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互联网思维到底是什么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互联网思维到底是什么的读后感10篇

2018-07-08 04:0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互联网思维到底是什么的读后感10篇

  《互联网思维到底是什么》是一本由项建标 / 蔡华 / 柳荣军著作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9.00,页数:243,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互联网思维到底是什么》读后感(一):赠B座12楼书评一篇——快时代的快阅读,慢思考

  《互联网思维到底是什么》也许是今年杭州互联网圈推出的最重磅产品。三位作者都是投资人,去年开始运营了一个自媒体平台B座12楼,内容优秀线上线下活动搞得很好,吸引了大批用户关注。今年年初又众筹做了个123茶楼,确实是用互联网思维做的茶楼,也是未开先火,引发了大量的讨论和关注。确实,B座12楼,是一个诞生于杭州的现象级现象。

  商业变革社会的变革会类似,2013年开始许多人高喊着我们进入了“互联网时代”,随着小米微信全民运用,后知后觉的大多数人民群众感觉到——互联网来了,所有行业都会被颠覆掉。于是卖玫瑰的,卖振动器的,卖烧饼的和卖牛腩的,都变成了“互联网思维”的化身,超高的估值和超高的曝光度,刺激着一小撮人的眼球——一小撮互联网从业者,时代的弄潮儿。

  如果说互联网是一场革命,它确实像是当年的Socialism革命。无产阶级正如同今天的草根屌丝,借助互联网登上权力名利巅峰,要革掉传统大佬精英的命。80后90后顺风而起,想要革掉老一代大佬们的命。它拥有足够年轻,还算庞大的群众基础。无论是微信上卖货的,还是在家里干淘宝店的,张口闭口几百万的风投几个亿的估值——草根也能成为资本家,干互联网分分钟成为土豪

  互联网是宗教,是革命,是群体运动。革命者呼唤属于它们的《Manifest der Kommunistischen Partei》 ,《圣经》甚至《The Federalist Papers》。这一场群体性运动的名称已经确定“互联网革命”,那么,冠以此名称的书籍,则都争相希望成为这场运动中真正巅峰的精神指南。那么,这本《互联网思维到底是什么》做到了吗?

  开篇,作者就将“互联网思维” 冠以革命之名,以互联网思维阐述了商业逻辑、商业形态组织结构甚至管理方式巨变。作者认为“互联网思维”不是一个新的理论,它只是一种观念,一种让商业回归以人为本的观念。我相信要不了多久,互联网思维这种提法就会被人们以往,大家最终会发现,商业本该如此。

  简单地罗列一下本书目录,就不难看出作者的写作逻辑和所有素材来源

  1、一场争在发生的革命——传统巨头的死掉,和比特币的疯狂

  2、 消费者重获主权——垄断被打破,消费者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密

  3、断层时代的商业速写—— 屌丝经济粉丝、用户为中心,产品经理

  4、体验,不只是产品—— 用户体验,功能服务和平台三个层面的体验

  5、是用户,不是客户—— 与用户做朋友,“小米”的粉丝经济

  6、是传播,不是营销—— 社会化营销,产品及媒体参与

  7、不一样的盈利模式—— 从功能、服务和平台赚钱,免费模式

  8、是管理更是协同—— 从野蛮创业、精益创业到协同创业

  9、B座12楼—— 一个自媒体的创新实践,专注、快速、极致、迭代

  ————————————————————

  对于任何一个熟读虎嗅、36kr,并且有着互联网从业者的微信朋友圈年轻人来说,上述的每一个环节都缺少点极致的惊喜感。作者所用的例子仍然是耳熟能详的APPLE 微软+ 索尼, 国内写来写去互联网思维永远都是这么几个,背熟了你也能装资深互联网从业者——小米手机的粉丝经济,微信开发张小龙神一样的产平经理,Roseonly 一生只送一人用互联网改造了传统鲜花产业,三只松鼠干货打造了极致的用户体验,雕爷牛腩用互联网思维做出了估值4亿美金的牛腩,90后打造了具有互联网思维的大象避孕套了,还要记得略带鄙夷的申请说,黄太吉的煎饼很难吃,马佳佳Powerful 90后代表——不就只会卖PPT么?

  很遗憾,本书的样本选取没有能跳出刚才的这个圈子。有朋友评价这本书“是站在商业文明史的角度去写的,立意很高”。可是我得坦诚地提出本书的一个致命伤——互联网确实是一个很快的圈子,很快的年代,这让这本书显得太快,太浮躁深度有限

  1、目前所有讲互联网思维的书籍,所选用上文提到的所有案例时间均不超过3年——“只有当浪潮退去的时候,才知道谁在裸泳” 此处槽点,略去不表

  2、缺乏对技术哲学或商业逻辑/社会组织逻辑/甚至Humanity的深度认知。对于社会运动和变革的理解,应当从这四个方向中的任意一个做深入剖析,才能得到有深度的见解

  3、 基于2,本书也缺乏一个宏观视野对比方式。我提一个简单的点,为什么今天中国讲互联网思维,而互联网比中国更加发达的美国、日本、韩国却不提互联网思维呢? 如果说2008年以前的中国互联网全都是copy 2 china, 这几年却逐渐形成了自成一派的发展风格,那这当中的关键转变与社会因素,又是什么呢? 日本和韩国没有淘宝,网络购物几乎全是基于搜索引擎的购物,Naver 一搜就出来直接购买,这又是为什么呢?

