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跟任何人都聊得来》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跟任何人都聊得来》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7-02 05:5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跟任何人都聊得来》读后感精选10篇

  《跟任何人都聊得来》是一本由迈克·贝克特尔 (Mike Bechtle)著作,九州出版社·阳光博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24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跟任何人都聊得来》读后感(一):核心价值很小,阐述其观点不够明确

  这本书封面采用吸引眼球的《高效能认识的七个习惯》的作者来做引导,可见其不够自信

  聊聊作者的实际内容和观点,有些还算认同,但过于理论,把篇幅拉大,并不能让你通过自修来了解沟通关键,此书很多观点引用没有把出处写明,没有出处也就无法根据这本书进一步观点以及整理更多有价值知识,所以此书就是鸡肋了。

  先说作者观点:

  开篇,作者综合概述本书的核心观点——把别人放在心上。

  何为真正的聊得来,要想聊得来,一定要重视别人,充满好奇充分了解对方,你也就越自信,以对方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学会提问

  就刚才的阐述,我们一一看看作者是如何讲述跟任何人聊得来的真正原因

  1. 坚持自己个性,并了解自己,坚持个性显得更有趣尊重社会存在的差异性,另外作者给出一个实验——内外向性格测试,外向型性格占多数,教你如何沟通的书籍一般都是写个内向型人看的,另外还提到为什么别人家草坪就是好看,跟国外的月亮圆一个道理

  2. 为什么听不懂和说不清挑战我们心中的假设。其实这两章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作者用听不懂和说不清来阐述我们在沟通中遇到的最根本问题,我们都存在语言过滤器,对自己感兴趣的会自动捕获,而不感兴趣的会自动过滤,要么是只是一个人在说,一个人根本没有在听,一个人在听,一个人却又表述清楚,这两个问题涉及两方面,如何阐述一个问题?这我还是建议大家去读《如何提问》,另外作者提到如何倾听,并阐述了一个非常认同的观点,大多数的书都在讲述如何提问,却没有一本书能教你怎样聆听别人的观点,怎样进入到对方的思维中,而不是运用各种假设来佐证你听懂了对方。假设会让你以自有的思维模式考虑对方,假设只是凭经验的一种产物,然而误会也是从假设来的。另外,我们是思维固有模式会决定行为模式,这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也有阐述此观点,固有模式会使你陷入死胡同,所以需要时常审视自己,并敢于直面自己固有思维,以解决问题的态度去跟自己内心对话,找出问题所在

  3. 找到共同兴趣点,让自己变的更有趣。如果你想跟别人聊天进行的更顺利,那就试着了解对方的兴趣爱好,并抛出一些对方感兴趣的问题。自己在阐述自己兴趣的同时,更多的个性也很重要。不要只谈论自己,保持一颗好奇心

  4.学会从他人角度出发,学会倾听,别人才能聊得开。其实这两章,《倾听术》是不是更好阐述这个观点,作者的观点,之前已经表述,这里不再赘述,《倾听术》还没看,给不出什么理解,只能mark这里。

  5.学会提问,别人才能聊的透,压力,一种积极的沟通力量。作者最后提到,不要在交流中显摆自己,多给对方显摆自己的机会。另外就是,多提一些开放话题,少提一些封闭式话题,例如现在几点了?就是个封闭式话题,确切而又直接就回答了。开放式话题,更多是从对方角度引出一个思考,而不是直接回答问题,可以以一个封闭式话题为开局,但后面主要是开放式话题展开联想和大家都处于共同思考状态,举个例子:如果你想去国外留学,准备去什么样的国家,哪些是你考虑的因素呢?压力,有句话作者说的比较认同,当你有压力的时候说明这件事情值得做,有价值,当然也有逼不得已的时候。

  6.如何应对棘手的交谈,交谈战胜拖延症。这两章作者只是阐述了一些情况,给出的回应也都很模棱两可,建议去看NLP相关书籍更好。

  7.学会记笔记、为人际关系加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沟通技巧。实则是客户关系管理的观点,另外网络沟通,或者叫非见面沟通的一些技巧,当你不能见面的时候在语言上要更多的运用一些技巧,例如措辞和语气

