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读后感10篇

2018-06-26 05:29: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读后感10篇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一本由(德) 尼采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 46.00,页数:40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读后感(一):永恒回归生命的每一分钟都变得崇高激昂

  读《尼采传》时,印象最深的便是他早年的笔记中对人生意义怀疑与探寻,让人感到尤其亲切。例如人是什么,人要怎样算作伟大……诸如此类问题,大抵另古今中外不计其数寻找人生意义的青年为之苦闷不同的是,尼采思考走的更远些。

  譬如,在他怀疑宗教意义的那一刻起,他感到了人之价值的虚无。他在笔记中写道,“那么人类究竟是什么呢?是整体中的一个阶段,还是大化流行中的一段时间上帝随心所欲创造物?……人类在所有方面都比石头优越吗?” 否定旧的道德、一直信仰的宗教,人不再是不是神所爱的对象,是某种道德秩序中的一员,那么人会很容易陷入怀疑,怀疑还有什么价值是崇高的,怀疑人与万物是否只是偶然的产物,怀疑世界本来没有任何意义……最终导向消极虚无主义

  而永恒回归思想就可以看做对这个问题的一个回应。当他提出永恒回归思想的时候,人的价值立刻分明了起来。根据永恒回归思想,“我将永远回到这同样的、同一个人生。”由此生命中发生的一切都不是偶然的、随意的,而在永恒回归中被赋予了无限的意义与内涵。 “如果我们真的失去了希望,那现在我们生命的每一分钟就都变得崇高而激昂。要是这种时刻永远在回复,那么现在发生的每一件事就不再是偶然性的事件。它一直在时间过程中无限重复着,连那些最微不足道事物都会被赋予无限永久性的非凡价值”。

  这样看来,哲学家关心的问题与其理论有着这样深的关联。早年疑惑的一个问题,可以遥远的跨过数十年时光经过人生的许多考验,在许多作品若隐若现,在他思考的字里行间缓慢酝酿,最终发展成他独特的思想。抑或者说,他成熟时期完整的理论和思想,只不是在回答少年起就一直纠缠他的疑惑。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读后感(二):这是尼采人生的几个阶段的认识

  尼采借这个人的口吻来说自己对人类的观点,对上帝的观点,对人应该如何做的各种思想。而且是诗句类型的,但是又富含哲理。难道是尼采时代作家都是用这种口吻来说话和写作?和苏格拉底提问式的教育又不一样,他是诗句式的表达思想。 超人可能就是智者,对社会中的现象人性有自己的看法。 书中有很多小的观点,而且每个观点又是拆分成了一句一句的,每一个观点下都很松散。再加上可能翻译的问题,还有本身就像是诗歌形式,所以理解起来不容易。 很多思想很超前,像国家民族关系,说国家是个恶魔,国家和民族不是一回事,却为了统治,把两者等同。还有人们崇拜演员的问题,觉得这些演员就是伟大的,而不是对那些发明者去赞美。崇拜明星现在中国更是严重讨论近邻和朋友时也对比了一下什么?真的是在说字面意义上的近的邻居远方的朋友吗? 读完前面六十页以后,又发现可以读懂领会书中的内容了,不像以前那样读不懂的天书。但还是观点很多,很松散,不像别的书比如枕边书,一本书其实就几个观点翻来覆去的讲。 对学生的观点是,学生要有自己的观点,可以一开始认同老师的,感叹老师的智慧,但总要超越老师,不能一直在老师的光芒下,发现不了更多的真知。而且老师的学问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有可能由真理变成不是真理。所以要和真理在一起,就可能要反对老师的观点,比如梁启超对康有为的错误观点进行反驳。总之学生可以赞赏老师,敬佩老师的学识,但不能一直在老师的光环下,要有自己的新的观点真知,即使这些真知会破坏老师的关系,或者是和老师的观点针锋相对,也要认真反驳。老师一开始就要有这样的心胸真实来开导学生。 针对各种身份的人,比如诗人学者,杂耍的人,社会现象表达看法。观点很繁杂。 第四部最后一部是在写他老年的事?那这部书是不是按照年龄段来写的?每个年龄段对事物的看法不同?还是一脉相承的?确实看着思想更安详了。

  最后谈到了永恒,是指人生的意义?还是指死亡?说自己追求的是永恒,如果女人也是这样永恒的话,他也会去追求。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读后感(三):没落

  我知道,没人能拦得住你,拦得住你走向没落。瞧吧一一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离开他的山洞,就像从阴暗的山后升起的晨曦热烈强壮。”你离开了那群高人,留给他们的,只是背影

  查拉,你成熟了,我看着你一点点地成熟,而可笑的是,我却未能因此而更加成熟。不过,和你在一起的时光总是那么弥足珍贵,值得回味

  想和你一起在沙漠里行走,用撼动大地的吼声和那一阵悦耳的啼哭声让那条名叫“你应当”的巨龙仓皇而逃。你仰天大笑着说:“我是!”我却摇了摇头说:“我要。”

  想成为在你最寂静的时刻在你身旁,陪伴你并安慰你的人。看着你与那无声的声音激烈地争吵,我感受到你内心的煎熬与挣扎。我多么想上去帮你一把,可我不能这么做,因为这是一一最寂静的时刻!