  4、眼界不够开阔使本书无法成为精神纲领式的著作,而实践经验的缺乏和投资人的身份,则让本书也缺乏落地可以操作的实践性意义

  总的来说,本书更像是对2013年互联网新闻报道的整合与归纳,例子足够新,速度足够快,这确实是快时代的快阅读作品。适合毫不了解互联网的人士快速阅读,对现在人们所提的“互联网思维”形成一个相对全景式的认识。对于已经熟读36kr等互联网从业人士来说,则没有太大的必要了。

  有意思的是,在本书的推广过程中,我未能看到互联网思维的作用。这本书居然独家授权给了已经没落的不行的当当网,亚马逊和京东均没有售卖。更有意思的是,这一篇评论是豆瓣上的第一篇评论。喂,你们的社交化,和传播力度呢?

  现在作者正在搜集书评呢,一惊,UGC是这么玩的吗? 要收集PGC也不是这个玩法呀。不过,从搜集书评和目前本书的评价来看,令人欣慰的是——互联网圈子里能读两本书,写两个字的人,实在是太少太少了。能写这么长一本书,也值得点个赞了吧。

  再浮躁再快速的社会,迭代可以快,手和脑可以快,用心却要慢而足够。

  送给三位作者,我是一位匿名的,你们年轻的朋友:)

  《互联网思维到底是什么》读后感(二):互联网思维究竟是什么思维

  随着互联网对传统生活的革命性颠覆,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多的企业喜欢挂着“互联网+”等词语,到处标榜着“互联网思维”。似乎这“互联网思维”是一剂猛药,能祛沉疴,回死生,具备上天入地,号令江湖的神效。

  那么,究竟“互联网思维”是怎么样的思维呢?

  在书中,作者之一项建标认为,互联网思维是一种让商业回归到以人为本的观念。

  他在书中认为,在商业活动中,消费者应当正名为“用户”,企业要一切以用户为中心,重视用户的体验,注重与用户之间真诚友好互动;产品要打动用户,要么是让用户体验“爽”的物理性能超群,要么就是产品承载的故事文化)从情感上打动用户;产品传播的最主要方式是用户之间的病毒式传播,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无定向性广告宣传;产品要重视粉丝的力量,有流量才有品牌;互联网时代,生存之道,唯快不破。

  看完此书,才发觉书中并没有像其他学术工具书一样,开宗明义对“互联网思维”进行多样化的定义,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以及作者自己感受体会,间接地给出了一些观点看法,倒让我沉思良久。

  一、互联网思维的根本包容

  互联网是一个开放平等、协作、共享的世界,每个人都是传播者,每个人都能自由表达自己的声音诉求信息量如此之大,诉求如此之多,怎么破?互联网思维应运而生。一物降一物。面对各种各样的声音,在我看来,互联网思维的根本是包容,包容了才能听到不同的声音,才会发现大家的痛点,才有机会颠覆创新。

  乔帮主说了这样的话,足以概括互联网思维的根本:stay hungry, stay foolish.对这个世界怀着一颗纯净的心,接纳一切,学习一切,取其精华吸收,取其有用加工。吸收转化之后,这提炼出来的信息便会变成自己的一部分,为己所用,或改良,或解决,从而成就自己。

  二、互联网思维的具体表象温情、参与、协同成长

  温情。

  这是相对于传统商业模式而言的。就如作者提出的一样,传统商业模式上,虽然标榜着“客户是上帝”,但往往企业想的是“上帝的钱”,并没有真正关心“上帝”是否满意。如我们购买前在选车子时,销售人员往往围着你,或者时不时电话关心、推荐:“这个好,空间大,性能好,动力强,才XX万,过了今天就没有这么优惠了……”、“最近忙吗?新款到了,您有空过来看看啊,挺合适你的,预算当然超一点点,一分钱一分货呀……”多热情,他们一面小心翼翼地伺候着“上帝”,一边想着让“上帝”多掏钱,快快掏钱购买。购买了以后,电话立马安静了……

  而互联网思维中提出的“用户”,则强调了平等,关心与温情。“你觉得怎么样?用得顺手吗?”面对“用户”这样的词语时,我们想象到的画面通常都是:满脸期待地看着用户在尝试产品,然后小心翼翼地问TA“则么样?”

  在这样的场景下,消费者有了发言权,而且万一他们不满意,我们肯定立马拿去修改完善提升,然后再拿回来满脸期待地等消费者使用后给予评价。相对于传统的商业模式,互联网思维下的商业似乎更加像人与人在交流沟通,更加关注了消费者的体验与评价。想想淘宝上卖家回复买家的速度与频率,便是这个词语内涵充分彰显。

  参与。

  就如上文提的一样,生产者满怀期待地等着消费者的评价,如果消费者评价不好,或者有功能要求提出,生产者便会继续完善产品与服务,直至消费者体验感觉良好,评价不俗。这是消费者对产品生产过程的参与;

  如果用户用了产品之后,发现用得特别顺,特别好用,便会自觉推荐给周围的亲戚朋友(我还清楚地记得,N年前,我的一位朋友推荐我使用微信时说的话“有一个工具,打电话发短信都不要钱,你快安装!”)这是用户在产品传播过程中的参与;有了用户,有了用户之间的相互推荐,有了庞大的流量——产品不就成了吗?!

