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易中天中华史:秦并天下》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易中天中华史:秦并天下》读后感10篇

2022-03-22 03:32:1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易中天中华史:秦并天下》读后感10篇

  《易中天中华史:秦并天下》是一本由易中天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页数:20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易中天中华史:秦并天下》读后感(一):小贺读书时间--秦并天下

  总算搞明白法治和法制了。有人说易中天的中华史不好看,我说对于一个高中历史50多分(满分150)的人来说,挺好看的。看的时候不费劲,当然看完了也记不住多少。知道个中心思想就行了:秦随灭而秦的那套政治思想(秦制)活了下来,即中央集权。易中天的中华史配合吴晓波的经济史也是蛮有意思的。整本书没怎么说嬴政,一个词评价就是:活该。更多的篇幅在项羽和刘邦,一个莽夫和一个流氓的恩怨纠葛。嬴政灭了封建制改成郡县制,奠定了由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的基石。楚汉之争,老刘赢了,却把秦制的那一套传承了下来。秦始皇焚书坑儒,苛政严律,举国非兵即农,各个都成了杀人机器。独用法家,虽短期内富国强兵,可却不过二世而亡。同样是中央集权的套路到了老刘家刘彻那却行通了,那是为什么?且看下本《汉武的帝国》。

  《易中天中华史:秦并天下》读后感(二):死而不僵的秦制

  今日的中国读书人已经熟知了《韩非子》中所描绘的宋襄公:泓水之战中,宋襄公没有趁着渡河过半的楚军军阵大乱而发起冲锋,相反而是要按照贵族礼法,等到双方都列阵完毕后,再进行交战,最后的结果是宋襄公大败,被后世诸多人所嘲笑,比如毛泽东就曾说过宋襄公是“蠢猪似的仁义道德”。——然而如果查阅史料,似乎宋襄公的看法恰是很多春秋霸主的看法,其对道德礼仪的看重似乎凌驾在了现实利益之上,子路死前正衣冠也许就是对此最好的注解。比如“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在春秋战争中也被大多数人所认可,这和后世的“全民战争”以及动则屠城以示惩戒的做法形成了极具发差的对比。

  正如《韩非子•五蠹》中所言:“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显然,从秦变法直至一领中国开始做分水岭,中国人的整个道德观发生了大逆转——其根本原因,我愿意认为是贵族的消失,导致君权相比于人民的力量而言强大太多,人民几乎没有了可与君权抗衡“第三极”力量的帮助。

  事实上,贵族的存在不仅可以为社会的稳定做出贡献,而且由于大部分贵族其自身受过的良好教育,会对社会的发展起到很多的正面作用。路易十六的妻子玛丽皇后被推上了断头台时,她不小心踩到了刽子手的脚,所以玛丽皇后留给世人的最后一句话是:“先生,对不起。”,不讨论有争议的玛丽皇后的其他故事,从此我们却能看出良好的教养所培养出的良好行为习惯。

  然而随着秦的崛起,似乎这一切都在朝着不可逆转的背离当初美好景象的道路狂奔而去。商鞅变法,直接取消了秦国贵族的特权,生为秦人,要想过上好的生活,只有一个办法:杀戮,凭借敌人人头的数目论功行赏,此外别无他法——这也让秦国变成了杀人机器,而至于文化礼仪——对不起,杀人可并不需要这些。

  想想阿提拉和铁木真对欧亚大陆的文明所造成的伤害吧——还在战国时期时,齐国的稷下学宫内各派学者争论不休,楚国的屈原还在探究宇宙和人类的永恒联系,然而随着秦的最终胜出,这一切都戛然而止。

  事实上,野蛮化确实是在冷兵器时代获得战争胜利的最佳手段,赵武灵王胡服,商鞅搞全民战争,都可以看作是主动野蛮化的行为,而最后在秦国统一六国道路上真正造成最大障碍的,恰恰是赵国,按照史书的记载,秦赵长平一战,秦国国境内十五岁以上六十岁以下的男子悉数赴往前线,才获得了最后与赵国战争的胜利。

  秦始皇始得帝酢,拥有了普天之下最高和唯一决策权、审批权、立法权、司法权、监督权和裁判权,其心理可以说得到了莫大满足,为了保证皇权能够在自家传上万万代,他必须还要继续强化秦政,继续让人民保持原子化的散化状态,严刑峻法加上苛政,让人民看起来似乎沉入了专政的泥淖,并且不得翻身。

