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古典音乐的巨匠时代(1685—1897)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古典音乐的巨匠时代(1685—1897)的读后感10篇

2018-07-16 04:3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古典音乐的巨匠时代(1685—1897)的读后感10篇

  《古典音乐的巨匠时代(1685—1897)》是一本由田艺苗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6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古典音乐的巨匠时代(1685—1897)》读后感(一):我为什么无法喜爱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

  去年就听说过田艺苗与这本书,间或读过她在微博上的文章,略有印象

  田的文笔特别好,这一方面当然会让阅读变得惬意,另一方面却又影响了对音乐描述的“真实感”。之所以加了引号,是觉得音乐的真实感跟普通意义上的真实感不太相同:前者是朴素美感回归,后者则是尊重事实理性表达

  对于巴洛克音乐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不同于后来的浪漫主义,巴洛克时期更加注重音乐本身即有的美感,而不去主动承担情绪感情愿景之类的主观表达。简单地说,就是巴赫在写一部作品时候,并非赋予了当时的心情快乐或者悲伤情感等等外在因素纯粹地把音乐看成是一种独具美感的艺术形式,而不是一种被动载体

  我个人之所以更偏爱巴洛克音乐,原因恰是基于此。之后的古典主义、尤其是再之后的浪漫主义,在音乐里面逐渐赋予了更多的内容,一方面这确实让它们更加丰富和多元化,另一方面则可能损失了音乐本身的独特魅力,变成了一种具有文学意义、人文意义、或者情感寄托的载体,这两者虽然不一定就是矛盾的,但落在作品层面,往往并不能两者兼顾。

  《古典音乐的巨匠时代(1685—1897)》读后感(二):古典音乐菜鸟也读high了

  很久没有舍不得读完一本书的感觉了。读第一章时已被惊到,从容如流的文字精准分析,不用力过猛的深情,把翻来覆去讲述的那个巴赫重又变得栩栩如生。如果说巴赫是作者专业方向,那么在写其他大师时,她表现出的惺惺相惜仍然那么真诚,对他们的天赋五体投地,也为他们的弱点不幸抱憾,最最珍贵的当然还是作品,似乎是必须与全人类共鸣才配得上聆听。

  音乐笔记我读得不多,但这本特别对胃口,虽然出自学院人士之手,却没有那种一上来就标榜自己小众口味的高冷范。八卦轶事必须有,但不为八卦而八卦,不乱抱大腿也不玻璃心,尊重大师们作为凡人本来面目,如同尊重他们的作品,音音斟酌句句拿捏。写八卦其实很考验作者功力,既要有趣又得严谨,田艺苗关注细节正是我中意的,所以写勃拉姆斯那段直叫我爱不释手全段抄下了。我猜作者是很爱电影的,不止因为她在书中多次提到电影,还因为她的语言有极强的画面感,写勃拉姆斯的末段送行那一场面几乎可以直接当作电影脚本。读这样的文字,会产生强烈冲动去听音乐,想体验阅读时那种心突然收紧的感觉。这种感觉似曾相识,有时如飓风般铺天盖地叫人热血上涌,有时只是春日雨后路遇一位黑头发姑娘。而你知道,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肖邦、勃拉姆斯和柴可夫斯基也有过相似悸动,怎能不心生欢喜

  《古典音乐的巨匠时代(1685—1897)》读后感(三):小记

  第一次读音乐史类的书。这本书的线索是时代,介绍了古典时期到近现代的音乐家。要是看腻了对莫扎特、贝多芬,舒曼的颂歌,可以在这本书里发现他们常人一面。也为生计而踌躇,也为找不到灵感苦恼,也有喜欢追求不到的人,也有失意时刻。我最喜欢贝多芬那一章。贝多芬写了好首曲子,献给“永恒恋人”。直到现在,世人也不甚了解,那位从未被知晓的永恒的恋人究竟是谁。我想象他在夜色里弹琴,心中幸福而充盈,爱人永恒,即使从不见,又何尝不是种幸福?这大概就是信仰吧。其次喜欢舒曼和克拉拉那张,才子才女佳话,却夹杂着生活琐事。喜欢舒曼写的童年情景,《梦幻曲》很迷人更喜欢《过分认真》,钢琴老师注视着认真弹琴的女学生,心里荡漾起微波,不免惹人一笑。

  《古典音乐的巨匠时代(1685—1897)》读后感(四):书中提到的部分曲目

  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

  WV772-801 创意

  WV Ahn.114 G大调小步舞曲

  WV846-893 十二平均

  WV812-817 法国组曲

  WV806-811 英国组曲

  WV825-830 六首帕蒂塔/德国组曲

  WV988 哥德堡变奏曲

  WV565 d小调托卡塔和赋格

  WV1080 赋格的艺术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compositions_by_Johann_Sebastian_Bach

  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

  K313 G 大调第一长笛协奏曲

  K314 D 大调第二长笛协奏曲

  K310 a 小调钢琴奏鸣曲

  K271 降E大调第9号钢琴协奏曲

  K183 g小调第25号交响曲

  K297 第31号“巴黎”交响曲

  K626 安魂曲

  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

  OP.91 战争交响曲/惠灵顿的胜利

  OP.55 第三交响曲“英雄

  OP.10 No.1 第5钢琴奏鸣曲/小悲怆

  OP.10 No.3 第7钢琴奏鸣曲

  OP.13 第8钢琴奏鸣曲/悲怆奏鸣曲

  OP.22 第11钢琴奏鸣曲

  OP.26 第12钢琴奏鸣曲/葬礼进行曲

  OP.98 至远方的恋人

  OP.27 No.2 第14钢琴奏鸣曲/月光

  OP.7 第4钢琴奏鸣曲/情侣奏鸣曲?(Grand Sonata)

