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萨德侯爵夫人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萨德侯爵夫人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7-12 04:5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萨德侯爵夫人读后感精选10篇

  《萨德侯爵夫人》是一本由[日] 三岛由纪夫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103,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萨德侯爵夫人》读后感(一):自欺的贞淑,终抵不过时

  这是个三幕话剧剧本,短短不足百页,故事并不复杂,出场人物一共六人全部为女性

  三岛由纪夫的创作想法源于他在阅读涩泽龙彦的《萨德侯爵的一生》时产生疑问好奇。萨德侯爵,一个生活在十八世纪情色作家,他的作品处理的不单是色情题材问题,而且还宣扬性暴力和性虐待以及违反伦常的哲学。自从二十世纪初逐渐浮上台面之后,慢慢形成为一种所谓的“萨德现象”,罗兰‧巴特甚至称之为“萨德神话”。他的一生断断续续总共有二十七年的时间是在监狱里头度过的(摘自百度百科)。

  剧本正是以萨德侯爵入狱的十八年为背景描写了萨德夫人勒内为丈夫能重获自由,以自我坚守的“贞淑”为动力,奔走求援。而在十八年后,丈夫真正获得释放的当天,绝然进入修道院。三岛由纪夫在看《萨德侯爵的一生》时,对萨德夫人的这一最终选择产生好奇。他在“跋”里说“萨德夫人代表贞淑”,而我的感觉是:全剧看下来,三岛都在揭穿这个“贞淑”。为什么这样说呢?

  在第一幕中,勒内(萨德夫人)得知萨德侯爵入狱后,请求母亲帮忙解救。在她母亲极力劝她离开世人看做怪物的丈夫时,她辩称:“丈夫的罪行要是超出了分寸,那么我的贞淑也要跟着丈夫一起超出分寸。”“丈夫要是怪物,我也就不是一个安全可靠的人了。”这明显带有对自己的一种自我暗示,人只有在无法用事实说服自己时,才借助于自我暗示的力量

  在第二幕中,即第一幕的六年后,在萨德侯爵再次入狱后,勒内的母亲再次劝她离开轻视她的丈夫,她辩解道:“他从这些快乐的瞬间里渐渐积聚起来的满肚子蜜糖,找不到一个赠予的对象,最后回到我的身边,为我注入他的全部的温柔。”在她妈妈进一步说出勒内也曾遭受过丈夫的性虐这一事实后,她几乎疯狂地辩解:“你们别无他想,只是跟世俗道德常规一起睡觉,发出喜悦呻吟。这才是怪物的生活啊!”

  十二年后的第三幕,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九个月,萨德侯爵就要在这一天出狱。勒内正式跟母亲说出自己的决定:舍弃尘世,进入修道院。其实在这一幕开始一段勒内与母亲的对话中就有暗示。她母亲问她问什么一段时间以来,不再为狱中做果酱和饭菜,开始做针线了?她回答:“巴黎的春天已经完全是别人的了,倒不如就待在家里,一针一线,绣出一个繁花似锦的春天。”这就像勒内的内心独白。她从侯爵在狱中写的情色小说命运悲惨的女主角身上,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感受到了他对她所守的贞淑的蔑视。她一直让自己坚定地认为顺从他的心理,顺从他的肉体,她的恪守的贞淑是值得他独爱她的。然而他的手突然变成一杆铁棒,一下子把她打倒。她明白意识到所做的一切都成了一场自欺,是她自己编织出来的春天!她不明白是什么原因,甚至怀疑也许是神托付萨德侯爵做了这些,所以她要把余生交付修道院,向神仔细问个明白。

  其实即使在这个时候,萨德侯爵在勒内的心目中虽然邪恶但依旧是强大的,她说:“阿方斯(萨德侯爵)——我在这个世上见到的最为奇特的人,他从邪恶中捻出光明污浊里造出神圣。”而当下人来报:萨德侯爵来了,让不让他进来时。她长时间沉默后问:侯爵什么打扮?在下人没明确说明后,再次问了一遍。当下人回答:模样大大改变了。并描述了萨德侯爵又老又胖,又丑又蠢的样子后。她坚决地说:让他回去吧。就这么对他说:“侯爵夫人绝不会见你。”这几乎就是她为了保住这么多年赖以支撑自己自尊的最后那一点点自欺的呐喊!她不能面对假想中那个虽然邪恶但终究是披着铠甲驰骋在邪恶世界里的骑士,成为现实中老胖丑蠢的样子。

