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昨日之前的世界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昨日之前的世界的读后感10篇

2018-06-30 05:2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昨日之前的世界的读后感10篇

  《昨日之前的世界》是一本由[美] 贾雷德·戴蒙德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40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昨日之前的世界》读后感(一):纸上得来终觉浅

  以前看《天真人类学家》学到一个词“戏谑关系”,但过了很久才突然意识到,这并不是万里之外某个非洲部落里特有的现象。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这种关系都很常见。我之所以没有在看书时立即意识到这一点,既是因为我之前从未听说过这个词,也是因为作者采用的是一种很有距离感的写法。

  这种距离感不知道是不是人类学家的职业特色。他们是追求公正客观旁观者,即要深入当地社会,又避免影响观测对象。而距离感至少是显示公正客观的一种文字技巧

  这种距离感让我以为所读的是遥远异乡的怪谈,既然是遥远异乡的事,那么一切都可以当成是某种“设定”而默认合理

  本书和《枪炮病菌与钢铁不同解释性少,更像是资料汇编,因此对事例理解更加重要。但在意识到“距离感”之后,不免对应当如何理解事例产生怀疑:如果一个西方人不能通过《马可波罗游记》理解中国,如果我不能通过《菊与刀》理解日本,我当然也不能通过本书理解新几类亚传统部落。

  书中有些内容,日常中或多或少可以找到参照,比如纠纷处理对待儿童老人态度健康问题/对食物的态度,但也不能说完全理解。还有一些则很难理解,比如对危险敏感性,多语言能力

  但既然没有机会亲到现场,从书中了解我们的祖先在人类史的绝大部分时间生活状态,并与我们今日的生活相互对照,也是很有意思的事,并且颇有启发

  《昨日之前的世界》读后感(二):社会在演变

  如果不是知识积累动人类创建了一个文明,谁又能够知道世界存在着一个历史。单个的生命存在短短的一瞬,何以知道百万年的历史。就像戴老师所提到的,不仅部落人不知道几十公里以外的世界,就连中世纪的英国农民也一辈子没有离开自己家乡。所以新几内亚人在初次见到白人时候才震惊的说不出话来:“我们认为这个世界只有我们,没有别人”。戴老师在别处曾说,那些一辈子住在深山野林里与世隔绝的部落族群,肯定已经看到过飞机飞过啦,就会知道世界上还有别人。然而,不一定。就如戴老师提到新几内亚人初次见到白人时所发生事情,他们并没有恍然大悟或者直接发现,他们的世界之外还有世界,而是尝试把这种“异象”纳入他们的抽象世界观内,认为这些白人是他们死去的亲戚鬼魂。很可能,飞机也被纳入他们关于超自然力的信仰之中。毕竟,白人也好,飞机也好,并非是他们自然经验的一部分,尽管他们最终沿着他们的现实经验,从粪便和性接触上,弄明白这些白皮肤的人也是自然人。

  每个个体,最多是百年视角而已。所以许多人,就像卢梭和卢卡奇,对原始社会充满了浪漫幻觉。这个问题就和大部分人在有限空间活动一样,使得一些人产生了对异域的浪漫幻想,无论是柏拉图对亚特兰蒂斯的向往,还是Ezra Pound对东方文化的迷恋。并非所有人都如此,仅仅是一种人格特征所产生的现象。往往,这就导致,即使是人类当中那些最为聪慧头脑,也通常仅拥有部分智慧。我并非是赞同Sowell在《知识分子与社会》中所提出的看法,即任何个体所拥有的知识不超过1%,而大众散布着99%的知识。Sowell实际上指的是一种实用的知识或相关的信息,是一种通俗意义上的知识。正是出于这个角度,他才说没有一种东西绝对价值超过另一种东西,他的意思是说,不提量的大小就不能比较价值。在谈到宗教的时候,戴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说,宗教常常和人的一些高贵品质联系起来,但是为什么有时候宗教又引人去杀人或自杀呢?这就涉及到一个重要的问题,即人类智力有限,其朝向不是真理,不是美德,而是利益。但是,人类的智能自身对本能又有所超越

  就如哈耶克所说,人类群体的组建并非是一种主动设计过程,人类文化也不是用理性思考出来的。在这个意义上,戴老师在本书中提出的想法就值得探讨。他是说,我们现代社会存在诸多问题,是否要学习一下原始族群呢?按照奥尔森的说法,戴老师恰恰就是由于没有追究雨水是怎么形成的,仅仅追溯到河流湖泊,所以才提出这种借鉴的说法。问题在于,假如说原始族群的文化是在原始条件发展出来的方式,那么我们在现代社会中自然就无法采用原始族群的方式,即使是想也没用。就如所谓的争端调解,戴老师说,在原始社群中间,是以安慰受害者情绪,修复社交关系为目的,按照修复式正义,以经济措施补偿受害人,但是现代社会仅仅分辨是非,对犯罪者进行惩罚。两者的区别比较明显,在原始社群中,条件落后,所以利益是第一位的。在这个意义上,人们处理争端也以最大获益为中心,所以一方面是要调整人与人的关系,促进社区凝聚力和谐度,来使得个体和社区获益;一方面,任何惩罚措施,都不如给受害者经济补偿最为实惠,能够最大促进生存繁殖。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想象,在原始社群中,人们寻求的并非公正,而是利益;不是美德,而是传统。或许有的原始族群善待老人,但是这并非这个社区人们的有意选择,而是环境和传统使然,就如一些族群让老人娶年轻少女享受美食,而剥夺年轻人的这种权利一样;而且在本质上,这和其他一些社区里,老年人成了一种负担时,采用遗弃、忽略、协助自杀、甚至直接杀害这种措施来对待他们一样。

