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替全世界去仰望》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替全世界去仰望》读后感10篇

2018-06-30 04:29: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替全世界去仰望》读后感10篇

  《替全世界去仰望》是一本由林东林著作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80,页数:32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替全世界去仰望》读后感(一):记录真实生活,还原本自己

  《替全世界去仰望》,对这本书没有任何想象,却出乎意料喜欢,简直到了爱不释手地步,一拿起,沉浸在文字乐不思蜀了。

  林先生文笔真是好,一连串的拆分、替换、自创词语,看得让人不由大叫一声好,热血沸腾激动不已,看完一遍还想看第二遍,细细琢磨其用词用语

  这不是时下流行鸡汤文,完全没有任何的鼓舞人心意思,只是叙述自己的生活工作,身边的人事物,这都是很私人的,我却喜欢其中的真实。

  真实到,看了这本书,就可以大概了解喜好,甚至可以估摸他的性格。他很直白,坦言自己爱喝酒,也抽烟,喜欢这两者的人,或许都是豪气万千的性格;他也爱表,天生守时;爱石,各种各样的玉、石,旅行时去捡拾贝壳石头;也爱木,爱其本味......如此多雅好把玩,可见其生活的细致

  他谈他的朋友文艺青年吴虹飞,欣赏她的才气;身边的老猫,与之淡如水的君子之交,不甜如蜜,却也不酸如醋;也谈各路人,大名气如胡兰成、林夕,所写的,全都是他自己与其亲属或本人接触之后的所见所感,绝无半点凭空想象,真实如他。

  他去过很多地方,桂林、上海、北京、台湾、广州,对于旅行,他有自己的一番见解,不必在路上,就像知识未必在书上,但如果非要读书,非要旅行,那不妨读野一点,跑远一点,读万卷书,行千里路,如此,便对生活的认识更加深刻

  他,有书生的儒雅之气,与之QQ聊天,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无不是客气尊重。他,为人细心,还特意在书上写了字签了名给我,字体端正却不乏个性

  这本书,看完,也许并不会是心中顿时开阔,充满正能量,但却会被林先生的随行洒脱感染热爱生活,懂得生活。

  《替全世界去仰望》读后感(二):不知道有没有人整本都看完了

  收到书,打开封面,有句作者赠言,不管是否为本人所写,多少还是觉得温暖。是用心在写吧,可是看下去,真的是很失望。看过一些议事、议物的书,像是这种大胆议人的还是少见可能见识不足经验不够,难免有种装高格调感觉

  书中涉及的作家媒体人等大都是风尖浪口上的人,作者这种有失偏颇、带点主观意识的陈述评价,难免会不太讨喜。夸了,有趋炎附势之感;贬了,又有嫉贤妒能的嫌疑。想来,他选择这种内容形式,也是有想借他人名气炒作之念。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文章。如今社会风气并不像以前那样利于文学发展名利场里怎可能心如镜不惹尘埃老实说,书我没有看完,看起来也是断断续续的,很多事、很多人,你不了解,是没有资格评判的。有些事、有些人,就算接触时间长、感情好,也是不能全面把握的。怪只怪,人太复杂;怨只怨,生在今世。如若作者生于唐、宋,或者更久远的年代,或许,他能出本好书

  《替全世界去仰望》读后感(三):咦,以后试着读这类的书

  以前读的一些书,故事性的比较多,杂文合集的很少。故事类的读起来流畅不费脑,杂文合集类别的,感觉晦涩难懂趣味性。

  初读这本书,进行的有点慢、有点困难。文中时不时有一些典故历史野史,读的过程中遇到不知道的,不得不停下,百度搞明白

  《替全世界去仰望》有点出乎意料,读起来并不晦涩,用书扉页介绍就是有关文艺青春岁月热血、路上的文字。作者以自己的见解,嬉笑怒骂,写自己所想写。而且也可由文看出,作者的阅读面涉猎甚广。

  周五加周末三天的时间读完,学了一些知识,也想着,这类的书也很不错,以后要试着阅读,不做井底之蛙增加一些阅读面。

  《替全世界去仰望》读后感(四):且雅且痞,且行且思

  作者很坦白,说这本书写的颇为杂七杂八

  确实,书不厚,三百多来页,写了曾经或仍然在他的世界来来去去的人,也扯了些名人顺带着说了些观点,阅读广泛的他当然也少不了对某些书及作者的几番评价,更是对中国历史文学甚至政治的某些方面摆出了自己的看法……书中的一些观点直接暴露了林东林是个比较操心的高级愤青。不过书名取得倒比较有文艺色彩

