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阅读整理学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阅读整理学读后感10篇

2018-06-26 05:01: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阅读整理学读后感10篇

  《阅读整理学》是一本由[日]外山滋比古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08,特精心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阅读整理学》读后感(一):阅读的初心

  有时候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一本书被称为经典,到底是因为人云亦云使然,还是因为这本书真的经受住了时间考验

  目前的我,越来越偏向第二个答案。因为自己曾有过对那些被“人云亦云”出来的经典的阅读体验,读完后发现果然名不虚传,所以告诫自己,还是不要过度怀疑主义为好。

  可是第二个答案,听起来依然很虚无缥缈。什么叫“时间的考验”?怎么考验?又能考验哪些方面呢?

  最近看了一本“关于书的书”,也是本讲述阅读心得的书,叫《阅读整理学》,里面提到了《红楼梦》。《红楼梦》的经典性不容置疑研究一本书竟能养活一大批红学专家,可见其魅力。然而作者和我一样,对类似“不容置疑的经典”这样的说法不满意,试图考查“经典的理由”。

  外山滋比古指出经典作品共有的一个特征: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莎翁作品也好,《红楼梦》也好,这些经典作品无一例外,几乎都是多维度开放性的文本。读者、评论家能借着这个文本,引申发散出许多东西;这部文本本身,则会折射出跨越不同时空共性,凝聚着永恒性的母题。经典不单是作者创作的,读者也参与了塑成过程,所谓“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外山滋比古在书中阐述了α阅读和β阅读两种技能,前者指阅读那些已知事物文章,后者指阅读未知之事物。作者非常推崇对后者的培养,虽然阅读体验不如前者来得愉快,甚至很艰辛,但对于我们的知识增长来说是大有裨益的。

  作者回顾了日本人阅读偏好之嬗变历程,即由原来对艰深大部头的不畏钻研,到现在只热衷于浅显通俗文字作品。从叙述态度能看出,外山滋比古还是怀念日本人早先的那种严肃深度庄重的阅读态度。

  除了阅读技术层面,作者还讨论了阅读本体论的一些东西,即阅读的哲学。外山滋比古认为,一本读物对读者而言并不是只有“已知”“未知”这种二元对立的情况,“已知知识”也有很多“未知的一面”,所谓的“阅读未知能增加学识”,其实是指让我们重新深化对已知的事物的认识,这一点其实更重要,因为重新发明轮胎故事毕竟不常见太阳底下无新鲜事。此外,作者指出,阅读时带着一定的先入之见,带着问题感,反而是最有成效的,比掏空一切地去阅读要有效得多。

  外山滋比古对古典作品、难读的大部头和非虚构类作品喜爱有加。与作者差不多,我本人也偏爱非虚构类作品,其中尤以三大领域为至爱:哲学、科学心理学。至于小说散文类作品,之所以看不进去不是因为缺乏好作品,经典依旧是经典,而是因为自己的阅读口味开始就被定型了。我读书,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态度很明显,就是要在书中获取知识方面的所得

  2012年一整年,每晚雷打不动看两个半小时哲学。哲学人物主题的,哲学理论主题的,哲学史的,几乎所有“品类”都读过。我要的,就是那种站在顶级视点俯瞰各门类知识和思想感觉

  哲学读多了,每天走在路上都会思考问题,写出来的东西深刻了不少,也总算明白小时候挂在教室墙上那些名人名言真意。对某些大家来说,思考确实是人生乐事。后来感觉需要再进补一些踏踏实实、形而下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知识,于是选择经典科普入手,准备把科学各门类概览一番。量子物理相对论,经典物理,生物进化,分子生物学……整个2013年,重复上一年的业余时间安排,用在了阅读科学上面。

  书读多了,内心就充盈了。对于一个曾经懒惰散漫、思想浅薄、物理得过20分、“三分钟热度患者的人来说,阅读这些书无疑需要巨大勇气耐力,当然还要有兴趣。盛夏三伏,趴在没有空调的逼仄房间,手捧着并不清新可人的哲学读物,依然饶有兴趣的读进去,忘了时间,忘了自我,即便偶尔焦躁流汗,也不是因为天气热,而是因为自己不能理解作者的一段论证。如今回想起这些,让我感到自豪自信的,不只是知识方面的跃进,更在于我也曾对自己的精神毅力刮目相看

