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会做饭的孩子走到哪里都能活下去》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会做饭的孩子走到哪里都能活下去》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7-13 05:2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会做饭的孩子走到哪里都能活下去》经典读后感10篇

  《会做饭的孩子走到哪里都能活下去》是一本由〔日〕安武信吾 安武千惠 安武花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0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会做饭的孩子走到哪里都能活下去》读后感(一):活着就是最好的恩赐

  花费不到两天的时间读完《会做饭的孩子,走到哪里都能活下去》。我承认:读完之后,有一种被书名欺骗感觉,但即使如此,我还是非常愿意给这本书5分好评

  整本书不算厚,文字描述属于非常易读的模式内容阐述一个故事:身患癌症年轻妈妈顽强生存的故事。书中的全部情节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主人公千惠已于2008年去世,书的内容是由她的丈夫女儿和她生前的博客所构成。

  人类疾病最高级别病痛非“癌症”莫属。在韩国连续剧中,主人公一旦被诊断为癌症,整部剧都会以疾病为催泪弹,赚足观众们的眼泪。疾病和至死不渝爱情会让你觉得:疾病虽痛苦,爱情更伟大

  在这本书中,没有韩剧那样既煽情俗套桥段。但主人公与疾病顽强斗争的行为和信吾(千惠的丈夫)对妻子不离不弃的爱与责任就像一双有力的手,在我内心深处狠狠地拧了一下,那样为之振奋地一痛,仿佛将我从灰蒙蒙的郁闷中拧醒。

  说实话,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的身体出现了一点小故障,当然,与癌症相比,我的疾病就是以卵击石,完全值得一提。但是我还是很痛苦,从医院拿回诊断单的那天,整个晚上都陷入不好想象中,担心身体的小故障会为日后的工作生活带来巨大影响,整个人抑郁到了极点脑海中浮现的全是悲观念头。好吧,这就是我,一个悲观主义者,现在想来,简直荒唐到极点。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也在为一些不足挂齿的困难而感到忧心忡忡,郁闷不堪呢?

  或许此时,你正在抱怨学习上的枯燥无味;或许此时,你正在为一筹莫展的工作而烦躁;或许此时,你正在为离你远去的恋人而暗自伤神…

  书中主人公身患重病,但在与病魔共存的8年中,从未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冒着生命危险生下可爱的女儿,积极地学习健康饮食、生活方式教育女儿乐观地面对这个世界、顽强地生活下去…即使在治疗末期,为了掩盖因治疗带来的严重面部浮肿,也会自娱自乐地用连帽衫的帽子脸部整个包裹制造比较搞笑的形象

  整本书用各种细节描述了千惠的乐观心态,与病魔斗争的顽强信心,就算在弥留之间,也会让自己有想吃饭的意识。那颗坚强的心就是顽强的小草,任凭大火一遍又一遍地燃烧,但内心深处总会充满一股生机勃勃力量:我要活下去。

  与此相比,我们在生活中的挫折、痛苦有算得了什么呢。活着就是最好的恩赐,抬头看看一碧如洗蓝天,沐浴着夹杂花香春风想想家中永远关心我们的亲人,品尝下餐桌上一盘盘可口食物….生活的细微点滴都在告诉我们:生活如此美好,活着就会遇到美好事情

  《会做饭的孩子走到哪里都能活下去》读后感(二):安武一家人教给我们的事

  读《会做饭的孩子走到哪里都能活下去》,让人联想韩国催泪大片婚纱》的剧情电影讲述幼儿园中班的小女孩少拉,在得知做婚纱设计师母亲得了绝症后,默默地学习独立改变自己倔强性格一点一滴地替她完成心愿的故事。而这本书,则是站在父母角度记录着一个普通的日本家庭,安武一家人在妻子千惠罹患癌症后的真实人生,为了对抗反复光临的死神,两夫妻改变作息配合治疗,尝试简单质朴的糙米饮食,并且训练四岁的女儿阿花学习洗菜做饭、料理家务。这样的生活看似单调琐碎,甚至有些残忍,背后却蕴含着母亲千惠的一片冰心,她说:“我只想通过自己的帮助,让女儿一个人也能顽强而茁壮的好好活下去。”就像那长长的书名,或是《婚纱》那部电影的情节一样,这是母亲对女儿的一个小心愿,简单却艰难,仅此而已。