  现代人的一部人困扰来自这样一个原因,即现代人是遭遇time lag的生活在都市中的原始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戴老师的这个效仿原始族群做法观点有意义。如果我们的原始本能还停留在原始环境之中,那么把我们现代生活过得原始一点,或者采用原始一点的措施或策略,或许能够让我们现代人感到不那么焦虑苦恼。但是这个想法或许非常难实现。原始族群的许多生活方式,只是人类在原始环境下的一种自然反应同时也是人类原始智力下的一种反应而已。原始环境进化成现代环境是一种必然,或许应该改变的是我们自己,环境逆行到过去或许可考虑但几乎无法实现。比如戴老师提到,我们今天吃的食物、生活方式,跟原始社群相比,非常的不健康。但是,假如我们的本能仅仅能适应艰苦的原始环境,那么我们应该做的是跟我们自己的原始本能对抗,而不是把外在环境搞回到原始状态去。另一方面,原始人的很多做法,并非是一种合理的做法。以戴老师大量提到的教养孩子为例,我们应该相信,原始族群教养孩子的方式,绝对不是一种值得效仿的方式,无论戴老师多么推崇有些族群对孩子貌似充满爱的方式,甚至允许孩子对父母打骂。我们应该相信,我们现代,正在逐步积累parenting的知识,超越我们的直觉常识,来按照一种更科学的方式来教养孩子。比如,有一项研究显示,对于还不会说话的婴儿,我们在跟它进行交谈的时候,也应该有所停顿等待回应——这样长大的孩子,就能够在和别人沟通时,就总能去回应别人,并耐心等待别人的回答。我自己的经验中见到太多的孩子,在跟人说法的时候,不是不回应,就是延迟回应,或者回应的时候不看对方。这也就是我所说的,现在已经进入知识的时代,仅仅依靠环境或文化,通过直觉或习俗,来给人带来一种好的做法,是远远不够的。现在的人应该学习更多的知识,来超越本能,超越利益。这也就是我以为戴老师提到的,原始族群的孩子不用上学、知识从生活中来,根本就是一种过时的生活方式的原因。当然,不仅仅是这一点。就是在现代的法律制度上,本来也就是超越了利益为背后推手的原始法则。只不过,人类现在还深受低级本能的影响。我总以为,人类下一步的目标就是学会如何抑制甚至超越自身的本能,走向理性和美德。

  《昨日之前的世界》读后感(三):【笔记】学习或采用另一个社会的做法并不简单

  7p 现代工业社会不但没有传统社群的文化习俗多元,而且倾向极端狭隘

  44p 拥有市场经济的大型社会则对陌生人以礼相待,因为他们可能是商业伙伴顾客供应商或雇主。

  61p 对传统社群来说,这个世界的人不是朋友,便是敌人陌生人。

  72p 对传统社群而延误,关系的修复比什么都重要,不想现代社会总是要确认哪一方有过失,并使其接受惩罚。

  85p 调解是一个用人性、人道的方式解决争端的好方法;但从国家角度来看,调解的结果可能因为保密而无法成为判例,也不能起到教育作用

  86p 马克·格雷迪:如果国家要强行修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情感人民自由也就受到威胁

  93p 不管在国家司法体系还是传统社群中,权贵人士都享有特权,但至少国家有能力保护弱势的一方,传统社群则做不到。

  93p 国家司法制度不是免费的午餐,为了达到“减少私人暴力、使人民守法、保护社会大众、犯罪矫正与罪犯改造、惩罚威慑”的目标,个人目的、关系修复与当事人感受就无法成为其着眼点。此外还有:补偿不足、审理耗时、律师高昂、缺乏协调机制

  105p 所谓战争,是敌对政治实体间不断出现的暴力冲突,其杀戮行动得到了政治实体的批准。

  106p 对传统战争的描写主要有一个问题,也就是观察本身会干扰到被观察到现象,也就是海森堡测不准原理。因此除了除了现代人的亲眼观察和考古证据,还有艺术史。

  134p 对热衷杀敌的人来说,战争就是生活中的一环。我们虽然不该有渴望复仇之心,但还是无法假装这种情绪不存赵炜。即使无法复仇,我们也必须了解这种情绪,深入剖析。

  153p 大多数的狩猎—采集族群很少体罚小孩农业社群会适度处罚孩子,而畜牧社群对孩子的处罚最为严厉

  168p 爱是有限度的,人不管做什么事,不会时时刻刻都着眼于让自己的基因与文化得到最好的传递。所有的人(包括老年人在内)不只是希望亲人过得好,自己也想要过舒适的生活。

  185p 社会应该利用老人的长处,看他们喜欢做什么事,而不是强迫他们加班或者退休。反过来说,老人也应该好好思索自身的转变,想办法发挥自己的能力—人际监督管理顾问教学、统筹、拟定策略和跨领域整合,而把抱负竞争体力忍耐、专注和思考来教给年轻人。

  203p 神经质的人,能够意识到可能会发生的危险。当然我们对危险的认知常常也只是自己的看法,不见得符合现实。

  214p 对大多数传统社群而言,环境带来的危险并非人们最主要的死因,只能排第三,比不上疾病和人类暴力。然而,环境危险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是最大的,因为人类很容易看出环境危险的因果关系。

  230p 为什么饥饿这个因素不受重视?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没东西吃会导致严重营养不良,在饿死之前就可能死于其他原因。

  251p 对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质问宗教的功能不但没意义,而且可能触怒他们。

  261p 我们现在所谓的宗教,也许是大脑寻求因果关系解释及做出预测的副产品仪式能在我们面对不安和危险时帮助我们克服焦虑。

  283p 宗教功能随着时间递变: ①解释; ②消除焦虑; ③予人慰藉; ④标准组织; ⑤使人民顺从; ⑥对待陌生人的行为规范; ⑦发动战争的理由

  302p 科学家的确已证实,双语的学习与使用对推迟阿尔茨海默症等老年痴呆症有帮助。原因是积极用脑且注重身体锻炼的人得此症的概率较低。而双语者与数独迷不同的是,他们时时刻刻都必须进行语言的练习转换—一天到晚地动脑用脑。

  317p 健康四宗罪:盐、汤、油、懒。

  329p 我们每日所吃的盐,12%来自自己添加,12%来自新鲜事物本身,75%是在食物加工过程中加进去的(工厂&餐厅)。

  348p 意大利人健康窈窕,不只是因为饮食组成,也因为他们常边吃边聊天,一顿饭吃很久。

  《昨日之前的世界》读后感(四):我们还停留在昨日,不愿前行

  很荣幸成为这本书的介绍人推荐公司的读书角。很高兴‘采购’人很给面子的下单,并向我哭诉我推荐的两本书已经占用了四分之一的预算。读罢后,我只想望着夕阳,默默地吐出两个字——值得。