  想和你一起带着你爱的人民们逃脱重压之魔的磨爪,因为扛着太多他人的东西爬山,太累了!那些成天嘀咕着“大家皆善,大家皆恶”的鼹鼠和矮子,小心!那是重压之魔拍下来的骗子,骗你把一个魔鬼叫做大王。请对他说“我”!“是”!“不”!我是我自己,并发现了我自己!然而我们这些逃兵终将要分别的,因为每个人有自己的道路。“因为道路一一本来是没有的!”

  想在空闲之时,坐在你的身旁,若无其事地将古老破旧的法板打碎,并把写好一半的法板放进口袋。看着身旁满地的碎石块,心中不免产生快意,因为多少年的古老而又无知束缚,在那一瞬化为乌有

  想在拂晓时刻,陪在你身边等待美丽的日出。你抬头仰望那纯净的、深深天空,你说你喜欢它。因为你们有共同的理想,你们都是那么纯净而没有被任何不洁之物玷污。我忽然觉得,这真是一生中最美妙的时刻。

  想和那群顽皮的高人们一起在你的山洞里玩一个名叫“驴子节”的游戏。“可悲啊”你失声叹息。然而真相大白,却又喜笑颜开。看到如此的反差,高人们纷纷捧腹大笑。但只有我知道,那些愚蠢的高人,你乃是为了他们向上啊!

  是谁让我成为战士战斗?是你,查拉图斯特拉!是你说:“你们只可以让你们有憎恨的敌手,可是不可以有让你们蔑视的敌手。”因为啊,第一首不是我们向上之路的绊脚石,而是助推器。因为啊,人是因被克服的某种东西。

  是谁告诉我邻人的相处之道?是你,查拉图斯特拉!你拉住我准备敲开零人家大门的手。可是一一一这里是我唯一的去处!你笑而不语,用另一只手指向遥远,你说:“那是未来的你自己,那是你的去处”。揭开那些虚伪无私吧,因为啊,世上不存在永恒的朋友,唯一的特例便是你自己。因为啊,你们对邻人的爱乃是对自己的博爱

  是谁让我超越自己,让我追求强力意志?是你,查拉图斯特拉!强力意志,那是你自己的意志。现在需要你,用你的强力意志将一切永恒不变的价值破坏,甚至需要你为此走向没落。这条追求强力意志之路必将是弯弯曲曲的但却是向上的,因为啊,过去的,将要被否定。因为啊,自己必须不断超越自己者,就是我。

  是谁正在深情演唱那名叫“再来一次”得轮唱歌?是你,查拉图斯特拉!一一一“世界很深 比白昼想象的更深 世间痛苦很深 快乐 比心中的忧伤更深 痛苦说 消逝吧! 可是一切快乐要求永恒 要求深深、深深的永恒!”

  哦,查拉。你用你的恶打破各种价值,打碎古老的法板,杀死至高无上的上帝;而你却用你的善遵循你那处事之道留在人世之间,给予他们赠予的道德,因为赠予是一种快乐美德,而施与和同情乃是罪恶

  哦,查拉。你用你的恨唾弃了多少落伍之人,背离他们而去;而你却用你的爱将他们得以保留,为他们指向那通向你山洞的小路,因为,他们百乃是你的敌人,你所热爱的敌人。

  哦,查拉,你用你的执着下山传播教义,为世人讲解超人的真谛来回往返,直至头发花白;而你同样用你的执着最后走向了没落。没落吧!看那山后的晨曦正在冉冉升起!一起来迎接吧!那伟大的正午!永恒轮回!一个新的轮回!瞧吧一一一

  “查拉图斯特拉三十岁时,离开他的家乡和家乡的湖,到山里去了……”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读后感(四):一半书评