  专制的原则是恐怖,专制的目的是平静——孟德斯鸠。

  秦在未统一六国时,想论功行赏,就要上场杀敌,然而等到普天之下莫非“秦”土时,却又无敌可杀了,从此人民只能在秦国高效的行政指挥系统下,庸庸碌碌地为秦修建各种大型国家工程,并从此过上了暗无天日的生活,也许秦朝的快速败亡,也有这方面的原因吧。

  而项羽,我把他看成是贵族精神的一次回光返照,项羽在灭秦后,开始大规模封王,可以看出他心向往的是之前的春秋时期的制度,而且我们也发现他并没有夺取天下政权的野心,所以他最终被野心家刘邦打败,也并不奇怪。

  刘邦在夺取天下后为何依然要实行秦制呢?话说刘邦在当了皇帝之后,他们这一伙“鸡鸣狗盗”之徒依然“本色不改”,在朝堂之上动不动就喝酒吃肉,酒至酣处,就有人拔出宝剑四处乱砍——可待到叔孙通制订了一整套礼仪之后,当正襟危坐的刘邦看着庙堂之下规规矩矩的文武大臣时,不知他的征服欲获得了多达满足,也许从这一刻起,他收复外姓王权力的念头就已经笃定了,而且显然——我们的政治制度再也回不去了。

  《易中天中华史:秦并天下》读后感(三):英雄一世 / 遗臭万年

  秦并天下一直在等电子版的。

  读易中天中华史,喜欢去咖啡馆,之前用ipad,拿支架撑着,边看边做笔记,其实就是摘抄。尤其是百家争鸣一卷,差不多把三分之一的内容手写抄了一遍。完全当教材一样吸收的,因为自己历史知识的薄弱,别说质疑着阅读了,我边看还要边上网查资料才能看懂。尤其是偶尔提及又未详细介绍的人物,看维基百科来扩充的。这书就适合我这样的历史文盲,拿来给自己补充一个框架。也觉得正是最套书的意义所在,普及历史。

  等了电子档等了好几个月了,结果亚马逊买了第八卷:汉武的帝国,却依然没有秦的电子版,就买了纸质版。

  说真的,要不是租的房子小书架满了家里到处堆的书,所以决定尽量买kindle的书,我一定要买一整套。包装精美,纸张有地,尤其是黄色的书封,深得我心。我给客户买了一套,客户喜欢极了。

  读秦并天下天下的时候,我看了《历代经济改革得失》、《中华大历史》等书关于秦汉之前的内容。对秦的政治基础、经济体制、以及内容框架,有了一个粗略的框架了解。所以我读秦并天下的时候,是一种非常愉悦的阅读体验,就跟读郭敬明的书一样有趣,然后还能有所收获,感觉太赞了。学术难得,但幽默风趣的学术更佳,读易老师的书,会觉得他是真幽默,不是网上那些搞笑,而是幽默风趣,这太难得了。这本书里充满了他幽默的彩蛋,让人忍俊不禁。

  易中天有一种士的情怀,内心里向往春秋的那种贵族式的精神。而秦,起源非贵族,可嬴政这样英雄一世却又遗臭万年的人,实在让人惋惜。用历史的眼光看他,技术的落后,所以制度的缺漏,让秦二世而亡。可亡并非就是消失,秦是有继承的-----汉。

  秦汉之争,是历史的选择。

  历史为什么选择了秦、汉,历史为什么走到了这一部。乱世之中,人民的需求是什么,人民在盼望什么,谁能满足人民这些盼望。制度的改变,人心的迁徙,这一切都需要答案,而历史并非能给我们一个明确直接的答案,可历史给了我们一篇阅读理解,它供我们阅读。

  然后,我们自己来参悟答案。

  《易中天中华史:秦并天下》读后感(四):两千多年的起点

  名为“秦并天下”,然关于秦灭六国的内容只有一章。原来题中的秦,指的是秦制,从此开始,天下归一,帝国起航。

  秦国之前,华夏是各个邦国,从不曾合并,因此秦不能叫统一中国,只能是兼并天下。之后的秦始皇废除了封建制,大力集权中央,企图削减各方割据的势力。然而没有封分的奖赏,将相难免缺乏斗志。