  总结:此书内容不多,很快就能读完,但实际操作内容极少,也没有太多观点的扩展,所以其深度广度只能是读读阶段的阶段了。

  《跟任何人都聊得来》读后感(二):6# “聊得来”哪有那么容易

  这本书是本目录书,期待把所有沟通方面都面面俱到,但是每个方面都浅尝辄止,没有说透。

  摘出来具有提醒意义的有:

  1 四个关键要素

1 坚持自己的个性,让自己的独特之处发挥作用 2 准备越充分,你就越自信 3 永远对他人好奇4 学会从他人的思维角度出发,真正在意对方

  2 如何做准备

  记得Professor Kim说过,“Behevior is a function of personality and situation.”

  这本书也讲了从三个角度来为交谈做准备,

  * 将注意力集中于自己:两份“电梯演讲”式的自我介绍,一份包含工作,一份不包含工作;

  * 将注意力集中于对方:对方的兴趣、爱好、生日、观点及背景信息等;

  * 将注意力集中于所处的环境:大的环境,如头版头条新闻事件等;小的环境,如行业新闻;

  3 如何让好奇心派上用场

  好奇心就是从不同角度观察常见事物。好奇心在交谈前、交谈过程和交谈后都会有所受益。

  假设:所有和你交谈的人都知道一些你不知道且很有趣的事情,而这些事情都是宝藏

  4 没有真正完美的交谈

  交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无法控制对方的言行,这不仅和你的表现有关系,和对方的表现也有很大的关系。对于销售人员而言,被拒绝是他们工作的一部分。他们从被拒绝中学习,这样以后的努力才有方向和根据。

  《跟任何人都聊得来》读后感(三):内向者的福音:跟任何人都聊得来

  我觉得我属于内向的,可能我所从事的是“宅中之最”的设计,但读完一遍后完全没有感觉,很迷茫,还是不知道要从哪里改进。后来我又看了遍,理解为,这本书并不是教你怎么从内向者变成外向者,而是告诉你内向者是属于哪类人,内向者并不是不够好,内向的人往往更善于倾听,更善于从对方的思维角度出发,从而获得更多的信息和信任

  其实我相信大家都有看过很多这方面的书籍和学说,其中罗列了成千上万的建议和技巧,所有这些交谈技巧都离不开交谈之道:真正的在意对方,将对方看在眼里、放在心上。在本书中,贝克特尔将有效人际沟通的精髓概括为5方面:

  1,坚持自己的个性,让自己的独特之处发挥作用;

  何为内外?何为外向?通常情况下理解为交谈有困难人称为“内向型”,而一分钟就能说一箩筐,很难停下来的人称为“外向型”。其实并不是如此,现在的定义则是“内向型”是指那些通过独处就可以获得能量的人,他们并不一定很害羞,但是在和一群人相处后,他们更需要个人的空间。“外向型”是指那些通过群体交流获得能量的人,他们倾向于通过交谈来思考,人越多,他们越是活跃

  2,事先做好准备,准备越充分,就越自信;

  一般来说,很少有人会为日常的交谈和会面做准备,交谈不顺畅时,往往弄不清问题在哪里。想一想,你对他们有哪些了解,比如说:他们的兴趣爱好、生日、观点及背景信息,可以向熟悉对方的人询问,如果对方是公众人物,也可以上网搜索到一些信息。这样的话,你在和对方聊天或者讨论问题的时候就会有底气或者更自信了。

  3,永远保持一颗好奇的心,千方百计让自己变得有趣;

  我们最好每天花一些时间浏览新闻的头版头条,了解人们可能谈论的事情。还有任何可以开阔我们视野的信息,我们都可以去尝试,对于交谈来说,充满好奇的人往往都是“沟通达人”,越是好奇我们能够谈论的话题越多,这并不是要我们对各个话题都精通,我们没有必须成为各个领域专家,但是每个领域略知一二,你就可以成为一个有趣的人,所以平时要多留意收集信息,你与对方的“共同话题”越多,在对方看来,你就显得更为有趣。