  这是我看的第一个剧本,而且是一个日本人写的法国故事。在书的后面,附上了四篇三岛由纪夫写的关于《萨德侯爵夫人》在编写、演出该剧时一些想法的文章,非常有意思。他确实是对日本戏剧热爱、有想法,同时又勇于实践的人。而他对语言力量的把控真的让人钦佩。他在再度公演时给《每日新闻》的文章里写到:越是卑劣残酷不道德、污移的人事,越是要用优雅的语言叙说出来。在这一计划中,我对于语言的抽象性和语言净化力充满自信,这种手法可以最明显证明剧本台词表现力度

  《萨德侯爵夫人》读后感(二):只是整理一下思路

  不敢妄评

  整理一下思路,说说自己的想法。 首先,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侯爵把红酒倒在洁白的百合花瓣上,像血一样的酒一滴一滴滴落下来。私心很喜欢这个描写。有时候觉得自己的天性里就有这种血腥又残忍东西小时候喜欢胡子的故事,读到可怜女孩儿们如何被砍下头颅如何血流成河竟不觉恐怖不觉血腥反倒有一种莫名快感

  勒内,不断地顺从着侯爵,十二年来默默守候长久孤寂地面对着一道白墙也要一直等他,却在侯爵被释放即将回家的时候选择避世远红尘,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恐惧,十二年的分别已经让勒内在自己心中重新勾画了侯爵的形象,他就是神,是信仰,她不敢面对那个恐怕不似她想象中的人,这也是为什么结尾听到女仆的描述之后勒内会拒绝与侯爵见面。还有,勒内的真实想法,是不是就像母亲所说,长久地将丈夫囚禁起来,这样自己便是他唯一的依靠了,他永远就属于自己一个人。突然想到《奔马》中的鬼头瑱子,算不上重要的人物,但是当阿勋入狱时,她一面积极营救,一面又似乎希望阿勋永远待在狱中。不理解,或许是人性本复杂。

  关于罪恶,是不是我们自出生之时起,便携带着罪恶,不过世俗的法规还有教育让我们自行隐去了这种罪恶并对罪恶之人嗤之以鼻,只是当我们批判罪人的时候,是不是我们本身也在向往着这种罪恶呢?只是我们的良知告诉我们,不可以这样,这是错误的。《月亮与六便士》中关于良心的描写,也曾令我怀疑,到底我们所信奉并维护正义与良心是不是只是他人强加的锁链呢?我们被束缚的久了,遍也心安理得,不断地加固着锁链,也试图为别人套上锁链,这便是良心吗?关于虚伪与伪善,究竟是不是存在于我面孔上的一副面具呢?只是我一直不自知罢了,殊不知我所以为的圣洁纯真不过是傲慢和虚伪罢了。

  《萨德侯爵夫人》读后感(三):我以后一定要找个像勒内一样的妻子

  三岛不愧是我最喜欢的作家,在我读完《萨德侯爵夫人》后更加坚信这一点。虽然此前只读过他的《宴后》,但这个写作风格无疑正对我的胃口

  这是一本戏剧,记得以前读《浮世德》,看到是戏剧后立马扔一边了。。。还是没耐下心去好好读一读。戏剧的表演效果电影会有艺术夸张的成分,毕飞宇有篇文章有说以前读曹禺的《雷雨》,有一句“哦,你是你父亲儿子”,读的时候一下就过去了,之后看《雷雨》的时候,演员念的一句话让毕飞宇浑身疙瘩。所以“看”戏剧是最好的方法

  戏剧的精髓在于表演,但这部戏剧的显著特点就是有着十分强烈的对话冲突,所以在“读”戏剧的时候也不会枯燥

  这本书讲的是萨德侯爵外出时和妓女玩SM后,被对方告上法庭,导致萨德入狱,她的妻子勒内不遗余力营救他,十余年后才得释放的故事。在这十余年间,勒内受到了很多阻拦,有来自她母亲孟特洛伊的,也有来自外界群众的。孟特洛伊认为萨德败坏名声,执意女儿同他断绝关系,女儿以“贞淑”为名拒绝了,并一直同萨德保持联系,帮他请求赦免权,帮他越狱。但在萨德出狱之后,却又拒绝同他见面:“你走吧,萨德侯爵夫人绝不会见你。”

  我在网上查了下萨德侯爵的资料,百度百科对他的解释真是少之又少。“巴士底狱被攻破后萨德立刻被转移到一个疯人院,他的妻子借机与他离婚。”

  那么问题来了:究竟是什么使得以前不遗余力营救萨德的勒内在萨德即将释放之际又做出离开他的决定?