  身处读图时代和网络时代,阅读印刷文字很难,阅读未知元素遍布的印刷文字更加困难。然而,如果我能有幸以一个过来人口吻感悟一番的话,我要说,阅读就像一座围城。与钱钟书笔下的围城不同的是,进去的人永远也不想出来了。

  《阅读整理学》读后感(二):挑战未知阅读,才能让阅读更有收获

  我们总是很爱读那些娱乐新闻八卦故事,这个过程让我们感觉非常轻松愉快,但是读完之后心里却感到很空虚,并没有吸收多少营养。反之,那些相对晦涩难懂陌生领域书籍,虽然读起来吭哧吭哧很吃力,但是读完却感觉非常充实。日本语言大师外山滋比古在《阅读整理学》中将第一种阅读称为阅读既知的α型阅读,第二种阅读称为阅读未知的β型阅读。

  外山滋比古,是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学名誉教授, 在英国文学教科书、修辞学、编辑艺术、思考、日语理论等领域颇有成就,长年致力於提倡和推广以“语言”为媒介儿童情操教育。 这位语言学大师在《阅读整理学》中将阅读分为既知阅读和未知阅读,他认为,未知阅读才是让人打开大脑、收获新知的最佳途径,并提出了要怎样才能从既知阅读向未知阅读转化,让阅读更有收获。

  首先让我们先来具体了解下这两种阅读形式

  什么是α型阅读? 是以已知为基础的阅读,比如读小说或者娱乐新闻,我们的头脑中对这些内容非常熟悉,读的过程也非常轻松愉快,即便周围环境不佳也丝毫不会有理解上的困难。

  什么是β型阅读? 阅读的时候比较吃力,有时候甚至读过一遍却还是一知半解,需要调动大脑不断地思考来理解,挖掘和吸收文字表象深层的含义,但是经过这个过程之后我们的知识和思考方式都会有一定的提升。比如读古典名著或者哲学等新领域的书籍,我们的大脑像是重新经过了开发,打开了新世界大门

  很显然,基于未知的β阅读才是我们获得新知、不断进取的正确方式。但是,对于习惯了α型阅读的我们,要怎样才能转向β型阅读,让阅读取得更大的成效呢?《阅读整理学》中为我们介绍了几种途径。

  音读法

  音读,就是发出声音阅读。音读是阅读的基础,从幼儿识字我们就是用音读的方法学习。记得上小学时,每天有早读课,大家就是拿出课本大声朗读,一边阅读一边加深理解和记忆

  素读

  素读是针对完全不理解内容的朗读学习,虽然读者很清楚自己对朗读的内容并不理解,但还是继续读,这也是β阅读的原动力。无论多么难懂的书籍,只要反复阅读,就会理解文章的意思古人的名训“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素读是通往β型阅读最高明的手段

  古代私塾先生学生的读书方法就是典型的素读,这种方式看起来很吃力,但也培养了很多的学问家。随着一遍遍的阅读,要学会“素读”,最重要的是要选择具有高价值的优秀书籍,这些书籍才有“素读”的意义,否则,如果是一些低级趣味的书籍,几遍几十遍甚至上百遍的读也很难忍受。

  阅读古典和外文

  经历无数朝代流传下来的书籍无疑是具有极高的价值自然也不可能那么容易读懂,必须反复阅读,才能领悟其中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洗礼,不是让阅读对象走向古典化就是风化。”在读书百遍的过程中,如果能做到耐心阅读,书中精华部分就是不断展露出来,对于读者来说,就成为一本古典书籍了。

  阅读外语也是学习β型阅读的方式。外语不同于母语,要彻底读懂外语文章,需要反复地阅读和思考,这就能够很有效地锻炼我们的思考能力。我们通过和外语的“斗争”,可以得到更高层次的阅读训练效果

  毫无压力的轻松阅读带给我们的大都是没什么营养,顶多增加了一些茶余饭后的谈资。只有不断阅读未知信息才能开发我们的大脑,吸收到更多的新知。由α型阅读转向β型阅读没那么容易,需要我们付出努力学习和训练。但是一旦我们掌握了β阅读,我们读书的层次会大大提升,有能力去探索高深的未知世界。所以,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挑战。

  《阅读整理学》读后感(三):你是不是爱读社论?