  4,学会倾听,真正对对方的话题感兴趣;

  上帝给了我们两只耳朵,一张嘴,因此,我们应该按照这个比例使用,只有真正学会倾听,对方才能聊的开,话题才能够不断深入。比如,我一朋友找我聊天,她就一直在说她男朋友如何如何的不好,我听到这样就忍不住打断她说直接分手,或者给她俩巴掌,然后我朋友就不干了,她其实就是想倒倒苦水,并不需要我们的任何意见和建议,这个时候我们只要扮演好倾听者角色就行了。

  5,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永远从他人的思维角度出发,真正把对方放在心上。

  在和别人沟通的过程中,千万不要显摆自己,非要让自己看着很优秀,一个资深的谈判专家说过,自己少显摆,多给对方显摆的机会,这是人际沟通的不二法宝。如果我们真能够学会从对方的角度出发,真正在意对方,理解对方,即使沟通技巧不那么娴熟,也完全可以取得良好效果

  不管我们是偏向于内向的,还是偏向于外向的,这都不是错误。我们越是煞费苦心改变自己,越是努力让自己变得面目全非,就越会感觉沮丧,做最真实的自己,能够自如的表现自己的性格特点,能够在交谈中放松欣赏他人的独特之处,那么真正的沟通就已经开始了。

  《跟任何人都聊得来》读后感(四):态度为先,技巧跟上

  把对方看在眼里,在意对方,明白沟通的重要性

  与其考虑能不能良好沟通,不如先让自己对对方感兴趣;

  打破固有压力和假设,沟通是多方责任,交谈是共赢,不要以为只有自己尴尬

  寻找双方共同点,深挖一个最有可能有共同之处的话题;

  有趣、不自我,站在对方角度,对争议多方面考虑,考虑双方立场,退一步再进一步

  有干货,要分享阅历、“朋友”的故事);

  固执强硬、爱指责的人,下次或许没人会想和他说话;

  对对方感兴趣,倾听、提问。

  处理矛盾策略

  冷静、不耍脾气

  缓和气氛休息一下、一起出去喝个茶、讲个笑话

  对争议多角度考虑

  肯定对方意见(退一步),然后恳诚说出己方考虑(进一步)

  讨价环节

  对那种蛮不讲理胡搅蛮缠的,冷处理。

  《跟任何人都聊得来》读后感(五):内向的人可能是更好的沟通者

  一个普遍的观点是,外向的人更适合类似销售这样需要做大量沟通的工作。但是在阅读完这本书后,我个人更倾向于认为,外向的人容易获得与他人的沟通,而内向的人具备做深度沟通的能力

  作者在书中对内向的人和外向的人进行简单的概括,内向型是指通过独处获得能量的人,而外向型则通过群体交流获得能量的人。但其中有一点是,内向的人并不一定就是害羞。在很多情况下,没有人是绝对的外向或内向,一个人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点在不同的环境和人群中会有呈现出不同的面向。

  根据日常观察,做得最好的销售并不是滔滔不绝的,相反,是非常善于倾听的。倾听是一项很重要的技能,但是我们接受到的关于倾听的训练很少。在学校或者职场,得到最多的训练是如何去做一个好的表达者、沟通者,共同的特点就是不断地去说,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意见成为一条隐蔽原则,这个原则是零和博弈,而非双赢

  这本书所谈论的问题大致分为这么几个部分,首先开宗明义地指出个性的差异是良好沟通的前提,打破了人们对于良好沟通者所须具备的特点的成见。尤其是对于内向者,认同自己的个性并在此基础上去建立对话,才是良好沟通的开始。

  其次,对沟通前期可能存在的心理障碍做了扫清,并教授如何去找到共同的兴趣点来开启一场对话。

  第三,指出倾听是良好沟通的基础,否则沟通就沦为为自说自话。同时,倾听也为提问奠定了基础,毕竟一场谈话不可能只是谈谈爱好和天气口水话时间,而是需要向深度推进的,不听清楚对方谈什么,了解清楚对方的需求,则不可能提出直击要害的问题。提问则是将谈话推向深度沟通的必不可少的一环。