  同时苛政的实施,又使民不聊生,终逼得民反。

  汉虽推翻了秦朝,也是继承了秦朝集权社会的制度,从此开启了中华两千一百三十二年的帝国时代。

  楚汉争霸的故事,不知看了多少遍了。这一版本没有惊心动魄的细说详解令人热血沸腾唏嘘不已,只用冰冷无情的归纳总结使人感叹命运的使然潮流的必然。那一个个曾经令我五味杂陈的名字,在千年历史中,终不过是流星划落,至少,曾经闪过。

  《易中天中华史:秦并天下》读后感(五):终究要走上集权的道路

  自越王勾践起兵伐吴之时,一个贵族的时代便开始拉下帷幕,跳梁小丑、鸡鸣狗盗之徒横行天下。至秦末汉初,士随着贵族的消亡也归于尘土。汉继秦制,延续了这个帝国时代,也走向更远。

  集权是必然的,帝国的缔造者本身就是军事集团。军事集团最喜欢的莫过于权力集中和领袖独裁,也只有这样才能克敌制胜。所以,由军事集团缔造的权利社会必然是集权的,也必然将建立和掌握军队当作头等大事,时刻警惕自己靠武力夺取的政权被别人夺走,从而无所不用其极。

  事实上农业民族对集权同样充满了渴望。农业生产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维系社会稳定最简便的途径便是权力,即能够主宰一切、不受限制的权力。唯有这样,才能保护他们不受其他阶级侵犯,不受武力侵扰。而且,农业民族中的每一个人根本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而这个代表同时还应主宰着他们。因为农业民族根本就么有自由、独立、平等的土壤。

  况且,此前的封建邦国制和百家争鸣更是为帝国的出现奠定了所有的基础。

  是非成败转头空。不论是春秋霸主、战国七雄,还是秦末庶人猛士,最终仍是尘归尘土归土,消散于世间。侥幸留于一半张纸之上,为后人晓诸往而知来者。

  《易中天中华史:秦并天下》读后感(六):帝国的必然和必然的帝国

  帝国不是文明的天敌,更不是如狼似虎的灾难,恰恰是文明发展的阶段产物,也是人类自我探索和实践主要选择。于是,中国的两千年封建史的定论被颠覆,也理清了封建制也并不是什么罪恶深渊。

  中华帝国的两千年盛世,造就了璀璨,也造就了悲哀;缔造了辉煌,也缔造了专制。之后一次次外族的入侵,我们都默认统治,甚至欣喜接纳,并一概理直气壮地纳入正史!正是这种宁与强权,不与强盗的思想渊源,让中华文明在冲击中得以延续。

  追溯源头,我们才能明白,该是自豪?自傲?还是自嚎?

  欣赏书中的几段精彩,特此整理,或抄录:

  (一)整理

  先秦思想的发源是有地理脉络:儒家生于鲁,墨家生于宋,道家生于楚,法家生于秦。

  宋在殷商故国上传承,鲁在周公盛世后繁荣,楚则是周王子兵败后携带王室大量典籍、器物、知识分子前来避难的,于是成了华夏文明的第三重镇。

  秦是戎狄之地,开创实用主义的先河,广开才路,法家大显身手,一展宏图。 核心思想就是君权至上,秉承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以及高压之下必有良民!手段必定是严刑峻法和高官厚禄。

  (二)摘录

  这并不奇怪。事实上,商鞅变法后,秦的各级官员便都用法家的思想武装了起来,自觉成为专制的工具。帝国需要虎狼,他们就是“驯兽师”;帝国需要绵羊,他们就是“牧羊犬”。因此,这些人越是对君主忠诚,就越是对人民残酷。秦的忠臣,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酷吏。因为不是酷吏,便执行不了那些严刑峻法。

  (三)摘录

  事实上,自从越王勾践杀死了大夫文种,苏秦和张仪靠诈骗和权谋出将入相,一个时代便已终结。那个被终结的时代充满英雄气质和贵族精神,就像虎和豹;后来的时代却像狼和羊,崇尚利欲和权欲,越来越粗鄙而平庸。