  我曾被朋友调侃为愤青,当然是初级的,因为曾经只会以好坏单向思维评判,无法理解多向思维分析关键是,我无法像林东林一样,把那些想法写出来。

  林东林说,好的作者在书中,呈现的是应该自己的东西,有独立的见解和深度,而不仅仅是收集汇总然后转述给别人。他就是这样的,也许有些说法过于主观,至少,他坚持了自己的想法。而且,很多东西不都是在争论探讨中,得出了新的认识吗?

  对于信息传播这一块儿,即使现状是谁都可能当记者谁都可以当传播者,我也没有他那样深远考虑,只是会经常困惑于网络信息及多媒体平台的各种展示利弊胶着,有时恨不得有胜于无。也许,我这个初级伪愤青,已成功模式化了。

  书中的文字是华丽儒雅的,也是粗俗屁话混杂其中的;有自恋般自命不凡,还能从善如流地调侃贬低自己;如正经先生般叙述,亦如二流痞子般昏话连连……看着看着,似乎就看出了一个“人格分裂”般的林东林。哈,在下不才,被他那本书熏陶了下,说话也变得半吊子文绉绉了。你看,谁让我看书不多,还吸收不好,更别提扯出来点像样的文字了。

  总之,《替全世界去仰望》整本书给我的呈现的感觉就是:林东林绝壁是一个且行且看且思的雅痞人,如若不是,那么我想,我得去捞本他出的其他书瞅瞅,看能否丰富或校正对他的这个修辞了。

  《替全世界去仰望》读后感(五):既不偏爱也不偏见

  既不偏爱也不偏见

  读《替全世界去仰望》,我竟读出来了一股杀气,总觉得作者杀气腾腾将周围所有可谈的人可说的事儿都挥刀斩杀了一回。这种得罪人的写法儿,的确是让人佩服的。字里行间满满都是自信,甚至在看似贬低自己的语句里让人看到了自恋。但是不得不说,对很多人的评价还是感觉有失偏颇的,太多的个人情绪在里面,言语过于激烈愤慨

  且不说其他,单从文字上来说,我读来甚是畅快的。长短句式组合自然流畅,遣词造句能见语言功底深厚。还可看出作者读书甚多,名人典故名言警句信手捻来,又能很好的佐证自己的观点,不是生搬硬套,感觉整个文章并不那么小家子气,而看这行云流水般的写法,犀利言辞、激烈的情感,感觉作者全然一个十足的“愤青”。

  杂文看得少,尤其是这么赤裸直接批人的文章基本上没看过,也不太能看出好坏来,但是作者胆儿这么大,把该得罪不该得罪的都得罪了一遍,想来也是有那么一股子傲气在里面。满心满目都是对文化圈的各种批判担忧。当然除了谈人谈文化圈,他还谈喝酒谈抽烟谈玉器谈各种雅俗共赏的事物儿。肚子里藏了一整个乾坤。鸡汤文看多了,偶尔看看这样的文字调节,顿时会有一种神清气爽之感,直刺得你心里一阵比一阵清醒。但怎么说呢?我对这样的文章谈不上多喜欢,虽说是字里行间无不体现了作者的真性情,但是总觉得有那么一 股卖弄的嫌疑,但是人能有东西可卖弄那也是真本事