  内向的人可能是做深度沟通的有效推动者。因为不急于兜售观点,说服对方,更倾向于倾听,并且擅长思考和反省,这些特质反而能够成为达成有效沟通的特质。这本书的一个突出亮点是,这是一本内向人写给内向人的有关沟通的书,它矫正了通常所见的那些沟通书籍中的偏见,如总是暗示你内向是良好沟通的阻力、你需要能说会道才能做好沟通。

  现代工作的一个特点是专业化加剧,它所带来的一个必然结果则是需要大量的人力协同,而协同工作则必须建立在沟通的基础上,一个组织或者机构才能正常运转起来。沟通力不仅仅是销售、公关人员的专利,当然这类工作人员对沟通力的要求会更高,缺乏良好沟通力所需吃的暗亏估计很多人都了解或者经历过,譬如干了活儿、做出了成绩却无法让老板全然了解,做了很好的方案却无法让客户领会到其中的好处而结果是客户坚持要选择很low逼的那种方案。即便是领导,如果缺乏有效的沟通力,光凭借一点职位的权力也无法调动其团队工作能力达成预期的结果。

  此书应算作是沟通学方面的入门书籍,至少读过后会让人知道该怎么开始一次良好的对话。但对于深度沟通,此书着力有限。

  最后八卦一下一个个人的观察,在财务行业里,土象星座的人偏多,尤其金牛座,在公关行业里,火象星座的人比较多,尤其狮子和射手。这并不是什么规律,但确实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自己琢磨了一下其中的缘由,大致是财务这项工作要求从业者必须细致,这一点土象星座的人具有优势。而在公关行业里,multi-head task的情况普遍,对执行力要求高,同时需要较强的沟通力,甚至会比较aggressive,因此具有较强控制欲的火象星座成为这个行业的主力人士。当然,这些只是观察与推测,不具科学性。

  《跟任何人都聊得来》读后感(六):读书笔记

  没有找到笔记在哪写,就先写在书评里吧。

  序言是总集篇。

  总而言之,自己少装,多让别人装。把对方放在心上,抱着在意对方的态度去聊天。其中大约分4条:

  1.坚持自己的独特之处,让它发挥作用。

  是你的个性和独特之处让你变得与众不同,更有价值。

  2.充分准备,以保持自信。

  胸有成竹,意在笔先,这个好难啊。

  3.永远(对他人)保持好奇,保持有趣。

  记录走过的每一步,这样就可以随时回头看看,让自己更自信。

  4.从对方的角度出发,真正在意对方。

  满足对方所需,对方才会更愿意与你交谈。

  另外,作者指出,没有谁是天生的沟通达人,练习造就完美。

  第一章坚持个性

  作者一开始就指出,差异越多,新话题越多,谈话内容就会越丰富,这确实是我的一个认识盲区,但是这应当建立在彼此互相感兴趣的前提下呗,不然就没有意义了。

  下面,作者提出了几个点

  1.人人生而不同

  2.差异造就美好

  3.差异让交谈更有趣

  在下文中,作者重新探讨了内向型人格和外向型人格,并作出了与传统意义上不同的定义:

  内向型指那些通过独处就可以获得能量的人。(并不一定是害羞)他们需要个人空间,倾向于在内心自我反思和深思熟虑。开口之前先思考。内向型通常会有以下的困扰——不知道别人如何看待自己;不知道如何表达妥当;说话时会结结巴巴;不知道如何开启交谈。

  外向型指通过群体交流获得能量的人。他们倾向于通过交谈来思考,人越多,越活跃。交谈中能够很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有时过程中的观点会略显浅薄,当然最终会得到更好的结论。外向型的困扰——为什么大家有时候不赞同自己的观点;感觉交谈很无聊;为什么身边有些人看着很不安;难以理解少言寡语的人。

  内向让交谈更有深度,外向则更有行动力。我们应当认识自己并保持自己的独特性而不是羡慕别人。

  “赞美自己的独一无二”是通往良好人际关系的大门;另外在这条路上,只有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进,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