  四岁的小女孩阿花,她的出生便如一场博弈。千惠在结婚前已经查出乳腺癌,“拼命”两个字,是她在书中反复提到的词——“拼命把孩子生下来”,“为了看女儿长大拼命活下去”,种种在旁观者眼中理所应当的事情,对癌症患者千惠和丈夫信吾来说,都要付出破釜沉舟勇气才能实现。但整个家庭并没有因此变得暮气沉沉如履薄冰,相反,他们活在当下,每天一起在阳台上看朝阳,对来自大自然的食物心怀感激,在抗癌初期,千惠每天都要发自内心地大笑获取正能量;他们珍惜一切“小确幸”,信吾做了好喝的酱汤,千惠在博客写道“真是太好喝了,我想让大家都来尝尝呢。”他们也坦然面对病魔,当发现妈妈的一侧乳房接受了切除手术时,天真的阿花问妈妈,“很疼吧,我再给你买一个吧!”千惠则满心感动回答女儿,“谢谢阿花,那就拜托你啦!”

  中国人总是讳疾忌医,或把疾病当作禁忌隐瞒起来,万念俱灰呜呼哀哉,到头来,有病的不单是肉体,还是灵魂,而安武夫妇选择在女儿面前将疾病公开描画,与其说是打破禁忌,不如说是另一种自救的方式,正视、化解,不让疾病喧宾夺主地将生活吞噬。在此过程中他们也有过踌躇,每念及此,支撑他们的都是那句,“为了女儿,无论如何我都得活下去。”

  更不可思议的是,从阿花四岁起,癌症复发的千惠板起面孔开始教女儿洗衣服、做酱汤、刷澡盆、理衣柜,她的育儿理念是:因为未来的不可预知,何不趁当下把想教的都教给孩子。耳濡目染下,阿花学会忍耐和坚强。她在给妈妈的信中写,“不说别人的坏话,不忘记微笑,这些都是妈妈教给我的。”书中还提及一件小事,在千惠病入膏肓之际,父亲问阿花,“你觉得妈妈的病能治好吗?”他原本期待女儿说“妈妈一定会好的呀!没关系的!”可是阿花只是说了句,“可能不行了吧。”简短的三四行文字,读来却让人动容,像阿花这样的孩子,早早了解到生命的残酷,却仍旧能保持着勇敢快乐的心,当然是会走到哪里都能活下去的,而或许要等她长大后才会发觉,这是母亲千惠留给她的最珍贵礼物吧。

  阅读这本书,也是一个反思的过程。提起“癌症家庭”,读者常常习惯性带入“同情者”的姿态,千惠在2008年离世,我们怜悯信吾的不幸遭遇,对年幼丧母的阿花心有戚戚。事实上,安武一家人,原本也和我们一样是十分平凡普通人,他们并不比任何人勇敢,却在爱的驱使下,披荆斩棘探索出一种全新的生活与育儿方式,我们应当向他们学习。也正是信吾和千惠对阿花沉甸甸的爱,彰显着亲情的珍贵,提醒着我们应当铭记每个家庭细节背后的良苦用心,这些,都是安武一家人教给我们的事吧。