  当然,如果一个产品,使用的人越来越少,被用户抛弃——产品便要退出市场。这是用户在产品退出时的参与。

  协同成长。

  这指的是用户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不断提出意见建议,让产品日臻完善,从而实现产品变强,公司增值,用户得益的双赢

  三、互联网思维的运用。

  回归“一切以客户为中心”的本源

  商业活动的出发点与着力点都应当是消费者。关注消费者需要什么,根据消费者的需求、痛点开发产品,完善产品,个性化产品、订制产品均成为常态;给用户超出期待的产品使用体验,用产品打动用户,让用户满意。通过产品让消费者更加舒心如意,便是产品的成功,用户数量大便是产品的伟大之处。

  网络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人们“在线”时间变成(从2.8小时/天变为16小时/天),注意力大量集中在网络上,因此,要重视互联网产品与网络营销。“互联网+”不是一个将传统企业搬到网络上的简单复制,而是全面的生产——销售——管理观念与渠道重塑,传统行为的全面颠覆,应当用与时俱进的思维看待、解释以及处理新世界的一切。

  《互联网思维到底是什么》读后感(三):对想了解互联网思维的读者很有帮助,值得一读

  象女性一样感知男人外表强硬,但思维简单,属于线性思维;女人外表柔弱,但思维呈网状,敏感富有想象力。所以男人不能理解女人在吵架中的行为:那么喜欢翻旧账,那么恶毒的词语都想得出来。过去的淑女怎么转眼就变成了悍妇?

  过去的商业讲究的是功能独到卖点突出,然后通过广告的方式灌输给消费者,产品卖出去,商业活动就结束了。今天的商业,产品只是与消费者发生关系起点,如果有终点,那终点就是消费者的一个“赞”或一次分享

  在工业经济时代,SHOPPINGMALL的工作是分发商品;在PC互联网时代,新浪,百度是分发信息和内容;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Fackbook、Twitter、微博和微信等,分发的是人和人的时间。

  今天,传统企业对互联网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停在于洋务派对西方资本主义的认识水准上,“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虽然他们也看到了互联网强大的渗透力,但仍然把它看做是一种工具,看做营销的利器,就像小米的成功在董明珠眼里就是营销的成功一样。

  如果餐厅生意不好,不要以为只是你的厨师没有烧出一手好菜!#客户体验#

  你用手推一只大象,肯定推不动,但你用一根针去推一头大象,一定能把他推的跳起来。 -周鸿祎

  如果说产品满足了我们一般生存的需要,服务满足了我们的归属需要,那么体验满足了我们的心理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产品的3+3法则, 产品体验的三个层面:功能-服务-平台;

  互联网的特点是,你无法通过单线路强迫别人,因此权力不起作用了,唯一作用的就是纯粹的技艺和在同行中的声望 —艾里克~雷蒙德

  驱动力不同,营销的驱动力是来自产品的特点,偏重于功能;传播的驱动力更多的是来自用户的感受。

  营销和传播,用作电烤箱和微波炉来做比喻;

  传播靠的是圈子,圈子的核心在于信任

  企业的问题从来都是管理和管理者的问题,没有落后的行业,只有落后的思想和落后的管理者。

  “帝王心术” :个人魅力-洗脑术-分而治之-恩威并施;

  太极,两仪,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政,八卦,九宫,十方;

  无边界的分布之管理模式也许代表未来的方向,现在就实施看起来难免显得过于激进,但是让组织扁平,让团队变小,则越来越成为一个趋势;

  从以生产者为中心,到一消费者为中心,看上去像是一场巨大的进化,其实是一场回归,回归到以人为本的商业本质,因为商业原本就应该为人的需求而服务,商业原本是可以温情的;

  兵法云:取势,明道,优术;

  《互联网思维到底是什么》读后感(四):赠B座12楼书评一篇——快时代的快阅读,慢思考

  《互联网思维到底是什么》也许是今年杭州互联网圈推出的最重磅产品。三位作者都是投资人,去年开始运营了一个自媒体平台B座12楼,内容优秀,线上和线下的活动搞得很好,吸引了大批用户的关注。今年年初又众筹做了个123茶楼,确实是用互联网思维做的茶楼,也是未开先火,引发了大量的讨论和关注。确实,B座12楼,是一个诞生于杭州的现象级现象。

  商业的变革和社会的变革会类似,2013年开始许多人高喊着我们进入了“互联网时代”,随着小米、微信的全民化运用,后知后觉的大多数人民群众感觉到——互联网来了,所有行业都会被颠覆掉。于是卖玫瑰的,卖振动器的,卖烧饼的和卖牛腩的,都变成了“互联网思维”的化身,超高的估值和超高的曝光度,刺激着一小撮人的眼球——一小撮互联网从业者,时代的弄潮儿。

  如果说互联网是一场革命,它确实像是当年的Socialism革命。无产阶级正如同今天的草根屌丝,借助互联网登上权力和名利的巅峰,要革掉传统大佬和精英的命。80后90后顺风而起,想要革掉老一代大佬们的命。它拥有足够年轻,还算庞大的群众基础。无论是微信上卖货的,还是在家里干淘宝店的,张口闭口几百万的风投几个亿的估值——草根也能成为资本家,干互联网分分钟成为土豪。

  互联网是宗教,是革命,是群体性运动。革命者呼唤属于它们的《Manifest der Kommunistischen Partei》 ,《圣经》甚至《The Federalist Papers》。这一场群体性运动的名称已经确定“互联网革命”,那么,冠以此名称的书籍,则都争相希望成为这场运动中真正巅峰的精神指南。那么,这本《互联网思维到底是什么》做到了吗?

