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的第一本艺术鉴赏书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我的第一本艺术鉴赏书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7-08 04:5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的第一本艺术鉴赏书经典读后感10篇

  《我的第一本艺术鉴赏书》是一本由[英]罗西•迪金斯著作,68元出版的64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2014-4-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第一本艺术鉴赏书》读后感(一):就这么艺术的“艺术”着吧~!

  说起来,这个世上大概最好赚的,就是女人小孩的钱了。经久不衰女性时尚书籍的热销,和怪相百出的儿童类图书市场,都很好的验证了此言。貌似前两年,市面流行的儿童类的“艺术”书,还多是打着“艺术”的名头,实质内容不过是教孩子手工的为主呢。可结果呢,现在再看儿童图书市场,类似这种面向儿童介绍艺术知识的书类,就不在少数了。毕竟,这书也是知识性的,只是和科学不同的知识罢了。

  怎么说呢,艺术的概念可以是很宽泛的,也可以是很狭隘的,可以是意识上的,也可以是具体的。宽泛的说,你可以认为创作中的美,就是艺术;也可以认为,任何技艺顶点,就是艺术…而狭隘的说,具体到某种待定的表现形式自然还是艺术。显然,这本书上所说的“艺术”,就是特指的后者。

  该书虽然着力于近现代艺术风格展现,但内容上还是主要以绘画作品为主的,大部分都是些油画作品。也不知道是否是出于作者个人偏好,整本下来都是以印象派甚至是抽象派的近现代艺术为主,就算是更早之前所拣选的画作和艺术家,也多少都是挑选了对后来印象派的出现影响较大的画家和其作品。只能说书是不错遗憾的是不是我的那口。

  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心情有些复杂。现在的家长突然开始重视起了孩子的多才多艺了,否则这样的书也不可能畅销不是?只是,或许家长们的心意是好的,可能只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爱与美之中长大。但是,什么好的事儿一窝蜂的上了,就变了味儿了。再者,再被有心人搞成了什么产业链,就更完蛋了。

  可能是多少有些赞同艺术应该和金钱割离的吧,反正不感觉搞出什么“培养国内孩子艺术气质的产业链”,有什么可值得称道的。不是因为不屑于铜臭,只是从个人看来,教育意义在于不计成本的长期培养,而经济诉求则是快回报与高收益。所以,艺术气质和艺术知识不同,艺术气质也不是纯靠后天的刻意培养就好用的。后者可以通过买书,上特长班,上艺术学校,前者靠的是天长地久生活中无处不在细节潜移默化

  可能时下有些人认为会拽两句洋文,品评下红酒年份,聊天的时候说几句西方油画如何如何就是很有艺术气质了。事实上,只能说这种人的生活很刻意,很小资罢了。艺术气质可以是油画那样鲜明娇艳美丽,也可以是如水墨画神仙妃子那样的秋水为神玉为骨的美丽。拥有了艺术知识,就一定会拥有艺术气质吗?那些靠着艺术知识买进卖出的掮客不也很有气质了吗(比如大肆炒作印象派画作的日本商界)?

  别觉得自己给孩子买了成柜子有关艺术方面的书,报上门具有艺术气息的特长,家里满架子的古典爱乐的CD,就能有用了——天生的才叫艺术细胞,后天长出来的都是癌细胞。“养移体居移气”,光看书没有用。别指望着光看书就能让人“腹有诗书气自华”了。那都是些穷酸书生白日做梦罢了,君不见《傲慢偏见》中的三姑娘玛丽,整日里埋首书卷,也没见气质好到哪里去了。就如某些作者说过的,这本书【如果能在博您一笑之余为您增添一些吹牛聊天的资本,那也是极好的】,至少做到了这点,也算是开卷有所得嘛。知识,什么时候都不嫌多,不管有用没用,可能也只是你不会用罢了。只是怀疑,最终能够从这样的书里有所得的,被起到这种效果的,究竟是孩子,还是大人了。

  听说现在又推崇复古了?当然,复的是“印象派”,以前些年发展的越来越光怪陆离的现代艺术,也没办法不复一复了。毕竟,艺术从不只是为了夺人眼球浮华之物,就像不能给大多数人带来便利科技一样,不能够令大多数人感觉到亲切的艺术,也不过是一小撮人的互捧臭脚的孤芳自赏罢了。