  【2014年7月5日 新京报】

  《会做饭的孩子走到哪里都能活下去》读后感(三):留什么给你,孩子

  《会做饭的孩子走到哪里都能活下去》〔日〕安武信吾 安武千惠 安武花

  《会做饭的孩子走到哪里都能活下去》,书名好长,咋一看似乎是一本普通的育儿书籍,似乎想传达一种观念教会孩子做饭非常必要。而且似乎掌握这种本领,就能让孩子走遍天下无敌手。看着封面上那个小女孩拿着菜刀在切食材,我很反感,真的有必要在一个孩子还不懂如何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之前就学做饭吗?事实上,书名所想表达意思,并非这么肤浅。这本书,记录是日本的安武信吾(丈夫)、安武千惠(妻子)和安武花(女儿)一家的真实故事。妈妈千惠,在怀孕之前已经确诊乳腺癌,冒着生命危险生下女儿HANA,坚持循序粗粮饮食法对抗癌症,历经复原,又转移,又扩散全身,最后在抗击癌症八年之后于2008年7月离世。在养育女儿的这段日子里,因为意识到随时可能离开年幼的女儿,担心失去妻子、母亲的家人不能独立生活。千惠在HANA很小的时候,就让她学着做家务,甚至做饭。一点一滴,手把手地教,经过不懈努力,在千惠离世之后,5岁的女儿已经完全能照顾自己的日常生活,甚至能担当起照顾父亲的角色

  类似这样的生活经历,安武一家并不是个例。可是他们的特别之处在于,母亲对抗癌症的态度,自始至终都那么乐观积极,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似乎都在为能继续存活陪伴丈夫、看女儿成长渺茫希望而奋战。而安武信吾,在千惠还是女朋友身份下就得知她罹患癌症,也不舍不弃,娶她为妻,一同面对疾病带来的困境。最让人动容的莫过于孩子HANA,她目睹母亲与癌症对战的痛苦场面,坦然接受母亲离世的悲痛事实,鼓励父亲展开新生活,极力扮演“妻子”、“女儿”的双重角色。这个一个悲伤地故事,可是全书并没有充盈着消极悲观的生活态度,反而,是充满了真实的痛苦和积极向上的乐观力量。疾病可以带走健康,但不能剥夺活着的人的坚强意志,不能阻止他们享受温馨的家庭生活。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断想起,人活在这个世上,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或许当个盲目乐观主义者,抛开一切俗世,只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活在自我中心的世界;或许可怀抱着祥林嫂般的凄惨心态,未见难题先投白旗,闷闷不乐一辈子;或许可以坦然对待一切遭遇,保守希望,开心过活。你选择什么,生活就给予什么。

  我也曾不止一次想过,若有一日我不得不离开这个世界,什么是最让我放心不下的?未当妈妈之前,这个问题复杂朦胧的家庭责任感是其中最为明晰牵绊。当了妈妈之后,这个问题很简单,孩子便是最为不舍的牵挂。可是,我又记得曾听家人说过,当被即将去世的人念念牵挂的人,必定活得艰难。于是我暗暗决心,若真有这么一天必须到来,我要了无牵挂地离开。

  时过多年,我才明白这一番定论的内情,父母对孩子放心不下的,莫过于担心他在失去父母这座靠山之后,是否具备能力立足于社会,养活自己,过好日子。如果孩子已经拥有这样的能力,父母便只有不舍之情,若他缺少这种能力,父母便是忧心忡忡。所以,当孩子属于后者,他日后的路必定过得艰难。即,养儿育女,父母最急切必须教导的是如何让他们早日独立,学到生存的本领,包括照顾安顿好自己的起居饮食,还有面对生活中不断出现的难题能轻视之、克服之的乐观态度。因而,这两点,也是我在教导孩子中最高的目的

  回过头里说,要把《会做饭的孩子走到哪里都能活下去》当成一本育儿书,也不为过。安武家的父母,确实是身体力行,把他们最想教给女儿的东西,化作生活中的一点一滴,融到孩子的身体、意识里。这份饱含痛苦和深爱的教养,是用生命去践行。有的父母以为,给孩子所有最好的玩具衣物,就是至为负责的爱。这绝对是一种误解,身外物锦上添花配置,而爱,是相处,是陪伴,是花费心思精力去教会孩子独立自强的能力。父母终有一日必须放开紧紧牵着孩子的那双手,目送他们踏上自己的人生道路,而此刻唯一能让孩子轻身上阵的随身行李,也只有深厚的爱,和独闯世间的基本能力了。

