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一岁又怎样》读后感10篇
《三十一岁又怎样》是一本由(日) 山本文绪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三十一岁又怎样》读后感(一):我们想要的、孤独想要的、道德想要的和最后得到的
看完这本书,首先想到的是关于写作者写怎样的文章、怎样写文章、表达怎样的情感和情感怎样表达的问题。这几个问题看似有些绕头,但对于这几个问题的答复的不同,就是一个作家与另一个作家的本质区别所在了。
事实上,人类的情感是存在很大雷同性的,但是表达的方式却是有着千千万万不同的,比如,有些人通过画画描绘心境、有些人通过唱歌释放心情、有些人喜欢聊天,用语言最直接表达情绪,而成为作家的人,大概就是那些选择以文字,以写文章作为叙述情感方式的人中的佼佼者。
写文章其实与演戏有些相似,即作家其实和表演者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撇开那些演技实在拙劣的演员不论,再除去那些演技实在了得的,其实还有那样一类演员的存在,与其说这类演员演技不好不坏,倒不如说他们是“匠气”很重的一类。这类演员演戏的时候情感到位,也够注重细节处理,但总给人“演戏”痕迹很重的感觉,或者说是容易用力过猛。而在作家中也存在着这样一类“匠气”较重的人,倒不是指他们写东西会用力过猛,而是说,他们写东西容易手滑,即每次在写文章时总是会在无意中对“写怎样的文章、怎样写文章、表达怎样的情感和情感怎样表达”做出较一致的回答,那么,既然如此,写一篇文章与一百篇文章又存在什么区别呢?
山本文绪应该就是属于有些“匠气”的作者,宽容的读者也许会称此为“个人风格”,但是“个人风格”又是什么呢?这个观点好像是在《我的名字叫红》里读到的,说的是,所谓的风格其实便是因个人技艺不够完善而表现出的最大的瑕疵。不过,在这个努力要求彰显个性的时代,这句话算是没有什么用武之地,但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是十分有见地的。
在前不久刚结束的上海书展上,曾随手翻阅到一本讲绘画的书,书中提到了画家梵高的作品,作者指出,在梵高的许多画作中似乎都显示出他的素描功底不够,但后文又向读者展示了梵高早期的一些素描作品,其素描技艺精湛,自不必言说。后作者解释,那些看上去素描功底浅陋的作品,其实是梵高为自身“风格”而故意为之。想来,即使是在二十一世纪,想要打造所谓的“风格”,也是要在自身技艺过硬的基础上,而非只是取巧。
除却山本文绪,还有像吉本芭娜娜、青山七惠这些近年来十分受女性读者欢迎的日本女性作家,其作品都颇具心灵鸡汤之效,而高于心灵鸡汤之处,便在于表述上的优势,不像通常的心灵鸡汤一般表达直白浅显,虽有暖心却难撇某些价值观绑架之嫌。
这篇东西说是书评,但却实在扯得太远了些,那么这本书到底讲述了写什么呢?归纳一下,无外乎:我们想要的、孤独想要的、道德想要的和最后得到的。在这里倒也不好把这些点明明白白阐述,只是想说,若你是在好好地过着每一天,体会着“生活”与“岁月”中微妙的情愫,那么这本书与你而言会是一个熟悉的老朋友。而作者所说的“三十一岁”指的是一个挥别过去,重新启程的好时候。
另:比起《现在开始,与自己和平相处吧》这本书的选纸、排版略粗糙。
《三十一岁又怎样》读后感(二):三十一岁该怎样
用一个晚上看完,开始坐在沙发上看,后来躺床上看,看着看着睡着了,朦朦胧胧中做梦了,好像成了故事中的某个女主角,一个人看风景,一个人吃饭休息。醒来的时候有些模糊,不知道自己在那儿,恍惚间以为自己是在日本。
看之前想,就是啊,三十一岁又怎样,年龄只是个数字,这个年龄的人照样可以和更年轻的姑娘一样工作生活旅游交友不是吗?