  我不引论不比较就此译本而言。

  *

  《查》的前言写的非常好

  人之所以伟大,乃在于他是桥梁而不是目的;人之所以可爱,乃在于他是过渡和没落。

  我爱那些不知道怎么生活的人,他们只知道做个没落的人,因为他们是向彼处过渡者。

  我爱那些大大的蔑视者,因为他们是大大的尊敬者,是向往彼岸憧憬之箭。

  我爱那样一种人,他们不向星空的那边寻求没落和牺牲理由,他们只向大地献身,让大地将来属于超人。

  我爱那样一种人,他为了求认识而生活,他想认识有一天超人会出现。因此他情愿自己没落。

  我爱那样一种人,他干活、动脑筋,是为了给超人建住房,为了给超人准备大地、动物植物:因此他情愿自己没落。

  我爱那样一种人,他爱自己的道德:因为道德就是甘于没落的意志,一只憧憬之箭。

  我爱那样一种人,他不为自己保留一滴精神,而想要完全成为自己的道德之精神:因此他作为精神之灵走过桥去。

  我爱那样一种人,他把自己的道德变为自己的偏爱和自己的宿命;因此他甘愿为自己得到的生存或死灭。

  我爱那样一种人,他不愿具有太多的道德。一个道德胜于两个道德,因此一个道德是扣住命运的更牢固的结。

  我爱那样一种人,他的灵魂慷慨大方,他不要人感谢,也不给人报答;因为他总是赠予而不想为自己保留。

  我爱那样一种人,他为掷色子赌赢而感到羞愧,并自问是不是作弊的赌徒?——因为他自甘灭亡。

  我爱那样一种人,他在行动之前先抛出金言,他所履行的。总超过他所许诺的:因为他自愿没落。

  我爱那样一种人,他肯定未来的人们,拯救过去的人们:因为他甘愿因现在的人们而灭亡。

  我爱那样一种人,他的灵魂虽受伤而不失其深,他能因小小的体验而死灭:因此他就乐愿过桥。

  我爱那样一种人,他的灵魂过于充实,因此忘却自己,而且万物都备于他一身:因此一切事物都成为他的没落的机缘

  我爱那样一种人,他有自由的精神和自由的心情:因此他的头脑就不过是他的心情的脏腑,而他的心情却驱使他没落。

  我爱那样一种人,他们全像沉重雨点,从高悬在世人上空的乌云里一滴滴落下:他们宣告闪电的到来。而作为宣告者灭亡。

  瞧啊,我是闪电的宣告者,从云中落下的一滴沉重的雨点:而这个闪电就叫做超人。

  (P10—P11)

  这些“一种人”在下文都有体现。对我来讲,他成为了新的上帝(可追随的对象),站在高高处看着他的同类,这已经不是个人了。责任,我把它看成一种责任,他已说出了最动听的话,为他的同类尽到最大的责任,一种至上的关怀,一定后继有人,我们都敢于牺牲!

  我的理解:(并非全部,只是一些我觉得有意思地方)

  轻视肉体者:

  肉体是个大的理性——命运与归宿问题(命运所趋)。以此来理解自觉主体(我们口中的我),与背后的自己。

  大理性>自己(未识的智者)>精神、感觉、智慧

  32页:可是谁知道,到底为什么你的肉体恰恰需要你的最高智慧呢?

  我的理解:因为我们(自觉的主体)始终到不了最高智慧以外的地方。(除了到达最高智慧别无选择)他似乎把所有矛头都指向一种更大的未知,拖至虚无(包括在下文的诸多地方,我感到的是一种虚无的倾向性,而他始终无法系统解答命运所隐藏的内在,冥冥中,他是想解释这个冥冥中吗?现在看来不是!可设想:解释自己,需要我们无限接近于最高智慧,当然我们无法安全或完整抵达,区别于虚无,这种接近是积极的,是别无选择的,因为我们的意义在于解释最初,而在此趋向形成后就会转变成我们解释最初的雏形)

  轻视肉体者后面的篇幅(第一部中),大多是如何践行肉体者的语录类似论语,摩诃婆罗多,佛陀。我十分赞同他对道德、对国家的看法,啊哈,深入我心:大大的轻蔑,大大的热情,大大的痛苦,一览无遗。而死亡说教者,则体现他对大地的热心肠

  此外,我反对把《查如是说》当作《尼采如是说》这种观点。在第一第二部,我可以把查拉图斯特拉当作查拉图斯特拉、或尼采、甚至把尼采当成超人,这是基于第一第二部对认识的高度。在阅读部分时,我常常这样想:如果查拉图斯特拉仅仅是查拉图斯特拉,而超人是尼采他自己,这该是怎样一种奉献!当然,这种热衷于可望不可及的感受只是我个人的阅读体验;可在第三第四部,查只能是查自己了,或是尼采笔下的一个人物罢了。

  古老的法版和新的法版:

  我对过去的一切表示怜悯,是由于我看到:过去的一切都被转交——转交给以后来到的每个世代的宽容、精神和发疯的想法,他们把过去的一切重新解释为自己的桥梁。(思想的断层!)

