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人的淡定从何处来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中国人的淡定从何处来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6-25 21:3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人的淡定从何处来经典读后感10篇

  《中国人的淡定从何处来》是一本由梁晓声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3.00,页数:34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人的淡定从何处来》读后感(一):公民认知力,你值得拥有

  有人说,梁晓声是“平民代言人”。

  这么说的原因,一方面是他写的内容很平民,我们曰“民生”;另一方面是他用一种很平民的语言,去讲述这些很平民的东西,我们曰“通俗易懂”。至少,作为平民中的一员,我读梁晓声的作品,亦有感同身受相见恨晚之感,比如继《中国生存启示录》之后的,这本《中国人的淡定从何处来》。

  如果你对书名再多留几个心思,你会发现,这其实是一个相当含蓄又委婉的书名——中国人的淡定从何而来。这句话的另一个意思,无非是想表达,其实中国人生活得不太淡定。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不淡定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过得没有安全感。用最通俗的解释,就是我们没有钱——既没有多少现存的钱财,也没有多少可以生大钱能力。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钱是最能带来安全感的东西,有钱啥事都好办,能用钱解决问题都不叫问题。而退一步去想,平日生活中,我们总会随口一句“淡定,兄弟”。这个“淡定”一词,我们说得很轻松潜意识里默许了它背后的意义——对某个事情,要么不以为然,要么你能hold住。

  可惜,生活的场景一经放大,“淡定”一词也开始像北京的房价一样,节节攀升,让人难以驾驭。而这本书所传递的,除了赤裸裸的“中国人生活得不太淡定”的事实之外,还有“如何从不淡定到淡定”的转态方法,这个方法,就叫“公民认知力的培养”。

  这种认知力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养成。它不是动动手指转发微博上一条“是中国人就转”的信息就能培养,也不是方圆百里之外用唾沫星子骂骂高层动作就能落实。它是物理学意义之外的永动机需要每一个人,打出生的那一刻起,到死去的那一秒钟,保持永久性的意识,这意识就关乎身边的一点一滴,然后再提升,从微观到宏观,由表及里,由点及面——比如,你在中学时候也许就会发现,为什么身边的同学,几乎都在为分数奔波,而部分人疯狂程度,甚至可以用“不择手段”来形容,而这一个小小的分数之争,背后反映出来的问题,可能是我们整个国家庞大教育系统漏洞缺陷,以及不先进

  教育乃是其中之一。在整本书中,除了“教育”,梁晓声还阐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公共、商业民间、公民、人文青年环境女性情感。他用自己这一辈子的生活经历,对每一项内容展开抽丝剥茧的论述,融入思考,注入灵魂活灵活现地,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富有“公民认知力”的代表形象

  也许有人会说,这不过是以梁晓声为代表的知识分子舞文弄墨伎俩,它不能直接地创造gdp,也不会直接让北京的房价大跌。有的时候,人就是这么一种奇怪生物,想要的东西自相矛盾,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短期极速的利益我们无法满足,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公民认知力,它价值毫无。

  拥有了这种公民认知力,我们就能,不轻易外界环境牵着鼻子走,不会听风就是雨,不会没事就杞人忧天。我们会慢慢地摸索出这个世界社会发展规律,用一颗冷静头脑和一双明亮眼睛应对这个现实明白哪些因素是我们可以控制的,哪些结果是我们无法改变的。这样一种公民认知力,或许站在上帝角度进行评析,它是上帝赋予我们接纳无法改变之事的平静,改变可以改变之事的勇气,以及能分辨二者不同智慧

  而当你对身边这些林林总总的信息有一个相对清晰的认知时,你才会更有可能活得清楚、明白,浑身才有“淡定”之态。没准下一个进谏good idea的人,就是你。

  毕竟,虽然执政的皇帝只有一个,但是,贤臣却能有很多。

  《中国人的淡定从何处来》读后感(二):前进中的中国

  说实话,也许是阅读面太窄,之前对于梁晓声其人,只知道他是很著名作家,在现代文学上很有一定的地位,但他具体是怎样一个人,他写的书,想要表述观点是什么并不清楚。阅读之前也做了一些准备工作了解了下作者写过的的文章,但对于“平民代言人”这个身份,从阅读了这本书开始才算是真正的认识到。

