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其实我们都受伤了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其实我们都受伤了读后感10篇

2022-03-22 03:33:5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其实我们都受伤了读后感10篇

  《其实我们都受伤了》是一本由苏绚慧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256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014-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其实我们都受伤了》读后感(一):回归真我,认识伤痛,获得幸福

  个人觉得很有意义的一本书,于是就去搜索相关的消息,其实什么工作都没做,但大家对它的认同,还是让我感到高兴,在此摘录一些人的推荐——感谢彼此相遇,从此开启更好的旅程!

  001:TKD_lily:其实,那些早年的伤痛和悲伤,千万次的微小记忆,早就远去,留下来的巨大失落,让我们难以承认、觉察到:其实我们都受伤了。看过书名,以为是很矫情的一本书,翻阅后才觉得这是一本理性充满人生智慧的书。你了解你自己吗?它会帮你从痛苦中走出来。

  002:克莱米亚:继张德芬《遇见未知的自己》后又一本治愈性书籍#其实我们都受伤了#苏绚慧著,读了第一章还不错,众人推荐!

  003:字里行间BELENCRE :#字里推荐#说分手就分手,我们的关系还剩下什么?他们明明是我最亲近的人,为何总是伤我最深?谁来过我的生活?没人可以替我面对人生难题……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人生悲喜的功课。然而,关系中若即若离的陪伴、摇摆不定的相处课程,使我们感到被忽略、否定、......《其实我们都受伤了》苏绚慧

  004:魇先生的历程:【其实我们都受伤了】爱与被爱,感激与怨恨,你可以演好自己写得剧本,但却不能让别人做你的配角…

  005:Magnuzzzz:"你假設,只要自己當了人家口中的好人,就會有人愛你、肯定你,但你沒有看見的是,你想要的交換的東西——那些別人的在乎與肯定,不是你可以控制得來的。" 蘇絢慧《其實我們都受傷了》

  006:洪素英:就算生活中,正在忙著什麼事?面對什麼事情?此時,撇開一切,只能在這裡──遇。見。你。──推薦一本很有感覺的書,以下摘自《其實我們都受傷了》:其實,那些早年的傷痛和悲傷,千萬次的微小記憶,早就已然遠去,留下來的巨大失落,讓我們難以承認、覺察到:其實我們都受傷了。To @吴奇隆TD

  007:sz403:饶过自己,也是一份不再需要强烈的要求自已一定要如何才愿意爱自已的意愿。当你愿意爱自已,你的心便不再需要因为感受不到对方的爱,而拼命的想要抗争,想要讨回公道。一一摘彔《其实我们都受伤了》

  《其实我们都受伤了》读后感(二):化伤痛为成长

  化伤痛为成长

  这个书名勾起我对一段往事的回忆。

  想想,那真是少不经事的年岁。六个女生玩在一块,要好得整日里嘴上挂着句“我爱你”,亲姐妹都不曾那么亲密。那样的蜜里调油,那样的信誓旦旦。总以为就是永远了。却因几个莫名其妙的男生的介入,几段莫名其妙的插曲,各种小别扭小情绪——至今忆起全然不记得具体的情节,像罩了层雾一样遥远——有一个女生渐行渐远,直至陌路。

  对于她的离去,另外的五个女生深受打击,质疑一段深厚友谊如此轻易被放弃,不堪一击。虽然彼此没有恶意相向,但那种难过的冷漠似乎使空气都结出冰来。昨日言之凿凿的信誓犹在耳旁,今日却连可以点头微笑的路人关系都比不上,纵使我们再落力挽回,也是枉然。

  这么些年来,我曾多次就此事进行思索,却总是理不出一个头绪来。而这件事,对我此后的人际关系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影响,面对一个新结识的朋友,我变得小心翼翼,谨小慎微的付出对一种关系的发展来说不见得是好事。于是,我渴望寻求答案,寻求心灵解脱,卸下这件事对我的心灵负重。