  听说过一件比较搞笑的事儿,前几年吧,外国著名的某个艺术展上的报道,其中有个现代艺术作品,居然是随手扔在地上的纸团和一把扫把组成的。为了更‘艺术’,作者自学了扎扫把,而不是到外面随便买上一把。据说,为了团出自己心目中的纸团,他还折腾出来几个垃圾箱的纸团子,优中取优。结果,他还真获奖了。不知道评委审美,反正,我等俗辈是欣赏不能的。私以为,艺术应该是能够令观者欣赏的,是该令大多数人看得懂的。所以说,看看走到了尽头的现代艺术,那些搞艺术的,再不复古,也没办法了。

  只是总感觉,这本书里的内容,还是过于“艺术”了一些。反正,个人看来,为了能够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又不至于误导了年幼的孩子。那些过于富有艺术感,过于抽象化的东西,还是不要给那些小小孩看了,要不就给小学生二三年级以上的大孩子看;要么,给小小孩看的,如果感觉古典主义的画作过于精细不适小孩子欣赏的话,比如说原始人类画在岩壁上的狂野野牛了,或者中国浓郁的窗花剪纸了,古希腊罗马的雕刻雕塑什么的,都是很适合小孩子的审美眼光的。不要太精细,也不要太粗犷,不要太繁复,也不要太简略。简繁得宜是最好的。

  .【】内或摘自原书,或来自网上,非原创

  《我的第一本艺术鉴赏书》读后感(二):开发孩子艺术鉴赏能力第一书

  写给孩子的艺术鉴赏书,读过这本书的孩子最有权威说说对它的阅读感受

  家有小学三年级孩子。孩子读过这本书之后,对书的总体感觉是十分喜欢。有些绘画逼真得让她有一种以为是摄影的感觉,像《云端旅行者》、《奥菲莉娅》,她虽然说不出欣赏这些画作更加详细具体的感受,但这些画作给她心灵带来了无比真切美感,亦可算是欣赏艺术到达的一个层次。她一路看来一路大呼,因为她发现了这些画作当中,有好几幅都在她们的音乐书或是美术书当中的呢。如《舞台上的舞者》、《睡莲》、《热带风暴中的老虎---惊奇》、《水果花卉》、《向日葵》。现在在这里再次看到了这些熟悉的画作,而这些画作因为有了鉴赏指导(关于作者、关于如何欣赏的指导),而指引她对绘画艺术增加进一步的鉴赏能力。由此引出知识的联想延伸,她结合平时阅读累积起来的知识,竟侃侃告诉我《向日葵》作者凡高的生平:凡高生前很贫穷,他的画作都是死后才值钱起来的。他是一个精神分裂者,割掉了自己的一只耳朵,最后是在麦田里开枪自杀而死的。看吧,这小姑娘由此启示而至的知识还是可以圈点的。再其次呢,藉由这本书图文并茂说及的绘画知识,她进一步加深了对水粉画、水彩画、油画、蜡笔画、版画等绘画种类了解,以及三原色、冷色调和暖色调等绘画知识的加深认知。临了,还叫上我兴趣勃勃地一同寻找《水果和花卉》中的动物昆虫哩。

  孩子读完这本书,能够给她带来长久的阅读欣赏兴致,并由此获得了以上收获。足以实证本书内容之丰富饶有兴味,十分吸引儿童阅读的趣味。在孩子有限的艺术欣赏领域中,本书是开发她艺术鉴赏能力第一书。

  有了孩子这些切身的阅读感受,我想我这个大人从旁再说什么也是多余的。

  《我的第一本艺术鉴赏书》读后感(三):在手指之间,就像头脑风暴!

  收到书的第一个感觉,就是感叹书的封面如此的华丽。于是第一个晚上,和宝就迫不及待地开始阅读这本书。

  刚刚开始读得很慢很慢。对于艺术,我认为对于刚刚上二年级的宝来说,可能有点深奥

  可是,随着书的翻动,一页页图画在我们的视线里,在我们的脑海中,就像一位熟悉的朋友,慢慢清晰起来。

  最开始是“舞台上的舞者”,在去年的3D画展上,宝还在它面前照过相,看书时,他非常兴奋地说:“妈妈,画展上画和原来的画,是不一样的,原来这是用粉笔画的啊!”