  但不得不承认,他所写的身边的人事形象真是丰满,比如那篇《无恶不作少妇》,朋友蔚蓝的形象跃然纸上,活生生的还带着怒气

  再比如写朋友老陈,说“他的背影里至少拖着六种孤独”,我脑海里勾勒出来一个寂寥诗人形象来,好像嘴里还冒出来那么一丝叹息。

  其他人,不论是他批评的也好,纯记录的也罢,到因为这浓烈的感情倾向人家都活了起来,可见作者的功力还是十分深厚的。

  但我历来是个比较温和的人,看文也有自己的口味跟偏好,跟性情差不多,我看文也不太喜欢言语激烈的文字,偶尔看看也还好,长此以往读这类的文章下去,害怕自己心里那一丝丝自欺欺人的对这个世界怀抱着的美好善意也难以残存。所以这本书里,我喜欢的却不是那些针砭时弊、借古讽今、言辞激烈的文章,更多的是一些谈风花雪月的文字。比如谈富贵那一篇《富得像个人样》,标题很网络用语,有一段写到“王维的画淡,陶渊明的诗淡,王羲之的字淡,李煜的江山淡”,最后写到“李煜真是奢侈,千里江山都是棋子闲云,都是词的景深”我觉着最后这句“词的景深”是用得极好的,脑子里瞬间勾勒起万里江山的宏伟画卷来,再联系到李煜其人其词,心里陡然生出来一股惋惜之情来,将李煜放置在整个江山画卷里,衬托出其人的渺小与微茫,但这万里江山也不过是他诗词画卷的一丝背景罢了,江山易主又如何,比不过心中那点爱恨情仇

  这本书,有的人会很喜欢,当然有更多的人不喜欢,像他目录里一个标题说所“不是偏爱,就是偏见”,我呢,更多的是佩服作者多一些,既不偏爱也不偏见。

  2014-9-5

  《替全世界去仰望》读后感(六):我们之间隔了一个柜子距离

  你在柜外,我在柜里。

  你看圈外,我看圈内。

  寺庙先生

  与东林兄碰面,也就是那么几次。每逢见面的局,也便是家宴(酒局)。三三两两,成群结伴的人儿,落客在我干妈的闺房里,谈笑风生。我便作为干妈的长子,坐陪所至的宾客依稀还记得东林兄第一次谋面,忽闻文人墨客要登堂拜访,不得勾起我这个90零年代,毛头小子的伪文艺真清新情愫兴奋的难于言表。但贵宾总是迟迟,当其他客人与我们已经酒肉挥霍时,东林兄才迟迟入门。我心里只默默的评论了一句:也不过只是一个普通直男而已。

  第一次相逢,便是不欢不怒,但默默的从干妈的床头拿过他的书拜读。《身体乡愁》这书名默默地勾引了我内心阅读的淫欲,如果我们将思想的情愫用身体去感悟,是何等矫情而又偏爱的事情。读过,看过,见过,同感过,便发现这个直男骨子里的愤青与偏执,是值得去深交的。这便为我们下一次的酒局留下伏笔。再见面也是在干妈的家宴,我便孩子气般央求东林兄的新书,是否能签名赠与我。也许,这一刻东林兄感到了作为作家名份的快感,而我也满足了我对于文骚的爱恋。这次碰面已经是第三本书出版宣传的档期了,时间也不过一年半载,敬仰的情怀油然而生。他便默默的在书的夹页写了对我的感慨:“敝圈已乱,贵圈更乱。”这也都怪我这人张扬的性格,每逢家宴席间,往往我会把某个微醺的时段,变成Gay的科普大讲堂。如果我真有李银河的那种魄力,去争取同性婚姻法,应该早就成功了吧!

  在为数不多的碰面,一样的地界,确是不同心境。感觉你和我,两个世界,却有着不谋而合的赶脚儿。我也许是东林兄,熟知的北京人儿里,最没有京味儿的人了,操着一口正宗的台湾腔,却对京城有着共同的情节。虽然都爱大江南北的漂泊,却对旅行的意义不在于风景旅途中遇到人有着共鸣。虽然,一个看上去活生生的明骚,一个闷骚,却都是一个字“骚”。

  突然想起,最近迷恋的一个唱民歌乐队,有一首歌,可以赠与你:“我拿什么来拯救你 闷骚的你我拿什么来改变你 闷骚的你你有风骚眼睛 丰腴的身体我拿什么来爱你 你闷骚的心你总是在每个夜里 叫个不停你总是在每个夜里 要个不停你用丰满的嘴唇 销魂声音让我无法不爱你 闷骚的你我要你 我要占有你把你的手绑在一起 蒙住你的眼睛我要你 我要占有你我要进入你的身体 看你闷骚的表情哎咿呀喂 啦啦啦啦闷骚的你 闷骚的我”好妹妹乐队—《闷骚的你》。有些调侃有些嬉皮,还有一些真挚深情