  我逐步理解他的版图,有诸位神祗,没有什么上帝,这就是神道。之于人或国家,高贵者阶层,即非人皇,却爱着并统治着人。

  在第三部,我的观点与他出现分歧。他理想出类似于古希腊模式的版图,一种新的长老(并非传统的席位,而是由高贵者阶层来继承。关于他所说最优秀者的统治我有点模糊,我有两个方向:一、最优秀者属于高贵者阶层,可这违反了高贵者阶层的本意,我所理解的爱着并统治着人,统治是无权力的统治,它来源于群众对超人精神的追求;二、我更倾向于把最优秀者理解成未达或即将达到高贵者阶层的人,因为他想要统治他的民族或邻族,而民族也需要被统治。可他忽略了作为人的寿命太短,一个人很难掌握所有“答案”(即寻找超人太过于艰难),而思想的断层(所有东西都在消融,包括尼采他自己,不知要孕育出什么样的鬼脸娃娃)却还在不断延伸,这是基本不可能实现的,除非我们对“答案”的理解超过了思想的断层,以超人的力量在断层之上架起桥梁,即找到超人,愿景是在我们的后辈能够也愿意活上两三个世纪(这里的愿景纯属打趣之说,要想成为高贵者阶层,就必须要经历某种意义上的死,而且还不止一两次)。

  第三部很空洞,虚无感比第一第二部要更强烈,我把第一第二部归为重塑认识,在阅读中我把尼采当作超人,第三部开始他就回归成查拉图斯特拉。

  *

  《查》里的一些短句:

  精神就是杀进自己生命中的生命

  饱受迫害者很容易教人追随——因为迫害者已经——追随在后!

  魔鬼本身也许就是——皮

  有一天,我还要像一阵风吹到他们当中,用我的精神夺去他们的精神的呼吸:这是我未来的愿景。

  既然没有人具有我的耳朵,我干吗还要说话!

  我的手总是不停地赠予,这就是我的贫穷;我看着期待的眼睛和充满渴望的明亮的夜,这就是我的嫉妒。

  这是我从太阳那里学来的,当它沉落时,这个过于富裕者,从它取之不尽的财富之中取出黄金撒进海里。——就这样,使得最贫穷的渔夫也得以使用黄金的浆划船!

  *

  人们都把尼采当作一个诗人。可他并不是一个好诗人,因为他的表达根本就跟不上他的头脑,因为哲学与诗是根本对立,可你能简单地把尼采归为哲学或诗的范畴吗?不能!这很奇妙。可我认为这是他的魅力所在。

  火印(致尼采)

  I

  木头哭诉:

  我被众人钉在十字架

  冠我以包庇超人的罪名

  往我身上浇注他们愤怒的体液

  恶龙镜中笑。

  II

  他们不懂

  不管在白天或在夜里

  他们都在重复

  没有价值的梦

  直到梦见超人摧毁了他们

  赖以生存之意志

  恶劣的根性便抽芽疯长

  迎着恶龙鼓起的风。

  III

  赴死的太阳同女人的尖叫一齐下去了。

  新的太阳燃尽星月

  散发出前所未有的冷光

  被火抓住的鹰、蛇

  忠诚地在他身旁

  鹰挖出火的眼

  蛇咬断火的头

  “我多想唤醒最热的光

  点燃众人的愤怒

  来与你陪葬。”

  IV

  木灰凝视:

  窃尸贼拾起精囊

  他坚硬的骨,久久未化。

  :我不认为他是我的研究对象,从未想过系统地研究尼采,或其他人;我打从骨子里厌恶学术。

  另,该书是详注本,主观注释有点过多,扣一星。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读后感(五):为一切人又不为任何人所做的书

  

第一部

查拉图斯特拉的前言

  1、查拉图斯特拉想向世人分发、赠送自己过多的智慧,“指导世人中的智者再度乐其愚,贫者再度乐其富”,于是查拉图斯特拉开始下降。

  2、查拉图斯特拉下山遇到一位不知道“上帝已死”的老者,老者认为 查拉图斯特拉变了,变成了小孩子,变成了觉醒者,查拉图斯特拉下山是要去沉睡着那里。

  3、查拉图斯特拉走到森林外的市镇,对群众如是说,“人是应该被超越的东西”,人超越了自己之后就成为了超人,超人就是大地。查拉图斯特拉认为幸福、正义、道德、理性、同情都是不重要的,都是贫乏、不洁和可怜的安逸。但是群众不明白查拉图斯特拉说的这些话,认为他口中的超人是“走钢丝者”。

  4、查拉图斯特拉对此感到惊异。他认为“人是连接在动物与超人之间的一根绳索——悬在深渊上的绳索。”查拉图斯特拉爱那样一种人,爱闪电。

  5、“世人必须在自身中留有混沌,以便能生出舞蹈的星。”

  6、走钢丝者失足。由于自己职业而毁灭的人值得被埋葬。

  7、“人的生存是阴森可怕的,而且总是毫无意义。”

  8、查拉图斯特拉背着走钢丝者的尸体,在黑暗的街路上继续走去,走到森林深处。“身子很倦,灵魂却很安宁。”

  9、查拉图斯特拉发现了一个新的真理:寻求共同的创造者。

  “我要朝着我的目标,我要走我的路;我要超越那些迟疑者和拖拖拉拉的人。因此让我的行进成为他们的没落。”

  10、查拉图斯特拉要伴随着智慧、聪明和高傲往前走。

  查拉图斯特拉的说教

  三段变化

  查拉图斯特拉停留在花斑母牛镇。

  精神的三段变化:精神怎样变为骆驼,骆驼怎样变为狮子,最后狮子怎样变成孩子。

  “最重的重负不就是:为了使自己的骄傲心感到痛苦而自?为了嘲笑自己的智慧而显示自己的愚蠢?”