  接下来是“马戏团”,宝在这页中看了比较久,我等他翻页时问他在看什么?他告诉我:“在《第一次发现》这本书里,有介绍马戏团。你知道为什么《马戏团》这幅画里的马是在最中间吗?”我说不知道,为什么?宝笑着说:“马戏团的主角当然是马了。”我哑然失笑,不知道作者乔治.修拉听到,会是什么想法呢?

  关于“呐喊”,大家都非常熟悉了,宝指着这幅画问我:“妈妈,你知道这幅画,我们在哪里看到过吗?”我笑了笑,问他:“在哪?”宝很得意地说:“在《卡梅拉》里啊!”是的,在《不一样的卡梅拉2》里,卡梅里多就摆了同样的POSE。我告诉宝,这幅画是用蜡笔和蛋彩颜料完成的。同时也在书的最后“词汇表”里科普了很多相关的知识。比如2D和3D;互补色;蛋彩画;雕塑;版画,等等。

  在“大蓝马”这幅画中,真正让我认识到了“动物魔法”。一种浑圆的想像力,一种简单却又让人叹为观止的表现手法,让我和宝瞬间膜拜。宝一边看,一边喃喃自语:“蓝色的马真的太帅了...”而背景中的大胆红色,鲜明地传达着一种力量一种境界。这是色彩带来的冲击力,感叹很多东西真的远非文字所能表达

  最后的“梨花大道”是一幅拼贴作品。宝以前自己在家也有做过简单的拼贴,当我告诉宝,这是由几百张照片拼贴起来的时候,宝张大了小嘴,我趁机告诉他,每一件事情都不可能是随随便便就能成功的,像这幅作品,要用多大的耐心,要尽多大的努力才能完成呀。

  一个晚上,这本书暂时先告一个段落,然而这本书中,让孩子知道的并不是单纯名画与作者。其中还包括了每一个国家文明,一个时代文艺复兴

  从人物景物,从花卉到名著,油画,雕塑,蛋彩画,粉蜡笔,拼贴,印刷画,包罗万象,让人大开眼界

  就如书后的点评所说“艺术教育引导我们的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和理性的美有了交感与和谐,而深烙在他们的心中”。

  《我的第一本艺术鉴赏书》读后感(四):用我们的眼睛去发现美,追随美

  对于艺术,我一向是怀有敬畏之心的,觉得这个词过于深奥,对于我这样总是透过现象继续看现象的人来说,提起“艺术鉴赏”往往手足无措特别是发现孩子很喜欢画画而自己却不能给予她帮助的时候,那种沮丧有增无减。所以看到群里有《我的第一本艺术鉴赏书》申请试读,毫不犹豫的报名,就是想给自己一个学习机会,躲避总归不是办法。

  从快递员手里接过书,心里还是忐忑不安的,这本书的内容我能驾驭得了吗?该怎样和孩子一起讨论欣赏呢?孩子倒是迫不及待地打开包装,“哇!好漂亮颜色!”她正在做一期手抄报,报头的字准备用不同的颜色描边,所以不由自主就先被五彩斑斓的封面给吸引住了。把封面上的字体、颜色、画作和小海星们研究了个遍,才打开塑封看里面的内容。

  “妈妈,快看,蓝色的马!”还没等我仔细看完文字介绍,她又翻到了第一张肖像画《戴红头巾的青年男子》,然后惊讶地问我:“这不是照的,是画的?!”,我就趁机把我了解到的关于油画的一点知识倒腾出来:西方绘画中的肖像画侧重于写实,结合光影、透视、解剖、质感来表现,偏重于客观再现……

  “达﹒芬奇的画呀,我在《小鲁讲历史》中听过他画鸡蛋故事呢,这个女人的眼睛好象活的一样”。“妈妈,维纳斯真漂亮,她的皮肤又白又滑!”总是不满意自己是“小黑妹”的小宝一眼就被美丽的维纳斯给吸引住了,我不得不就“维纳斯是谁?”与她展开一番热烈的讨论,最后甚至请出了“度娘”为我们答疑解惑。而荷兰画家的《陶瓶里的花》让我和小宝感叹完画家对光影出神入化运用之余,找找有多少种花和水果成了我俩的一个即兴小游戏。相对于戈雅的肖像画,他的荒诞画对小朋友吸引力欠缺了很多,也许是她的年龄还不能让她对这种“灰乎乎,看上去脏兮兮”而且寓意颇深的画具有认知力,我就很知趣的翻了过去。

