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鲤·一间不属于自己的房间》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鲤·一间不属于自己的房间》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7-02 05:4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鲤·一间不属于自己的房间》经典读后感10篇

  《鲤·一间不属于自己房间》是一本由张悦然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4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鲤·一间不属于自己的房间》读后感(一):必经的年纪里必经的生活

  听说《鲤》改版的消息后,想起上一次看《鲤》,大概是四五年前的事情了。买到手里的最后一本,是《最好的时光》,明黄色的封皮,单纯温暖感觉,像极了大学尾声的那段日子横冲直撞也能轻易感到幸福

  然后过去了这些年,家在本地的光环儿也开始罩不住我,我开始不甘父母悉心的照料叮嘱,越来越渴望能有个可以独立家人、专注于自我的空间,哪怕它并不真正属于自己,又有什么关系。就在这样的时候,我拿到了这本《鲤·一间不属于自己的房间》。

  正如书中所写的:“对于年轻一代人来说,房子似乎已经成为一个象征着“重负”与“羁绊”的意象。它以让人越来越无法承受价格,逼迫他们为之疲于奔命。有人选择愤怒反抗,有人选沉默地妥协。”

  我看到,书里采访了那么多满足拥有“不属于自己的房间”的人,也写了那么多租房岁月艰辛愤怒跟惆怅。无论好坏,都是我们在必经的年纪里必经的生活。

  这半年,有时也会去朋友租的房间小住。她从家乡来到这一个陌生城市,读好几年书,然后在这里工作。这个城市有她青春时光里几乎所有的故事(-几乎-)。

  我借住的时候,也总是和她去超市采购,看着网上的食谱琢磨做菜然后兴高采烈地吃光,光着脚和她在狭小的租屋里走来走去,在不明亮的灯下给自己充电,为了某个合租的邻居总想节约水电而导致浴室里的水压或水温不稳生闷气,彼此之间也有歇斯底里地争吵。

  假以时日,这样的日子总会过去吧。

  有一天我也许会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房间,生活也不再被四面八方洪流冲撞得辨不清方向、只管浮水。

  到那时也许我都难以想象,在自己千方百计想要属于自己的那些日子里,我居然做了那么多让自己属于不了自己的事情。

  可我到时还是会无限怀念此刻这些再也回不去了的时光吧。

  《鲤·一间不属于自己的房间》读后感(二):跟随记忆迁徙的旅程

  遇到这本书是在去年夏天搬家前。那是来上海后第四次搬家,正巧在找寻下一站合适的临时居所时,看到这本应景之作。

  书中采访了十三位散落在不同城市的租房客,他们分享了自己租房的经历感受,描绘着不属于他们的那一间间房,以及填满房间的物品和记忆。从上海到北京、厦门,再到台北,甚至巴黎。有的人住下后就没再搬过,有的则已换了二三十次住所。读着他们的故事,联想起自己的经历,似乎是找到了一群并肩作战同胞,分担着那个夏天里找房和搬家的辛劳

  当今一二线城市的高速发展让“X漂”这类族群日渐壮大,尽管书中提到的租客都是从事文艺工作的人群,但从某种程度上他们也呈现着这一族群的生存状态。在生活成本高昂的都市里,对于这个族群的我们来说,房子似乎已经和负担划上等号,于是在有能力承担属于自己的房子前,大部分人都会选择通过租房来过渡。租房的成本看起来更易被接受,可往往也会让人缺失归属感。这也是为什么它们只被称为“房间”而不是“家”。但我们仍然需要这样一个藏身之所,在漂泊的生活之余可以卸下压力,抛开防备,坦然面对自我。于是,我们必须尝试学会快速适应环境,好让每一次选择的房间都能够尽快地成为家的替代品。

  久而久之,我们练就了一种本领:这个“房间”有多大、在哪儿已不重要,我们更像是把家带在了身上,装进了心里。梁文道曾这样写过:“无论我们去到哪里,我们住过的房子都跟着我们的身体走。我从一间屋搬到另一间屋,最早的那个家依然存在轮回再生,醒觉于我起床梳洗的流程之中,复活在我坐卧吃拉的动作里面。”我们像一只只蜗牛,随时随地背着自己的房子前行,抵御所有雨雪风霜劳累时在里面打盹休憩,害羞了躲进去欢腾乱撞,忧伤时尽情叹息流泪,生气了还可以静心安神。