  当我在《其实我们都受伤了》中对“关系”特别是“关系”中的伤害的各种解读,似乎渐渐释然了。书中说,我们都曾在某段关系中受过伤,并容易带着这些伤口无意识的进入到后来新的人际关系,即使人换了,却往往重复着过去具有伤害的关系模式,并且感到一种无力抵抗的命运,不断上演着某些相似的情境,造成类似的关系伤害。我们不需要怀抱一个完美关系的幻觉,真实的人生,就是有真实的困难,而每一个困难与冲击,都在让我们学习面对、处理关系的历程。

  当然,要让关系之间能成长、修复,持续性的学习是重要的。然而不能操之过急,许多改变需要酝酿,需要一些时间开花结果,但为自己的想望连结可以有所协助的善资源,仍是一种有力量的行动。

  愿如苏绚慧在书中所愿,当掌握了在关系中疗愈伤痛的能力,我们都可以不在关系中受苦受伤了,而是让关系的存在使我们变得更好,让我们彼此都成为更完整的我,更成熟也更加具有超越性的我,并且在关系的互助与互相扶持中,真正学会了幸福,也容许幸福在我们的生命里发生。

  《其实我们都受伤了》读后感(三):其实受伤了,何必装坚强

  人际关系中,在某些情况下,人情是借一次少一次,不到万不得已时,不要欠别人的人情。

  最近在读苏绚慧写的《其实我们都受伤了》,书中讲的是如何在关系中疗愈伤痛,学会微笑面对成长中的是是非非。提到关系这个词,意思为“人或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而作者苏绚慧认为“在关系中,有我的立场,也有你的立场;有我的需要,也有你的需要;有我的感受想法,也有你的感受想法,以致情况才会如此复杂,如此困难。”其实,对于关系,说大,大到与整个社会的处世法则;说小,小到身边一些寻常的关系。比如亲情、爱情、友情、买卖关系等等。这是一个很浮躁的社会,很多人以为,只要处世圆滑世故、左右逢源,就能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让别人觉得自己“吃得开”。当然,也不否认“吃得开”是处世中很强的能力。

  我有个认识的人,毕业的时候家里花了些钱,找了熟人,弄进他们当地市直某机关单位上班,混得还不错。有一回,他打电话给我,聊了些。他说,现在混是混得不错,可每天像牛马一样的生活喘不过气。抽烟,给领导开车、挡酒,面对官场里各种复杂的关系,腻烦了。但是若一不小心没有维持好这些微妙关系,说不定分分钟就能一落千丈。在谈话中,他提到了很关键的一点,总是喜欢装委屈又还不要脸的求人办事,送礼请人帮忙,于是,才有了他表面的风风光光。

  我说,你总是向别人索取,欠别人人情,自己很少回馈给别人,一旦你在对方心目中的人情借完了,那么以后办事不好办。除非你变强大变厉害了,对方认为不断的帮你,是因为你有还得起对方人情的资本。所以,我认为,有些人愿意一直帮你,一来是因为对方欣赏你,二来对方觉得你有他将来可以帮忙办事的一面。不过扎实的友情面前不存在什么“人情”关系。在这世上没有单方面的帮忙,很多时候都互为利益关系。要承认这一点。所以我在开头便说了人情是借一次少一次,这也是我读完这本书立即想到的例子。

  这本书中一直在谈的,是关于疗愈关系的指导与建议,但更多地是你要学会从实践中慢慢归纳出自己对待不同关系的方法经验,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慢慢找到自己的一套法则。因为作者是心理师,所以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充满了温柔的力量,这种温柔彷如是读书如见本人,作者轻言细语的与你谈谈生活中的关系,谈疗愈关系中的一些治愈意见,谈关系要素。我很赞同作者说的这样一句话:“当我们无法看见伤口的所在,始终没有选择照料伤口,无论我们身边换过多少人,我们在关系中所发生的情节与所出现的感受,也都会重复。”所以,我们不光要学会处理社会中的各种关系,也要学会爱自己,学会处理情绪自身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在每一段关系中,更好地感受、照顾对方反馈出来的情绪。