  从古至今傲娇气质,导致我大天朝对于外部世界基本长期处于无视状态。凡事想当然也是我华夏民族的‘优良传统’,所以少有米帝观察者的客观和考据品格。当然,也有人说是free speech的缘故,对于此,我只能摊个手了。不说盛唐时期,就算是瞥到清朝乾隆时期的奢华,大多数中国人也无不热泪盈眶,心中暗赞老祖宗之威武,优越感骤升。再到后来所谓八国联军入侵,瓜分我国土,我们堂堂大中华就跟黄花大闺女似的,各种可怜无辜。可怜吗?可怜可悲。无辜吗?绝不。

  突然想起读《停滞的帝国》时,单看英使马戛尔尼对于下跪定义的纠结感,和设置使馆建立长期外交关系愿望的不可实现,已然可以窥见天朝的败相。天朝一贯心态是,我不理你们烧杀抢掠征服世界的雄心壮志,你也别管我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小自在,来的时候给叫我声爸爸,然后慢走不送啊。

  就像书中作者列举的传统族群的诸多好处一般,我们无奈地就是处在这样一种状态,我们惧怕孤独,将自己身致于各种社交桎梏之中,死死抓着各种人情不放,拒绝法治,拒绝理性。只谈平衡,不谈正义。我族类有诸多好处,但不应是拒绝前进的措词。

  我还是很惊讶现代世界仍然有过着原始生活的人类种群,我们一边享受着全球化带来的巨大收益,一边又矫性的慨叹传统的灭失。我很心酸的说,我们应该多读读这种书,找找自己的位置,咱比传统族群真强点儿有限,该如何看待传统与进步,真的是一个大话题。

  我似乎有点儿明白老莪曾经提到过的,想学到别人的精华,同时也要吸收糟粕,我当时还觉得不以为然。如今想来,就比如我们想学会独立自主,但必然会面对人情疏离,但是,这是坏事吗?就像作者在书中举的例子一样,“某些看起来似乎有害的基因其实经过仔细衡量后发现好处多于缺点。例如,镰状细胞基因突变会导致贫血,贫血显然有害人体。但是,这样的基因却有利于对抗疟疾,因此在疟疾肆虐的非洲和地中海地区,这种基因突变的净效应是有利的”。由此看来,进步,是有代价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死抱着过去不放,就是我们的今天。

  再比如那天锵锵说到的中医和西医的差别,作为一名中医信仰者,实在开始感觉到羞愧:中医和西医其实不仅是地域差别,而是时代差别了。中医到了今天,没有什么长足发展,就因为前辈的经验并没有得以好的传承。华佗,李时珍之流,已难再现。”中医治本,西医治表“,中医教众们还在念叨着。我们能看到诸多现代医学的局限,但却无法做很好的补充。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中医和西医的哲学本质有着硬性差别的缘故。“哼,总之,老祖宗说得话没错的!”

  其实,还有些工作感悟,另起一篇说吧,不搅和一起了!

  像作者说的,这是一个宏大的主题,这本书遗漏了“如艺术、认知、合作行为、烹饪、舞蹈、两性关系、亲属体系、语言对知觉和思考的影响(如萨丕尔——沃尔夫假设)、文学、婚姻、音乐和性行为”等主题。可是实在是没看够啊,期待面面俱道的2397页版本。(我很好奇这个有零有整的页数他咋估算出来的?)

  最后,以我敬爱的Margaret常说的一句话作结“Stay out of your comfort zone!"

  《昨日之前的世界》读后感(五):种庄稼与分散投资

  分散投资已经成为现代投资的一个基本理念,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相信它。与很多会顾虑风险的人不同,一些激进派则相信分散投资发不了大财,在他们看来,“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都是老年人胆怯者的做派,不登大雅之堂。

  靠分散投资一夜暴富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但分散投资又是否如他们所言如此不堪?我的看法是,不要轻易否定它,因为这是古人智慧。

  我以前就知道分散投资的理念可以追随到古代社会。比如《圣经·传道书》中就有这样的话:“将你的家产分作七分八分,因为你不知道世上要发生什么灾祸。”(思高本)。佛教典籍也不乏这样的论述,比如《别译杂阿含经》就说:“集财为四分,一分供衣食,二分营作事,一分俟匮乏。” 《杂阿含经》说:“得彼財物已,當應作四分。一分自食用,二分營生業,餘一分藏密,以擬於貧乏。” 《佛说善生子经》:“若索以得财,当常作四分,一分供衣食,二为本求利,藏一为储跱,厄时可救之。”这些都是分散投资的理念。

  但读了贾雷德·戴蒙德的新书《昨日之前的世界》(2014年7月,中信出版社),我又发现其实分散这个概念比文字记载还要古老。

  作者以新几内亚的传统社群(Traditional Society,远离现代,保持了数千年长久传统的氏族或者小规模群体)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传统社群与现代国家之异同。在谈到农业生产时,他提到,为了应对不可预期的食物短缺风险,新几内亚的人会把同样的作物分开种植。按照现代经济学的看法,这么做非常没有效率,因为不够集中,不利于统一管理。但是为什么他们要如此长久坚持?最大的原因就是虽然分散种植效率较集中种植为低,但是遇到灾荒,饿死的几率也较低。书中记录的一个统计研究结果是,如果集中单块种植,则在某一年被饿死的几率就有37%,但是如果把地分成7块或更多,饿死的几率就减小到零了。

  作者说,不仅仅是新几内亚如此,在英国中古时期,农民们也会把庄稼种在十几块零星的土地上。作者以古思今,告诫现代人说:“如果你必须靠投资所得来支付现金的开销,就得和农民一样分散风险。”他以哈佛大学的捐赠基金为例说,正因为管理该基金的经理过于冒险,才使得基金在08年金融危急中出现严重损失,连哈佛的一项建设计划也因此受到影响。