可看完后,我却陷入了深深的难过。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映射出了我的孤独。
旁观亲友的家庭生活,没有婚姻经验没有育子经验的我竟也偶尔充当他们的导师给予相处和教育的建议;独自去看电影去逛书店,似乎享受一个人的不被打扰的时光;研究菜谱做美食慰劳自己的胃口和心情;每天早晚认真护肤描眉画唇;节假日带着相机出去拍美景和有意思的人。所有的表面,我都风轻云淡。可是很多时候,在看到亲友和自己的伴侣斗嘴嬉戏时我也渴望能有人和自己争论陪伴,很多时候看到妹妹的孩子时我都恨不得把所有的爱都倾注给他们,独自出门的时候多么渴望身边有个人可以一起分享,穿了漂亮衣服却也无人可以赞赏,想吃好吃的也苦于一个人无法点太多。
这个年纪的女人,感情的事或多或少都有所经历。曾经读过的一本小书写到,“在经历过已婚男、渣男和劈腿男之后总算遇到自己的真命天子”,作为一名三十一岁的女人,虽然上述经历不曾全有,但也曾被已婚男表白,遭遇过劈腿,甚至遇到奇葩的人想发展***。回想起来,如书中的各色女子一样,碰到过各种各样的人,但最终还是觉得自己一个人的状态最好。
“这种既像心灰意冷又像无能为力的情绪,让我远离了如同长途旅行般的恋爱、结婚,以及无法预料的人际关系”。时常有人问我为何不结婚,为何?我也是无能为力,似乎没有勇气去面对恋爱和婚姻,没有勇气去和一个人朝夕相处,没有勇气去为一个生命负责,没有勇气去承担自己万一错误的选择而引发的一生的懊悔。
本身是想安慰自己并向其他人宣告,三一十岁又怎样,无奈看完之后,我开始担心,三十一岁该怎样,在这个一年只剩三分之二的时间的时候。
《三十一岁又怎样》读后感(三):三十年大梦一朝醒
这是一本关于片段的故事,交织着许许多多女子的梦,或悲或喜,亦真亦假。
三十,三十一,都不过是梦的计数罢了,也许多,也许少,差别其实并没那么大。
跟大多日本女作家一样,山本文绪敏感而细腻,像是蒙蒙的雨淋漓过院中的龙胆草,拂面的风里都透着清爽。
可是你捧着这本书读了几页,就开始微微蹙眉,疑惑着这股子清新里,怎么就带进了一股子凉飕飕的酸爽?
啊啊,这就是山本与其他人不同的地方吧?她将一段情景描述地如此生动,以至于你不自觉地代入了身边人甚至自己的日常,然后开始暗自期待作者的笔锋会跟你的脑洞重合,谁知道她不是利利索索地给出一个晴天霹雳一般的反转,就是一个干净利落地戛然而止了事。看多了国产电视剧的我们,就像是遇上了插播在电视剧里的广告似的,焦急地要挠墙。每一段故事都嫌太短,每一段故事若是延长起来,许就是一篇惊心动魄的传奇,而隐藏在这些片段里的无限可能性,大概就是它们如此动人的地方吧。
人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它们千奇百怪,栩栩如生,夹带着我们的所见,所思,所想,所感,搅和成一团逃离现实又依附于真实的混沌。
而我们翻动书页,细细品读的,正是山本姑娘展现给我们的,过于清晰的混沌。
我们为这些梦境感动,震撼,因为它们真实直白地过了分,独身啃老的女作家,沉溺在不可说的欲望里恍惚度日的女白领,把过多的注意力倾注在美少年儿子身上的少妇,以及以照料宠物换取生活费和栖身之处的无业女子…….她们活生生地出现在纸页里,带着或长或短的发型,妩媚或苍白的面容,行动坐卧,在31岁这个魔性的年纪里,展现着不一样的人生。
跨过魔性的31慌张回想的某人也许会惊,我曾经那样过吗?