  “创造新的价值——就是狮子也还不能胜任:可是为自己创造自由以便从事新的创造——这是狮子的大力能够做到的。”

  给自己创造自由,甚至对应当去做的义务说出神圣的否字, 我的弟兄们,在这方面就需要狮子。

“丧失世界者将会获得它自己的世界”

  道德的讲座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读后感(六):创造与高贵:《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意志与时间的和解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第一部中,查拉图斯特拉是一个创造者,在对“人类”的克服之中创造新的价值。然而,第二部,在历史的重压之魔下,不可逆转的时间对意志带来的极度压抑使得查拉图斯特拉无力支配与给予,回到山洞中。第三部中,对于历史的永恒轮回具有了认识的查拉图斯特拉能够重新饱满的回到世界中,用最为坚硬的力量在极恶中达到新的善恶,在轮回之中刻下高贵的法版。强力意志非规定性的“创造”似乎与在历史中轮回的“高贵”所隐含的规定性存在矛盾。通过梳理前三部中对历史之态度的变化,在对第三部中“永恒轮回”的理解之中,可以试图探明意志与时间的和解,以及“比和解更高的东西”。

  不能认为第一部中对创造的强调在第三部中已经被查拉图斯特拉自身思想的演变“克服”掉了。第三部《古老的法版和新的法版》在对道德大师们的批判中,查拉图斯特拉依然强调,“——而所谓的创造者,乃是创造人类的目标,给大地赋予它的意义和它的未来的人:只有这种人才能创造出善的和恶的事物。” (p229 )而第一部强调创造时也存在着与永恒轮回兼容的可能性。在精神的骆驼-狮子-孩子的三段变化中,“孩子是纯洁,是遗忘,是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游戏,一个自转的车轮,一个肇始的运动,一个神圣的肯定。……是的,为了称作创造的游戏,我的弟兄们,需要一个神圣的肯定。”(p23)当查拉图斯特拉说出“我要”的时候,他轻视的不仅是遵循“我应该”的服从者或是只要求消极自由而无所事事者。这种轻视贯穿在创造者自身的创造之爱中,“你爱你自己,因此你轻视你自己。……热爱者想要创造,因为他轻视!”(p69)。必须注意到的是,第一部中创造新道德的支配性力量并非强烈的力量膨胀与给予的图式。相反,在这样创造的力量之下,始终潜藏着一种方向的缺失。对于自身灵魂中低贱的“七个魔鬼”的克服并没有勾勒出前进道路的方向,于是查拉图斯特拉不停的轻视,不停的与自己内心的低贱斗争,“人应该是一种被克服的东西”。这样的斗争带来的孤独感不仅仅是由于通路之人的缺少,而是因为这样的“创造”本身便是在“克服“的基调上展开,它依然是消极的、无引导的。它仍旧无法真正克服虚无主义。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认为,对于创造的极端强调反倒正是因为这样的缺失。

  在创造之下潜藏的方向之缺失带来的孤独与压力延续到第二部之中,在第二部后半部分在对于历史的无能为力下达到高潮。“命令比服从更难。不仅由于命令者要负起服从者的一切重荷,而且这种重荷会把他压垮“(p128),”不管我创造什么,不管我怎样爱它——顷刻之间,我就必须成为它的敌对者……碰上我们的真理就会破坏一切,让它们全都破坏吧,要建造的房屋还多着哩!”(p129)尼采希望通过强力意志的创造克服虚无主义,然而仅仅凭借强力意志,“在所有的城市里我都安定不下来”——怎么会有任何文化接受一个摧毁一切而进行创造的人呢?更为重要的是,即使查拉图斯特拉与“叫嚣的创造者”——也即当时各种形式的社会革命者——存在不同,是“从大地的心里说话”的;即使强力意志本身而非其他任何终极形式的真理为破坏与创造提供合法性,在这样的体系中有一种东西是无法处理的:过去时间中的东西。“‘过去是’:这就是意志的切齿痛恨和最寂寞的悲哀。对已经做成的事无能为力——对一切过去的事,意志是一个发怒的旁观者……谁教意志跟时间和解以及比一切和解更高的东西?”(p160-162)在第二部中,查拉图斯特拉没能成功的达成这样的和解。延续自第一部的破坏、创造、争斗的力量,不仅在外部找不到容身之所,又被历史继承事件逼出了内伤。在第二部的末尾,时间女主人戳穿了查拉图斯特拉强力意志最薄弱的环节,也即在权力意志的运动之中躲避对于发布命令的恐慌:“‘哦,查拉图斯特拉,你应当做那必当来到的影子行走:这样你就会命令,一面命令一面当先驱。’ 我回答说:’我害臊……我不愿意。’“然后连夜逃回山洞。查拉图斯特拉最狼狈的时刻发生在自己推崇的强力意志被时间的女主人带有鼓励的嘲笑之中。因此第三部中当他从山洞中再次回到世间,要克服的难题便是如何面对历史的问题。