  戴蒙德的话值得一听。无论年轻人还是中年人,不顾及风险,把所有的身家孤注一掷,有时候是伟大的勇气,有时候也有上天的眷顾,但这不能隐藏孤注一掷的风险。尤其是在金融投资方面,金融市场本身就是脆弱的,所以,分散投资减少不确定性,未必不是塔勒布所说的反脆弱的好方式。

  戴蒙德的名字我们可能不熟悉,但他的作品《枪炮,病菌与玫瑰》却近乎是家喻户晓。熟悉这部作品的人都知道,戴蒙德的作品有一个隐含的共同主题就是,我们的过去有什么可以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这本书同样如此。除了那些养育子女,抚养老人,和平友爱等重大话题,我看到的是他在投资方面对历史经验的敬畏。

  http://stock.sohu.com/s2013/0866/s371634731/

  《昨日之前的世界》读后感(六):传统社会的生存性智慧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贾雷德• 戴蒙德的名字是和《枪炮、病菌与钢铁》这本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位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地理学教授以对人类文明演变发展的独到观察和颠覆性见解而声名远播,他的写作横跨历史学、人类学、语言学地理学、遗传学、生理学等众多领域,行文明晰流畅,博学而不乏幽默自嘲,深受读者欢迎。

  戴蒙德常年留着浓密的络腮胡,常常让人以为他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旅行背包客,而非一位严谨出色的学者。在过去的五十多年里,超过一半的时间他都在全球五大洲游走观察各类文明的兴衰,而对他有特殊感情的巴布亚新几内亚地区更是做了超过三十多年的田野式观察。毫不夸张地说,戴蒙德扮演着传递不同人类文明形态间资讯和信息传递的信使角色。

  2012年,戴蒙德的新著《昨天之前的世界:我们能从传统社会中学到什么?》出版(下文简称《昨日世界》),再次向我们展示他眼中的传统人类文明,及其蕴含的文明智慧,以及对当下这个动荡不安对世界所能唤起的有益启迪。这本书的内容和观点多有创新,同时也掀起了不少媒体与学界非议。笔者以为,知识界理应给予这位七十多岁,依旧著述不缀的智者以由衷的敬意:如若戴蒙德失去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和探索,人类对于文明图景的认识和理解,恐怕还需补上更多的课。

  一 为什么研究传统社会:戴蒙德的奇妙漂流记

  1937年戴蒙德出生于美国波士顿。父亲路易斯•戴蒙德与母亲弗洛拉•卡普兰都是躲避为纳粹暴政而移民美国的东欧犹太裔,前者是一位优秀的儿科医生,后者则是一名出色的钢琴演奏家和语言学者。

  在母亲的熏陶和培养之下,戴蒙德对艺术、写作和阅读有着天然好感。父亲的言传身教则让他成为一名狂热的科学爱好者。而作为家庭的长子,他还得耐心回答他那些有着同样好奇心的弟妹,后者都很崇拜他们这位博学的哥哥,而这

  “促使我发展出一种贯穿我终生的爱好——帮助我自己,同时也能唤起其他人对这个世界的了解。”

  在哈佛的四年本科学习,除了完成生理学的专业课程外,戴蒙德还涉猎哈佛的人文社会科学与地理环境课程。待其毕业时,他已经掌握了七种欧陆语言。随后,他前往剑桥大学攻读生理学博士学位,期间他热衷效仿十九世纪英国贵族绅士喜好的欧陆游学之旅(Grand Tour),用以观察欧洲的风土人情,练就了善于陌生人打交道的本领。获得博士学位后,戴蒙德早早进入了专业领域。作为一名青年生理学家,他的早期研究是“具体而细微”的:洞悉解胆囊细胞膜上的转运通道的功能。凭借聪慧和努力,他很快在这个领域崭露头角,成为圈内知名学者。

  处在事业上升期的戴蒙德不久出现了智识上的迷茫:对他而言,细胞与分子生理学虽然有趣,却似乎不足以满足他更加广阔的求知欲与好奇心,他曾如此评价当时的心态,“学术生涯要求我在剩下的生命里专注于写作有关胆囊与相关器官的学术论文,成为某一专门领域的所谓权威专家……这样的期待值与我之前的经历背道而驰……我乐观地相信,同时追求多种兴趣不但是可能的,而且异常刺激。”

  1964年一场巴布亚新几内亚之旅让戴蒙德悟出了新门道。从童年开始,戴蒙德就是一名狂热的新英格兰地区野鸟观察爱好者。而新几内亚异常丰富的鸟类世界着实让他兴奋不已。他不仅沉迷于当地丰富多彩的鸟类、精妙复杂的热带生态,而且把他在欧洲游学练就的交友功夫神奇地转化为对当地土著人生活的无限着迷。他仔细观察他们的生活习俗,了解他们的族群交往,认真思索这些被视作落后愚昧的人类文化与他熟悉的西方文明之间到底有何关联,又有何种的不同。这种人类学学者早已习以为常的田野调查方式,激活了作为自然科学家的戴蒙德,运用他的生物科学知识来思考人类物种、生态环境、地理气候、以及地球上各类文明兴衰变迁的大胆想像力。

  之后的岁月里,这位以胆囊和野生鸟类研究蜚声学术圈的天才学者开始“不务正业”,积极为各类通俗杂志和媒体写稿。他的文笔生动,趣味横生,很受公众欢迎。这种尝试点燃了戴蒙德的创作激情,他认为给公众写作能够把许多原本局限于专业的知识和观察方法传播给更多的人;写作过程汇中不断碰撞遇到的新的未知领域促使他向其他专业人士虚心讨教。爱打交道、讨人喜欢的戴蒙德成为许多科学圈的座上宾,声名也愈加广泛。