  开篇,作者就将“互联网思维” 冠以革命之名,以互联网思维阐述了商业逻辑、商业形态,组织结构甚至管理方式的巨变。作者认为“互联网思维”不是一个新的理论,它只是一种观念,一种让商业回归到以人为本的观念。我相信要不了多久,互联网思维这种提法就会被人们以往,大家最终会发现,商业本该如此。

  简单地罗列一下本书目录,就不难看出作者的写作逻辑和所有素材的来源:

  1、一场争在发生的革命——传统巨头的死掉,和比特币的疯狂

  2、 消费者重获主权——垄断被打破,消费者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密

  3、断层时代的商业速写—— 屌丝经济、粉丝、用户为中心,产品经理

  4、体验,不只是产品—— 用户体验,功能服务和平台三个层面的体验

  5、是用户,不是客户—— 与用户做朋友,“小米”的粉丝经济

  6、是传播,不是营销—— 社会化营销,产品及媒体,参与感

  7、不一样的盈利模式—— 从功能、服务和平台赚钱,免费模式

  8、是管理更是协同—— 从野蛮创业、精益创业到协同创业

  9、B座12楼—— 一个自媒体的创新实践,专注、快速、极致、迭代

  ————————————————————

  对于任何一个熟读虎嗅、36kr,并且有着互联网从业者的微信朋友圈的年轻人来说,上述的每一个环节都缺少点极致的惊喜感。作者所用的例子仍然是耳熟能详的APPLE 微软+ 索尼, 国内写来写去互联网思维永远都是这么几个,背熟了你也能装资深互联网从业者——小米手机的粉丝经济,微信开发张小龙神一样的产平经理,Roseonly 一生只送一人用互联网改造了传统鲜花产业,三只松鼠卖干货打造了极致的用户体验,雕爷牛腩用互联网思维做出了估值4亿美金的牛腩,90后打造了具有互联网思维的大象避孕套了,还要记得略带鄙夷的申请说,黄太吉的煎饼很难吃,马佳佳Powerful 90后代表——不就只会卖PPT么?

  很遗憾,本书的样本选取没有能跳出刚才的这个圈子。有朋友评价这本书“是站在商业文明史的角度去写的,立意很高”。可是我得坦诚地提出本书的一个致命伤——互联网确实是一个很快的圈子,很快的年代,这让这本书显得太快,太浮躁,深度有限。

  1、目前所有讲互联网思维的书籍,所选用上文提到的所有案例,时间均不超过3年——“只有当浪潮退去的时候,才知道谁在裸泳” 此处槽点,略去不表

  2、缺乏对技术哲学或商业逻辑/社会组织逻辑/甚至Humanity的深度认知。对于社会运动和变革的理解,应当从这四个方向中的任意一个做深入剖析,才能得到有深度的见解。

  3、 基于2,本书也缺乏一个宏观的视野与对比方式。我提一个简单的点,为什么今天中国讲互联网思维,而互联网比中国更加发达的美国、日本、韩国却不提互联网思维呢? 如果说2008年以前的中国互联网全都是copy 2 china, 这几年却逐渐形成了自成一派的发展风格,那这当中的关键转变与社会因素,又是什么呢? 日本和韩国没有淘宝,网络购物几乎全是基于搜索引擎的购物,Naver 一搜就出来直接购买,这又是为什么呢?

  4、眼界不够开阔使本书无法成为精神纲领式的著作,而实践经验的缺乏和投资人的身份,则让本书也缺乏落地可以操作的实践性意义。

  总的来说,本书更像是对2013年互联网新闻报道的整合与归纳,例子足够新,速度足够快,这确实是快时代的快阅读作品。适合毫不了解互联网的人士快速阅读,对现在人们所提的“互联网思维”形成一个相对全景式的认识。对于已经熟读36kr等互联网从业人士来说,则没有太大的必要了。

  有意思的是,在本书的推广过程中,我未能看到互联网思维的作用。这本书居然独家授权给了已经没落的不行的当当网,亚马逊和京东均没有售卖。更有意思的是,这一篇评论是豆瓣上的第一篇评论。喂,你们的社交化,和传播力度呢?