  这次碰面,时间短的好像可怜。又是周而复始的家宴,东林兄突然激发了我写作冲动。看看现在的作者,大多都有三两三是混豆瓣起家。而我们这个圈子,人多事杂的,历练堪比数百年道行。哪一个出来不是明察秋毫,牙尖嘴利。光写身边的所见所闻所感,便能铸成一本类比《红楼梦》还儿女情长的巨作。但真的很想说:柜圈和贵圈都是圈,无非一个圈被人们熟知,另外一个被人们排挤而已。如果真的要替世界去仰望,请毫不留情的眺望一下我们,虽然我们索然无味关注着同性的体魄,却你可知道这个世界也是你们的世界,无需顾忌,平常对待便好。

  新书匆匆阅读,辞藻间透露这东林兄的闷骚,偏执,豪情,与侠义。深知你的情感细腻的如老戏骨一般,信手拈来,却深却真。我并没有东林兄那看遍天下时事独特视角,也没有东林兄的身居文坛摸爬滚打耐得住寂寞豪情。文人骚客这一称号,还是东林兄配得。也感谢东林兄,再一次用岁月那把猪饲料喂饱了我早已消瘦梦想。写书男,写的有人情味儿的书更男!

  《替全世界去仰望》读后感(七):好

  特别版特别版特别版特别版特别版特别版特别版特别版特别版特别版特别版特别版特别版特别版特别版特别版特别版特别版特别版特别版特别版特别版特别版特别版特别版特别版特别版特别版特别版特别版特别版特别版特别版特别版特别版特别版特别版特别版特别版特别版特别版特别版特别版特别版特别版特别版特别版特别版特别版特别版特别版特别版特别版特别版特别版特别版特别版特别版特别版特别版特别版特别版特别版特别版特别版特别版特别版特别版特别版特别版特别版特别版特别版特别版特别版特别版特别版特别版特别版特别版特别版特别版特别版特别版特别版特别版特别版特别版特别版特别版特别版特别版特别版特别版特别版特别版特别版特别版特别版

  《替全世界去仰望》读后感(八):那片真实的星空

  收到书到今天也有两个星期,却才匆匆看完。习惯了把事情当成一种任务去做,所以在两周时的今天终于要提笔写点什么了。不该像我这样,阅读本是一种享受,不管目的是学习、欣赏还是评鉴。

  我自己少读杂文集。不同于小说的情节曲折引人入胜,不同于散文的抒情达意天马行空,亦不同于诗歌般短小精悍浓缩精华,杂文星棋罗布无所不包,写作者也可随了性子对万事万物褒贬各异,一一评头鉴足,只怕不能一吐为快。所以杂文集尤难评论。

  在豆瓣看到有人发言感叹作者的高效多产,拿到书也惊讶这短时间内文字的数量和质量。作者称写作为“码字”,书里很多文说到他自己年少的顽劣和与世不恭,看完却感受到一种执着和认真的力量,或者说他对这种表达方式的敬重与亲密,这“理解生活、理解生命、描写生活、描写生命的唯一”。

  书的话题从人到事,从古至今,或挺或损,都顺着自己的喜好。杂文本就是一家之言,自说自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作者看来更是“读万卷黄书,行万里土路”。读得多了,看得透了;行得远了,活得滋了。感叹这多读多行的宽大视野,也感叹其背后的勤奋和激情。更有感触的是扑面而来的真实感。

  就像作者所言“替全世界去仰望就是替自己去仰望”,评论万物其实也是对自己的剖析。那些有远有近有上有下有里有外有点有面的剖析,有自嘲(《如果还能读大学》)、有自负(《三十岁开始偏爱》)、有骄傲(《谁的下半身通天下》)、有抱怨(《那帮写球评的男人》)、有讽刺(《段子是日子的盐》)、有思考(《他们成了局外人》)、有遗憾(《乱世的奇女子》等),但所有这些都尽量以一种不加修饰的从内心流出的鲜活感或者原本感捧杯而出,让人透过这些文字看到一个纠结而镇定、恣意又率性的林东林。