  不过很多人并没有这么幸运,一两次就能遇到合适的房间,和谐室友友好房东。更多的时候我们听到的故事是房东苛刻要求,二房东无情的欺压,又或是室友多么的八字不合……于是不得不走上下一轮找寻、打包、迁徙的路。在未曾经历过的人眼中,这似乎麻烦辛酸,但从另一个角度,却也是不可多得人生体验。就像书中一位房客说的,搬家并不是麻烦事,而是给了人重新整理一次生活的机会,好像人生又再次被开启了。所以当我来到新的临时安居处,面对被房东摆满花草的大露台,看着房间在阳光窗帘的映照下变成橘子色,一切阴影都随之消散了,于是从心底相信,这一次重生会变得不同。

  诗人Gaston Bachelard说,房子是记忆的住处。尽管这些房间不属于自己,但那些曾经发生在房间里美好和不美好的经历,都是别人拿不走也收不回的记忆。正是这些属于自己的记忆,填满了我们心的居所,坚固了我们背上的外壳,所以即便只是蜗居,也可以坚不可摧

  那么,就愿每个漂泊的“蜗牛”,都能在迁徙路上拥有属于自己坚不可摧的心灵栖息之地。

  《鲤·一间不属于自己的房间》读后感(三):一间不属于自己的房间,不算书评

  1、来北京一个月,读的第二本书。自然很契合。参加的第一个活动,有张悦然、周嘉宁的签名。

  2、青山七惠:我觉得若留下笔迹的话,日后写小说时,就会受笔记的局限,不能再扩大记忆的作用。我倾向于让记忆模糊些,这样能给想象力更大的空间。人们的脸我可能记不真切。但某个场面细节,我可以记得很清楚

  3、孟想:夜里下着大雨我可,闪电照在湖面上,就是从林深处的夜晚,但是你心里觉得踏实。忍不住又会掉眼泪,因为你觉得这儿的人理解你。很多人说,为什么孩子长大之后不喜欢回父母的家,就是因为你希望在家里得到的理解和爱没有了。所以大家都要去找一个内心深处的家,可能你要走很远的路,经历很多年,爱上另外一个人,有了孩子……也有可能,就是旅行的时候遇到一家陌生人,然后你觉得,哦,回家了。

  4、不好的是,似乎碰到了几个错别字。

  《鲤·一间不属于自己的房间》读后感(四):再年轻几岁我会看完

  我想,我是不会再读此类的书籍了,如果前面半部分是我所向往的生活,一个人,自给自足,不用逼仄在写字楼格子间里。每一篇,每一个人,每一段故事。都让我心生畅想。好像是一直寻找的故乡一样。我一直是个缺乏安全感的人,需要稳固的生活环境来慰藉。比如起床必须喝到温热的水,寒冬睡觉必须让脚不冷,不能频繁过零点睡觉,也不习惯早饭不吃或者吃油腻点心。这些都是梦想,有一个住处,三餐固定,不熬夜,有一份工作,每天运动,有大把的书籍可以看。潜意识里我只想那么活着,甚至会显得离群索居。但,恰好相反,我生活在这个城市,从求学到工作,与父母住在一起,他们照顾我的起居,尽管磕碰不断,有朋友可以吆喝出来吃饭,有男朋友可以牵手看个电影,我是外地人眼里,幸福的本地姑娘衣食无忧,我从未租过房子,与人同居,唯一的一次集体生活也是大学。以至于,当我第一次背着我妈去和男朋友同睡,怎么也睡不踏实,起来没有热水和早饭的生活让我抓狂。几天后我脸色蜡黄的回家,在我的小床狠狠睡了10个钟头。的确,没有比在家更舒服的状态了。