  《会做饭的孩子走到哪里都能活下去》读后感(四):教孩子什么

  《会做饭的孩子走到哪里都能活下去》让我们思考“教孩子什么”。

  本书讲述了妈妈患了癌症后一家人抗争癌症的故事。尽管妈妈坚强、努力地与病魔作斗争,但是八年后还是去世了,留下了爸爸和五岁的女儿小花。

  妈妈去世前,教会了小花

  ——基本的生存、生活能力:掌握了食物的基本知识,能够区分吃什么好、什么不好;能够做基本的家务——做饭、打扫浴室、叠衣服、准备幼儿需要的东西等。

  ——积极的情商(通过父母的示范):微笑,乐观,心存感激之心等,例如“要对做饭的人和食物本书心怀感激”。

  现在的小花:

  ——早上六点起床为爸爸和自己做早餐

  ——“妈妈,有件事我想告诉你——所有的便当我都会自己做了!不说别人的坏话,不忘记微笑,这些都是妈妈教我的。虽然我也会觉得好难啊,不过车到山前必有路,阿花已经不哭了。——阿花写给在天堂的妈妈”

  《会做饭的孩子走到哪里都能活下去》读后感(五):爱自己定义,是从珍惜身体,爱护身体开始

  《会做饭的孩子走到哪里都能活下去》读完蛮心酸的,勇敢和癌症抗争,几次从死神手里幸运逃掉的千惠这次撒手人寰了,留下才四五岁的女儿小阿花,病痛带来最大的折磨就是分离,那么坚强的丈夫和懂事的女儿,尽管英年早逝,但仍觉得千惠是个幸福女人。对书中提到的日本幼儿园贯行的糙米和食和Whole food生活(即:完整利用食材,蔬菜不削皮,根菜不丢叶,吃整条小鱼)印象比较深刻,生命只有一次,每当觉得活不下去的时,看到有那么多人为了想和家人朋友相守一天,而在努力地垂死挣扎,真的觉得没什么理由不珍惜生命。

  生病是人的生活方式出问题的信号,所以保持好的生活习惯非常重要,早上6点起,晚上10点睡,晚上8点后不再进食(不然吃下去的都是毒素),糙米饭,时令蔬菜,暖身效果的根茎类蔬菜,通便对肠胃好的发酵类食品,粗粮素食,优质适量的鱼和肉,让身体恢复平衡代谢。

  让一个四五岁的孩子每天做饭,这样的母亲看起来有点不近人情,但人总要学着独立长大,如果以后也要学着自己做饭,独立生活,早一点开始练习又何妨呢?蛮欣赏这样的思想,让孩子早一点习惯摆脱依赖,掌握独立生活的本领,把想教给孩子的事情趁早教给他,绝对不要有“还为时过早”这样的观念。

  很好的一本书,写的简单,读完让人越发珍惜生命,身体健康时我们容易麻痹大意,忽略正常作息规律饮食,但等到生大病时才去弥补会不会有点为时过晚,爱自己的定义,是从珍惜身体,爱护身体开始。四颗星推荐!

  《会做饭的孩子走到哪里都能活下去》读后感(六):学会生活,请从学习做饭开始

  《会做饭的孩子走到哪里都能活下去》是一本一天就能读完,却要用一生去实践的书,朴实无华,款款道来,却令人深受震撼。

  一位已经定下婚期却发现身患乳腺癌的新娘,一位得知伴侣身患绝症却依然不改初衷的新郎,一副拼却性命也要生下女儿的母亲胸怀,一个在拳拳爱心呵护下五岁便学会做饭的乖乖女,琐屑的凡人小事,顽强的毅力,真挚的亲情,这一切都让人荡气回肠。

  书中的妻子兼母亲安武千惠,与病魔搏斗了八年,用重病之躯为丈夫孕育了一个可爱的生命,用羸弱的肩头为女儿撑起一片天空,并教会她基本的生存本领。她用短暂的一生实现了自己的心愿——把生命中珍贵的东西传承给下一代。在她看来,物质的丰盛相比,精神上的富有才更加宝贵。所以她要教给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让幼小的女儿阿花“多学做家务,功课可以放在第二位”。

  女儿阿花也没有辜负妈妈的期望,她给在天堂的妈妈写信时说,“不说别人的坏话。不忘记微笑。这些都是妈妈教给我的。虽然我也会觉得好难啊,不过车到山前必有路。阿花已经不哭了,我会加油哦!”