啊啊,这可怕的代入感,可怕的山本文绪。
做梦吧,女人们,这些也许是过去的你,也许是未来的你。
阅完掩卷,深深呼吸,你我还在桌前窗边,可能有一人在侧相伴,可能有热茶温暖指尖,而书里那些女子也不过是纸上的幻梦罢了。
你醒了,开始思考是去看一场电影,还是带着狗狗去散步,或者为明日的工作课业做点小准备。
魔性的31的时刻已经远去,无论未来过去如何,我们总是活在当下。
而山本也许不过是想说,浑浑噩噩30年的女人们啊,不妨在31岁,这个不早不晚的时候,清醒过来吧,去过你自己的生活。
或者好,或者坏,那总是你自己的选择。
《三十一岁又怎样》读后感(四):二十五岁又怎样
前天在网上看到山本文绪的书,昨天就去书店看能不能找到她的书,没想到无意间就碰到这本《三十一岁又怎样》,拿回家后迫不及待地撕开包装就开始读,还以为是随笔集,没想到是小说,但是这小说也是淡淡的文风,每个故事都是娓娓道来,没有什么大的情节波动,只有一些小惊喜或者小温暖,就像我看过的某些日本电影一样,比如《周围的事》,比如《步履姗姗》。
到今天已经读了一半,小说中的三十一岁的女人,或者辞职重新选择职业,或者离婚,或者外遇,或者还未婚仍是处女。虽然她们的身份不同,穿着不同,长相不同,但有一点相同,都是在一般人中性格有点古怪有点宅的人。
我身边也有这样的女性朋友,不急着恋爱,不急着结婚,不急着生孩子,想要过一个人的生活的朋友,其实,包括我自己。前面有段时间我很着急,每晚都睡不好觉,我想我都二十五岁了,我想要赶紧有个人依靠,但我发现挣扎来挣扎去还是自己一个人轻松自在,没有负担,就算找到另一个人,你也不可能依靠他,你必须面对自己的孤独,必须面对自己的浮躁,必须面对自己内心那个幼稚顽固的小孩儿。
几个月过去,我开始习惯一个人的生活,虽然我还是会不时地想起某个人,虽然我还是经常失眠,虽然我还是会忽然就伤感了,但我终于习惯了。睡前看几页书,或者写点小感受,或者听网络有声电台。
是的,我二十五岁了,我要开始新的生活了,你呢?
三十一岁又怎样书评/简单即是幸福,自然即是美好
封面清新得和“三十一岁”这个年龄毫不相关,但就好像作者的心境与“三十一岁”的代号毫无关联。摄影和这本书的风格很搭配,与其说作者想要表达的是自己在“三十一岁”的心境倒不如说是想要表达“一个人”生活的随性吧。对于这本书,甚至可以大胆地不用加上一个年龄限定,在一切的虚伪面前,勇敢地说一句“又怎样”就够了。
第一次阅读山本文绪的文字,不管是封面封底的摘选,亦或是书里的一篇篇文章,可以读出,山本是一位独立的,很有个性的,让人钦佩的女子。她可以不受社会的束缚,把很多在甚至于更年轻的年龄也做不出的、说不了的,全部都完成了,一切都是源于心底的对于社会的生活方式的不满和想要追逐更为自由,更为自我的一种生活心境。这份直面内心和生活的叩问,甚至露骨地让我有些惊讶,因为化繁为简的初心才能收获最真的幸福这一生活哲学早就被人们在社交中淡忘。
我虽然未从这样的文字里感到过温暖或是慰藉,可每次读完一篇总觉得有收获了一些,有了想要继续向前走的力量。
向前走的最好例子就是《旅行》。很多人在生活大抵都被工作所占据,那些地图上勾画的地点到最后都能被一大堆的理由所阻拦而始终未能成行,哪怕是决定了旅行,也忙着策划这规划那的,都是在极度疲惫的状态下出发,然后希望着旅行都按照既定的计划发展一直到结束便是最圆满的事情了。“说走就走的旅行”不是要求你辞掉工作,也不是要求你放弃学业,而是应该像山本这样,不工作时就放下身上的包袱,前往未知的目的地。
可我们总是奢求太多,只能看着轻松的旅行,说着我不在乎的谎话来陪伴自己度过每一个为了房子车子而加班的夜晚,却是无论如何都不愿意用此换取一次渴望已久的旅行。