  回到这本书,他的后半部分,类似于青春期我们读的那些小说,意义不明描述一样事物用很多形容词,散发着略微颓废气息。我翻到小说部分就不看了。念不下去了,这样的故事离自己太远,踏入社会几年早已没有那样的心境,或者说,没有那样的耐心体会这样的词藻。觉得他无用。

  所以,书的前半篇是不错的。后半篇,也许年轻几岁我也会念完。

  《鲤·一间不属于自己的房间》读后感(五):填不满的房间

  去年的这个时候我已经在北京。那不是我第一次去,自然也不是第一次租房。我的第一次租房经历,是在前年,那时候,北京还很有些料峭,我在劲松附近租了一个床位,和六个人合租一个房间——而其他房间一共住了八个人。床旁边就是窗子。我制备了简单的生活品,一点也不觉得因为没有私密性而感到恐惧,因为总是觉得,自己在这里住不长。

  后来再租房子,我搬去了双桥附近,因为远离北京中心,甚至离开后都不知道该想念些北京的什么。那间房子也是与他人合租的,其他三户包括一对les和两对情侣。依然没什么私密性,因为我的房间门是一个半透明的大拉门,虽然里面有窗帘遮挡,但是隔音效果差。常常听到住在旁边的两个女孩在深夜唱歌,虽然她们唱的挺高兴的。

  当终于意识到,啊,可能会一直在北京这样的地方生活了,心理就变得与之前那次完全不同。特别是当时我的工作状态是在家进行,便隐隐有种恐惧存在。为了消除这种恐惧以及陌生感,我花费了更多心力布置房间:床单、垫子、灯盏、小地毯书架,甚至还想要在墙上钉一幅刘野的《自杀的罗密欧》。可是做了很多努力之后,住在里面的心还悬着的。太焦灼了,当一个人天天孤独地囚禁在一间狭小到不足十个平方的屋子里时,空气都是凝滞的,呼吸都感到困难,总觉得身体越来越沉,什么都不想做,哪儿也不想去。后来在写了一条微博:在北京这样的地方生活,没有女朋友/男朋友陪着是会死人的。有些努力都是徒劳,比如没有人在,房间里的东西再多,被修饰的再多,也不能够把房间填满。

  本期鲤,着眼在一个很有趣的点上:不属于自己的房间。这个年代,青春还有最动人的故事,往往都是在不属于自己的房间发生的。年轻的时候动荡,人们不断调整人生的坐标,连房间的地理位置也要跟着发生位移。而能否安于不属于自己的房间,也许可以成为衡量一个人是否年轻的标准。我们中的大多数,不断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后,忽然有一天,就会搬不动。而另外一些人,则习惯这种变动,把改变看做是一次新的冒险。

  从书的卷首我们可以得知,一间不属于自己的房间的主题来源于伍尔夫那句经典名句一个女人如果想要写作,就要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从此生发,我们看到围绕这个主题的大多数文章,虽然探讨的都是租房,但更重要的是探讨不属于自己的房间与创作者之间的关系。从最开始的面孔部分,我们就能看到各个行业的创作者与房间的关系。

  对于创作者来说,首先将房间充斥自己的风格,布满自己的味道必备环节

  创作者的房间,同样是TA本人的一件艺术品。与中国当下混为一谈建筑物商场不同,被访者的房间照中,大量堆砌的不同元素不同风格,能够让人轻易辨别出它们分属的主人。比如,唐七房间的清雅素朴、固力果家中的摩登简约、编号223家中的色彩冲击。这些视觉工作者的家中,任何摆件和装饰,都与他们的个人风格暗暗相合,形成一种微妙圆融。房间与人,像两个需要结合伴侣,如果一开始的审美就不同,那么以后的日子肯定是没法互相配合的。

  其次,房间的确能够从方方面面影响创作者的创作。

  这里面有一个很典型例子。骆以军曾在台湾的深坑拥有自己的房子。房子的面积很大,比较合骆以军的胃口。但后来由于他家人的缘故,被迫放弃那间房子,搬到了面积比较小但地理位置较好的住所。采访中他表示,因为房子的格局关系,面积太小,写《西夏旅馆》时患了忧郁症。书不敢买,写作也要去附近的咖啡馆和旅馆。这对一个写作者来说,无疑是一种微妙的影响。虽然对这种影响的评估是一个难事,也没法将他搬家前后的作品进行比对,但是不管从身体还是心理,这种影响的有无是一目了然的。