  现在作者正在搜集书评呢,一惊,UGC是这么玩的吗? 要收集PGC也不是这个玩法呀。不过,从搜集书评和目前本书的评价来看,令人欣慰的是——互联网圈子里能读两本书,写两个字的人,实在是太少太少了。能写这么长一本书,也值得点个赞了吧。

  再浮躁再快速的社会,迭代可以快,手和脑可以快,用心却要慢而足够。

  送给三位作者,我是一位匿名的,你们年轻的朋友:)

  《互联网思维到底是什么》读后感(五):回归到以人为本的商业本质

  ★:一场正在发生的革命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雾散了。

  多年以前,你扮演的是颠覆传统的角色;如今,你功成名就,却发现自己俨然成了被颠覆的对象。

  ★:社群

  过去,才华和个性如果不能进入大众传播的范畴,就只能寂寂无名。

  这个问题在今天的互联网世界就几乎不存在了。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了自己的社交网络,拥有了传播的工具,只要有料、有货,你就可以塑造起自己专属的魅力人格,就自然会受到关注,得到传播。人是这样,产品也同样如此,卓越的性能、超出预期的体验,就会让产品形成独特的魅力品格。

  ★:无粉丝,不品牌

  品牌的价值取决于粉丝的多寡,品牌与粉丝之间的互动能力也成为企业经营能力的一种,几乎到了无粉丝则无品牌的地步。

  品牌不是企业通过营销主动捕获消费者而形成的,相反,品牌是一群有共同偏好的消费者对某一产品形成的口碑传播。品牌是产品与口碑的合谋,是相同偏好的消费者的品位的聚合和个性的投影。

  ★:是体验,不只是产品

  没有商品这样的东西。顾客不是买什么东西,而是买解决问题的办法。

  产品体验的三个层面

  功能层面:

  只需要提供一杯咖啡。现在满街的奶茶屋都在提供,一杯咖啡的味道基本就是你体验的全部。

  服务层面:

  提供喝咖啡的环境和享受喝咖啡的过程。每个城市都有一些我们喜欢去的咖啡厅,在这里你体验的除了咖啡,还有服务和环境。在这里,咖啡的味道已经没那么重要了。

  平台层面:

  在星巴克你得到的不止是咖啡、服务、环境。这里除了咖啡,你还能感受星巴克的文化,还能购买到可口的糕点,咖啡豆以及各式各样的咖啡用具。

  ★:是用户,不是客户

  我们的社会日益富足,这使我们有条件从一个精打细算的品牌商品购物者转变为一个小小的鉴赏家,用数千种与与众不同的爱好尽情展示自己的独特品位。

  用户是产品的最终使用者,客户不一定是;

  用户关心的是使用价值,客户关心的是价格;

  客户与你的关系基于交易,用户并不一定是产品的买单者;

  以客户为导向,营销是有效的;以用户为导向,体验才是关键的。

  用户思维的三大特征

  特征一:用户思维是一种打动的思维

  我们之间是朋友的关系。产品是我们产生关系的唯一介质。没有推销,只有告知;没有劝说,只有打动。

  特征二:用户思维是信任与认同的思维

  打动用户只是开始,还要带给用户信任以及认同才能算是真正的用户思维。我认为要获得用户信任,就要让产品体验超出用户的预期。在满足用户的需求之外,能有极致的产品体验和身份认同。

  特征三:用户思维是社群运营的思维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依附与各种组织。一群要形成社群,只需要两个条件:共同兴趣和沟通方式。人们期待着关联、发展和新事物,期待着变化,人之本性就是要有归属感。

  商业社群发于产品,深化于体验,成型于产品的魅力人格。产品有多极致,体验有多完美,产品的魅力人格就有多大的辐射力,由此形成的社群也就有多大的感召力。

  社群运营的核心是“两动”,一是打动,二是互动。

  ★:是传播,不是营销

  互联网的特点是,你无法通过单线路强迫别人,因此权力不起作用了,唯一起作用的就是纯粹的技艺和在同行中的声望。

  传播驱动力更多地是来自于用户的感受。产品身上所承载的那种极致体验和爱的情感很容易打动用户,并引起用户情不自禁地传播。

  传统营销路径:告知→购买→忠实

  传播路径是:忠实→扩散→更多忠实

  如果说产品的极致更多地反映在产品的功能上,那么产品给人的情感体验更多地依靠产品的人文内涵。一个产品,一旦在功能之外还能获得消费者在情感上的认同,就有了自传播的可能,这种可能也就是它的媒体属性

  简单的说,产品上承载的两大内容:功能和情感,无论哪个用心做下去,都会激发出耀眼的媒体属性。

  ★:不一样的赢利模式

  如果商家为你提供免费的服务,那你就不是他们的客户,而是他们的产品。

  不止从功能赚钱

  前面讲过产品的体验可以分解为三个层面,分别是功能层面、服务层面和平台层面。同样,企业的赢利模式也建立在三个层面上。

  从功能赚钱

  功能层面最容易理解了,千百年来人们一直为功能付钱。比如我们买洗衣粉,是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洗衣服。

  经济学说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没有价值,功能是产品体验三个层面中的基础层面,一个不可用的产品自然毫无体验可言,赚钱也就无从谈起。

  功能层面作为产品体验的最基础层面,直指用户痛点,除了直指用户通点之外,你要争取将产品做到极致。

  从服务赚钱

  好的服务可以非常明显地提升产品的口碑,从而促进公司的发展,比如你和你的竞争对手都在卖笛子,笛子的质量也大致相当,这时你可以用好的服务完胜对方。

  产品要有好的体验,需要你懂客户。别把你的客户当成上帝,而应该把他们当成你的女朋友,理解他们每句话背后的心思,满足他们,才能真正掳获芳心。

  从平台赚钱

  功能可以被超越,服务可以被模仿,而平台则很难被打造。一旦打造成功,就是一片基业。

  百度以搜索引擎为入口构建了大平台,阿里巴巴以电子商务为契机构建了大平台,腾讯以QQ为工具构建了大平台,他们之后,是360和小米。

  是管理,更是协同

  我们需要管理者做的不是为车轮提供零件,而是保证所有的轮子都能协同运转。

  面对一个以指数级速度发展的时代,企业管理的目标不再是成本和绩效,而是创新;管理学的使命也不再是控制和稳定,而是培养组织应对变化的能力。

  协同理论并不是新鲜的东西,一个社会的良序运转都离不开人与人、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协同。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协同能力就变成当下创业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