  中秋节的时候去看导师,在他家楼下和他聊天(他说正在写论文,家里太乱),其中一部分聊天内容是关于青年学者生活不易收入本就有限,光供刚上一年级女儿开销每年就得10W+,包括英语、数学的补课费,还有学钢琴之类。他在慨叹之余,谈到孩子成绩,却也面露得色。“语数外门门都名列前茅特别是语文,我们从她三岁就开始给她读书,一开始读绘本,后来就是给她读故事书,也不知怎么着,她听着听着,书上的字大部分就都认识了,现在学校教的那点,对她来说太简单了。”

  这件事情说明有两种可能:

  1、导师早教得当成功地开发了孩子的潜能

  2、导师及师母具有良好的学习基因,他女儿遗传了他俩基因最优秀的那部分,她是天才

  实际上我觉得以上两个因素都有一点。

  从本书(外山滋比古的《阅读整理学》)来看a型阅读(类似不需动用脑力思考的快餐型阅读)就像阅读绘本,大人看图说话,小孩照着听,毫不费力;你对着手机PAD一目十行,不断地沉浸在跌宕起伏的YY里,最终达到高潮。而B型阅读(开动脑力使用想象力、发散思维批判性思维、反复阅读等)则如同不识字的小朋友通过父母的简单指点,在不通字典的情况下利用有限知识强行识字。

  作者在书中提到“人类是劳则思、逸则淫的动物”,在物质丰富社会,人更倾向于“忘我的从事通俗的a型阅读”,包括曾经在高校里从事过学术型阅读的人,于是反复告诫千万不要荒废了更具有深度的B型阅读。而这一点在如今社会尤其醒目,a型阅读的含义也更为丰富,包括微博、尤其是各种微信的狂轰乱炸(包括人无意识地去刷朋友圈,而刷出的内容常常更具碎片化或鸡汤化,大多没有实质性意义)。

  作者提到“孩子了解,如果生活环境很低俗,就需要跟周围隔绝,避免自己深陷其中。据说有小学生带着书本躲进仓库里,没有仓库可躲的小学生,则躲进置物柜里读书,目的就是拒绝受周遭环境影响。在自己与周遭之间拉起一道看不到的帘幕,试图从现实生活中脱离,这是在制造读书的环境,也是在开辟通往未知世界的入口。通过书的力量摆脱日常生活的影响,提升自己的思维。”这一点颇可以借鉴及深思,落实到已经投入到社会的成年人,则有仁者见仁的答案。

  知易行难,如何落实“隔绝低俗的环境”。这牵涉到更为艰深的知性问题,在此不表。

  此外作者说的a型阅读,可以从更宽泛的层次去理解,不仅仅是快餐阅读,那些读起来让人感觉轻松愉快、毫不费力个人专业里的读物:如学艺术的很少读政治书、学心理的不太读历史书等等等等。。。。。。

  回到我导师,首先他没有像许多其他家长一样长期把孩子暴露在Pad之下,而是长期坚持性地给孩子进行最为传统日复一日的阅读,其次在孩子自发的发展出识字能力后又给予了良好的引导。你说和天天趴在Ipad上看《熊出没》的比,哪个将来会更牛逼

  《阅读整理学》读后感(四):你的阅读方式是哪一种?

