的创新,不是发明新兴的事物与领域。 创新是在模仿的基础上,革新、超越。社会在发展,比如讲书里面说了星巴克的案例。

  星巴克的初期,舒尔茨观察了500家咖啡店,还拍照或者摄影,努力想在美国再现真正的咖啡店(意大利风格的咖啡店)。就是站着喝咖啡,意大利文的菜单、音乐是歌剧,装饰也是意大利风格,招待穿白衬衫打领结。可是,在实现了这些之后,舒尔茨发现,完全的照搬模仿也未必是好事。

  有很多人也并不买这些原模原样来的风格。虽然正统,但我未必鸟你?

  在舒尔茨本人完全接受了星巴克之后,星巴克获得了新生,在实现了可以销售咖啡豆和可以喝咖啡的功能之后,他促使星巴克成为了具有品味浪漫、触手可及的奢华、绿洲、轻松的交流场所 这种鲜明的特征。

  使之成为人们的“第三场所”。 这个就很重要。因为第一场所家庭和第二场所职场,坦白说,还不能是人生活的全部,人们需要一个无忧无虑的场所。星巴克扮演了这样的角色。

  从这一段我们发现,根本虽在于星巴克是从模仿开始,但是,星巴克初期忠实再现的 意大利风格,比如歌剧、招待、装饰风格等,并没有取得成功。顶多算是起步。而要获得发展,则在于把咖啡厅的定位卡在放松身心的休闲之地。有一种说法认为,西雅图的降雨量是全美国第一,因此需要休闲放松的场所。

  书中和星巴克并列讲了一个案例是日本的罗多伦咖啡。不太了解,但我从一篇文章,发现了一个韩国人开的咖啡连锁。发现也有其独到之处。星巴克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咖啡连锁,我想现在很多品牌如果走连锁扩张的路子,应该会去学习一下星巴克。但是有一个品牌,不同于英国的Costa,太平洋。走了另外的一条路,我认为这在咖啡的道路上,他如果是完全的模仿星巴克的话,一定不会成功的。

  这个韩国咖啡品牌,创始人叫走辛子相。他看中了中国的咖啡市场,他发现,中国人很喜欢聚集在一起,不管是聊天也好,吃饭也好,都需要一个场合,这个地点是除了公司和家之外的第三个目的地。当然餐厅是一个选择,但餐厅分为高中低档,有钱人可能每顿饭吃到上千,而普通人一顿饭大概仅在50元左右。“身份差距非常大。”辛子相说,但在咖啡厅里一杯咖啡的价格只有24元,价格便宜,环境放松,却让人感觉不到身份的差距。

  此外,中国每年大约有数十万中国人从国外留学归来,咖啡无疑已经是生活必需品。但能满足的咖啡馆却远远不足。

  中国人消费咖啡也有自己的特点:在韩国,人们在咖啡馆一般只消费咖啡;但中国人似乎更喜欢吃点别的,尤其是甜品。

  于是,漫咖啡加入了很多新鲜制作的冰淇淋奶油松饼,每道甜品的价格在50元左右,价格比咖啡高,成本却比咖啡要低很多。

  当然,漫咖啡也似乎更弥补了中国人对星巴克的那些个不满足:星巴克空间狭小,局促,漫咖啡建筑宽敞明亮;星巴克鼓励带走,漫咖啡说,欢迎你带着电脑待上一天;星巴克将店开在地价高昂的CBD,漫咖啡却选择了公园、社区等地价温和的地脚。差异化成了辛子相的一个绝杀。

  就拿吸烟这件事来说,辛子相就发现,即使挂上不能吸烟的牌子,中国的咖啡馆也经常是烟雾缭绕,于是,干脆整个二层都设计成吸烟区。人们就可以对环境进行选择。

  把咖啡厅开在大学也是因为他发现,中国的大学生喜欢在咖啡厅,而不是自习室里温习功课。于是,漫咖啡人大店,邮电大学店都相继开张。

  他的细心还体现在很多方面:点餐后充满童趣、颜色各异的小熊,异域风情的灯饰,充满年代痕迹的老榆木餐桌,以及高低不同的仿古沙发椅,都让人们来到漫咖啡,就像来到一个老朋友的家一样,不会因为害怕弄掉了桌角明亮的新漆而紧张。

  一边,因选址拉低了商业中成本占比最高的土地成本,一边拉高了消费水平,增加了单品利润,漫咖啡成功秘密也无外乎如此吧。(此段节选自财经新闻)

  从这样的例子看来,逆向思维的模仿,避免同质化,当我们有了砰然的灵感,还要有举一反三的革新。 无论任何领域,都是从模仿起始,鼓励模仿,鼓励学习。我们日常能够看到很多讲述创新、革命类型的书,但哪里有那么多的新可以创造?这本书,将很多模仿与被模仿者,二者对比分析,再得出结论,而且日本人著书的这种口吻,啊,娓娓道来,详细地解说方法和心得,值得一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