  看《无畏号战舰》时,小宝看了文字介绍,用她的小手把高高的桅杆夕阳遮住,端详了半天,感叹到“这样果真没原来好看”。当看到《呐喊》时,她皱着眉头说“我不喜欢这幅画,看起来好恐怖”,让我不由地从心底里感叹作家的表现力。而色彩浓烈的《大蓝马》则让我俩震撼不已:原来颜色可以这样用,原来马儿可以这样画,原来……

  时间就这样在我俩的热烈讨论和指指点点中滑走,一本书浏览完了,我想象中的严肃高深的“艺术鉴赏”活动告一段落。孩子跑到一边用彩笔尝试她的新画法去了,我合上书本,再打开,细细的翻看一张张印制精美的画页,回想着我们俩人刚才的对话,不禁莞尔,何必拘泥于形式,何必一定要用高深的理论矜持词语来引导孩子欣赏不同的艺术作品?用我们的眼睛发现美,打开我们的心跟随着美,用自己最直觉的喜恶评判一幅作品精彩与否,也许过于感性,可谁又能说不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呢?炎热夏日的午后,孩子和妈妈头抵头、兴高采烈的看画、讲故事,何曾感觉到酷热难耐?这画面,也是一幅精美的艺术品吧!

  《我的第一本艺术鉴赏书》读后感(五):引领孩子走进艺术的殿堂

  艺术于我来说是“高大上”的东西,一些美术展我去了顶多去看个热闹,而对于画作的优劣真是很难从艺术的角度进行欣赏和评判,一方面是怕自己不懂板门弄份,另一方面一直觉得艺术是小众的行为,还有天分的成分在里面。

  如今有了孩子,喜欢孩子不会如当年的我们只追求学习的成绩,而忽略了艺术、体育、音乐等方面的熏陶和发展,虽然我们上学的时候都是一些学习不好的东西才去学美术,但是我今天觉得当时教育体制下让这些学习不好的同学去学美术,有可能是对艺术的一种亵渎。现在的教育体制,虽然学习成绩依然是首要的,但越来越多的家长还是关注孩子本身的发展,如果能够在艺术方面对孩子加以指引当然是最好的了,如果像我一样没有什么艺术功底,还是靠多读书,读好书来弥补吧。

  陆陆续续入手了一些关于儿童学习艺术的书,但是这本《我的第一本艺术鉴赏书》还是让我非常惊喜,虽然此本书的目标读者群可能是初接触艺术的小读者,但是对于我这样没有多少艺术功底的人来说,也是我见到的最好的一本艺术鉴赏书。一方面这本书比较严谨和完整,所有的画作和资料,都是经过作者从过去500多年间艺术家们创作的名画中精心挑选和的,辅以画作的创作背景、方法、作者的介绍资料等,足以让一个想学点艺术知识的大人或者孩子得到比较全面、系统而又宏观的认识。作者选取的绘画作品囊括了油画、壁画、蜡笔画、蛋彩画、、拼贴画等多种绘画表现形式,选择的画家也是在某一方面或者某几方面有着很高造诣或者突出贡献,有的画家我们大众可能听说过,但如果不是科班出身的人很难去区分他们的绘画水平和艺术成就,而作者就像是一个伯乐,更是一个拾贝人,在绘画艺术的海洋里,面对琳琅满目的宝贝,通过作者之手串联起来,串成一篇精美绝伦的艺术鉴赏之书。

  配合作者选取的各个时代大师的绘画作品,《我的第一本艺术鉴赏书》在印刷上也下足了功夫,选取精美的纸张和色彩,力图表现原作绘画上的魅力,作者还特意对绘画的局部进行了细节展示和说明,让读者更能了解到这个画家在绘画方面的独特之处。作者还在每个作者的介绍中加入了自己的漫画,讲述一些关于画家或者画作的有趣的事情,很对小孩子的胃口。

  《我的第一本艺术鉴赏书》于我而言是一本难得的引领我欣赏艺术的图书,而对于孩子来说,或许是引领孩子走入艺术殿堂的一本有趣的图画书,而构成这本图画书的却是历史上有名的画家和画作,有哪一本图画书会像这本书一样包罗万象又张张都是精品?又有哪一本图画书这样给予孩子如此高质量的视觉盛宴?