山本一开始的尝试的旅行方式也是失败的,甚至让人想要发笑,可就是通过一次次的尝试,以及对于生活的观察,还有对于脑中看似不合乎常理的想法付诸于行动的勇气,才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礼券店旅行”
其实这本书里还有无数个类似这样让人羡慕,让人惊讶,又或是让人醒悟的细节,山本在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生活可以是多样的,不是条条框框的拘束,而是简单即是幸福,自然即是美好
:有根据编辑的建议尽量地减少自己的个人感受,可或许对于这样的一本散文集,不参入自己的感受去阅读去写书评对于我来说还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吧。
写于2014.8.18
《三十一岁又怎样》读后感(六):寻找自我与真我
三十一岁,你想象过三十一岁的自己会是什么模样什么状态吗?三十一岁,早就迈过了可以挥霍无限活力与激情的青春的年龄,但是又不及老的走不动老的掉渣无从自理的年限。在这韶华与沧桑的分水岭,历练人生百事之后的渐渐趋于成熟与稳重的年华,你会是山本文绪笔下《孤僻》里面的失业者,还是《车子》里面的失恋者,抑或《夫妻》里面的失婚者,还是《嗜好品》里面的迷失者……
山本文绪这本《三十一岁又怎样》是一本小说集,她的故事平平实实并无半点意料之外的大转折,但是淡淡的笔触之下,波澜不惊的讲述三十一种人生状态,或清淡、或寂寥、或高冷,或温暖的际遇里,总不经意间会发现你我的影子,不突兀,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我们的现实中的种种状态,犹如知音般附耳低吟,絮絮讲述你我的点滴生活。
其中,一开篇就让我沉醉不想醒来。
越长大越苦闷,或许有很多人和我一样有着这样的苦恼。不为别的,现在我最怕别人问的问题是:“妞,今年你都几岁了?”
“……”
“还单着?”
“……”
很多次,我真想向着这些八卦渣子大吼一声:是的,我还单着,我就是你们口中传为笑柄的大龄剩女,怎么样。但这样的尴尬不止一次让我无言以对,恨不能找个地洞,把自己深深地藏进去,永不见天日。
在一个自由的国度,我是不能阻止任何人说任何话,特别是那些不中听的话。但就是这样一个自由开放的国度,让我举步维艰。我不明白为什么国人那么喜欢以年龄来度人,仿佛到了年龄你还未婚嫁你就是个异类怪物,在婆姨那儿被传得不堪入耳的比比皆是。相信很多人和我有同样的遭遇吧,被相亲、被逼婚、被剩斗士……
这样的人生状态一度让我崩溃,仿佛我存在的意义除了结婚生子之外,就别无其他了。搞得我有段时间也在不断疑惑自己:真的就别无其他了?!
诚如山本文绪说的:不喜欢就是不喜欢,我从不祈求别人谅解,也不靠大家生活。我只在觉得好笑的时候发笑。想到这个世界这么简单,我笑得合不拢嘴。
在看似失意中,她依然坚守真我,坚持自我的一种生活态度,就是这么洒然,就是这么自我的一种人生状态,就这么猝不及防地让我找回自己的位置,在失去中寻找自我真意。
不喜欢就是不喜欢,我从不祈求别人谅解。我的人生掌握在我的手中,难道别人的一句八卦,我就要动摇我的信念?
《三十一岁又怎样》读后感(七):回顾自己的三十一岁
非常平凡,非常不平凡的三十一岁女性。
三十一岁,说白了,和二十一岁,四十一岁一样,都只是生命中的某一年罢?
女性的时光或者价值是随着岁月而贬值的吗?
并不这样认为。
正如杜拉斯情人中所写,比起你年轻时的样子,我更爱你饱经风霜的面貌。
有点丧病的受虐狂气息的表达不是吗?
然而,为啥就觉得那么受用呢?