  一个五岁开始学做饭、小学低年级就可以做出拿手菜咖喱饭和土豆烧牛肉的孩子,着实令人钦佩。不由得想起多年前的一件往事:我作为普通话测试员去给某大学毕业生测试普通话水平。测试题目中有一道题是三分钟的“话题说话”,测试对方在自然状态下的语言状况,看对方有无方言词汇、方音语调及语法错误。一位考生抽到的题目是“我的拿手菜”。那位大学本科生迟迟疑疑,结结巴巴,不到一分钟就结束了讲述,他的拿手菜竟然是拌咸菜。与我同组的测试员老师憋不住笑,我只能用脚尖悄悄地踢她一脚,内心感慨:即将毕业,连做个菜都不会,将如何面对严峻的生活啊!

  一直以来,我们错误解读了“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悠悠万事,学习惟大,成绩惟大,升学惟大。十几年前有关方面曾对各国小学生每天劳动时间做过统计:美国孩子每天的家务劳动时间是1.2小时,韩国孩子每天0.7小时,英国孩子每天0.6小时,日本孩子0.4小时,中国孩子每天家务劳动时间只有0.2小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已经成为相当一部分孩子的生活常态。

  早在上个世纪,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就提出了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即要培养学生学会四种本领:学会认知、学会做事 、学会合作、学会生存 。如果孩子们连做饭都不会,谈何生存?

  虽说现在的家务劳动已经相当一部分社会化了,但无论社会怎么发展,有些劳动本领也是不能也不该荒废的。比如做饭,因为这是自我成长必不可少的部分,是立足于世、生存下去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从这个意义来说,妈妈千惠是充满智慧的,幼小的阿花是幸福的。我们要感谢信吾、千惠和阿花一家,他们用自己的经历与亲情让我们再次感悟了这个朴素的真理:学会生活,请从学习做饭开始。

  (书评人 李超)

  《会做饭的孩子走到哪里都能活下去》读后感(七):那些被遗忘的生活价值

  (《父母必读》杂志主编 恽梅)

  这是一本由一家三口共同完成的书,由丈夫信吾、妻子千惠和年幼的女儿阿花一起写就。

  每个人从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方式,平静而轻柔地讲述着年轻妈妈千惠身患癌症给这个家庭带来的震动,以及对那些曾经被“现代生活”摒弃的朴素生活价值的再发现。朴朴实实的字里行间,透出一股坚韧,一股微小而强大的信念。

  因为写作方式的不同,这本书呈现出多元化的主题,当然,应对病魔是主线。若不是癌症降临,或许千惠一家三口依然会像无数现代家庭一样,享受并依赖着各种方便食品,热衷培养阿花各种才艺,带着阿花去上各种亲子课程,给孩子吃最爱吃但却不一定对的东西,时常在“幸福”与“失落感”中徘徊……并且视这一切的一切为“正常合理”的生活。但作为一个走在生命的悬崖边上的母亲,安武千惠重新思考了这一切!

  在治疗癌症的几年中,这个家庭在极度的恐慌和忧虑中,曾经努力试图拉近与正常生活的距离,这也促使他们无意中打开了生活的另一扇门,发现了另一种生活:

  比如早睡早起的糙米生活,与大自然的昼夜节律合拍,亲近食物的本真。

  比如选择Whole Food生活,即完整地利用食材(没有多余的东西),如粮食不精加工、蔬菜不削皮、根菜不丢叶、吃整条小鱼等等。选择没有污染的鱼和不含农药的蔬菜。

  对做饭的人和食物本身心怀感激。

  清晨一起来到阳台上看朝阳,让身体汲取太阳的能量。

  不再后悔过去,也不惧怕未来,而是竭尽全力过好眼下的生活。

  因为死亡这个词经常出现在大脑中,“笑容”就变成生活的必需品。

  只要活着,就一定会有高兴的事。

  一起散步,一起吃饭,一起买东西,一起午睡……在一家人一起度过的心无旁骛的日常生活中,真实地感受着幸福的存在。

  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发现了学会生活是第一位的,学习可以放在第二位。

  所以,从阿花四岁时,妈妈便决定一点点教她做家务:晒衣服,叠衣服,刷澡盆,摆放鞋子,打扫,准备去保育园用的东西,整理衣柜,收拾自己的衣服。甚至教会了她做饭,并深信这种能力与生存息息相关。于是,女儿过四岁生日时,得到的礼物是妈妈送的一条围裙。

  看完整本书,对它朴素到简直不像书名的书名《会做饭的孩子走到哪里都能活下去》,有了一种发自内心的感触和赞叹。

  这或许是一种被遗忘的生活态度,一种被遗忘的生活价值?

  在这本小小的书里,千惠一家踏上了这条生活价值再发现的旅程。他们希望女儿阿花对过度消费提出质疑,生活上不一味依赖方便的东西,掌握顽强生存的本领,从而有能力在未来的生活中做出更健康的选择……这些被逼到绝处生出的点滴道理和智慧,看似简单,却无比珍贵。把它们重复着做下去,应该就是所谓传承吧。

  在忙碌琐碎的快节奏生活中,遇见这本书,真好。它让我们停下来,去思考如何过真正简单美好的生活。

  “不说别人的坏话。不忘记微笑。这些都是妈妈教给我的。”

  阿花,你长大后,会成为什么样的女孩子呢?我真的很想知道。

  《会做饭的孩子走到哪里都能活下去》读后感(八):会做饭的孩子走到哪里都能活下去

  一本由安武一家三口合著的小书。

  生活在日本福冈的安武一家人:爸爸信吾、妈妈千惠、女儿阿花。

  如果不是因为病魔降临,一家人会和普通的幸福之家一样,享受并依赖各种方便食品,过更精细的生活。

  因为妈妈千惠的癌症病发,冒着生命危险生下女儿阿花后,千惠开始思考:对生命来讲,什么是更重要的?

  在治疗癌症的几年中,这个家庭经历恐慌、焦虑,在寻访各种治疗方法的过程中,他们的生活观念随之改变。

  他们开始糙米生活,多食用日本的传统食物纳豆、酱汤。在食材的使用上,他们会使用整个食材,相信食物都是有营养的。

  他们开始早睡早起,晚上10点钟睡,早上6点钟起,经常晒太阳。

  在女儿阿花的教育上,千惠和信吾相信生活是第一重要的,学习可以放到第二位。孩子身体健康,能够自食其力,将来无论走到哪里、做什么,都能活下去。

  “不论父母是生病还是去世,孩子都能一个人活下去——父母要以此为己任,来教育子女”。

  千惠她开始一点点教阿花做家务:晒衣服、叠衣服、刷澡盆、摆放鞋子,打扫、准备去保育园用的东西,整理衣柜,收拾自己的衣服。然后,她开始教阿花做饭。

  千惠持有朴素又严格的教育观。

  她给孩子阅读。偏爱有音律感的书,比如宫泽贤治的书。

  孩子年幼时,除了在学校接触电脑,在家中不让孩子用电子产品,不看电视。

  千惠不会为了让孩子吃东西而把饭菜做得很甜,也不会硬把食材弄软,而是让阿花记住食材本身的味道,硬的东西要好好咀嚼之后再咽下去。

  严格的教育,千惠自己也意识到,所以她在自己的博客上说,阿花是彻底的爸爸派。但她仍坚持着,希望女儿一个人以后能顽强、茁壮地活下去。

  千惠和信吾的教育观念,一方面与家庭经历有关,另一个方面阿花的保育园倡导的理念、实际的教育活动,日本一些饮食研究团体的宣讲活动很有关系

  因为做教育工作,书中的生活观点、教育观点,与原本心内的观念形成对照,让我思考。

  “不发言,不帮忙。教孩子做事情时,最重要的就是尽量让孩子独立思考和体会,自己把事情做完。”千惠总是这样说。

  不再后悔过去,也不惧怕未来,而是竭尽全力过好眼下的生活。这是安武一家的生活信念。

  “不说别人的坏话。不忘记微笑。这都是妈妈交给我的。”阿花写了一封给天国妈妈的信。

  过了新年,阿花14岁了,现在的她会是什么样子?