  《我的第一本艺术鉴赏书》读后感(六):讲述艺术,带着故事去看艺术。

  艺术于我,仿佛在追着一根断了线的风筝。它在前面跑,我也在后面追。我仿佛可以看到它的身影,却不知道下一秒它会奔向哪里。

  小时候,理解的艺术就是画画,那个时候自认为自己痴迷于绘画,经常会用省下来的饭钱买点儿彩笔在歌本上写写画画。没有花柄的荷花,完全没有明暗处理效果的牡丹花,一直却在陶醉,认为自己也跟艺术有着或亲或近的关系。

  如今,却从来不敢说自己懂艺术。看那些艺术家的大作,驻足在难得一见的艺术展厅里,我想,艺术不是画得像,艺术不是一定被人理解,艺术的背后还有着各种各样的故事,画家有着他各自的情怀,有着他独特的审美,而我们恰恰需要有一颗对着艺术保持中立的态度,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吸收美的精髓部分。

  如今,已经身为人母,更需要带着一种中立的态度,告诉孩子艺术的形式。每一幅画作,有着它独特的用色技巧、表现手法,还有着画者本人一生为之执着的艺术表达。我喜欢《我的第一本艺术鉴赏书》的这种表达方式。画作涉及到了文艺复兴的明星:带着神秘微笑的《蒙娜丽莎》,至今人们仍然对她的微笑莫衷一是。人们猜想着,都在还原几百年前画家的真实旨意。我想,这就是一幅画的真正魅力。给儿子看时,他只说了一句话:为什么笑的时候还要搭着双手呢?这就是孩子眼中的画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做为一个半吊子文艺女青年,看到莫奈的画作,只是觉得它像蒙了一层纱账,有着梦幻的美。看到这本书时,看到了一个词“朦胧”,大概就是这样的画风,创作了如诗般的画作。那些睡莲又预示了什么呢?他喜欢睡莲的另一层含义又是怎样的呢?大概我们只能去想象,我们只能去猜测了。

  说到这本书,还不得不提到《向日葵》,知道梵高,还是从他的自画像开始,那时还不知道他的《向日葵》,有一日在一本画册上看到了这幅画,跳跃的黄色永远记在了心里。

  我一直在想艺术鉴赏书对于孩子的意义,对于一个在艺术上半知半解的人来说,是一名好的导游,它娓娓道来,让你知道画作始末。鉴赏是感受,感受之后才有了更深一次的探索,探索之后才可能是创作,我想这就是这本书至于孩子的意义。先感受——探索发现——想象创造。这不符合孩子思维的过程吗?

  《我的第一本艺术鉴赏书》开启了孩子艺术的大门,我们在前面,会多了一些引导,多了一些艺术家们的前车之鉴,懂得美,才能更好地发现美。

  《我的第一本艺术鉴赏书》读后感(七):启蒙的是趣味

  启蒙的是趣味

  我的孩子十分喜爱画画,自从他刚会走路开始,自己还不会使用笔,就一天缠着我要我给他画“轮盘”,还被他迷信的奶奶固执地认为那是他那死去的爷爷托付的,所以后来稍大一些,就给他报班学画画了,现已过了儿童画四级。这也是我申请这套丛书的原因之一。作为小小一画家,不可不知道达芬奇吧?只是可惜我这几年读博,没有太多时间去给他讲解指导,不要求他一定要画多好多有天才,就我自己的经历来讲,孩子在才华方面稍为平庸一些,一生要过得幸福得多,只希望培养他高雅的趣味,让人生的方向在起步阶段就确定好,不与假恶丑为伍,也许就算达到目的了。所以象书中所希望的“看完这本书,或许你也可以成为一名艺术大师!”的愿望是不存太多指望的。