  第三部开篇,在查拉图斯特拉与侏儒的对话中,查拉图斯特拉实则检讨了前两部中强力意志对于历史的疲软。对侏儒的简单循环论的批判为强力意志在时间中的创造开辟了可能。事实上,在第二部中,尼采就曾多次赞扬古希腊的幸福岛与众神存在的世界中那种服从与创造共存的状态。但是,或许是由于恐惧环形时间模型对强力意志的减损,查拉图斯特拉“不愿意“回到古代的模式中去,而提出了通过儿子拯救父亲的策略,但缺少对历史的进一步认识,这样的策略也无法真正展开。是在第三部,查拉图斯特拉才能够真正的讨论众神的问题,而这都是给予对永恒轮回与强力意志之共存的新的理解。

  在“生命、痛苦与循环”之中病倒了七天后,查拉图斯特拉终于道出了对于永恒轮回最为直接的表述,不过是通过他的宠物们:”一切破了,一切又被重新接合起来;存在之同样的房子永远被再建。大家分手了,大家又重新相会;存在的圆环永远忠实于自己。存在开始于每一个瞬间;彼处之球围绕着每一个此处旋转。到处都有中心。永远之路是曲折的。“海德格尔在《尼采》中指出,宠物们的态度虽然已经接近查拉图斯特拉的思想,然而仍然与侏儒带有某种“尴尬的相似性”,而查拉图斯特拉自身的观点隐含在他没落的瞬间中 。由于此处就文本而言的确较为模糊,借鉴海德格尔的理解或许是有帮助的:永恒轮回在于对深入喉咙的黑蛇的“一咬”之中 。“一咬”对于历史与未来的决断之中,侏儒式的、虚无主义的“沦为废话”的轮回观念才能真正被克服,而能够在永恒轮回之中为强力意志开启存在的空间——不如说,强力意志的存在正是那“一咬”成为可能的前提,是开启并进入永恒轮回的唯一途径。

  强力意志的瞬间进入永恒轮回的入口的那一瞬间正是将”高贵“刻在新的法版上那一瞬间。“把你们的万幸留在千年的意志上面,像刻在青铜上面——不,它比青铜还坚硬,比青铜还高贵。只有最高贵的,才是完全坚硬的。”(p254)意志能够进入永恒的轮回之中,是依靠完全坚硬的力量,达到完整的高贵后的结果。事实上,在这个意义上,永恒轮回看似并非一种所有存在物共享的关于物理世界本体的设定,而只是在强力意志的前提下,仅仅存在于极端的坚硬所达到的极端的高贵之中的历史维度;然而它又绝非被架空的意淫——查拉图斯特拉的确给出了永恒轮回之中的将来世界的具体样貌,而这一样貌中强力意志的创造依然在发挥作用。此处,强力意志的创造与高贵并非被规定者与规定的关系,它们反而像在两个层面中叙说的同一件事情。只有极端的强力意志所能够达到的高贵才能进入真正意义的永恒轮回之中,而这样的高贵在当下的历史中便是那种体现出强力意志的创造。这样的解释似乎冒着构建另一个 “背后世界论”的风险,而这是尼采所不允许的。于是,如何能够使得永恒轮回也成为处于历史中的唯一真实世界便是必须回应的。查拉图斯特拉在第三部分《古老的法版和新的法版》中描述了遥远的将来:

  “在那里,一切变转,依我看来,都是众神的舞蹈和众神的一时高兴,而世界则从一切束缚中被解放出来,恢复自己的本来面目:——

  ——好像是许多神永远在互相逃避和寻找,好像是许多神互相对立、互相交换意见、互相和好的至福之境地:——

  那里,一切时间,在我看来,乃是对瞬间的愉快的嘲笑,那里,必然就是自由本身,它跟自由之刺快乐的游戏:——

  那里,我又发现了我的古老的魔鬼或大敌,就是重压之魔,以及他创造的一切:强迫、规章、必要、结果、目的、意志以及善和恶:——

  因为,跳起舞来,不是必须有踏在它上面、从它身上舞过去的东西存在吗?为了轻捷者和最轻捷者,不是必须有鼹鼠和沉重的侏儒存在吗?“(p230)