  第二章的题目是了解自己

  在这一章的开始作者指出,有效沟通的第一步不应当是各种技巧,而是了解自己的个性,然后找到适合自己的建议,这才是沟通的坚实基础。

  自测结果是38分,刚好是一个最中间的超级纠结的分数啊。

  最后作者说道,关键在于不要模仿他人,而是自我学习和成长。

  第三章提出了“词语过滤器”的概念,不同的人对同样的表达会有不同的理解,每个词语在经过不同的过滤器后就有了不同的意义。(这代表对方所理解的永远跟我们想表达的意义存在偏差)过滤器同样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采用不同的“过滤器”会导向不同的沟通结果。

  试图猜测别人的观点会产生假设,也就是产生一个过滤器(成见?)。(让我想起福尔摩斯说过的推理不是瞎猜,瞎猜是最恶劣的)

  基于事实作判断,对于有疑问的事就作为疑问来处理,不要预设立场先入为主。改变能改变的,接收不能改变的。比如“别人都自信满满,偏偏我不是”→“我确实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可能他们并没有看上去那么安适”(事实上大家都像是游泳的鸭子,看上去平稳地向前滑行,其实水下都在拼命地滑动双脚);“要想交谈顺利,就得让别人喜欢我”→“别人怎么想不是我的责任,我只要做自己就行”(如果我能做真实的自己,对方就有机会回应这个“真实的自己”);“一定要掌控谈话”→“交谈的方向由交谈的双方共同负责”(如同下棋,双方都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非常有意思的比喻);“我如此少言寡语,根本无法顺利交谈”→“我要了解适合自己性格的有效交谈技巧”;“得准备很多话题才行”→“我要仔细倾听对方,了解所谈的话题”(交谈中,挖掘和拓展比准备更重要)。

  是时候做出选择了:分析自己的个性,学习人际沟通的技巧。

  第四章

  “真正的交谈在第一句话之前就已经开始了”,然而通常情况下,通过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得到的疑虑、预判和假设都是不正确的。应当把自己对于观察的解读和真正的观察分开。

  作者对假设:“我不想贸然闯入”(说不定她也很无聊呢);“他们可能不喜欢我,或者觉得我无趣”(对方也是这么想);“他们比我更自信”(她跟你一样);“对方单独一个人站着,是因为她喜欢这样”(事实上她只是在等待);“我不了解他们,因此,我不知道他们喜欢谈论什么”(你需要一写工具,来探索新的领土上的观点);“如果我们交谈不愉快,我会觉得很挫败”(并非每次交谈都要多么了不起,有的人只能泛泛而谈,而有的人则可以深入交谈,了解彼此的生活)一一进行了驳斥。

  交谈的目的并非向对方炫耀你有多么聪明,而是在两人之间建立起联系。交谈的结果并不只是说明你优秀与否,同时也是对于交谈另一方的反映。

  我们总是按照自己的观点理解生活,则有两个问题:觉得自己是对的,而对方是错的;认为对方跟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是一样的。问题一会让我们试图让他人理解自己,但我们的目的并非要改变他人的思想,而应当是理解他人。问题二则会导致此人之药,彼人之毒。如果忽略了对方性格的独特性,有效交谈就会困难重重,甚至难以进行下去。

  第五章。在交谈中过于注重自己或对方都不利于交流的进行,以共同的兴趣点为基础,探索每个圆圈中的未知,才是最好的选择。以自身为基础,对对方进行探索,发现共同点,展开美好的交流。

  交集的美好之处:1.会有更多可以讨论的内容;2.压力可以得到缓解;3.交谈会更加刺激。学着了解对方的观点,学着不去猜测,学着毫不设防、开诚布公地聊一聊。

  第六章。样样都通比一门精通更重要,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这句是我自己加的),注意搜集信息,让自己更加有趣。

  事先做好准备:将注意力集中于自己(自己的概况);将注意力集中于对方(提前了解对方,所谓知己知彼);将注意力集中于所处的情境(话题不要太跳,keep safe)。

  开场白最好基于之前的话题,并基于对方的角度:1.不要一开始就抛出自己的观点;2.不要一开始就对他们的观点品头论足;3.针对正在进行的话题稍作评论(几近废话地)即可,以吸引他人注意;4.坦然(该走就走);5.不要说讽刺性的话或谈论容易引战的话题;6.专注于“此地”、“此刻”。(这个价格很便宜啊,哪儿能买到?你们都在说xx地的事情,你们都住在那儿吗?)