  从读大学开始就一直有一个习惯,每天去看看新闻,了解社会上的各种时事。纵然是常会有一些正面人物出现媒体铺天盖地地大肆宣传以期弘扬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传播能量,但不可否定的是,负面消息出现的更多。当然,这固然有媒体为引起大众注意故意片面报道的结果,但追根究底还是现代社会出了问题。

  近年来闹的轰轰烈烈的主要就是习大大上台后的一系列反复措施,以及房产泡沫了。从打虎行动开始以来,数十位高官落马,其中涉及到的受贿金额之多,情妇数量之甚令大众觉得愤怒无比的同时感觉,中国确实是不同了。人民腐败问题绝望乃至认为这似乎是中华名族戒之不掉的毛病时,又开始有了希望。

  近期楼市低迷,大量开发商想尽各种办法回笼资金,抛售房产,以不可一世姿态高涨了多年房价终于开始下跌。姑且不论这种下跌能维持多久,至少我们看到了希望。这几年,空城、鬼楼已不是新鲜事,各大报纸时有报道。不说其他的,就我本身所在的这一区域地理位置极佳,临近市中心,环湖,各大中小学环绕其中,本该是入住率很高的地带,但真正的居民却不多。举目望去大片空楼,只零星亮着几盏灯光,却还是很多都是开发商自己开的灯,过于明亮,反而不甚自然。而今政府种种举措皆是表明,他已经要开始真正意义上的改革了。

  我们经常在网上看到人们诉说社会的种种不公埋怨体制的种种不对评论现代社会人们道德缺失。确实,我们的制度有很多值得改善地方。邓小平同志说,我们要摸着石头过河。也有人批判这种说法,认为这并不是必需的。诚然,也许还有更多更好的方式能帮助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走向更好的成长,那我们就更需要国家能够更好地倾听我们的声音,我们作为这个国家这个社会最庞大的中产阶级以及贫穷阶级人民的呐喊。贫富差距越拉越大,20%的富人占据了80%的财富,也许更甚,但我们需要的是努力减少这种差距。曾看过一篇文章《寒门再难出贵子》,深入讲述了穷人更穷富人更富的社会现实,一时间多少人灰心丧气。但我们同时也要认识到,这固然有一定的原因,但更多的还是要我们自己去努力奋斗,我始终相信,保持着一颗积极向上永不放弃的心的人总不会过的太惨。也许现实太残忍,社会太多不公平,如果自己先放弃,再好的制度也不能彻底拯救你。

  如作者所说,现行制度里还有很多缺陷。譬如伴随我们每个人一生档案,如若不是听作者一言,我甚至完全没有想过在记录我们的一生且不允许私看的档案里面竟然是这么容易出纰漏的,更甚者,也许我们永不能知道。但户籍制度的改变似乎又给了失望的我们新的曙光。不管是政府对于人文建设重视还是对于现有体制的改革,都让我们越来越觉得,我们民族的未来光明的。

  翻阅本书之前,对于中产阶级的概念,十分模糊。此时,我终于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概念,中产阶级——平民中派生出来的优秀知识层。也许走出大学校门不久的我们,还没真正意义上有理性的通过思想表达民主公正自由要求,表达人类同情心责任感,但我想每一个走出大学校园的人都想让这个世界更和谐更美好。也许这需要时间,但谁知道靠我们点点滴滴的努力不能成呢?

  梁晓声说,现在的大学生真小,现行教育制度的弊病显露无疑。所以我们更需要得到帮助。毕竟,有史以来,所有的民族觉醒以及重大前进都是由最顶层的知识精英领导的。民族的未来,有你有我。

  《中国人的淡定从何处来》读后感(三):淡定从何处来

  本书的开头,带给我非常大的惊喜,虽然第二章涉及到的商业部分,我看不太懂。从行文上,不难看出来作者是个爱絮絮叨叨的上了年纪又有亲和力的人。比如书中对中产阶级的描述,和对尼采自恋式哲学的解读,还有对大学生群体关注,都可以看出来。同时,作者又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人、家庭有很深的理解,当然,这种理解也具有鲜明时代特点