  “文字于我,我悲时它悲,我欢时它欢,我春风得意时它春风得意,我马蹄急时它马蹄急,它随着我的情绪而肆意流淌,锁着我的经验而主观客观,随着我对生活的结构而结构,也随着我对生活的解构而解构,尤其是在当你别无长物唯有此一门所长时,你不得不依赖它,不得不藏在贴身处。”虽然不尽有赘述之嫌,虽然自嘲是野路子,却贵在原汁原味又讨巧。

  喜欢这本书的书名,虽然跟文字相比有些牵强。让我想起母校的校歌,由前任总理的一首诗谱曲而成。那词和曲一经大合唱演绎,听得人一种深深的敬畏感。仰望星空。去仰望,带着对岁月的敬畏,不管是替全世界还是为自己,哪怕心底有尘哪怕眼里无光。

  《替全世界去仰望》读后感(九):林公子的书

  平生第一次写类似于书评的读后感是在初升高的暑假,语文老师为了宣示他的教徒有方以及硕果累累,威逼加利诱我们在四大名著中挑一本,用作写作素材,写一份3000字以上的感受,然后,将之挂于走廊之上展示给全校的师生观赏。

  很多年之后,我再拿起笔,阅读思量咀嚼某一本书带给我的心灵悸动和精神收获时,总觉得冥冥中由天定,仿佛山还是那个青山,水也是当初的冷冽清透,人却是在不断的岁月冲刷下改换了另一番光景,不再稚嫩,童心成灰。

  生活是一个酿酒的过程,什么时间经历苦,什么时间经历甜,只有在特定的阶段才能揭晓,而林东林林公子在他三十岁而立之时,酿出了《替全世界去仰望》的好酒,酒香四溢,入口醇美甘甜,后劲却十足。

  之所以称呼为林公子,是因为林东林的文章从骨子里透出的那种古、雅、俗,合拍古代年轻男子的文人气,士气和匠气。还有一点那便是他的野。林公子雅好古代的瓶瓶罐罐,却偏不走正路,尤其是写字,他说他大隐隐于声色犬马。这葡萄美酒佳人在的俗世于他,不过是天热时的凉席,天冷时的棉被,是必备品,但不是必需品。

  林公子在他的自序和后记中提到的最多字眼是“野”,他的文字够野,一篇杂文,似槐树长枝桠,上天入地,方圆十里,都是它的势力,随笔呢,则如平地倒下一盆水,肆意流淌,所到之处,无不触及。林公子说千万不要把这本书当做心灵鸡汤看待,那样,你会很失望的,也是,一个三观比花椒麻,文字比辣椒辣的人,你能指望他会写出什么张小娴、吴淡如之类的鸡汤呢,非要称鸡汤也是加了一盆花椒和辣椒的怪味鸡汤,喝了,让你冒火,搞不好变成一只炸毛的猫咪。我的三观自认比医院的仪器还正常,所以,这本三观不正的书老有让我愤怒的抓耳挠腮的时候,只恨本尊不在眼前,尤恨林公子的一颗实心。

  他只写他的心,老猫在这本书的推荐语中说这本书写的都是人,而所有文章中,写人最难。我觉得不尽然,人难写,是因为人心难画,人的诡异憰怪,不都是心在做怪吗,不管他写的是与友人的琐事,别人的作品,自己走过的路,还是关于他所心爱的文字,皆是用心,说他狂傲,说他无章法,说他登不得大雅之堂,这不是思之所向,心无藩篱吗。

  “一个人挑灯,一个人看剑,一个人劈柴,一个人喂马”,林公子如是说,他向往海子向往的那个平和安宁的虚构世界,另一方面又借用“挑灯看剑”的惆怅来抒发个人的苦闷,爱人有别离时,朋友有决裂时,花儿有枯萎时,溪水有枯竭时,生命有终结时,唯文字不死不灭,生生世世,我才知道为什么林公子以文字为家,在其间游荡自由,自得其乐。

  《替全世界去仰望》读后感(十):第二志愿

  最近有一篇名为《暖男》的文章被疯转,微信的朋友圈里有人不停在为这篇文章点赞。

  文中有写:“女文青大概都有作死的爱才子的阶段吧,被对方的文字,思想,歌曲所打动,不顾一切地爱过去,母性大发,承受着和才华相伴的自我、阴沉、冷漠和不可理喻……”

  譬如周迅曾经爱过的某某某,林青霞曾经爱过的某某某等等。

  但是最后她们都选择了暖男。

  什么是暖男?