  除了对创作者与其房间的群像式的展现态度栏目中的文章更接地气。这里面,bololo、远子以及照人的文章,都从情感细微处入手,探讨了个人与房子的关系。远子那个很有趣,但是不太想剧透了,他讲的那段租房生涯还蛮有北漂伤痕文学代表性的,哈哈!

  吉井忍采访的青山七惠不错,写的日本租房指南也很有情致。

  小说部分,曾写过《沉溺》的朱诺特迪亚兹,写了一篇非常动人的小说,与《沉溺》那本短篇集相比,这个小说的感情更加浓厚,也显得更纯熟,以前青春放纵的气息消减后,一种微温的味道让小说更显得有回味。颜歌的《照妖镜》非常少女,那种活泼的气韵跟《我们家》如出一辙。许多人物穿插,也不显得凌乱,很好看

  最后,这本书有两个爆点,但是苦于不好意思剧透,所以还是大家自己去看好了。

  一个是刘瑜的小说。2万字!!!!完全颠覆你对刘瑜想象!!!!什么《观念的水位》、什么《民主的细节》,都去屎好么!!!!!

  二是张悦然的散文。OMG!!!悦然老师,这个真的能写么!!太直白了吧!!!!你想过当事人的感受吗!!!!为了这期所谓全新改版号,您真的豁出去了吗!!!!!!!

  综上,这是一本全程无尿点的书,而且分分钟有亮点的书。

  (咦?结尾好突兀,而且好像前后文风格不统一了呢……)

  《鲤·一间不属于自己的房间》读后感(六):我曾经也想有自己的房子

  我曾经也想有自己的房子,最好可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可日渐飙高的房价让我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梦想。

  宿舍姑娘的姐姐在上海买了房,花掉了所有积蓄,外加30年青春。同届的同学在北京工作,感情稳定却不考虑结婚,因为没房。学校论坛上的交友启示都开始晒房产证了。房子真可怕,人们有时候为了它,放弃了青春,放弃了婚姻,放弃了真爱。房子真可爱。有了它就可以拥有享受生活的权利,有了它就可以不每天奔波劳累,有了它,在爱情面前就多了一个筹码。

  有一间自己的房子重要么?

  不知道书里的那些人是不是也想要一间自己的房子。

  房子是家的代名词,是漂泊人生的落脚点,是冬日暖阳,是”冰冷的啤酒“和”温暖的手套“。房子是人生的羁绊,是砍断翅膀的利刃,是迁徙途中令人迷失的短暂温暖。

  我想飞,但我的巢在那,我花了很久很久才找到足够多的树枝和泥土,我离不开它,所以你们走吧,尽管这里风大,这里的东西不好吃,这里有天敌。

  蜗牛真幸福。

  《鲤·一间不属于自己的房间》读后感(七):我们可以不停的奔跑去追逐想要的生活,也可以学着喜欢现在的生活。

  看第一篇的时候,觉得这不过就是讲述别人居住的房子长什么样子,为什么豆瓣评分那么高,逐渐一篇一篇翻过去,心却被慢慢融化。

  这些在文艺道路上前进的人们,纵使行业遍布编辑、作者、画家、自由职业者等;城市囊括北京、上海、广州、东京、巴黎等;有名的、无名的;成绩斐然的、匍匐前进的;都在这偌大的城市中构筑自己的小窝,营造着舒适感、安全感。

  看着他们的租房经历,才明白原来没有人在理想道路上的前进的是一帆风顺。他们也被室友坑过,被中介骗过,被生活考验过,但同时他们也在居无定所的城市中寻找着存在感,努力温暖自己。所以竟有一丝不好意思,是我太挑剔了嘛?相比于那些小隔间,相比于十个人公用一个洗手间,相比于脏乱差无法下脚的厨房,相比于兜里揣着200块钱就敢于去奔赴理想,我之前的租屋和现在的租屋简直要称之为天堂了,而我的迷惘和怯懦就像一只自怨自艾的猫。