  喜欢窝在被子里看青春小说,但一翻开教材昏昏欲睡

  明明每个字都认识,但怎么都读不懂文章的意思;

  看报纸直接翻到娱乐版,谁要读冗长无聊的社论。

  你在阅读中存在这些问题吗?看一看由日本作家外山滋比古所著的《阅读整理学》,刷新你的阅读理念,重新整理个人的阅读方法,升级阅读类型,在阅读中获取新知。

  《阅读整理学》原作名为《读书的方法》,从日本人读书的方法“音读”“素读”“默读”,到α型阅读、β型阅读做了详细的叙述。α型阅读建立在既知的基础上,属于浅层次的阅读。而作者提倡的β型阅读则是阅读未知事物。作者比喻“阅读未知事物与登山非常相似。”有难度有挑战的β阅读,才是获取新知的正确打开方式。

  怎么从从α型转到β型呢?作者建议可以通过文学作品、故事转换。从这种亲切引人入胜的方法开始,会比较容易入门。但也要止于文学,因为α型过于轻松,很容易让人产生满足感,停步不前。完成α到β的转换需要读者挑战自身,不要认定β型阅读就是可怕的、困难的,而要选定经典后,抱着好好读的心态重复阅读。

  “β型阅读可以通过不断重复阅读内容难懂的书本,达到阅读未知的境界。古人提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明训,素读也就是通往β型阅读最高明的手段。”提倡书不要只读一次,读书百遍。这样的理念确实适用于值得阅读的书籍。一本好书,在每一次读的时候都能有新感受,每次都能汲取新知,这也可谓是俗话说的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除了用眼睛去阅读,作者还提出了“用耳朵阅读”的方式。讲述他小时候听母亲念佛经、父亲吟诵典籍《天平记》的经历,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或许我们平时阅读中并未仔细辨识自己所用的阅读方式是哪一种,通过这本书可以区分。想要了解什么样的阅读才堪称正真的阅读,以及要锻炼我们的精神,获得真正的新知,应该采用何种阅读方法等问题都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答案。

  《阅读整理学》读后感(五):阅读层面的系统论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以为是写阅读的一些方法整理术,可是翻了目录才觉得,目录非常的艰涩难懂,似乎谈得非常理论化,是一种对阅读的深度思考,由原理及表的论述。

  这本书我大概翻了两个小时就翻完了,当读完前两章的时候,我似乎仍旧处于一种比较茫然的阶段,越往后翻才觉得作者思考之深,我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回到目录在作者的思考逻辑与内容中来回切换,终于搞清楚作者的理论主线。

  先是举例提出疑问对于未知知识的理解——由此展开对既知阅读和未知阅读的介绍——对这两种阅读方法的理解和总结——以及这两种阅读法的区分和自由切换——介绍了我们应该用正确的阅读方法的获得新知的技巧

  做为一个喜欢中国历史文学的我来说,从〈阅读整理学〉这本书我想到汉语言文学的演变,各个朝代的历史更迭和文体糅合,从现代人的角度去回顾,上古时期至中古时期到近古期的的文体变迁,似乎外山滋比古所思考的两种阅读方法有着相似之处,从文体字面上看,现代的白话文对于我们来说阅读几乎不算什么困难的事,可是一旦切换成近古期之前的文字诸如文言文来说就是未知知识,不仅要思考还要学习,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种困难程度很快就会令人放弃,也有一部分人愿意一边思考一边学习从既有的现代知识去联结未知知识,从而形成自己的创造而完成新知获取。

  外山滋比古所思考的“素读”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深有体会的,国人的私塾教育滋养了历代的文学大家,虽然新中国成立后“私塾教育”已经消失,但仍旧有一部分国人认为这种“素读”教育并没有过时,与现代教育相比也不会落后,甚至有人专门反现代教育而行之,重立“私塾”。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初时未知,不代表永远未知,而是到了某一个时刻自然会“悟”道。对于外山滋比古所说“现代不是不需要素读了,而是仍旧需要,甚至还可以检讨出新的素读方法”。我非常赞同。

  我建议这本书可以在读过一些有关阅读的书籍之后再来读,会有深刻的思索。若是一开始就阅读,可能会因为阅读也有如此高深的理论而却步于未知阅读方法,事实上,读完之后你会发现,原来所谓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知识面就叫“未知阅读β型阅读”。

  《阅读整理学》读后感(六):两种不同阅读方式你选哪一种?