  1985年得益于麦克阿瑟基金会的丰厚资助,戴蒙德得以心无旁骛开展专题研究,每年五万美元的支票让他游走于世界各地的原始社群部落,观察形形色色的人类面孔。1992年戴蒙德的文明三部曲的第一部著作,《第三种黑猩猩:人类的身世与未来》出版。在该书中,作者展示了人类是如何从灵长类动物,能够演化成能够学习语言何应约,并逐渐对自身历史和地理产生意识,进而理解天空和其他物种的有智慧的群体。作者同时指出,随着人类不断脱离自然动物的特征,对自然的毁灭能力也在与日俱增,众多导致人类社会面对自然灾害、疾病瘟疫、人性堕落的失败原因在农耕社会与工业社会沉淀。人类如果要避免发生自我毁灭的悲剧,就必须以一种重建人与自然生态和谐相处的意识开展行动。该书旁征博引各类典故,娓娓道来而又不失科学的严谨,马上迅即公众和有识之士的侧目。并赢取了英国皇家学会最佳科普著作和《洛杉矶时报》最佳科普图书奖,也奠定了戴蒙德擅长“讲故事”的公众印象。

  《黑猩猩》的出彩之处很多,譬如他把人类的配偶制度形成和性行为的进化演变,用相当通俗的语言写出。一些充满“性困惑”问题的提出看似令正派人士不屑一顾,仔细追究起来还真的充满知性上的乐趣。戴蒙德之后还推出过一本名为《性趣何来》的科普小册子。据说由于美国书店经理人缺乏对本书的了解,该书经常被列为成人色情读物,对此戴蒙德竟也表示极大的宽容,并深感欣慰。

  让戴蒙德真正赢取国际声誉的著作,自然要属1997年出版后赢取包括普利策奖、英国皇家学会科普读物金奖在内的《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他在书中大胆提出了以下问题:究竟是为什么不同的人类社会与文明后来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究竟是什么决定了今日西方世界的主导地位和那些被边缘化的人类社会之命运?人类历史有着怎样的偶然性和必然性?而这对我们理解人类社会的未来命运,又有怎样的意义?对此,戴蒙德通过对过往一万三千年五大洲所有人类社会的历史做了全景式描绘,提出了在基于地理环境决定论上的各文明碰撞交流的若干规律。该书的影响达到什么地步?据说出版后世界顶尖大学的人类学与地理学专业迎来了一轮申请高峰,人人都想成为人类文明的占卜师,未来的戴蒙德先生。

  2005年,戴蒙德推出文明三部曲中的第三部,《毁灭:社会如何选择生存或是灭亡》,他在书中再次抛出事关人类社会存亡的核心问题:为什么有些文明会因为成员的破坏导致分崩离析,而有些文明则能保存生态上的平衡?为什么十六世纪格陵兰岛上的维京人短时间内消失殆尽,而北极圈的因纽特人却在同一时间段内开始繁盛?为什么古代玛雅人热衷砍伐森林,导致文明颠覆的生态大灾难?为什么资源极度匮乏的南太平洋复活岛,部落居民仍然以互相残杀嗜食同类这样的行为为乐趣,最终导致整个岛屿文明的彻底毁灭?在他看来,政治动荡、气候异常、贸易减少、战争频繁和生态破坏是这些社会崩溃的核首要原因,而当今的世界依然有可能重蹈覆辙。世界范围内的环境恶化只能由人类社会共同承担,每个人头顶都面临着复活节岛神秘石雕布下的命运诅咒。

  三部曲奠定了戴蒙德的国际声誉,同时也把他塑造成一位媒体宠爱的知名舆论领袖。他的文章,评论和游记不再是罗列人类文明的起伏跌宕,向公众兜售惊险刺激的冒险纪实,而有了更多折射现实社会政治的内容。这让戴蒙德很快就卷入到美国政治学术圈司空见惯的口水仗之中。譬如有媒体评论就认为戴蒙德的书中完全忽略人类文明中的伟大人物及其事功,把人类贬低到与动物世界相提并论到地位。有人讥讽戴蒙德的著作愈来愈充斥着老学究式的教诲与自以为是的聪明。更有左派学者指出,戴蒙德在刻意迎合大众文化对于学术问题的消费与追捧,在一种遥远,连有记载历史都无法覆盖的时间区域内给公众现身说法,根本上并非一种真正的严肃思想,倒是知识炫技的作秀成份更为明显。

  不管批评是否真诚与否,戴蒙德对此的确有所意识和加以改进,尽管他从不公开回应这些批评。

  《昨日世界》与之前戴氏著作有较显著的区别,比如他有意识地不再提出所谓创新思想,也避而不谈文明兴衰的因果规律,只是有选择地叙述传统社会的某些智慧与经验;侧重强调过去五十年间在新几内亚的崇山峻岭和南太平洋密林群岛之间穿梭游历的个人故事,个人经验和个人感悟,并由此催生一位七旬老人重温人生黄金岁月的无限感慨,比如这段文字:

  “宽达1700米达赞比西河直落108米……瀑布怒吼,如万马奔腾,岩壁漆黑,下方河水滚滚,像是地狱的入口。我看着眼前的奇景,不敢上前一步。”

  “一个22岁的年轻人,脚底帮着绳索,头朝下,就这样纵身跳下……他肯花钱追求这种刺激。如若让我抵押全部家财而能幸免一跳,我都愿意……但是,想起自己曾经在英国乡间奇异洞穴的种种冒险,才恍然大悟自己也曾经是天不怕地不怕的人物啊!”

  《昨日世界》讲述的也正是作者对青春壮年期奇妙漂流之旅的一场乡愁般的文字怀念,批评家们大可不必吹毛求疵。我想,每一位拥有探险精神和好奇心的读者,都会对作者满怀敬意:有谁不希望,逝去的昨日美好能重新再来一遍呢。

  二.向传统社会学什么:风险意识与养儿育女

  《昨日世界》中,所谓的“传统”社会专指公元前3400年以前,与我们所理解的传统有很大的区别。戴蒙德所说的传统社会即原始社会。“本书的传统社会指过去和现在人口密度低、人数从十几个到几千个的社会,以狩猎采集或耕种、放牧为生。

  戴蒙德认为,传统社会之所以重要,盖因传统的生活方式塑造了我们现在的样子。从狩猎采集向耕种的转变只是一万年之前前的事;第一个金属工具七千年前才问世;第一个有国家形态的社会5400年前才出现。所以说,现代社会只是人类历史长河中极小的一部分。全世界现在依然有数十亿的人,部分地过着传统的生活,我们现代人的身体和社会习惯其实更适合传统社会而非现代社会。