  他们的房间有胡同里的四合院,有筒子楼里的小单间,有森林里的木屋,有独立的工作室;有乱糟糟让人不禁产生密集恐惧错觉的,有统一棉麻质地的,有小巧温馨的,有干净整齐的;无论是什么样子,都充斥着居住者的气息。

  也是看完了这本书,我才决定要好好爱自己住的房子,即使是租来的,可是在过去,在未来那么多个黑暗的夜里他都忠诚的包裹着我,给我温暖。重点不是住在哪里,重点是我在哪里,哪里就是家。我们可以不停的奔跑去追逐想要的生活,也可以学着喜欢现在的生活。

  在墙上挂满了去旅行的照片,做一些手工来规整和收纳小物,买了烤箱,学习烹饪和料理,每个周末定时洗衣、看书、见朋友。此时桌上暖黄色的台灯就像一头温柔的小鹿突然撞进我的心坎。

  《鲤·一间不属于自己的房间》读后感(八):哦,乖

  特地找来其中刘瑜的最新中篇小说《哦,乖》拜读,心下一点感触,趁新鲜浅谈,仅留个念想。【虽说大概是最新发表,也已是2014年的,虽说是2014年的,也是现在才看。惭愧。】

  首先看完心里还是会心一笑,觉得没想到身在国外这么多年的刘瑜写起这样的小说依然拿捏自如,那么中国特色,还那么有血有肉。《哦,乖》的切入点很特别,以主人公市委副书记秘书小姚升任一事为小背景讲述了接近不惑之年的他思考关于竞争还是辞职的一段可笑可叹的心路历程。

  虽然这次刘瑜写的看似是和以往写过的小说风格截然不同的故事,但读来还是能慢慢找到一点当年《余欢》亲切熟悉的感觉,刘瑜仍旧很擅长通过把握叙事节奏来营造氛围,紧慢有度见微知著。其字里行间的呼应、反复和性手拈来更是刘瑜特色,时不时给人惊喜,当然她刻画人物内心挣扎的功力也向来一绝,此次也不例外,故事内外都大有“等闲平地起波澜”之感。

  全篇最令我触动的地方大概有两个,一是写到开会时不断走神的小姚扭头看窗外,他觉得这个城市太脏了如果下场雨该多好;二是写到他从苏部长家出来后回想起过去,觉得自己终于可以扶起三年前跪着的那个自己甚至扔掉二十年前他父亲的打火机。

  最后的结尾有间离般的效果,刘瑜的语言仿佛倒退的镜头,带着读者在最后再深情俯视一下这个已深深融入体制难以自拔的小人物——他自己的面目。这个用科学发展观精神规划人生的三十七岁的小姚,这个在梦里怎么也不能关紧每一扇窗醒来又不得不向人生妥协的小姚,他身后的窗外依旧是那个很久没下雨的脏兮兮的城市。

  仿佛一幅人生的缩影。

  也许人生最悲哀的,莫过于最终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也许到头来小姚也只能回过头对那个始终在悲愤中愤愤不平也仅剩愤愤不平的自己尴尬地说一句:哦,乖。

  【最后,分享看《哦,乖》时随手摘录的句子】

  * 政治成熟不是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而是看到本质却不说出来。 * “不眨眼睛”是一种境界,也可以说是一种造诣。就像这个会场上的人,以及电视上那些开会的人昏昏欲睡而又不睡,将欲睡而不睡维持在一个均衡状态,这难道不是一种很深的造诣?一种可以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造诣? * 幸福如此脆弱,简直不值得争取。