  周迅说有拍雨戏的日子,暖男总会拿一条干爽的大浴巾等在摄像机后面,一听到CUT就快步上前把周迅像裹小猫一样包起来。

  林青霞生日的时候,收到丈夫超十亿的豪宅,据说曾经是被他从香港打飞的送到上海的饭菜感动的。

  作者说多有钱的人没暖男的特质是追不到女神的。

  对于这句话,我并不太赞成。

  如果没有钱,雨天送把伞都是破的,还谈什么暖!

  同样的桥段与情节,倘若换作一个一穷二白的“暖男”去做,两大女神会下嫁吗?不会。

  当你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你的视线在大多时间里是保持一种直视的状态,而不是时时低垂眼睑俯视众生。

  什么是匹配?什么是自不量力?

  蠢女的概念是只要我温顺安静再有几分姿色,生活中迟早会有灰姑娘的童话。

  蠢男的观点是只要我心疼你,懂得你,理解你,下雨为你撑伞,烈日为你遮阳,这就是你要的安全感,就是通往白头到老的桥梁。

  人分三六九等,木分花梨紫檀,阅历丰富且稍有头脑的人都知道,生活是一场持续的战争,而爱情不过是其中一场小小的搏斗,无论与谁牵手都是为了不断的向前,不是后退,不是停滞,不是消亡。

  无论是温暖还是浪漫,都需要经济做支柱,否则一切不过是“贫贱夫妻百事哀”。我不是拜金主义者,我只是一个现实主义者而已。

  说回林东林这本书,之前他发过电子版给我,但是当时因为手头正好有事情,只匆匆忙忙扫了几眼看了个大概,他写人物,他写风情,他写野心,他的写字速度几乎和我喝酒的速度成正比。

  《替全世界去仰望》的样书出来后,他寄来一本给我,扉页上写着:世界是你的战场,文字和酒是你的兵马。翻看没多久后赫然看到他写的那篇《无恶不作的少妇》放在书中,我顿时跳了起来,不顾身旁有人在就叫:这不是毁我吗?这不是毁我吗?这不是要放在全国的书店里昭告我是一个无恶不作的少妇吗?

  身旁的人斜斜看过来:只有过之而不及,你别到时候奔去把人家的书店给砸了就不错了。

  一个人从柔肠走到铁骨,一定如同折戟沉沙般暗与冷。旁人哪里会管你遇见过谁,经历过什么。

  我冲着他吼:暴力和钱,永远是解决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这和恶根本不沾边,只有那些打不过对手又富不过对手的人才会傻子一样说我们好好谈一谈。

  我和林东林见过一面,去年年底我去北京出差,他的工作地在机场附近,就约着一起吃了一顿饭。

  我下车的时候,他穿着中长外套围着一条乌漆墨黑的围巾,黑框眼镜架在并不够帅挺的五官上,站在路边呵着气等我。

  文人气息十足,十足的酸,但是这恰恰吸引了很多文艺女青年反复发邮件给他与他约会,她们毫不犹豫地说他是个“暖男”。

  我和他不是一个圈子里的人,我没有他的渊博,更没有他的勤奋,我有的只是颠倒了朝夕黑白的人生,在阴谋和暗沉里奋力留有自己的一丝清醒。

  一顿饭后我即刻前往机场飞离北京,之后再没有见面,不时看到他的信息和关于新书的推荐,闲着的时候也会看看,有人赞,即有人骂,这和善恶一样,总有两极分化,不值得辩驳。

  偏偏林东林气愤,他说:他们都没有看过我的书,凭什么就否定了?

  淡淡一句话就将软肋露了出来,他人看到更是晓得刀子捅在哪里更痛了。

  他气愤我的淡然,他说你这样嫉恶如仇的一个人,如今怎么这么平静。不不不,我不是平静,不过是因为刀子没有捅在我的痛处,不痛不痒,我自然无法感同身受。

  同理,没有阅读过他的书也大可不必为着某种不屑或纠葛来否定所有。

  至少我认为,无论是人,还是字,林东林至少都可以当作第二志愿,你没有被第一志愿录取,那么留条后路给自己总是好的。

  做人也是一样,不至于将自己逼入绝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