  总结

  从产品到体验,从客户到用户,从营销到转播,从管理到协同,以及免费的大规模出现,商业世界的逻辑因互联网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就像管理学家德鲁克所说的:摧毁巨人的不是技术,而是变化的客户,是互联网赋予了消费者行动的力量,使货币成为商业世界的“选票”,让消费者成为商业世界唯一的中心。

  从以生产者为中心,到以消费者为中心,看上去像是一场巨大的进化,其实是一场回归,回归到以人为本的商业本质,因为商业原本就应该为人的需求而服务的,商业原本是可以有温情的。

  《互联网思维到底是什么》读后感(六):真正能够改变世界的,是互联网思维

  文/阿细

  可以说,对于《互联网思维到底是什么》这本书,我也算是见证了它的“基因重组”。夜幕中,作为作者的三个男人的烟头一点一点,冥思苦想的画面仍然在眼前。冬去春来,一个包扎结实的快递送到我面前,这本书终于面世了。

  在接触到他们之前我确实不在乎什么“互联网思维”,而且因为我是学媒体出身,身边朋友同学占了媒体大半江山,所以,尽管我不能清楚地知道“互联网思维”到底是什么,我却很清楚媒体对于“互联网思维”的纠结、暧昧、揶揄、无知者无畏的复杂态度。

  而因为工作的关系,我会接触一批作为创业者的采访对象。对于“互联网思维”,他们截然不同的态度使我震惊——因为他们真的相信。一位在深圳跟某T公司合作互联网产品的创业者,非常简练利落地跟我说,“要知道,最终改变世界的不是互联网,而是互联网思维。”

  我该相信谁?我是80后,可能还算不上网络时代的原住民,我也不是领风气之先的“意见领袖”,我甚至不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果粉、米粉。所以,我似乎可以撕下装着、端着的虚伪面具,抛出一个很多人耻于抛出的问题:“互联网思维到底是什么?”

  作为《互联网思维到底是什么》的见证者,我觉得作者做了一件釜底抽薪的事情——对质疑者来说,那就是提出了一个问题:你真的知道它是什么吗?表给我写一个等式叫做:互联网思维=吹牛逼=谁都不知道它在说什么。我们讲求科学的质疑精神,所以至少要知道我们在谈论的是什么。而对信奉者、膜拜者来说,这却是另起炉灶、另立旗帜的一件大事。那就是:谁都别想吃互联网的大锅饭,等到你知其所以然,才更有底气把“互联网思维”这个标签敲在自己脑门上吧。

  做学术的人都知道,一个成型的理论,往往是围绕一个概念建立起来的。B座12楼是有野心的,但是又真的沉下心来,拿出诚意,做了这样一件功莫大焉的事情。其实任何的理论可能有一天都会不再适用于新的社会,甚至包括黑洞理论可能有一天无法解释我们的宇宙大爆炸,但不代表曾经的建构没有意义。因为人类文明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前进的。

  新事物刚刚诞生的时候,人们往往将它作为一个旧事物的新媒介、替代品,例如摄影是绘画的补充,电影是戏剧的延伸,而互联网可以帮助人们在网上看电视、浏览滚动新闻。不少钟情于旧事物的人总要经历一个阶段,认清这些新事物的本质,才能够痛苦地承认,好吧,它是不同的。在这里,“意见领袖”的意义就在于,更早地确认了一件新事物,从而可以迅速建立自己的上层建筑——他们就这样站在了浪潮之巅。

  我并不是一个创业者,我却知道很多人在用实干的双足,驱赶着这个时代往前走。而创业者最应该知道的,是背后有什么样的力量在驱赶着自己往前走。移动互联网以排山倒海之势将旧的东西扑倒,这汹涌的力量实在太可怕了。在书中,“从底层开始的断裂”让我想到冰山,想到溃于蚁穴的千里之堤——旧的世界坍塌很快,如果你早点看到温度的一点点升高、小蚂蚁的一口口咬啮,你自然就会明白前行的动力与方向何在。

  要耸人听闻地说一句“现在还不知道互联网思维是什么,你就被时代彻底甩在背后了” 吗?作为半拉子“知识分子”和半调子记者,我自己倒是很温和的,我只是觉得B座12楼开了一个特别好的头,让我们这些已经处于互联网生态环境中的万物之灵,较真地面对、一砖一瓦地建设这个时代的“精神文明”。翻着这本书,当中饱满的一字一句让我觉得,“还好,我还来得及赶上一个这样的时代。”

  大象在送给我的书上签了尼采的一句:“在自己的身上,克服这个时代。”所以,是不是在这个意义上,我可以说理解了尼采的这句话?