  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就是真诚。我们以各种不同的身份处理各种不同的关系,无非是为了在这一份关系中得到别人的肯定。就像之前所说,你想求人帮忙,但你是否想过,别人帮了你,你又拿什么来还?所以,倒不如先让自己有了资本,这样,对方也愿意一直帮你,也不会出现“人情借一次少一次”,因为彼此都有利益所需。

  《其实我们都受伤了》读后感(四):与自己和解

  《其实我们都受伤了》读后感(五):如何面对我们的伤口《其实我们都受伤了》

  如何面对我们的伤口《其实我们都受伤了》

  当我们有了自己的孩子的时候,生命就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随着孩子的成长,我们开始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我想每一个父母在孩子刚出生的时候,都渴望给孩子一个完美的童年,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伤害。就现代的中国人而言,几乎每一代人的成长,都和自己的父母处于一种完全不同的环境当中,社会进步的脚步实在太快,不要说二十年,就是十年就足以让周围发生巨大的改变。

  在改变中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美好,我们的孩子变得越来越幸福,可是我们会发现,无论你多么幸福,你多么有钱,基本你是土豪金,你是高福帅,你是富二代,你不差钱,可是你依然无法给你的孩子一个完美的童年。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仍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仍然会受到各种各样的伤害,你无法满足他所有的愿望,你也不可能追赶上他愿望增长的速度,当你满足了他的愿望的时候,你甚至无法知道,这种满足是不是一种伤害。

  这本书的名字起得很好,《其实我们都受过伤》,这一点其实谁都知道,重要的并不是要避免如何不受伤,自我保护很重要,但是受伤本身也要靠运气,你怎么肯定你就不会遭遇到。

  书里面说的受伤,其实都来自别人,来自我们的关系,被家里养的小狗咬一口,去找医生就可以了,并不是书里面说的受伤,这种受伤是心灵的受伤,心灵的伤是看不到摸不着的,所以也最难平复,很多伤口甚至一辈子都无法愈合,使得我们的关系伤痕累累。

  治疗心灵的伤口不那么简单,读了那么多心理学之后,还是感觉很多伤口无法愈合,比如曾经欺骗过你,曾经坑害过你,曾经侮辱过你的人,你能够那么轻易的就原谅了他吗?也许时间是最好的良药,会让你的伤口一点一点的愈合结痂,忘记疼痛。当然书里面还告诉我们还有别的办法,治疗伤口并不是原谅了对方,而是原来了自己,原谅了自己的心,让自己成熟起来,学会拒绝,真诚地承认自己也很脆弱……

  还有如何去创造更美好的关系勇于接受和给予,建立信任和依靠,乐于分享和付出,努力提升自我,用爱维系关系,尊重接纳彼此的感受和想法,成为一个更好相处的人,离开自我中心,共同创造出两个人的美好关系。

  书的内容才用的是段落结构,类似语录体,配上漂亮的插图,非常适合刚刚受伤的你拿在手里,安静的读几段,你的心就会开始平静下来,伤口一点一点的就消失了。原来那伤口本来并不真实,在心上突然出现,也可以在心上转眼就消失干净。