  (四)摘录

  事实上,农业民族更喜欢的也是权力而非武力。权力的滥用虽然也会带来不幸,但破坏力显然小于武力的横行。两害相权取其轻。如果别无选择,农业民族宁要暴君,不要暴民;宁肯臣服于皇帝,也不愿依附于流寇。

  帝国制度,呼之欲出。

  (五)摘录

  秦政即苛政,正如秦制即帝制,这是已被反复证明过的。秦制与秦政,也都是秦主义的现实化。但,帝制和苛政并不画等号,正如专制未必都独裁。有开明专制,有集体专制。西汉初年就是开明专制,唐宋两代就是集体专制。既专制又独裁,要到朱元璋以后。

  读了九卷,读了少了一些新鲜感,多了一些倦怠感。虽然这样我居然读了十卷。

  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历史的细节隐藏在荣华的言语之中,读后觉得没有什么真东西浮于其上。真东西应该是史实上的,而不是观点上的。无论如何,本套书浅了一些,所谓道隐于小成。

  周秦之变是中国历史的大关键,大节点。乃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秦并天下,汉族始旦。写这段历史不仅要华丽优雅的文饰,还要有独到史观与深厚的历史功底与文人的情怀。易中天先生文章锦绣,情怀也无碍,缺少是独到的史观,史学功底更是谈不上。

  当然,历史入门书。纵论现代历史书,或质胜于文,或文胜于质,很难兼二者之美。而放眼古今。也只有《史记》这种书才能“四美具”,但还是“二难并”——即主观性与客观性的问题。

  作者描写的史实有些松散,多抒情少细节。这一卷故事写的不精彩。当然秦并六国、楚汉之争的故事。凡是喜欢的历史的上,皆能如数加珍,读者虽然并不专猎于此。但是其中的故事多能一一道来。

  关于秦为什么其兴也勃,其亡也乎。有几种看法:

  一是《过秦论》所谓,秦亡于“仁义不施。”这是古代的儒家主流的观点:残民、焚书、搞形象工程,天下苦秦久己。

  二是法家制度不行,当然集权制没有问题。问题在于打破了宗法制的亲亲尊尊。法不阿贵,这是法家破坏尊尊。儿子偷羊,老子告发,这是法家破坏亲情。老百姓不喜欢。这话说得没劲,后来的历史证明。无论是忠还是孝,都是儒表法里。说得是亲亲尊尊,抓的“二柄”;。从皇帝们的形状,唐太宗、汉武帝可见一般。法家说的是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奴隶。儒表法里说的是,奴隶内部有等级的。

  这导致尊贵的人犯了法,可以“议贵”;没钱下葬,可以把女儿卖给妓院给老爹买骨灰盒。结果导致为君者放辟邪秽,百姓以为可;为父者卖儿溺女百姓以为风。中国人就是这坏了事,养成了欺负弱者的文化。

  三是秦国并没有完成从殖民的帝国转化成治理帝国。所谓打天下秦国行,治天下秦国不行。秦法是法西斯法律,适合劫掠;不适合经营。

  四、也有说政策是好的,但是太急了。做事一蹴而就,就会出问题。

  五、或曰:秦国对于山东六国的贵族没有效的控制。百姓死不死无所谓。吕政这家伙恨还没有恨到无情,忍没有忍到无耻,没把山东贵族绝了根。遂灭秦族。

  《易中天中华史:秦并天下》读后感(八):秦“并”天下

  秦用了9年的时间灭六国统一天下,然后15年而亡,但却奠定了后面2000年的中国帝国集权制度,的确是历史大事件频发的一段时期。

  读完此书回看书名,觉得“秦并天下”特别好,因为秦不单单完成了中国的统一,其“并”字有更多的引申内涵。先不论“书同文、车同轨”,其在政治上的举措更加重要。

  秦之前,中国是实际意义上的封建社会,靠的是地方自治,但地方自治的前提是小国寡民,如同希腊城邦制,这样社会的隐患也很明显,就是中央政府没有实质的权力,各个自治封国有自己的武装军队,就会产生持续的弱肉强食的吞并行为,所以从根本上,封建是一个武力社会。

  而嬴政所改造的秦朝从过去的分封制,变成了集权制,通过中央任命的方式确定地方官员,改变过去分封制导致的地方统领拥兵自重的现象,其实是变武力社会为权力社会,并最终目标转化成文官治理模式。但是过去为何不能采取这样的政治制度,也取决于天时地利,一方面是秦朝通过武力实现了统一从而具备改变体制的先决条件,另一方面就是生产力的发展是其具备能力修建全国的“高速公路”,集权的客观条件也因此具备。