  必然来源于永恒轮回中的高贵,而与之游戏的不是自由,而是自由之刺——也即强力意志最坚硬的创造。将来之中是过去的众神,而古老的重压之魔也依然在其中被踩踏。永恒轮回之中,只有”轻捷者和最轻捷者”达到至福,而侏儒与鼹鼠们确乎真的处于其中,却依然只能掌握关于轮回的陈词滥调而无法真正进入。永恒轮回中诸神至福的世界与侏儒窃窃咕哝的世界确是同一个、唯一真实的世界,只不过前者通过强力意志最坚硬的创造而开启了永恒轮回之中的高贵,而后者只能够在始终没有方向、没有等级的平庸中一遍又一遍不自知的重复。永恒轮回是比强力意志更加根本的存在,而强力意志是这一存在较高品质的实现形式。通过创造与高贵的和解,意志与时间在第三部中达到了前两部中所未能达到的和解。查拉图斯特拉终于克服了第一部中创造方向性的缺失带来的焦虑,也克服了第二部中历史的重压之魔的限制带来的疲软,能够向超人之路迈进。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读后感(七):尼采真的歧视女性吗?

  本文为加长纯净版,原版请见:https://www.douban.com/note/581023693/

  我们在说一个男人“像个娘们”的时候,是不是在歧视女性?其实我们真正歧视的一些现象,比如唠叨、纠结、娇气、说话的语调很奇怪等等,而这些现象往往出现在如今的女性身上。记得看《非诚勿扰》的时候,黄菡老师表达过类似观点,我也是受她的启发而开窍的。

  每提到女人,尼采总会使用那些歧视性的语言。我认为他所歧视的,也并非女性本身。如果一个女人是“强壮的”,是在努力掌握自己命运的而非“奴性”的,有能力去“创造”一些“有力的箴言”,难道她不可以成为“超人”吗?

  如果“娘们”都是这样的,有“超人”追求的男人们都一定愿意“像个娘们”。

  看到这样一句评论:作为女性,讨厌他对女性的看法。

  但在我看来,真正的女权主义者是不会讨厌尼采。无论男女,尼采的理论及哲思完全可以作为维护自身基本权利的指导。

  不过时代和研究领域的局限性是难免的,在性别问题上,与其跟尼采较劲,不如去找李银河。

  另外,尼采所崇尚的东方文明主要是来自于波斯与印度,跟东亚关系不大。如果他知道东方人非常看重“孝顺父母”,会怎样想?又该怎样面对他那位既是女性又是基督教徒的母亲?据说尼采的母亲知道自己养了这么一个儿子之后只是很伤心,却并没有干预儿子的所作所为。那么,似乎应该庆幸的不是尼采不了解东亚文明,而是尼采的母亲不了解东亚文明。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读后感(八):不疯魔,不成活

  这本书,我每天看十页左右,前后大概看了两个月,才通读完一遍。

  我不是哲学科班出身,大学虽说在哲学系里呆着,学的却是和哲学基本无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当然其实也没学什么。

  不是科班出身不代表我对哲学没有兴趣,但是不是科班出身却使我没有经过哲学基本范畴的训练,读起哲学书来先天不足

  所以我对于黑格尔、康德之类的德国哲学大家巨著一直心怀恐惧,曾经尝试过读《哲学史讲演录》,可是连前言都读不完。

  但是德国哲学家的著作也不全都是晦涩古奥。尼采也许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了吧。

  我总觉得尼采的思想是人本主义思想长河中的一处胜迹,可以把他和六祖慧能联系在一起,也可以把他视为萨特的导师。

  读完《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后,这种感觉更加强烈。

  尼采的语言并不难懂,他不会用莫名的哲学概念来隐藏思想,相反,他想用所有人都能理解的寓言向全世界昭示他的哲学,关于人的哲学,关于超人的哲学。

  人是应该被克服的。上帝死了,死于对世人的同情。……这些响亮的号角让人们从沉睡中醒来,反省自己,生存的意义何在,生命的意义何在。

  尼采的思想不为他的同时代的人所接受,这是正常的,他有很多过激的思想。不疯魔,不成活。

  尼采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却无人能匹敌。他的超人理论,强力意志的论调,使整个德国重新活了过来。纳粹更是把他的思想奉为圭臬。这也注定了尼采的身后名声狼藉不堪。许多人学习他,却在公开的场合羞辱他。哪怕是鲁迅也不例外。

  尼采的思想极为深邃,不是一遍通读就能穷其微义的。书的译后记说德国士兵在战场上带得最多的就是这本《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我想,正是因为这本书可以反复阅读,不断找出新意,——不是书的新意,而是人生的新意。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读后感(九):“不要碰我”——写一些尼采和荣格

