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若有所失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若有所失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7-12 05:1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若有所失读后感精选10篇

  《若有所失》是一本由何帆著作,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0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若有所失》读后感(一):这个世界只靠经济学是看不懂的

  经济学家喜欢看他们能够看得见的东西遗憾的是,这个世界并非仅仅依靠经济学就能完全清楚的。

  阅读历史的真正收获不是让你感到,原来自古如此,而是让你越读越觉得熟悉的东西是陌生的,简单的东西是复杂的。

  历史的本质是偶然,不是必然

  如果国家需要资金,无非来自三个渠道:一是出售国有资产或特许权;二是征税;三是借钱。

  一个远远超越他的时代天才,必然会走向这种暗淡结局

  俾斯麦的政治生涯注定是随波逐流的。一切都是谈判,一切都可背叛。俾斯麦最擅长的就是用一只手洗净自己的另一只手。

  俾斯麦走得很远,而他根本就没有想到会走到那里。

  绑起自己的手,反而得到更大的自由。何以会有这样的效果?因为只有对自己加以严格的约束才能够让别人相信自己诚意

  宗教种族石油这三个独特因素,使得中东的政治生态系统异常脆弱

  真正的冲突文明内部的冲突。人们真正的敌人是熟悉的陌生人,即和自己最相近的另外一个人群。

  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移民都会带来巨大收益,但它们也会带来赢家和输家之间的尖锐对立。

  在我们能够找到的所有的治理社会观念里面,经济自由主义胸怀最为宽广道德最为高尚逻辑最为清澈、持身最为谨慎,但经济自由主义致命缺陷在于,它对自己的理性自视过高。治理社会所需要的妥协、忍让、变通和抚慰,在经济自由主义这里似乎全都消失了。

  金融危机羊群效应

  在国内股市房地产市场低迷背景下日本银行的资产不断缩水,在《巴塞尔协议》的压力下日本的商业银行不得不压缩贷款规模

  你要愿意随时都能结账,但你永远别想离开

  希腊人搞不明白,为什么那些外国人会这么讨厌希腊人的生活方式是的,希腊人的生活节奏是很慢,他们每天花在用餐上的时间平均超过8小时,但这就是他们的生活啊!

  在赞美鼓励中长大的孩子,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生来就是要做人上人的。

  网络战是不对战争

  the powerful D Discrimination

  如果说爱情文学家最喜欢的主题,那么自由放任政府干预之争就是经济学家们最喜爱的主题。

  只有当人们群居之后,才会出现合作和冲突、结盟和背叛、战争与和平,政治才自此而始。

  一切政治竞争,均是为了确定政治秩序,政治秩序的确定带来社会的稳定,消除潜在的冲突,但政治秩序的确定,却经常会通过残酷的政治斗争实现

  法律的本质不是逻辑,而是经验

  我们所谓的信息绝大部分噪音

  高尚者和卑鄙者都能拿到属于自己的通行证,但能走出去多远,要看你有多强大

  《若有所失》读后感(二):那些被忽视的历史偶然性

  文/严杰夫

  语言学家王力在西南联大执教期间,出于生计考虑,为报刊撰写过一段时间专栏。当时和王力在一间办公室办公的闻一多听闻此事,直截了当反对,“不该写那些低级趣味的文章”。于是,王力把那段时间写的小品文戏称为“雕虫小技”。但这些“雕虫”而出的文章,在另一位语言学家吕叔湘眼里,均属“即是历史,又是新闻”的津津有味好文章

  如同王力先生这般“不务正业”却写出好文章的学者代有传人,经济学家何帆就是其中一位。他的思想随笔集《若有所失》,尽管多数文字题材上仍属经济学领域,但落笔点却是对历史和文化思考。在他眼里,这些文章是他暂别经济学“老家”,而作的一次“远游”。

  不过,毕竟长期浸淫于经济学搭建的世界中,何帆在开篇还是围绕“金本位制的兴衰”这场世界经济史上的大戏而展开。恐怕却很少有人知道,金本位制在英国的诞生还与牛顿有关。在学生查尔斯·蒙塔古的推荐下,50多岁的牛顿告别三十多年的学术生涯,成为皇家铸币局总监。由于工作出色,牛顿不久又被提拔为皇家铸币局局长,这相当于今天的中央银行行长管理的是整个国家的货币供应。然而,在牛顿任职期间,恰逢英国面临严重的银币流失现象。由于当时英国实行银本位制,作为主要货币,银币流失就不仅是经济问题,而是决定国家命运的政治问题了。1689年,“屋漏偏逢连夜雨”的英国又对法国宣战,白银外流愈发严重,英国内阁不得不紧急召开会议商讨对策。起初,英国内阁采纳了经济学家约翰·洛克的意见,铸造新的银币,让新银币的面值和其实际金属含量正好等值。但这一方案实施不久,牛顿就发现,由于白银大量外流,造币厂已无银可铸。牛顿起初和洛克一样,是银本位制的坚定支持者,但随着铸币遭遇挫折,他慢慢从一个白银捍卫者转变怀疑者。1717年,牛顿提交了一份货币报告建议将铸造金币价格降低,令黄金价格固定下来。议会采纳了牛顿的建议,正是这个建议间接加快了白银退出历史舞台速度,黄金正式与英镑挂钩逐渐成为主要货币。从实质上来说,英国至此已成了金本位制国家。此后的两百多年,英国就一直实施金本位制。