  《萨德侯爵夫人》读后感(四):萨德侯爵夫人

  书 名|萨德侯爵夫人

  〔日〕三岛由纪夫 著;陈德文 译

  出 版|上海译文出版社

  发 行|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知晓此书最初源于生田斗真出演的同名舞台剧,加之多年读同人文经验,萨德侯爵这一历史人物于我并不陌生。但若是读萨德侯爵本人的作品,以我的承受能力思想成熟度而言,过于冒险和刺激,因此不妨跟随三岛由纪夫的脚步从夫人的视角窥得萨德侯爵其人。

  很少读剧本类型的书,因为需要关注点太多,而这本书人物较少,剧情集中,相对来说较易阅读。故事发生在十八世纪的法国,所有角色皆为女性,侯爵只出现在对话中,因此称之为“女性萨德论”也无不可。每位出场角色被赋予不同代表:萨德夫人勒内代表贞淑,其母孟特勒伊代表法、社会、道德,其妹代表女性的天真放纵,西米阿纳夫人代表神,圣丰夫人代表肉欲,女佣夏洛特代表民众……如行星一般运转交错。

  同三岛一样,对于坚守忠贞,为在狱中的丈夫奔波劳碌,即使反抗母亲也不愿离婚的夫人到了侯爵出狱时舍弃俗世,皈依修道院的行为相当困惑。这毕竟不是流俗恋爱套路欲擒故纵,私以为夫人之贞淑,也不仅投射于侯爵本人,而是他接近于神圣的恶,发现了不流于俗世的另一个辽阔天地

  “他的欲望因冒渎而燃烧,正如马踏霜雪,勇往直前。”

  譬如花开甚美,倒不如等待花开正艳,再将其摧毁更美。那般小心翼翼、毫不留情将其碾碎的美。延伸到两性(同性异性)关系内,引出Sadism这一概念,带有冲击性的暴力美学色彩

  “看见玫瑰便说美丽,看见蛇便说恶心,殊不知,玫瑰与蛇本是亲密之友,到了夜晚互相转化,蛇面颊鲜红,玫瑰鳞片闪闪…”

  神圣和屈辱相互转化,冲破社会道义伦理枷锁。孟特勒伊夫人要维护道义名声(从未有人质疑她的品行),然而勒内一语道破她伪善的面具,保全自我的行为。社会伦理何尝不是一种枷锁,它要人藏起嫉妒自私恶毒等人性的阴暗面,用所谓“善良”“高贵”“纯洁”粉饰太平,宣扬真善美,自以为清正纯明,站在世俗道德制高点上,傲慢审视他人。凡超出伦理之事便是不道德,不能为人所容。

  由此想到毛姆写作《寻欢作乐》时引用莎翁《第十二夜》中的经典台词:“你以为自己道德高尚,就不允许人家寻欢作乐了吗?”

  这种卫道士般的行为正彰显了人性的妒忌。早先网络流行语“羡慕嫉妒恨”很好地阐明了这种矛盾情感表面羡慕,实则暗含后两者情绪,只不过被道义压在心底不承认或刻意忽视了。

  “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正因天地无情,因而无所偏袒,不执着,不在意,是为放下,是为解脱,是为救赎。而人之痛苦在于得到,譬如一人受困于世俗偏见做不到的事(自己无法实现的恶行)偏偏被他人做到了,不仅不感谢他,还叫嚣着毁灭他,此亦源于嫉妒之火。离经叛道特权可不是人人都能享受

  侯爵的恶与本人一体同心,他是恶的化身,是恶本身。身陷牢笼断绝了行为的恶,无法阻断心灵的恶,侯爵在牢里奋笔疾书,留下一卷充满邪恶、猥亵、阴暗的恶之书。

  “他从邪恶中捻出光明,从污浊里创造神圣。”

  “一个醉心于屠戮生灵的人,又创造了生灵。”

  正因如此,侯爵夫人跟随丈夫,无视流言蜚语尽心尽力救助,她也许期待侯爵有一天将她从世俗的枷锁拯救出来却不料被封闭在侯爵的可怖故事中。侯爵创造的可悲人物朱斯蒂娜就如同夫人的影子,一生苦难以徒劳告终。

  人常常以为世界就如眼前所见,历史惯例的伦常,社会演化的道德,是需要被遵守的,对无法想象之物加以蔑视,害怕打开笼子看更辽阔的世界,却不想自己才是笼中之鸟。摇尾乞怜也得不到怜悯,不如放过自己。

  读完或许稍稍得以窥见侯爵夫人的想法。

  放下即是救赎。

  @-Junrin-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