  《跟任何人都聊得来》读后感(七):内向人的相处之道

  3.5⭐️:偏内向人如何和别人相处。

  主要内容可以用书里一段话概括:“●认识到自己的性格和脾气。 ●接受自己的独特性。 ●发挥自己的独特性,并以此为基础,和他人交流。也就是说,要从自己的长处出发。沟通力的提升需要循序渐进,从审时度势到相互陪伴,从事先准备到仔细观察,然后是进展的评估,最终达到成功。”

  其他有启发的点:

  1.交流核心不在于技巧,交流之道在于真正把对方放在心上;

  2.“内容提供者”➡️“内容开拓者”相对应地,“封闭式提问”➡️“开放式提问”;【封闭式提问即回答“是”“否”的提问e.g.“你吃午饭了吗?”➡️“你今天中午吃得什么饭啊?”继而又有“你觉得味道怎么样?”“你自己做得吗?”……】

  3.保持好奇心【好奇心带来和别人交流的欲望】

  4.交谈是可以事先准备的,交流能力并不是天生的,是可以锻炼的。“威廉·格拉瑟在《事实疗法》一书中写到,每个人都深受过去经历的影响。成长的环境和过程、他人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今天的我们。不过,他认为即使每个人在一定程度上都是过去的产物,但依然有选择未来的权利。如果我们选择一如既往地走下去,那么一切都不用再归咎于过去,因为这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所以性格并不是不去和别人交流的借口,更何况性格是可以改变的】

  5.对于偏内向者交谈时容易出现的紧张压力等问题,简而言之就是划清影响力边界。【交流是人际互动的过程,你只能控制自己这一方,不能控制对方的反应和这件事的结果。因此,担心别人的评价交谈的结果都是无用功。对方对于你的影响也是一个“你授权对方来影响你”的过程,如果你不希望这种影响发生,那就不要授权,即任何时候你都有主动权。】

6.书里一个“你善于倾听吗”的自测,条条中枪

  《跟任何人都聊得来》读后感(八):嘴巴的问题,耳朵来解决(安静的力量)

  作为一个骨灰级的内向者,我从小就羡慕那些侃侃而谈的人,他们好似天生就具有魔力,可以跟任何人都聊得来。不过,我从来没有兴趣去翻看沟通学和口才学之类的书籍,因为我从来不相信,一本书可以改变一个人。

  直到遇见这本书。

  打动我的还真不是作者的身份,史蒂芬柯维公司的高级顾问,因为即使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种风靡一时的书,我都没有兴趣去翻开,更不用说团队成员了。至于“最受世界五百强企业的沟通课”,这些个光环对我这个年龄人来说早已失去了意义。

  真正打动我的是“写给内向人士的沟通书”,以及文案中的一句话——

  跟任何人都聊得来?内向的人也可以?

  是的,内向的人往往更善于倾听,更善于从对方的思维角度出发,从而获得更多的信息和信任。

  做了这么多年的内向人士,还是第一次听说,在某些方面,内向人士更具优势!

  于是,平生第一次看起了沟通学书籍。书的字数不多,每篇文字都简单明了,这或许是跟作者本身是培训师有关。读完之后,有三点让我印象深刻——

  一是内向和外向的概念。一般认为那些有交谈困难的人就是内向,而那些一分钟能说话一箩筐的人就是外向。其实事情并非如此,我们需要重新定一下概念。 所谓外向,就是那些通过独处就可以获得能量的人,他们不一定很害羞,但和一群人相处之后,他们更需要个人的空间。外向型是指那些通过群体交流获得能量的人,他们倾向于通过交谈来思考,而且人越多,越活跃。其实,这两者并无优劣之分,只是获取思考能量的渠道不同而已。