  书一直被视为知识的源泉、人类进步的阶梯,但随着信息爆炸时代的来临,人们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开始应接不暇,“浅显易懂”的文风越来越盛行,很多读者在阅读书籍时开始避重就轻,耽溺于阅读易读的书籍,排斥相对生涩的未知领域,能从阅读中获得新知、获得成长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什么样的阅读才是真正的阅读?盲目地读完一本又一本真的比不读书好吗?我们迫切需要思考这些问题,才能在高速运转的信息时代,为阅读找到新的定义。

  在本书中,作者将阅读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阅读已知的α型阅读,一种是阅读未知的β型阅读。作者认为,虽然人们在进行α型阅读阅读时更轻松,更容易找到阅读的快感,但β型阅读才是能帮助人们打开大脑,收获新知的阅读方法。作者认为,β型阅读就像徒步登山,即使有缆车,一步一步克服困难、登山山顶的喜悦也无法被代替,就像α型阅读即使再盛行,我们也不能忽略β型阅读一样。

  作者在书中还介绍了一些将α型阅读转化为β型阅读的方法,让我们在易读书籍泛滥的时代,做勇于挑战困难的读者吧。

  《阅读整理学》读后感(七):阅读艰难的内容有益于人格发展

  作者的比喻非常贴切

  1.喝粥的比喻

  作者提出,整个社会都在追求“简单易懂”,带来的影响就是越来越多的人只喜欢读自己很容易就能读懂的东西,就像是不喜欢吃有嚼劲的食物,只喜欢喝粥,甚至认为“我读不懂的东西就不该存在这个世界上”。然而——

  1.只喝粥,就失去了咀嚼的快感,像是没吃东西;

  2.喝粥总有喝腻的时候,但是牙口又没法咬硬东西,这可怎么办?于是导致厌食,也就是讨厌读任何东西。

  2.

  阅读未知的内容像是攀岩,只要一步踏空,就会滑落,因此时刻紧张

  阅读已知的内容像是骑自行车下坡,非常轻松,不踩踏板车子也能跑得飞快

  婴儿如何学习未知的内容呢?最常见的方式就是童话,因为童话里很多描述在现实中完全不存在。虚构,也就是某种程度的谎言,而童话是谎言的结晶,幼儿开心地听着童话,不知不觉就从α语(已知)切换到了β语(未知)

  作者推崇素读(只管读,不解其意也不要紧),因为素读就像是把一个完全不会游泳的人直接推到海里,也许就能让他学会游泳(窃以为也可能淹死啊-_-)。作者甚至认为以前人们推崇读书人,不仅是因为他们有知识,也有可能是敬重他们能从素读进入真正的阅读,这是一种人格的塑造。

  那么素读该读什么内容呢?作者推荐读经典和原版,如果一本书遇到未知就给提示,这种方式实际上非常胆怯,认为如果不嚼烂了喂给读者,读者自己就不可能读懂。恰不知,读不懂也有读不懂的好处,即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索。素读就像是战斗。

  阅读未知就像是在阅读自己,因为不断在根据自己的所知探索未知,这是在扩充自己。

  最后,作者用桃太郎的例子示范自己如何进行β阅读,读出了自己的解释(类似亲王的小说,依靠自己的思考和学识,从熟知的故事中,读出了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读出了新意,读书就像读自己)

  纵观全书,作者十分提倡在这个“简单易懂”信息泛滥的时代里,努力去读一些自己可能一次读不懂的古典或原版,即使读不懂、误读也没有关系,因为“努力读”这种行为本身就很有好处。与其说这本书介绍了阅读的方法,不如说作者一直在鼓励读者挑战自我,勇敢地投入对未知内容的阅读,剩下的努力就靠读者自己了,加油!

  《阅读整理学》读后感(八):你真的理解阅读吗?