  作为已学了四年绘画的孩子,基本的知道他也基本掌握了,本书最有价值之处就在于所选的32幅有代表性的作品,如果是有天赋的孩子,一定会马上被大师的巨作所吸引,而恍然大悟于真正的艺术是什么?也许就是内心的光亮打开了,艺术对于一颗尚属蠓昧的心,这时就发挥了启蒙的作用了。于是孩子就走上了高尚的第一步。我以为,没有成就并不是最重要的,要紧的是人生的方向与对艺术的热爱。

  这套书在让人眼花缭乱的童书市场中,以其装帧及内容的雅俗共赏脱颖而出,让已有初步览赏力的孩子一拿起就爱不释手。想起我们小时候只有小人书看,就觉得如今的孩子无比的幸福。但正是因为资源的丰富让人有了过度选择的担忧,而这样的一套书却让人毫不犹豫地选中它作为一本启蒙书。也许若干年后,孩子早已不记得看过这样一本书,但它的那种独特品味,却毫无愧色地表现出它长远的影响。

  《我的第一本艺术鉴赏书》读后感(八):奇迹

  一直以为,艺术和我们的距离,是那么遥远,那仿佛天上的一颗星星,遥不可及。读了这本书,非但没有感觉到更遥远的距离和会失去的神秘感,反倒增添了一点俏皮与真实。

  我看到的这本书是这样的:它先让我们看到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作,紧接着介绍了画者,再让我们了解这幅画的由来,之后教我们如何去欣赏这幅画。它让我们欣赏画的同时,知道了每一幅画都是有灵魂的,它和我们人类一样,有着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故事。

  我们都知道,《蒙娜丽莎》这幅画,对世界来说都是个巨大的震撼,同样也是个迷。它的创作者是画了无数个鸡蛋的著名画家——达.芬奇。我们就拿这幅画来说吧,她的笑是神秘,却没有写到世人的猜测——她是谁?曾有人揣度,她是达.芬奇的母亲,我们是不是也应该让孩子也思考思考呢?《蒙娜丽莎》是个奇迹,小学的语文书上曾有过一篇课文,《蒙娜丽莎的微笑》,它把画放在了中间。孩子问过我:“为什么把书斜拿着,蒙娜丽莎还是笑着呢?”我们是不是应该给这些问题一个答案?我们也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去诠释那些问题,而不是去简单地介绍它。

  还有,毕加索,同样是一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画家。西班牙画家,现代艺术创始人,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作品数量惊人,风格多变,充满非凡的创造性。他经常画一些在我们看来匪夷所思的画作。还记得他曾画过一幅画,叫做《雷尼格尔》,他讽刺了那些伤害民众的屠杀者。那幅画,不也是一个奇迹么?他的画,都是从一些简单的图形拆分而来。还有是不是也应该适当地讲述一些画家的故事呢?

  还有梵高,荷兰后印象派绘画家,表现主义先驱,《星夜》《向日葵》等作品现已跻身于全球最为昂贵与著名的艺术作品行列。他是一个伟大的画家,他用生命去演绎着绘画动人的色彩。不要忘了他

  在题目来说,比较有特色的是《忧郁的景色》,这个名字,让我想到了一个问题:景色怎么忧郁?看了才知道,几乎都是用灰色打底,只透露出一点灯光。让我们一看就有了一种忧郁的感觉。

  孩子比较喜欢的一幅画是《白玫瑰》,我看过后,觉得它给人带来了宁静之感。我问她为什么喜欢,她是这样说的:对于我们来说,一朵花,可以让房间不单调,一束花,可以让屋子芳香四溢;对国家来说,一朵花,只能供人观赏,一簇花,可以改变卫生,而对于这个世界来说,一朵花,真的太渺小了。对于这个世界来说,我们同样是渺小的,一朵花都能倾其一生,对这个世界做出它应有的贡献,我们呢?这幅画色调柔和,而且把玫瑰的花瓣画的那么精致。又也许,那是一种共鸣吧,灵魂的共鸣。”

  这是一本朴实,富有趣味性的书。艺术,本来就是一种在我们身边的东西,并没有那么遥不可及与高大上。

  所有的画,灯火、城市、村庄、山岳、江河,都不会消逝,它们会随着流逝的岁月慢慢聚成一幅画,画的名字,叫——《奇迹》。

  《我的第一本艺术鉴赏书》读后感(九):艺术,给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

  孩子的画册不少,但是像《我的第一本艺术鉴赏书》这样“高大上”的可不多见。翻开精美的书页,达芬奇、莫奈、梵高、米开朗基罗、高更等艺术大师的经典作品跃然纸上。更令人惊奇的是,三十多幅的作品,竟然涵盖了过去500多年间的艺术创作,包括了油画、壁画、蜡笔画、蛋彩画、甚至是拼贴画等多种形式,琳琅满目,华美和精致。