  传统社会究竟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呢?通读全书,简而言之,大抵有风险意识与养儿育女两种经验可取。

  首先是传统社会与现代国家的异同。传统社群与现代国家一样,都要划定清楚的界限,互不侵犯;但这种边界具有弹性,互惠的另一面。传统社群基本都属于可辨别的人群,而对超出地理空间之外的世界一无所知。

  传统社会的边界观念引出了如何解现实争端的章节。戴蒙德详细论述传统社会解决争端的方式。他以一位属于新几内亚某部落的司机撞死另一个部落的孩子的交通事故为例,说明传统社会解决冲突的核心诉求并非在于分清责任,而是让双方社群都能迅速进入和解状态,毕竟有形的边界依然存在,维系基本的人际互动始终要紧。

  如果谈判和平解决失败,在缺乏国家与司法机器的干预下,小型社群之间就会迅速演变成血腥的暴力冲突。作者同样以他熟悉的新几内亚高地达尼族部落间的纷争为例,来阐释传统社会的战争观(其实用“冲突观”更合适)。戴蒙德指出,传统社群交战的死亡率奇高,远超上世纪两场人类历史上最血腥的战争。

  戴蒙德随后讨论了传统社群所面临的危险,以及如何应对风险。作者通过一次搭乘部落族人的惊心动魄之旅,以及不经意闯入陌生部落产生的恐惧后怕等体验,告诉我们应培养一种积极的“神经质”思维,这样对于处理危险事态颇有益处。传统社会认为,很多小事或是小征兆虽然不见得带来大灾难,但在人的一生中也许会出现几千次这样的情况,如果不予理会,,最后可能还是有很大的伤害,甚至断送了性命。

  戴蒙德发现,新几内亚人喜欢通过闲谈来缓解和应对生活中的种种危险,因为他们的生活危机四伏,所以只能借助不断的说话来交换信息,了解彼此的世界,随时应对外部的风险。作者由此阐发:与传统社群比,现代社会的人对于危险的感知和反应都不够理性。这就像传统部落的捕猎师来到城市穿越繁忙的马路,他会怕得要死,徘徊十分钟都无法迈步,而城里人会轻易完成。

  戴蒙德对传统社会的理解,和社会学家对于后现代社会面临的风险挑战有很大的共通。德国学者乌德里希•贝克提出所谓的“风险社会”理论,意在提醒现代人要树立一种把高风险和大危机视作新常态的思维;所谓的现代性,并不仅仅教会人们享受物质丰裕带来的感官愉悦,也同样能把核电站爆毁与高致命性病毒这样的危险元素引入日常生活。但是话说回来,谁又来培养我们的危机素养和反应技能呢?

  积极的交流能缓解危险感和焦虑症状,这是古今共有的认识,剩下的事情在于如何实现。在传统小型狩猎-采集社群,语言的普及率很低,平均使用人数只有数百人到数千人。在传统社群互相叠重的区域,人们虽然往来不便,但是学习语言的能力要求很高,许多人能使用两种和两种以上语言。新几内亚地区通行的语言有一千多种,占世界语言总数的七分之一,可谓真正的众声喧哗。这里的人们数千年以来除了小范围的冲突战争外,大体平安相处。戴蒙德就此认为,语言的多样性缓解了冲突带来的紧张

  作者这里又触碰到现代社会的敏感议题:一个社会的语言环境,究竟是追寻多样性是同一性。保守派人士认为连英语都无法掌握的移民将损害社区的稳定持久,而多元主义者坚持语言的多样性除了能让民主更有活力,对人提升认知能力也有帮助。自然,新几内亚这样的语言天堂绝不可能作为多元主义样本复制回美国;但是既然连脸书(Facebook)掌门人扎克伯格来华访问时,都能用一口流利的汉语征服中国政商学三界,很难想像不懂用汉语来和中国领导人寒暄的美国总统能够应付新型大国关系。如此看来,驾驭语言的技巧,我们要向传统社群多多取经。

  如何向传统社会学习养儿育女之道,这是戴蒙德在《昨日世界》中心之念之的话题。非洲部落谚语有云:养育一个孩子,得用上一整个村庄。这说明小型社群与现代社会两者之间在育儿观念上有很大差异:小型社群里每个人都会共同担负照顾孩子的责任,他们将分担孩子的饮食、游戏、安全以及必要的惩戒。而现代社会则把承担孩子教育的功能划分给了不同的组织和阶段,这当然部分释放孩子父母的体力消耗。游乐场和学校替代了陪伴和共处,但这并没有减少父母们的精神焦虑,愈来愈多的育儿和智力养成活动,正在弱化父母塑造孩子身心健康的能力。

  传统社群就没有这样的焦虑,他们并不体罚孩子,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戏耍游玩,不介意年龄性别上的差距,鼓励孩子向成人学习,去尝试风险。戴蒙德发现,传统社群中成长起来的青年,具有普遍的情绪稳定,自信、以及突出的自主能力,这和接受的抚育方式密切相关。但同时,戴蒙德也不得不承认,传统人群中经常上演的杀婴、难产致死、放任儿童性接触等,都是现代社会所无法接受的。作者只能这样自圆其说:你看,狩猎-采集族群养育子女的自然实验能够持续那么久,可见自有我们参考的地方。

  《昨日世界》还探讨了有关饮食、宗教,与赡养老人的话题,但这些都不是戴蒙德所要表达的主题。笔者借用英国作家西蒙 温切斯特的刻薄评论来概括这些内容——“少吃点盐;不要好战,要和平;好好对待你的奶奶……早知道戴蒙德的结论如此单薄,我就不读这书了……好在每一页都很有趣!”

  三.从传统社会领悟什么:生存性智慧的养成

  《昨日世界》好读好懂,也不好操作,毕竟传统社会有太多的陋习和行为,是现代人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的。很多知识精英也不买帐。他们揪住戴蒙德的个人经验不放,围攻他的行文要么过于宏大叙事,要么就过于浅显,没有知性上的深入启迪。总之,戴蒙德太依赖于他的新几内亚丛林经验,令人生疑。

  那么问题就来了,究竟是知识还是经验,哪个更值得我们从传统社会中领悟呢?