  《中国古诗词大会》节目的火热,越来越多的人不仅是学习古诗词了,而多读书也给唱的火热了。经常听到很多人在互相攀比自己读了多少多少本书,就好像读了越多的书就代表他们自己都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储备量。可是细问他们在阅读了这么多书有什么收获时,却回答不上来了。甚至在读完一本书之后都不知道作者所表达的是什么?

  克尼雅日宁说:“读书有三种方法,其中的一种是读而不懂,另一种是既读也懂,还有一种是读而懂得书上所没有的东西。”你是是属于哪种读书的境界呢?如果你是属于第一种读而不懂的读书方式,那你需要认真的反思一下你在阅读信息方面的问题。而《阅读整理学》恰恰可以帮你分析阅读的问题,它不仅是一本带你重新思考阅读的方向与意义的一本书,而且还会告诉你在阅读未知信息与已知信息时的处理方式。

  作者外山滋比古,现任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学名誉教授,全日本家庭教育研究会前总裁,曾获第46回日本放送协会放送文化奖。专攻英国文学,教科书,修辞学,编辑技术,思考,日语理论等领域。现在让我们跟随这位阅读大师的指引,细细品味真正的阅读。

  外山滋比古在《阅读整理学》中说道,他认为真正的阅读是分两种类型,一种是已知信息的阅读,一种是未知信息的阅读。

  已知信息的阅读,即使我们在最初阅读的时候不理解,但是可以结合身边的事物以及我们的参与就可以理解一个大概。未知信息的阅读就比较困难,是我们完全不理解的内容。这两种阅读可以说是完全不同的境界。无论阅读已知信息的能力有多强,不见得阅读未知信息的能力也很强,而重要的是未知信息的阅读才是让人打开大脑获得新知的最佳途径。

  既然未知内容的阅读这么重要,那我们如何做才能更好的阅读未知内容呢?

  首先开启未知阅读的大门

  外山滋比古在《阅读整理学》中提到“音读”“素读”“读古典”着 三种阅读都是开启未知阅读的钥匙。

  “音读”的阅读是建立在既知事物为基础上进行的阅读,以已知的信息为基础,用已知的事物引导我们进入未知世界,这样我们更容易接受未知的事物。就像儿童学舞蹈一样,最初跳舞是觉得好玩有趣,所以才会愿意继续学习,之后才能进入更系统的舞蹈的学习中。

  “素读”的阅读是建立在未知事物上的阅读,即使不懂,也还要继续读的阅读方式,就像儿童阅读《三字经》,他们根本不理解其中的内容,但还是会在老师或家长的要求下进行诵读。基于此外山滋比古认为“素读”的理念就是----先读了再说!

  “读古典”阅读古典书籍可以更好的训练我们培养对未知信息阅读的能力,现在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尤其是面对文学作品的时候我们通常会加入自己的情感在里面,跟随着作者的情绪起伏,却忘记了我们最初阅读书籍的目的是什么。阅读古典书籍恰恰可以弥补我们这一缺点。

  其次建立以自我为中心的加工:

  对于未知的事物,我们通常会觉得很困难,但是我们可以采用从已知的事物来慢慢的过渡到未知的事物,从事高级英语翻译者并非一开始就能够翻译的很好,他们每天都在做着英语的听说读写的基础练习,当练习到一定的地步,就可以进行高阶段的翻译工作了,习惯成自然,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中完成了从未知到已知并为我所用,建立以自我为中心的加工。

  最后阅读时直接进行未知信息的阅读

  如果你觉得前两个方法对你来说都不适合,那你可以在一开始便采用未知信息型阅读。那就是不断地重复阅读难懂的书本,达到阅读未知信息的境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不需要真的去重复阅读五十遍.一百遍的。只需要重复阅读十遍或者是十五遍便已足以。

  这里所说的重复阅读并不是指那种走马观花的看,而是要仔仔细细的阅读,最好是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自己的心得,有新得体会。

“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对于我们来说,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快速获取知识,并通过阅读让我们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因此明白真正的深度阅读,必然会带来思维,认知的改变。