  《鲤·一间不属于自己的房间》读后感(九):意见不属于自己的房间

  一个女人如果想写作,首先要有一间自己的房间。——伍尔夫

  我们生活的年代,越来越多的房间被制造,越来越少的房间被拥有。人们居住在不属于自己的房间,发生着不同的故事……

  一直都想拥有属于自己的房间,自己,就是只属于我一个人的房间。

  而如今,好像越来越难。这书中描述了好多年轻人的租房情况,一直在不属于自己的房间生活,却也可以生活那么幸福。顿时明白了。

  我们何必那么纠结于那个房间是不是真正的属于自己呢?看到一句话。我害怕在一个地方被固定死的感觉,比如现在买一个房子,告诉我接下来几十年就在那个地方呆下去了,我会觉得我要完蛋了。

  是啊,生活本就是要自由,为什么要把自己给束缚呢?所以不管是不是自己的房间,不管在那居住的时间长短,我们都应该把那个房间当作是属于自己的,然后以自己喜欢的风格去装饰,让自己每天都过得舒坦幸福,这个才是我们所想要的房间本质。

  所有的故地重游,很可能成为你最后一次拜访的那个地方,并且从此停止对它的思念。那意味着某种情感的完成,或者再坦诚一点,一段过去的终结。文中的一些话总是可以让我产生共鸣。是的,过去的都已经终结了。