  在中产阶级这一篇中,作者描绘了中产阶级群体所该拥有的品质,或者可以说品格价值观关怀同情平等敬畏,民主、公正、自由,有同情心、责任感。不可否认的,这是社会透露出来的功利和拜金,比米饭普及,也比米饭更常出现在饭桌上。这种中产阶级所该具有的品格,在面对中国社会的巨大冲击时,显得脆弱不堪。深层次看来,是文化和思想的问题。

  尼采对于我这个年纪人来说,是很陌生的,然而,我对鲁迅又有着一种天然的熟悉,故而传言将鲁迅的文章剔除出教科书时,我很难过,虽然经过一些考证,鲁迅其实在个人的人格上并不伟大瑕疵必报、嫉妒,对朱安不闻不问,这几乎与写下难得糊涂的郑板桥一样——在个人得失上,可以从不糊涂的。中式的大男子主义,往往比日本或者韩国的,更加猥琐。这也是源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里,像日三省吾身这样的文字,在我看来,绝非是现在一般理解的审视自己,国人是最不懂自省的。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是如此,前些年,大英博物馆开馆,中国还送的仿制四大发明,俨然以天朝上国自居,沉湎于过去的辉煌中,在尸水里浸泡多年,以待有一日可以破棺而出,却没想到出来也只能是个粽子。尼采综合征的核心,就是这种自恋,这种XX在手,天下我有的错觉,把尼采推向了神坛,几乎成了后羿。

  大学生真小这一篇里,作者以大学生的提问水平出发,来说明这些大学生的傻缺。关于提问水平这件事,我前不久参加了一个全国论坛,当然,是充当台下的人头背景开幕式末尾互动,让大学生们,准确的说是毕业了的大学生们,提问。其中一个,站起来,洋洋洒洒拍了一通马屁,另一个,问,转基因食品到底能不能吃啊,还有一个,问,领导之间不和,怎么办。这三个人的提问,拉低了一个群体的水平,或者说,我以为,我所在的这个群体,是如我一般的,然而并不是。

  作者同时也提到了一个词,媚俗。媚俗这个词,在不能承受生命之轻中,堪堪得出了一种解释。这个社会太喜欢划片抱团,同时,也不够成熟,不,应该是浅薄。不成熟的,总有一天会成熟,然而,浅薄,是不可能无端端的变得高深更何况,因为有俗可媚,完全不用急迫,当然就淡定了。

  《中国人的淡定从何处来》读后感(四):宽容平和,人文的力量

  这本书7号就看完了第一遍,久久的思索这本书的评论怎么写,因为梁老的这本书涵盖的内容太多了,公共、商业、民间、国民、思想、人文、教育、青年、环境、女性、情感,总计11章,问题讲得透彻,论据从古到今,国外典籍更是信手拈来,读了两遍尚觉不够。

  从题目来看,“淡定”是对什么事情很淡然很沉稳的形容词。 淡定是一种品质 淡如烟云,定如磐石,在一个人的人生旅途中,真正能做到这一点,想来幸福感应该是蛮高的。淡定并非不争不取而是对于人事的瞬间风云变化有一颗从容心态

  说起中国熟悉的形容词无非“历史悠久”“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为何中国人现在不淡定,这三个词也是可以解释一二的。悠久的历史既是我们很多创作和发展的文化精神资源也会在历史遗留的各种题上困扰转型中的我们;地大物博即使我们丰富的资源但是各地的开发利用风貌能否合理的发展挑战着各地的执政者能力;13亿人口对于中国来说,似乎多大的事被这个巨大的分母一除都不算事,多小的事被这个数量一乘都是个巨大的问题,13亿人的思想,情感,生存,需求,我们缺少的不仅仅是物质的满足更缺乏的是实质精神的指引,否则我们泱泱大国哪怕开小汽车这一个事都是很难满足的。“中国在中国人日益增强的权利意识和仍显缺失的公德意识两方面的挤压之间发展着。中国人的国民素质在经常从四面八方包围而来的郁闷中有希望的成长着”,梁老在开篇提到了“世无大国”继而又从国内民众细微生活感受讲起,为何我们觉得不和谐,站在各自的利益点出发,都像斗鸡一般时刻警惕,唯恐自己受损失,再小的事也可能引发流血冲突

