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甘后传》的读后感10篇
《阿甘后传》是一本由[美] 温斯顿·葛鲁姆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平装双封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阿甘后传》读后感(一):《阿甘后传》——让我们跟随阿甘继续他的旅程。
在《阿甘正传》里阿甘这个智商只有75的低能儿。在学校里为了躲避别的孩子的欺侮,“跑”进了大学成了橄榄球巨星,受到了肯尼迪总统的接见。毕业后,阿甘又应征入伍去了越南,在战争结束后,阿甘作为英雄受到了约翰逊总统的接见。在他的生活中,他结识了许多美国的名人。他告发了水门事件的窃听者,作为美国乒乓球队的一员到了中国,为中美建交立下了功劳。猫王和约翰·列侬这两位音乐巨星也是通过与他的交往而创作了许多风靡一时的歌曲……
诙谐的语言,幽默且温馨的笔触构成了阿甘这一深入人心的励志鼻祖形象。
《阿甘后传》为我们串起了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的美国历史。进入不惑之年的阿甘归来!在阿甘的故事里,历史总是被阿甘牵着鼻子走,当然这次也不例外。这一次,他带来了更多精心动魄、跌宕起伏的故事。阿甘的虾公司破产后,他当过脱衣舞夜店的保安,大闹过可口可乐总公司,卖过盗版书,还和美国总统里根谈笑风生!他在华尔街当过金融大鳄,坐过牢,出狱后又经营养猪场,结果赔了个精光!最逗的是他在海湾战争中活捉了萨达姆又把他放了,连柏林墙的倒塌也是他“一脚造成”的!如果你想知道阿甘和他朋友们又有了什么新故事,那就必须要读《阿甘后传》。
一直就清楚,一流电影大多是二流小说改编的,像《教父》,《肖申克的救赎》,这部《阿甘正传》,勉强算的话《让子弹飞》不也比什么狗屁《夜谭十记》好很多吗。还想说点与主题无关,突然想起来的东西,虽然一流电影大多是二流小说改编的,斯蒂芬金好像搞错了这两者的逻辑关系,以为二流小说就一定会改编成一流电影,看看《迷雾》,《魔女卡丽》,还有电视剧《穹顶之下》,啧啧。发了一通大师的牢骚,转回正题。这本后传二流小说无疑,要是没有电影加持,我是肯定不会去看的。但是,既然看了,还是说说阿甘的续集生活吧。
《后传》其实可以叫《败家的阿甘》(GUMP&MESS),阿甘弘扬了扫把星的优良传统,走到哪里,搞乱到哪里。我觉得温斯顿格鲁姆就是在玩票,比起正传,最后的一点收敛都没有了,反而要比正传可爱,如果先看电影再看后转一定会失望,看了后转再看正传,会更失望。如果只是想了解一下阿甘以后的生活,我倒是可以剧透一下,先做一个预警,如果不想看的,这里就可以结束了。
。
。
。
。
。
。
。
阿甘的虾场破产后,去了一家脱衣舞会当保洁员→然后去打橄榄球→推销百科全书→制作新可口可乐→养猪→搀和伊朗人质事件→在“圣地”扮演歌利亚→华尔街→推到柏林墙→活捉萨达姆→养牡蛎→和儿子,新女友幸福地生活在一起。HAPPY ENDING
温斯顿•葛鲁姆塑造的阿甘这个人物以及他经历冒险的方式完全可以作为一个经典案例去学习了,阿甘他头脑没有一般人灵活,这使得他在人际交往中处于劣势,但是他却绝不是一个弱者,因为他不会被打垮。
普通人都有可能被打垮,有些聪明脑袋虽然本领更大同时也更加敏感,过于巨大的挫折和失败会打垮他们,让他们在意识中给自己打上失败者的永恒烙印,把他们变成一辈子都无法再次振作的落水狗。一旦沦为落水狗,这个人类的闪耀光辉和冒险生涯也就结束了。
而对于阿甘来说根本不存在这种问题,无论其原因是他作为一个呆子,早就习惯了与一般人不同的评价基准,还是他脑袋里本来就没有这个概念,结果都殊途同归,那就是对于福里斯特•阿甘来说,永远不会发生自我认同崩坏的危机——这使得他成为了一个打不垮的巨人,能够顶住一场又一场人生与世界的大冒险。