  《鲤·一间不属于自己的房间》读后感(十):移动公交站

  凌晨回来的时候遇见一只刺猬,迅速的从马路窜入元大都遗址里面。上次凌晨四点钟,一只一个月的小猫,从博士小院,翻过两座天桥,穿过蓟门烟树,跟着我回到蓟门里。我租住在三环边上的蓟门里小区,紧邻地铁十号线西土城站,搭乘加长的大Limo就可以穿越城市;旁边的新楼盘保利海德公园是价值千万的百平方豪宅,假使运动是相对的,马路边上的蓟门里东区二号楼XXXX室更像移动公车站,21..... 第一次站在15楼的时候,看这个城市天朗气清阳光明媚,转眼间已经看过了它的四季,流动的时间,不变的地理空间,偶尔凌晨看15外的风景,保利的楼盘终于没有因为赶工发出那些噪音,已经没有来往的公车,没有太多的车辆,只是在四点的某一秒种,整个城市的灯光瞬间熄灭来迎接第二天的到来。 小区分好几期,塔楼、板楼。塔楼里面会有专人给你按电梯,只是12点一过,电梯暂停。板楼因为奥运都切成了红红的房子,和这里随处可见的白白的头发却也和谐。小区太老,群租房太多,地下室,半地下室,则变得鱼龙混杂。螺蛳粉先生的气味总是熏臭了整个小区,老五平价海鲜总是有慕名而来,喝的烂醉的食客,半夜回家的路上,看见电梯里赤裸上身的男人,害怕不言而喻,我一直都很害怕走夜路。刚来的时候,天一黑就再也不敢过天桥,因为天桥中间的蓟门烟树从不亮灯,也因为,在天桥底下看见露阴癖的男人,向我走来,所以绕着长长的大马路总想和别人打着电话壮胆走过这片漆黑,后来,时间在走,变得可以快速跨越这段路。很早去遛狗的时候,公园的椅子上总是会睡着盖着被子的流浪汉,底下通道里面,伴随着气味混杂的凝重气息,也能看到一个人,对,也是一个人呐。 这里生活便利,菜场、超市、走在路上也能听到路人甲乙在谈论电影,餐厅服务员客人讨论想不起名字的电影,端水上菜的时候也能一语中的;你时常碰到:女人画着并不合适自己的妆容,妈妈带着妙龄的闺女,一群男女带着和王宝强一样的屌丝梦问你北京电影制片厂在哪里?我无意嘲讽,因为我也一样的一样。也是因为某个梦想,聚在这里,三年或六年或七年。只是缘分有时候太浅,又或者时间太匆匆。 去年找房子的时候,我脑海里的画面是,我穿着白衣服,姜黄色的裙子,室友背着红书包,蓝T,相约在螺蛳粉的转角,炎炎夏日,找房数日。世间荒诞的事情,我以为是这样的,签下蓟门里的这个房子的时候,没几日,我就在小区门口,被一位戴着口罩和帽子的疯女人打的鸡飞狗跳,泪眼摩挲。找到房子的喜悦心情,晴转直下,我以为有一股深深地邪气会作用在我靠东边马路边的卧室。所以,第一天就盼着离开的那天,又在下半年和情人分分合合,更是盼着时间快点儿,快点儿啊,到眼前的时候现实的困境,一路飙升高昂的房租、无法忍受的居住环境,似乎要离开除了不舍得这一年的时光之外变得困难重重。原来,选择留下在这个空间,看和另外一个人生活的点滴岁月并不是那么可怕的事情,不外乎,都是一个人,而我只是不那么习惯了,只不过是生活的状态遭到了变故,打破了旧的秩序,因此有些措手不及而已。我不否认,和室友住在一起,对独居产生了巨大的恐惧,并不是生活在一起真的有那么多的交谈,只是他的存在本身就是最好的陪伴。 房子在十五层,朝东北,我住的那个房子有两个窗户,东边的窗户每天早上可以晒到一点点太阳,北边的房间常年没有阳光,冬天的时候有些许冷。房间不大,床、书桌、衣柜、书架,属于我的那一半空间,窗帘换成了格子的,在墙上铺上了一块绿色的布,书架,书桌是和室友一起从宜家买来的。我的那一半,即便短居一年,也希望它更像个家。没有空荡荡的客厅,也没有宽敞的厨房和卫生间,四个人、一条狗在房子里显得有点拥挤,拥挤带来的好处是就算每日打扫也不至于太累、太辛苦。室友的妈妈会从湖南寄来各种各样的辣椒酱、萝卜干,我们跟着蹭吃蹭喝一年,末了,发现这是这个房子里面最像家的东西,辣椒酱太美好,太像家。也正是因为这美好的辣椒酱,我和室友的暖屋派对,虽然每次都只能叫两个人,让大家蜷局在小小的客厅矮矮的板凳上,每次因为有辣椒酱,烧菜变得很美味。或许正是因为地方小,四个人的聚餐人数气氛都刚刚好。 室友常取笑我不规律作息,不认真吃饭是光合作用的植物,只要带出去遛遛浇点水便很好养活。开始他带点讽刺,后来他默不作声的每次做饭、吃饭都叫上我,但是还是一边吃一边取笑自愿当植物,黑眼圈斗大的我。我没心没肺吃着别人做好的饭菜还嘴贱的说烧的不好,其实我被买菜做饭遛狗的柴米油盐暖化了,我也一直觉得那些我吃过的味道不会因为时间过去了而忘记,它的模样或许变得模糊不清,可是一旦再吃到,回忆过往,会想洪水猛兽一样一口把你吃掉,连骨头都不剩。 2013到2014的跨年,班级聚会的时候,我拉着室友陪我打麻将,五点多的时候,我穿上我蓝色的女巫大袍子,他穿着羽绒服一起回了蓟门里,一月份的北京太冷,他说北边的屋子太冷,可不可以在东北的房间歇两个小时,我默许了,也知道了一件事情。 这下半学期,我变得很爱喝酒,不,是买醉。酒开始发挥作用的时候,它微微熏熏,就恨不得拿起伏特加开始蒙头喝,我真正喝醉的那一次不是长岛冰茶也不是伏特加,是清酒。清酒配《布达佩斯大饭店》,后来我断片的喝醉,什么也不记得,早上起来的时候,身上青青紫紫、头发上粘着西瓜呕吐物,而我却什么也不记得了。室友说我头重重的撞在地上,倒在呕吐物中,人像死了一样睡在地上不肯动弹,他好不容易抱起我,好不容易把我头上的西瓜慢慢擦掉,过一会我又滚到了地方,他就像西西弗斯一样照顾我彻夜……他从此再也不吃西瓜,我再也不想喝酒。 这一年,或许发生了太多。 对了,蓟门里的房子有个阳台,可以看到学知桥和电影学院,宽宽的马路上的车流和一片绿色。可以听到楼下94路、304路、375路、21路……开往公主坟、牡丹园、西直门、北京西站…… 2014.7.28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