  黄金天然就容易唤起人们的崇拜心理,自从金本位制诞生以来,就吸引了历史上一大群精英分子膜拜在它的脚下。其中既有俾斯麦、丘吉尔和墨索里尼这些影响重大的历史人物,也有密尔、米塞斯这样的经济学大师。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严重伤害了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也直接摧垮了国际金本位制度。不过,金本位制的影子依旧盘旋在资本主义的上空,久久不远离去。在一战结束后,欧洲国家纷纷提出恢复金本位制。已处于帝国斜阳中的英国,更期望通过恢复金本位制,重现帝国昔日的辉煌。在英格兰银行行长蒙塔古·诺曼和其时担任英国财长的丘吉尔的力推下,1925年英国宣布恢复金本位制。然而,由于一战后英国的经济状况发生天翻地覆改变,硬生生地恢复金本位制,就意味着英镑的汇率将被高估。于是,英国主要的出口行业遭遇极大冲击。1929年,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再度重创西方世界,也给了金本位制最后一击。随着黄金每天都从大英帝国流出,英国的金本位制名存实亡。最终,在1931年9月19日,英国退出了金本位制。两年后,美国刚刚上台的总统罗斯福也宣布放弃金本位制。“金本位制”慢慢地结束了历史使命

  尽管,此后的经济学家曾掰着手指,列数出诸如黄金生产增长幅度不足、黄金存量分配平衡等导致金本位制崩溃的因素。但这一切都同历史上的大多数故事一样,黄金这个角色的登场和谢幕,是各种因素偶然碰撞出的结果。无论是金本位制的产生,抑或是最终的崩溃,都不能简单地用一句“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来归结。正如何帆所说,是“牛顿和他同时代人的失误,不经意地催生了英国的金本位制”,也正是由于这个失误,才决定了此后两百多年中的世界货币体系

  正因为历史进程中的这种偶然性,才令何帆关注人类历史上的那些衰退期似乎更甚于繁荣期。何帆基于这个观察的“历史重现”,重新解释了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金融危机爆发的根由,也重新认识了20世纪末日本经济一蹶不振、亚洲和拉丁美洲那些新兴国家发生金融危机的真正根源。与大多数经济学家的观点不同,何帆并不认为是《广场协议》造成了日本“失去的十年”。日本的失误在于,始终没有想好如何处理国内经济和国际政治的关系二战以后,日本在参与国际经济谈判的战场屡战屡败,几乎把能犯的错误都犯遍了,这才是导致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的真正原因。同样,至今仍有许多人认为,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的爆发是对冲基金恶意做空导致的。对此,何帆也有不同的看法。他觉得,对冲基金的确是导致东亚经济危机出现“羊群效应”的诱因,但却并非是造成这场危机的真正元凶。导致东亚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是商业银行,尤其是日本的商业银行的突然撤资。日本股市和房地产的长期低迷,令日本银行噤若寒蝉,因此一有风吹草动,就立刻触发日本商业银行的资本迅速流出。所以,在危机发生时,谁和日本靠得最近,谁就先遭遗弃。或许有人会觉得何帆将20世纪末亚太地区先后经历的几次危机都归因于日本,多少有些委屈了这个其实一直都很努力的国家,但他的观点和分析的确让我们看到了历史所拥有的复杂一面,这种复杂正是抽象的经济学理论模型所难以阐释清楚的。

  经济学也好,历史学也罢,乃至于政治学和社会学,人文学科走到最后都可以被归结为两个字 “文明”。何帆也在这本随笔集中表现出一种浓浓的人文关怀。在“尘封缅甸”、“中东局外局”等文章中还将目光注视到了缅甸、中东等地区的地缘政治上;在“爱尔兰的霍比特人”中则借助爱尔兰一隅稍稍将脚步停留在对人类文明的思考上;在“传染病和基督教”中,更是借助宗教这一话题,进一步反思了蕴藏在历史中的宝贵人性。就这样,在这本思想随笔集中,作者从经济谈到了历史,进而迈向文明和人性,跳出了经济学家很容易掉入的就经济而谈经济的技术陷阱,为我们理解今天生活在其中的这个世界,提供了更为宽广敞亮视野