  拿到这本书之前就对于书中关于大学生的章节很是关注,毕业两年有余,似乎对社会明白了一点,却又越来越模糊。走出校门踏入社会的时候我没有了任何的退路,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事,工作中的大事小情,情感上都是无处安放。这本书中对于大学生或者青年阶层涉及到书中的三个章节。

  之前就看过梁老的中产阶级的一篇文章,此书更是详细分析了中国中产阶级为何注定艰难。我想到的就是最容易产生中产阶级的土壤——大学生,社会给予了他们太多的希望和责任,但是商业逐渐浓重的现今社会,大学教育早就变了味,“它和人文的关系不再那么紧密,身上沾染了一种特别的亲和——与资本的亲和”。大学教育更多的是关注资本社会的各种先进的商业科技,校园活动或者科研项目通过各种的赞助来实现,当然学校经费不足获得一定的商业补充无可厚非;教师的职称评定越来越数量化,以及无孔不入的商业痕迹,在大学生思想中就形成暗示,需要依靠物质资本的力量才能获得成功,对于人文和学术性的依赖越来越少,这就使得民主、自由、平等、敬畏的价值观在大学教育中越来越缺乏。其实中产阶级的产生首先是从贫民中而来,他们通过教育和自身的学习获得提升,当他们成为社会中的稳定阶层时,不仅仅需要通过物质上反哺社会更需要思想上的引导社会的主流价值观,需要他们为最底层的民众代言,这才是最令人欣慰的吧。

  大学早已不是象牙塔,舆论新闻的高度关注,我们也看到了各种不可能发生在校园中,新闻媒体用“大学生”的字眼太频繁了,社会上首先对于大学生总会抱着太多的要求,社会栋梁,国家希望。大学生似乎代表着国家发展的方向和希望,但是我们太过于着急了,“大学并非一台思想成熟的加速机”。一方面我们要求校园干净不被世俗所扰,大学生清新脱俗,但是另一方面毕业生刚踏入工作岗位又觉得大学生四年的学习和实际的生产需求是脱节的,抱怨大学生五谷不分,四肢不勤,太呆板太不懂各种关系利害。就像梁老一样执教多年也曾指责过大学生的无知,也会在与儿子的聊天中醒悟“他们对于社会对时代的认识,与社会和时代状态本身的复杂性芜杂性是多么严重的脱节着,难道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么?”

  对于梁老文中提到的“贴官贴商”一文印象很是深刻,大学校园中,每个学生也会心里暗暗有些阶层分群这和社会无异。一群是商家或政界的“二世祖”们,一群是来源于中高级的知识分子家庭,一个是“城市平民”或者乡村的孩子们,另外一个就是留学生群体。上学时也接触过留学生,他们很少中国人的事故,总是很认真很直白,可爱不少。却又学生以与留学生的亲密为傲,心中总是飘过“崇洋媚外”“邓文迪”这些词。我们的生活比之改革开放初期不可同日而语,但是我们有的人思想却依旧停留在一百多年以前,被金钱打倒被权力打倒,“社会,你来回答这个问题罢”这不仅仅是梁老的痛心疾首,也是中国人需要自省的。

  不知不觉,写了这些,却是冰山一角。我们处于的时期是迄今最复杂的,随着国家政治改革的深入进行,市场经济注入越来越多的外来资本,我们的生活工作方式发生着急速变化,需要全社会共同面对的越来越多。或许这才是我们国家和民众共生共存的正确方向。以一颗包容的心态来面对社会上需要成长需要关注的各个群体,对于逆向生长的负能量事情坚决说不,构建大家共同的社会底线,依托人文的力量,以更加从容的姿态迎接每一个朝阳,送走每一个日落。