因为他正视了女性除了年轻娇嫩以外的美好。
说白了,世界是多样的,年轻娇嫩是美,饱经沧桑是美,老于世故是美,天真未凿是美,遗世独立是美,长袖善舞是美,多样性本身就很美。
除了主流审美观和价值观以外的可能性,或许正是我在本书中看到的。
又或者作者只是单纯记录了31个不同的31岁女性罢了。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无论什么性别,无论什么年龄。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同样的叶子,也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
31岁之所以作为一个关键线索和人设,也是因为社会主流意识对女性三十岁的刻板映象和抗拒吧。
话说,在国内,31岁的女人真的不容易呢,或许很多已经迫于爱情或者家庭原因而结婚生子,在公司担任中层,现在或许还面临生不生二胎,保不保得住工作等等危机。
国内的31岁又怎样,估计又是另一番光景吧,毕竟没那么多样化了,也是国情所致。
总之书中看到了两个关键性元素,女性,和31岁的女性。这就是我的书评。
《三十一岁又怎样》读后感(八):三十一岁的loser联盟
书里所有的小故事,主人公都三十一岁。说是loser,其实也不算废,只不过是些平常人,又恰好没那么成功的平常人。
这个星期我也三十一岁了,好朋友问想要什么礼物,我说有一本书很应景,恰好讲三十一岁的故事,拿到书后每天午睡前、晚上睡觉前读几篇,不知不觉就读完了。这本书算不上什么鸡汤,主人公们既不坎坷也不励志,平平常常,在三十一岁时遇到一些小事,有一些小改变,如同《深夜食堂》淡淡的调调。
但我还蛮喜欢,我辞去体面的工作已经第五个月了,之前从毕业一口气工作九年,从没想过年纪轻轻不工作怎么生活,然而再没有恋爱对象,也没有中五百万彩票的情况下,就觉得工作已经快从脚底淹没到额头,时间、经历、心情都被占据,干脆裸辞了。之前同住的表妹也回了老家,于是一个人承担起全部的房租,并且没有工作。辞职后的生活先是不停的打扫房间,把多年沉积的不用之物大扔特扔,之后回家看望父母,顺便也见了小时候的初恋,对方已经成了大叔,一些以前很多年都忘了的人事和心情又浮现了出来,原来以为忙,生活变了,什么事都忘了,其实自己并没有和以前割裂。之后开始了一个人的新疆之旅,通过李娟的书和零零散散搜集的信息,已经对阿勒泰和昭苏惦记了很久很久,终于把那些脑海里幻想的远方的故乡,都真实的走了一遍,甚至在昭苏的一天,天山脚下的花海和麦田,产生了如果此刻死去也毫无遗憾的感觉。再之后,回来和朋友办起了工作室,把之前旅行中看到的手工纸设计成了产品,生产了出来,办了一个展览,又卖了一些。再之后,开始复习考研,以前工作的时候就考过,没有考上,但心里十分想上,关在家里学习,又考了一次。
到现在,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是没有固定工作,固定收入,交房租买东西都要盘算盘算,想了又想,整日一个人去菜场买菜,去公园遛弯,早睡早起做饭泡脚,同龄人成家立业带娃的生活离我都非常遥远。可是三十一岁这一年我是为自己生活,为了自己的想法支配自己的时间。活到现在,这最任性的一年了,未来是怎样,完全不知道。如果拿家庭、事业、金钱、成就衡量,也像是个LOSEr,可是就像书里说的,“人生和天气一样,即便能预测,也无法改变生活方式”。
《三十一岁又怎样》读后感(九):迎接明年我的三十一
不是鸡汤,没有讲道理,有的是一个个棱角分明的三十一岁的人,有甩出全款买公寓的小资也有糊里糊涂过自己幸福日子的小女人,看到一个体态臃肿不够漂亮的女人在渴望爱情和结婚,和一个在这个档口离婚重新投奔娘家的人;
我也曾经担心我过了三十岁还没孩子呢要怎么办,我都这个年纪了,我老公没有把房子落在我的名下怎么办,心里发慌,但另一边又觉得要是我现在还是一个人生活,将会少很多琐碎的烦恼也会有更多独处的时间,有想去的地方可以自己攒钱。
书中一个个人物的生活就那么自然的一页页打开,都是三十一岁这个档口,就在这个让人开始焦虑的年龄,却活出了一个自我,不都是成功的人生。其中一篇给我印象深刻的女主人公,辞去体面的银行工作,每天睡觉去公共浴池洗澡,像是要把自己初高中和参加工作后每天不得不在闹铃声中起床所缺的觉都给补回来,起因只是因为在一天累成狗一样回到家却发现浴室没有热水,厨房和卫生间的水龙头也出了问题,一刻间就好比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她没有卸妆就钻进被窝一下睡到了第二天的下午,然后去单位辞去了工作,开始了每天睡觉,睡醒去公共浴池洗澡,不用化妆去路边店吃一碗面....
也许有的人的生活方式你觉得不可取,怕是堕落,可是她是自足的,不紧迫的,在走进三十一岁的时候,还有勇气开始另一种生活,想起一句话:只有自己可以成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