  第二点,在移动互联日益进展的今天,面对面的交谈显得更为重要。科学技术可以成为沟通的有力工具,但是它无法替代交谈本身。因为——人际沟通中只有7%的信息是靠有声语言传递的,其余则通过语言、语调、肢体语言。电话交谈中看不到肢体语言,因为语音语调、词语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社交网络中,我们能利用的就是那7%的文本信息。

  第三点,人际交流真正问题在于,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观点理解生活。很多心理学家都说过类似的观点,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只是程度有所不同而已。在这种思维模式之下,会产生两个潜在的问题,从而让人际沟通困难重重。这两点是:(1)我们总是觉得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我们大多数人都坚信这一点,试图让对方按照我们的方式理解问题。(2)还有一点也非常相似,那就是我们总觉得对方和我们看待问题的方式是一样的。

  最后一点最有趣,就是嘴巴的问题,要用耳朵来解决。怎么说呢,就是人际沟通最重要的不是说,而是听,只有听得进、听得懂,才能真正的聊得来。 作者幽默地借用了上帝造人的故事:上帝给了我们两只耳朵,一张嘴,我们也要按照这个比例来使用才好。

  挺有意思的观点吧。 其实,想来也是如此。日常生活中,总会有些人让你有如沐春风之感,也有一些人总是让你不怎么舒服,其实前者大多属于智慧的倾听者,后者多属于那些心中只有自己利益的侃侃而谈的人。

  真正的沟通达人往往是善于倾听的人,这样的人更容易进入我们的内心,隔阂和陌生会自然消除,也会顺其自然的成为朋友,也就不存在什么沟通问题了。因为沟通是陌生人之间的事情,朋友之间只需要交流就可以,也许是一个眼神,也许是一个动作,更多的是一份耐心的倾听。

  内向者们,再也不用担心了。只需听从上帝的本愿,多用用自己的耳朵就可以了。

  还有,那颗安静的心灵。

  《跟任何人都聊得来》读后感(九):做一个自信的内向患者

  首先声明这本书我并没有读过,但却在过去的很多年中,深受此类烂书的荼毒——一上来就跟你说:你要有自信,第二句:没有自信也要装作有自信的样子,在此省略一句已经骂出声的脏话吧。

  因为上面的原因,我写了这个没有读过的书的书评,其实想说的是看了下面很多人的评论、感受,很多人表现出对能和陌生人聊得来表达出的向往,对内向性格深深的失望,其实。。这并不是你内不内向的问题,因为你本身就是一个自卑的人,导致你内向了,因果不可颠倒!

  现在来说一下内向性格,我自己就是个内向的人,虽然我现在从事销售的工作,可我仍深知自己的内向,也不觉得这样的性格让我做不好我的工作。只不过内向的人更多的时候倾向于面对自己的内心,他们有更多的渴求是向内的,并且可以通过内在得到满足(意淫也算是一种啦),他们喜欢去想象,去自己探索,去找到答案并以此为乐。比较外向的人,他们更多需要通过与别人的交流来得到快感,得到满足,他们的触角伸向别人,从中找到任何不同的、有趣的、意外的感官,并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出所谓“与任何人都聊得来”的“本领”,话说回来其实大部分人都有这样的本领,只不过对象不同罢了。

  题外一句:知道教人成功学的人为什么成功了吗?他只不过想把书卖给你而已!

  《跟任何人都聊得来》读后感(十):书中提到的实用沟通技巧

  沟通技巧和步骤

  - 要有自信,至少显得有自信;

  - 坚持自己的个性,让自己的独特之处发挥作用。

  - 事先做好准备,平时多留意收集信息;

  - 千方百计让自己变得有趣;

  - 学会倾听,真正对对方的话题感兴趣;