而温斯顿•葛鲁姆确实为这位无畏的呆巨人在这个荒诞不经的世界里安排了足够多的大冒险,公司倒闭,运动员生涯被开除,卷入军政阴谋,牧师丑闻,金融欺诈、海湾战争等等,每一场大事件中,阿甘都本色出演,忠实履行一个“呆子”应有的角色,然而这个呆子却也成为映照这些事件的一面哈哈镜,将那些看似严肃事件中荒诞的另一侧展示给人们。
有数不清的次数里,人们想拿阿甘这块呆石头来给自己垫背,却只是摔得更惨,想拿这只呆羊羔来给自己顶罪,却只是将自己的罪行暴露得更清晰,这个打不垮的呆子无意识中扮演了公正之臂与嘲弄之手的角色,在他所到之处,权威一瞬变小丑,万户侯家覆粪土(如果你看了本书,你会知道那是何等字面意义上的)。
而阿甘本人甚至不需要看清那些大事件的登台落幕,理解那些意义景象。所有那些善良的灵魂对他的帮助和庇佑,他自己为了成为一个好父亲所付出的努力,最后换回的与儿子之间真实的羁绊,才是对他唯一重要的事情。
“我们其实都上过台,然后大幕终会落下。”阿甘如是说,的确如此,但在那之前,作为他舞台的观众,我忍不住要赶在这大幕落下前,为阿甘举杯喝彩。
读这本小说是因为电影《阿甘正传》实在太好看了。没想到还有后续。虽然小说和电影有些情节对不上。但是总体说阿甘的一生真的是个传奇。还有阿甘的妈妈真是个伟大的教育家。她教会了阿甘很多事情。同时也是教给我们的。虽然阿甘的智商不高。但他比很多智商正常的人还要强得多。在后传中,他做的所有事都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赚钱养家,照顾小福里斯特。这使得他不会轻易被打垮,尽管他搞砸了那么多事情,甚至被追捕,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他总能迅速地给自己再找一份工作,再脏再累也不在乎。因为他要赚钱养家,为什么要放弃呢,人生还这么长,你永远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所以那些自杀的人真的是非常愚蠢的,不管有什么原因,日子本来就不会天天滋润,但也不至于太糟。
阿甘的一生是跌宕起伏的。他参加过两次战争,接见过好几任总统,得过国会勋章,做过百万富翁,也当过猪倌,进过监狱,背过黑锅...他做了我们似乎要花好几辈子才能做完的事情。但他都做过了,他尝试了各种职业,我以前以为智障只能玩着泥巴度过一生。但阿甘实在令人惊喜。每个人的活法都是不同的。都有遗憾,也都有自己的亮点。而我们需要的是一个目标,还有一颗善良的心,支撑着我们走过这么多个春秋,不管生活给你的下一块巧克力是什么,至少这些是永远不变的。
我们其实都上过台,然后大幕最终会落下。
《阿甘后传》读后感(五):与电影无关
先说一下书的评分,《阿甘后传》豆瓣8.3,直追《阿甘正传》的8.5。而Goodreads上面《Gump & co.》相对要低很多。
我不知道那些评高分的到底看过没有这本书,如果让我给的话,较差。
查了一下,这本书最早是95年出版的,也就是《阿甘正传》电影推出的第二年。花了一天看完这本书,我很怀疑作者是借着电影的火爆,顺势出本书坑钱的。
与电影不同,《阿甘正传》与《阿甘后传》完全是黑色幽默小说,而且后传剧情更加坑爹。在书里,珍妮和丹上尉也并没有电影中的那么温情,具体就不透了(只看过电影的,第一次看书真的是很难受)。阿甘的人物个性可以说有很大不同,你不要想着把电影里帅气、憨厚、纯洁的Tom Hanks拿出来放在小说中。
如果你看过那些书评的话,你会发现有好多书的脑残粉毅然决然地发誓,绝不看《阿甘正传》这电影:温情,失去了讽刺的意味,成了好莱坞端给观众的一碗鸡汤 ! 而电影的脑残粉往往是接受不了书里面的讽刺意味。
所以说,如果你要看小说的话,就尽量把它与电影划清界限!就当这是两个没关系的东西。
不过回到《阿甘后传》这本书上,我依然坚信它不是一本好书。
##扯一扯
##再扯一扯
很多人喜欢,当作经典,甚至人生座右铭的那句“Life i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 ... blablabla”,原著里是:当白痴的滋味可不像巧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