  《互联网思维到底是什么》读后感(七):《互联网思维到底是什么——移动浪潮下的新商业逻辑》

  [概述]:2014年,世界以工业思维构建的商业体系正在瓦解,互联网思维席卷而来,这对每一个人、每一个企业都是一次机会!

  [关键词]:思维,革命,体验

  1. 未来早已到来,只是还没有普及

  一场革命:

  一场即将发生的革命,过去两年,4大门户都进行了战略性调整,他们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手机上。互联网从聚集信息走向分散信息,移动革命将改变商业运作的方式,它将改变整个工业以及它们所推动的经济,即使我们见证了许多东西消失的全过程,但是我们也很难像迈克尔*塞勒那样预见到有一天纸张和纸币也许真的会从我们的生活中消逝。比特币只是互联网在现实中的一个映射,但是一出手就颠覆了人们对货币的认知,引发了原有货币体系的“大出血”。尼葛洛庞帝说过“后信息时代是一个真正的个人化的时代”“人不再被物所役,而是物为人所役”所以,在数字经济领域,一方面是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使企业很难形成持续的垄断;另一方面,资源无限丰沛,企业之间处于过度竞争的状态,企业要发展,只有用好产品来讨好消费者。

  消费者重获主权:

  而衡量一个社会是否民主的重要标志,就是它的媒体是开放的还是垄断的,而新闻的独立也因此成为民主政治的先决条件。 互联网技术在让传播变得无比简单的同时,还让我们的人际圈无限延伸,每个人的亲缘、地缘关系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层层相扣,变成无数的同心圆。范围扩大了,但信任依旧可以延续。而随时随地地接入真正让手机变成了我们器官的延伸,以至于互联网变得有温度了。相信好的产品会说话的说法,“客户”是营销的对象,“用户”才是掌握“货币选票”的消费者,所以现在互联网成为了消费者时代

  断层时代的商业速写:

  “屌丝”也是这样一个非主流人群的标签,只不过它带有强烈的互联网的特征。网络文化本身就具有强烈的去“中心化”的特点,网络虽然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却更加真实。而屌丝文化的核心是用自轻自贱、自我嘲解的方式在说“我不爽,我不屑,但我存在”产品的功能已经分化为物用层面,实现卓越的性能;在表达层面,赋予产品无法割舍的情感共鸣。

  即魔力产品=卓越的性能*强大的情感述求(m=f*e)

  达到了自然、开放、诚实、直接、有趣的交流方式,而失恋的时候我们不是总是说“你爱的不是那个人,你爱的是你的付出吗?如可口可乐以真诚为基础。

  用户为“爽”的体验进行买单,而产品满足了我们一半的生存需要,服务满足了我们的归属需要,那么,体验则满足了我们的心理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而为追求用户拥有“爽”的体验,我们则需要把复杂做到简单,把简单做到了极致。这样能更有效的使用户体验到“爽”。企业和用户之间的割裂会随着社会使人们关系变远,而爱则是给用户最好的保障。在这个消费者主动的传播的人当中只有被打动,才会进行传播。情感只能感知、体察和揣摩,却不能通过调研得知。有一句话“用户只会抱怨,却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只有投入情感和爱才能获得用户。

  2. 你以为的都是错的

  体验,不只是产品:

  互联网很重要的一条生存法则就是“唯快不破”,如果不能让用户一分钟爱上你,那么给你再多的时间也是浪费;如果一个产品3个月还没有起色,也就很难再有起色了。所以要给用户在功能层面、服务层面、平台层面获得足够的体验。

  品位是消费文化的典型形态,体现了用户的直觉、兴趣及审美的体验特征。

  微信一年之内更新44次,小米手机的操作系统每周更新一次,都是为了使产品更加接近需求,使体验更加完美。

  在网络时代,产品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它发生于“痛点”,成长于“爽点”,在用户的赞美中传播。 是有效的。

  用户,不是客户:

  一群人要形成社群,只需要两个条件:共同兴趣和沟通方式。而社群运营的核心是“两动”,一是打动,二是互动。所以用户是有需求,有内在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

  传播,不是营销:

  在互联网中营销不再是对自己精心包装以后的集中式广播,而是企业和产品随时随地面向消费者的直播。营销的驱动力来自于产品的特点,偏重于功能。传播则不同,其驱动力更多地是来自于用户的感受。

  不一样的盈利模式:

  免费模式,而是为了更好的进行收费。刚刚开始先吸引用户,后来逐渐的收费。

  管理,更是协同:

  协同需要有三个前提条件:(1)一个值得相信的承诺;(2)一个有效的工具;(3)可接受的协议。

  对于一个快速增长的公司,它必须具备:(1)提供的业务(产品、服务)是大多数人想要的;(2)所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能覆盖所有的这些人并为他们服务。