  OP.14 No.2 第10钢琴奏鸣曲

  OP.67 第五交响曲“命运

  OP.58 第4钢琴协奏曲

  OP.53 第21钢琴奏鸣曲/华尔斯坦/黎明

  OP.57 第23钢琴奏鸣曲/热情

  OP.31 第16-18钢琴奏鸣曲/17-暴风雨,18-狩猎

  OP.28 第15钢琴奏鸣曲/田园

  OP.68 第六交响曲“田园”

  OP. 101 第28钢琴奏鸣曲

  OP. 106 第29钢琴奏鸣曲/锤式

  OP. 109 第30钢琴奏鸣曲

  OP. 110 第31钢琴奏鸣曲

  OP.111 第32钢琴奏鸣曲

  OP.123 庄严弥撒

  OP.125 第九交响曲“合唱”

  OP.92 第七交响曲“舞蹈升华(瓦格纳)”

  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

  OP.15 童年情景

  OP.5 克拉拉·维克主题即兴曲

  OP.16 克莱斯勒偶记

  OP.17 幻想

  OP.38 春天交响曲/第一交响曲

  OP.48 诗人之恋

  OP.25 桃金娘

  OP.39 声乐套曲

  OP.12 幻想曲集

  OP.97 莱茵交响曲/第三交响曲

  OP.54 a小调钢琴协奏曲

  OP.13 交响练习

  OP.2 蝴蝶

  OP.9 狂欢节

  OP.115 《曼弗雷德》序曲

  OP.129 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

  李斯特(Franz Lisrt)(1811-1886)

  . 139 超级练习曲12首

  . 244 匈牙利狂想曲

  .160, S.161 & S.163 旅行岁月

  .140 & S.141 帕格尼尼练习曲

  .178 b小调钢琴奏鸣曲

  .108 浮士德交响曲

  .109 但丁交响曲

  .124 第一钢琴协奏曲

  .96 塔索

  .104 哈姆莱特

  .99 普罗米修斯

  .103 匈牙利

  .97 前奏

  .95 山中所闻

  .106 理想

  .501 匈牙利加冕弥撒曲

  :钢琴曲的旧约圣经是巴赫的平均律,新约圣经是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

  :书中提及贝多芬的第四钢琴奏鸣曲为情侣奏鸣曲,未见他处有类似说法。(Grand Sonata,引自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iano_sonatas_(Beethoven) )

  《古典音乐的巨匠时代(1685—1897)》读后感(五):感谢多媒体时代对古典音乐的支持

  如果没有微博,我就不会关注在上海还有一个叫田艺苗的古典音乐的研究者分享者;如果没有田艺苗在微博上分享的音频视频赏析,我对古典音乐的理解还停留在那些庙堂之上华丽装饰音符上。

  这本书是我个人读书经历上最立体、眼耳口鼻配合的最充分的一次体验。

  翻开书的第一章就是巴赫,那个让每一个学过钢琴的孩子又爱又恨的名字。记得以前去钢琴老师家回课,上来的热身环节就是各大调小调音阶和以巴赫冠名的练习曲,而且每每都要占掉上课时间的三分之一。过了这道枯燥基础的第一关才能机会接触新的有点旋律的曲子。相比之下,弹巴赫真的就像田老师说的,咔嚓咔嚓像切菜一样

  现在反思一下失败的练琴生涯,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从来都没有真正找到其中的乐趣。如果钢琴老师那个时候不那么过分强调技法力度而是多来讲讲这些曲子背后的创作灵感,多讲讲这些大师的个性生活哪怕是各种八卦,我也不至于每个周六下午抱着忐忑恐惧的心骑车来到老师楼下,然后哆哆嗦嗦的开始回课。

  先来感谢一下虾米音乐,这里虽然有给它的APP做广告嫌疑,但还是要感谢一下(画外音补充说明一下:其它音乐播放APP也许更强大,请根据个人爱好选择)。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田老师每提到一个他们的代表作,都可以第一时间快速搜索到,还有各种演奏版本,省去了逛黑胶店的时间,在快餐时代用音乐配合文字来让自己的艺术生活丰满起来。

  然后来感谢一下各大视频网站。读到莫扎特的时候,为了配合田老师的文字,搜来了奥斯卡获奖影片《莫扎特传》,知道了什么是那个高八度的典型的笑,什么是莫大师英年早逝时的凄凉。还有读到贝多芬的时候,同时看了《永远的爱人》。

  其实,连我看田艺苗的书,都是在Kindle上完成的。每天午饭前去小院里散个步,拎瓶柠檬茶,揣个轻便的Kindle,走累了在亭子里一坐,一读就读到日过头顶

  还有舒曼、勃拉姆斯、和他们两个纠缠的克拉拉,同时期的疯子李斯特、天才肖邦,都在多媒体的时代复活了,他们在文字间和音符间漫步,或者小跑或者疯狂的飞奔而来。

  我想说,多媒体给了我们去八卦他们的机会,也就给了这些大师普通人的情感和生活, 所以他们就变成了可以理解的人,他们的音乐就不再是咔嚓咔嚓的切菜声了。

  在多媒体的时代,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变成了一个超级链接,可以通过他们找到更多的大师,更多的传世佳作,音乐、文学、绘画织成了一张巨大的无边的网,我们只需要沉醉的倒进去,让这张网把自己吞噬掉好了,这种感觉很奇妙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