  所以秦朝的制度是没有问题,问题出现在了政治上,社会演化远没有政治体制改革那么容易,我自己猜测,秦朝农民起义中最长看到的一句话就是“天下苦秦久矣”,为何“苦”?集权统治有两个要求,一是要重法典,重法典是因为外族文化统治中原文化,须重点已平民议;另一个是需要重税负,因为集权统治在当前的生产力条件下,整体的消耗水平要远远大于分封制,国家财政消耗大。加上当时统一时间不久,各地残余的武装力量犹存,复国、复仇之声此起彼伏,因此天下难太平,此外秦二世的暴政更加速了这一过程。

  但是秦为后世树立了典范,其实所有的朝代似乎都在重复这一过程,开国之后先分封,毕竟功臣是要奖励的吗,传统观念下分封土地是最好的褒奖,但是后面就是削藩,从封建走向集权,不同的只是谁的实力更强而已。

  《易中天中华史:秦并天下》读后感(九):易(中天)老师注意身体啊——

  从得知了要在浙江撰写《中华史》全套书的动态后就一直在跟,即使自己的创作并足球活动也很繁多,仍抽时间仔细阅读了已完成出版的第一卷。先不说什么‘粗制滥造’。再不说什么‘刷存在感’,当是这个每部单行本11万字上下的厚度来看,足见易老师的投入。仍会像期待(余)秋雨新著一样期待第二卷,非常享受易老师的笔法。但相信所有从事创作的人都知道,在这上面的消耗同牺牲,绝不比演唱会同奥运会中的激烈来得少。希望这段书评写得还算及时。把《易中天中华史》同《理念的力量》(张维迎)、《尽头》(唐诺)、《独立知识分子》(何怀宏)、《中西文明对照史》(许倬云)......放在一起,还是没有一种坐拥书城的快感。

  易老师新年顺利,身体健康!其实我还以为严歌苓有新的新书答谢会,不然怎么在出入书场时,都能看到她的特写......题外话,蔡大(骏)11月在成都中医院搞得蛮壮观,那‘眼睛’贼大、贼亮。

  《易中天中华史:秦并天下》读后感(十):集权是一种必然

  众所周知,自然界的法则就是弱肉强食,其掠夺手段就是武力的野蛮掠夺财富和资源,而在文明的进程下,又必然要放下武力这个野蛮的武器,拿起另一件更文明的武器来行野蛮的行径。

  希腊城邦作为商业民族,便是靠自由贸易来掠夺财富以支配资源,逐渐建立起了“财富社会”即资本主义,其特点是自由、独立、民主、平等。自由贸易和中央集权,在本质上是不兼容的,因此,希腊城邦最终难逃被集权统治的厄运,其社会理想也只有待后世资本主义去实现。

  而其他大多数民族都是通过武力等军事力量扩张和征服来掠夺财富和资源,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并通过掌控军事力量来维系统治。帝国便随之诞生了。帝国的缔造者就是权力集中和领袖独裁的军事集团。他们明白他们手中的权力是通过武力来获得的,便紧紧的将武力抓在手中,生怕失去这最重要的东西。但其统治又不能依靠武力去强势统治。

  农业民族的骨子里压根就么有自由独立民主平等的意识,对集权又一种与生俱来的渴望,因为他们难以代表自己,所以需要高高在上的权威和不受限制的权力来主宰他们,保护他们,而不是需要武力去镇压他们。

  所以在最初武力取得统治时,由于不熟悉如何去统治民众而去用武力压迫,所造成的结果都是迅速的被推翻,秦和亚述都是这般。但是,由于中华独有的封建邦国制度的八百年的摸索,秦的帝国制度并未随着秦的灭亡而毁灭,而是被后人继承并结合以前的经验更好的发展出来更加稳固的汉治。历史的进程也从品德高尚的贵族统治变为了偷鸡摸狗毫无道德的平面统治,刘季称帝就是证明。

  不过纵让如此,帝国的集权统治最终还是会走向民主政治,即资本主义或者所谓的社会主义,而不是被前苏联抹黑的留给世界恐惧回忆的共产主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