  我昨天摔了一跤,今天没有上班。夜里疼的睡不着,把最后几页《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看完了,当读到伟大的午夜来临的部分,读到午夜与正午合二为一,永远回归的车轮肇始转动的部分,我的眼睛因为激动发出嘤嘤嘤的声音,完全忘记了疼痛。在开始读的时候,我就被尼采所说的“过渡和没落”所迷住(荣格也认为“向上的飞升似乎总是以向深渊的沉降为先导的”),至今已经半年了,我自觉这半年我做了一个严谨的过渡者和没落者,坚强的目的论者和热烈的执行者,我紧紧咬住自己的尾巴不松口,我失去了很多东西,但我没有打碎这个圆环,到昨天,在最后,我终于看见圆环闭合发出的原始光辉,书本像熟透的金秋和午后,变得无比沉重。钱春绮老人细心地写下注解:成熟=死=永远=幸福。“不要碰我!”我也忍不住想这样说。朦朦胧胧的半夜我梦见四根光柱交叉成一个“井”字,有人告诉我那是我的坐标,类似于标识出经度和纬度一样标识出“我”的位置,可现在“我”这个存在不太稳定,于是坐标丢失了。我一夜都在梦里辗转寻找我的坐标,可是另一个梦又来干扰我,那是两个女孩,小的那个是个白种人,白瓷娃娃一样精巧可爱,大的那个是个瘦削高挑的黄种人,皮肤很黑,穿一件仙女一样飘逸的白蕾丝裙,她们一起走着,她们知道她们两个是同一个人,大的那个一直很忐忑,因为裙子不是她的,她重复说着“这裙子就快要还回去了”,她为自己的肤色而自卑,小的那个笑着听着,像太小了听不懂,又好像都懂。这两个梦逐渐合成了一个梦,但是这两个人始终没有成为一个人,最后我好像通过一个老人的帮助找到了坐标,但我并不想让她把白裙子还回去。

  我逐渐开始谅解荣格对弗洛伊德的背叛,将“集体无意识”从心理学个体的,偶然的墙体上剥离出来,自成全体人类共同的地基,支撑宗教,支撑神话,原谅物理学和宇宙世界,这是多么伟大的行动。谅解了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也就能够读懂尼采的超人哲学和永远回归。怀抱热烈而壮丽的超人精神降到最黑暗的水底,并歌颂其永远回归的幸福。这种昂扬的斗志因为包含了澄明的圆的形象而显得平易近人,荣格是这样形容这个圆的:“人们必须先学会认识自己,才能知道自己是谁,因为那门后涌出的是些令人惊异不已的东西,那是一片充满着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的无边之域,没有任何内外、上下、彼此、我你以及好坏之分……在这个世界中我是不可分割的此和彼;在这个世界里,我于己身之中体验他,而非我之他也同样体验我。”以这样的姿态向整个世界开放,与世界同一,成为站在“意识”反面的“无意识”,忘记自己是谁,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博尔赫斯的话,大概才不会产生误解,博尔赫斯说:“见过宇宙、见过宇宙鲜明意图的人,不会考虑到单个人及他那微不足道的幸福和灾难的,尽管那个人就是他自己。”只有将自己的意象整合为那条首尾相接的蛇,才有可能投入更大的圆形的精神世界中,而荣格所形容的这种“丢失了自己”的圆环意象,博尔赫斯在他的《神学家》里也有类似的论述:“他们想象所有的人都是两个人,而那个真的则是另一个,是在天上的那一个。他们也想象我们的行为会投出一个颠倒的反影。因此,我们醒着的时候,另一个睡觉;我们私通的时候,另一个贞洁;我们抢劫的时候,另一个慷慨。”

  对于“走钢索的人”,我之前写道:“他感到巨大的灰色的无趣,心中有一块金光开始掉漆,使他对意义的核开始产生深深的怀疑。他也感觉到广袤的形而上学的疲惫,似乎在幽蓝的钢索上行走太久了,精神也像那紧绷的绳索一样,渴望断裂,渴望听到啪地一声,在空中甩出弧形的鞭声,像心脏漏跳的节拍。”今天意外读到一篇说文解字的短文,说原著中“走钢索的人”应该译作“持戒者”或“禁欲者”,而他的空中表演,实际上是要向众人展示他的修行,我想尼采写后人将他推了下去,实际上就是出于无趣和疲惫的主动落地。

  今天为了写写尼采,又把作为媒介的《心理学与文学》拿出来读,怎么都找不到对于“走钢索的人”的评论那一段,却翻到荣格对于宗教及其影响产生的原因的论述,不得不承认,“心理学”确实用它这僵直的三个音节破坏了精神现象的美丽和包容。讽刺的是,荣格对于尼古拉斯圣徒的幻象画做了非宗教的分析之后,也在他的《红书》里画出了地狱和长蛇,高更不也在大溪地画出了一堆原始意象吗?这些殊途同归的表达,说它是宗教也好,是集体无意识也罢,下定义并不那么重要。我觉得重要的是表达,是站在时代精神的反面,进行表达。“不要碰我!”复活的耶稣对抹大拉的马利亚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