  《中国人的淡定从何处来》读后感(五):中国人的淡定实属无奈和犬儒

  淡定一词,真心已经不知道该如何如界定,感觉应该是充满正能量的词语,是坦然、冷静、从容。一旦加上中国人,“死猪不怕开水烫”是本人的第一反应。这种对比与反差不得不让自己都惊愕了一把。 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淡定似乎总是在事情无法改变之后的一种自我安慰,自己无法把握事情走向之后类似于转进沙堆的鸵鸟。像中国文人在入仕失意之后从儒家潇洒转入道家的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内心波澜不被常人看透。 莫谈体制与民族性,因为谈及此众人不再有任何现在时的责任。中国人的不淡定最为主要的原因还是人多造成竞争的残酷性,法则的不健全又让竞争是如此的不公。争先恐后是年轻人最为经典的常态心情,为什么他可以我就不行?每一件事情有相同能力的人到处都是,最终的被选中有很多原因,在目前的中国,能说的都那么冠冕堂皇,潜规则却是每个人都在努力想要遵守的规则,有没有被潜的资质和条件,有没有机会被潜,这才是当下中国人衡量个人能力的标准所在。看破不说破的时代中,谈及淡定的坦然,就像是在朋友圈中天天发各种修心修禅的人在私下里跟别人抢东西的时候摆好的造型也丝毫不差。在这个纠结的年代中让我们这些力图做到表里一致的人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淡定还有一层意思就是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和看法,这对国人而言是难上加难,人言可畏在国人这里还是蛮强大的心理负担的。国人非常擅长从点到面的推理工作,由此及彼地对某人全面品质做一个定论,这些都使得世人在做事情的时候是没有办法淡然的。 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角度看,我们似乎总是希望被安慰方淡定一些,自己却在自己的泥泞中挣扎不堪,淡定从来只是心理层面的一种抚慰。淡定是无奈之后放弃主动的无奈姿态,是犬儒主义中玩世不恭最为典型的表现,也是一片散沙庸众心态的终极原因。

  《中国人的淡定从何处来》读后感(六):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用狄更斯的这句话阐释现在的中国,是再合适不过了。看完梁晓声写的这本《中国人的淡定从何而来》,我更觉得中国人的现状是浮躁且不淡定的。

  其实觉得自己才疏学浅,可能不能将梁先生的观点表达一二,但是从他笔中写出来的中国社会之各个方面,都是有着其时代的特点。作为刚毕业的大学生,其实是很想靠上所谓的中产阶级,但是中国的中产阶级注定艰难,并且这些中产阶级的价值观与人文的关系不再那么密切,像关怀、同情、平等、敬畏,可以说是在中产阶级里难以见到的。在两极分化严重的现在,已经不存在实际意义上有人文情怀的中产阶级,而且稍不留意,他们就会沦为下层,过着贫穷的日子。

  俯瞰商业时代,这个充斥着泡沫的地方在早期的中国,无处不透露着投机从而致富的商人,民间更是疾苦不堪,若是老百姓稍微的表现出一点不满,就是你们老百姓娇气和不可爱。这实在是对时代的揶揄和讽刺。但是梁先生也说了,从上世纪50年代到现在,中国国民的生活水平也的确是提高了许多,但是却也没有了80年代的那种质朴,人心都在动摇和浮躁,追求更多的物质和财富成为很多青年人的目标,价值观的错位也让这个社会缺乏最基本的人文情怀。

  作者还论述了这个社会飞速发展的状态下许多思想和观念的转变,80年代女性的择偶观和现在女性的择偶观已经大相径庭,但是却也无可厚非,作者在表示无奈的同时也给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在文化和教育这一块,尤其让人感到梁先生的观点是如此精辟。现在的社会已经将文化边缘化,几乎没有人去读诗和欣赏一些美好的作品,连所谓的严肃文学出了文科出身的学生必须去看,似乎普通大众已经不再接受和喜欢,而所谓的穿越和玄幻仿佛成了主流文学,并且也是当代人抒发自己心中压抑和苦闷的方式之一。教育,最直接的问题就是父母对于孩子的宠爱溺爱,作者以腐败为根源,探讨一些高官之所以贪得无厌有一部分原因是想为自己的儿女谋取更多的财富,这是一种变相的溺爱,不为世人接受。

  看过之后有些问题突然茅塞顿开,他所谓的淡定的人生其实是让我们用清醒的态度是看待这个社会和现实。作为当代中国的知识青年,更应该用一种淡定的人生智慧幸福的存活于这世间,保有一颗人文情怀的心灵,用理性的眼光去审视生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