  2017年读的第一本书。

  《会做饭的孩子走到哪里都能活下去》读后感(九):小小一本书、满满正能量!

  拿到书以后,才发现记录阿花妈妈与癌症的斗争远远多过阿花做饭的事情。但是非常钦佩阿花妈妈教阿花做饭这件事情,也许是知道自己不能长时间的陪着孩子吧,阿花这么小就学会了做饭。但也正如书中说话,不论早晚,孩子都是要离开父母生活的,那些生存本领、技能晚教不如早教。

  反思我们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我们总是打着爱孩子的名义对孩子百般迁就、溺爱,而不按照社会的规则去约束她、教育她,但总有一天,孩子都得面对残酷的社会、赤裸裸的真相。

  孩子其实是张白纸,初来社会什么都不懂,不要怪小孩子不听话、不懂事、脾气不好,其实都是大人没有好好教育、好好引导。

  从小,就按社会应有之规好好教导孩子吧,这会让她终生受益。

  《会做饭的孩子走到哪里都能活下去》读后感(十):书中的一些摘录及个人的一点思考

  书中治疗癌症有采用替代疗法,而替代疗法的“黑杰克医生”主张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认为从病人整体出发进行治疗是很重要的。话说,“黑杰克医生“的治疗思想完全就和中医的治疗思想一样么,辩证施治,从整体出发医治,甚至饮食疗法都透露着中医思想啊。

  得了癌症,很有可能会患上抑郁症,尤其是荷尔蒙疗法,药物加上心理的作用极有可能使人精神不振。

  肿瘤的消失不代表癌症得到完全治愈,癌症仍然有复发可能,千惠后面的复发能说明。

  “婴幼儿便秘的情况增加了,患过敏症的孩子也越来越多,原因出自高蛋白质、高脂肪的饮食结构,解决之策是避免饮食过量,吃饭只吃八分饱,一口饭最少咀嚼六十下,而且还要合理地食用没有添加剂的手工食品。“”一口饭最少咀嚼六十下。“好可怕。

  在千惠2006年12月11日的日记,《餐桌的另一侧》中,有一段写到:“我们一年四季都食用新鲜的应季食材,并且把根、皮和须根一起吃掉。皮和叶子长出来的那个地方(生长点)是蔬菜最有营养的部分,扔掉是非常可惜的。“

  个人觉得在今天,任何人都有追求美好事物的向往的今天,大可不必连同不适合食用部分一起食用,我们可以选择营养最集中,食用价值最高的一部分食用。

  “有什么可闷闷不乐的呀?男子汉大丈夫,不要浪费人生嘛!”不管怎样,日子照过,生活继续。(这是我对自己说的)

  看别人家教育孩子的思想。

  “学习可以放在第二位。只要身体健康,能够自食其力,将来无论走到哪里,做什么,都能活下去。”

  “就算她什么都不会也不要紧。只要别给人添麻烦,能够健康幸福地生活,我就满足了。”

  “让阿花做家务,实际上是吧生存的本领传授给了她。”还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以及对生活充满希望的态度。

  其实阿花是一个比同龄人早熟太多的孩子,甚至连很多大人都不能做到她这样懂事,内心极早的进入了成人世界。想到我们好多大人的内心还停留在小孩的世界中,这也是平时不同的生活历练,不同的家庭教育的一种体现吧。千惠教会孩子的不是做饭,而是一种生活的方式和思维,对美丽人生、美好生活的向望,留给阿花的是积极生活的态度,尽管它不会轰轰烈烈,可能也是非常平淡的生活,但它是炫丽的,多彩的。至少阿花对生活充满了热情,保有希望。

  “年仅六岁的孩子正扮演着母亲和女儿的双重角色。”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