  《其实我们都受伤了》读后感(六):现在开始改变自己,还不算晚

  《其实我们都受伤了》是知名咨商心理师,悲伤疗愈住专家苏绚慧,关于在关系中里疗愈伤痛,学习成长,也就是走出受伤的关系,成为互为主体关系的心理治愈作品。 或许是作者苏绚慧本身的受伤关系的经历,使她更加能体会在关系中受伤的每个个体,所需要的是什么。推己及人,每个个体生命中经历过的痛苦,因爱而失落的伤口,不明就里的分离和消失,那些说不出的心痛与表达不出的哀伤……种种这些受伤的关系,使每个个体都受伤了。每个个体都想体会幸福的关系,而不是受伤的关系,每个个体也都不想受伤,从这一宗旨出发,苏绚慧引导每个个体从头来认识有可能让每个个体都受伤的关系,了解如何在受伤的关系中自我疗愈,进而创造互为主体的关系。 什么是关系?对大部分个体而言,许多时候在关系中,非常习惯地把另一个个体当“物体”使用、支配、操控、索求,或者反过来,被另一个个体当成“物体”使用、支配、操控、索求。这其中以受伤的感觉最为强烈。这是关系的真相。这恐怕也是《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这首歌火的原因之一吧。其实,人无完人,每个个体既可能是施害者,也可能是受害者。只是有的时候不自知而已。 明白了这个真相,就找到了疗愈一切受伤关系的根源,就可以针对此寻找一系列方法和步骤:先看见自己的价值,做真实的人,先饶了自己,先改变自己,安心,放下防卫,停止攻击,回归真我……看起来都是非常朴素的道理,做起来,其实非常难。因为总有某个个体因为某个原因会贬低自己,伪装自己,打肿脸充胖子,愤怒,怕自己受伤……如果不想在关系中受伤,那么首先改变自己,回归真我。 接下来,就是走向疗愈受伤关系的更高层次,就是建立互为主体的关系:勇于接受和给予照顾、建立信任与依靠感,乐于分享与付出,尊重、爱,最终融入世界。 这套方法成功地帮助苏绚慧本人走了受伤的关系,并且使她在关系中成为更完整的、更成熟,也更加有超越性的个体。读完此书,我的确受益匪浅,虽然我并没有苏绚慧那么不堪的童年,但是《没有理所应当》、《乐于滋长正向经验(停止复制负向伤害)》、《愿意为对方成为一个更好相处的人(停止无意识的投射和发泄)》仍让我警醒。希望现在意识到了,开始改变自己,不算晚。

  《其实我们都受伤了》读后感(七):在爱里和好,等春天来

  在爱里和好,等春天来

  ——读《其实我们都受伤了》有感(936字)

  作者:苇眉儿

  成长和成熟的过程,有说不清的伤害和苦痛。而其中的很大一部分,来自我们身边的亲人。这种伤害,看不见,却鲜血淋漓;听不到,却在无声撕裂;闻不到,却总有一股血腥弥漫。到底是什么,伤害我们到最深最深的地步?甚至都痛到不能自已,不能呼吸,痛彻骨髓?

  读了苏绚慧的《其实我们都受伤了》一书,也许,你会从中找到答案,并且独自疗伤,用以慰藉那颗伤痕累累的心。只是,有些破碎,永远无法黏贴;有些残缺,永远不可能再达到完美和圆满。只要,我们的心,不再那么疼了,足以。

  那些生命中,注定要经历的苦和痛;那些因为爱或者恨,撕裂的伤口和愈合的伤疤;那些无法言说的心疼往事,注定像街口那株站立而又默默不言的大树,带着碗大的疤痕,一任在寒风中萧瑟和寂寥。当你读懂了这些,眼中泛起微微的湿润,那是因为,你,你也受了伤。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敢说我没有受伤这句话,只是受伤害的程度有深有浅而已。就算你已经被伤到体无完肤,但请相信,明天的太阳照旧升起,阳光照旧金子一样洒满大地。不管前方的路,布满多少的陷阱,遍布多少的荆棘,掺杂多少的砾石和碎玻璃,都请擦干泪,理顺心,勇敢往前行,只要你还有一口气,就不要认输。

  受伤了,就不要逞能,慢慢在关系中愈合滴血的伤口,等它愈合,治愈曾经的伤痛,学会慢慢长大,成熟。纵使当时难以承受的苦痛,等时间过后,也只是小事一桩。人,都是先经历过脆弱,而后坚强;纵使在泥淖中跋涉,过后才找到步入平坦大道的欣慰和满足。不管外界的风云如何变幻,先从改变自己做起吧。就像,山不过来,我过去,一样一样的道理啊!