  在西方思想史研究中,有一种得到公认的分类体系:人类社会主要有技术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两大块;前者要求知识的明确化和体系化,后者则要在历史和社会演进中逐渐成形。近代西方文明的崛起与科学理性占据绝对主流的潮流,与技术性知识的广为接受不可分离。

  实践性知识,由于其发展与特定的人群、地理、环境、社会与文化形态更为依存,往往并不能够为现代社会所接受。于是,实践性知识又被称作“默会知识”,一种凭借个体感知而存在的经验集合。

  对国人而言,理解“默会知识”颇为晦涩,不适合中国的话语情境。笔者推荐邓正来先生身前所提出的“生存性智慧”概念。所谓“生存性智慧”,即指一种以人们在生活实践当中习得,应对生活世界各种生存挑战的“智慧”。显然,这个概念的提出,很大程度上在于挑战西方式的唯“知识导向”的话语逻辑。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谓的“默会”与“意会”其实能更好地解释不确定所带来的风险和机遇。更进一步说,“生存性智慧”其实就是一种有独特个性的“地方性知识”。

  以“生存性智慧”的视野反观,阅读戴蒙德的著作或能增添些别样的意味:在以西方经验和维度为参照的现代世界,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究竟意味着什么,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传统社会的经验与智慧,能给当下危机四伏的西方社会以怎样的启迪。而对于当下中国读者尤为紧要的是,当你体验过异质文明带来的冲击并且缓过神来后,作为个体的人在多大程度上去评判它们对你所曾施加的影响和改造:是坚持文明间和而不同,抑或固守文化例外主义论,还是拥抱所谓的普适价值观?这些问题超越了《昨日世界》的思考范围,但对我们当下的中国却是避不开的话题。

  无论如何,思考这些问题所引发的适度焦虑,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生活。或许我们当下所选择的并不是一条最好的路,也不是唯一可选的一条路。人类社会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因此我们要时时懂得回头。

  《昨日之前的世界》读后感(七):带感的好故事

  昨日之前的世界,我们能从传统社会学到什么? 普利策奖得主 <枪炮,病菌与钢铁>作者新作

  不到24小时看了半本书.不是我速度快,而是作者是个很会讲故事的人.图文并茂.

  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以横向比较的方式探讨传统社群生存方式对于当下现代人生活的意义.作者自我暴露的生活感悟与研究心得发人深省.作者的写作很系统.每一章节,发现问题,对比现状,探讨因果,分析得失.

  序言的学术味很重,至少,认识一本书,要先从作者的序言开始.了解它的结构和写作目的.这之后才能更好的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作者说,他自己在写这本书时已经75岁了.的确是位值得尊敬的老学者.在序言中先了解整本书的结构之后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具体内容.

  书的可读性很强.作者把自己丰富的学术经历写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故事,用一个个鲜活的情境带动读者和他一起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进一步解决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在作者本人亲身体验过传统社会与西方现代社会之后对比思考的结果.发人深省.

  面对现代人类生活的种种问题,他是个会从历史中回望的人.在正文中被分别写在五个部分的思考,最终都整理到他专门写的"尾声"里.高龄74的老者,还有如此细致的构思,让人佩服.总分总的结构也很清楚.

  由于在图书馆借的书快到期,我集中用了2天半的时间看完了这本书.最大的体会就是,学术专著还是要一气呵成看完的.收获是个整体效应.丰富的人生,丰富的体验,才能写出这么好的书!.

  《昨日之前的世界》读后感(八):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比较

  一本《枪炮、病菌与钢铁》足矣让戴蒙德不朽,作为地理决定论界的扛把子,戴蒙德把在新几内亚原始部落几十年的观察、交流和思考融入了一本又一本主题各异的著作,充分体现了一个智人所能达到的思维深度和广度,不愧为我们灵长类的骄傲。在这本书中戴蒙德谈的是传统社会的特点,如何处理社交关系、如何进行战争、如何教育孩子、如何对待老人,这里的传统社会,既指现代还能观察到的新几内亚部落、南美印度安人、俾格米人、非洲昆族、因纽特人,也指现在已经看不到的我们欧亚人群的祖先,作者通过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比较,来说明现代社会尽管在生产力和物质水平上远高于传统社会,但依然可以从传统社会中学习一些经验来补充现代社会的不足,例如更亲密的社群关系,更开放的教育方式,多语的成长环境等。整本书没有《枪炮、病菌与钢铁》这样诸多振聋发聩的论断和强力的证据逻辑,但淡淡的描述依然可以让我们对传统社会有更清晰的认识,认识多元化的这个世界,也认识我们的过去。

  《昨日之前的世界》读后感(九):小心倒下的树

  读完此书觉得生活在现代社会比较幸福,传统社群需要“神经质”才能不早死。在意外死因中,倒下的树是多个社群的致死原因,大概等同车祸。

  新几内亚北部的一个部落流传着一则大蛋蛋男神的传说:丛林里人们围绕着一棵巨大的铁树居住,这好似佛教中的须弥山,可见围绕中心的意识是跨越海洋的。有个男人因为蛋蛋被寄生虫感染而肿得巨大,他坐在树枝上蛋蛋垂到地上。丛林里的动物好奇地围过来闻,它们都被猎人射杀了,人人都可以大口吃肉了。

  这则奇葩传说藏着很多昨日之前的线索:1. 狩猎社会吃肉难;2 动物为何对大蛋蛋好奇?那能吃。反之,部落人猎到大型动物,对它们的大蛋蛋必也相当好奇,估计也品尝了味道;3 因为卫生条件恶劣,人们常染上寄生虫,导致身体部位肿胀。上面几种印象糅合起来就产生了这则传说。

  在交通落后,经济落后,封闭的社群中,对陌生人往往采取残暴的方式对待。他们假定陌生人=侵略者,目的是抢劫和袭击。这种社群今天依旧存在,只是整容了。为什么古老社群的圈子观念这么强,对陌生人这么排斥呢?因为狩猎型社会是食物链型,顶端是本部落人,其余都要被置于食物链下方恰当的位置。可见经济形态对思维的重大影响。

  《昨日之前的世界》读后感(十):歪谈重组的困境

  说来惭愧,直至最近才开始渐渐以平和的心态看待自己的工作。自己受了两三年委屈,然后就鄙视了它小四年,着实太对不起它了。patpat...