  我和妻子平日也喜欢逛美术馆或雕塑馆等艺术展览馆,虽然对于艺术并无任何科班的功底,但是对于单纯的欣赏和感受还是很满足的。更何况,从小说中多少了解一些艺术家的生平,通过他们的作品再去印证大师们的性格和气质,就不难对于他们有如此的艺术创造而感知一二。

  我不太喜欢“鉴赏”这一词,仿佛属于“教育”的范畴,为作品分类、加标签、下定义。而我认为艺术大多数要通过“感受”的。你通常不可能依赖于“印象派”的定义——“画家通常在户外作画,并用粗放的写意风格,试图捕捉自然光线下,色彩微妙的变化”就了解莫奈的画风,但是欣赏着他的各种睡莲图,你能感受到在光影交错和四季变幻中,画家快速的写生让风景如同照相一般留在了画纸上。

  有时,我很羡慕婴孩,因为他们对世界的不熟悉,而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力。他们不会问说“为什么图画中的人在空中”,他们也会对抽象画那缭绕浸染的颜色有着自己的理解。我仿佛透过孩子专注的盯着画册的眼神,看到了他大脑中充满各种可能性的奇妙世界。

  文/卢育涛 2014.05.11

  《我的第一本艺术鉴赏书》读后感(十):如何告知孩子这世界之美

  《我的第一本艺术鉴赏书》是要为我的孩子准备的,现在我还不能准确地称呼ta,这些天有时会在妻子的肚子里偶尔动一下,想去听的时候,却又无论如何不肯再示范一次。我知道等时间足够了,我们会在这里见面。像我和父亲一样,我们互换角色,这次我开始扮演父亲的角色。

  我想给我的孩子准备什么呢?准备一个怎样的成长呢?一方面希望避免去重复做我所度过的一种生活方式,一方面希望去做我所向往但未达成的部分,我想把我影影绰绰看到的亮光指给ta看,举起ta来,过一种符合更高理念的生活。这样断断续续地想,也开始在书店和超市里无意地浏览一些孩子用品,我仿佛忽略了ta的年龄,只是想这些东西肯定在以后的某个阶段会用到,就这样陆续读了些成长的、育婴心理励志的书籍,既是留待给ta,也是对自己的反省和对未来的希冀。

  读旅游的书,会希望能更多地让孩子走出去,不要局限于生活的某个狭隘的角落,让ta的视野更加旷远,这样ta对这个世界的爱,对这生活的爱也会旷远。希望更多地接触自然科学,让ta知道科学不是意味着编程、电路或手机家电维修,认识家乡周边可以搜寻到的动植物,染上植物百科全书和分类纲目的色彩,也会让ta了解哲学和宗教的氛围,不断思考,自我解放,并且不对明天忧虑重重。当然更要领略艺术,感受那“两块肩胛骨之间欣悦,那背脊的微微震颤”。让世界之美的光辉温暖内心,将我成长中曾经缺失的美的感受弥补给ta。

  《我的第一本艺术鉴赏书》也正是所想到的补给ta的一部分,罗西·迪金斯用一种平等的谈话角度和富有暗示发掘性的指引,将艺术之美展示给我们的未来。这也是对我们自己生活的批判和思考,我们如此把自己感触艺术告知于这些来自明天的孩子?或者更广义地说,我该如何把我所理解的世界之美展示给ta呢。这难道不应该充满反省和批判吗?(我当然不会希望在一本入门的艺术介绍中,把孩子当成了一个简单的容器,又把自己无意中当成了成功的典型,志得意满而又满口浅薄地灌输给孩子听自己认知的生活之美,这侮辱了世界之美)

  第一本艺术鉴赏书,也正是我们理解的世界之美编成的第一册,我们小心翼翼地交到子女的手中,维持着我们批判和反省的平衡。(玟涛 2014年6月5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