  想一想,戴维•里秋在《回归自我》中说的一句话,是很有道理的:“害怕被遗弃,害怕失去别人;这会让我们墨守成规,或拼命占有别人。害怕被吞噬,害怕失去自己;这会让我们逃离关系,并与别人保持距离。”心灵会饥饿,会受伤,有意识改变自我,让彼此都成为完整、幸福的彼此,别再辜负命运的眷顾。

  不管这本书在关系中疗愈你伤痛几率的大小,只要心安,一切都会春暖花开,要知道有些成长是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的。让心中那个小小孩,发出银铃样的笑声,不管怎么样,嘴角上扬总比嘴角耷拉好看得多吧。

  带着伤痛的我们,请把受伤的心,交给苏绚慧,在爱里和好,然后等春天来。

  《其实我们都受伤了》读后感(八):做快乐真实的自己

  《其实我们都受伤了》是著名咨商、心理师、悲伤疗愈专家苏绚慧为我们奉献的一本专著,苏绚慧为台北教育大学心理与咨商学系硕士,长期从事失落悲伤疗愈,多年生命疗通与疗愈、依恋关系疗愈工作,在医院和社团等部门活动,并开展讲座、咨询,为社会服务。这本《其实我们都受伤了》的中心内容正如书的封面设计所言:“在关系中疗愈伤痛,学习成长”。人生之中最难得的是如何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人是群居动物,需要合适的交流,良性的交互交流是人成长必须的。然而很多时候这种关系十分微妙,很不稳定,很多人遭受到不合理的待遇,被否定、被忽略、辜负、甚至会被抛弃,这些处理不好这种关系,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伤痕,也会留下难以忘却的伤痛,留下难以忘却的记忆。时间虽然在不停地向前,在记忆里这些不愉快的东西却可能常常浮现与脑海之中,在你忽略的时候,常常跳出来折磨你的。虽说忘却是最好的疗伤良药,时间是最好的理疗师,,但是有几人能这么潇洒自如。本书中为我们分析了关系的本质,关系要正视和面对,不要妖化,不管是依恋、亲密,都需谨慎,要改善关系的质量,调整适应,人与人的关系需要承认和接纳脆弱,彼此了解,不要拒绝、否定和攻击,做到真正信任才能形成良好的关系,面对失落和挫折,要往自己的方面多分析,承认早年出现伤痛的真正原因,重新调整和认识自己的存在。看到自己的付出和收获,有时也能肯定自己和别人,不是要做老好人,要做真实的人,不要强迫自己,要学会拒绝和远离伤害,在适当的时候要学会放弃,从自己做起,给自己和别人机会,做回真实的自己,走入各种关系之中,安心做自己,不要在关系中太重视输赢,要能合理表达,让相互之间关系回归真实,堵住心里的黑洞,逐渐成熟长大,放下不愉快的体验和记忆,不求完美,承认自己脆弱的一面。接受自己的妥协,适当做好自己的情感防卫,同时不要攻击别人,不要伤害别人,爱自己,爱别人,勇于承担,做自己的主人,乐于分享,多回忆记忆里好的东西,忘却不好的东西,合理表达自己,做到别人能接受,回归自我,忘却早年的失落,让两个人重新建立美好的关系,相互尊重,回归正常之中,在两个人之间需要建立互为主体的关系,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需要有一份稳定的爱,同时也需要同等付出,不要太计较得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没有付出何来的收获?爱与被爱是相对的,也应是公平的,给于与回报是是成正比的。要相互信任、依靠,但也要独立,乐于相互分享,不要太计较得失,感情不是金钱也不是游戏,没有那么多的公平可言,要努力提升自己,把自己向好的方向转变,要用爱来维系这种关系。相互尊重,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别人,不要试图改变别人,只需要适应别人即可。应该希望别人成为更好的人,不要相互诋毁、伤害和攻击,远离小我,成就大我。要学会思考,感受分享的快乐,重整自己的人生轨迹,做快乐真实的自己,这样才能更真实,医治曾经受伤的心。