  在此致敬所有的败家领导和给力同仁及猪队友,土壕客户与牛叉第三方,成长路上,有你们各种虐棒棒哒!【这段掐了别播】

  滥俗颁奖台词完毕,言归正传,咳咳,作为联合重组这一高大上业务的核心执行层,即使站得高度有限,还是总结总结吧!(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完了,我今天逗比的气质收不住了。)

  就像本书作者提出的问题一样:传统社会可以教会我们什么?

  我的问题是:传统行业中的地方民企可以教会我们什么?

  扛着“淘汰落后产能,重整产业格局”的大旗,并购的路上,真是奇葩尽现,都能排部戏了。

  一、溢价困境

  天朝的产业改革一直是一笔难以说清的糊涂账,因有违人性,效率低下,经营难继,员工下岗,老企业破产倒闭,而后资产变卖,这些民企老板凭借其早年贼精贼精的眼光,接过了被权力寻租半毁的‘烂包袱’。于是缺块砖就添块砖,少根针就买根针,能用一日是一日。只等着熬过了苦日子,盼来八路军啊。

  现如今,科学进步了,物价上涨了,通货膨胀了,凭啥行业利润不能提?这不科学啊!我们要求与国际接轨,主要价格要先接上,别的等价格接上了再说。于是乎,各种问题来了,“你接轨接你的,我没那么高要求,我比你接轨价低10块,”赚钱赚得美美的,数钱数到手抽筋啊。“小样,捣乱是吧?就对着干是吧?那你看多少钱,直接卖给我得了。”“艾玛,就等你这句话,你看现在行情不错吧,怎么也得值个万八千的吧?再加上,我等了你这么多年,你得赔我精神损失费,容颜损失费,etc,你看怎么样?”“靠,你家卖房子还得付装修费啊?而且你这破玩意儿,早该淘汰了,破铜烂铁的,就说是房子也是危房。”“反正,就这样,你爱买不买,不买我就继续干,再说了,有得是人要,就算没人要,我也不愁赚。”“得得得,怕了你了,这样吧,就这个价,但我先收一部分,你继续领着干。”“哥,这是事儿么,我的厂就是你的厂,咱是一家人啊。”于是,两人退场喝去了。

  此为,在一个看涨的市场里面谈价的悲剧。

  可以学到的技能:装可怜,大哥最近几年也不容易,损失费啥的咱以后赚到钱咋都好说,这样,要不咱签一对赌?

  二、环保困境

  原来大锅饭的时候,都是先有厂后有家,谁也不提有污染。慢慢的老百姓有了健康,环保的意识,觉着家在厂子边,天天闻着味儿,吸着粉尘,这哪行,生活质量太差了,一没钱了就到厂子门口骂,给点儿钱,又颠儿颠儿跑了,周而复始,乐此不疲。当然,也有高风亮节的,压根不想搬家,我都没着急,凭什么让我搬,就是不搬,打死也不搬。啥?给钱?给多少?再等等估计还能涨点儿,这不眼瞅着好几百户居民,想拆迁也迁不起了。于是,大哥去找小弟了,“老弟啊,咱不是说好了,你都跟我向毛主席保证了,啥事儿没有么,这帮老百姓的问题,你赶紧给我解决了。”“大哥啊,你都解决不了,我咋解决啊?”大哥心理活动:你妹,你拿钱的时候咋不说解决不了呢?

  此为最常见的拿到钱翻脸不认人。

  可学到技能:做好群众工作,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的重要内容....此处省略一万字。

  三、利润困境

  金鸡银鸡,会下蛋的才是好鸡。在人家手里好好的鸡,到手就不下蛋。为什么呢?鸡说,嗯,我让你整抑郁了,我喜欢阴天,你非得给我天天放太阳底下晒着。其实,凡是世人价值观所诟病的阴暗面,为何源远流长,还是因为其已经成为合理的利益逻辑链。而想要打破这个固着的链条,需要持久而强大的外力。一刀切就跟蚯蚓一样,两边还会迅速再生。“大哥,这活我干不了了,剩下那点儿你也收了吧。”“咋了?不吹了?”“不是吹不吹,以前我们干都是不要发票啊,看着不起眼,一走量可差不少呢。再者,你们给我这原材料价太高了,我后娘养的啊?再说,现在这市场情况也不好,有价无市啊,有屁用啊!”“.......”

  此为活在阴影里的人,见不得光。

  可学到技能:摆事实,讲道理。吃一堑,长一智,不能老听着客户满嘴跑火车,累不累?

  四、人才困境

  “听说老三家那个闺女家的孩子学的财务,来来来,到我这儿当财务主管。啥?人家在上海呢,不打算回来?那你家孩子学的啥?”“学美术的”“算术能算明白不?死马当活马医吧,先来跟着学学。”很多土壕想找个靠谱赚钱的都找不到,也算是一种悲哀吧!

  城市化是个热词,但是到底是让农村人都移居到城市呢?还是把农村变成城市呢?经常能碰到沟通不畅的选手,那心真不是一般的塞啊。老大总是说,你们都有正常节假,又有各种补助,这还不知足。但我们是在大北京啊,再加上我们受得教育程度也不同啊。反正我们是后娘养的,呜!

  这只是吐槽!哈哈哈哈!

  可学到技能:各种抱人才大腿啊,威逼利诱而为己用。

  本来想写一篇逼格极高的书评,结果让我写成这样了。_(:з」∠)_我这个气质真是写不了什么正经的管理学文章来。

  关于以上和书的关联,我是觉得企业管理也是一样,要从传统的思维转换到现代的思维上来。民营企业对于市场的反映速率相对快,也有很多灵活性。但同时,它像传统族群一样,有自己固守的一些与时代脱节的弊端。

  我脑洞在一瞬间是大开的,现在关上了。表达能力跟不上,先放这儿,回头再改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