  - 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永远从他人的思维角度出发,真正把对方放在你心上。

  当加入新的群体时

  - 一开始不要谈论自己,这样会显得很自我

  - 一开始不要评论他们的观点,深入接触之后再进行评论

  - 对于大家正在讨论的话题,稍做剪短,避免武断和有争议的评论

  - 一开始不要对工作,运动,健康,政治或宗教评论

  - 选择符合当时情境相关的开场白

  - 你是怎么认识主持人的

  - 你们彼此都认识了吗

  - 你们是怎么到这的

  - 集中注意力到此刻,屏蔽周围发生的事儿

  如何传递正向的信息

  - 根据对方说谈及的内容提问题,然后听他们回复,不要思考接下来你要说什么

  - 学着有意识的屏蔽周围环境中的一切

  - 朝喊你的人挥手示意稍后过去,或者邀请进来

  - 保持目光接触

  - 全面调动你的感官系统,眼睛,耳朵,内心和思维

  - 时不时点头,让对方知道你在认真倾听

  - 不要插话

  - 不要害怕沉默,等对方开口

  - 如要评论,要与对方说的内容有关,简要说一下对方的观点,再加入你的

  - 重述你所听到的对方的话

  在交谈中,我们要注意

  - 注意对方说了什么,而非关注自己的感受

  - 交谈顺利是需要花时间的

  - 认真准备

  - 交谈成功,不要独揽功劳,交谈失败,不要独自承担责任

  在群体交流中,要注意

  - 先从小范围开始

  - 活动结束后,回顾你的表现 一次就够了

  - 不要将自己和在场其他人的表现对比

  交谈中遇到糟糕的问题,和处理方法

  - 有人和你意见不统一

  - 不要试图改变他人的想法,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以谦卑的态度去回应。

  - 这么看问题是挺有意思的

  - 我一直都和你的想法相反,你是第一个这么看待问题的人,我想听你仔细说说你的想法

  - 有人比较粗鲁

  - 采用冷静的方式回应,实在不行,选择离开是明智的

  - 你真的想要用刚才那种方式给他人留下印象吗?

  - OMG

  - 恩,这真是让人不太舒服,我觉得你应该不是有意这么说的,对不对

  - 对方很生气

  - 仔细倾听,考试他们的感受,化解他们的情绪,不要让自己的情绪被感染

  - 你对此态度强硬,是不是?

  - 遇到不适合的幽默

  - 提醒对方但是不要他受到被责备的感觉,如果不领情,直接离开

  - 哦,这个有点尴尬,我觉得我们可以换个话题,或者换个时间再谈

  - 对方不断批判你

  - 不能直接忽视,不要假装没有发生过,不要为他们的行为找借口,不要以牙还牙

  - 相反,要保持冷静,仔细考虑为什么他们要批判你

  - 我真的想知道你为什么会如此情绪激动,你能否告诉我,你对我的处境有什么样的看法和担心呢?

  - 有人频繁抱怨

  - 选择恰当的时机好好聊一聊,问问他这种消极悲观态度会给他人带来什么影响,对人际关系会有什么损害

  - 有人给你施压

  - 简单温婉的回答,不谢谢,我不打算参加

  - 有人喋喋不休

  - 要么借机离开要么抓住他的内容提出新问题,换话题

  - 你的观点很棒,这让我想起了。。。

  - 有人经常插嘴

  - 请等一下,让我把我的想法说完再转换话题

  - 稍等,如果我没有说话,一会就完了,请让我先说完

  总结来说,有效的提问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提一个封闭式问题。

  - 然后选择新闻采访使用的开放式问题:谁、什么、哪里、什么时候、怎么样、为什么。

  - 仔细倾听对方的回答。

  - 重复。

  体面的结束交谈

  - 转移话题,如果交谈中有人强行将对话处于不愉快之中,你可以转向其他方向从而控制局面

  - 是的,视乎最近有很多类似的让人沮丧的新闻,最近一次你看到的鼓舞人心的新闻是什么时候呢?

  - 想一想交谈中最有趣部分是哪些,回顾一下,然后体面的结束交谈

  - 我之前从来没有跟蹦极的人交流过,我以为自己不会去尝试,但是今天听了你的经历,我觉得太棒了,今天晚上我还想再忍受一些人,所以,我的告辞了,很感谢你和我交流,预祝今晚过的愉快。

  - 移花接木,如果在社交中你已经和几个人交流过,不如充当主持人的角色,让其他人彼此认识,指出他们的共同爱好。

  - 在多人讨论中,如果有几个新人来,会有之前的人离去,可以跟着一起离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