  《其实我们都受伤了》读后感(九):人生得若干知己足矣!——你的私人心灵导师(当当网读者评论)

  《其实我们都受伤了》读后感(十):我会再看第二遍,看第三遍,直到我不在需要它。

  这本书,是台湾朋友推荐给我的,这真的可以说是我目前为止,最难读的一本书。

  一则是台湾的竖版排版设计,不习惯,给阅读理解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另外一则,是这本书本身的内容,太多痛点,每读一章或者一段,思绪就会被带远,回到过去。然后,又需要一段时间,去处理这段情绪,才能回来继续读。

  读读停停,那么长时间过去了,到现在也只读完了一遍,我没有办法去总结概括提炼,滋味太复杂,千头万绪都在其中。

  因为家庭的原因,幼年时的无奈承受,青春期的挣扎愤怒,成年后的痛苦远离....从始至终的矛盾和极端, 到现在有意识地反省求救,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我尝试过向朋友倾诉,我尝试过向异性靠近,我也尝试过愤怒地对家人表达。结果就是,我得到很多标签,自私,敏感,想得太多,钻牛角尖,别扭,强势。

  我一直在渴求被拯救,又在不断的受伤中知道没有人可以做到。于是渐渐成为一个孤岛一样的绝缘体。

  表面看起来很健康,正能量,但是内心的情绪却不断地在积累。

  我痛苦于不被接纳,痛苦于没有办法爱人,只能像救命草一样抓住工作,希望自己能在这里得到认可,找到自我价值。然而工作也并非轻松容易,更多的规则与矛盾爆发。我渐渐变成了一个看似无欲无求的人,麻木到只剩下应付一切,活下去就可以了的基本诉求。

  15年的11月,我感觉我再难以承受痛苦焦虑的情绪,机缘巧合,从一个豆友的心理咨询分享日记当中,找到了我的心理咨询师—于小姐,她不是我想象中的样子,却比我想象中更好。

  她平和的言语,完全地接纳和理解,是我成长过程中从未遇到过的。也许从第一次见面,我在她面前哭完一个小时开始,我才真的找到我自己的情绪,成为了一个“人”。

  之后的治疗过程,每次结束的时候,我都觉得自己好很多了,下次应该不会再哭了,事实上,虽然不想承认,但我的治疗基本就是哭完了一场又一场。直到2月,她离开了上海。我的心理咨询暂停。

  我仍然在事情发生时觉得痛苦,却又不想去找另外的咨询师咨询,也不想通过网络与她联系。

  也是在这个时候,前期的治疗开始对我起作用,我开始能够短时间地卸下盔甲,表达真实的自我。在某一次随意的交流当中,我部门的总监,敏锐地感知到了我的情绪,短暂地面谈了两次,她给了我这本书。

  这本书,告诉我们为什么受伤,为什么渴求,为什么痛苦,又为什么不能建立健康的关系。就在一个一个的为什么当中,我为自己的那些愤怒压抑痛苦,找到了答案。当然,我现在也只是找到答案而已,还未能完全理解消化直到成为本能,我仍然需要在未来的时间里,努力把自己从过去的影响力拉出来。

  如果说15年我的收获,是遇到了一个很好的牙医和一个很好的心理咨询师。

  那么16年的收获,是有了这本书作为一个好的开端。

  我终于能够停止内心的战争,开始关注外面的世界。

  我跟以前做的事情没什么不同,但又有本质上的变化。 我终于可以放过自己,终于可以给自己好好的照顾,也终于可以不再激烈地对抗反击。

  这些年的心理路程,写下来也不过是短短几百几千字。而实际上,这条路我走了二十多年。

  现在的我,也还只是个人的雏形,我也并没有很好的信心能让自己成为我想要的样子。

  只是,我现在,很好。

  为这本书写这些东西,也是希望能有更多有同样感受的人,看到这本书,能试着治愈自己。不再告诉自己这一切都没什么,而是能够在想哭的时候痛快哭。

  我会再把这本书,看第二遍,看第三遍,直到我不在需要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