  《阅读整理学》读后感(九):一种曾经放弃的读书方法

  本书应该是一本方法论的书,你需要自己总结要点,在实际的阅读中去应用,体会,最后会有好的解惑。

  本书提到的阅读方法是:朗读、素读和阅读经典,目的是达到第二种阅读境界,也就是能对出玄外之音。

  估计上述的阅读方法会让现在很多的高速阅读方法所鄙视的。我也曾经读过类似的书。但是那些高级的方法是建立在你呦阅读基础上进行的高级阅读法。而在我国,基础阅读法学校没有认真的教导过,被谁掌握了呢?那些读小说的、而且是厚厚的武侠小说的孩子们掌握了。所以我们要做的事重新学习读书。从读懂到会体会满满来成长。

  书中的大致意思还是一家之言,只是你试试看看是否适合自己。本来方法论的书也就是看看。

  《阅读整理学》读后感(十):阅读已知信息和为了理解阅读

  本书的逻辑结构:

  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解释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阅读现象,例如读不懂说明书,并提到了音读。

  第二章主要讲述了教科书、批评类文章和一些恶文的现象。

  第三章引出两种阅读方式,Alpha阅读和Beta阅读,并提出如何将第一种方式切换为第二种,并提出Beta阅读的方法。

  第四章是介绍利用Beta阅读去阅读古典类书籍,用耳阅读。

  书中亮点:

  对阅读的方式进行创新,创新成Alpha阅读和Beta阅读,并指出为了增加了解离,要利用Beta阅读方法多阅读古典书籍。

  个人感悟及与其他书籍的联系:

  见到书名,以为是讲解如何读一本书之后,将书中的信息进行整理。但是通过检视阅读后发现,本文的内容与书名不太相符。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就是给出了两种阅读方式,一种是阅读已知信息的Alpha阅读,一种是阅读未知信息的Beta阅读。这种方式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提到过,阅读的目标是为了获得资讯而读还是为了求得理解而读。为了资讯而读,我们很快能够与已知的信息融会贯通,但是不能增进我们的理解力。为了求得理解而读就是开始阅读我们并不了解的东西,比阅读的人高一届。《如何阅读一本书》中说到学习就是为了理解更多的事情,而不是为了记住更多的资讯-和你已经知道的资讯在同一水平上的信息。

  《阅读整理学》这本书的作者比较推崇的是后一种,认为Beta阅读是所有学科的基本阅读方式。跟《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作者不谋而合,都是为了增加理解力的读者而写的书。

  《阅读整理学》先解释了音读,就是能记住文字的发音就会音读,会产生读完却没有读懂的危机。

  还有一种方式是素读,像在学校一样,从头到尾没有解说,只让学生大声读书,跟着老师的示范做出来就可以。

  作者提出Beta型阅读的最高手法是通过不断重复阅读内容难懂的书本,达到阅读未知的境界。素读是最好的事例,重复阅读10次,15次,自然就能体会到阅读未知的感觉,给出的方法就是反复阅读就能理解文章的意思。

  作者提倡为了增加理解力而读书的理念是好的,但是书中给出的方法却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可惜书的语言过于啰嗦,读起来不通顺。阅读体验打了折扣。

  阅读此书便是这种感觉。所谓的阅读整理就是反复阅读,默读,诵读这样的方法论。如果这些能解决人们的阅读问题,那可能阅读不会成为问题,作者开篇提到的问题很好,但作者的方法解决不了。反观《如何阅读一本书》,作者从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四个层次上给出了非常详细实用的方法,如果掌握这些方法,读书时增加理解力的目标就能很快实现了。

  增加理解力的书籍,古典书籍是其中一部分。郝明义在《越读者》中提到了四种阅读方式,主食阅读、美食阅读、蔬果阅读和甜食阅读,并提到阅读应该像吃饭一样,要做到营养均衡,不能只吃某一类食品。

  古典书籍对于我们大部分人来说,应该属于美食阅读类的书籍,但是我们还需要摄入其他类书籍,尤其是为了提高技能、解决生活、职场中的问题,应该多阅读主食类的书籍,以及工具书类的蔬果阅读书籍,还有为了消遣娱乐的甜食阅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