  3. 分享一个本书作者的互联网思维案例

  座12楼,一个自媒体的创新实践:在互联网相关的创业,最考验团队的是三点:1.洞察力 2.给这种若隐若现的痛点找到最简单有效的解决方案;3.快速试错的能力。

  比尔盖茨说:新事物在短期内被高估,在长期内被低估。

  德鲁克说:一个企业只能在企业家的思维空间内成长,一个企业的成长被其经营者所达到的思维空间限制。所以说企业家一定要学习。

  而b座12楼的成功到现在,少不了他们不断的创新和学习,然后对产品进行改造,虽然长达三个多月,但是实践后是成功的。

  《互联网思维到底是什么》读后感(八):最新的与最好的

  不夸张地说,大象是国内最早相对系统地思考“互联网思维”的人,也许没有“之一”。

  去年9、10月份,有些鬼使神差地将彼时尚处于萌芽状态的“互联网思维”作为了杂志封面专题的备选。线索的搜集有些艰难,虽然“免费”、“极致”、“口碑”、“痛点”等关键词已经出现,但讨论多停留在工具层面。每每乍一看令人振奋,细想却总感不足,像是一盘散珠,遍寻不着串起来的那根丝线。

  这是关于互联网思维的诸多论述自娘胎里便有的缺陷,后来互联网思维被拉下神坛,甚至遭人鄙弃,这也是深层原因之一。

  不难理解,如果简单将一个个操作手段与“互联网”挂起钩来,难免显得生硬粗暴,令人难以信服:“免费”策略有什么新鲜,杭州政府早就晓得通过免费开放西湖景区,带动全市旅游总收入的增长;“极致”勉强算是个新词,但一旦将其翻译成“追求产品质量卓越”,立刻成了一句烂大街的话;“痛点”更是与“用户需求”没什么根本区别……“口碑”、“平台”、“迭代”等等,几乎通通可以在传统商业中找到影子。

  于是一直处于担心这一概念立不住脚的纠结中,直到发现了以“B座12楼”名义发表的几篇文章。

  “互联网不是我们看到的那些表象,而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心智模式,如果不能从这个高度来理解和拥抱互联网,那么,结果就不太好。”

  “与互联网思维相对应的是传统工业化时代的思维方式。”

  “互联网思维是一种商业民主化的思维。”

  ……

  尽管难说能完全把握其中的逻辑,但确实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搔到痒处之感。顺藤摸瓜找到了“B座12楼”微信公众帐号,一番投石问路后,终于在西溪天堂的一间咖啡馆见到了大象。

  相对于此前网上流传的文章,此时他的思考已经更成体系:互联网思维是对强调控制、标准、垄断的工业思维的挑战,在以丰饶为特性的互联网经济中,“用户至上”成为生态系统的硬性要求,尽管许多原则、手段早已有之,但曾经是“可以做”,现在是“不得不”,这正是互联网思维本质的体现——商业民主化;从大处来看,运用互联网思维的企业需要在产品、传播、组织三个关键层面全面转型;具体到操作,他们则总结出了“专注”、“无界”、“精益”、“媒体化”、“协作”几大原则……

  听罢他的思考,有豁然开朗之感,尽管只是一家之言,但已使“互联网思维”拥有了存在的合理性。也是在那时,得知他要写书。正如开通“B座12楼”开始只是“业务爱好”一样,著书立说也并非他的初衷,身处投资行业,他希望自己的思考能帮助更多创业者更好地适应新的商业规则。

  采访结束后时间不长,大象的书还在慢慢地写,形势的发展却开始超出大家的预料。“互联网思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火了起来,尤其是新兴的互联网企业,更是言必称互联网思维,似乎这成了它们与传统企业划清界限、甚至标榜优越性的一个身份标签。许多传统企业更是被生生逼出了一身的危机感。

  但在躁动的中国社会,追逐“新”的渴望总是盖过一切,许多讨论也确有浑水摸鱼、跟风鼓吹之嫌。于是很快,红过头的“互联网思维”开始被人厌弃,越来越多的文章开始攻击其逻辑的虚弱与内涵的模糊,可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只是,简单一想就知道,一味的反击与否定同样极端而无益。世界上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流行。“互联网思维”必是击中了这个时代某个极为敏感的点,才使得整个商界一度为之震动。

  世界真的已经变了。印象极为深刻的是去参加《比特币》一书的发布会,台上是80后甚至90后的作者兼公司创始人,青涩率真,举重若轻地谈论着许多人难以理解的新趋势;台下的听众中痴痴听着的,不乏西装革履,甚至已经“聪明绝顶”的传统行业中年精英。正如大象他们所说,现在的中国商业社会已经割裂成两个世界,在循着不同的轨道各自运行,虎嗅、36氪、钛媒体里的世界,与新闻联播里的世界,已经大不一样。拥抱新世界已是必然选择。

  有点小悲催的是,业余写书的大象尽管曾经领了风气之先,但《互联网思维到底是什么》却在一个不怎么有利的时点面世了。他清楚这一点,但也不以为意,因为深信“知者自知,用者自用”。

  身为有意无意追逐新概念的商业媒体的一员,从此次对“互联网思维”际遇的观察中,也获得了自我反思的机会。最近在读大象推荐的一本书——《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趣味十足的标题下是极为严肃的哲学思辨。其中的一段话拿来放在今天十分适合:

  “‘有什么新鲜事儿?’这是一个人们最感兴趣的的问题,但是也最不着边际,可以没完没了地问下去。如果认真探讨它的答案,所得的只不过是一堆琐碎的跟风事物,这些都是将来的淤泥。我宁可问这样的问题:‘什么是最好的?’”

  正如大象在书中表达的,也许“互联网思维”这一提法用不了多久就会被人们彻底抛弃,但这一提法里包裹着的“好东西”能够长久地有利于未来的商业实践。

  文/罗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