  《若有所失》读后感(三):爱尔兰的守护神—圣者帕特里克

  没有看过经济学,就拿这本书当科普来看,讲的还是比较通俗易懂的,配上一些人物趣事行文比较轻松,但是毕竟是随笔,断断续续的,越到后几章越是独立的短篇了。

  没学过的看看还行,对于学过的没有什么价值

  由于我对西方历史了解的很少,所以我印象较深的是《爱尔兰的霍比特人》这一章,圣者帕特里克,他出生在英格兰的一个缙绅家庭,16岁被爱尔兰土匪掳走成为奴隶,一个人在爱尔兰的旷野中放牧牛羊。有一天梦中听到有人对他说“你吃的苦终于得到回报,你的船已经到岸,你可以回家了。”,他不停的走到海边,辗转回到故乡发现自己已和身边的繁华世界格格不入,于是,决心去做一名传教士,再回到爱尔兰。十年寒窗苦读,成为一名卑微的不能再卑微的牧师,跟奥古斯丁的渊博学识相比,帕特里丘斯连及格水平都达不到。但是,他是继保罗之后四百多年里基督教的第一个传教士,他的胆量比作为基督教改革家的保罗还要大。就连保罗,也没有越过罗马帝国的疆界。而帕特里丘斯就是跨过罗马帝国、深入未知疆域的第一位传教士。帕特里丘斯用了三十多年的时间,把基督的福音带到了荒蛮的爱尔兰,这让他成了爱尔兰心目中的守护神。

  圣人帕特里克的榜样力量激励了后来的爱尔兰传教士。他们放弃了舒适世俗生活,到森林山顶孤岛离群索居学习圣经》和先知事迹,用自己的心灵领会上帝教诲

  圣人不见得以学识见长~,作为普通人,除了该寒窗苦读,还是要有吃苦的精神,前一刻还豪情万丈甘于孤独读万卷书,后一刻就能臣服于一顿美食,一部电影,一场旅行。我也是怯懦……

  哈耶克和凯恩斯的故事,16年我也要读一下。还有《通向奴役的道路》一书。

  书中作者对自己的评价:假如我努力坚持,或许可以勤能补拙,做出个更像样子的小板凳。但我已经认识到,自己并不是一个有原创性的学者。这不仅是因为我智力驽钝,也和我兴趣太广泛有关。那些在学问上有成就的学者,往往是用心至纯,心无旁骛,且能长期坚持,跑完马拉松。而我呢,我对什么都感兴趣,是一个胃口奇好、口味甚杂的读者。

  经济学家最不擅长的事情就是预测,但最喜欢的事情就是预测。

  all.

  《若有所失》读后感(四):远游的经济学家

  远游的经济学家

  □张晓媛

  “经济学家只喜欢看他们能够看得见的东西。遗憾的是,这个世界并非仅仅依靠经济学就能完全看清楚的。”

  同该书作者一样,某一本经典的经济学著作对后来的价值观塑造影响很大。大学时,读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第一次发现经济学也可以说的这样深入浅出,即使高数都没学习过的文科生一样读得明白。

  在全民成功年代,我们的生活中,“钱”这个字被提及的频率前所未有的、光明正大的高起来。很多人心中,经济等同于钱,经济学大概也就是关于钱的学问。一本明白如话,不用那些佶屈聱牙的术语彰显自己高大上的经济类书籍更难满足日常生活的需求,《若有所失》就是这样一本在任何时间打开,都不影响阅读快感的书。

  这是一本有诚意的书。作者摒弃了自己写过的那些应景式的财经评论,在书中继续自己的探险式的阅读,“一任海风把我这艘没有桨的小船带到未知的目的地”。金句比比皆是:“有一个得势的学生,可能比有一群天天厮混的同事重要得多。”“越是在泡沫时期,对专业知识懂得最少的人往往赚得最多。”再如,“一个远远超越他的时代的天才,必然会走向这种黯淡的结局。”

  从国债、税务、股票等各种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经济学范畴问题,作者从不直接告诉你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甚至他从一开头也只是在讲英美等国家在过去一个世纪里的经济行为,但细心的读者总能从中读到现实中的影子,进而对现今自己的经济行为有更深刻的认识乃至警醒。

  比如说到炒股,作者援引了1927年美国“黑色星期一”的例子,然后得出结论——“据说,一位华尔街的投资家在上班的路上,遇到一个擦鞋的男孩,这个男孩热情地向他兜售内幕消息。这位投资家当即决定,当擦皮鞋的男孩都开始炒股的时候,就到了该撤出的时候了。”这一幕,和我们的现实生活何其相似?”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曾经说过,美国的白银购买计划促成了中国共产主义革命的成功。在《罗斯福、白银与中国》一章中,更是让很多人头一次意识到白银与20世纪30年代中国政治的巨大变化之间的关系。在震惊之余恍然大悟,原来,历史是这么回事。

  对狐狸型学者和专家型学者的描述则活灵活现的嘲讽了时至今日仍能在电视等媒体上看到的各种“专家”。“狐狸知道很多小事情,刺猬知道一件大事情。”不管狐狸还是刺猬,能预测对的专家就是好专家,可更多时候,把握生活的航向还是要靠个人的慧眼和心性。这大概就是作者想和我们分享的观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